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范文 > 精彩演讲 / 正文

基地建设规划

2020-07-21 10:08:05

舟山群岛新区国家 远洋渔业基地建设规划 舟山群岛新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浙江省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 上海海洋大学 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二○一四年十二月 一、项目实施单位 舟山群岛新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二、项目负责人 项目总负责:吴布伟 国家远洋基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项目组顾问:石玉林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 院士 周应祺 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刘舜斌 浙江省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 副局长 项目负责人:乐家华 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三、项目组成员 王立新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张相国 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教 授 陈新军 国家远洋渔业工程研究中心 常务副主任 王新鸣 中国水科院渔业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宋利明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教 授 王永鼎 上海海洋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教 授 包建强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教 授 贺 亮 同济大学规划学院 注册规划师 高小玲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副教授 陈 斌 浙江省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 处 长 胡祖泉 同济大学规划学院 博 士 王春晓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 曹 俐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 杨 卫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副教授 何 清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副教授 陈林生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 龚希章 上海海洋大学信息技术中心 副研究员 李 欣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讲 师 谢童伟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讲 师 张伟华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讲 师 王雅丽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生 贾锦琳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生 四、编制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 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舟山群岛新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五、编制单位通信方式和联系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188信箱 邮编:201306 联系人:乐家华 联系方式:021~61900500、 15692166561 目 录 第一章 世界远洋渔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生产状况 二、资源状况 三、贸易消费 第二节 各国远洋发展与科技 一、日本 二、前苏联 三、欧盟 四、韩国 五、台湾地区 第三节 发展趋势 一、国家社会强化远洋资源管理 二、各国争夺远洋资源日趋激烈 三、远洋渔业企业经营步履艰难 四、各国消费低迷并趋向低档化 第二章 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生产状况 二、入渔状况 三、销售流通 第二节 发展趋势 一、远洋渔业空间得到拓展 二、远洋渔业结构逐趋合理 三、远洋科技发展推进较快 四、远洋产品消费更受青睐 第三章 舟山远洋渔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生产状况 二、加工贸易 三、关联产业 第二节 主要问题 一、企业总体实力不强 二、技术基础支撑滞后 三、远洋劳力严重短缺 四、消费市场拓展艰难 第四章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必要性分析 一、国家海上安全战略的基础保障 二、国际渔业竞争力的展示平台 三、渔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试验区 四、远洋渔业产业链整合的集聚区 五、远洋产品贸易集聚度的提升区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一、地理区位优势为远洋基地建设提供发展支撑 二、渔业产业优势为远洋基地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三、完整产业链为远洋基地建设提供服务支撑 四、互联网技术为远洋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五、国家产业战略为远洋基地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第五章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战略定位 一、战略思路 二、基本定位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远期目标 三、近期目标 第四节 主要任务 一、加快远洋渔业发展方式革新与产业新生态成型 二、加快远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推进智慧远洋渔业产业链建设 四、深化远洋渔业的产城融合创新 五、加大远洋渔业投资领域的开放 第六章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 第一节 功能设置 一、产业集聚功能 二、产品集散功能 三、行业带动功能 四、资源整合功能 五、服务提升功能 第二节 远洋渔业基地案例研究 一、亚太基地 二、国内基地 第三节 远洋渔业基地功能策略研究 一、产业链整合策略 二、价值增值策略 第四节 总体规划(具体布局) 一、主要功能规模预测 二、舟山市域总体布局 三、空间规划布局与结构 第五节 建设重点 一、泛太平洋远洋渔业母港(保税渔港) 二、中国远洋渔业城(国际水产城) 三、远洋水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园区 四、远洋渔业修造船基地 第六节 实施步骤 一、建设一期(2015-2017年) 二、建设二期(2018-2020年) 第七章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 第一节 管理体制 一、渔业投资管理制度 二、生产贸易监管制度 三、事中事后监管服务 四、产城联动融合制度 第二节 运营模式 一、 基地一线经营体 二、 基地资源交易体 三、 基地战略经营体 四、 基地公司总部与平台、自主经营体 第八章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政策支撑 一、国家层面 二、地方层面 三、经营层面 第二节 相关建议 一、积极联合泛太平洋区域渔港 二、积极培育远洋产品交易市场 三、展开全方位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一章 世界远洋渔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生产状况 (一)生产情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渔业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长部分主要来自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过去20年中,世界海洋捕捞产量基本稳定在8000~8600万吨(1993~2012年间平均为8400万吨),比1993年之前10年(年均7700万吨)略微增加。

远洋品种相对集中。据统计,2012年大洋性捕捞产量(如金枪鱼类和鱿鱼类等)占全球产量的11%,出口分别占种类及出口总量的7%和总价值的10%。其中,金枪鱼类产量在1981年约为187.9万吨,2011年增长到约448.7万吨,30年间约增长2.4倍。2011年世界各大海域金枪鱼类渔获量如表1-1所示。

表1-1 各区域金枪鱼类渔获量(单位:万吨) 鱼种 海域 合计 大西洋 蓝鳍 金枪鱼 太平洋 蓝鳍 金枪鱼 南方 蓝鳍 金枪鱼 大眼 金枪鱼 黄鳍 金枪鱼 长鳍 金枪鱼 鲣鱼 大西洋(地中海除外) 44.9 0.6 --- 0.1 7.8 10.1 4.4 21.9 地中海 1.1 0.6 --- --- --- --- 0.5 --- 印度洋 83.4 --- --- 0.6 8.4 32.2 3.6 38.6 东太平洋 76.9 --- 0.3 --- 9.7 25.7 4.1 37.1 西太平洋 242.4 --- 1.9 0.2 12.4 54.2 10.7 163.1 合计 448.7 1.2 2.1 0.8 --- 122.2 23.4 260.6 主要远洋国家金枪鱼类生产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梯队渔获量在30万吨以上的分别是印尼、日本、菲律宾和台湾地区,第二梯队在20万吨以上的分别是西班牙、厄瓜多尔、韩国和美国,第三梯队在8万吨以上的分别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墨西哥、中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和法国,其它国家生产量约为101.2万吨(表1-2)。

表1-2 主要远洋国家金枪鱼・鲣鱼类生产量(单位:万吨) 国家或地区 合计 其中:金枪鱼 鲣鱼 所占比例(%) 448.7 188.0 260.7 100.0 印尼 59.1 23.1 36.0 13.2 日本 46.3 20.5 25.8 10.3 菲律宾 33.2 13.4 19.8 7.4 台湾地区 31.6 15.4 16.2 7.1 西班牙 28.5 12.7 15.8 6.4 厄瓜多尔 24.4 6.6 17.8 5.4 韩国 24.4 7.1 17.3 5.4 美国 22.7 4.8 17.9 5.1 巴布亚新几内亚 16.5 4.6 11.9 3.7 墨西哥 11.7 10.9 0.8 2.6 中国 11.6 4.8 6.8 2.6 斯里兰卡 10.5 --- --- 2.3 马尔代夫 9.3 3.6 5.7 2.1 马绍尔群岛 9.1 --- --- 2.0 法国 8.6 5.5 3.1 1.9 其它国家 101.2 --- --- 22.6 备注:表中各国数据均为2011年。

2011年全球金枪鱼类生产量约为448.7万吨,其中南方蓝鳍金枪鱼约占总量的0.2%,蓝鳍金枪鱼约占0.7%,大眼金枪鱼约占8.6%,黄鳍金枪鱼约占27.2%,长鳍金枪鱼约占5.2%,鲣鱼约占58.1%(见图1-1),与上世纪90年代基本持平,大致维持在自2002年起的同一水准。

图1-1 2011年全球金枪鱼类各生产量(单位:万吨) 鱿鱼生产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秘鲁、阿根廷、智利和中国台湾省,其中北太平洋柔鱼钓的国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历史最高产量为26万吨。在西南大西洋从事阿根廷滑柔鱼钓的国家是阿根廷、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历史最高产量为115.3万吨。在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公海海域从事茎柔鱼钓的生产国家和地区有中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等,历史最高产量为85.7万吨。

表1-3主要国家和地区鱿鱼生产量(单位:吨) 国家和地区 2005 2009 2010 2011 2012 北太平洋 536074 484573 572297 494980 405683 台湾 韩国 日本 中国大陆 其他 0 0 0 0 0 189126 189160 159130 171643 181408 235463 254651 222158 256751 174509 110000 40392 190649 66023 49000 1485 370 360 563 766 西南大西洋 287590 261227 189967 220469 340282 日本 阿根廷 韩国 台湾省 中国大陆 其他 6278 0 0 0 0 146097 72604 85989 76598 94984 42939 56967 24985 39939 57422 35725 56092 30543 69577 83949 41000 61400 35000 15600 78000 15551 14164 13450 18755 25927 东南太平洋 726241 584953 773075 871463 927453 智利 日本 秘鲁 中国大陆 其他 296954 56337 200428 163495 144965 33652 27271 17113 9977 1448 291140 411805 369822 404730 497462 86000 70000 142000 250000 261000 18495 19540 43712 43261 22578 东中太平洋 53439 57902 42903 34847 23177 墨西哥 其他 53437 57894 42893 34844 23157 2 8 10 3 20 (二)捕捞船队 世界捕捞船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经过多年的扩张,目前呈稳定趋势。根据2012年FAO《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大型海洋渔船(超过100总吨)数量为24,406艘。按总吨位测定,俄罗斯联邦为最高(占24%),依次为日本和美国(各7%)、西班牙(6%)、挪威(3.5%)和乌克兰(3%)。同时,大型海洋捕捞船队平均船龄在继续增加。

2010年受IOCT、WCPFC、IATTC和ICCAT组织管理的金枪鱼渔船为1088艘。其中,在印度洋有捕捞船183艘,以法国、菲律宾和西班牙为主,占总量的16.8%;
中西部太平洋有191艘,以日本、台湾、韩国、菲律宾和瓦努阿图为主,占总量的17.6%;
东部太平洋有237艘,以厄瓜多尔、墨西哥、巴拿马和委内瑞拉为主,占总量的21.8%;
大西洋有477艘,以西班牙、意大利、法国为主,占总量的43.8%(表1-4)。

表1-4 主要国家(地区)远洋生产渔船数量(单位:艘) IOTC 小计 国家 法国 菲律宾 西班牙 塞舌尔 其它 183 52 45 33 21 32 WCPFC 小计 国家 日本 台湾 韩国 菲律宾 瓦努阿图 美国 中国 其它 191 35 34 28 27 24 12 9 22 IATTC 小计 国家 厄瓜多尔 墨西哥 巴拿马 委内瑞拉 哥伦比亚 其它 237 86 65 27 21 12 26 ICCAT 小计 国家 西班牙 意大利 法国 利比亚 突尼斯 委内瑞拉 克罗地亚 希腊 其它 477 157 81 58 30 28 24 24 17 58 2014年3月止,各国(地区)在OPRT(负责任金枪鱼渔业推进机构)登陆的金枪鱼渔船989艘,与2004年和2010年相比,分别减少了32%和7.3%。从渔船登陆数量看,台湾地区占总数的29.8%,日本占23.8%,中国占15.2%,韩国占14.9%,菲律宾占2.2%,其它国家占14.1%(见表1-5)。2010年后减船幅度较大的有台湾地区、日本、瓦努阿图、菲律宾分别减少17.8%、14.2%、23.0%和15.4%,增幅较多国家为中国、塞舌尔和斐济,分别增加8.7%、36.4%和33.3%。

表1-5 OPRT登陆的各年度金枪鱼渔船数(单位:艘) 年份国别 2004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台湾地区 597 359 359 353 320 295 日本 473 275 267 251 252 236 中国大陆 105 138 138 138 141 150 韩国 174 146 146 144 147 148 菲律宾 17 26 25 25 24 22 印尼 14 15 17 15 15 15 厄瓜多尔 5 7 7 7 7 7 塞舌尔 21 11 11 9 15 15 瓦努阿图 48 48 48 48 37 37 斐济 --- 21 28 32 32 28 基里巴斯 --- --- --- 4 4 6 其它 --- --- --- --- --- 8 合计 1454 1067 1070 1048 1022 989 二、资源状况 据FAO对2010年世界主要鱼类种群的开发状况评估分析,被监测的种群中,仅3%属于低度开发,尚有发展空间;
21%属适度开发,需注意养护和管理;
约一半种群(52%)被完全开发,约四分之一的种群被过度开发,其中过度开发、衰退和从衰退中恢复的分别为16%、7%和1%。评估还认为,在占世界捕捞渔业产量约30%的前10个种类中,7个相关种群属于被完全或过度开发(包括秘鲁鳀、智利竹筴鱼、狭鳕、日本鳀、蓝鳕、毛鳞鱼和大西洋鲱),处于衰竭状态。为此要大大降低捕捞强度和严格管理。

开发水平处于或超过最大可持续水平的种群百分比在各区域间有很大不同。在中东部太平洋只有33%的种群被记录为完全开发,其余的处于低度或适度开发,而在中西部和东北大西洋以及西印度洋,所有被记录的种群均列为被完全开发,分别为73%、59%和75%,或列为过度开发的水平。

(一)金枪鱼资源 统计表示,在16个FAO统计区域中有12个区域里,至少70%的种群已经被完全开发或过度开发,已达到最大捕捞潜力(表1-6)。

表1-6全球金枪鱼类资源状况 鱼种 ICCAT 大西洋 IOTC 印度洋 IATTC 东部太平洋 WCPFC 中西太平洋 CCSBT 蓝鳍 金枪鱼 东大西洋:
低位-增加 西大西洋:
低位-横向 --- --- 低位-减少 --- 南方蓝鳍金枪鱼 --- --- --- 低位- 横向(亲鱼) 增加(未成鱼) 大眼 金枪鱼 低位-横向 中位-微增 低位-横向 中位-减少 ---- 黄鳍 金枪鱼 中位-横向 中位-微增 中位-横向 中位-横向 ---- 长鳍 金枪鱼 北大西洋:
低位-有增加 南大西洋:
中位-横向 中位-减少 --- 北太平洋:
中位-横向 南太平洋:
高位-横向 ---- (二)鱿鱼资源 头足类(特别是柔鱼科)被认为是未充分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之一,商业开发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主要包括太平洋褶柔鱼、北太平洋柔鱼、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和东南太平洋的茎柔鱼等。其中北太平洋柔鱼渔业和东南太平洋的茎柔鱼渔业是目前最为稳定的鱿钓渔业。

北太平洋柔鱼主要是两个种群,一个是大个体的秋生群(又分为中部群和东部群),一个是小个体的冬春生群(又分为西部群和东部群),其主要分布见图1-2a/b。日本科学家根据流刺网的数据估算秋生群的资源量在20~50万吨,我国科学家和日本科学家都估算170E以东水域的冬春生群可捕量在10万吨左右,整个北太平洋柔鱼可捕量约为30~60万吨。

图1-2 柔鱼秋生群(a)和冬-春生群(b)在北太平洋空间分布 国外科学家估算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的总资源量在700~1000万吨,在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公海海域有200~400万吨,估计有100~150万吨的茎柔鱼以集群形式出现。在秘鲁外海公海海域,资源量初步估算为16~82万吨。茎柔鱼主要渔场有三处:一是加利福尼亚南部沿岸和外海渔场;
二是哥斯达黎加外海渔场;
三是秘鲁西部沿岸和外海渔场。秘鲁外海渔场位于暖流和寒流交汇的锋区,以5°~15°S、75°~85°W为中心渔场(见图1-3)。

图1-3 茎柔鱼渔场分布示意图 阿根廷滑柔鱼广泛分布在西南大西洋南纬22~54度的大陆架和大陆坡(图1-4),其中以35~52度资源尤为丰富,是目前世界头足类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阿根廷滑柔的主要渔场有五处:一是从南纬35~40度阿根廷乌拉圭共同水域大陆架和陆架折坡;
二是南纬42~44度之间北巴塔哥尼亚大陆架;
三是南纬42~44度陆架折坡;
四是福克兰群岛。

图1-4 阿根廷滑柔鱼分布示意图 三、 贸易消费 全球水产品国际贸易总量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得到迅速增长,1976~2008年间,世界鱼和渔业产品贸易额显著增加,从80亿美元增加到102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8.3%。2010年水产品贸易强劲反弹,达到约1090亿美元。国际水产品贸易的长期发展趋势依然是积极的,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数量将持续增加。

全球远洋产品贸易和消费主要集中在日本、欧盟、美国和中国(包括台湾地区),开展双边贸易有近60个国家。全球生鱼片用金枪鱼贸易量约35万吨,其中日本约20万吨,美国约9万吨、韩国约2万吨、中国大陆约1万吨、欧盟和台湾地区各约8千吨,其它国家和地域约1万吨。

日本是金枪鱼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国家,年金枪鱼类生产量占全球总量的十分之一,年金枪鱼类消费量约占全球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一,2012年日本市场的金枪鱼类供给量为70.2万吨,其中日本国内为48.0万吨,进口为22.2万吨。主要进口地为台湾(6.4)、印尼(3.7)、韩国(1.7)、中国大陆(1.3)、菲律宾(1.3)、瓦努阿图(1.2)、舌尔(0.8)、澳大利亚(0.8)、美国(0.6)和斐济(0.5万吨)。其中进口大眼金枪鱼7.9万吨、黄鳍金枪鱼4.8万吨、长鳍金枪鱼1.5万吨,分别为顶峰时的62.2%(2003年)、38.8%(2005年)和65.4%(2010年)。日本生鱼片用金枪鱼除自身生产外(约占供给量的51.0%),主要从韩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等进口(约占49.0%)。

美国是冰鲜金枪鱼和冷冻金枪鱼的主要消费市场之一,年金枪鱼消费量约6万余吨,其中冰鲜金枪鱼约3万吨,主要来自美国近海、南美洲、亚洲等地;
冷冻金枪鱼约3万吨,主要来自泰国、越南等国;
超低温金枪鱼约1千吨,主要来自韩国。全美仅有3家公司拥有超低温冷库(库容量各为50吨左右),业者直接向宾馆和日式餐厅等提供金枪鱼货源服务,可见其冷链物流业十分发达和成熟。

第二节 各国远洋发展与科技 一、日本 (一)发展现状 日本远洋渔业主要由狭鳕渔业、底层鱼渔业、金枪鱼渔业、鱿钓渔业、南极磷虾渔业以及南极捕鲸业等组成,其远洋渔业产量于1988年达到历史最高为163万吨(约占当年总渔获量的14.5%),目前远洋年产量约45万吨(约占当年总渔获量的9.4%),主要捕捞对象为金枪鱼、鱿鱼和南极磷虾等。

近5年来,其各鱼种的平均产量分别为:长鳍金枪鱼在北太平洋海域为5.5~9.2万吨;
黄鳍金枪鱼在太平洋东部海域为0.7~1.5万吨,在中西太平洋海域为4.2~6.8万吨,在印度洋海域为1.7~2.4万吨;
大眼金枪鱼在东部太平洋为1.8~3.8万吨,在中西太平洋海域为3.2~3.6万吨,在印度洋海域为1.1~1.5万吨,在大西洋海域为1.5~2.5万吨。鲣鱼产量主要分布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达28~33万吨。北太平洋柔鱼1.5~5.5万吨,西南大西洋海域阿根廷滑柔鱼1~11万吨,秘鲁海域茎柔鱼1~13万吨,南极磷虾3~8万吨。

日本作为一个传统消费水产品的国家,十分注重渔业科学研究和教育,政府将渔业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作为研究机构的例行公事,经费列入政府预算,水产学校和研究所都配有渔业调查实习研究船,对全球所有水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为日本发展远洋渔业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积极开展渔业外交,以先进渔业科技为依托,开展合作和入渔,并积极参与国际渔业科学研究,在国际渔业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以确保日本渔业的长期利益。

(二)科技策略 日本远洋渔业取得很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其科技发展与支撑。首先,日本渔情预报中心每年定期对三大洋海域发布海况及其渔业信息,主要有:近海太平洋海况情报(每周2次),太平洋外海海况情报(每周2次),北部太平洋(A和B)海况情报(每周2次),南部太平洋(C和D)海况情报(每周2次),东北沿岸域海况情报(每周2次),日本海海况情报(每周1次),东海海况情报(每周1次),北太平洋北部海域海况情报(每月3次),北太平洋南西部海域海况情报(每月3次),北太平洋南东部海域海况情报(每月3次),东南太平洋海域海况情报(每月3次),南西太平洋海域海况情报(每月3次),印度洋海域海况情报(每月3次),南大西洋海域海况情报(每月3次),北大西洋海域海况情报(每月3次),地中海海域海况情报(每月3次)等。从2006年开始,渔情预报中心将为日本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建立24小时内提供海况数据,48小时内取得渔获数据的信息网络系统,利用遥感信息为渔船提供水温、漩涡动向、水色等,实现渔情预报。

其次,日本水产厅每年定期发布“全球主要渔业资源现状”报告,报告内容主要是根据日本加盟的各区域渔业管理机构的资源评估资料,针对金枪鱼、鲣鱼、鲸鱼、鲑鳟及远洋鱿鱼等主要国际渔业资源,详细整理各鱼种的渔业概要、生物特性、资源状态及资源管理政策。

第三,开展一系列的远洋科技项目攻关,如利用自动监视系统对远洋渔船的捕捞努力量、捕捞产量等进行监控;
针对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开展渔船节能的新技术研究,如LED集鱼灯技术开发、节省型船型研究、使用重油装置研究等;
此外还有高效生态型渔具渔法研究,如防海龟金枪鱼钓钩等。

第四,加强全球和各沿海国的渔业资源调查。定期对三大洋重要渔业资源进行科学调查。资源调查船每年进行3~4次资源调查工作,主要侧重于渔业资源与环境常规性调查与试验,而不是商业性开发调查。在新西兰周边海域进行双柔鱼、在阿根廷海域及其公海进行滑柔鱼、与印度尼西亚共同对印尼EEZ(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海域)的印度洋海域拖网渔场进行资源调查。

二、前苏联 前苏联曾是世界作为重要的远洋渔业国家之一。其远洋渔业的发展定位是保证本国蛋白质供应,通过庞大先进的远洋船队,为超级海军大国地位提供支持。因此,前苏联对渔业发展从教育科研着手,同时利用其强大的工业体系给予支持,建立起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渔业船队。

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400艘普希金级大型加工拖网船,遍布全球水域,进行常年作业。同时,积极发展水产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对大西洋鲱鱼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并对全球各水域渔业资源开展系统调查研究;
对东南太平洋、智利外海进行几百次调查,发现著名的竹筴鱼带;
对南极磷虾进行声学调查,开展捕捞加工;
对西非海岸的沙丁鱼进行光电泵捕捞;
1950~1990年近40年间对主要大洋性柔鱼类资源进行了数十次的调查。

三、欧盟 挪威、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注重对渔业资源的调查、保护和管理,目前其远洋渔业战略重点是继续以渔业科学先进和科技创新为后盾,加强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欧盟水产品基本供给。

主要通过海洋开发理事会ICES开展北大西洋沿海国家间的渔业合作,协调渔业科学研究,开展渔业管理。对主要捕捞品种,大西洋鳕鱼、鲱鱼、绿线鳕、鲆鲽类等进行系统的资源联合调查,了解掌握主要捕捞对象的资源分布和洄游路线,种群和数量,栖息地和生命史等。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注重选择性渔具渔法的研究,例如建造大型动水槽(法国,英国,丹麦,加拿大等),为渔具力学和渔具渔法研究和技术传播提供了重要设备。同时,在渔具选择性和鱼类行为学研究方面,专门建造鱼类行为学水槽,为渔业科学调查船配备系统的水下观察测量仪器,如英国阿伯丁海洋研究所、挪威渔业研究所和法国海洋与渔业研究所。

欧盟还利用其先进和庞大的工业系统,在上世纪50年代,率先建立大型拖网加工船队,开创划时代的现代渔业,实现瞄准捕捞。同时,研究液压机械、平板冷冻设备、鱼片加工机械、超声波探鱼仪器、远程导航仪器、捕捞航海模拟训练装备等,使捕捞加工和物流等高度综合集成。冰岛、挪威等国使用新型中层拖网、自动扩张底拖网,具有阻力小、拖速快的特点,既节约燃料,又提高了渔获量。挪威研制多波束声纳,可用于探寻深海鱼群。荷兰DSM公司研制的Dyneema超强聚乙烯纤维,应用于远洋大型拖网、围网和延绳钓的制作,大幅提高了捕捞效率,减少生产能耗,达到高效、节能、生态型目标。20世纪90年代,先后开发各种选择性捕捞装置,如拖网效能装置TED、渔获物分离装置CSD、副渔获物减少装置BRD、渔获物大小选择装置及选择性捕虾装置等,在选择性捕捞作业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欧盟为提高和保证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内或公海海域渔业资源的利用份额,纷纷投入巨资提高技术优势,建造设备先进的渔船,配备高科技仪器和性能优良的渔具,远洋渔船更趋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荷兰在西非沿海捕捞渔船(船长140.8米、宽18.6米),配置大容积冷冻船舱;
挪威制造的“大西洋黎明号”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拖网加工船,号称大西洋巨无霸。

四、韩国 (一)发展现状 韩国远洋渔业发展经历了60年代的萌芽期、70年代的成长期、80年代的重整期、90年代的困难期和新世纪以来的恢复期。韩国把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作为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其主要作业方式有金枪鱼延绳钓、金枪鱼围网、鱿鱼钓、秋刀鱼、北太平洋拖网及其它作业,年生产量约50万吨。

韩国在18个国家设有21个海外基地,其中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别有9个、8个和4个;
作业渔船410艘,其中太平洋242艘,大西洋139艘,印度洋29艘;
与13个沿海国鉴定了渔业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和付费方式获得捕捞许可证。近年来,韩国政府投资2655亿韩元(约合2.76亿美元),用于远洋捕捞、海洋养殖和海产品加工销售,强化其远洋竞争力。

(二)科技策略 韩国将在全球各地建立地区或行业管理公司,负责对远洋捕捞所获的海产品进行统一销售管理;
向远洋企业提供低息融资,更新淘汰老旧船只;
提供预算资金分别用于调整远洋渔业结构、远洋渔场渔业资源调查、国际渔业合作和建立渔场环境信息管理系统;
与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开展渔业资源调查;
未来在公海水域每年选定两处以上渔场进行资源调查及试验作业。

五、台湾地区 (一)发展现状 台湾远洋渔业已由发展初期以拖网渔业及鲔钓渔业为主的经营格局,转变为多种渔业并存的多元化经营格局。主要作业一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作业渔场遍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以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域为主,是台湾最具规模的远洋渔业之一;
二是拖网渔业,作业渔场在印度尼西亚、大洋洲和印度等海域,是台湾发源最早的远洋渔业;
三是金枪鱼围网渔业,是捕捞效率极高的渔业;
四是鱿钓渔业,主要渔场在西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新西兰海域;
五是秋刀鱼渔业,作业渔场在西北太平洋海域。

台湾远洋渔业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一支符合《海洋法公约》规范的现代化渔船船队。积极参与国际渔业组织活动,扩大国际渔业合作,开发公海资源,确保作业渔场,加强远洋渔业公共投资,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科技策略 台湾远洋渔业科技研究水平处在国际平均水平之上,个别甚至高于日本。在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培育、管理及开发研究方面,一是远洋渔业资源评估分析,如太平洋大目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及鲣鱼资源调查评估;
印度洋大目金枪鱼资源调查评估;
印度洋、大西洋剑旗鱼资源调查评估;
印度洋、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调查评估;
大西洋热带金枪鱼类与黑金枪鱼资源调查评估;
大西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调查评估和阿根廷滑柔鱼及柔鱼资源调查评估;
二是渔业资源与渔船环境调查,如印度洋长鳍金枪鱼、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和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资源与渔场环境研究,以及卫星遥测应用于远洋渔场开发研究;
三是远洋渔业科学观察,如利用生物指标评估大目金枪鱼在全球海域分布的研究,远洋大型金枪鱼围网渔业主要渔获物生物生态研究,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生物学研究等;
四是国际渔业科技合作研究,积极争取参与国际渔业管理组织资源评估与管理活动,计划实施公海渔业资源调查与加强渔获物统计搜集及编译。

第三节 发展趋势 一、国际社会强化渔业资源管理 以日本、欧盟、俄罗斯、中国、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远洋渔业大国(地区),生产渔船已遍布全球各个渔场,未开发的空间越来越少,而且渔场遥远、渔获率低,渔船生产周期变长,回国或返港的距离增加,经济效益低下,造成各国渔船之间竞争也愈演愈烈。

沿海国家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颁布实施200海里经济专属区管理的30多年中,为保护水产资源依据,都在进一步强化区域渔业资源管理。2007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区域性渔业管理机构联合会议决定强化打击非法捕捞IUU(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的渔船,同时实施对金枪鱼渔获量配额管理。

大西洋金枪鱼类养护委员会(ICCAT)决定从2007年11月起将东大西洋的蓝鳍金枪鱼渔获量从32000吨削减到29500吨,此后分阶段至2010年把渔获量控制在25500吨,总渔获量将减少二成。另外,地中海以及东大西洋水域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养护,决定扩大禁渔期、禁止捕捞小型鱼类和强化养殖品种的监督。

南方蓝鳍金枪鱼保护委员会(CCSBT: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Southern Bluefin Tuna)根据科学委员会关于保护蓝鳍金枪鱼亲鱼资源,必须削减渔获量的可行性报告,决定从2006年起导入个别分配制度,规定必须履行捕捞金枪鱼标上番号的义务,强化金枪鱼资源管理。同时决定临时性削减总渔获捕捞量,因此日本的渔获量也遭到大幅削减。根据对过去10年渔获量的调查,2006年南太平洋金枪鱼保存委员会决定在未来5年间逐年减少日本渔船的渔获量,由目前的6000吨最终降减至3000吨。日本政府通过减少本国渔船的捕捞量,树立养护渔业资源的国际形象,并加大对金枪鱼的进口和市场控制,以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

中西部太平洋金枪鱼类委员会(WCPFC: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决定在控制大目金枪鱼、黄鳍金枪鱼捕捞力量的同时,控制围网渔业作业时大目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幼鱼的混获量。中西太平洋肥壮金枪鱼在2009~2011年3年间,总渔获量每年减少3成。2008年5月,WCPFC再次决定允许各国登陆的检查船在公海上实施临时检查,意味着未来其它渔业资源管理组织也可能实施检查,金枪鱼渔业的《公海自由原则》即将成为历史。

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Indian Ocean Tuna Commission)根据大目金枪鱼渔获量超过最大持续生产量(MSY: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的状况,虽以限制各国渔获量范围为议题进行紧急磋商,但最终未达成合意;
不过其2007~2009年3年间,控制公海上生产渔船数量的提案被大会采纳。

中美洲热带金枪鱼委员会(IATTC:Inter-American Tropical Tuna Commission)为更好地保护大目金枪鱼资源,继续延长停止围网渔业作业以及限制延绳钩渔业渔获量的措施。

二、各国争夺远洋资源日趋激烈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实施以来,各沿岸国纷纷划定200海里专属经济水域,并明确对生物资源保护管理的义务。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家,利用国际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牵头制订的渔业协定以及加强水产资源管理和养护等趋势,大力保护本国周边渔业资源;
同时为保护和发展本国渔业产业、市场供应、产品贸易和渔民生计,尽量满足本国捕捞渔船需要,减少给国外渔船的捕捞配额。例如,2010年主要国家金枪鱼罐头产量在100万吨以上,其中泰国为40万吨,西班牙为22万吨,美国为20万吨,圭亚那为18万吨,巴布亚新几内亚为8万吨,表明各国强化金枪鱼资源自身利用,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和解决劳动力出路的同时,世界需求量和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金枪鱼资源的争夺将愈演愈烈。

在大洋洲的新西兰和南美洲的智利及阿根廷200海里海域,原本捕捞长尾鳕等鱼类的日本渔船,改变为以租赁渔船和建立合资企业、变更渔船国籍等途径,保持在该水域的继续捕捞生产;
在南美北部海域捕捞红虾的日本渔船,也采取同样方式谋求继续捕捞生产。

另外,南极洲磷虾虽然生物资源条件较好、数量较多,但有可能发展成与捕鲸问题同样的,遭遇环境保护方面的难题。

三、远洋渔业企业经营步履艰难 从国际环境看,南太平洋等周边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国家拥有的丰富渔业资源以及渔场的存在价值,特别是金枪鱼资源可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资源,纷纷从远洋渔业生产国家收取入渔费,转变为利用当地水产资源建立产业、雇佣劳动力;
尤其是在该领域有着重要地位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把本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对全球需求量大幅增长的罐头产品上,使得各国在罐头原料竞争上日趋激烈,特别是日本处于劣势地位,从而使金枪鱼渔业引发渔场丧失的危机。同时由于南太平洋金枪鱼捕捞数量难以取得生产效益,不得不兼捕其它品种的鱼类,远洋基地内支援渔船生产的相关设施也相继关闭。

从日本金枪鱼渔业来看,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柴油价格的大幅上升,加之金融危机使得消费大幅萎缩,日元升值使得金枪鱼进口价格下降,继而引发金枪鱼价格低下,出海捕捞生产由于上述原因,有为数不少的渔船停靠在港口。根据日本远洋渔业协会2006年度经营体决算调查,对渔船按自己资本划分为三种经营类型,第一类经营体为资产超过自己资本,第二类经营体为负债1亿日元以上,第三类经营体为负债2亿日元以上。2010年的经营决算表明,第一类经营体处于100%完全经营状态,第二类经营体有50%处于破产或停业状态,第三类经营体有70%处于破产或停业状态,可见其远洋渔业经营举步维艰。

日本全国远洋沿岸渔业信用基金协会亦对信用担保渔船的统计表明,远洋金枪鱼延绳网渔船年经营利润(不含折旧费)为1400万日元,20年间的累计利润为2.8亿日元,而一艘渔船建造费用约5~6亿日元,因此渔船更新、再生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时渔业规模化时代集中的各相关产业,由于远洋渔业规模的缩小,导致生产技术难以维持,加之海洋渔业魅力逐渐薄弱,水产业与地域社会之间的人才互动也相继举足不前,特别是渔船船员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加速了渔业产业的衰退。韩国、台湾地区的情况也十分相似。

四、各国消费低迷并趋向低档化 在日本国内市场消费的金枪鱼类有80%以上产自南太平洋赤道附近。近年来,各国消费市场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水产品进口量增加的双重影响,使得原本使用金枪鱼部分的日本料理、西洋料理、中华料理店普遍改为使用价格相对较低的国产和进口三文鱼,以吸引消费者、扩大消费量和追求最大的利润空间,使得金枪鱼价格反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从流通来看,2010年日本国内金枪鱼的供给量为34.1万吨,与2005年和2007年相比,分别减少10.5%和24.2%,虽然供给量大幅减少,但鱼价徘徊不前,其主要原因:一是生鱼片消费市场持续缩小,饮食店替用价格便宜的进口三文鱼、对虾和章鱼等水产品,以吸引消费者;
二是金枪鱼流通的路径基本由大规模、垄断的贸易商社和量贩店(超市、鱼店等)直接经营,特别是量贩店(超市、鱼店等)拥有金枪鱼价格支配力,担心价格上涨可能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而小规模、家庭型的金枪鱼渔业组织形式,无法左右金枪鱼的销售价格。目前各国一般消费难以达到生鱼片冷链保鲜的要求,因此各国金枪鱼供应市场基本上以日本贸易商社和水产专业公司为主。

未来世界远洋渔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重要渔业资源总体上虽利用过度,但全球性衰退趋势得到一定的控制;

(二)各国渔业资源保护与养护意识日益增强,渔业对海洋濒危动物影响受到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公众的高度重视,NGO的监督作用日益加强;

(三)区域性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和沿岸国对全球渔业资源管理日趋严格,严格限制捕捞能力的增加,限制渔业补贴对渔业资源带来负面影响。打击非法捕捞已成为国际联合行动,并得到市场国的支持,沿海国对合作渔业的入渔门槛日趋增高,大大提高了捕捞成本;

(四)为了有效地利用宝贵的渔业资源,远洋渔船不断向专门化发展,针对特定渔业资源和渔场,设计建造专门的渔船,进行捕捞加工,提高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别注意对市场等产业链的整合和控制能力,提高整体效益;

(五)为了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提倡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指导,开展生态环境友好的捕捞技术,以现代工业理念改造和提升传统渔业。

(六)食品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事项,水产品可追溯体系、标准化体系及冷链物流建设等成为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建设任务。

第二章 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生产状况 (一)生产情况 我国远洋渔业自1985年始,产业结构和素质得到不断优化和提升,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远洋渔业得到长足发展。

至2013年从事远洋渔业生产企业133家,分布在三大洋的38个国家和地区海域作业,拥有各类远洋渔业作业船只2159艘(其中鱿鱼钓船约569艘、金枪鱼钓船近488艘、拖网等渔船1000余艘),从业人员4.6万多人。远洋产量135.2万吨,分别占海洋捕捞产量和海洋渔业总量的9.7%和4.3%;
远洋产值143.1亿元,占海洋捕捞产值和海洋渔业总量的7.7%和3.2%(见图2-1);
拥有境外企业39家合资(独资),投资总额4.7亿美元,其中海外基地投资额为2.9亿美元,成为我国海洋渔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2-1各年度远洋产量产值推移(单位:万吨、亿元) 大洋性渔业包括金枪鱼渔业、鱿鱼渔业、竹筴鱼等渔业、秋刀鱼渔业和南极磷虾渔业,作业方式以拖、围、钓为主,作业区域遍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及南极海域。2013年投产渔船1104艘、产量78.2万吨、产值7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2%、27.6%和13.3%。其中金枪鱼项目分别比上年增长19.2%、47.1%和18.3%,鱿鱼项目分别增长4.2%、10.1%和13.5%,东南太平洋(竹筴鱼)项目投产渔船和产量分别减少9艘和38.5%。金枪鱼产量、产值分别占大洋性渔业总量的32.4%和54.6%%,在太平洋海域的金枪鱼占产量的94.9%;
鱿鱼产量、产值分别占大洋性渔业总量的50.6%和41.7%,在东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的鱿鱼占产量的85.3%。

过洋性渔业分布在亚洲、非洲及南美洲等国管辖海域,作业方式以以拖网渔船为主,另有少量流刺网和定置网渔船。2013年投产渔船1055艘、产量55万吨、产值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2%、减少10.0%和增长1.6%。其中亚洲国家海域项目分别比上年增长28.5%、减少13.9%和增长5.6%,非洲项目分别增长18.8%、减产5.1%和3.6%,南美项目投产渔船和产量分别增长230.8%、31.8%和31.8%(表2-1)。过洋性渔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海域生产量占总量的94.9%。

在亚洲国家项目中,印尼项目分别占亚洲项目和过洋性渔业产量的63.6%和36.5%,非洲项目中的毛里塔尼亚和摩洛哥分别占非洲项目产量的14.1%和10.2%(表2-1)。

表2-1远洋分项目产量、产量推移 项目和海域 2012年 2013年 产量 产值 产量 产值 (一)大洋性渔业 61.3 67.7 78.2 76.7 1、金枪鱼项目 17.2 32.8 25.3 38.8 其中:大西洋 0.5 1.3 0.3 0.9 印度洋 0.5 1.6 1.0 2.7 太平洋 16.2 29.9 24.0 35.2 2、鱿鱼项目 38.8 28.2 42.7 32.0 其中:北太平洋 4.9 4.4 5.5 4.7 东南太平洋 26.1 15.1 26.4 15.3 西南大西洋 7.8 8.2 10.8 12.0 3、大型拖网项目 1.3 0.7 8.6 4.7 其中:东南太平洋 1.3 0.7 0.8 1.8 西南大西洋 -- -- 2.5 1.5 法罗群岛和格陵兰 -- -- 1.7 1.1 俄罗斯专属经济区 -- -- 0.5 0.3 4、秋刀鱼项目 0.4 0.4 2.3 1.9 5、南极磷虾项目 0.4 -- 3.2 --- 6、公海拖网和围网项目 -- -- 1.2 0.5 (二)过洋性渔业 61.1 64.0 55.0 65.0 1、亚洲国家海域项目 36.7 33.8 31.6 35.7 其中:印度尼西亚 18.9 17.6 20.1 25.3 缅甸 5.2 3.4 4.4 3.3 其它国家 12.6 14.2 7.1 7.1 2、非洲国家海域项目 21.6 27.8 20.5 26.8 其中:毛里塔尼亚 7.1 7.9 2.9 5.8 摩洛哥 1.5 4.7 2.1 4.5 其它国家 13.0 15.2 15.5 16.5 3、南美国家海域项目 2.2 1.9 2.9 2.5 备注:1.表格中的数据单位分别为万吨、亿元。

2.大型拖网项目中东南太平洋以竹筴鱼为主,西南大西洋以南极冰鱼和鱿鱼为主,法罗群岛和格陵兰以鲐鱼为主。

3.秋刀鱼项目在千岛群岛以外公海生产。

4.公海拖网和围网项目以鲭鱼、带鱼、沙丁鱼和秋刀鱼为主。

5.亚洲国家海域项目产量减少是由于2013年我国没有在朝鲜投产。

(二)捕捞船队 我国远洋捕捞船队在上世纪阶段70%是由国内拖网渔船改装而成,30%为90年代中期建造或从国外购买的二手船为主,船龄基本在20年以上。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11年以来,国家加大对远洋渔业的优惠扶持力度,使得远洋渔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有近三分之一的渔船得到了更新改造,新建了第一艘大型金枪鱼围网船和新型秋刀鱼捕捞船,填补了我国渔船建造的空白,进口了超低温金枪鱼渔船和南极磷虾生产加工船,提升了远洋技术装备水平。

在大洋性渔业中,我国金枪鱼渔船的89%以上集中在太平洋海域生产,鱿鱼渔船的70%以上集中在东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与2012年相比,金枪鱼投产渔船增长19.0%,鱿鱼渔船增长4.2%,大型拖网渔船增长37.5%,秋刀鱼渔船增长33.3%,南极磷虾渔船减少40.0%,新增加公海拖网和围网渔船15艘。过洋性渔业中,亚洲和非洲国家项目集中了97%以上的渔船,占总量的53.4%和43.8%。其中亚洲国家海域投产渔船增长28.5%,非洲国家海域渔船增长18.8%,南美国家渔船增长30.8%(表2-2)。

表2-2 远洋分项目投产渔船推移(单位:艘) 项目和海域 投产渔船 2012年 2013年 (一)大洋性渔业 967 1104 1、金枪鱼项目 410 488 其中:大西洋 24 17 印度洋 36 36 太平洋 350 435 2、鱿鱼项目 546 569 其中:北太平洋 248 250 东南太平洋 281 254 西南大西洋 104 151 3、大型拖网项目 8 11 其中:东南太平洋 8 2 西南大西洋 -- 4 法罗群岛和格陵兰 -- 3 俄罗斯专属经济区 -- 3 4、秋刀鱼项目 6 20 5、南极磷虾项目 5 3 6、公海拖网和围网项目 -- 15 (二)过洋性渔业 863 1055 1、亚洲国家海域项目 438 563 其中:印度尼西亚 290 380 缅甸 75 84 其它国家 669 99 2、非洲国家海域项目 389 462 其中:毛里塔尼亚 95 119 摩洛哥 50 54 其它国家 244 289 3、南美国家海域项目 13 30 二、入渔状况 (一)大洋性渔业 大洋性渔业中,金枪鱼生产分为延绳钓金枪鱼(包括超低温金枪鱼、低温金枪鱼和冰鲜金枪鱼)和围网金枪鱼两种作业方式,太平洋海域是我国超低温金枪鱼生产的主要海域,传统渔场资源量下降,渔船单产上下波动,单船日均产量约500~600千克;
大西洋海域生产渔船的月均产量在15吨以下,印度洋金枪鱼资源稳中有升。低温金枪鱼生产海域资源状况较差,渔场渔况不甚理想;
冰鲜金枪鱼生产海域主要集中在马绍尔和密克专属经济区,生产规模和渔业资源相对稳定,渔船平均单产高于往年;
围网渔业资源状况稳定,生产船队整体情况良好(见图2-2)。

图2-2各年度金枪鱼产量推移(单位:万吨) 鱿鱼生产主要在北太平洋(包括日本海)、东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海域,北太平洋公海台风较多、水温偏低、资源不稳;
东南太平洋渔场资源不尽稳定,日产常下滑至5吨以下;
西南大西洋公海平均单船产量约700~800吨,阿根廷专属经济区内平均单船产量约1000吨以上(见图2-3)。

图2-3各海域鱿鱼生产量推移(单位:万吨) 东南太平洋竹筴鱼资源仍无恢复迹象,单船月产量约800~1000吨。西北太平洋秋刀鱼为我国新开发项目,主要生产国为日本、俄罗斯、韩国和台湾地区(其中韩国和台湾地区在公海进行生产);
目前,资源量处于较低水平,年产量稳定在37~61万吨之间,其中日本年产量在19~35万吨之间,俄罗斯和台湾地区次之。南极磷虾是我国于2010年开发利用的项目,面临着资源调查力量不足,船舶装备落后等问题。

(二)过洋性渔业 亚洲国家项目中的印尼、缅甸和其它国家海域的渔业资源相对较稳,西非国家海域是我最早入渔的传统国家,渔业资源特别是鱿鱼资源有衰退迹象;
南美国家海域的阿根廷和乌拉圭是我国在东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鱿鱼生产渔船重要的补给基地,且鱿鱼资源较为丰富,但近年来入渔生产船只数量呈增加趋势,导致该海域单产有所下降。

三、销售流通 我国远洋产品年返回国内销售量约占生产总量的60%,境外销售约占总量的40%。2013年远洋生产运回国内销售数量80.9万吨,境外销售54.3万吨,分别占总量的59.8%和40.2%,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加和减少了0.8个百分点(表2-3)。其中浙江、福建运回国内销售比例高达两省远洋生产量的95.5%和66.7%,占全国远洋产品运回总量的60%,这与两省水产加工企业集聚发达、加工品种丰富多样、国外市场多面结合和国内消费点多量广成正相关性。

表2-3远洋年度生产和销售量(单位:万吨) 全国 回国销售 境外销售 2012 2013 2012 2013 2012 2013 合计 122.3 135.2 72.2 80.9 50.1 54.3 浙江 29.1 36.8 27.8 34.0 1.3 2.8 福建 21.2 23.1 14.2 13.4 7.0 9.7 中农发 20.3 22.5 9.0 11.7 11.3 10.8 辽宁 17.8 20.4 8.7 9.6 9.1 10.8 山东 13.5 11.3 4.9 5.1 8.6 6.2 上海 11.0 10.5 3.8 3.3 7.2 7.2 广东 5.6 6.3 1.7 1.8 3.9 4.5 其它 4.0 4.3 2.1 2.0 1.7 2.3 从市场流通看,超低温金枪鱼产品价格低迷,大目金枪鱼日本市场价格在每千克750~950日元左右,长鳍金枪鱼产品基本维持每吨3300美元上下,黄鳍金枪鱼最高达到14600美元/吨。冰鲜金枪鱼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和美国,部分在国内市场销售,产品价格全年保持稳定。围网金枪鱼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保持较高位,鲣鱼价格稳定在2000美元/吨左右,黄鳍金枪鱼市场价格最高达2600美元/吨。鱿鱼因国际市场消费不景气,产品价格低、销售比较困难,导致鱿鱼库存积压居高不下,多数企业亏损较大,产品销售有一定压力。鱿鱼产品的精深加工、金枪鱼产品的国内市场消费支撑等亟待解决。

近30年来,我国远洋渔业不仅生产规模得到壮大,而且稳定丰富了国内市场供应、推进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并且拓展了我国在国际公海渔业资源的生存空间,解决和提供了大量就业门路,形成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在所在国兴建码头、加工厂、冷库、船网修造厂等产业关联设施,实现了互利双赢。

第二节 发展趋势 我国远洋渔业已实现“走出去”战略的第一阶段,即以资源和国内市场换取先进技术、资金和国际市场的转化;
同时开始以资本输出、积极和开发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特征的第二阶段探索。

一、远洋渔业空间得到拓展 经过近30年发展,我国远洋渔业已有相当的基础。远洋企业已在境外设立39家合资(独资)企业,形成近30亿美元资产和130余万吨的生产能力,外派人员近4.6万余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远洋渔业企业家、技术骨干和船员队伍,为我国远洋渔业的拓展奠定了基础。资源和渔场方面,近年在新开发4个鱿鱼钓渔场和3个资源种类、2个金枪鱼渔场和2个资源种类、2个中层鱼类渔场和2个资源种类的基础上,中上层鱼类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头足类有较大开发潜力,南极磷虾、南极附近海域犬牙鱼以及印度洋底层鱼类资源开发,印尼、阿根廷、俄罗斯以及南太平洋国家的渔场许可和捕捞配额形成对我有利条件,统一入渔的可能性增加,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二、远洋渔业结构逐趋合理 远洋生产结构、生产布局合理,关系到远洋渔业的整体利益。目前我国远洋作业结构已基本适应各海域特点,生产布局重点从西非、北太平洋、南美、西南太平洋和南亚五个地区,逐步扩展到太平洋、印度洋、东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大洋性公海产量占远洋产量、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10%和28%,2013年增加到57.8%和53.6%;
超低温金枪鱼渔船数量从2000年的27艘发展到464艘,增加了17.2倍;
大型专业鱿鱼钓船从1995年不足10艘发展到569艘,增加了56.9倍;
金枪鱼围网渔船从2000年的“零”发展到24艘;
对国际渔业资源的占有率从1%提高了8%,增加了7个百分点;
未来我国远洋结构将继续偏重大洋性渔业,并更趋合理化。

三、远洋科技发展推进较快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度渗透,将重塑世界远洋渔业发展新格局。我国远洋渔业只有通过发展数字远洋、精准远洋、智能远洋,用信息技术服务远洋,用智能技术装备远洋,用网络技术连接远洋,才能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实现远洋生产精准管理,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能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负效应,增强远洋渔业的国际整体竞争力。未来我国的远洋数据库系统将广泛应用于远洋技术服务,为资源渔场、渔需物资和销售市场等提供信息;
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将在渔情监测和精准远洋中得到进一步应用;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的远洋渔业中心网络系统,将实现远洋信息的互联网传播。

四、远洋产品消费更受青睐 近30年来,我国远洋渔业企业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共运回800多万吨优质海水鱼,不仅为丰富国内市场、稳定水产品价格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减轻我国近海捕捞强度、保护渔业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准和健康需求的提高,相对于近海、和海水养殖产品消费,消费者将更偏好远洋深海产品,金枪鱼、鱿鱼和南极磷虾等产品将呈多样化态势,远洋药物、远洋化妆品、远洋保健品、远洋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将得到进一步开发,远洋加工技术、设备以及精深加工和标准化加工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品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章 舟山远洋渔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发展现状 舟山远洋渔业从1985年起步以来,依托舟山地理自然条件和渔业综合产业优势,经过近30年的努力,远洋渔业生产规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生产渔场遍布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远洋渔业生产、集散、加工、后勤补给和修船基地。

一、生产状况 将舟山市2013年与2008年的数据相比较,全市拥有远洋渔业企业38家,远洋从业人员1.2万余人,增长约55.0%;
远洋渔船461艘,增长73.3%,占全国远洋渔业渔船总量的五分之一强;
其中鱿鱼生产渔船427艘,约占全国总量约75.0%,增长76.0%。远洋生产量约32.6万吨,占全省总量的92.5%,增长50.9%;
其中鱿鱼生产量约30.7万吨,占全国总量的71.9%。远洋生产值约26.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75.9%,增长50.0%;
其中鱿鱼产值约22.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70.6%。

图3-1 舟山远洋生产量和生产值推移 备注:图中单位分别为万吨、亿元。

全市远洋生产水域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捕捞对象主要为鱿鱼、金枪鱼等。

鱿鱼钓生产集中在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海域,其中北太平洋鱿钓渔场是舟山渔船率先开拓的。目前渔船达208艘,生产量5.4万吨,产值5.6亿元,分别约占全市鱿鱼总量的46.4%、16.6%和21.1%;
赴东南太平洋渔场作业的鱿钓渔船达113艘,产量19.7万吨,产值12.3亿元,分别约占全市总量的25.2%、60.4%和46.4%;
西南大西洋渔场渔船52艘,产量3.8万吨,产值3.9亿元,分别约占全市总量的11.6%、11.7%和14.7%。金枪鱼捕捞作业主要在太平洋海域,生产渔船38艘,生产量1.1万吨,产值2.2亿元,分别约占全市总量的8.5%、3.4%和8.3%;
印尼合作项目渔船20艘,生产量0.9万吨,产值1.0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5%、2.7%和3.8%。

今年1~8月,全市远洋渔业产量达到24万吨,同比增长140%,再创历史新高。

二、加工贸易 2013年,舟山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98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2个,年加工能力90.7万吨,年加工水产品95.4万吨,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8.2%、27.8%、33.0%和41.6%。水产冷库241座,日冻结能力1.1万吨,日冷藏能力24.4万吨,日制冰能力9400吨,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6.2%、25.6%、26.3%和33.8%(图3-2)。与其他城市相比,舟山水产品加工实力雄厚,产品种类齐全,技改和研发力度较大,主要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图3-2 浙江省水产加工能力及产品(2013年) 备注:单位均为万吨 海水加工产品总量74.6万吨,占全省总量的36.4%。加工品种中,水产品冷冻数量58.8万吨,分别占全市和全省加工总量的78.8%和36.4%;
其中冷冻品36.1万吨,冷冻加工品22.7万吨,分别占总量的33.2%和44.8%。鱼糜及干腌制品7.1万吨,分别占总量的9.5%和65.1%;
罐制品1.2万吨,分别占总量的1.6%和23.7%;
鱼油制品6173吨,分别占总量的0.8%和100%。水产加工品虽仍以传统冷冻品为主,但冷冻加工品增长比例明显上升,超过冷冻品的11.6个百分点,鱼糜制品、罐头等所占比例逐步提高,可见舟山传统水产品的加工模式正发生潜质变化,符合市场和消费者偏好需求的精深加工、便利食品和健康食品发展较快。

出口贸易中,海水产品出口量约19.8万吨,占全省总量的46.2%;
贸易出口额约8.02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49.9%,接近全省海水产品出口总量的一半,并领先宁波和大连两市(表3-1)。

表3-1 2013年海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 出口量 所占比例 出口额 所占比例 全国 380.9 100.0 202.6 100.0 浙江 42.9 100.0(11.3) 16.1 100.0(7.9) 其中:舟山 宁波 温州 台州 19.8 46.2(5.2) 8.0 49.7(3.9) 15.3 35.7(4.0) 4.2 26.1(2.1) 2.9 6.8(0.8) 1.6 9.9(0.8) 2.7 6.3(0.7) 1.1 6.8(0.5) 大连 54.6 (13.8) 3.9 (1.9) 备注:出口量、出口额单位分别为万吨、亿美元,所占比例单位为%,()前为全省所占比例,()内为全国所占比例。大连市出口量较大是因为来进料加工数量大所致。

同时,作为我国远洋产品的主要进关口岸,全市回运远洋自捕鱼32.5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40.2%;
其中鱿鱼的口岸进关量约28.5万吨,约占全国鱿鱼进关总量的70%。另外,全市10座水产品市场的交易量为74万吨,交易额近100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4.3%、21.4%和16.8%。

三、关联产业 2013年,全市渔用机具修造产值5.9亿元,分别占全省和全国总量的24.3%和2.1%;
其中渔船渔机制造产值3.5亿元,渔用绳网制造产值2.4亿元。从渔船渔机制造看,舟山虽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但在渔船特别是远洋渔船设计、制造方面缺乏竞争力,与台州、宁波两市相差43.0%和18.4%,仅占全省总量的22.7%。从渔用绳网制造看,与第一位的台州市相差41.5%,仅占全省总量的28.6%,极具开发潜力。

表3-2 浙江沿海渔用机具制造产值(2013年) 合计 所占比例 其中:渔船机 渔用绳网 全国 284.7 100.0 190.4 94.3 浙江 23.8 100(8.4) 15.4 8.4 其中:舟山 宁波 温州 台州 5.9 24.8 3.5 2.4 5.6 23.5 4.3 1.3 1.5 6.3 0.9 0.6 10.7 45.0 6.6 4.1 备注:()内为全国所占比例。

全市水产品物流产值10.8亿元,分别占全省和全国总量的2.6%和0.3%。其中,水产品流通产值8.7亿元,水产仓储运输产值2.1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2%和13.6%。特别是流通环节与省内第一位台州市相差12.2倍,仓储运输环节与省内第一位宁波市相差一半以上,加速水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扩大冷链物流规模,潜力巨大。

表3-3 浙江沿海水产品物流产值(2013年) 合计 所占比例 流通 仓储 全国 3948.2 100.0 3948.2 242.5 浙江 406.5 100.0(9.7) 391.1 15.4 其中:舟山 宁波 温州 台州 10.8 2.7 8.7 2.1 39.6 9.7 36.3 3.3 51.4 12.6 49.8 1.6 107.3 26.4 106.4 0.9 备注:()内为全国所占比例。

第二节 主要问题 舟山远洋渔业属于出口主导型产业,产品销售以国际市场为主,舟山主要提供远洋渔业产业所需的技术资金和劳动力,以获取经济效益。产业整体缺乏金融资本支持,在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高端经营和管理人才较乏,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能力较低。

一、企业总体实力不强 民营企业是舟山远洋渔业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大部分是依靠进口二手渔船和国内渔船改装而成的,存在着起点不高和散、弱、小的特点,原始积累尚未完成,产业链结构不完善,注重捕捞,实力不强,投入不足,效益较低。大部分远洋企业缺乏加工、销售网络和销售终端,轻视加工和销售,导致产品质量和价格国际市场上处于低位,远洋产品增值和利润实现环节往往被国际公司所掌握,缺乏价格的话语权,竞争力较低。如果仍依靠自我积累,资金和技术投入少,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将导致人才流失严重,骨干队伍青黄不接,产业发展速度必然不能适应资源开发激烈竞争的需要。

2010年以来,在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先后开工新建远洋渔船189艘(包括引进8000吨级冷藏运输船2艘),使得远洋渔船生产和鱼货冷藏运输结构得到改观。但近年柴油价格上涨、消费市场饱和、鱼价下跌,导致企业增产不增效,生产资金更加缺乏。加之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绝大部分企业仍局限于抓捕捞生产,对产品销售、加工、流通、贸易及产业配套服务尚无法兼顾。同时,市场汇率和燃油价格变动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远洋渔业发展,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较弱。

二、技术基础支撑滞后 远洋渔业是科技依存度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企业无力对远洋渔业资源分布、渔船装备、渔网具和生产技术等产业基础展开研究,加之国家投入力度较小,造成远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仍处于较低水平,难以适应和支撑产业的发展。舟山渔船建造周期和技术装备水平偏低,无论是工作母船、辅助船,还是机械装备或助渔导航仪器设备等,都还不能完全自主建造和生产。

远洋渔业是产业凝聚度较高的行业,客观上要求形成生产、供应、加工、销售、贸易、流通、造修、运输等一体化产业链。与国内远洋渔业产业链健全的企业(浙江兴业集团公司、浙江省远洋渔业集团公司、上海水产(集团)公司、辽宁省海洋渔业集团等)相比,舟山远洋渔业基础设施尤其薄弱,远洋专用港口和综合基地缺乏,远洋船队境外综合性补给基地缺少,在渔船修造、后勤补给、加工销售等方面受制于人,制约了综合效益的发挥。

三、远洋劳力严重短缺 舟山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劳动力供给不足,严重影响了远洋渔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劳动力日渐紧缺,工资成本大幅度攀升,影响产业整体效益;
二是无法形成一支稳定的生产队伍,不利于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劳动力总体素质下降,不利于安全生产。

舟山本地特别是年轻劳动力参与渔业特别是远洋渔业生产人员逐年减少,一些渔区已寻找不到40岁以下的渔民从事远洋捕捞,只得依赖外省和外籍劳动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渔民任重道远。

四、消费市场拓展艰难 舟山绝大多数企业以国际市场作为产品销售重心,长期以来忽视国内消费市场的开发。受全球经济以及国内外市场消费低迷的影响,远洋产品销售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导致远洋生产和加工企业效益下降,产业链效益整体滑坡。

舟山作为“中国渔都”其原产地优势已渐消逝,远洋品牌特色和认知度较低,产品品种单一、包装简单、加工繁琐,市场销售渠道乏力,营销网点不多,冷链物流企业较少,市场占有率不高。尽管一些企业正在尝试跨国经营,但因企业规模较小,并受到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客户等诸多因素影响,发展能力不强。

第四章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 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必要性分析 远洋渔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国家海洋权益、经济利益、食物安全、资源和外交战略等。舟山拥有众多的海岛和广阔的水面,依托浙江和上海等腹地,具有海洋渔业和港口等基础产业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渔业是舟山的传统产业,经几代人的努力,远洋渔业产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优势,成为我国远洋渔业重要基地。自我国远洋渔业起步以来的30年中,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竞争环境,国际远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以及对渔业资源和生态保护的重视等新常态,为我国实现远洋渔业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远洋渔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历史性机遇。

舟山需要远洋渔业发展模式的创新,积极依托产业和港口优势,建设国际远洋渔业服务平台、发展国际远洋产品服务,从注重自营加工到注重全球加工,从注重自营进口到注重口岸进口,从注重自营服务到注重全球服务,全面建设远洋生产大市、远洋贸易大市、远洋服务大市。鉴于这样的背景,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意义重大。

一、国家海上安全战略的基础保障 海洋生物资源被视为世界最大的天然蛋白库,远洋渔业属于资源型战略产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部分发达国家为保护既得利益,在强调加强专属经济区管理的同时,借助或操纵一些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对大洋公海渔业资源实行配额管理,以限制后发者的发展。国际渔业资源管理规则亦为“占有即权益”,即资源配额的取得是依据历史产量和现有生产状况。

远洋渔业是直接关系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争取发展空间的重要产业,是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开发性产业,是巩固扩大国家外交关系和扩展对外经济合作领域的特殊产业,是有效保护和恢复近海渔业资源,积极利用国外和公海渔业资源,实施“走出去”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的主要和现实形式。

远洋渔业企业在海外突发事件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在一些国家发生动乱和战争的关键时刻,远洋企业可动用渔船转移我国和其他友好国家驻外机构工作人员及其侨民,海外机构为海军在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编队舰只提供大量水产品和补给品,远洋渔业船队已成为我国在海外的一支军需保障力量。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建设,必将提高我国远洋渔业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争取更多的远洋资源份额,扩大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空间,建立国家海上安全战略的基础。

二、国际渔业竞争力的展示平台 对于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基地总部经济的舟山来说,既有实力强大的海外竞争者如日本静冈、韩国釜山和台湾高雄等渔业港口性城市,尤其是日本和台湾远洋渔业规模大、装备好、技术佳、产量高,这些海外竞争者已经拥有很高的远洋渔业聚集地的声誉,而且在远洋生产和贸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又有新崛起的国内竞争者如辽宁大连、山东青岛、福建厦门和广东深圳等城市,这些沿海竞争者不仅拥有政策、资金和区域中心等特殊优势,而且加大远洋渔业发展力度,并出台发展和吸引远洋渔业的优惠政策,使得舟山面临着海内外竞争者的巨大挑战。舟山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做好战略定位,与国内外城市错位竞争,合作发展,打造中国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国远洋渔业整体受开放水平不高、开放布局不完善、开放功能不健全等制约因素。从开放水平看,沿海11个省(市区)出口仍以产品加工贸易为主,亟待引入产业链高端业态,提升开放层次;
从开放布局看,沿海省份之间开放不均衡,浙江沿海特别是舟山处于开放洼地。辽宁、山东、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出口额分别占该省出口额的约77.0%、75.0%、93.0%和65.0%,而浙江沿海仅占约54.0%,明显低于其它省份;
从开放功能看,我国在上海浦东、海南洋浦、福建闽西、广东横琴、深圳前海等地已实施特殊的通关政策和创新的金融政策,但政策试点区域范围非常有限,而舟山由于开放功能不够完备,其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与沿海及长三角其它城市相比较,舟山外向型经济尚不发达,海洋特别是远洋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虽然水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出口创汇能力,但出口产品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舟山渔业在区域乃至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建设,是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有利于将舟山建设成为浙江及全国沿海地区的开放新支点。

三、渔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试验区 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产业集聚在产业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够带动远洋渔获贸易、渔船机具制造、水产品冷链仓储与运输、水产品精深加工、通讯助渔设备等产业发展,而且将推进相关产业科技进步,提升系统集成水平,形成较强的现代产业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

中央明确提出确保粮食供应安全和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重大任务,国务院专题研究渔业发展问题,给远洋渔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期。特别是舟山综合保税区的封关运行,给舟山自由贸易港区审批带来良好的开放态势,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远洋渔业发展,把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列入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予以重点支持,无疑是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

舟山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积极打造远洋科技研发、装备制造、冷链物流、市场交易、配套补给、基地服务等产业,逐步完善远洋渔业产业链。通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展示等多项开放功能,借助财税减免、通关便利、联检服务等政策扶持与配套服务,有效汇聚国内外远洋产品资源和商品,促进水产加工、渔船装备、冷链物流、渔需物资、贸易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开放发展,增强我国远洋渔业产业整体竞争力。通过远洋渔获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提升贸易信息化水平,创新开展远洋产品拍卖和期货交易业务,创立舟山“远洋价格”与“远洋指数”,推动舟山成为我国第一个保税渔港,成为我国远洋渔业产业平台和新的增长极。

四、远洋渔业产业链整合的集聚区 远洋渔业是一个以远洋捕捞渔业为核心涉及多个行业的产业,围绕海上捕捞作业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远洋渔业涉及捕捞船只及相关渔机具建造、维修和更新,涉及渔业码头、加工厂、冷库等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产,还涉及水产品加工、贸易、储运和物流等多个环节,跨越第一、二、三产业,这些环节的链接形成了远洋渔业生产的完整链条,这些产业的合成形成了远洋渔业产业。

在国际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下,舟山面临着打造国际远洋渔业服务平台、发展国际远洋产品贸易的新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依托舟山远洋渔业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服务全面、辐射力强、功能齐全、管理先进、交易量大的国际远洋渔业服务基地,搭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远洋产品交易市场,争取在国际远洋渔业服务和远洋大宗商品市场上获得一定的定价权和议价权。

舟山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强大的远洋基础设施,为国际远洋渔业产业服务和远洋产品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其在发展远洋渔业产业服务和远洋产品交易市场方面具备比较优势。发展远洋渔业产业服务和远洋产品交易市场,既符合发展远洋渔业产业的要求,又满足发展进口贸易的需要,更适应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创建的要求。

五、远洋产品贸易集聚度的提升区 从国外商品交易市场形成看,商品生产地、贸易中转地、渔获销售地、产品消费地往往是商品交易市场的形成地。远洋商品交易市场的形成,必然要以一个贸易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港口(城市)为基础条件,现代化渔港设施和集疏通运网络为重要优势。

日本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起,努力构建围网渔船生产的渔获物不在外国港口销售的流通体系,把渔获销售地集中在静冈县的静冈、烧津两市和筑城县的筑波市,其中大中型金枪鱼类用作生鱼片(刺身)料理,小型金枪鱼类绝大部分用于罐头制品生产加工,促进了产品贸易出口和国内市场的供给,其结果是有利于国内远洋渔业、水产加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远洋生产的合理布局,有利于渔获物价格不受国际市场的制约,有利于金枪鱼国际市场中心地位的确保。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实践表明,贸易企业的集聚在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舟山通过发展远洋商品交易市场和建设全球远洋渔业采购基地,吸引全球远洋生产和产品贸易企业集聚,从而发挥它们在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一、地理区位优势为远洋基地建设提供发展支撑 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是国家战略,是新时期有关中国渔业经济改革、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战略决策之一。在我国沿海11个省(市区)中具备成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和潜在能力的城市,舟山是重要和最佳的选择。这是由于舟山在全国远洋渔业经济地位和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并且与中国远洋渔业在世界远洋渔业经济地位以及国际远洋渔业经济背景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内在关联。

舟山群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面向太平洋,是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海上门户和通道,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海产品主要生产基地和供给基地之一。

国内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海洋渔业的主要作业渔场,与自北向南的石岛渔场、大沙渔场、吕泗渔场、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闽东渔场呈扇形状分布;
区位条件独特,海、陆、空交通便捷,背靠特大型国际大都市上海,以及“长三角经济圈”中的杭州、宁波和南京等中心城市,资本充足,经济发达,消费庞大,是浙江海洋资源的聚集区和全国海洋渔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国际区位优势明显,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与日本长崎、韩国釜山、高雄、香港、新加坡等西太平洋港口城市构成近乎等距离呈扇形辐射之势,是我国南北联通、江海直达、东出太平洋、南下台湾海峡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开发西太平洋资源的战略前沿基地,并且是我国大宗商品理想的中转集散地,十分有利于吸引在北太平洋和中西太平洋生产的台湾地区及各国渔船,把舟山作为远洋母港。

基地和母港建设所在地定海区干览镇西码头国家中心渔港是舟山知名渔埠之一,与国际知名度较高的沈家门渔港南北呼应,素有“要吃活鱼活虾蟹,请到干览龙潭街”美誉。港口岸线资源优良,岸线全长约4200米,陆域纵深约210米,水域面积3.5km2,平均水深达-12米,区域浪小流顺,岸滩稳定,船舶进出方便,对岸上圆山东西防波堤形成有效掩护水域约60万m2,小园山东西堤形成有效避风面积约45万m2,可同时容纳约1500余艘渔船锚泊。

二、渔业产业优势为远洋基地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远洋渔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区域间梯次转移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主要远洋渔业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和台湾等由于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因素的影响,其产业规模正继续逐步缩小,而远洋渔业资源在总体上仍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这就为我国远洋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自然也就拓展了舟山远洋渔业的发展空间。

与我国沿海主要远洋渔业城市(辽宁大连、山东青岛、浙江宁波和广东深圳)相比,舟山无论在远洋渔业生产规模方面,还是在远洋经济总量方面,各项远洋指标均超过全国其他沿海城市,位居第一(表4-1)。从远洋生产渔船数量、总功率、生产量和生产值看,均比远洋各项指标第二位的大连市超出36.2%、52.7%、160.5%和59.3%,并凭借其自身拥有的海洋捕捞技术、远洋生产船队、水产加工实力、船舶建造能力和生产物资供给等服务条件,在远洋船员、产品集散、精深加工、船舶修造和生产补给等方面,已经为国内外远洋渔业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产业规模效应日趋明显,为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支撑。从单位功率的产量和产值来看,上海是全国最高的地区,青岛是最低的,而舟山处于中偏上位置。但产品价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主要努力的方向。

表4-1 2013年主要城市远洋渔业要素比较 渔船数量 总功率 产量 产值 产量 /万千瓦 产值/ 万千瓦 舟山 406 28.4 29.7 23.1 1.046 0.813 大连 298 18.6 11.4 14.5 0.613 0.78 上海 72 9.5 10.5 11.5 1.105 1.211 深圳 86 4.8 3.1 4.8 0.646 1.0 宁波 31 1.6 1.3 2.8 0.813 1.071 天津 19 1.3 1.3 1.0 1.0 0.769 青岛 16 2.3 0.4 1.3 0.174 0.565 平均 -- -- -- -- 0.771 0.887 备注:渔船数量单位为艘,渔船总功率单位为万千瓦,生产量为万吨,产值为亿元。

目前,远洋母港建设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和运行门户2座10000吨级远洋码头和1座2.5万吨级冷藏库已建成投产,1座5000吨级远洋码头正抓紧建设,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也已运营,初步形成集鱼货集散、产品交易、水产加工、渔船修造、渔需物资补给及相关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区。

三、完整产业链为远洋基地建设提供服务支撑 产业基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一种不同的发展倾向,而且这种现象往往具有一种连锁反应,即在区域上呈现“集聚—扩散—集聚”的特征,有的城市只是一种简单的由集聚到扩散的单一路径,成功的城市往往都呈现一种总部经济集聚的良性循环。

远洋渔业的带动系数较大。远洋渔业依靠多种产业的成果而发展,得益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成果,同时对多种产业具有很大的拉动效应。远洋渔船建造按世界通行的行业主导性评估标准和我国18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渔船建造属于其他制造业,其感应度系数为3.13,居18个产业之首;
影响力系数为1.20,在18个产业中排位第二,仅次于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
波及效应为3.495,据此估算,建造一艘长度为115米的大型拖网加工船(不包括进口设备部分),需要相关产业部门增加10亿元的总产出;
如果建造一艘长度为75米金枪鱼围网船,则可以增加3.8亿元的产出效果。同时,推动船舶动力机械、甲板机械和网具钓具等配套产业的技术进步并拉动生产能力增长,促进国内外渔业经济贸易和物流冷藏储运产业同步发展,对拉动区域经济考虑到积极的作用。

舟山渔业经过60多年、远洋渔业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远洋渔业产业链。舟山不仅承接国内远洋企业如上水集团、浙江远洋、中水公司、中水、辽渔集团、天津远洋、山东中鲁远洋等鱿鱼、金枪鱼产品到港销售、产品中转和加工,而且提供渔船建造修理、劳动力和生产生活物资补给,并且为台湾地区、日本和俄罗斯等国远洋渔业企业的产品中转、交易、加工、船舶修理、渔机具和生活物资补给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未来远洋基地建设所在地区域,现拥有渔业码头16座(不包括群众的小型简易渔业码头),船舶修造厂5家,年修造船能力1600余艘。水产品加工企业35家,冷藏能力8778t/次,日结冻能力353t,日制冰能力200t,储量为3130m3的油库4座,并设有1500m2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及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

四、互联网为远洋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互联网被称为20世纪的产业革命,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各个行业,未来互联网技术还会向多元化发展。受互联网及其多元化的影响,远洋渔业产业链也面临着从生产研发、加工冷藏、仓储物流、品牌营销、批发采购、零售服务的变革,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互联网新技术会让远洋渔业产业的公共服务(智慧远洋、智慧物联)、产业培育(智慧商务、营销平台)和产业优化(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更加高效、便捷,可能带来远洋渔业产业产品标准化、制造人性化、服务延伸化、组织扁平化、经营趋利化和竞争系统化等特征。

舟山国际水产城电子商务平台的开通上线,有效缓解了过度分散、无序竞争所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中国渔市”以水产品资源网上交易采购、水产品网上销售、网上批发、网络安全配送、网络安全支付等功能为建设目标,实现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增强了水产品交易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未来国际远洋水产品交易市场将依托舟山国际水产城,建立市场交易信息实时发布的网络平台,变革现有销售模式,实现动态跟踪与管理,实时发布远洋水产品的卸货仓储、销售物流的数量、结构和趋势,承担全球水产品产品原料的进口分拨、跨国采购、国际中转和国内水产品、加工品的出口分拨等业务,突破水产品交易的区域局限性,实现跨区域、跨国际的渔业资源集聚。

五、国家产业战略为远洋基地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国务院《关于促进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颁布,成为各地发展远洋渔业最有利的政策支持。国家将完善和落实远洋渔业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对远洋渔业资源调查监测和探捕、产品研发加工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增强远洋渔业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明确,要进一步完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延长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加快远洋渔业产业配套设施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远洋渔业企业在提高捕捞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捕捞相关配套产业,努力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条,促进远洋渔业捕捞、加工、流通、补给等各环节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冷链物流配送和国内外销售网络建设,推动捕捞企业与批发市场及超市对接。同时鼓励远洋捕捞产品运回国内销售,丰富和调剂国内水产品市场。

舟山远洋渔业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大幅度出台区域发展支持政策,并批复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规划,从产业振兴和区域促进两个方面推进远洋渔业发展。另一方面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大量投资带动远洋渔业发展,特别是是在水产品出口下滑、内需扩大有限的情况下,投资对区域和产业经济起到了带动作用。

舟山市实施了远洋渔业专项资金补助政策,在远洋渔船更新改造、资源探捕、境外基地建设以及涉外培训等方面给予资金补助,为社会资本注入远洋渔业,加快远洋渔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同时,通过制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落实远洋渔业涉外和安全生产属地化管理,加强企业人员生产安全培训教育,企业依法生产意识和经营水平明显提高,整体凝聚力得到增强。

因此,无论从远洋渔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应对近海资源持续衰退、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诉求方面看,还是从推动产业升级需求、应对远洋渔业发展阶段重大转变的紧迫要求方面看,舟山基本具备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时不我待。

第五章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 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大决议为指导,围绕“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建设海洋强国”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实施“走出去”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和“推进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发展方针,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国际关系层面,利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综合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率先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的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秉承“立足全国、辐射泛太平洋、服务全球”的发展思路,依托全球资源优势和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资源配置能力,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全面促进远洋渔业生产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动产业集聚式发展,打造中国远洋渔业转型升级新高地、开放新标杆,建设我国渔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将基地建设成国际远洋渔业海上门户、远洋渔业产业集聚区、智慧渔业示范区,努力实现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为实现“中国梦”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节 战略定位 一、战略思路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负有渔业改革转型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历史使命,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基地坚持“统筹协调、集聚发展,接轨国际、跨越发展,点面结合、转型发展”战略方针,重点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智慧型的国际渔业自由港商业模式先行试验区,远洋渔业泛太平洋合作模式示范区、远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远洋渔业生产加工贸易中心与城区联动融合实验区。

(一)高度开放集聚式发展战略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立足“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主动推进经济全球化、主动纳入国际远洋渔业生产贸易体系,全球范围集聚生产要素与配置资源,积极推进远洋服务业开放和外商投资管理机制改革,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率先建立起适应现代国际远洋渔业生产、市场和贸易竞争需要,符合国际远洋渔业经济惯例的市场经济秩序。建设发展舟山渔业自由港的贸易运营与控制、离岸贸易等高端贸易功能,聚合全国远洋资金、科技、人才和管理资源,通过高度开放自由实现产业集聚,打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形成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参与国际远洋渔业经济大循环。

(二)国际合作跨越式发展战略 主动跟踪远洋渔业全球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发展新动向,以舟山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泛太平洋融合发展,参与全球分工协作,利用我国自身优势牢牢把握着发展机遇,引进消化远洋渔业先进生产交易方式、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强全球远洋渔业生产、产品加工和贸易流通方面的合作,积极探索建立合作方式灵活、合作主体多元、合作渠道畅顺的新机制,利用国际渔业要素资源,整合优化远洋渔业产业价值链,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建立中国远洋渔业海外战略支点,逐步打破我国被锁定在国际远洋渔业分工价值链低端的格局。

(三)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和利用舟山现有远洋渔业产业优势,以市场与消费心理为导向,加强远洋创新资源的空间集聚和优化配置,创新远洋渔业科技研发模式,积极推进远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先形成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为动力的远洋渔业生产交易模式,为远洋渔业“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创造经验,打造中国远洋渔业城。同时基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并举,加快转变远洋渔业发展方式,积极培育远洋渔业新增长点,遵循产业演变规律和国际渔业基地发展趋向,在远洋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基础上,向服务贸易延伸拓展,依托渔业自由港的功能优势,快速发展渔业金融保险、平台整合型贸易、专业服务、旅游休闲、商业服务、海洋文化等服务领域,形成基地与城区经济、金融、贸易、物流建设的联动机制,引领中国远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定位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应具有三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强调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系统整合;
二是强调远洋渔业产业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和谐统一;
三是强调远洋资源和国家禀赋的有机结合。

基于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基本内涵,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应着力构建三大基础:一是远洋渔业基地必须代表远洋渔业运行的一般规律,二是远洋渔业基地必须代表中国乃至世界远洋渔业发展的经营理念,三是远洋渔业基地必须自身特有的国家禀赋。

构建一个集远洋自由贸易、市场交易、水产加工、冷链物流、船舶装备、补给服务为一体的全球远洋渔业标杆基地,努力成为全球远洋渔业母港(保税渔港)、中国远洋渔业城(国际水产城)、远洋水产加工和冷链物流园区、远洋渔业修造船基地,成为中国远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创新点。如图5-1所示。

泛太平洋远洋渔业母港 远洋水产加工及 冷链物流 园区园区 国家远洋 渔业基地 中国远洋渔业城 远洋渔业修造船 基地 图5-1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战略定位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六年(2015~2020年)建设,加快远洋渔业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渔业新型运营业态,加快建立远洋渔业海外战略支点,着力探索国际合作新领域和新途径,探讨战略性远洋渔业金融投资开放、传统远洋渔业与互通互联新技术的融合基础和方式,形成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服务贸易,着力培育远洋渔业新增长点,积极探索远洋渔业布局和城区融合机制,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产业链完整的全球远洋渔业标杆基地,为我国渔业扩大开放、改革转型、跨越发展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将基地打造成为泛太平洋合作模式的示范区、远洋科技创新的先行区、远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平台、远洋渔业贸易中心与城区联动融合的试验区,形成龙头带动、布局合理、装备优良、配套完善、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现代远洋渔业基地。

至2020年,基地远洋渔船达500艘,远洋渔业生产量45万吨,商品交易量80万吨,加工贸易流通量120万吨,培育产值超5亿元远洋渔业龙头企业15家,建成10个境外远洋渔业基地,污水处理率100%,绿化覆盖率60%,基地产值超过120亿元,实现再造一个舟山渔业的目标。

二、远期目标 充分发挥舟山群岛新区基地的区位优势与集聚效应,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把基地建设成为面向全球、连通泛太平洋的远洋渔业自由贸易“母港”,建立渔业泛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断提升服务贸易能级,加快发展离岸贸易并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积极开展与泛太平洋和全球远洋渔业的合作,开辟远洋渔业海上丝绸之路,建立舟山远洋渔业海外战略支点,建设海上粮仓、服务全球。

实现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生产贸易和投资便利,基地总部经济效应明显,基地内产业集聚式和规模化发展,远洋渔业产业链完整、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电子商务贸易等新兴贸易业态蓬勃兴起,基地成为国际远洋渔业产业高新技术和新产品策源地、远洋贸易信息发源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共同推动基地远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集远洋渔业资源利用开发、高新研发服务、国际冷链物流、生产加工配套于一体化的远洋渔业经济功能区。

三、近期目标 借鉴国际远洋渔业先进和成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坚持制度创新,力争经过3年(2015~2017年)努力,按照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充分发挥资本充裕、机制灵活、智力密集的区位优势,在基地内统筹布局“一港,即泛太平洋远洋渔业母港(保税渔港)”、“一城,即中国远洋渔业城(国际水产城)”、“一区,即远洋水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园区”、“一基地,即远洋渔业修造船基地”,建设远洋渔业自由贸易母港、市场交易、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船舶修造、后勤补给、管理服务等功能区块,提高远洋渔业产业规模化、集聚化水平。

具体而言,基地制定渔业自由港贸易促进与总部经济集聚政策,大力吸引日本、韩国、西班牙、台湾等国和地区远洋优质发展资源,完善升级远洋渔业价值链;
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国际渔业合作,布局远洋渔业海外基地,拓展合作领域和作业渔场;
优化远洋结构和产品结构,培育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建设远洋商品交易市场和远洋装备采购基地,增强远洋渔业产品的定价权和国际竞争力;
加强远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国际远洋冷链物流为抓手,实现国际远洋水产品集散贸易中心与国际物流航运的对接,加快远洋渔业转型升级,“做实、做大、做强、做精”远洋渔业产业,实现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至2017年,实现远洋渔业生产量40万吨,商品交易量60万吨,加工贸易流通量80万吨,污水处理率90%,绿化覆盖率50%,力争基地产值超过60亿元,实现再造半个舟山渔业的目标。

第四节 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配置整合全球资源、辐射泛太平洋、重点服务全国的战略要求,围绕建设远洋渔业转型升级新标杆、开放国际合作重要平台、智慧渔业示范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实验区的战略任务,按照分层推进、先行先试、风险可控、逐步完善的发展方式,把培育政策与自由开放相结合、制度改革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落实五大主要任务,在基地内建设起四大特色经济板块,形成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远洋渔业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框架 。

一、加快远洋渔业发展方式革新与产业新生态成型 (一)开发建设泛太平洋远洋渔业自由母港 1.分层推进远洋渔业贸易自由、经营自由、金融自由 自由母港是国际远洋渔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高度开放和自由便利有助于集聚全球远洋渔业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尤其是泛太平洋渔船,分层推进母港贸易自由、经营自由、金融自由。基地完全开放商业外贸、租赁、直销广告,并加快推进交易市场发展;
除不允许国内私人投资参与的远洋通讯通信、码头公共设施建设等国有和非政府垄断领域外,鼓励外国公司和个人自由投资基地所涉及的远洋渔业领域,在法律上享受国民待遇,业务活动、公司地址和房地产所有权、股权比例也不受任何限制;
依据国外法律设立的公司通过分公司形式在基地开展业务,除与国防安全有关的个别行业外,运营上完全自由,在法律和法规方面与本土公司享有同等权利。

全面创新自由母港服务模式。按照国际自由港或自贸区通行的“境内关外”要求,吸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一是探索开放船舶注册制度与备案制度,实行船舶货物入港备案、港内自由存储流动、出港核销;
二是实行分类监管,对入港货物按照区域货物状态(即优惠的国外状态、对外贸易区受制状态、非优惠的国外状态、国内状态)实行分类监管;
三是实行“自由港”与基地“物流园区”区港合一,采用以企业为单元,结合“逐票逐单的实际监管”与“审计检查式监管”手段进行监管;
四是实现母港“一站式”服务,建立一站式的电子系统,打造单一窗口、统一平台,简化入港流程,提高货物进出口岸效率。

2.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总部经济 实施系列特许计划、总部计划来吸引全球领先的跨国远洋渔业公司在基地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营运中心、投资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开展离岸贸易活动,建立舟山作为全球重要远洋渔业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地位,集聚远洋渔船、水产品精深加工、水产品交易贸易、冷链物流服务、远洋渔船修造补给、渔船保险经纪、远洋渔业法律机构、船舶融资、海事培训与远洋科技研发等覆盖远洋渔业全产业链企业。基地实施关税豁免,给予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减免税、降低税率和退税优惠,对重点发展的冷链物流、市场交易、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领域和重点吸引的跨国公司总部、营运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实行更为优惠的税收支持。

创新投资服务促进机制,推进基地内远洋渔业企业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依靠既有双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结合自身特色优势获取海外战略支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设立境外远洋渔业功能性机构。基地管理机构争取向主管单位申请设立境外检验点,采取境外检验、国内收费、人民币结算的形式,便利国内远洋渔业企业。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加强境外投资事后管理和服务,形成多部门共享的信息监测平台,做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和年检工作。

3.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 延伸基地离岸功能。基地实行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并重,充分利用自由母港开展离岸业务的先天优势,积极发展远洋渔业离岸贸易业务,增强基地贸易营运与控制功能,增强对全球远洋水产品贸易的控制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拓展基地服务贸易功能。鼓励基地内企业统筹开展国际国内服务贸易,支持发展服务外包、国际维修检测、出口押汇、杠杆融资等远洋渔业衍生服务。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功能,试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系统,探索在基地内设立全球水产品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

(二)推动远洋渔业经营方式变革 1.探索协同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模式 加强远洋渔业科技研发,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研发联盟,联合开展远洋渔业重大产业项目研发合作、核心技术攻关活动,研发高端远洋智能装备,提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和探捕能力,提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

2.转变远洋渔业渔船经营体制 探索建立现代远洋渔业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建设事业合伙人、战略投资者引入机制等新模式,改善远洋渔船经营体制。

3.建设现代远洋渔业风险防控体系 重点研发远洋渔业信息基础设施技术领域、应用技术领域和通信产业领域,重点推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及软件开发应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即时通讯、人工智能的联动发展,推进渔业信息技术在渔港管理系统建设、海况鱼情预报、海图和渔场图绘制、渔船导航和海上生产作业实时指挥等信息服务系统应用,推动基地渔港与渔船管理智能化、网格化建设。探索成立专门保险机构防控远洋生产作业、对外投资等风险,定期对海外远洋渔业进行普查,并加强监管。

4. 大力发展国内外市场开拓和跨界运营内生成长能力 鼓励远洋渔业企业积极开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公海渔业资源,发展大洋性远洋渔业;
拓展东盟、非洲、中南美洲等主要入渔国渔场,巩固提升过洋性渔业。支持实施西南大西洋鱿鱼钓、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印度洋金枪鱼钓、印尼拖网等,鼓励远洋企业紧紧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与远洋水产品主要品类,设立海外综合渔业基地或加工厂、鱼粉厂、码头、船舶维修厂等设施,推动远洋企业挺进深海,从公海驶进毛里塔尼亚、印尼、缅甸等专属经济区,拓展远洋作业领域,扩大远洋投资。推进远洋渔业与近海捕捞、海水养殖业的协同发展,鼓励远洋渔业企业到境外发展水产养殖基地。

二、加快远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实现基地水产品服务贸易与实物贸易并重 探索构建基地相对独立、以贸易便利化为主的货物贸易区域和以扩大服务领域开放为主的服务贸易区域。积极探索建设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国内外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远洋水产品原产地集散中心,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
促进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与现代冷链物流中心的融合,便利基地内远洋产品的快速中转,拓展水产品服务贸易;
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完善体现投资者参与、符合国际规则的信息公开机制。

(二)发展远洋大宗水产品精深加工 积极引导远洋渔业企业发展大宗捕捞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加工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鼓励加工企业扩大水产品加工规模、集聚发展,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提高远洋渔业通关效率等政策,鼓励远洋捕捞产品运回国内加工销售。

(三)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软件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远洋捕捞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远洋渔业信息数字化技术,提高渔业精准捕捞与助渔技术水平,针对过洋性、大洋性、极地新资源,通过高效捕捞技术集成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我国远洋渔业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落实推进全球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构建海洋渔业综合数据库和服务系统,积极培育基于远洋渔业信息与数据、传统海洋渔业与移动互联、智能控制融合思维的企事业单位(咨询公司、技术供应商或者信息分析与服务公司等),建设全球远洋渔业权威数据和市场报告发布平台,发展开放性的远洋水产品流通公共服务。

三、推进智慧远洋渔业产业链建设 (一)建立智慧远洋渔业生产技术体系 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原则,探索4S、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远洋捕捞渔船、渔港管理、市场交易、贸易流通、产品加工、渔船修造、后勤补给等领域的应用模式与推进路径,加强远洋渔业共性技术研究与技术集成,完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带动远洋渔业信息化整体水平。

(二)建设远洋渔业大数据可视化平台 建设远洋渔业渔港、渔船、鱼货运行体征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建设覆盖全基地数据收集、连接和分析的基础设施与操作系统,不断开发完善远洋渔业技术和产品体系,构建“基地运营大数据中心”、“远洋科技研发与创新中心”和“智能装备研发设计和服务中心”,积累大宗远洋产品数据资产,探索实时定价机制、预测产品生产态势,突破远洋渔业信息产业领域关键技术,加快基地渔港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船队智慧化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建立面向公众的有效共享机制,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远洋渔业全球实力格局。

(三)发展扁平化远洋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利用物联网及云技术,依托电子商务实现基地产业电商化,加强冷链物流设施标准化、物流品类标准化建设,探索扁平化高效冷链物流智能化模式,打造远洋渔业供应链互联网,催生智慧远洋水产品快速转运中心,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化建设。

(四)探索远洋水产品跨境贸易电商模式 加快建设互联网和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利用物联网及云技术,依托电子商务实现基地产业电商化。积极培育发展中介组织,推进产业群互联网发展,探索远洋产品O2O电商模式,优化通关、支付、物流、结汇等服务支撑和政府扶持体系,建设远洋水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电子认证、信息内容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五)加强远洋船队数字化、智能化、网格化改造 依托远洋渔业科学城,组建远洋渔船、捕捞装备与助渔设备开发设计平台,加快标准化渔捞信息、应用节能降耗技术研发,加快远洋渔船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和运营网络化建设,建立同海域、同品种或同类型作业远洋渔船自我协调机制和自律机制,对接国际渔业管理规则,构建从远洋渔船出境、海上生产至渔获回运的全程监管体系。

(六)积极培育远洋渔业人才队伍 探索分类分层加快信息化与海洋渔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育远洋渔业产业大军。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骨干企业专业平台,面向政府部门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普及智慧海洋、智慧远洋渔业理念,提高管理层面推动海洋渔业信息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面向专业技术人员,以先进技术和应用为重点,促进信息技术和远洋渔业人才的相互交叉;
面向渔民,全面普及渔业信息教育,提高其认识信息、利用信息能力。建设一批以远洋渔业骨干企业为依托的人才实训基地和以第三方培训机构为依托的专业培训机构,积极引进远洋渔业高端人才,发展壮大远洋渔业服务队伍,培养一批通晓管理知识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复合型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扩散渔业信息技术。

调整人才激励策略,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建立人才预警机制和整体上激励先进为导向的差别报酬制度,在形式上可以成果作价入股、专利授权经营、技术联合攻关等加以实现。注重人才储备和培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育人才的文化氛围,有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科技人才,并选送优秀人才到高校、科研机构进修研究。

四、深化远洋渔业的产城融合创新 (一)探索产城功能联动、空间融合新模式 推动远洋渔业基地与舟山群岛新区的联动发展,以基地为支点带动舟山郊区新城、周边区域的城镇功能完善和配套产业发展,实现基地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需求匹配、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融合,实现远洋渔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协同共进和良性互动,塑造基地全球竞争优势。

(二)探索协同对接城市规划的管控路径 创新远洋渔业基地与舟山近海捕捞产业、海水养殖业、水产加工业、市场流通服务业和城市发展的协调机制,构建联动基地各功能区、联动基地与周边镇区、联动基地与郊区新城的多层次联动格局,探索建立集约高效的用地管理模式,建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引进、人文环境塑造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多元平衡互动机制。

(三)建立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区 建立人才集聚共享平台,构建内外衔接的综合交通物流体系,适度超前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有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着力打造符合基地发展需求、符合舟山发展特点的公共交通系统。

(四)建设基地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实用、高效、统一、安全的基地生态环境信息监测预警系统,为城市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五、加大远洋渔业投资领域的开放 (一)扩大远洋渔业服务业开放 远洋渔业自由港、远洋水产品贸易园区在市场准入、外资国民待遇、业务经营、投资服务等方面营造高度开放宽松的投资环境,注重远洋渔业投资便利化与自由度,除远洋通讯设施、海上定位及卫星通信服务、电信服务、港口装卸、集装箱堆场和公用设施外,其他领域尤其是服务业暂停或取消出资股份比例限制、经营范围限制、投资者资质要求等准入限制,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二)探索应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和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订基地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构建安全高效的战略性海洋产业开放经济体系。

(三)实施投资促进政策 探索促进鼓励投资政策,采取信贷支持、补贴资助、加速渔船等资本折旧、提供税收信用等方式,降低企业进入前投资成本和进入后运行成本。

(四)构建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 实行以备案登记制为主的管理方式,由舟山市负责备案管理,鼓励本区域远洋渔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通过海外企业奖励计划、海外投资双重扣税计划,通过国家进出口银行和民间私人投资公司为对外投资远洋渔业企业提供金融信贷、保险等服务,并在财政和税收上给予支持和减免,为对外投资远洋渔业领域提供便利。

第六章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 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 第一节 功能设置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具有五大功能:即产业集聚功能、产品集散功能、行业带动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和服务提升功能。

一、产业集聚功能 通过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创新制度建设,吸引生产要素和产业集聚,形成区域特色经济、规模经济、品牌经济。

二、产品集散功能 通过国际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创新金融服务,发展(保税)仓储物流,形成国际远洋水产品交易、结算、价格中心,确立行业地位。

三、行业带动功能 培育平台企业和龙头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产业化、组织化、规范化发展水平。

四、资源整合功能 在全产业链上整合上下游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延伸展远洋渔业产业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五、服务提升功能 大力发展产业服务业,建设服务平台,完善服务体系,改善服务条件,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节 远洋渔业基地案例研究 一、亚太基地 亚太地区远洋渔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和泰国。其中,日本的远洋渔业基地最多,如以金枪鱼而知名的静冈清水、烧津两渔港、以鱿鱼知名的三崎渔港和以捕鲸知名的下关渔港。韩国远洋渔业基地主要是釜山渔港,而台湾地区主要是高雄的前镇、兴达两个渔港。中国大陆地区的山东青岛、福建马尾、广东湛江等都是亚太地区比较重要的远洋渔业基地(图6-1)。

图6-1 泛太平洋远洋渔业基地分布意图 表6-1 亚太地区远洋渔业基地情况 渔港名称 位置 备注 烧津、清水渔港 日本静冈县 日本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辐射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产品为金枪鱼和鲣鱼 下关渔港 日本山口县 屈指可数的远洋渔业和捕鲸基地 三崎港、小田原港、相模湾渔港 日本 鱿鱼生产加工基地 前镇渔港 台湾高雄 远洋渔业基地,台湾最大的渔港 釜山渔港 韩国釜山 远洋渔业基地,主要产品为明太鱼、黄花鱼、鳀鱼、鲷鱼和贝类等 青岛渔港 中国青岛 中国北方远洋渔业集散中心 (一)日本静冈清水、烧津渔港:综合性功能远洋渔业基地 1.基本情况 静冈清水、烧津两渔港是日本最大远洋渔业基地,远达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海产品为金枪鱼和鲣鱼。从上世纪30年代始,静冈县烧津市随着大型鲣鱼渔船投入生产,在东至太平洋中途岛、西达中国南海、南至赤道附近海域均有其渔船进行生产作业,成为日本第一个远洋渔业基地。烧津市渔港位于日本东海岸静冈县境内,面临太平洋,海陆交通非常便利,烧津港历经改造成为较现代化的渔港,整个渔港分为内港和外港两个部分。外港由北防波堤和南防波堤构成,港面较大,水深均在7 米以上,三面可停泊大中型渔船;
内港分设有水深5米、4.5米和3米的三个停泊区,可停泊中小型渔船。

图6-2 日本静冈烧津远洋渔业基地 基地内设有水产品交易市场、冷藏库和小型船坞等相关设施,泊有烧津市渔业协同组合和国内大型渔业企业所属渔船,并拥有静冈县水产试验场、烧津水产加工协同组合、烧津鲣鱼水产加工业协同组合、日本水产研究中心远洋水产研究所、静冈县立烧津水产高等学校等科研、经营机构以及船舶制造企业。日本既重视国内基地和渔港功能发挥,也十分注重海外渔业基地建设。

图6-3 日本静冈清水远洋渔业基地 2.借鉴 (1)基地内功能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渔港、水产品交易市场、冷藏库等设施;
同时拥有大量研发、产业组织和船舶制造企业,多样性功能有利于基地发展。

(2)依托海洋渔业优势,构建优良港口环境,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图6-4 日本渔港内直销水产品 图6-4 烧津渔港:优良的环境 (3)发展海外远洋渔业基地,打造远洋渔业基地总部 通过发展国外远洋渔业基地,将远洋渔业中价值链的低端功能转移到国外,如将金枪鱼加工功能转移到泰国、南太平洋岛国和中国。

(4)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在烧津,无论是渔港或鱼市场,其环境状况都十分整洁、良好,没有一点鱼腥臭味,港池水质非常好,清澈见底,随处可见水下的鱼儿。这既得益于大硬件设施的完善,更离不开细节的设计到位,也少不了到位管理和国民的高素质。

星罗棋布的污水排放系统遍布各个工作面和所有不宜清洁的角落,方便的冲洗设施,使最容易产生异味的地方也变得干净整洁。特别是码头前沿作业区内所设连贯的排水设施系统,可有效保证埠头的含有污物废水(卸鱼水、冲洗水等)全部进入排污系统,进而保证港池水环境质量。

(二)韩国釜山渔港:生产依托型远洋渔业基地 1.基本情况 韩国远洋渔业于1957年开始在印度洋从事金枪鱼延绳钓作业,上世纪70年代由于受石油冲击和各沿岸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影响,80年代始韩国积极推行与沿岸国家的渔业合作和渔场开发,90年代初因鱿鱼流网渔业和公海渔业等新规定的实施,远洋渔业受到一定限制而急剧缩小。韩国远洋渔船在三大洋作业,其主要渔获物主要为金枪鱼类和鱿鱼类,大部分产品回国销售消费,金枪鱼等部分产品出口日本和美国。

1995年由国家和釜山市共同投资2900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16亿元)以国际水产品批发市场为主的远洋渔业基地,占地面积167亩,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历时13年于2008年9月正式开业经营。基地除经营国内远洋产品外,主要从俄罗斯进口水产品,年吞吐量约11~15万吨。

图6-5韩国釜山远洋渔业基地示意图(a、b) 图6-6 韩国釜山远洋渔业基地未来示意图 图6-7釜山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发展历程 进入21世纪,随着渔村建设发展的需要,渔港多功能(如休闲渔业等)得到开发利用,渔港建设步入了转型期。

2.借鉴 (1)强化远洋水产品交易中心发展功能,掌握国际远洋渔业的定价权。

(2)通过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的建设,增加港口的鱼货吞吐量,弥补捕捞量的不足。

(三)台湾地区 1.基本情况 台湾高雄前镇渔港为全台湾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基地水域面积31.25公顷,陆上面积32公顷,一次可停靠数十艘千吨级远洋渔船,是台湾最大的渔业中心和远洋渔业基地。渔港内集中海洋局、农委会渔业署远洋渔业开发中心、水产试验所、气象观测站等政府行政服务机构,以及区域内各渔业组合、渔民团体、渔业公司和渔业工会等经营团体。

6-8 台湾高雄前镇远洋渔业基地示意图(a) 图6-9 台湾高雄前镇远洋渔业基地示意图(b) 高雄兴达远洋渔业基地当初因远洋渔业蓬勃发展,造成前镇远洋渔业基地渔港船位严重不足,加之基地渔港“卡”在高雄港两个货柜中间,而货柜码头有发展需求,故斥巨资新建兴达渔港,以取代前镇渔港。

图6-10 台湾高雄兴达远洋渔业基地规划图 图6-11 台湾高雄兴达远洋渔业基地现状图 但因全球远洋渔业资源约束增大,加之远洋渔船作业模式的变化(特别是金枪鱼渔船远赴外国水域捕鱼后,不再运回台湾销售),渔获就近冷藏或加工处理,并以国外港口为基地实行补给。同时,因远洋基地周边冷冻厂、加工厂和造船厂等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导致母国远洋渔港的萧条的重要原因。虽斥资70亿台币,但兴达远洋渔港无人光临。

图6-12 台湾高雄兴达远洋渔业基地现状图 图6-13 台湾兴达远洋渔业基地谋求转型 2.启示 (1)注重时效性。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远洋渔业产业服务,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远洋渔业基地价值的发挥,远洋渔港建设进程如果与远洋渔业发展态势不匹配,则将失去其存在意义。

(2)防止土地价格炒作。基地建港之初,游资大肆炒作远洋渔业基地周边土地,导致地价飞涨,限制了实业主体对远洋渔业相关产业的投资,影响了配套产业的发展。

(四)小结 研究案例 经验教训 日本烧津远洋渔业基地 功能多样化 产城融合发展,构建良好的渔港环境,实现渔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打造远洋渔业总部基地,构建远洋渔业总部 韩国釜山远洋渔业基地 强化发展远洋水产品交易中心功能,掌握国际远洋渔业的定价权 通过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的建设,增加港口的渔货吞吐量,弥补捕捞量的不足 台湾高雄远洋渔业基地 注重远洋渔业发展的时效性,抓住远洋渔业发展机遇 渔港功能多样化发展,避免单一功能不利渔港的长远发展 二、国内基地 (一)福建马尾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以市场交易为导向的渔业基地 1.基本情况 福建马尾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是福建名成集团旗下市场,是由专业团队运营管理,集现货交易、冷链仓储物流、加工、专用渔业码头、商务办公及观光尝鲜和海洋科普文化于一体的全国最具规模的水产品交易中心及远洋渔业集散地,是海峡两岸渔业合作交流的重要通道和平台。

项目规划建设用地约450亩,其中一期用地290亩,总建筑面积约35万M2,建设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项目包括五大功能区:现货批发市场(海水活鲜、冰鲜、贝类、淡水活鲜、海蜇皮、冷冻水产加工产品);

15万吨容量冷库、水产品加工和制冰车间;
商务办公、海洋科普文化及休闲观光餐饮中心;
展示竞拍交易中心;
远洋渔业码头。

图6-14 马尾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a、b、c) 2.借鉴 (1)水产品交易中心是名成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由专业职业经理团体管理,从策划--规划--建设--运营--发展等各个环节均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掌控力。同时,福建省市及当地政府对其从政策、土地供给上提供支持。

(2)根据市场交易品种、业态类型等,对交易中心进行分类分步管理。配置了相当规模的冷库和物流车队设施,为交易中心提供货源保障和储运基地。商务中心、渔人码头等配套设施提升了中心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福建东山渔港:渔业保税物流中心驱动发展 1.基本情况 围绕大澳中心渔港建设形成的渔业产业集群(包括渔港作业区、集装箱码头、综合市场、渔业渔具加工、配套服务、公园绿地等),展开渔业保税物流。其中,渔港作业区吸引了来自台湾、福建、浙江等地渔船停靠、装卸,深水岸线长度(8米以下)超过1千米,规划还有扩容的可能性。该渔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对台小额贸易港口之一。

该渔业保税物流中心,建设面积规模达到505亩,具有出口加工、保税等功能,并设有拍卖中心。保税区水产品有三分之一来自国外,三分之二来自国内。

2.借鉴 (1)利用保税渔港的建设契机,构建远洋渔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而言,定海西码头远洋渔业的发展缺乏核心驱动,整体处于较低发展水平阶段。通过保税渔港和国际水产城的建设,能够极大的促进国际的人流、水产品流和资金流在此集聚。通过核心的构建,以此带动舟山乃至我国远洋渔业贸易的全面发展。

(2)东山渔港主打保税加工牌,利用国家开放口岸优势以及对台贸易的便捷,以保税物流和加工形成出口带动模式,外向性经济十分明显。舟山作为“中国渔都”和国内优良的中心渔港,应积极向国家申请建立保税渔港以及相关政策,带动国际水产品交易、保税加工、冷链物流等功能发展和壮大。

第三节 远洋渔业基地功能策略研究 一、产业链整合策略 从远洋渔业产业链看,主要包括远洋捕捞、冷冻加工、仓储物流、储运配送、市场交易、展销贸易等功能,以及远洋渔港建设、渔需物资供应、渔船修造、装备仪器制造、船员培训和海洋科技、电子商务、渔业旅游等衍生功能。

图6-15 远洋渔业产业链示意图 远洋渔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前端包括船舶制造、维修技术装备等高附加值功能,而后端则包括了附加值高的交易功能,以及水产品精深加工功能。

表6-2远洋渔业的主要功能体系 功能片区 功能配置 远洋捕捞 渔船修造、物资供应、能源供应(冰、油等)、码头装卸、物流运输、渔具修造 市场交易 交易中心、拍卖市场、产品展销、配套冷库、物流运输、管理配套 保税加工 检验检疫、物流配送、安全监控 水产品加工 冷冻品加工、初级加工(鱼粉鱼糜等)、休闲食品、超市配送 远洋科研 高新技术研发、装备研发等 海洋生物 维生素、鱼油、生物制药等 渔业精养 苗种培育、工厂化养殖等 休闲渔业 美食街、水族馆、农家垂钓、渔村文化 公共配套 市场配套、商务会议、居住配套、购物餐饮 基础配套 加油、供水、排水、海水处理、电力、蒸汽供应、垃圾转运、渔业通讯 二、价值增值策略 远洋渔业价值区段来看,位于渔业价值顶端功能主要是休闲渔业、渔业交易中心、高新技术研发等功能;
位于金字塔中部的是远洋渔业捕捞、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功能;
而位于远洋渔业价值链底部的为水产品的粗加工。

图6-16 远洋渔业价值金字塔 从亚太地区的远洋渔业功能来看,日本和韩国占据了远洋渔业价值链中的高端,是远洋渔业的国际交易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泰国曼谷的金枪鱼加工占据了全球金枪鱼罐头的50%份额,是世界最大的金枪鱼精深加工中心,处于远洋渔业价值金字塔中游偏上的位置;
台湾、舟山是全球远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基地,处于远洋渔业价值金字塔中部的位置。

策略:未来舟山远洋渔业发展,要从价值链的中部往上发展,努力打造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功能、高新技术研发功能以及远洋渔业精深加工功能等,在此基础上融合产城发展,打造成国际知名的休闲渔业中心。

图6-17 泛太平洋远洋渔业现状价值区段格局 第四节 总体规划(具体布局) 一、主要功能规模预测 (一)水产品吞吐量预测 综合舟山远洋渔业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预计到2020年远洋渔业产量为45万吨,市场交易量80万吨,加工流通贸易量120万吨。

(二)冷库容量预测 冷库容量×冷库平均利用率×年周转率=年吞吐量 则,冷库容量=120÷2÷0.9=66.6万吨。

冷库加工占地面积预测:按每公顷冷藏库位可容纳1.5万吨水产品,则冷库需占地45公顷。

(三)泊位数预测 卸货量:
预测至2020年远洋渔业卸货量为80万吨。

1.远洋码头泊位数 (1)渔业码头泊位数:N1=Q/ZC1K1 C1=t1×p1 N1——卸渔码头泊位数 Q——水产品年卸港量(t) Z——年平均作业天数(取305天) C1——泊位日卸渔能力(t/d) K1——年渔码头泊位利用率(取0.61) t1——泊位日有效卸渔时间(取10h) p1——泊位有效卸渔能力(取12t/h) 经测算,远洋渔业基地码头泊位数为N1=15个。

(2)加冰码头泊位数:N2=QW/ZC2K2 , C2=t2×p2 N2——加冰码头泊位数 Q——水产品年卸港量(t=800000t) W——每吨水产品加冰量(取1t) Z——年平均作业天数(取305天) C2——泊位日加冰能力(t/d) K2——加冰码头泊位利用率(取0.6) t2——泊位日有产加冰时间(取8h) p2——碎冰机有效碎冰能力(取40t/h) 经测算,加冰码头泊位数N2=4个 (3)物资码头泊位数:
N3=(0.50+0.39*Q*10-4)365/Z 经测算,需码头泊位数N3=4个 2.修船码头泊位数 根据《渔港总体设计规范》,一、二、三级渔港可根据需要设置1至2个修船泊位,则 N4=2个 3.油码头泊位数 N5=2个 4.其他码头泊位数 N6=2个 (四)码头岸线长度预测 码头岸线长度:端部泊位长度Lb=Lc+1.5d=56.2m 中间泊位长度Lb=Lc+d=53.8m 泊位占用码头长度Lm=Lc+d (Lc代表船型尾长取48.9m,d=0.1Lc) L远洋卸渔=2×(Lc+1.5d)+12×( Lc+d )=758,取800m L冰=2 × (Lc+1.5d)+3×( Lc+d )=273.8,取300m L物资= 2×(Lc+1.5d)+25×( Lc+d )=1457,取1500m L修船= 2×(Lc+1.5d)=112.47,取120m L油=(Lc+1.5d)=56.24,取60m L其他= (Lc+1.5d)=56.24,取60m 表6-3 码头岸线长度预测表(单位:米) 岸线类型 L远洋 卸货 L冰 L物资 L修船 L油 L其他 合计 岸线长度 1200 300 500 500 200 60 4500 我国现行《渔港总体设计规范》中规定,国家中心渔港及一级渔港配套设施如下: 水域部分:应建各种不同用途的专业码头、滑道及船台,有合理的岸线长度、水深、港池及锚地;

陆域部分:应有卸鱼及水产品交易区、冷藏加工区、综合物资区、修船区、综合管理区等六个功能区。

另外,需配置通信、船舶交通管理及“三废”处理设施。必要时,应建铁路专线。

(五)商务配套规模测算 表6-4 大型远洋渔业企业建设规模比较(单位:万M2) 远洋企业 建筑面积 备注 宁波海之星远洋渔业有限公司 2.2 2万吨冷库 山东威海易都远洋渔业有限公司 1.9 占地16公顷 广东湛江市粤水渔业有限公司 1.5 渔轮31艘 山东中鲁远洋烟台食品有限公司 2.6 --- 表6-5 水产品市场管理与办公规模 项目 规模 备注 占地 30公顷 — 市场店铺 200个 — 交易量 150万吨 — 商务办公 建筑面积3.6万M2 包括酒店、市场管理等 备注:参照福州马尾水产品交易市场 表6-6 水产加工园企业办公规模 项目 规模 备注 年加工量 8000吨 --- 冷库 10万吨 --- 厂区规模 2.7公顷 --- 配套办公 建筑面积1.2万M2 包括企业管理、研发等 备注:参照辽渔集团加工厂 参照国内培育较好的远洋渔业企业、水产品加工园等案例,估算本次规划基地所需的商务配套规模(表6-7)。

表6-7 远洋渔业基地商务配套面积(单位:万㎡) 功能业态 建筑面积 备注 办公 远洋公司 大于2.0 市场管理 大于3.0 企业办公 大于4.0 酒店 2.5 标志性 商业 2.0 百货、餐饮等 研发 1.8 拍卖中心 1.0 总计 16.5 (六)就业劳动力预测 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能够更加拓宽舟山当地和其他地区劳动力就业门路,解决新生劳动力和社会闲散劳动力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预测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成后,可新增和解决社会劳动力就业人数约5200人。

1.基地管理人员(550人) 预测基地管理人员包括渔业母港和中国远洋渔业城等管理层、工作人员50人,码头、市场、停车场、保安、清洁、修理人员约300人,小计350人;
保税渔港、港口人员和远洋企业人员约150人,海关、边检、出入境检验检疫、市场管理部门人员约50人,小计200人;
两项合计550人。

2.水产城就业人员(3050人) 预测基地远洋渔业城入驻市场销售经营户400户,按平均每户4人计算约为1600人;
进口批发商50家,按平均每家3人计算约为150人;
冷库机房、氨机工、保管员、铲车司机约200人,包装工、辅助工等人员约150人,冷库专职装卸人员约100人、市场流通装卸和理鱼人员各100人,物流运输人员500人,小计1300人;
三项合计3050人。

3.服务从业人员(1600人) 预测展览中心、会务中心、科研中心、文化休闲场所等人员100人;
其他服务业(渔需物资、商务、金融、零售、宾馆、餐饮等)150家,小计经营服务人员约1500人;
两项合计1600人。

二、舟山市域总体布局 规划结合全球远洋渔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和舟山远洋渔业发展现状,确定舟山群岛新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主两副多节点”,实现舟山群岛新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统筹协调发展(如图6-18)。

图6-18 舟山市域远洋渔业功能统筹示意图 (一)“一主”:西码头国家远洋渔业基地 依托定海西码头优良的港口条件以及远洋渔业的基础,打造面向全国、辐射泛太平洋的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定海西码头是舟山远洋渔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引领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核心。基地将集聚远洋渔业最高端的功能,包括泛太平洋远洋渔业母港(保税渔港)、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水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心)、远洋渔业总部基地、金融服务功能、休闲度假、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以及冷链物流基地和船舶修造基地等功能。

(二)“两副”:沈家门和岱山远洋渔业副中心 1.沈家门远洋渔业副中心 沈家门是舟山国内渔业的主中心,沈家门渔港可以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成为西码头远洋渔业基地的补充基地。沈家门副中心的主要远洋渔业功能为:渔港码头、冷链仓储物流、船舶修造基地(普陀鲁家峙船厂、兴业公司船厂)、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功能。

2.岱山远洋渔业副中心 岱山高亭的开发区在远洋渔业加工尤其是金枪鱼加工方面已有一定基础。未来可依托岱山的中心渔港、水产品深加工等基础,作为定海西码头基地的补充,发展成为集远洋渔港、冷链仓储、冷链物流、水产品精深加工、船舶修造(岱山和泰船厂、闸口船厂)为一体的远洋渔业副中心。

(三)“多节点”:经济开发区渔业加工节点、定海开发区加工节点以及中心城区远洋渔业服务节点、秀山节点等 舟山市经开区作为舟山生产制造业的核心,未来可以进一步作为水产品精深加工以及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弥补定海西码头发展空间的不足。

定海开发区可以作为远洋渔业产品精深加工的一部分,同时可以依托远洋渔业产业,发展远洋渔业高新技术产业、船舶修造中心(定海增洲船厂等)。

中心城区是舟山服务接待的中心,也是舟山市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服务、咨询等)功能中心,近期舟山远洋渔业的发展还需要依托中心城区提供服务。远景也是远洋渔业基地发展的重要依托。

其他节点如秀山可以依托现有资源,作为远洋渔业修造船基地(秀山原野船厂);
册子岛的船舶修造(定海正和船厂)功能也可作为基地的补充部分。

三、空间规划布局与结构 规划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空间结构为:
“双轴串联,产城融合;
双心辉映,双翼齐飞”。

图6-19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规划结构图 (一)双轴串联:规划通过构建滨海渔业风情轴和中部的城市活力轴来串联基地的功能,同时带动基地整体的发展。

其中,滨海风情轴是远洋渔业基地的形象展示空间,也是生产作业的主要场所。串联了基地的核心功能片区,如保税渔港区、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渔业博览中心、创新研发中心等功能。

城市活力轴是依托现状的镇区,构建一个富有舟山特色的生活、商贸、休闲旅游轴线,是基地产城融合轴线。

(二)双心:一红一绿,交相辉映 以保税渔港和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为东部产业发展核心(红心),以及西部的山体绿心。

(三)两翼:分别是围绕双心构筑的基地两大功能片区。

东翼:依托保税渔港和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功能,构筑远洋渔业发展强有力的一翼。

西翼:依托绿心较为优良的生态环境,构建宜人的空间。围绕绿心,打造中国远洋渔业城,主要布置渔业博览中心、高科技研发中心、滨海旅游度假功能、山水宜居住区等。

图6-20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功能分区示意图 图6-21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功能布局示意图 表6-8 基地各功能规模与投资粗算一览表 功能 细分功能 用地规模 建设费用(元) 备注 泛太平洋远洋渔港 保税渔港 约22.53ha 10亿 码头建设已投入2亿元 保税物资补给基地 约14.58ha 3亿 — 中国远洋渔业城 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 约41.26ha 6.5亿 远洋渔业总部基地 约5.0ha 10亿 金融服务中心 5ha 5亿 远洋渔业高新技术 研发基地 11.85ha 5.5亿 滨海休闲度假中心 10ha 3.6亿 山水宜居商住区 42.3ha 10亿 特色休闲渔村 8.8ha 0.5亿 依托现状滨海村庄建设 水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园区 水产品精深加工园 49.02ha 20.5亿 冷链物流园 37.8ha 8亿 海洋生物园 79.02 27.5亿 远洋渔业修造船基地 — — — 依托现有的船舶修造基地改进 合计 — — 约110亿 第五节 建设重点 一、泛太平洋远洋渔业母港(保税渔港) (一)建设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港口作为全球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节点,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

远洋保税(自由)港不仅是国内外市场的结合点,而且也是国际贸易的“桥头堡”。开辟远洋保税(自由)港虽然在关税上给国家带来一定的损失,海关管制上也会有一定的缺失。但其设立不仅能够提高港口运营效率、扩大贸易量和港口吞吐量、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够促进以自由港为基地的加工业和制造业发展,给国家、港口和企业各方带来众多利好。

由于我国远洋渔业产业基本是借助外力发展起来的,形成了远洋研发和营销“两头依赖”的模式,远洋渔业国内贸易价值链过短,对远洋配套产业带动作用不足,加工和制造产业增值含量不高。因此,建立远洋保税母港有利于扩大泛太平洋区域的经济合作,迎接全球经济再平衡后新国际经济秩序挑战,通过构建新全球价值链和庞大的国内需求,吸收国外远洋渔业产业优良生产要素,提升远洋加工、制造、贸易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推进中国远洋渔业经济的升级。

从国家层面推进国家远洋渔业自由贸易港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全方位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中国未来的全球化利益,促进与全球经济规则体系的接轨。

(二)保税港区优劣势 远洋保税(自由)港的优势在于,第一能够享受进口保税政策,水产品从国外进入港区不用办理入关手续和交纳关税,企业可根据交易情况,从港内向境外其他地区分拔,有利于转口贸易的发展;
第二企业可根据自己的生产或交易需要,灵活地安排小批量货物进行报关和提货,降低客户的物流成本;
第三由于水产品从所在国其他地区进入港区即视为出境,不仅可以办理出口退税,而且可以通过合同洽谈提前收汇,提高企业资金的流动速度,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第四企业将水产品卖给收货人后即可收到货款,而收货人不必将水产品集中运输到某一区域,可根据需要向世界其他地区分拔与运输,从而有利于推动国际水产品物流分拔中心的形成和建设。

但缺陷是国内贸易无法在自由港进行,从所在国其他地区进入港区的水产品需要办理相关的海关手续,对已进入港区的水产品如果需要退关,其手续不是十分便利。

(三)保税港区特征与功能 1.基本特征 与保税港区(Distant Bonded Port)最为接近的是自由港,本质上就是自由港的模式。自由港(Free Port)又称自由口岸、自由贸易区、对外贸易区,是指设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境内、海关管辖区之外的,货物、资金、人员可自由进出,全部或者绝大多数进出商品免征关税,且以港口为核心的区域。企业在自由港内,可开展货物储存、展览、拆散、改装、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但须遵守所在国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根据海关对商品进出口的管制程度,自由港可分为完全自由港和有限自由港二种类型。现世界上大部分自由港均为有限自由港,如香港、新加坡和德国汉堡等。

自由港的特点包括:一是自由港绝大部分位于沿海港口;
二是自由港主要从事转口贸易、加工、旅游和服务等业务;
三是自由港建设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并需拥有足够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和相当规模的船队,其指挥、管理系统效率和技术水平较高;
四是进出自由港的商品在自由港区域内免征关税,也无须接受海关检查。

2.基本功能 保税港区虽与自由港区(Free Port)有一定的差距,但设立和运转对推动国际贸易快速增长,调整和优化进出口贸易,促进冷链物流业的发展,推进国际合作交流,提升远洋渔业产业开放水平,建设国际远洋渔业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远洋保税(自由)港具有功能综合、政策叠加、区港合一、监管严格等特点,在功能、政策和区位上优势明显。

(1)功能综合 功能综合是指保税港区具备包括港口作业、保税仓储、保税物流(采购、分销、配送、中转和展示)、国际转口贸易、保税加工、研发、制造和售后服务(包括维修和检测)等多项功能。

由于保税港区基本实行自由港政策,对进出港区的全部或大部分货物免征关税,准许企业在港内开展货物自由储存、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具备适应国际贸易需要的综合性功能。

(2)政策叠加 政策叠加是指保税港区在关税、财政、金融和贸易等方面包含了水产品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分别单独享有的所有优惠政策,是优惠程度最高的对外开放模式,是三区合一的综合体。

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主要包括:国外货物(水产品和渔需物资)入港区保税;
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
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
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3)区港合一 区港合一是指保税港区在地理上既包括港口,又包括与港口相连接的若干陆域,是港口与陆域结合而成的海关统一监管区域。

保税港区之所以区港合一,是由保税港区的综合功能决定的,因而在客观上必须是港口和一定陆域组合的统一区域,单一的港口或者陆地是无法实现上述综合功能的。

(4)监管严格 监管严格是指保税港区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在境内进出保税港区的水产品视为进出口,由海关按照进出口要求实施监管。

按照国务院对保税港区的要求,港区和陆地区域应当参照出口加工区的标准建设,当地政府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具体位置,严格控制规划用地面积,依法履行用地报批手续,并拟定保税港区建设实施方案。其监管模式就是政策优惠、数字监管、新型模式、立体服务。

(四)建设思路 以西码头国家级中心渔港为依托,进一步加大渔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港池面积,整合岸线资源,扩大开放区域,形成开放港池及锚地,发展渔港保税功能,建设保税渔港。

完善和提高锚泊、补给、加油、装卸、仓储、物流等能力,形成基础设施完备,各类功能完善,服务机构齐全,立足舟山、面向全国、辐射太平洋的现代化远洋渔业母港,吸引在太平洋生产的台湾及各国渔船来港补给﹑投售﹑航修等。

(五)选址范围 西码头渔港现有港池面积3.5平方千米,安全避风面积105万平米,平均水深15米以上,岸线总长7.6千米,渔港建设已投入2亿多元。包括上、下园山和保税渔港。

图6-22 泛太平洋远洋渔业母港(保税渔港)规划范围 (六)建设内容 泛太平洋远洋渔业母港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扩大西码头区域开放和口岸开放;
整理沿港土地和岸线,打通沿港道路;
进行北航道疏浚和南航道炸礁工程,提高西码头渔港的通航能力和通航安全性;
增加远洋鱼货进关码头,达到80万吨以上的进关能力,并配套相应的仓储冷库;
进行上、下园山土地围垦(上、下园山通过围垦和开山可成土地约900~1200亩,形成岸线近2000米)和护岸建设,建造配套码头和航修船坞(排),建设远洋水产品保税冷库﹑远洋渔用物资保税仓库和保税油库,或设立渔港保税区,完善口岸设施,健全“一关三检”等管理服务体系。

(七)功能布局 图6-23 保税渔港功能布局示意图 à 保税渔港 泛太平洋母港(保税渔港)主要包括保税加工、保税冷库、保税水产品交易中心等功能。规划将保税渔港设置地为基地的东南部,在空间上相对独立,便于保税功能的组织,也能够避免保税区对基地功能的切割。另外,可与南部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较为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保税区的带动作用。

保税渔港占地面积约为:650亩。

图6-24 保税渔港意向图 à 保税物资补给基地 远洋物资补给基地主要位于上下园山,依托现有油库,增加船舶维修制造功能、码头等。

远洋保税物资补给基地占地面积约为:230亩。

图6-25 保税物资补给基地规划示意图 (八)所需经费预测 渔港建设目前已投资2亿多元建设资金,未来如保税渔港能够获批建设,则需对保税渔港区段修建码头、进行封关、整理土地、打通沿港通道和疏浚港口等,提高远洋鱼货进关码头能力,以及建设冷链保税仓库。根据漳州东山保税渔港的建设经验,预计项目建设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
其中码头投资约2亿元,保税仓储物流中心投资4.5亿元,土地平整基础设施等其他功能投资预计3.5亿元。

二、中国远洋渔业城(国际水产城) (一)建设背景 我国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除沿海港口城市和生产地外,大多数大中城市也相继建立起适合本地特点的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这些市场集批发、零售、冷藏、加工、物流于一体,对水产品市场繁荣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水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也日新月异,对水产品市场信息交流,扩大产品销售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际水产品集散地批发市场是联结产地和销地的重要环节,是水产品大流通体系的中枢,其价格形成、信息发布和中转集散等功能显著。水产品集散中心是物流系统化中物流网络体系的集点,是物流基本功能表现的场所。2013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健康发展。

舟山是浙江和我国海洋渔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和水产品集散地之一,紧靠国际航运干线和长江黄金水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渔业基础条件良好,水产流通加工发达,国际贸易相对活跃,对台交易初见成效。建设舟山国际水产品集散地,有利于畅通国际水产品贸易流通主渠道,提高贸易流通效率;
有利于促进水产品国际贸易流通标准化、信息化和集约化水平,推进现代渔业发展;
有利于增强市场调控能力,促进水产品跨国贸易,对构建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和流通体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二)发展机遇 舟山现有比较成熟的水产品交易市场,且已占据舟山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因此,基地的国际水产品交易市场货源不仅能够吸纳远洋产品交易,而且能够分担和接纳舟山国际水产城超负荷交易流通的舟山及本省部分货源,吸引该市场的批发商、大型海水养殖与捕捞企业到交易市场开设分店或连锁经营店铺等,国际水产品交易市场的货源组织和建设机遇巨大。

1.对华水产品贸易蕴藏的市场发展机遇 中日韩三国以及台湾地区互为重要的水产品贸易伙伴,且中日韩三国渔业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并有较强的互补性。在海洋渔业方面,我国生产量约占水产品总量的50%,而日韩所占比重均达80%以上。在远洋渔业方面,日韩和台湾地区虽更具较强的生产经营能力,但近年来日韩两国因企业经营问题,使得远洋渔业减船减产,生产规模不断缩小;
而台湾远洋渔业也因捕捞配额问题面临日益萎缩的困境,因此吸引台湾远洋渔业产品和企业进驻市场,既可缓解岛内发展空间有限、环境污染、规模偏小、成本上涨等问题,又可盘活市场空间。

2.国际贸易和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水产品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其贸易量、贸易额均在2011年创出新高,全球水产品贸易量、贸易额分别为5840万吨和1250亿美元,并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水产品贸易的特征是广泛的产品类型和参与者,全球有197个国家参与水产品进出口。中国自2002年起成为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2013年增长到202.8亿美元,渔业出口增长的份额包含再加工的进口原料。

同时,我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有利于日韩等国扩大对华出口规模,特别是两国也非常看好中国的水产品消费市场。日本提出到2020年实现3500亿日元的水产品出口目标,2012年达到1700亿日元,其中对华出口额为187亿日元,占总量的11%。鹿儿岛县、北海道、静冈县、福岛等县(道)在上海等地设立办事处,长崎县从2005年便开始出口冷冻拉氏鰤鱼、金枪鱼、竹荚鱼等品种。韩国提出重点扶持“韩国10大战略水产品”的政策措施,争取到2020年韩国水产品出口额增至100亿美元(其中相当份额出口到中国)。

(三)市场和货源 1.市场招商 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渔业协会、水产流通加工协会等组织合作,采取政府关系、协会、广告、会议、重点企业上门招商、定点招商等方式,吸引国内外目标商户进驻国际水产品交易市场。

(1)将市场定位为国际远洋水产品贸易中转市场(日韩俄及南美、东南亚和西非等)的特色,同时兼具部分台湾水产品及浙江沿海的产地市场,以此确立和形成本市场的后发优势。

(2)牢固树立招商为竞争的竞争意识,对于市场招商重要性的认识尤为重要,须提高到开发战略高度加以对待。因此,国际水产品交易市场招商及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日后市场的经营、销售、竞争、信心等重大开发环节的成功与否。

(3)前期阶段招商以日韩俄等国及台湾地区对华贸易的重点产业,如台湾石斑鱼养殖产业中重点养殖企业及批发经营企业为主要招商对象,招商方式应以政府关系招商、行业协会招商为主,采取重点商户登门拜访交流、重点地区定点招商等方法。后期阶段招商以舟山、宁波、温州、台州以及江苏省、福建省等华东地区为主,山东省、广东省等其他区域次之,招商以拓展市场的散户、中小商家为主。

(4)在具体招商策略上,可采取先形象、后拓展,先主力/ 核心,后散户的基本模式。

2.货源组织 国际水产品交易市场在组织货源时,既可以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对华水产品出口贸易为着力点,吸引目标国家或地区相关企业进驻市场,也可重点组织国内水产品进出口企业进驻市场。同时,形成市场高端品牌形象,与既有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

(1)国际货源组织 在市场开辟专门功能区块,并将其定位为日韩俄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中国远洋鱼货的展示、批发等特色区域。以市场租金低廉及政策优惠等措施,吸引日韩俄等国及台湾地区进出口企业进驻市场,并在市场形成鲜明的国际化特色。

(A)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方面 从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和台湾等地进口明太鱼、帝王蟹、金枪鱼、秋刀鱼、梭子蟹、鲭鱼、青蟹、石斑鱼、虱目鱼等产品;
吸引台湾养殖、贸易企业,重点引进台湾石斑鱼、观赏鱼、对虾、罗非鱼等经营企业或大户进驻市场。

重点吸引日本冷冻鱼类(如冻大马哈鱼、冻鲭鱼、冻鳕鱼、冻鲑鱼等)、韩国近远海捕捞产品(如牡蛎、海参、鲍鱼、牙鲆、金枪鱼、鳕鱼等)经营企业或大户进驻市场。重点吸引日韩及台湾地区等为大型零售连锁经营网络和超级市场供货的水产经营及批发企业进驻市场,开设店铺或连锁经营业态。

(B)与其他国家贸易方面 可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挪威、智利、秘鲁、印尼等国进口牡丹虾、象拔蚌、澳龙、小青龙、三文鱼等产品。

(2)国内货源组织 赋予国际水产品交易市场货源中转基地的特色,利用市场租金低廉以及政策优惠等措施,吸引出口日韩及台湾地区的相关企业进驻市场。

(A)重点吸引浙江、福建等对日韩出口较多的大黄鱼、鳗鱼、马鲛鱼和虾蟹贝类等生产加工企业进驻基地。

(B)重点吸引对台贸易较多的干贝、鱼翅、鱼卵、虾蟹、鱿鱼等生产加工企业进驻市场。

(C)重点吸引国内大型水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大型零售连锁经营网络和超级市场供应进口水产品批发或经营企业进驻市场。

(四)建设思路 围绕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打造,以建设远洋水产品国际性产地交易市场为核心,利用金融手段创新市场业态,利用开放和保税政策,允许国外渔船生产的鱼货直接进场交易,建设立足太平洋面向国内外的远洋水产品产地交易市场,重点交易品种为太平洋主产的鱿鱼﹑金枪鱼﹑秋刀鱼等大宗产品,建成中国鱿鱼交易中心、国际金枪鱼集散中心,形成亚太地区远洋水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同时,大力发展相关服务产业,形成现代渔业服务业集群。

中国远洋渔业城(国际水产城)建设要与干览城镇建设相结合,做好产城融合发展规划,统筹规划产业资源、人口资源、服务资源、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实现“以产立城、以城促产”的发展战略。

(五)选址范围 中国远洋渔业城(国际水产城)可选址干览镇丰产畈750亩土地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建设,部分功能与临城等区域相结合。

图6-26 中国远洋渔业城(国际水产城)范围图 (六)建设内容 中国远洋渔业城(国际水产城)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国家远洋水产品交易中心、远洋渔业总部基地、金融服务中心、远洋渔业博览中心、滨海旅游度假片区、干览渔村休闲旅游区及山水宜居生活区等。

(七)空间布局 图6-27 中国远洋渔业城功能布局示意图 à 国际远洋水产品交易中心 打造亚太地区一流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集交易、集散、信息交换、定价、结算等金融服务、资源配置功能、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交易中心。

根据国内外的水产品交易中心,规划在交易中心设置以下功能片区:综合交易中心、高档海鲜交易区、活鲜交易区、冰鲜交易区、冷冻交易区、冷库、停车场等。

其中,综合交易中心设置于靠近港口的位置,作为标志性建筑,展示远洋基地的良好的形象;
在其后布局高档海鲜交易区;
外围则设置冷库,与周边的冷链物流园区进行组合建设。

图6-28 国际水产城交易中心布局示意图 图6-29 国际水产城交易中心意向图——综合交易中心(a) 图6-29 国际水产城交易中心意向图—高档海鲜交易区(b) 图6-29 国际水产城意向图——冰鲜交易区(c) 图6-29 国际水产城交易中心意向图——冷库(d) (1)交易功能 交易中心将提供良好的场地等交易设施,通过市场的有效管理,让来自远洋和外海水产品进行拍卖交易、电子商务交易等,最大限度地让水产品通过快速而便利的交易,迅速流入国内外消费市场。

整合现有远洋水产信息网络资源,通过资本运营,成立舟山国际远洋水产电子商务中心。在“统一规划、资源共享”的思想指导下,建立集市场监管、安全认证、网上交易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促进网络营销、销售、服务更为完善与安全,真正实现电子化交易“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初期,要以大型企业为龙头,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上下游客户的网上采购系统,把供应商和销售商通过平台连为一体,加快市场的反应速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进网上营业销售,进而推动网上交易;
逐步引导中小企业、批发商、渔民在平台上开展广告宣传、咨询服务,采取优惠措施鼓励网上交易。通过建设信用体系、水产品分级标准与质检体系,最终形成一个以监管机构、水产加工企业、水产批发商、水产零售商、水产中介机构、渔民、团体消费者、配送中心与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在此平台下,通过水产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网格化,实现水产品网络销售的全流程电子化,客户购买产品所涉及的检测指标、咨询、报价、支付、投诉等业务环节均可在线完成,真正体现网络快捷、方便、安全的特点。

图6-30 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示意图 (2)集散功能 该市场将集中来自海内外以及名特优鲜活、冰鲜、冷冻水产品入场交易,以丰富市场交易和供应。作为入场交易的主体,其作用已不仅仅限于批发这一环节,而形成一个个相对稳定的供货、销售网络,上连着全球远洋企业和各地生产者,下连着本市及周边地区大大小小的零售网点、宾馆饭店。一方面为企业和生产者提供一个及时反馈市场信息的窗口,另一方面也为鲜活、冰鲜、冷冻水产品市场作有益的补充。同时,提供水产品仓储、运输、装卸等服务功能。

(3)信息沟通、传递功能 市场联接产、销、消各方,庞大的网络汇集了各地和全球的市场信息。由于在市场上供需直接见面,价格完全随行就市,因此市场价格形成能够准确地反映市场行情,以及供求任何一方的细微变化,立即在市场价格、供求数量波动、市场兴衰程度上得以反映,由此引导水产品种、产业结构的调整。

(4)定价功能 市场的交易方式以拍卖、投标、网上交易为主。在交易过程中,众多的买主聚集在公开市场上,通过相互竞争形成成交价格。这种价格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可基本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是供货方和购货方都乐于接受或满意的适中价格。特别是在批发市场上形成的产品价格,一般作为市场外流通的基准价格而被加以利用,成为鲜活、冰冻、冷冻水产品流通的主导价格。

(5)结算等金融服务功能 交易中心内设有专门的货款结算机构,结算机构将买卖双方结算的帐目,经双方确认后,通过与市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联网,分别转汇到双方帐户上,结算迅速而准确。通过本系统的信息结算系统,还可以自动扣除必要的手续费和挑选、包装、预冷、运输等相关费用,将销售纯收入划入相关帐户。

(6)交易秩序正常化和食品安全保障功能 水产品交易中心的工商、公安、税务、食品安全检疫检测等管理服务部门比较齐全,能够使市场采用竞价拍卖交易方式,使水产品得到公正、公开、合理投售,大大减少了压级压价等不正当行为。同时,它还能够有效阻止场外交易、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从而使交易秩序得以正常化。

(7)资源配置功能 通过批发交易市场,能够形成水产品的公正价格,从而使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在水产行业中得以合理配置。

(8)管理服务功能 市场采用先进的信息自动化系统,对办公、商务管理(交易、仓储等)、物业管理、会展等提供管理与服务。市场还具有对买卖双方协调、代办运输、生产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另外,在市场的检疫检验、工商、税务、银行、保险、中介等机构,对交易双方进行一条龙服务。

à 远洋渔业总部基地 依托舟山在国内远洋渔业的地位,打造远洋渔业的总部基地,包括企业办公、会议中心等功能,成为泛太平洋区域的远洋渔业“大脑”。

图6-31 远洋渔业总部基地示意图 à 金融服务中心 为远洋渔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未来与远洋交易中心结合,打造亚太地区的国际水产品交易所。通过金融服务的注入,带动远洋渔业的整体发展。

图6-32 金融服务中心规划意向图 à 滨海度假旅游片区 依托渔港发展多样的旅游度假功能,成为环境宜人、集帆船等滨海活动于一体的度假旅游片区,打造休闲、体验型高端旅游服务基地,丰富渔业基地的功能构成。

图6-33 滨海度假旅游片区规划意向图 à 干览渔村休闲旅游区 结合干览镇的村庄,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渔业休闲旅游基地,打造远洋渔业基地的特色旅游服务区。结合港口,可打造渔业体验旅游、休闲垂钓、海鲜餐饮消费一条街等服务项目,实现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增加基地的活力。

图6-34 干览渔村休闲度假旅游规划意向图 à 商业生活服务区 在基地内构建产城融合的功能架构,构建一个富有活力、产业和生活融合发展的远洋渔业基地。

图6-35 基地商业商住生活服务区规划意向图 (八)所需经费预测 中国远洋渔业城(国际水产城)建设包含了多样性功能,主要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功能建设以及对应所需的码头建设成本。预计项目建设总投资42.5亿元人民币。其中,舟山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预计投资6.5亿元(华东水产品交易中心投资3.8亿元);
远洋渔业总部基地和金融服务中心,包含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成本,预计需投资15.8亿元;
远洋渔业高新技术研发基地,预计需投资5.5亿元人民币;
滨海休闲度假中心,预计需投资额3.6亿元;
山水宜居商贸住宅预计需投资12.5亿元,其余成本0.6亿元。

三、远洋水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园区 (一)建设背景 1.远洋水产品加工 远洋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是远洋渔业生产的延续,所谓“加工活、则流通活,流通活、则生产兴”,具有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高等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国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生活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急于寻求营养丰富均衡、风味良好、美观卫生、便利价廉的食品,而远洋产品以深加工、休闲食品、食调理食品及综合利用为主,提高了远洋产品的利用率和附加值,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的附加值,而且还安置了渔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且带动了一批相关(加工机械、包装材料、调味品等)行业发展,无形中给远洋生产开辟了一条永久性的高速通道,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远洋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对远洋渔业产业发展起着桥梁纽带作用。

2.水产品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又称低温物流或冷链,冷链(Cold Chain)是指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水产品冷链物流是指在低温水产品流通过程中,通过管理程序,有效结合低温环境下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等相关物流机能活动,以创造价值,满足顾客需求。

冷链物流园区是冷链物流网络的节点,是冷链物流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具有冷链物流网络节点的系列功能,是依托不同层次物流设施(设备)展开一系列物流活动,指导物流运营与管理的基础。

冷链物流中心是指从事冷链物流活动的场所或组织,应符合以下要求:主要面向社会服务,冷链物流功能健全,环境温度符合不同物品的需求,物流信息网络完善,辐射范围大、品种少、大批量,存储吞吐能力强,冷链物流业务统一经营管理,具有完善的管理规范和物流设施。

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水产品冷链物流系统一般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如图6-35、表6-9所示,远洋水产品(包括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产品)的冷链物流体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图6-36所示。

图6-36 食品冷链物流体系示意图 表6-9 水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构成 名称 职能 涉及环节 冷链运输子系统 将冷链产品从发货方送到收货方 冷藏船、冷藏集装箱、冷藏列车、冷藏车 冷链仓储子系统 冷链商品的储存、保管 各类冷藏库、冷藏柜、冻结柜 冷链装卸搬运子系统 冷链商品在物流节点上的装卸搬运 冷藏库 冷链包装加工子系统 冷链商品的包装、加工 冷藏库、冷却冻结和速冻装置 冷链配送子系统 运输支线上的选、配、送货 冷藏车、集装箱 冷链信息子系统 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各子系统间的高度衔接和配合 条形码、无线射频认证、GPS、GIS、温湿度红外遥感、MIS、DSS 冷链物流中心 港口 装卸 远洋 捕捞 冷冻加工 仓储物流 低温配送 展销交易 海水养殖 终端消费市场 图6-37 远洋水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示意图 完整的冷链包括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冻运输与配送、冷冻销售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产品处于生理需要的低温环境中才能保证其质量、减少其损耗。但目前我国能独立开展仓储、运输、配送等一条龙冷链综合物流服务企业较少,各地虽有一定数量冷库和冷藏运输车队,但服务功能单一,规模不大,范围狭小,跨区域服务网络较少,无法满足和提供市场需求的全程综合物流服务。远洋水产品使用的超低温冷库、冷藏保温车辆较少,卫星定位系统(GPS)、RFID技术、电子定货系统(EOS)等技术运用不多,与发达国家之间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远洋水产品冷链物流园区的建设,一是满足远洋国际水产品货运量急剧增加的需要,二是满足降低水产品物流成本的需要,三是满足各种运输方式转换的需要,四是适应新型交易形式发展的需要,五是完善城市功能(食品供应、多级分拨的商品流通)的需要。通过建设远洋水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全面促进水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发展。

(二)特点与趋势 1.远洋水产品加工业 远洋水产品加工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依照国际标准提升加工装备和技术,以增加远洋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强化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特别是远洋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开发的产品不仅包括水产品,而且包括海洋药物、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工程设计、加工设备制造、技术服务、水产品物流等相关产品,远洋渔业的产业优势更加凸现。水产加工品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从腌制品向鲜活产品的转变,生猛海鲜、活水鱼等受到消费者青睐;
从大包装向小包装、大冻块向小冻块、冻块向条冻、单冻的转变,初级加工品向精、深加工品的转变。

远洋产品加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注重水产加工品的安全和质量,二是开发方便食品、模拟化食品和配制食品,三是利用高新技术处理水产加工品,四是利用生物原料和废弃物开发利用,使其明显增值的水产品、保健品和海洋药物等精深加工产品。

(二)水产品冷链物流业 冷链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高新技术、高额投资、先进管理紧密相连,如表6-10所示。

表6-10 水产品冷链物流的特点 特点 具体表现 投资规模大,资产专用性高 与常温物流相比,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投资要大很多。很多设备都是专用的,容易产生沉淀成本 对信息技术要求高 冷链物流具有精益性和敏捷性的双重特征,参与主体多,要求安全实时监控,因此需要高度信息技术支撑 需要高度组织协调性 冷链物流系统在运营中,对时间要求非常高。如果某环节脱节,将造成巨大损失 需要有效控制能耗 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需要降低能耗,控制冷链物流成本 具有链条宽而短的内在要求 更宽广的物流空间,尽量少的交易次数,有利冷链物流运营 必须严格遵循“3T”原则 冷链产品最终质量取决于冷链储藏与流通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和产品的耐藏性(tolerance) 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一是提供仓储、冷链运输、市内配送等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服务(配货、分拣、贴标等附加功能,采购、库存管理、数据分析);
二是超低温冷库、运输船、车队等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完成国外、国内长途及市内配送等服务。

(三)建设思路 围绕延伸远洋渔业产业链,大力发展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围绕远洋产品的集散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并结合本岛南部退二进三,水产加工业向岛北集聚政策,实现远洋渔业产业链集群发展,打造产业生态链。

大力推进全市35家鱿鱼出口加工企业和15家金枪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水产加工及贸易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等入驻园区,并根据远洋渔业产业链和生态链的要求优化企业结构。

四、选址范围 该园区可根据发展需要实行一区多点,主要选址地干览小芦畈,占地面积约2000亩,位于基地的南部地区以及北部片区。同时,也可考虑把普陀展茅工业区纳入该区,并考虑在舟山综合保税区或渔港保税区内配套相关功能。

图6-38 水产品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园区选址 (五)建设内容 远洋水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园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厂房建设以及加工生产线、冷链仓储和物流设施建设等。

(六)功能布局 图6-39 水产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园区功能布局 à 水产精深加工 包括以鱿鱼为原料的加工板块,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并向功能食品和保健品方向发展。以金枪鱼为原料的加工板块,发展超低温金枪鱼加工、金枪鱼罐头食品等,大力发展金枪鱼的国际贸易、采购、配送,使舟山成为金枪鱼的国际采购配送中心。该板块通过引进国内外加工企业的同时,积极依托舟山现有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图6-40 水产精深加工功能示意图 à 冷链物流园区 发展大型公共(保税)冷库,完善物流体系;
要以国际贸易为依托,大力发展水产品集装箱国际运输,使舟山成为水产品出口的重要口岸,促进水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建设。

图6-41 冷链物流园区功能示意图 à 海洋生物园 主要功能为海洋生物制药产业片区和海洋生物精细化工产业片区。

图6-41 海洋生物园功能示意图 (七)所需经费预测 水产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园区的主要建设费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水产品加工厂房及生产线建设以及冷链物流仓储的建设。

该部分内容主要由企业进行投资建设,预计项目建设总投资73亿元人民币。其中,预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5亿元,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投资58.5亿元,冷链物流仓储投资8亿元。

四、远洋渔业修造船基地 (一)建设背景 远洋渔业船舶的制造技术对于捕捞生产作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远洋渔船开发情况决定着一个国家在远洋渔业领域的前途。从远洋渔船的建造情况来看,基本发展方向包括船舶尺度、建造材料、捕捞设备以及油耗能效的指标。远洋渔船主要有拖网、围网、延绳钓三种船型。其中,拖网渔船的船型最大,世界最大的拖网渔船总长在140米以上,鱼舱舱容超过1.1万M3,主要从事中上层拖网作业;
围网渔船次之,大型金枪鱼围网渔船长度超过100米;
延绳钓渔船相对较小,一般延绳钓渔船长度在55米以上。

建设远洋渔业修造船基地是舟山集聚各种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打造新的“战略增长点”,以海洋船舶工程产业为依托,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必将有利于推进舟山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舟山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海洋经济合作与竞争。

舟山已累计投入30多亿元,新建在建装备精良的现代远洋渔船237艘。未来应充分发挥舟山造船工业发达,港口条件良好的优势,建设面向远洋渔船的修造船基地,吸引太平洋区域的各国各地区渔船把舟山作为修造基地。

(二)布局架构 (三)建设思路 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化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舟山造船工业发达、港口条件良好的产业优势,吸引在太平洋区域的各国各地区在舟山修造渔船,建设面向太平洋的远洋渔船修造基地。整合发展现有船舶企业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以鱿鱼钓、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为突破口,逐渐形成远洋渔业船舶综合竞争和集聚优势。

远洋渔船修造业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撑体系和设备一流的船厂设施,而且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生活和服务环境氛围,并建立和完善船舶代理服务机构,才能真正吸引各国渔船修造。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长三角为中心、辐射泛太平洋区域,与国内其他船舶制造基地合理分工、紧密协作,成为具有全球远洋渔业船舶工程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远洋船舶工程基地。

(四)选址范围 远洋渔业修造船基地的选址应充分考虑舟山船舶工业实力,结合船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现有存量中予以调整解决。

(五)建设内容 远洋渔业修造船基地建设主要依托舟山现有船舶工业,积极扶持有一定实力和基础的岱山和泰船厂、闸口船厂、秀山原野船厂、普陀鲁家峙船厂、浙江兴业船厂、定海增洲船厂、正和船厂等远洋渔业修造船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行转型升级,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形成和促进远洋渔业修造船基地做强、做实。

(六)功能布局 远洋渔业修造船基地主要在舟山市域内布局(详见本章第四节“舟山市域总体布局”部分)。

图6-42 远洋渔业修造船基地布局示意图 第六节 实施步骤 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基础性设施做出阶段性安排,积极、有效、有序地推进总体目标的实现。

根据基地现实基础条件和潜在优势,基地建设与发展应根据阶段推进目标,拟分二步予以实施,即建设一期为加快建设阶段;
建设二期为全面发展阶段。

一、一期建设(2015~2017年) 基地以西码头国家中心渔港和相关配套设施为依托,做好规划整体设计,尽快完成“九通一平”;
完善基地投资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启动远洋渔业自由母港申报工作,使远洋渔业自由母港尽早获批。

以远洋自由母港为依托,尽快建设国际水产品交易市场,搭建水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拓展水产品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功能;
建设水产品保税加工、冷链物流、转口贸易等功能,吸引各类企业入驻基地,在产品选择上依托国际水产品进出口,扩大交易规模,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水产品交易市场的国际形象,尽快见到成效。加大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有序建设远洋渔业科学城、水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园区。

一期建设总投资预计约40亿元。

二、二期建设(2018~2020年) 2018~2020年是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将在一期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完成核心功能区建设,远洋母港核心功能充分发挥,水产品交易市场、远洋渔业科学城、水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园区等全面建成,保税加工、跨境交易、冷链物流等功能运转较为顺畅,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影响力不断扩大。

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全球各大知名水产加工、贸易、物流企业纷纷入驻,远洋水产品及相关产业集聚规模持续扩展,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交易方式更为丰富,交易规模在全国位居前三甲,成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产品批发、贸易和加工基地,成为世界知名水产企业云集、特色鲜明、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活力大、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远洋渔业母港和远洋渔业基地。

二期建设总投资预计约70亿元。

第七章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 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 第一节 管理体制 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是互联网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历史条件下,立足国家海洋战略需要,顺应全球远洋渔业生产经贸发展新趋势,着力打造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产业链完整的国家远洋渔业集聚平台。

管理制度创新是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开放性平台基地的核心内容,基地探索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增强政府服务意识与能力,在渔业投资管理制度、生产贸易监管制度、事中事后监管服务、产城联动融合制度四个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按照国际化、法制化的要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渔业生产和投资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管理框架,促进生产、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大力引进与培育渔业经营新业态、新模式。

一、渔业投资管理制度 借鉴国际自由港和上海自贸区的先进经验,基地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效率。

在远洋渔业投资领域探索实施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模式,按照国际通行的内外资一致原则制定并发布负面清单;
简化外商投资流程,对重大外商投资项目实施核准、企业合同章程审批等传统模式,其他外商投资项目实现备案登记把关;
基地促进政府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放宽工商注册经营范围限制,试行远洋渔业企业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建立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实现基地内企业业务一口受理;
接轨国际通行规则,基地对基地内境外投资采用备案制度,便利企业开展海外战略布局,活跃企业以基地平台开展的境外投资,吸引国内远洋渔业企业落户基地。

二、生产贸易监管制度 推动建立基地常态化协调工作机制,探索成立“舟山群岛新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坚持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简政集约、安全高效”的要求、围绕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的目标,创新基地生产贸易监管制度。

加快信息共享的监管网络平台建设,加强生产贸易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基地管理部门协同,提高政府行为透明度和政策可预见性;
推进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方法,实现基地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
对基地货物实施“联网监管+库位管理+实时核注”的监管模式,并逐步推进货物分类管理;
吸收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在基地海关、检验检疫联动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监管,并在一线出境、二线入基地环节实现通关单无纸化。同时基地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减少行政直接干预和地方保护行为,为各类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

三、事中事后监管服务 加快建立基地自主经营体基础数据库,动态记载各监管部门对基地内注册主体经营情况的信息,明确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应用、反馈等环节的工作职责,整合基地内注册备案管理、行政许可管理、日常监管、应急管理、稽查执法、信用评定等信息系统,建立打通海关、质检、工商、税务、外汇等各部门的信息监管共享平台,加快建设信息共享长效机制,健全综合执法制度,健全基地内外资安全审查制度,探索开展基地自主经营体事前诚信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信用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经营主体年报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建立社会力量或第三方机构参与基地监督制度,增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能力。

四、产城联动融合制度 加大基地与舟山城区要素资源、服务等对接力度,鼓励具有先进技术、品牌优势、规模实力和市场基础的基地企业,加快发展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跨国经营和跨境投融资业务,带动和提升远洋渔业产业能级。

加快政策创新突破和宜商环境营造,大力发展保税渔港,打造具有保税仓储、展示交易、科研创新及配套服务等功能的保税园区,加快培育远洋水产品贸易市场,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市场;
出台舟山城区承接基地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溢出效应的相关政策;
打造面向境外的投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基地载体开展远洋渔业贸易与投融资业务,支持民间资本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原则加快进入基地,显著提升基地远洋渔业科技创新能力和金融支持远洋渔业实体经济服务功能,增强基地水产品集散、专业服务等服务业溢出效应,实现与舟山城区联动发展。

第二节 运营模式 围绕“以舟山国际远洋渔业基地为支点带动国家远洋渔业全面发展,逐步推进远洋渔业完整产业链到远洋渔业价值网络建设,实现泛太平洋区域合作”的战略布局,按照“立足全国、辐射太平洋、服务全球”的发展思路,服务远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生产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功能定位,以及建成国际远洋渔业“开放标杆、海上门户、产业集聚区、智慧型示范区”的基地目标,借鉴国内外基地建设和运营经验,宜采用基地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引导协调下的平台型组织运营模式”,推行各方责权利明确的共同管理。

从必要性角度看,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倒三角”(见图7-1)组织模式既能有效防止国家渔港所有权被蚕食,亦可防止由于产权主体虚设导致的管理缺位,并可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入远洋母港、科学城、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管理,这是基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建设思路的具体落实。

从可行性角度看,基地核心功能区部分能按经营的领域分割,能够确保各功能区的充分自主性,以便担负盈利责任;
各功能区又相互依存;
管委会作为协调机构能有效保持和控制各功能区之间适度竞争,依托市场和相关经济机制来管理各功能区,避免单纯使用行政手段。

在“管委会引导协调下的平台型组织运营模式”中(图7-1),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在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区内根据政府授权,行使基地开发建设管理职能和对委托代管基地行使党务、政务、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确保基地建设和运营,提高远洋渔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提高远洋母港,以远洋母港和国际水产城及交易市场为主体,为全球渔业企业提供服务平台,构建相对完整的远洋渔业产业链。

保税渔港 中国远洋渔业城(国际水产品交易市场) 市 冷 库 与 油 库 渔 需 物 资 供 应 公 共 管 理 服 务 水产品加工与冷链物流园区区 研发模块,人力资源,法律事务,金融财务平台 … 战略 运营策略 投资/资本运作 创新/品牌/文化 战略经营体 资源经营体 基地管理者掌控 (基地管理权) 基地投资者进驻 (基地及渔港所有权) 基 地基 经地 营使 者用 权 一线经营体 图7-1 管委会引导协调下的“倒三角”平台型组织模式 一、基地一线经营体 “倒三角”平台型组织模式中的第一层是一线经营体,充分赋予决策权、分配权和经营权,明确基地内为用户负责的独立运营主体、责任节点,让经营主体和用户实现零距离。

二、基地资源经营体 第二层为资源经营体,其主要功能是为基地内自主经营主体提供资源和平台支持。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战略核心是在一流的远洋渔业资源和企业、用户之间架构其快速配置资源的平台,释放平台的网络价值。资源经营体提供研发、制造、市场和模块供应以及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法律事务等平台支撑,助推基地形成开放式创新体系,为前端一线经营体提供服务架构,解决基地内各自主经营体“同一目标”的问题。在地理空间上,资源经营体主要是聚集在中国远洋渔业城,构成远洋渔业城“基地运营大数据中心”、“远洋科技研发与创新中心”和“智能装备研发设计和服务中心”三大中心。基地内资源配置结构为平台对前端自主经营体的资源支撑关系,采取“收益分享”、“专利池”、“委托开发”等多种合作方式,一线经营体与资源经营平台之间是市场结算关系,平台报酬源自于前端经营体。

三、基地战略经营体 底层为战略经营体,基地管委会作为基地的战略经营体,通过下设的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授权进行基地开发和管理,开放接入资源、实现自主经营体、平台之间有效的资源互补。

基地公司总部的具体职责包括:
——负责制定并实施基地发展规划和开发建设计划。

——负责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负责投资项目的审核,包括项目投资合同签订、项目合同履约与建设管理。

——负责管理财政拨付的基地建设专项资金。

——创造良好招商引资发展环境,依法保障投资企业的自主经营,为企业提供服务。

四、基地公司总部与平台、自主经营体 舟山群岛新区的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在管理体制上,应推行以“集中管理、分散经营”为核心的管委会引导协调下的平台型共同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下,基地形成以远洋渔业母港为依托,远洋渔业产业群为基础、在公司总部主导下经营,以资源经营体平台网络结构为支撑,各类自主经营体为运营主体的发展状态。

公司总部根据各单体企业的性质、承载的价值及盈利预期,对远洋母港、中国远洋渔业城及国际交易中心采用“直接运营管理”模式;
对保税园区、公共管理服务采用战略控制型运营模式;
对冷库、加工区采用战略指导型运营模式;
对油库采用“资本投资型”运营模式。管委会统一协调下的基地公司总部模式,旨在协调基地的不同产业、功能区和利益集团因共享区域而机制相异产生的内耗,创造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公司总部是基地的利润中心,公司总部全面负责各功能板块管理事务,通过人事、财务和计划调集人力和资金,下达经营计划。对业务组合、投资配置、相关增长负责,并创造和把握协同效应,开展促进国际水产品市场贸易和为远洋渔业企业办理资金信贷、设备购买和产品销售等业务,维持远洋母港秩序等。

资源经营体或部门、各功能区的企业实行“集中政策下的分散经营”,负责确定在具体产品交易、市场或者地区参与竞争、竞争优势来源等。公司总部在不违背管委会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计划的前提下,子公司或承租企业在不违背公司总部目标、方针和计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管理日常经营活动。

公司总部根据各单体企业性质、承载价值和盈利预期,运用四种经营模式的有机组合,确保基地高效安全运作。

一是运营管理型。公司总部对核心功能区子公司的财务、人事、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它涉及到审核和监督远洋渔业母港和中国远洋渔业城经营的基本绩效目标,审核重大资本使用和任命、撤换远洋母港、中国远洋渔业城经营管理层。该模式的四个关键要素是业务单元的主管任命、业绩管理、战略质询、资本投资决策。

二是战略控制型。公司总部通过提供集中的财务、人事等资源方面的共享服务,监督与控制子公司的主要经营活动,通过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或者关联上施加影响力创造价值。该模式的关键要素是:公司总部的整体政策制定与指导实施、价格转移机制、激励机制、人员调动、结算中心、信息和技术共享。

三是战略指导型。公司总部通过对自主经营体或平台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等方面进行指导,协调所属子公司的发展战略。公司总部主要为所属子公司或承租单位提供职能指导和高效服务,具体包括财务、人事、市场、工程或技术服务等专业指导。

四是资本投资型。公司总部为所属子公司或者承租单位提供金融/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指导,公司总部不参与所属子公司的具体运营和管理。

在管委会统一协调下,公司总部对其业务管理采用哪种模式,取决于各单体企业在基地经济中的地位、盈利状况、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环节,以及公司总部战略重点与可控资源。

第八章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政策支撑 一、国家层面 (一)形成支持远洋渔业长效机制 多年来,国家给予远洋渔业提供了包括造船资金补助、柴油补贴和减免税收等大量政策支持,对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补偿作用。但相对高风险行业和“走出去”的产业来说,政策扶持力度还亟待强化,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国家现有远洋渔业自捕鱼运回免税、燃油补贴、造船更新补贴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对远洋冷冻运输船建造的支持力度。将冷链物流相关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央专项资金支持范围,设立远洋渔获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远洋渔业电子商务出口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免税或退税政策。

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等方面支持,为远洋渔业企业争取入渔许可和更大的公海资源配额,降低企业的入渔成本。放宽对鱼货回运和境外资源使用费(捕捞许可证)的限制。要求国外水产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冷链物流商贸城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把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纳入舟山综合保税区 申报远洋自由贸易母港纳入舟山综合保税区,通过资源整合,探索多元协调共建体制,加快远洋自由贸易港区试点,扩大舟山综合保税区范围,为舟山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设做好准备。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市场正逐步转向产品质量、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考虑到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的整体性、统一性,国家应集中力量、统一资源优先建设舟山的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增强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

(三)培育远洋渔业科技研发能力 由于渔业是自然资源型产业,尽管市场因素会增加渔业科技的社会性投入,但仍需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加大对远洋渔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打造国家级远洋渔业科研平台,吸引国家远洋渔业科研团队及企业科研力量对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的大型金枪鱼围网船、超低温金枪鱼渔船、大型冷藏运输船等高端船舶以及节能降耗、船上加工设施、渔具渔法等装备技术的开发研究,提高远洋渔业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对远洋渔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提升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

加强远洋渔业渔场资源和探捕能力的系统调查研究,尽快将远洋渔业资源和渔场调查列入国家常规性基础工作,持续开展公海和我主要入渔国海域渔业资源的探捕,形成相应数据资料和渔场数据库,提高后备渔场的开发能力,扩大国际远洋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的话语权。

(四)创新优化进出口监管流程 一是实行口岸“大通关”模式。实现海关和商检机构合一办公,在基地设立交易大厅和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现场监管服务窗口,海关和商检共享平台数据和监控系统,尝试海关和商检同时检验、同时放行办法,尽快提供水产品商检通关全程配套优质服务,简化流程,缩短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是申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强电子信息联网,通过进出境清单比对、账目管理、卡口实货核注等方式,实行“无纸通关、网上付税、电子放行”,促进二线监管模式与一线相衔接,推进企业运营信息与监管系统对接,创新监管技术与方法。

三是探索远洋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允许远洋渔业企业从国外进口的自用渔机具在保税渔港安装免关税,一般贸易水产品加工出口免关税,以吸引渔获集散;
海关及时更新水产品进口目录,便利水产品进口。争取舟山机场开通鲜活水产品进出口货运航班。

二、地方层面 (一)加强远洋渔业基地组织保证 尽快成立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

舟山群岛新区应着手筹备成立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具体职责包括:一是研究提出远洋渔业基地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组织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研究和拟定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发展和管理的有关政策;
二是协调整合各类资源,负责对各功能区的管理,指导各功能区开发建设和企业服务工作;
三是协调相关机构为基地建设提供涉外事务服务,特别是国际远洋渔船停泊、人员上岸、后勤补给等各类服务;
四是承担基地外事、宣传、联络以及创新创业等工作。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舟山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定海区政府、市海洋与渔业局领导任副主任,委员由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市政府办公室、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局、海洋与渔业局、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商务委员会、国土资源局、市场管理局、舟山海关、舟山边防支队、干览镇)等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制定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协调远洋渔业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涉及市发改、财政、规划、交通、税务、海洋、口岸、边防、边检、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统筹协调、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就更加显而易见。

管委会办公室可设在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内,由市海洋与渔业局领导担任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管委会办公室应建立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行动计划考核评价制度,分解落实各建设年度目标任务,根据目标任务的时间节点和时序进度,加强阶段性检查和专项督查,加大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力度,形成良好工作氛围,确保基地建设计划有力有序推进。

(二)力求远洋渔业成为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组织的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其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命脉,采用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营造有利于远洋渔业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创新是主导产业的动力,它必须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一种新的生产方法的组合,而创造这一主体的是赋予了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制订有利于主导产业成长的技术进步政策。主导产业是技术先进、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其技术发展程度对产业自身发展及其扩散效应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舟山整体远洋渔业产业技术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转型缺乏技术基础,渔场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开发能力薄弱。

制订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政府应着力促进主导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加快主导产业成长和更好地发挥扩散效应,解决远洋关联产业发展滞后问题,抑制低附加值加工业发展,加快市场建设步伐,积极扶持企业发展,提高产业专业化协同水平,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创新远洋投融资机制 积极向国家申报组建舟山远洋(渔业)发展银行,争取设立舟山远洋保险公司、舟山远洋船舶租赁公司等区域性投融资平台。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增加对远洋渔业的支持力度。设立远洋渔业基地基础建设和发展基金,试点发行基地建设债券。设立远洋渔业产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创业基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远洋渔业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

大力发展船舶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以融物的形式达到融资的目的,是信贷、贸易、租赁的统一,是对传统单一的“贷款买船、营运还本付息”模式的突破。鼓励租赁公司大力开展船舶融资租赁业务,或由大型造船企业新设融资租赁公司,实行销售、融资配套服务。

大力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拓宽融资渠道,丰富金融产品,积极吸引船舶租赁、保险、再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落户舟山,支持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发展融资租赁、国际结算、保险等金融该业务;
加快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金融租赁公司进入银行间拆借市场和发行债券;
放宽金融租赁公司境外融资限制,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
鼓励民间游资和闲散资金采用联合、联营、集资、入股的方式进入,通过实行特许权招投标、选择项目法人的形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吸引民间资本、通过资本置换吸引民间资本,创新私募股权融资(PE);
加快开发原油期货、舟山远洋运价指数衍生品、外汇衍生品等风险投资产品,提供投资和避险的金融工具,积极参与全球远洋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大力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将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看作整体,资金注入节点企业,即可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四)构建远洋大宗商品贸易体系 积极推进远洋大宗商品交易,创新开展远洋产品拍卖和期货交易业务,开展远洋产品期货保税交割试点,提升我国对远洋大宗产品进出口的定价权,创立“舟山远洋产品价格”与“舟山远洋产品指数”。加快培育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建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探索跨境支付、物流等服务支撑体系,建立整合远洋渔业贸易、储运、物流和结算等功能的运营中心。积极推进远洋集装箱中转业务,以远洋母港为依托,打造以“水水中转”为特色的集装箱转运基地,推动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远洋母港之间的货运业务,争取舟山机场开通鲜活水产品进出口货运航班,扩大水产品流通渠道。

(五)建立远洋市场服务体系 鼓励舟山市各金融机构成立航运、物流业务的专营机构,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吸引和鼓励保险公估、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船舶注册与买卖、海事保险、航运会计、海事诉讼与仲裁、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各类服务机构落户舟山,开展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海损理算、航运咨询、公证公估等现代远洋高端服务活动,发展远洋渔业产业专业银行、担保、保险、租赁、信托、产业基金、投资、船东互保协会等。建立远洋渔业产业基金交易市场、期货市场、信贷转让市场、保单转让、指数期货市场以及资产证券化市场等平台。建立远洋运输、仓储、物流等公共信息平台和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增值功能。

三、经营层面 (一)加快推进远洋产业平台建设 基地应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发展,特别是要加强服务平台的建设,树立“拼政策的结果是同质化,拼服务的结果才能差异化”的理念,搭建远洋渔业产业服务平台。

1. 加速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 电子商务在整合上下游远洋渔业资源,有效配置远洋渔业市场资源,实现远洋生产、销售、加工信息对称程度的提升,提高远洋渔业产业链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电子商务面临着远洋渔业的地域特点明显、生产季节性强、交易时间性短、产品储运要求高、产品信息变化快等诸多问题。

突破舟山国际水产城定位既有的地域限制,将基地定位为舟山国际水产城的远洋产品垂直网络交易平台,突出远洋渔业企业主体地位,并逐步发展成面向全国以及台湾、韩国、日本等泛太平洋区域的远洋产品交易平台。

2. 加强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加大对远洋渔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搭建金融机构与远洋渔业企业或相关产业之间的沟通联系机制与平台,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各类授信及其他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健全远洋渔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用贷款规模,对资金需求量大的项目,实施银团贷款。

发展专用设备、应收账款等资产支持的信贷业务。积极开发针对远洋渔业企业、仓储物流企业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质押产品和船舶、车辆等专用设备的抵押信贷业务,简化抵押登记手续,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积极探索在建船舶抵押融资、单船公司项目融资、预期收入转让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

发展以动产抵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鼓励金融机构与冷链物流企业联手,为客户提供融资担保、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保兑仓、统一授信等增值服务。积极支持本地仓储企业争取期货交易所指定交割价格,为标准仓单质押业务的开展创造前提,鼓励仓储企业开展仓储货物质押业务,对专业从事第三方监管的企业适当进行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降低动产质押监管成本,使得动产质押贷款更适合中小企业。

积极发挥融资租赁的作用。利用融资租赁解决远洋渔船、运输船只、工具购置等融资,可以通过返租方式降低资金占用,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支持船舶制造及物流龙头企业设立专业的航运、物流融资租赁公司。

发展产业链融资业务。鼓励金融机构与产业链中核心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对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进行授信,通过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担保,将贷款发放给产业链上游或者下游的企业,实现产业链物流与资金之间的平衡。积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发展企业联保、互保贷款业务,探索组建行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或专项担保资金。

创新远洋保险产品。鼓励银行与保险机构合作,开发针对远洋渔业及物流企业的信用保险下的融资产品,创新船舶贸易保险产品,尝试开展以船舶抵押为担保的出口信贷保险业务。

培育第四方物流的支付结算和融资支持功能。积极推进第四方物流运营主体与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合作,为会员企业提供支付结算、信用增级、融资补贴、应收款质押贴现等增值服务。

3. 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 重视国际经营和贸易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设立水产品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快培育一批懂法律、懂外语、懂经营、懂国际渔业贸易和管理的高层次管理人员。

(二)加大远洋经贸主体培育力度 培育远洋国际经贸主体,鼓励国内外远洋渔业生产研发、贸易流通、销售服务企业在舟山基地内设立区域总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远洋经贸主体的培育力度,增强舟山作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中心地位。吸引境内外远洋渔业产业在舟山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制造中心、分拔中心、物流中心、加工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品牌培育中心等具有生产研发和经营管理功能的远洋渔业产业总部经济。吸引具有先进技术、规模实力、生产基础的国内外远洋渔业产业企业,加大引进力度,使其尽快进入驻基地。

采取扶持政策和措施,对企业、经销商租用基地冷链物流区及保税仓库租金,进入水产品1年内按照50%比例给予补助;
对入驻基地企业、经销商存放在保税库内的进口水产品进行抵押贷款时给予大力支持,对信用好、规模大的进口贸易企业和经销商,金融机构应在经营贷款上给予一定扶持和倾斜。

1.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 对于经贸主体的培育,财政政策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第一,对在舟山(基地)新注册的远洋投资性、管理性公司和生产性、服务性以及远洋渔业产业相关公司经认定为区域总部的,给予开办和房租费用的资助;
第二,区域总部具有资金管理、生产经营、制造加工、研发采购、销售物流及服务等综合性的营运职能,给予一定奖励;
第三,国外公司设立亚洲(中国)部,国内公司设立分公司的,给予一定资助。

2.非资金类的优惠政策 第一,区域总部可以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管理体制,对自有资金实行统一管理;
第二,投资性公司可以按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设立财务公司,为其在远洋基地内的投资企业提供集中财务管理服务;
第三,区域总部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引进的优秀人才,应在其家属工作、孩子上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三)积极推进国际远洋经贸合作 组团赴主要渔业国家、行业协会和生产贸易企业,拓宽国际水产品经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基地宣传、推广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际水产品加工和销售巨头(前五或前十位),尽量纳入基地贸易合作伙伴,吸引更多水产品生产者、经营商参与市场经营,并落户远洋渔业基地。积极扩大国内外经销网络,吸引全球分销商、代理商加盟。强化舆论宣传,开辟专栏,制作专题,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让经销商、消费者全面了解远洋渔业基地的业务优势,提高基地影响力。

积极吸引国际远洋渔业组织各类会议及远洋科技、国际水产品博览会和展览会,努力促成舟山成为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一是组织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运营。参照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组织和运营模式,舟山要打造国际远洋渔业中心,须设立国际远洋渔业论坛运营部门,负责论坛的招募、策划、推广和运营。二是建设国际远洋渔业论坛中心永久性会址。达沃斯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都有永久性会址,结合中国远洋渔业城建设,考虑建设远洋渔业国际会议中心,打造国际远洋渔业论坛的永久性会址。三是组织和依托专业策划队伍,加强远洋渔业经济研究,并根据国际远洋渔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发展趋势,确定论坛主题,培育论坛品牌。

第二节 相关建议 一、积极联合泛太平洋区域渔港 以基地为母港(中转港),联合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等渔港,培育国际水产品货源,形成各合作渔港共生共荣、联合经营、合作发展的子母港群,突破局限国内转圈的发展模式,树立“国际渔港连锁店”的创新思路,推进口岸合作,建设口岸物流快速通道,尝试将远洋渔港及口岸与国外渔港及口岸统一认定标准和管理互认机制,将基地服务功能延伸至泛太平洋区域,搭建国际远洋渔业公共服务平台。

鉴于中日韩及台湾地区远洋渔业具有的共性,应加强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可通过支付一定费用或以物资、技术或服务交换的形式,实现海外基地共建共享,并籍此促进渔获物的聚集。同时,加强与太平洋岛国的渔业合作,重点抓好太平洋金枪鱼资源开发,巴新金枪鱼合作项目和斐济的超低温及常温金枪鱼延绳钓生产项目以及秘鲁、智利鱿鱼钓项目。

二、积极培育远洋产品交易市场 通过深化渔港产业链,优化市场供应链,完善物流冷链,可创造渔业增值和渔民增收的市场商机。渔港功能将由远洋鱼货接卸拓展到冷链物流、储藏加工和交易销售,集散功能将由远洋自捕鱼产品、进口产品发展到海洋捕捞和养殖产品,集散品种将由冷冻产品扩展到冰鲜水产品和鲜活水产品,市场辐射将由长三角为主逐步面向全球。

通过增进产销衔接,完善冷链物流,建立发展直销(渔场—渔港—市场)物流模式,确立远洋和进口产品贸易流通销售的源头地位。通过运用拍卖手段,形成及时、准确、透明的供求价格和市场信息,成为远洋产品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集散平台。通过优化国际产品进入流线,促进以金枪鱼为代表的中高档产品贸易,成为远洋产品进出口的重要商埠。通过满足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都市区需求开发,拓展全球水产品集散,成为吸引全球远洋产品的“磁力场”。由此,舟山远洋自由母港将成为全球水产品直运直销的水陆空中转集散中心。

三、展开全方位国际交流与合作 欧盟以及挪威、英国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品贸易伙伴之一,在水产品质量安全、资源保护和生态标签等方面给以很多关注,有利于我国在远洋渔业生产、管理、科学技术等方面寻找标杆,看到差距。

欢迎欧盟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各渔业国家在舟山设立办事处,加强双方了解、合作和交流,举办国际渔业政策研讨、交流和学习。欢迎区域性渔业管理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舟山设立办事处,对远洋渔业资源有效利用进行管理;
欢迎非政府组织在舟山设立办事处,对海洋环境生态等问题进行监督。

Tags: 建设规划   基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