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条据书信 > 辞职信 / 正文

2020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2020-10-21 11:21:58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第一章

 出版概论 §1.1

 出版活动(P1) 一、“出版”的概念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 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 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3.意识形态属性 4.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必须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P6)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社会的政治状况主导着出版活动的方向。主导作用体现在:

 ⑴ 通过对出版从业者思想倾向和政治追求的影响来引导出版活动;

  ⑵ 运用行政、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手段规制和引导出版活动。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⑴ 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状况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

 ⑵ 精神生产所需原料只能来自社会。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形成舆论导向。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组织、促进其迅速传播和应用,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2)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

 (3)许多科技读物在提高人们的科技素养,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P11) (1)增进文化积累。

 (2)推进文化创新。(不仅是出版单位重要的生存、发展条件,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

 (3)促进文化交流。

  §1.2

 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P13) 一、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P15)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为):

  ⑴ 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⑵ 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是在本世纪头20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出版工作的主题。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就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双百双用) 3.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4.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双效) 5.坚持质量第一 (记忆方法:双为双效、双百双用、质量、多样) 【主旋律】: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实践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P21) 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具体任务包括: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 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5.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分为:一部分是体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部分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满足基本的,主要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面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满足多样化需求,主要靠市场来满足。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

 【核心价值体系】:宣传马列毛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民族、时代特色。

  §1.3 出版物 (P24):已经出版的作品,是出版活动的成果。

 一、出版物的要素(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

 2.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

 3.具有一定量的复本,可以向公众传播。

 二、出版物的种类:

 (一)根据出版物总体特征的分类 有六大类: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合称为“纸介质出版物”或“印刷型出版物”。最早出现的出版物是图书,然后是报纸、期刊。

 (二)根据出版物内容所属学科的分类(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P25) (三)从其他角度所作的分类:按所载知识的层次结构不同,分为学术研究类、知识普及类、大众生活类、娱乐类;按内容的表现形式划分,分为文字类、图画类、图文类、声音类、图像类、多媒体类等。

  三、出版物的特殊性(P27) 1.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最重要的特殊性。

 2.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有正面和负面社会效用。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能统一又可能不同甚至对立的关系,是出版物的特殊性之一。正确处理这两个效益之间关系的原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1.4

 出版资源(P31) 一、出版资源的概念: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

 人才资源由出版者队伍、作者队伍等构成。

 信息资源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全社会的文化积累、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品牌信息以及市场的文化需求信息等构成。

 物质资源由生产各种出版物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以及各种有形资产构成。

  二、出版资源的特点(P32)对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实际是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一)人才资源的特点:

 1.不但包括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括行业外的作者和特约编辑等专业人员。

 2.既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专业学科素养,又要有相当的经营管理才能。不但要求人才个体具有一专多能和善于开拓创新的业务能力,还特别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合理性。

 (二)信息资源的特点:已经生产出来的出版物,不仅是它的产品,而且常常也是它进行再生产的生产资料,是可以继续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再生型资源】 要防止因无序开发而造成的信息泛滥和污染。

  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护(P33) (一)开发和利用的途径:6种 1.紧跟社会的发展:广泛采集各类信息,紧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进步动态,提出新的出版物选题。

 2.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对已有信息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编排,可使分散的信息变为集中地信息,使单一的变为综合的信息,使只有个体效应的变为有整体效应的信息,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扩大和增值。

 3.及时更新已有成果:将各种精神文化新成果和已有出版物中的精神文化成果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出版物。

 4.着力打造品牌并扩大影响 5.开发国外资源:关注国外出版物市场,积极开展著作权贸易,努力把自己的市场扩展到国外,同时又不断从海外引进优秀出版物品种。

 6.组合运用多种媒体 (二)要注意的问题:5个 1.着力于深度开发

 2.重视调查研究

 3.强化创新意识 4.提高信息把握能力

 5.注重信息质量并提高其使用价值 (三)信息资源的维护(P37)4项 1.不断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2.不断更新、优化信息资源 3.实现专业化管理

  4.建立信息资源预警和应急机制

 §1.5

 我国出版业(P38) 一、我国出版业的特点与构成 (一)我国出版业的特点:5个 1.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出版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实现者,要为促进经济增长、加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充分发挥自己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它与现代化建设全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安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从业人员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2.具有产业经济属性:要按照价值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参与市场竞争,还要善于在市场竞争中把产业做大、做强,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组合。

 3.富有文化创意价值:一方面,出版业通过自己的劳动,向社会传播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在根本上决定着出版业发展的内容资源,从而决定着出版业的发展水平。

 4.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出版业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出版生产力。我国出版业实现了以“光与电”取代“铅与火”的技术革命,并在数字化的道路上不断取得光辉成就。

 5.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对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其他出版单位逐步转为企业体制。国家将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发展公益性出版事业;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发展经营性出版产业。

  (二)我国出版业的构成:各承担哪些任务? 1.出版单位:是从事出版活动的机构,包括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期刊社和互联网出版单位。

 2.制作单位:设立出版物制作单位,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报请审批或备案的手续。

 3.印刷复制单位:我国对印刷复制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

 4.发行单位:我国对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

 5.出版专业教育单位 6.科研单位。

  · 出版业的现状:①书业和报业规模较大;②期刊业、音像制品与电子出版业规模较小;③数字出版业起步晚,发展迅速,规模日益扩大。

  二、我国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P41) (一)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6个 1.推进公益性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 2.推动经营性出版单位转制,重塑市场主体; 3.推进联合重组,加快培育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①鼓励和支持拥有多家出版单位的地方、中央部门和单位整合出版资源,组建出版传媒集团公司;

 ②鼓励和支持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结合原则,跨地区、跨部门组建出版传媒集团公司;

 ③鼓励和支持中央部门和单位的在财经、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领域组建专业性出版传媒集团公司;

 ④鼓励和支持中央、地方国有出版企业和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的进行联合重组;

 ⑤鼓励和支持国有资本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参与出版传媒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4.引导非公有制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确保导向正确、国有资本居主导地位,与非公有出版工作室进行资本、项目等多种方式合作); 5.加快推进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建设:

 ① 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② 实现以资本扩张带动业务扩张、规模和效益扩张; ③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诚信体系。

 6.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P44)5个 1.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业态; 2.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业态; 3.发展动漫、游戏出版业态; 4.发展印刷复制业:推动发展快速、按需、高效、个性化数字印刷;推动印刷产业从单纯加工服务型向以提高信息增值的现代服务型转变。

 5.发展出版流通业: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

  三、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出版业(P46) (一)台湾地区出版业:

 1. 出版社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度。

 2. 状况:有1万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4万多种;报社2000多家,期刊社5000多家,有流通的期刊社2000多家,经常销售的期刊600多种。发行量较大的期刊以时事、娱乐、生活时尚、外语、教育、财经类为主。

 3.分布:出版机构多数为民营,主要集中在北部。大台北地区。

 4.发行:图书批发公司称中盘商。连锁书业发达。

 5. 最大书展:1987年,台北国际书展。自1998年起,每年举办一届。1、2月份。

 (二)香港出版业:出版社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度。

 1.状况:有500多家图书出版社,年出版图书1万多种。香港既是一个中文出版物市场,也是一个英文出版物市场。是报刊出版较多的地区。报纸有50多种,期刊有700多种。

 2.发行:不仅经营本地出版物,还从事进口业务。各类书店、书摊近千家,以销售中文且成规模的有50多家书店。“二楼书店”创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具文化特色。连锁书店越来越多,“二楼”被挤压。

 3.香港书展:每年一次,7月。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

 4.印刷: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印刷中心之一。

 (三)澳门出版业:

 1.报业较为突出,图书、期刊发展水平较低。

 2.包括政府、民间团体和私人主办的三种性质的出版机构。主要购买者是图书馆。

 3.图书出版社约150家,年出版图书数百种。

  §1.6

 主要发达国家出版业概况(P48) 一、 美国出版业 出版企业的设立采用登记制。

 两个较大的发展时期:一是南北战争以后,一是二次大战以后。

 出版中心是纽约、波士顿和费城。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业和出版市场。2009年达到501亿的规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1%。

 图书出版是它最大的门类。

 全美约有6万家出版机构。

 图书发行中间环节包括:出版社的发行公司、发行代理商、独立销售代表、批发商和馆配商。批发商为独立书店、连锁书店和图书馆充当一站式购书中心的角色。

 图书零售环节包括:连锁书店、独立书店、库存书经销商、专门商店以及附设于药店、超市和购物中心的售书处。

 电子阅读器是美国出版市场的新宠,电子书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1%。

  二、 英国出版业 始于15世纪70年代,以1476年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开设第一家印刷所为标志。到19世纪,形成一个鲜明特色:图书出口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出版大国和强国之一。图书为最大门类。

 全国有5万多家出版社,90%为中小型出版社。大型出版社主要为跨国传媒公司。小型出版社和行业巨头两极分化严重。

 发行体系涵盖:发行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三个环节;零售终端:连锁店、独立书店、超市、图书俱乐部、网络书店等。1997年废除《净价书协议》 出版企业的设立采用登记制,对外资进入英国出版业没有限制。是少数几个对印刷出版物免征增值税的国家之一,但电子和音像制品需缴纳17.5%的增值税。

  三、 法国出版业(P51) 全国有3600家出版机构。中心在巴黎和里昂。

 1982年起,全国实行统一书价制。图书是最大门类。

 发行:分直接和间接销售。直接销售是出版商以公开价销售给经纪人、消费者、团体、政府部门,或以非公开价销售给图书俱乐部和零售商(包括书商、超市、百货商店)。间接销售是以非公开价,通过代理商、发行商、批发商中转后销售给零售商。1971年,明确代理商和发行商的职责。代理商起图书供应代表作用。图书零售主要通过书店、书亭、图书俱乐部、邮购公司和送书商。期刊发行主要依靠报刊代理公司。

 对出版活动起一定指导作用。政府设有“图书文化基金”,用于促进图书出口和资助翻译法国图书事业。对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征收7%、4%和33.33%的增值税。对出口书刊免征增值税,对进口征收7%进口税,进口音像制品征收3—5.4%。

 数字出版还很有限。

  四、德国出版业(P52) 15世纪四五十年代,约翰·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1650年开始,莱比锡成为德国的文化中心,成为最重要的出版基地。1913年,德国出版图书3万种,居世界第一。1990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德国对图书出版实行扶持政策。税率7%。实行统一定价制度,《统一定价法》2002年10月1日生效。法规规定:严格按照定价,擅自打折除以高额罚金;上市10个月后才可打折,且必须公告;俱乐部版不受打折限制,但只针对会员且在新书销售4个月后,且设计必须与出版社版区别。中小型独立书店有生存空间。零售业现代化程度极高。

 发行:出版社→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中间商类型:订单中心、出版社配送代理和综合性中间商(即图书即时供货商)。

 电子书市场发展落后于英美。

  五、 日本出版业(P53) 17世纪中期,日本民间出版业形成。主要集中在京都、大阪和江户。1890年前后,日本年出书种数仅次于德国。1936年,实行“出版统制” 报纸出版是日本出版业最大的出版门类。期刊(尤其是漫画期刊和周刊)第二,第三为图书出版。中大型出版商同时出版图书和报刊。出版企业80%位于东京。

 发行:70余家出版物批发商,出版商和书店都依赖批发商。1.5万家零售书店,分布在火车站到购物中心的各个地区。网络书店正日益扩展。

  §1.7

 出版学概述(P55) 一、 出版学的学科性质 【出版学】:是研究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为出版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是行业之学、领域之学,属于应用科学,不是基础科学。

  二、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出版活动本身的规律性。

 出版物、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是出版学研究的三个重要范畴。

 出版物、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的矛盾运动,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出版活动的性质及其特点:

 1.决定了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既是文化产品又是文化商品的属性; 2.决定了出版业既是文化事业又是文化产业的属性; 3.决定了编辑、复制和发行活动之间分工合作的相互关系; 4.决定了编辑、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三、学科内容:(P57)7项 (一)出版与社会的关系 出版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关系,即其与社会的关系,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对出版活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后者对前者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两者关系的研究,重点是明确出版活动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阐述其在整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规律性。

 (二)出版物 出版物是出版活动的成果,集中体现了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出版物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 (三)出版业(P58)

 出版业是出版学研究的主体。

 1.出版业与相关行业的关系 2.出版业的体制机制:在社会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按照一定的体制机制运转,形成既与其他行业具有共性,又有自身特点的体制机制。

 3.出版业的结构和发展方式 出版业的结构:内部结构、地区布局结构以及产业集中度等市场结构。其中,内部结构中的的编辑、复制、发行这三大行业结构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出版学重点研究这三方面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一般性的发展规律。

 (四)出版物市场(P59)

 对出版物市场的研究是出版学的重要内容。研究重点在于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出版物市场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等。

 (五)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研究出版人才队伍在人才结构和知识、技能更新上的特殊要求,揭示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机制的对立统一关系。

 (六)出版管理体制、出版法规及宏观管理:出版学仅仅研究出版宏观管理,重点是政府如何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调控出版业的发展。有关出版单位经营管理的研究是出版企业管理学的任务。

 (七)中外出版历史:认真研究中外出版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并进行中外历史经验的比较研究,是出版学的重要内容。

  四、 出版学的相关学科:目录学、版本学、校助学、文献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

  五、 中外出版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概况(P61) (一) 中国的出版研究和学科建设

 有关古籍整理、图书管理、版本校勘的古籍:汉代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南宋郑樵的《校雠略》;“艺文志”、“经籍志”,是古代书目与图书出版的历史资料;清代章学诚的《校雠通义》、纪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出版学研究资料。

 最早使用“出版学”这个词的中国人是【杨家骆】。(1931年《图书年鉴》) 正式提出出版活动理论研究作为学科来建设,是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研讨会上提出。

 (二) 外国的出版研究与学科建设 (英)约翰·弥尔顿1644年发表《论出版自由》,对出版业产生深远影响。

 (英)斯坦利·昂温《出版实况》(“出版圣经”,被日本改名为《出版概论》,1926年出版) (美)小赫伯特S·贝利著《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在美国较有影响。

  1969年,日、韩出版学会成立。

  六、开展出版学研究的重要意义(P64)

 1、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出版实践,才能树立正确的出版观念,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才能正确发挥出版工作者的智慧和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断为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只有依靠出版学的学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各方面对出版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并使出版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够在持续、正规的培养中不断得到提高; 3、只有对出版学有足够的理论兴趣,才能更加热爱出版工作,自觉的在出版业这个大学校里汲取丰富的营养,才有可能在出版工作岗位上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有精湛造诣的学者专家。

  第二章 数字出版与数字出版产品 §2.1

 数字出版概述(P66) 【数字出版这种新兴的出版业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概念 (一)电子出版

 【 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一次写入光盘、可擦写光盘、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卡等,以及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2008《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 【 在我国,电子出版是指将数字化内容与具备一定外在形态的物质载体固定在一起提供给消费者的出版方式,而不论其内容形式是否为数据库,读取设备是否为计算机。】 (二)互联网出版

 【互联网出版】: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 互联网出版主体,是获得总署批准的互联网出版单位。】 (三)手机出版(P68):是一种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传送出版物内容信息的出版方式。

 手机出版于互联网出版的异同:

 同:都是把构成内容的文字、图片、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转换成一连串“纯粹的编码数字流”发送给消费者,而不须随附固定的物质载体。

 异:手机出版通过电磁波依靠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发送,互联网出版是通过电流或光电信号依靠有线网络来实现的。

 二、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P69) (一)【数字出版】的概念: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二)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

 1.内容生产数字化(可扩展标记语言)

 2.管理过程数字化

 3.产品形态数字化

 4.传播渠道网络化(途径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网络等)

 三、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P71) (一)数字出版的兴起:

 世界上:1959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卫生法律中心建立全文检索系统,标志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开始。1974年,美国《纽约时报》建立了报纸的电子化资料库。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最大的联机信息检索服务系统——DIALOG系统诞生。1987年,《圣何塞信使报》以网络出版形式在全球首次发行。但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快速崛起之后。

 我国:数字出版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因特网。1996年,国家教委主办的《神州学人》创刊,并通过中国教育与研究网全球发行,这标志中国第一份网络报刊诞生。1999年,人民出版社《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通过人民时空网站实现网络销售,这是互联网图书出版的开始。2004年1月,总署批准成立首批50家互联网出版机构,标志着数字出版在我国正式成为一种新的出版业态。

 (二)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特点:(P72) 1.发展势头强劲

 2.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3.投入和产出矛盾突出

  §2.2

 数字出版相关技术(P74) 一、信息处理技术:元数据规范较好地解决了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的发现、存储、管理和利用。

 【元数据】:又称为“描述数据”,即“关于数据的数据”,用于对信息内容的主题和结构进行描述,现在一般特指基于标记语言的网络信息资源处理方案。标记语言用于解释信息资源在计算机电子文件中的结构。(作用:标引、索引和匹配) 【 XML/RDF标准体系:XML:网页设计、数据交换与管理的标记语言,可用于对页面信息的结构化描述,满足人们对数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需求;RDF:支持元数据在交换时能相互兼容的模型。】 二、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包括三方面:①全球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的;②每一台主机都需要有“地址”;③这些主机必须按共同的规则连接在一起。

 该技术历程:

 新闻组、电子邮件、文件下载→超文本浏览器→云计算、无线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技术始终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使出版产业的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2.3

 数字出版产品(P76) 一、 数字出版产品的特点

  1.物理空间利用率高

  4.方便消费者全面把握知识信息

 2.复制成本低廉,有利于环保

  5.互动性强,收集反馈信息便捷 3.版本更新和发行都能做到快速便捷

 二、数字出版产品的种类:

 1.数字图书:数字化的图书产品。适合工具书、专业读物、教育读物类。【图文超链接功能】 2.数字报纸:在纸介质报纸的版式中插入音频、视频和动画的数字化连续出版物。【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广告价值和互动价值。】 3.数字期刊:以传统期刊结构为表征的连续型数字出版物。【超链接、即时互动,有很强的体验感。】 4.数据库出版物:检索型出版物,主要供公众检索查询,而不是阅读。分为网状、层次和关系型数据库。【科学、技术和医学等学术出版领域。】 5.手机书:依托移动通信网络传播并在手机上阅读的数字化图书。【格式:TXT、 JAR、 UMD、DPB等】 6. 手机报:依托移动通信网络传播并在手机上阅读的数字化报纸。【主要传播方式—短信或彩信形式、按无线应用协议访问形式和基于3G的推送形式。时效性强、互动性好、表现丰富、随时接受、易于保存、个性化投放和成本低廉】 7. 手机刊:依托移动通信网络的多媒体数字化期刊。(两种:一种是电信运营商和出版社、期刊社合作经营的,主要将纸质期刊的内容经过整合后发布到移动通信网络上;一种是专门设立的手机刊出版单位经营的。) 8. 手机音乐:手机播放的数字化音乐作品。可以下载播放,也可以在线播放(流媒体播放)。

 9. 电子书:三部分构成要件:①数字化内容(辞书型、商务型、平板计算机型) ②阅读设备(电子纸型:柔性、廉价和低功耗;液晶型:直角显示、低耗电、体积小和零辐射等优点) ③阅读软件(要具有著作权保护功能,还要能提供很好的阅读体验。) 10. 按需印刷:出版单位将完成编辑制作的内容存放在互联网服务器或移动介质中,按用户需要以数字印刷技术为其印制相应书刊。(载体介质是纸张,编辑、制作和发布基于数字技术完成,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结合后的新型服务方式。) 11. 动漫和网络游戏产品:

 ①网络动漫产品和手机动漫产品是目前动漫产品的主流形式。

 ②网络游戏的技术架构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浏览器形式的网页游戏;一种是客户端形式,由运营商架设服务器来提供游戏,用户通过连接服务器的本地客户端软件进行游戏。现在网游大多是客户端的。

  第三章 编辑概论 §3.1

 编辑与编辑工作(P83)

 最早出现的编辑活动是书籍编辑活动。

 一、“编辑”的概念 ①【编辑】,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②指称从事编辑活动的职业、岗位、人员。③这类人员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日常生活中的编辑活动不是专业性的编辑活动,是专业性编辑活动的普及和延伸,泛指一切对已有作品的加工整理活动。

 二、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P84)原因 (l)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晌;这由出版工作特有的性质、特点以及出版活动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所决定。出版工作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主要是通过编辑工作来实现的。

 (2)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3)编辑工作对出版单位的经营具有重要作用。出版单位的经营策略取决于出版物产品设计以及产品结构、产品特色的选择和决策。出版单位竞争力的提高取决于编辑工作的持续努力和不断创新。

  三、编辑工作的特点:(P85)7个 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

 (文化工作的共有特点)

  (专业特点) 政治性: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具有明显的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特性;把握双为的方向,坚持中共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在具体的编辑业务中认真贯彻执行,把好政治关,是我国编辑工作政治性的体现。

 思想性:保证出版物对消费者和社会产生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避免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性:通过出版物向消费者传授科学知识,帮助消费者掌握专业技术,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意识,指导消费者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编辑工作必须保证出版物合乎科学。

 创造性:既有原创,又有再创,表现为:发现社会的文化需求,设计、策划精神文化产品的选题,开拓和发展精神文化生产的新空间;选择、优化精神文化产品,或把优秀的作品组合起来,创造精神文化作品的整体效应;设计、组织文化精品的生产或精神文化重点工程的实施;协调和促进精神文化产品的总体发展,参与精神文化生产的宏观调控。既包含编辑人员独自的创新,又存在一定的依附性。(依附作品和消费者) 选择性:编辑过程中的稿件审读,就集中体现了编辑对具体作品的选择,而编辑人员设计、组织作品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社会精神文化成果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进行选择的过程。出于价值和市场判断。

 加工性:对经过审读后决定选取为向社会传播的作品,编辑人员要进行加工整理或者提出意见请作者修改,使作品符合复制和传播的要求。目的是完善作品,而非创作新作品。

 中介性:是联系精神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的中介、联系作者与消费者的中介。

  四、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P88)三个 1.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体现在协调大型出版物的出版;策划和催生作者的创作活动,保证出版物生产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对出版资源的开发进行设计,对出版物形式的整体设计,对出版物生产、市场营销的策划和组织。

 2.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引导功能:选择具有把关作用,需要编辑抱着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对作品扶正祛邪、择优汰劣,从而对于社会的文化传承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编辑的立场、观点和判断力,在文化传播的引导中会产生重大作用。

 3.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

 ① 作者创作之前,编辑要收集、分析信息,判断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走向,并及时与作者交流,帮助作者寻找最佳的创作角度;编辑的介入有利于缩短作者与消费者的距离,提高创作的针对性和作品的成功率。

  ② 作者创作之后,编辑要继续与之保持联系,了解创作进度,配合作者解决遇到的问题。

 ③ 作品完成后,编辑要进行认真的审读。接受出版的,认真加工,弥补疏漏和不足;不够成熟的,提出退修方案,甚至经作者同意要做脱胎换骨的改动。

 ④ 作品转化成出版物时,编辑还要参与出版物的整体设计。

 ⑤ 通过选题的设计和规划,对出版物的产品结构发挥重要的优化作用。设计文集等,形成“团队效应”,产生更大影响。

  §3.2

 编辑人员(P92) 一、对编辑人员的能力:7个方面 政治认知、策划、语言文字、社会活动、判断、信息感知、审美能力 1.政治认知能力:政治敏感性、头脑清醒、熟悉把握贯彻执行法律法规 2.策划能力:取决于:

 ①是否充分收集和分析信息; ②能否别出心裁,富有创新意识; ③是否熟悉出版实务,懂得经济核算; ④是否了解消费者,把握出版物市场变化趋势。

 3.语言文字能力:

 ①规范能力:要在语言文字方面建立自己的职业优势,必须比作者更熟悉有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文件,更熟练而正确的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更具有敏锐识别语言文字应用中常见差错的能力。

 ②加工能力:具有通过谋篇布局、字斟句酌、精心润色,提高稿件表达效果的加工能力。

 ③写作能力:基本功。

 4.社会活动能力:要具有善于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要经常以积极的姿态接近和参加学术文化团体,参加各种类型的聚会和讨论,及时调查、了解文化创造的前沿动态。接近消费者,通过多种途径调查消费者的需求,倾听消费者的声音。还要扩大社交面。

 5.判断能力:学识、经验、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提高该能力的途径:

 ① 认真学习马列、毛、邓、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的各项政策规定,学习出版业务知识,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市场变化,认真分析阅读稿件。

 ② 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③ 了解消费者,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和需求,排除判断过程中的干扰。

 6.信息感知能力:要求能高度自觉的认识信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必要的设备操作本领;努力认识并把握信息生成与发展的规律;对有关信息资源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并善于及时开发和利用。

 7.审美能力:认识美、评价美、鉴赏美

 二、编辑人员的责任:

  归根结底一句话:向社会提供优良的精神食粮 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把关责任、宣传引导责任。(P96-97) 政治责任:阵地意识、主流文化价值观。

 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把关责任:把好方向关(人民根本利益)、保密关、质量关。

 宣传引导责任:营造舆论氛围、唾弃劣质、正确引导读者的阅读热点和欣赏趣味。

  三、编辑的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P97)

 出版实践中的“读者”一词,泛指各类出版社的消费者。

 (一)编辑的作者工作:6个 发现作者、选择作者(根据出版单位的性质、任务、专业分工范围和重点,选择符合需要的作者;根据作者的水平和条件,选择最合适的作者。)、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为作者服务、维护作者权益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 (二)编辑的读者工作:3个 进行读者调查、为读者服务、处理读者来信 编辑与读者的关系: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

 §3.3

 编辑学研究(P101) 编辑学是关于编辑活动、编辑工作的学问。本节中讲的编辑学,是关于出版工作中有关编辑活动规律的学问,即研究出版工作中编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编辑学的学科建设 把编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中国开始的。

 1949年,【李次民】所著《编辑学》,是世界上最早以“编辑学”命名的专著。

 编辑学主要是在总结和概括出版物的编辑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二、编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P102)

  相关学科有:出版学、逻辑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传播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献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

 三、编辑学的研究对象:

 4个 1.研究编辑活动的性质:精神生产劳动。

 2.研究编辑活动的任务及其实现手段:宏观上,出版任务即是编辑活动任务;微观上,编辑活动承担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审读作品以作出选择,对选定的作品进行加工整理等任务。研究编辑人员的知识、技能结构、成才规律及其工作特点和规律。

 3.研究编辑活动的作用:研究与社会之间、与复制、发行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4.研究编辑活动的规律:是编辑学的根本任务。需要深入研究编辑活动的历史与现状,并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进行比较,从而揭示规律。

  四、编辑学的学科内容(P104)6个 1.编辑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与社会、与复制、发行的关系。

 2.编辑过程:是编辑学主要的实务研究内容。

 3.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研究作者和作者队伍的建设;研究读者结构、需求和心理,不同读者群体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以及读者对出版物市场走向、变化规律的影响。这种关系贯穿编辑过程的始终,是最重要的关系。是编辑学的重要内容。

 4.编辑活动的创造性及其特点:其共性和个性,从理论上指导编辑人员有效的提高创造的自觉性和创造能力,是编辑学的重要内容。

 5.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6.编辑历史:深入研究历史,是认识规律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

 中国近代出版历史知识 §4.1 近代印刷业的发展(P108) 一、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 1.近代造字技术:

  1815年,《华英字典》,传教士汤姆斯刻制了最早的中文铅合金活字。

  1838年,传教士米怜发明用钢冲压制造中文字模。

  1858年,美华书馆的威廉·姜别利发明电解法铸“美华字”,在中国通用几十年。此外,他还发明了元宝排字架,大大提高了汉字排版速度。

 2.近代印刷技术 * 第一部用机械印刷汉字的图书是《华英字典》 * 19世纪后的近半个世纪,采用西方印刷技术的主要是传教士和外资机构:

  墨海书馆、美华书馆、土山湾印书馆、点石斋书局、申报馆 * 1878年,点石斋书局印制《康熙字典》(石印技术),首印4万,次印6万部,创当时发行量之最。

 * 申报馆引进机制纸印《申报》,首先使用手摇平版机和单色轮转机。

 (二)石印技术的兴盛:最早的平版印刷术 1821年,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印刷所; 第一本石印中文书籍:182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出版《中文课本》 第一本石印中文期刊:1833年,广州出版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74年,该技术到上海,首先出现在土山湾印书馆,点石斋书局(英国人美查办)将其发扬光大。

 1881年,国人办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

 三大石印书局:点石斋石印书局、同文书局、拜石山房。

 1891年,同文书局印刷《古今图书集成》100部,堪称石印出版物中的精品巨制。

 特点:工序少、印刷速度快、存貌不失真。

 1867年,德国人J·阿尔伯特发明珂罗版印刷,不过十年传入中国。

 1902年,上海文明书局员工赵鸿雪试制珂罗版成功; 1904年,该书局聘用日本人试验石印技术印彩色版获得成功。

 (三)铅印技术主导地位的形成(111)

  铅印取代石印的条件:①铅印字模多、字体齐整秀丽;②价格下降;③小型印刷机国内已能制造;④纸型取代泥版使重印更加方便;⑤1906年,科举制度的废除,石印应试读本的石印书局遭到致命打击,铅印从此开始占据绝对优势。

  二、近代印刷业的发展(P111) 近代是中国印刷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主要用于书刊生产领域,独立专事印刷的机构不多,多数印刷厂直接隶属于出版机构,一些印刷厂兼营出版业务。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正中书局等大都有自己的印刷厂。

 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两家印刷企业。

  三、新技术对图书形态的影响(P112) 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对中国图书的开本、版式、装帧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1.开本:已基本采用32开或大32开的规格。

 2.版式:最早的横排本:1884年,点石斋书局的《无师自通英语录》;五四运动后,版式真正变化。

 3.装帧: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精装 ①石印、铅印技术的应用,使得光绪末年,出现新变化:在线装书的书衣上舍去书名签条,改排铅字,或用书法题写书名。20世纪初,有些书封面上出现带装饰花边的框线,封面纸也变换不同颜色。

 ②西方造纸技术和装订机械的引进,使得图书可双面印刷,出现精装、平装样式。由右翻本变成左翻本,毛边书向切边书转化。装帧完全与世界合拍。新式标点符号也开始使用。

  §4.2 近代出版机构(P114) 一、早期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 国内第一个出版印刷机构:1843年,麦都思在上海创办的墨海书馆,出版《几何原本》、《谈天》、《博物新编》、《大英国志》等。此后,上海还有土山湾、申报、点石斋、益智书会、图书集成局、广学会等。

 二、晚清政府办的出版机构

  1.地方官书局:1864年,曾国藩创办金陵书局; 地方官绅创办大量的官书局,大量刊刻传统文化典籍,质量精良,价格低廉而流布广远。(局刻本)

  2.洋务派创办的出版机构(也是中国最早的翻译机构)

 ①京师同文馆(1862年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上海同文馆(1863年办):同文馆翻译出版了以丁韪良的《万国公法》、毕利干的《化学指南》、《化学阐原》影响最大。

  ②1866年,海关总署造册所设立印刷厂是中国最早具有外文排字能力的印刷机构。

 ③1896年,盛宣怀奏请创办于次年成立的上海南洋公学。南洋公学所附译书院出版的《蒙学课本》三编是中国学校第一种新式教科书。

  ④工厂附设的出版机构:福州船政学堂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1868年办,是中国晚清译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机构。注明出版物有:《谈天》、《地学浅释》、《佐治刍言》、《西国近事汇编》。1905年停办)。

  三、民营出版机构(P116) 1.民营出版机构的崛起:

  康有为将“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书藏、开博物馆”列为“最要者四事”。

 维新派大量出版著作,宣传民主革命的图书大量涌现,科举废止,制定学制,推动了以教科书为主要出版业务的民营出版社的发展与壮大。

 维新派宣传维新的书刊:《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西学书目表》《校邠(bīn)庐抗议》、《公车上书记》;《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报》;1896-1898,报刊数60种以上。

 革命派宣传民主的书刊:《訄(qiǘ)书》、《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130余种。《苏报》、《国民日日报》、《亚洲日报》、《江汉日报》、《安徽俗话报》、《直隶白话报》等。

 2.民营出版机构云集的上海成为中国出版中心 1920-1935年:上海书业同业公会登记的出版机构81家,1936年登录的有66家,未登记的有60多家。重视邮购业务开发,设立分支机构和特约经销处。

 3.有影响的民营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1897年,夏瑞芳等人合资创办。1902年成立编译所,由张元济主持。四类出版业务:一是大量编印教科书,行销海内外;二是大量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名著,如严复与林纾的译作。三是出版新式工具书;四是兴办各种期刊,有《绣像小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

  1902-1950年,共出版图书1.2万种。

 【中华书局】:1912年,陆费逵等人创办。1913年改组。1912-1949年,共出版图书约6000种。出版有八大期刊:《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妇女界》、《大中华》、《中华学生界》、《中华儿童画报》。(所出期刊,都有“中华”二字) 【世界书局】:1917年,沈知方创办。1921年改组。发行所叫“红屋”。1921-1949年,共出书约5500种。

 【大东书局】:1916年,吕子泉等创办。

 【开明书店】:1926年,章锡琛创办。所办《中学生》杂志有广泛影晌。

 【记忆方法:夏商、中陆(中路)、沈世(审视)、大吕、开章(开张)】 4.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运营模式(P121)

 机构组织:规模、资金差别悬殊,决定了各出版机构设置上的巨大差异。

  人员构成:大出版机构人员众多,分工细密,中小出版机构层次界限相对模糊;一为编辑出版,一为营业推广。

  资本构成:独资(自当老板自主经营和出钱请他人经营)、合伙(多为数名文人集资开办)、股份制(招股筹措资金、作者稿酬入股)或使用别的融资手段(书刊预订和分立邮购户头等利用读者钱造货)

 选题开发:大型机构出书范围广,选题范围广泛,质量也有保证;中小型机构则在选题上独辟蹊径,构成各自的优势选题领域。

  发行方式:①大型机构在总部设发行所和门市部,在外地设分支机构。②中小型机构则设特约经销处(独占经营权和销售硬性指标与规定)。③都高度重视邮购业务,这点生活书店的成绩最为出色。④开展外版书刊的代购代销,为内地书店开展上海版书刊的配购批发业务。

  四、文化团体办的出版机构:(P125)期刊编辑出版的主力军。

 语丝社办《晨报副刊》,创造社办《创造季刊》,文学研究会办《小说月报》。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 中共成立前出版的刊物有:《共产党》、《劳动者》、《劳动音》,图书有《共产党宣言》。成立后,创办了《向导》、《中国青年》等。

 (一)1920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出版《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刊物之一。一度成为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社还出版《新青年丛书》,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1921年9月1日,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由党中央宣传主任李达主持。制定了出版《马克思主义全书》、《列宁全书》和《康明尼斯特丛书》(《共产主义丛书》)的计划。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出版马列主义著作。

 在国统区由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还有:上海书店(毛泽民)、长江书店(瞿秋白)、无产阶级书店、华兴书店、北方人民出版社。

 (三)在苏区和解放区的图书出版活动: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设立中央出版局,出版刊物70余种,图书200种左右。刊物有《少年先锋》、《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报》等;图书有《共产儿童读本》、《中国苏维埃》、《列宁主义概论》等. 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了12家出版局和工农书店,出版有《共产党》、《斧头》、《红旗》等报刊。

 1937年1月,张闻天等负责陕北根据地的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新闻宣传工作。1937年,中央党报委员会创办《解放》周刊。1938年设立解放社,出版《列宁选集》及一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1939年,发行新书98种。同年成立中央出版发行部。

 1939年9月,新华书店正式成立,在敌后根据地建立地区总店和分支店。新华书店总店由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领导,承担本解放区的书刊编辑、印刷、发行任务。分支店承担发行任务。

 八路军、新四军、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及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各野战军,都有自己的出版机构,如:战时出版社、大众日报社、江淮通讯社等。

 共产党领导的民营进步出版机构:最有影响的是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生活书店由邹韬奋于1932年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由艾思奇等于1936年创办;新知书店由钱俊瑞于1935年等多人创办。三家出版机构于1948年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六、国民党办的出版机构 1922年的民智书局,出版孙中山《建国方略》、《三民主义》,廖仲恺《全民政治》,蔡和森《社会进步史》以及《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等。

 1928年后新生命书局、独立出版社、正中书局、中国文化服务社等。正中书局经营规模较大。

  §4.3

 近代出版物(P128) 一、近代报纸 中国人主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1858年,伍廷芳的《中外新报》(香港) 首份个人独资的大型日报:1873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 1902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1949年后,在香港继续发行。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最有影响力的中文报纸之一:由英商美查创办的《申报》(1872),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1949年停刊。存世77年。

  二、期刊:

 最早的具有现代含义的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它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木版雕印,主要在南洋华侨中免费散发。

 国内最早创办的现代中文期刊,是1833年在广州出版的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68年教会创办的《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广学会成立后,成为广学会的机关刊物,是外国传教士所创办的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刊物。

 中国第一种文艺刊物:1872年申报馆创刊的《瀛寰琐记》。

 国人创办的第一种综合性刊物:1896年创刊,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国人创办的第一种自然科学杂志:1900年由杜亚泉创办的《亚泉杂志》。

 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杂志。

 1906年上海书业商会创办的《图书月报》,是中国第一种出版专业杂志。

  三、近代图书:(P130)5种 1、教科书与教育类图书: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一些大型出版机构,均因教科书而崛起。抗战前,审定制;1937年后,改为“部编制”。

 2、翻译作品: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最早组织翻译西书的人。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翻译作品。翻译家严复和林纾都有大量作品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严译代表名著:《天演论》、《原富》、《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法意》;林译代表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鲁滨孙漂流记》。

 3、古籍出版:民国时期共3万种。

 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 开明书店:《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补编》; 藏书家刘承幹:《嘉业堂丛书》

 以上都是工程浩大、质量上乘的古籍精品。

 4、工具书:

 包括百科全书、字典、词典、年鉴、书目、索引等各种类型。

 《辞源》、《辞海》、《辞通》、《中华大字典》等均在民国时期出版。

 5、丛书:

 民国出版史上最大的一套现代普及性综合丛书: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

 §4.4 近代著作权意识的萌芽与实践(P134) 一、近代著作权法的颁布与实施

 立法前,主要沿用宋代以来的老办法 — 由地方政府颁布著作权保护告示。

 (一)近代著作权意识的萌芽与《大清著作权律》的颁布

 最早萌芽的是翻译介绍西方学说的知识分子,如严复。

 第一个国际著作权公约:1886年,《伯尔尼公约》诞生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保护法律: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 (二)《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的颁布、修订与实施 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著作权法》,1916年公布《著作权法注册程序及规费施行细则》。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修订了《中华民国著作权法》。1944年修订,并公布《著作权法施行细则》,规定了注册登记和规费收取的标准。1949年,再次修订,罚金降低。

  二、出版行业协会组织的建立(P137) 1905年,北京书业商会和上海书业商会成立。

 1906年6月,上海书业商会(夏瑞芳和俞复负责)在《图书月报》第一期上刊登所有加入商会的22家成员名单。

 1927年,郑振铎、叶圣陶、丰子恺等建立了上海著作权人公会。

 1932年,中国著作权协会成立。

 1936年,北平文化界成立了文化救国会,中国文艺家协会也在上海成立。

  第五章

  出版行政管理 §5.1 出版行政管理概述

 一、出版行政管理的概念:(P140) 【出版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出版活动进行管理的行为。

 根本任务:1、保障公民享有出版自由的权利;2、进行行业监管;3、实施准入和退出管理;4、保障和规范合法的出版活动,培育和规范出版物市场;5、对从业人员进行管理;6、对出版物内容和质量进行监管;7、惩处违法出版行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

 出版行政管理涉及两个方面:1.实施管理的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2.出版行政管理的对象:出版单位、制作单位、印刷复制单位、发行单位。

  二、依法实施出版行政管理(P140) (一)出版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宪法》、《刑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广告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计量法》等。我国参加的《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和中国的承诺,也是出版行政管理的依据。

 (二)出版行政管理的重要法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七条例一办法”)

  【《出版管理条例》是有关出版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行政法规。】 (三)出版行政管理的重要规章、规范性文件(P141):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规章:《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音像制品出版管理规定》《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等。

 规范性文件:《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书号实名申领管理办法》《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关于严格禁止买卖书号、刊号、版号等问题的若干规定》等。

  §5.2

 国家对出版单位的管理(P142) 【5种制度】 【出版单位: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和互联网出版单位、法人出版报纸期刊,不设报社期刊社的,其下的报纸、期刊编辑部视为出版单位。】 一、 出版单位设立的审批制度;由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二、 出版单位变更登记事项审批和注销登记制度:

 1. 出版单位变更:①名称、主办单位或主管机关、业务范围、资本结构;②合并或分立;③设立分支机构;④出版新的报、刊或报、刊变更名称,均应按新设立出版单位的规定向总署办理审批。其余变更事项,经主办单位和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向省局申请变更,并报总署备案。(还要向事业单位、工商、电信部门办理相应手续) 2. 出版单位中止出版活动的,向省局备案并说明理由和期限;中止时间不得超过180天。

 3. 出版单位注销,应向省局办理注销登记,并报总署备案。(还要向事业单位、工商、电信部门办理注销登记)

 三、出版单位年度核验制度:(P144) 期刊社每年一次:省局做出通过、暂缓、不予通过决定,暂缓期限由省局定;材料报总署备案。

 其他出版社两年一次:

 音像、电子:省局做出通过、暂缓决定;暂缓期限3个月。材料总署备案; 图书:省局审核,出具审核意见报总署,由总署做出通过、暂缓、不予通过决定。暂缓期限6个月。

 【凡不予通过年度核验的,撤销出版许可证,注销登记。】 四、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P145)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在图书、非新闻性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内承担内容加工整理、装帧和版式设计(即技术编辑)等工作的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以及在报纸、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一)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的要求:通过考试,持证上岗,择优聘用。

 ①担任社长、总编辑、主编、编辑室主任(以上均含副职)职务的人员,除应具备任职条件外,还须具有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履行登记、注册手续。

 ②担任责任编辑(校对、技术编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有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办理注册手续,领取责任编辑证书;否则不能担任责任编辑。

 ③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须在到岗2年内取得资格证书,并办理登记手续;否则不能继续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

 (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取得:从2002年起,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取得初级资格者,可聘任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或二级校对);取得中级资格者,可聘任编辑(技术编辑或一级校对)职务;高级资格的获取,目前实行评审制度。

  (三)报考条件:凡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违反出版法规受到严厉惩处者和有刑事犯罪记录者,均不得申请参加资格考试。(对学历和工作年限有具体要求,此处略。)

 (四)对资格获得者的管理:

 ①接受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72小时、面授不少于24小时); ②职业资格登记(分首次、续展、变更三种情况,已取得责编证书的无须续展登记,但应续展注册); ③责任编辑注册(分首次、续展〈有效期3年,到期30日前〉、变更、申请续展资格保留期5年) ④违规人员应负法律责任:接受出版行政部门处罚:限制报考、取消职业资格、注销责任编辑证书。

 【注销证书的情况:参与买卖书号、刊号等行为,情节严重者;担任责编的出版物出现内容、编校质量等违法问题,情节严重;连续2年岗位考核不合格;总署认定不予续展注册者。注销证书者,可保留资格登记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但不得担任责任编辑,且3年内不得注册。】

 五、领导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各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新华书店经理、省管书刊印刷企业厂长、音像复制单位法定代表人(以上均含副职),须持有《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有效期5年。单位领导持证上岗率列为年度核验内容。

  §5.3

 国家对出版业务活动的管理 一、 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制度:(P151) 对图书出版单位的等级评估每3年进行一次,施行动态评估。

 (一)评估指标体系:由图书出版能力、基础建设能力、资产运营能力、违规记录、附加项目5方面组成。选取能反映该单位真实水平的、有代表性的25项要素为评估指标,组成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评估指标体系。

 (二)评估等级及有关政策:最高分数为1000分。

 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比例分别为20%、30%、40%和10%。

 对综合排名靠后、经营管理不善、资不抵债、有严重违规问题的单位,给予警示或托管;连续两次被警示且不具备办社条件的,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直至取消出版资格。

  二、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P152) 年度出版计划(年度选题计划)属于保障图书质量的出版宏观调控机制中预报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个制度要求出版社在上一年度第四季度制定出版计划,先报主管部门审批,然后送省局审核同意,再报总署备案。增补选题,须在发稿前一个月送省局审核。特殊急件须随时报批。未上报备案或出版后再补报的,受处罚。

  三、重大选题备案制度(P152)【保障图书质量的宏观调控机制中预报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 重大选题是指内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民族宗教等方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选题。重大选题,应经省局审批后报总署备案。总署在受理之日起30日内予以答复。未经备案,不得出版。

 具体材料:填写备案登记表,提交备案申请报告、选题、书稿、文章、图片或样片、样带,出版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地党委宣传部门的审核意见。

  四、书号、刊号管理(P153) 书号全称“中国标准书号”,由以ISBN为前缀的5段、13位数字组成。用于: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刊号全称“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由以ISSN为前缀的2段、8位数字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和以CN为前缀的2段、6位数字和分类号组成的国内连续出版物号组成。用于报纸和期刊以及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对书号和刊号的管理规定有4个:

 1.书号、刊号不能相互替代使用。

 2.书号、刊号不得“一号多用”。

 3.逐步实施书号实名申领制度。

 4.严禁买卖书号、刊号。

  五、出版物质量管理(P154) 2004年总署修订《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四项均合格,其质量属合格;若有一项不合格,则其质量为不合格。

 (一)图书质量监督检查:采用抽样检查方法,有两类:

 1.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有经验、有水平的审读人员,随机抽样审读辖区出版单位出版的和市场上销售的图书;对优秀的向读者推荐,对有问题的及时处理并上报,发现有倾向性的,则上班,并向出版单位发通报。

 2.每年根据总署规定的图书质量标准对图书进行抽样检查。方式有两种:

 ⑴出版社自查:2次/年,将自查情况于次年1月31日前上报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在自查的基础上,省局和出版单位主管单位组织人员进行抽查; ⑵总署每年选取部分出版单位的图书进行抽查。

 【审读记录和质量检查结果需书面通知出版单位,出版单位如有异议,接到通知后15日内,可以提出申辩意见,请求复检。如仍有异议,可向上一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请求裁定。】 (二)图书质量奖惩措施:

 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和奖励;对不能保证图书质量者,予以处罚:

 1.内容不合格的处罚:

 行政处罚:责令停业整顿,没收出版物及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许可证。

 刑事处罚:主要适用于情节严重而触犯刑律的,有人民法院依法定罪量刑。

 2.对编校质量、印制质量不合格的处罚:

 ①编校质量: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万分之五以下 ,30天内全部收回,改正重印后可继续发行。差错率在万分之五以上,必须30天内全部收回。由省级以上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根据情节处3万元以下罚款。

 ②印制质量:不合格者必须及时予以收回、调换。

 30天后不合格的图书还在销售,由省级以上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按《产品质量法》进行处罚。

 【年新版图书品种有10%以上质量不合格的出版单位,必须停业整顿】 3.对不合格图书直接责任者的处罚:

 一年内造成3种及以上图书不合格,或者连续两年造成图书质量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取消其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注销登记,且其3年之内不得从事出版编辑工作。

  六、出版物样本送交制度:(P156) 出版单位须向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免费送交出版物样本。出版单位应由专人负责按规定的数量和方式送交样本。逾期不交的,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行政处罚。

 目的:向国图和版图送样本,是支持国家保存、收藏出版物以便进行文化积累和开展信息服务。向主管部门送样本,是备案(通过审读样本,及时发现问题,把握出版动向,采取相应对策)。

  §5.4

 国家对出版物印刷复制活动的管理 一、关于书刊委托印刷的规定 国家实行印刷经营许可制度。印刷经营活动,包括经营性的排版、制版、印刷、装订、复印、影印、打印等活动。未取得印刷经营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印刷经营活动。个人不得从事书刊印刷经营活动。

 (一)对书刊出版单位的规定(P157) 1.书刊出版单位在委托印刷书刊时,必须审核印刷企业是否属于审定许可的印刷企业;不得委托违反法规正处于处罚期间的承印书刊。

 2.委托印刷时,须提供委托印刷书刊的有关证明,并签订合同。

 3.在委托印刷的书刊上刊载出版单位的名称、地址,书号或者刊号,出版日期或者刊期,书刊印刷企业的真实名称和地址,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二)对印刷企业的规定 1.印刷企业接受委托印刷书刊时,必须验证并收存出版单位盖章的印刷委托书,并在印刷前报省局备案;接受省外印刷委托,其委托书报本省省局备案。委托书由总署统一规定格式,省局统一印刷。

 2.印刷企业在印刷完成之日起两年内留存一份书刊样本备查。

 3.不得印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书刊:①含有《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禁止内容的②非法进口的③伪造、假冒出版单位名称或报纸、期刊名称的④未署出版单位名称的⑤中小学教科书未经依法审定的⑥侵犯他人著作权的。

  二、关于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复制的规定(P158) 国家实行复制经营许可制度。未取得复制经营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复制经营活动。【复制经营活动涉及的产品包括: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音像非卖品、电子出版物非卖品、计算机软件。】 (一)对出版单位的规定 1.出版单位委托复制产品,应委托总署批准设立的复制单位复制产品,须出示出版许可证、营业执照副本、复制委托书、出版单位获得的授权书,并依法签订合同。

 2.必须使用总署统一印制,省局核发的复制委托书。

 3.应保证委托书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并须直接交送复制单位。

 4.委托书第二联,应由出版和复制单位盖章后,在复制完成之日起30日内,连同样品一起上交本地省局。

 5.委托书第四联由出版单位留存两年备查。

 (二)对复制单位的规定 1.接受委托时,须查验出版单位盖章的复制委托书及其他法定文书。若接受非卖品或计算机软件的复制,须验证经省局核发并由委托单位盖章的的复制委托书。复制境外产品的,应报省局批准,复制的产品除样品外,应全部出境,不得在境内发行。

 2.不得接受非出版单位或个人委托复制经营性的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不得擅自复制各类相关产品。

 3.应保存复制样品、复制委托书和其他法定文书、生产单据、发货记录等档案,保存期2年,备查。

 4.复制光盘,须蚀刻总署核发的SID码(光盘来源识别码)的注塑模具,在每张光盘的内圈刻压上SID码。

  三、光盘类出版物的SID码(P159) SID码:全称“激光数码储存片来源识别码”。刻压在光盘内圈表面。

 经过许可的企业,每一条光盘复制生产线,均具有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全国统一编制的SID码。格式为:IFPI R200

 IFPI

 R2

  00

 国际唱片业协会英文缩写

 复制单位代码

 模具顺序编号

 §5.5

 国家对出版物市场的管理

 (P160) 一、关于出版物市场管理的一般规定 1.国家对出版物的总发行、批发、零售等实行许可证制度。

 2.国家允许设立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发行活动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允许设立从事音像制品发行活动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其中,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经营的连锁业务,连锁店超过30家的,不允许外资控股。外商可以投资出版物总发行、批发、零售、连锁经营企业。设立这些,需报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商务部门办理外商投资审批手续。商务部门批准后,再领取《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3.出版单位不得委托未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发行出版物。

 4.任何发行单位不得发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版物:

 含有《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第二十六条禁止内容的,未经批准擅自出版的,伪造、假冒出版单位名称的,非法进口的,中小学教科书未经依法审定的,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或专有出版权的,行政主管部门明令禁止发行的。

 5.发行中小学教科书的发行单位,应经总署批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中小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业务。

 6.从事出版物发行的单位或个人须将出版物发行进销货清单等有关非财务票据保存2年以上,备查。

  二、关于出版物总发行的规定(P161) 【出版物总发行】是指由一个发行主体统一包销出版物。

 1.须具备一定条件(主营业务、发行员资格等级、发行设备和场所、企业注册资本、计算机管理条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符合国家规定)并批准获得总发行权。

 2.总发行单位可以从事批发、零售业务。

 3.出版单位拥有本版出版物的总发行权。由出版单位发行部门改制形成的发行企业,按设立总发行单位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获准后,可以从事本版出版物的总发行业务。

 4.出版单位不得向没有总发行权的单位转让或变相转让总发行权。

  三、关于出版物分销的规定(P162) (一)对分销的共同性规定 1.出版物分销企业应从合法的出版、发行单位进货,不得擅自更改出版物的版权页。

 2.出版物分销企业不得超范围经营;《经营许可证》应在经营场所明显处张挂,不得涂改、变造,不得以任何形式出售、出借、出租或转让。

  3.不得张贴和散发载有违法违规内容的或载有欺诈性文字的征订单、广告和宣传画。

 4.发行进口出版物的,必须从依法设立的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进货。

 (二)对出版物批发的规定(P162)

 1.依法设立的企业具备一定条件并经审批取得出版物批发权后,可从事批发业务。具备一定条件指:须在发行员职业资格等级,发行设备、场所,企业注册资本和计算机管理条件等方面,符合国家规定。

  2.出版单位设立批发其他单位出版物的发行企业,应按设立批发企业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出版单位可设立发行本版出版物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发行分支机构,须于分支机构设立后15日内持有关材料报分支机构所在地省局备案。

  3.出版单位不得委托无批发权的批发或代理批发。

 (三)对出版物零售的规定(P163)

 1. 依法设立的企业具备一定条件并经审批取得出版物零售资格后,可从事零售业务。具备一定条件指:须在发行员职业资格等级,销售场所等方面,符合国家规定。

  2.出版单位设立零售其他单位出版物的发行企业,应按设立零售企业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四)对出版物连锁经营的规定(P163)

 1.依法设立的企业具备一定条件并经审批后,可从事连锁经营业务。具备一定条件指:须在发行员职业资格等级,发行设备、场所,企业注册资本、直营连锁门店数量、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相应的计算机管理条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符合国家规定。

  2.直营连锁门店不须单独办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凭总部的许可证复印件到所在地县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到工商部门依法领取营业执照。

  3.非直营连锁门店应按设立零售企业的审批规定办理相应手续。

  §5.6

 国家对出版活动的扶持政策 一、实行优惠的经济政策(P164) 1.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分配政策等,基本内容是对出版业的支持和优惠。

 2.中央和地方还分别建立了“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包括出版在内的宣传文化工作的宏观调控。

 3.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对少儿报刊、中小学教科书、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和盲文出版物等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

  二、扶持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一)制度上确保教科书出版发行秩序:

 1.由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2.出版、发行单位应具有开展业务需要的资金、组织机构和人员等条件,并取得总署批准的出版、发行资质。

 3.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其发行单位按《采购法》规定确定。其他不准从事。违反的,予以查处。

 4.出版单位要确保质量和按时出书。

 5.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教科书的出版、印刷、发行加强领导,督促检查,提供方便,妥善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政策和物质上支持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低价微利、亏损补贴;保证储备资金季节性贷款;增值税先征后退)

 三、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和盲文出版(P165) (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活动的扶持 图书的书号使用数量不限,设立出版基金,适当调剂出版社专业分工,加强出版发行队伍的培训,建立出版重点选题规划审定委员会等。

 (二)对盲文出版活动的扶持 已发表作品改编成盲文出版可不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对盲文出版社在投资、补贴、资助等方面给予优惠。

  四、扶持在农村和特殊地区发行出版物(P166) 1.对全国县及以下的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 2.中国人民银行确定:全国少数民族县的新华书店贷款年利率可享受优惠; 3.凡发往少数民族省区的一般图书,其图书折扣率稍低; 4.建立发行专项基金,用于农村图书的发行等等。

  五、组织和扶持重大出版工程(P166)出版公共服务体系 主要有:农家书屋工程、全民阅读工程、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文化环保工程 农家书屋: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到2012年,农家书屋工程将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

 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华字库工程。

 自2009年起,总署设立了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

  六、设立专项资金(P167) 国家设立了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等4个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范围包括(10个):

 1.具有相当规模,代表现阶段思想政治、文学艺术、科学文化最高研究水平的出版项目。

 2.具有填补某一学科领域空白,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出版项目。

 3.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或文学艺术价值,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及时反映国内外新的科学文化成果有重要贡献的出版项目。

 4.具有很高史料价值,集学术之大成的出版项目。

 5.对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具有特殊意义的出版项目。

 6.优秀盲文、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项目。

 7.优秀“三农”、未成年人读物的出版项目。

 8.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出版项目。

 9.国家委托的重点项目。

 10.其他优秀公益性出版项目。

  §5.7 国家对出版活动的奖惩措施 一、 对优秀者的褒奖(P168)

 褒奖对象:优秀出版物、优秀单位、优秀个人,褒奖形式:支持、鼓励、奖励。

 (一)对优秀出版物的鼓励:

 优秀出版物包括:

  1.对阐述、传播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有重大作用的;

 2.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以及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重要意义的; 3.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有重大作用的; 4.对推进文化创新,及时反映国内外新的科学文化成果有重大贡献的; 5.对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有重大作用的; 6.其他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或者文化艺术价值的。

 措施:优先安排,政策和资金支持,评奖倾斜等。

 (二)对优秀者的奖励 2005年,出版业的全国性评奖统一整合为四项:

 1.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在新闻出版领域设立的最高奖。三年一评。分7个子项奖:图书奖,期刊奖,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奖、印刷复制奖,装帧设计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含优秀编辑奖)。

 2.“五个一工程”奖:中宣部组织。包括:戏剧、电视剧、图书、理论文章、广播剧、歌曲。

 3. 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设立,2年评选一次。三个子项:图书奖、音像制品、电子和游戏出版物奖、优秀出版科研论文奖。

 4. 韬奋出版新人奖: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出版工作者协会主持评选,3年一评。

 5. 其他奖励及表彰活动:“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评选(三大类:人文社科类、科学技术类、文艺少儿类)等。

  二、对违法者的惩戒(P170-173) (一)对擅自从事出版物经营活动者的惩戒

  1.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定职权予以取缔。

 2.由人民法院依照刑法中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够的,没收出版物、违法所得和工具、设备;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处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不足1万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

 3.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二)对违反关于出版物禁载内容规定的违法者的惩戒

  1.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停业整顿,没收出版物、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处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不足1万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

 2.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3.严重至触犯刑律的,由人民法院对行为人依法定罪量刑。

 (三)对非法出版中小学教科书者的惩戒

  1.没收出版物、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处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不足1万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

 2.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许可证。

 (四)对买卖书号、刊号者的惩戒:

 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

 2.没收违法经营的出版物和违法所得。处以罚款。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处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不足1万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

 3. 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或吊销许可证。

 (五)对违规委托印刷或复制行为的惩戒

  1. 没收违法经营的出版物和违法所得。处以罚款。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处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不足1万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

 2. 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或吊销许可证。

 (六)对实施其他违法行为者的惩戒: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违法行为包括:

  1.出版单位变更原登记事项,未依照国家规定办理审批、变更登记手续;

 2.未将其年度出版计划和重大选题上报备案;

 3.未送交样品。

  4.擅自中止出版活动超过180天。

  5.出版物质量不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

 (七)对出版行政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惩戒:违法将受到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

 1.刑事处罚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罪量刑;

  2.行政处分由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等级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第六章

 出版社经营管理 §6.1

 出版社经营管理概述 一、经营管理的含义(P175) 【经营管理】是出版社根据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适应消费者需要和出版物市场的变化,采取相应对策,以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筹划、配置资源,组织出版物生产与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我国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既有一般企业的共同性,又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特殊性;既要在党和国家出版方针的指导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又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既要富有经营活力,又必须保证导向正确,坚持“两为”方向,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二、出版社经营的目标和决策(P176) (一)经营目标:

 经营目标是企业根据主、客观条件制定的希望达到的预期效果。【多出优质图书,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增强经济实力,是出版社经营的基本目标。】 出版社经营目标体系主要包括:7个 1、社会效益:采取积极的措施,传承优秀文化,为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保持出版社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2、出书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 3、合理的出书规模和结构:

 ①规模体现:目标期内的出书总品种数和总字数。规模合理是指为保质保量的出版这些图书而必须投入的生产力要与本出版社的生产能力相适应。

  ②出书结构:包括出书门类比例和门类中各个层次的比例(初版书、再版书以及重印书的比例,重点与一般图书的比例,各类图书盈利能力及其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这关系到出版社的品牌形象,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4、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地位:

 市场竞争地位指标:发行总码洋、销售总收入、目标市场占有率、出书质量等级、出版社评估等级 品牌形象地位:指出书的总体特色及其品位,市场竞争的优势领域、以及标志性、代表性的著名图书、著名作者等在读者中的形象地位。

 5、盈利能力:利润率、资产保值增值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表示。

 6、发展速度:指标有:年出版量增长速度、经济效益提高速度、出版规模扩大的水平、产品开发和创新的水平、管理和技术能力优化的程度、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提高的程度等。

 7、人力资源开发:指标有:各类人员的合理结构比例、高水平专业人员的比例、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员工培训费用的投入、人员流动比例等。

 (二)经营决策及其步骤(P178):为实现经营目标对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选择。

 经营决策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制约。外部环境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受其影响的图书市场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自身的资源状况。

 决策过程包括:确定目标、明确问题、找出原因、收集数据、提出方案、方案评价与选优、方案实施与监控七个步骤。

  三、出版社管理的职能和种类(P179) (一)管理的基本职能:领导职能 、组织职能 、计划职能、 控制职能,作用是协调集体活动以实现出版社经营目标。

 (二)出版社管理的种类:

 1、按管理范围划分:整体管理、具体环节管理、项目管理 2、按管理对象划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著作权事务管理、行政管理等

 四、出版社管理机制(P181) 出版社管理机制:是指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而建立的内在运作方式。

 (一)目标管理:是出版社围绕工作目标组织制订、实施相应规章的管理机制。

 1.特点:使所有的部门和岗位都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目标责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内容:确定目标管理的工作方向、重点和预期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建立目标项目及其评价体系,组织目标管理的实施,对目标实施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并相应的予以奖惩。

 3.层次:3个层次

 ①宏观层次:以出版社为单位的目标管理。一般由出版社的上级主管部门设立指标体系。目前实行的主要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益”的评估考核。社会效益指标主要由:办社方向、出书结构与质量、优秀图书比例、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等方面构成;经济效益指标由:销售收入、利润、成本控制、净资产增值率、资产利润率、资金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方面构成。

 ②中观层次:以部门为单位的。以整个出版社宏观目标的分解和结构优化为基础,并着眼于微观目标的最佳组合,主要在编辑、校对、出版以及发行等部门实行。

 ③微观层次:以个人或项目小组为单位的。主要在编辑、技术编辑、校对、发行业务员中采用。设定的目标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有一定激励力度。

 (二)岗位责任管理: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一个单位的整体目标和任务,细化各项工作任务,用制度的形式把它科学地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

 1. 实施岗位责任制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定岗定员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 2. 岗位责任制的类型:

 (1)以定量考核为主的制度:适用于发行和校对部门。(业务数量和质量评估) (2)以职能考核为主的制度:适用于总编室、财务、人力资源、行政、后勤、信息资料等部门。(定性目标责任制) (3)定性和定量考核结合的制度:适用于编辑和出版部门。

 (三)项目管理:包括全过程管理和职能管理两方面。(P184)

 1. 全过程管理:六个过程 ①项目的计划与设计:任务包括确定项目名称与目标,项目组成员,初步确定出版项目计划,进行项目可行性调研。成果是形成:图书立项申请书。

 ②项目的计划审定:任务有确定项目及项目组,确认出版流程,确认出版详细计划和阶段目标,确定实施所需的基本条件等。成果是:选题论证书。

 ③项目的出版实施:任务有组织和协调人力和其他资源,组织和协调申报选题、签订合同、编辑加工整理、设计、校对、印刷、发行等一系列环节的任务与工作,激励项目团队完成既定的工作计划,按时按质出版图书。

 ④项目的控制分析:任务有制定标准,监督项目的实施情况,分析差异和问题,采取纠偏措施等管理活动。

 ⑤项目的总结:任务有出版项目移交准备工作,出版项目完成总结和出版项目文件整理与移交等。还要收集反馈信息。

 ⑥项目的效益评估与结算。

 2. 职能管理:9个方面 ①项目的综合集成管理:包括制订图书项目的集成计划及计划需要变更时的控制程序。

 ②范围∽:包括图书出版、营销工作所包括的各项工作的确定、实施和核实,并将计划分解成阶段目标按照集成管理的要求去控制,管理好图书出版各个环节范围的变动。

 ③时间∽:包括决定出版活动顺序,制定可以完成图书出版进度计划并进行时间控制,保证图书出版按时完成。

 ④成本∽:包括确定出版项目需要投入的资源种类;项目资源投入的数量和时间,制定项目资源供应计划的项目成本管理活动;为项目各项具体工作分配和确定预算与费用定额;通过费用管理,将成本控制在计划和预算范围内。管理工具有:费用估算技术、曲线法、生命周期费用分析技术和预算技术等。

 ⑤质量∽:包括确定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和为此所做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对各种结果进行监督,检验是否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并设法消除那些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在图书组稿、编辑、印制、发行过程中严把质量关,以使项目能够达到有关的质量标准。管理工具有:质量标准控制技术、基准点法、流程图表等。

 ⑥人力资源∽:包括采取内外部招聘的方式确定项目组成员并分配工作,努力提高

 项目管理班子作为一个集体发挥作用的能力;选取适当的管理模式,提高项目组的运行效率。

 ⑦沟通∽:包括协调策划、审读、编辑加工、发行等项目参与者对于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明确信息的内容以及交流的方式,理清出版社、著作权人、合作方和读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方式。

 ⑧风险∽:包括风险识别;量化;回避。

 ⑨采购∽:包括明确图书生产时间,需要采购的材料及采购方式,编制详细可行的项目采购询价、订货、签订合同的计划并一一实施,确保采购的各种资源能够在需要的时间到位并符合要求。

 (四)不同管理机制之间的关系:

 岗位责任管理和目标管理是目前出版社管理两种基本机制,项目管理是正在兴起的新的管理机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标管理确定工作努力的方向和实现目标的原则,强调的是工作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岗位责任管理为实现目标提供保证,强调的是员工在本岗位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目标管理着眼于出版社整体工作,岗位责任管理是将目标落实到人,是目标管理的分解和细化。对个人而言,岗位责任与其应达到的目标又是一个整体。

 项目管理是采用新管理模式对重点出版项目的全程、全方位管理。

 对于管理者来说,实施目标、项目或岗位责任管理,目的都是为了明确出版工作的规范和要求,使各项实际工作尽量不出现偏差,以保证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6.2

  出版社计划管理 一、计划的作用:(P189)4个方面 (1)优化出书结构 (2)确定出书规模 (3)全面整合营销【营销的核心是提高读者和市场的满意度,扩大市场份额】 (4)协调全社行动

 二、计划管理的内容:6个 根据计划涉及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年度、季度或月度计划。

 根据计划的类型,分为编、印、发、财务等专项计划。

 (一)选题计划:选题计划是出版社一切计划的基础 (1)年度选题计划:又称年度出版计划 (2)长期选题计划:又称选题规划 (二)年度出书计划:全年所准备出版图书的计划,包括初版、再版书和重印书两部分 1. 初版、再版书出书计划(由总编室汇总确定)

 2. 重印书出书计划(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安排长销书、近年新书和多年未重印、市场售缺而有保留价值的图书。) 3. 两部分图书比例的把握:重印书越多,经济效益越好,但初版书、再版书太少,会使出版社缺乏活力和后劲。

 (三)发稿计划:

 1.编制:由编辑部门汇总、梳理而成。偏重于介绍图书主要内容以及把握发稿时间和估计字数,不需要填写印张等项目。

 2.发稿计划与出书、选题计划的关系:

 ⑴同一年,出书和发稿计划是重合的;非同一年,不重合。

 ⑵从出书计划,可看出本计划年度的生产经营大体情况;从发稿计划,可看出下一计划年度的生产经营部分情况;从选题计划,可看出长远的生产经营大体情况。这样,就形成了三者的“梯队”结构。

 (四)印制计划:要计算每种书的字数、印张和印数,大体确定装帧形式和用纸类别,估算全年的排版、制版总量,印制材料总量和印刷色令数等,并提出保证印制质量、缩短印制周期、控制印制成本的要求。

 按时间顺序编制,并分阶段实施。

 印制材料备料的适当、适时、节约,对于保证开印时间、出书时间和质量、获得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五)营销计划:包括全年宣传推广活动安排、全年广告投放安排、全年图书销售计划(包括发货指标,退货率控制,初版、再版和重印书的发货比例,上架率的提高,销售网点的拓展,折扣率策略等内容)。

 (六)财务计划:2个方面

  1.保证全年生产计划的财务计划;

  2.每个具体项目的专门财务计划;设计投入产出计划、现金流转计划、融资计划等,以供决策参考。

  §6.3

 出版物质量管理 图书质量包括:1.与图书所载内容和编校质量有关,涉及图书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结构合理性、语言文字规范性等方面的表现;2.与图书的形式有关,涉及图书在整体设计、印制、材料等方面的表现。

 一、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原因4个

  1.高质图书能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品位,鼓舞人奋发向上;能满足人学习科学知识和技术的需求;能给人学习和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能美化和充实人的生活,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政治性、思想性低劣的图书,会对读者造成伤害,甚至诱发犯罪。

 2.高质图书能传之久远。质量平庸、低劣的图书会被时间无情的淘汰。

 3.高质图书能体现出精神产品的丰富价值。

 4.高质图书能够获得“双效益”,有利于树立出版社的良好形象。如果出版低级庸俗的书,即使赚了钱,但同时导致声名狼藉,甚至被社会摈弃。

  二、出版物质量管理措施(P196)6个基本,3个特殊制度 1. 选题集体论证制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共同把好选题关。

 2. 选题报请审核备案制度:列入年度出版计划申报备案,新增补报备案,重大选题的必须审核、备案。

 3. 三级审稿责任制度:不同审稿意见互相补充,使意见更加深刻,更符合原稿价值。三审后,才能对稿件正式作出处理。

 4. 责任编辑制度和编辑持证上岗制度:

  ⑴责编的工作内容:初审、稿件加工整理、校样的通读、对整体设计、排版、校对、印制等环节的质量监督。

 ⑵责编的职责:使稿件内容更完善,不仅不留原则性错误,还要在原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没有一般技术性差错;使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

  ⑶责编的重要性,使得必须履行注册手续并持有责编证书。

 5. 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足够的具有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

 6. 出书后的评审制度:设立专门图书质量评审部门或人员。应由具有出版专业高级职业资格的编辑人员和技术编辑人员组成,定期审读和评议。出版社根据评议结果,对相关责任人员奖优罚劣。

 7. 其他几项制度:3个 ⑴重要选题图书外审制度:适用于重大选题、学术性和专业性特别强的选题。

 ⑵各学科交叉审读制度:适用于大型工具书的选题。

 ⑶专家通读及专项检查制度:

 ①专家通读:合编各学科稿件作全面或跨学科的专家专门检查。对确保大型工具书编校质量尤为重要。

 ②专项检查:针对一些涉及全书各学科的内容。

 三、高度重视社会监督机制的作用(P199) 社会监督机制包括:出版行业协会监督、其他社会团体∽、读者∽和社会舆论∽。

  §6.4

 出版社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P200) 1.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出版社财务管理的目标:利润最大化。

 3.财务管理的内容:筹资、投资、剩余分配。

 ⑴ 筹资:资金来源有权益资本(国家投入或增拨)和借入资本(债权人的信用和贷款)两种。后者是主要对象。

 ⑵ 投资:分为长期和短期投资。图书出版是短期投资。

 ⑶ 剩余分配:纯利润的分配。需要作出预算分配方案,用于弥补亏损以及提取公积金、公益金等。

 二、出版社的成本管理:直接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

 财务管理的中心任务:对出版物成本加以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出版社的纳税管理 (一)增值税(P202) 【增值税】:是对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分为一般和小规模纳税人。出版社属于一般纳税人,实行纳税抵扣或发票扣税法。属于“价外税”。

 1. 增值税税率:

 除挂历(17%)外,一般适用13%的税率。符合规定条件的部分出版物,国家实行先征后退的办法。

 2. 增值税计算中的相关项目(P203) (1)当期含税销售额:某个月出版社销售出版物的总收入。(已包含增值税税款在内) (2)当期不含税销售额:将当期含税销售额中所包含的增值税税款分离出去后所剩下的销售收入部分,它是计算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依据。

 (3)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按照当期不含税销售额和规定的增值税率计算的增值税额。

 (4)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额:这是指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时所负担的增值税额(含增值税)。凭相应进项增值税发票可抵扣销项税额。

 (5)当期累计进项增值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和此前未抵扣完而剩余的增值进项税额之和。

 (6)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扣除当期累计进项税额后的差额。

 3. 增值税计算步骤:采用抵扣法计算。

 (1)当期不含税销售额=当期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率)【6.1】 (2)当期销项税额=当期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税率【6.2】 (3)当期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累计进项税额

 (如果值为负数,则当期不必缴纳增值税款,多于的进项税额留待以后抵扣)【6.3】 增值税 = × 增值税率 - 当期累计进项税额

 (二)营业税:对增值税范围以外的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包括:著作权贸易收入、广告收入、管理费收入、出租房产收入)税率为5%。属于“价内税”。

 应纳营业税额=有关营业收入额×税率【6.4】

 (三)所得税:

 1. 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以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返还给出版社主管部门。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5%【6.5】 2. 个人所得税:出版社要对本社支出的各种稿酬依法履行代扣所得税义务。适用比例税率。

 (1)稿酬的个人所得税纳税基数:按每个人从每个品种图书(或报刊发表的每篇文章)所取得的稿酬的总收入为纳税基数。

 (2)稿酬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式:

 j不超过4000元的,扣除800元的免税额后,按20%的税率计征,并减征税款的30% 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稿酬总收入-800)×20%×(1-30%) =(稿酬总收入-800)×14%

 (即按14%征税)【6.6】 k超过4000元(含),扣除20%的免征额后,按20%的税率计征,并减征税款的30% 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 稿酬总收入×(1-20%)×20%×(1-30%)

 = 稿酬总收入×(1-20%)×14%(即按14%征税)【6.7】

 (四)附加税费:城市维护建设税(适用差别比例税率)和教育费附加,以当期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营业税额作为纳税基数计征。(分别为7%、3%) 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或营业税税额)×税率【6.8】 注:应纳增值税税额和营业税税额当期都有,需分别计算。

  (五)其他税收:主营业务之外的收入应缴的税金,以及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

  §6.5

 出版社的发行管理(渠道建设、客户管理,是发行管理的中心环节) 发行管理的重要课题:使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环节高效运转。

 发行管理对外体现在:渠道建设和客户管理。

 一、发行渠道建设(P208)5个 1. 渠道建设要积极主动,体现出版社自身的特点 2. 深入挖掘各种渠道的价值 3. 布局合理,逐步完善,长线短线结合:打基础,并且不能固步自封。

 4. 有重点地开发渠道 5. 构建系统全面的渠道网络

 二、客户管理(P210)4个 1. 强化服务意识 2. 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方式和手段) 3. 加强客户管理的信息化 4. 要充分调动客户的积极性

 §6.6

 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结构:专业技术人员(主体)、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 一、以全员劳动合同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P211)

  基本特征:科学设岗、平等竞争、全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

 1、劳动聘用制度:要点是确定出版社与劳动者的人事关系。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下订立劳动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法订立的合同具有约束力。推行该制度,可以公开、公平、公正用人,促进出版社自主用人,保障劳动者自主择业,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2、岗位聘用制度:根据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强调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因岗用人、择优聘用。要点是明确员工的具体工作岗位和相应的责、权、利。实施该制度,对聘用人员定期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决定具体人员的上岗、续聘、晋升或下岗。

 3、选人用人公开招聘和考试制度 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用制度(P213) 特点是:将任职资格与用人单位的具体聘用分离。

 实施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用,要注意两个问题:

 1、坚持科学的结构比例: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

 1:2:5:2 2、有明确的专业技术岗位职责要求 三、岗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72小时的继续教育学习。

 四、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1.目的:建立一个开放、创新、竞争、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有效的适应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留住人、用好人,应实行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2.如何激励:

 ⑴要贯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精神,建立以考核结果为依据的分配制度。

 ⑵ 还要用好各种激励方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及时发现和选拔合适的人才到合适的岗位上,让优秀的人才有施展的空间,是一种激励;通过评选,给予各种荣誉称号和奖励,是一种激励。

 ⑶作用:分配和激励的有效结合,有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6.7

 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

 一、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P216)4个 1. 系统地储存和管理各种信息 2. 有助于协调和控制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3. 为经营管理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4. 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竞争力体现在产品、市场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P218)3个阶段 1. 个别流程管理信息系统:

 ⑴ 起步阶段,个别流程信息化; ⑵ 最常见的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以计算机记账代替手工记账。

 发行系统主要包括发行和库存管理,还有进货、销货和存货管理。

 编辑和印制管理没有串联起来。

 建立简单介绍出版社情况的主页网站。

  ⑶ 应用程序单机运行。

 2. 全社集成管理信息系统:

 ⑴基本标志:编务、印制、原材料、仓库、发行、财务管理统一在一个系统中,共享数据,有计划的按流程组织生产、销售和财务核算。

 ⑵将日常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内容资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服务、网站服务等纳入其中,形成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也成为出版社ERP。

 3. 优化流程高度集成管理信息系统:成熟阶段。

  ⑴标志:真正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与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出版社内部、外部的重要资源充分的整合、利用。

  ⑵由多个子系统构成。

  三、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应注意的问题(P220)5个 1. 要制定长远规划并认真实施 2. 要重视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的调整与规范:社内每个部门、员工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

 3. 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与各项保障机制 4. 要充分考虑信息标准化问题 5. 要考虑信息安全:一方面防止黑客攻击,一方面对内网有监控机制。

  第七章

 出版物市场 §7.1

  出版物市场概述 一、出版物市场的概念(P224) 狭义的出版物市场,是指具有一定的场地和设施的出版物交易市场。

 广义的出版物市场,是指出版物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出版物商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实现出版物商品交换过程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关系。

 把握:1. 出版物市场,是出版物商品交换的场所。

 2. 出版物市场,表现为消费者对某种、某类或全部出版物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3. 出版物市场,是出版物的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所谓交换关系的总和,是指与出版物交换相关联的出版物商品的流通整体,反映了出版物商品流通的全局。

  二、出版物市场的构成要素(P225):4个 基本关系是商品供求关系,基本活动是商品交换活动。

 以下4个要素是制约出版物发行活动的最基本因素。

 1. 出版物商品的供给者

 (出版单位、发行单位;要求足够的供给者和合理的供给者结构) 2. 出版物商品

 (①出版物必须是商品而不是产品;②出版物数量足够多,足以形成相应规模的商品交换关系) 3. 出版物商品需求者 (就是出版物商品的消费者) 需求者与市场的关系:没有需求者就没有市场。

 需求者形成市场的条件:

 (1)有购买动机:也就是促使消费者选择、购买某种出版物的种种心理因素。

 (2)有购买能力:即消费者购买出版物的货币支付能力。

 (3)消费者达到一定的数量。

 4、出版物市场信息

 (包括出版物的生产信息、发行信息、需求信息、价格信息等)

 三、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P228):出版物供求关系是其基本矛盾。

 (一)卖方市场的特征:

 1. 市场上较长时间内普遍出现市场需求旺盛、供给相对不足、出版物供不应求的情况。

 2. 需求者之间的竞争导致出版物商品交换价格上升,对生产起刺激作用。

 3. 供给价格弹性较小,需求价格弹性较大。

 (二)买方市场的特征:

 1. 市场上较长时间内普遍出现市场需求基本饱和、供给相对过剩、出版物供过于求的情况。

 2. 供应者之间的竞争导致出版物商品交换价格下跌,对生产起抑制作用。

 3. 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供给价格弹性较大。

 (三)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出版理念(P229):买方市场。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不断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出版物。

  四、出版物市场竞争(P230):主要表现为商品竞争,并萌发理念竞争和核心竞争力竞争。包括:5个方面。

 1. 品种竞争:及时、迅速提供出版物品种,靠品种创新来占有早期市场,获得发展。是市场竞争的基础,是最基础的竞争方式;单纯的品种竞争虽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效果,却不能长期维持一定的市场地位。

 2. 质量竞争:靠出版物的高质量在同类品种市场中占有领先地位。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

 3. 价格竞争:利用价格的低廉来争取消费者。是最原始的竞争手段。应用于需求相对不足的市场状态。

 4. 宣传竞争:通过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来争取他们的购买选择。是打开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宣传竞争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1)宣传力的竞争,即由宣传者、宣传工具和传播客体所构成的信息传播能力的竞争。

 (2)宣传艺术的竞争,即科学的组织各项宣传活动的技巧的竞争。

 (3)宣传速度的竞争,即出版物商品信息的收集、处理、传播、反馈的速度以及经营者应变速度的竞争。

 5. 服务竞争:卖方通过提供各种良好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

  §7.2

  出版物市场需求 一、出版物市场需求的特征(P232) 以市场为中心的出版理念,要求出版单位必须了解出版物市场,特别是出版物市场需求。

 出版物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想在市场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出版物,且有现实的购买力作保证的愿望与要求。这种需求具有8个特征:

 1.无限扩展性

  2.多样性

  3.层次性

  4.可诱导性(受诱导购买出版物的吸引力大小和消费者购买愿望的强弱的影响)

  5.专指性(出版物使用价值非通用)

  6.伸缩性

 7.区域性

  8.时效性:与内容和品种有关。

  二、影响出版物市场需求的因素(P235) 包括主观因素(可控因素)、客观因素(不可控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 政治因素: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 国家关于出版的规定能间接的影响出版物市场的需求。

 ② 社会政治气氛的变化会引起出版物市场需求的变化。

 ③ 各项政治活动或文化宣传活动的开展,能直接刺激有关出版物的市场需求。

 2. 经济因素:影响有4个方面:

 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全社会出版物需求总量的增长。

 ② 企事业单位和机关等各种单位的经济状况决定着出版物集体市场的需求量大小。

 ③ 个人实际收入状况直接影响出版物个人市场需求量。

 ④ 出版物市场价格的变化能引起需求倾向的变化。

 3. 人口因素(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和地理分布等影响) 4.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水平提高,促进出版物市场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

 5. 科学技术因素:影响有3个:

 ① 使出版物市场需求增长。

 ② 导致市场结构不断变化。

 ③ 科技新成果进入出版业而引起出版形态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市场结构变化。

 6. 教育因素:影响有2个:

 ① 教育规模的发展,导致学生和教师用书的需求量上升。教育模式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导致对新教材编写与出版的需求增加,这是直接影响。

 ② 教育发展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会对出版物产生新的需求,从而在数量和结构上影响出版物市场。这是间接影响。

  §7.3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 一、出版物市场细分的概念(P238)

  正确选择目标市场,明确特定的消费者对象,是出版单位经营活动的首要内容和基本出发点。目标市场选择的基础和前提是市场细分。

 出版物市场细分,是指出版单位根据出版物市场需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个出版物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特征的子市场。或者说,出版物市场细分,就是把全部消费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分别归类,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消费者群体。

 市场细分,已成为出版单位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成为决定出版单位经营之成败的关键之一。

  二、市场细分的作用:(P238)4个:是出版单位发现、了解市场机会的关键。

 1. 有利于确立目标市场 2. 有利于提高竞争力 3. 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要 4.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三、市场细分的程序(P239)7个步骤:

 1. 选定出版物的市场范围:出版单位根据自身条件,确定与自己关系最紧密的一个或若干个局部市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

 2. 选定市场细分的基本杠杆:即用于市场细分的消费者需求类别与发行商条件。

 3. 确定细分变量:常见变量有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经济收入等。选定杠杆后确定。

 4. 组织市场调查:重要手段,目的是取得与细分变量有关的数据和相关资料。

 5. 数据整理和分析 6. 对初步结果进行评估:确定市场细分是否继续进行。

 7. 测算、评估细分市场

 四、出版物个人市场与集体市场(P241) 按购买力的性质细分,出版物市场可分为个人和集体市场 1. 个人市场:是指个人为满足自己消费需要而购买出版物的市场。特征:3个 (1)需求结构复杂 (2)购买力流动频繁 (3)购买行为次数多 2. 集体市场:各类社会组织或团体,使用集体经费,为满足本单位职工或社会公众的各类需要,而购买出版物的市场。特征:5个 (1)交易方式集中 (2)购买力有波动 (3)需求内容稳定、连续 (4)决策者、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 (5)需求价格弹性小:较少受出版物价格变化的影响。

  五、目标市场(P242) 【目标市场】是出版单位所选择的,打算进入,并为之服务的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它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和目的。

 1. 目标市场的选择,要考虑以下5个因素:

 (1)细分市场的规模:规模适度,才能满足出版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细分市场的发展潜力:具有长期发展潜力才可以作为目标市场。

 (3)细分市场的吸引力:可以长期提供的赢利率大小,取决于5种因素:

 j现实竞争者:

 多则吸引力小。

 k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容易,则市场缺乏吸引力。

 l替代品:有或潜在,则吸引力小。

 m消费者:人数少、购买力弱,则吸引力小。

 n发行商:数量少,内部竞争减弱,对出版单位议价能力高,则吸引力小。

 (4)市场占有率:预测本单位可能获得的市场占有率,若较低,则不适宜作为目标市场。

 (5)出版单位自身的目标和资源:必须符合长远发展目标,并且目标市场还应与本单位自身的资源状况相一致,必须是最适宜所掌握的资源发挥作用的市场。

 2. 目标市场的进入策略(P244) (1)无差异策略:面对整个出版物市场,为所有消费者服务,满足所有消费者的共同需要。要求出版单位具备强大的促销能力和通畅的发行渠道,以最快的速度把出版物引入市场。

 广告宣传强弱和渠道速度的快慢是实施该策略的关键。

 (2)差异策略:全面满足消费者个别需要。

 (3)集中性策略:出版单位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集中力量为之服务,争取在这些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

 重点是:尽可能的扩大某一个或相关的某几个出版物类别的品种,满足目标消费者的各种个别需求;形成经营特色,并不断强化出版单位的专业形象,以增强竞争力。

 3. 目标市场定位策略:(P246)5种 (1)强化定位:在消费者心目中加强出版单位形象的定位策略。

 (2)补缺定位:寻找尚未被占领或瓜分的细分市场的定位策略。

 (3)比较定位:通过与同类出版物的比较,来确定自己市场地位的定位策略。

 (4)首席定位:力保自己的品牌出版物在同类出版物中稳居领导地位的定位策略。

 (5)避强定位:避开强有力的竞争者,而在其侧旁开辟新市场的定位策略。适用于实力相对不足、以自我特色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出版单位。

 关键是:分析强者相对不足之处,迅速开发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投放市场,依靠自己在某方面的相对优势和特色,在强者侧旁站稳脚跟,并在消费者心目中迅速树立起自己的形象。

 缺点:进行市场调研和新产品开发的投入相对较大,要完成艰巨的市场开拓和消费者培育任务,并面临市场开拓可能失败的风险。

  §7.4

 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 一、市场调查的内容(P248)4个 1. 消费者调查:了解消费者对出版物和服务的需求情况。4个内容 (1)消费者需求状况。

 (2)消费者数量与结构。

 (3)消费者消费状况。

 (4)消费者对某个或某类出版单位的看法和评价等。

 2. 市场环境调查:3个内容 (1)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宏观环境因素的调查。

 (2)有关出版业的政策与法规、出版产业发展状况、出版技术进步等中观因素的调查。

 (3)对直接影响出版单位的微观因素的调查,即调查与出版单位经营活动联系更为密切的外部因素,如目标消费者、纸张等原材料供应商、出版物发行商、竞争者等的状况。

 3. 出版物调查:对市场上某类出版物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2个内容 (1)出版物的结构、内容、形式、价格、产品生命周期等。

 (2)生产该类出版物的出版单位的数量、规模、特色及其市场竞争力排名等。

 4. 市场竞争调查:2个内容 (1)市场竞争的一般情况:程度、范围、内容、手段、后果等。

 (2)出版单位竞争对手的构成状况:竞争对手的数量级构成、地域分布、规模、经营范围、市场占有率、经济实力、经营策略,以及消费者对竞争对手的看法和评价等。

  二、市场调查的程序(P249)3个步骤 1. 市场调查目标的确定:

 ⑴ 调查目标即“调查主题”,是指市场调查的基本方向,即市场调查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⑵ 缘于:出版单位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某个症结或契机。

 ⑶ 经过:提炼调查主题、确定调查项目、形成假设 三个步骤。

 2. 市场调查的设计:对市场调查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在明确调查目标和项目的基础上进行。是对调查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包括6个方面内容:

 (1)确定所需资料及资料的收集方法。

 (2)选择调查工作的执行者。

 (3)确定调查样本(方法:概率抽样——在表明样本代表总体的程度时采用;非概率抽样)。

 (4)估计调查费用:保持一定弹性。

 (5)作出时间安排:适当的费用预算和精密的时间安排,是调查活动行之有效的保证。

 (6)制订调查计划:内容包括概要、背景、调查目标、方法、时间及费用估计、组织管理及其他相关资料。有必要修正。

 3. 市场调查计划的执行:4个步骤 ① 收集信息资料:始于调查提纲的拟订。分为两部分:

 一是第二手信息资料的收集;二是原始信息资料的收集(可通过观察、问卷调查、面谈、小组访问、抽样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收集)。

 ② 处理信息资料:审核(真实性和可靠性)、分类、整理。确保信息资料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

 ③ 分析与综合信息资料:分析指解剖所获得的信息资料,综合指对分析过的资料进行提炼、归纳。根据分析和综合的结果,调查者可针对调查目的提出一些备选的行动方案或建议。

 ④ 提交调查报告: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序言部分,说明调查的目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二是:主题部分,即针对调查目的和计划,阐述调查经过,分析情况,统计数据,作出适当结论,并提出看法和建设性的意见。

  三是:附件部分,主要补充说明主体部分所引用过的重要数据或资料、图表等。

  三、市场预测的内容(P253)

  预测的目的:最大限度减少不确定性对预测对象的影响,为出版单位制定发展战略和安排出版经营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内容包括4个方面:

 (一)市场需求预测:对一定时间内的需求量进行估计和推测。内容包括:

 1. 市场需求总量预测:全社会对出版物总体货币支付能力。

 2. 细分市场需求量预测:全社会或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对某类或某几类出版物的货币支付能力。

 3. 消费者购买行为预测:重点是消费者购买决策预测。

 (二)出版物产品预测:一定时期内出版物内容、形式等的变化趋势作出推断和估计。

 (三)价格预测:包括对出版物整体价格水平和某类出版物价格水平的预测。重点是:

 第一,了解竞争对手或竞争产品的价格。

 第二,了解不同价格水平对需求量的影响。

 (四)销售预测:包括:

 1.行业销售预测:反映全行业的销售能力和销售规模。

 2.市场占有率预测:包括对本出版单位的和对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预测。

  四、市场预测方法(P253)

 【有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大类】 (一)定性预测方法:在充分利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依靠知识和经验来分析判断出版物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三种:

 1.消费者意向判断法:适用于对市场长期发展趋势的预测。

 2.销售人员意见综合法:适用于对某一类出版物销售量的预测。做法有三:

 ⑴ 由销售人员给出预测项目结果。预测项目分为最高、最低和最可能销售量。

 ⑵ 对预测项目结果进行计算,求出每个销售人员的期望值。

 ⑶ 对每个期望值进行计算,求出平均预测值。

 期望值=最高销售量预测结果+最可能+最低 平均预测值即期望值的平均数,即 (甲+乙+丙,即三名销售人员的期望值之和)÷3 3.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汇总专家意见并反馈,由专家修改意见,反复多次,直至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多用于制定长期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

 (二)定量预测方法:在充分占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估计与推测。

  1.两个特点:一是以数据资料为基础;二是建立数学模型作为定量预测的工具。

 2.三种方法:

 j需求弹性预测法:指某一相关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出版物商品需求量发生变化的幅度。两种:

 价格弹性(价格变动带来需求量的变动率,需求量与价格变化方向相反,系数为负值) 收入弹性(收入变动带来需求量的变动率,需求量与收入变化方向相同,系数为正值)。

 k时间序列预测法:利用出版物市场或出版单位一定时期的实际数据,按发生的时间先后依次排列,应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分析变化规律。对短期预测较为有效。种类:

 移动平均法:利用最近几期数据的简单平均值来预测下一期的情况。公式:

 预测期销售量=各期实际销售量之和÷观察期数量(即几个观察期)【7.1】 l回归分析法:从定量的角度寻找变量的因果关系,从而判断某些因素的变化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多用于处理市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相关因素的多少,分为:

  一元线性回归法、多元线性回归法、非线性回归法。

  §7.5

  市场营销策略 【出版物市场营销】就是为满足需要并实现出版单位经营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包括:出版物市场调研、目标市场定位、选题开发、出版物定价、渠道选择、促销等。

 市场营销的策略主要有: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P260) 1. 产品整体概念策略:

 产品整体概念:指与出版物相关的,包括内容、形式、交易方式及相应服务等多种含义的概念体系。它包含3层含义:

 ⑴ 核心产品:指出版物的核心效用,涉及该产品能给消费者提供的基本效用和利益。这是该概念中最基本和实质的层次,是消费者需求的核心内容。

 ⑵ 有形产品:指出版物核心效用存在和实现的具体形式。不同的形式能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满足。这是对消费者产生刺激、抓住消费者注意力的关键要素。

 ⑶ 附加产品:指消费者因购买出版物而得到的各种附加服务与利益,包括:恪守信誉、送货上门、出版物退换等。

 产品整体概念策略:要在这三层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吸引消费者购买相应的出版物产品。

  2. 出版物品牌策略:品牌包括名称和标记。该策略就是指将出版物打造成著名出版物

 的途径和方法。一般分为:

 ⑴ 产品项目品牌策略:指为自己生产的某类出版物都加上一个专用的词语或图形符号等标志。该策略就是利用一组或一系列风格相同或相近的出版物品种来传递其品牌信息,并进而树立品牌。

 ⑵ 品种品牌策略:指出版物品种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的品牌形象。该策略是所有其他策品牌策略的基础。通过一系列出版物品种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品牌形象,能够把出版单位形象和产品项目形象传递给消费者,从而使这些形象转变为品牌。

 ⑶ 作者品牌策略:指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建立起品牌形象的作者本身。该策略就是出版单位要与具有品牌价值潜力的作者保持密切联系,持续推出这些作者的作品,以打造并强化作者的品牌价值,从而实现双效丰收。

 此外,还有利用出版物内容本身演化出其他物质产品的品牌策略,要特别关注品牌的延伸。

  3. 产品生命周期策略:

  (产品生命周期:投放期、成长期、饱和期、滞销期) (1)投放期特点及其营销策略:

 特点:出版物销售量不大,增长缓慢。是关键性时期。

 策略:大力宣传出版物,迅速扩大其影响力,以培育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发行渠道进行现场促销,促使出版物迅速转入成长期。

 (2)成长期的特点及其营销策略:

 特点:销售最重要时期,表现为持续不断的销售量增长。

 策略:不断扩大市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选购出版物,把出版物销售不断推向新的高峰。同时,要在销售出现回落的时候,集中力量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新一轮销售高峰。

 (3)饱和期特点及其营销策略:

 特点:大部分潜在消费者已经实施了购买行为,但仍会有一部分消费者加入购买队伍,从而继续维持着较高的销售量。然而,销售趋势已出现转折,即由快速增长变成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发货风险不大,退货损失是风险。还可能形成出版物再次畅销。

 策略:谨慎发货,做好滞销准备。注意销售信息和消费者反馈意见。

 (4)滞销期的特点及其营销策略:

 特点:销量急剧下降,少人购买或无人购买。原因是由于已经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要,同类出版物的竞争分割了目标市场。

 策略:核心是撤退,把滞销出版物从流通过程中撤离出来。

  二、价格策略(P265)2个 1. 收益定价策略:根据预期收益水平的不同,常用的收益定价策略有三种:

 (1)撇脂定价策略:把出版物的价格定得较高,在较短时间内能获得最大利润。高价格策略。

 (2)渗透定价策略:把出版物的价格定得较低,使消费者容易接受,以便很快打开市场。低价格策略。

 (3)满意定价策略:把出版物的价格定在撇脂和渗透之间。中间价格策略。

 2. 心理定价策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而制定定价的策略。4种 (1)整数定价策略:利于计算和找零,便于交易。

 (2)尾数定价策略:适应消费者愿意购买低价位出版物的心理。国内以8为尾数的居多;国外,以9为尾数的居多。

 (3)分级定价策略:给不同等级的出版物定出不同价格,能使消费者产生货真价实、按质论价的感觉。等级的划分和级差应适中。

 (4)声望定价策略:根据消费者对某些出版单位和作者的信任心理而采用较高的定价。以出版物的高质量作保证。

  三、渠道策略(P266) 【出版物发行渠道】是指出版物从出版单位向消费者转移时所需经历的途径。出版单位必须对渠道进行设计和管理,这是渠道策略的重要内容。

 (一)渠道设计 出版单位对发行渠道的长短宽窄等变量进行合理化的安排和组合,以有效实现出版物营销目标。渠道设计是整个渠道策略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决策:

 1. 渠道长度决策:发行渠道的长短,依据介入流通过程的中间商环节的多少而定:零渠道又称直销,即直接发行渠道;短渠道只选择一个环节的中间商;长渠道则选用一个以上环节的中间商。

  决策:是直接销售还是间接销售,是选择一个,还是多个环节的中间商。科学合理的设计,以最低的成本发行。

 2. 渠道宽度决策:以一定时期内可能流入消费领域的出版物的发行流量(数量和速度)的大小为标志。流量大称为宽渠道,反之为窄渠道。

 宽渠道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把出版物大量推向市场;窄渠道可以有针对性地把出版物送达目标消费者。渠道宽度决策方案有三种:

 ⑴ 密集分销:尽可能通过更多的发行商为其推销出版物。特点是:迅速扩大市场覆盖率或快速进入和开辟一个新市场,使更广泛的消费者能随时随地的买到出版物。重点是:选择那些发行能力强、零售网点分布广、发行速度快的发行商,通过合作和推广,把出版物迅速铺向市场,引起轰动,制造声势。

 ⑵ 选择性分销:出版单位在某一地区通过几个精心挑选的最合适的发行商为其推销出版物。特点是:可集中在某一地区展开密集分销,使出版物覆盖整个地区,造成轰动,并进而向其他地区扩散。是常用策略。

 ⑶ 独家分销:出版单位再某一地区仅通过一家发行商推销其出版物。需签订独家经销合同,规定发行商不得经营第三方特别是竞争对手的出版物。特点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发行商的积极性,便于控制市场,保证出版物有效的进入市场。主要应用于批发环节。

 3. 规定渠道成员的权利与责任:出版单位给予发行商什么样的条件和保证,发行商应当承担什么义务等。

 (二)渠道管理(P269) 出版单位必须不断地激励发行商,并不断地对发行商的工作进行评估,以及根据情况对渠道进行调整等。内容主要包括3个:

 1. 渠道跟踪:跟踪推广情况,深入到零售网点,跟踪售后服务和消费者使用过程。

 2. 渠道激励:措施有:给予不同折扣;定期渠道成员会议;鼓励优秀发行商,给予更优惠的发行承诺;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激励发行商,并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营销策略或渠道。

 3. 渠道调整:对个别成员的调整,吸纳新成员,淘汰业绩差的。

  四、促销策略(P270) 【出版物促销】是旨在激发消费者购买行为,促进出版物销售的市场营销活动。

 (一)促销的目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态度和行为。可以分解为2个:

 1. 影响消费者对某种出版物的态度,促进其销售。

 2. 影响消费者对出版单位的态度,进而形成或者扩大品牌影响,促进本出版单位出版物的销售。

 (二)促销的内容:通过各种具体形式,传播有说服力的出版物信息。特点:

 1. 集中反映了出版物的内容和相关因素。

 2. 反映了目标消费者的迫切需要。

 3. 倡导、引导或迎合了某一时尚或社会风气,有广泛的公众基础。

 (三)促销的手段:沟通 所谓沟通,就是一种有意识的信息传播活动,其目的是对信息的接受者进行劝说或说服。各种促销方法要实现的就是这种沟通。

 (四)促销的方法(P271)2类 1.人员促销:

 ⑴上门推销:面对面销售,成本高,人员素质要求高,适合价格比较高的大型工具书销售或者向书友会、读者俱乐部销售。

 ⑵展示推销:向非特定消费者或发行商推荐介绍、销售出版物。各种展会。重点是新出版、重点、精品和畅销的出版物。

 ⑶网点推销:定期向销售网点的发行商提供新的出版物信息。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发行商,特别是零售商互访和交流。

 ⑷服务推销:开展某些服务活动向消费者推荐介绍、销售出版物。普及讲座,请专家演讲。举办培训班。举办作者签名售书活动,义务咨询活动等。

 2.非人员促销:4个 ⑴ 广告促销:要考虑3个问题:

 ① 目标的确定。具体有3种:

 ⅰ通知,适合投放期; ⅱ说服,适合成长期; ⅲ提醒,适合成熟期。

  ② 媒体的选择:精心选择、认真策划和仔细核算。

  ③ 广告的实施:考虑:

 ⅰ内容定位:对拟作突出宣传的内容主题定位。

 ⅱ设计方案。

 ⅲ投放时机。

 ⑵ 公关促销:形式有4种:

 ① 选用各种文字和视听材料去影响舆论和目标市场。

 ② 举办一些公关活动。

 ③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增加本出版单位和所生产出版物在公众场合亮相的频率,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

 ④ 向特约经销商、固定代理商赠送样品或小礼品,提高他们向消费者宣传 推销该出版物的积极性。

 ⑶ 营业推广:通过让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减少购买费用来对他们施加影响,促使立即购买。非经常性刺激手段。形式有3种:

 ①有奖购买: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场合,给予消费者一定的物质奖励以促使其增加购买出版物的量。

 ②优惠销售: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对某些出版物适当降价销售。

 ③特价销售:将出版时间较早,仍有较多库存的出版物以特别的低价销售。

 ⑷ 网络促销: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持续成本低、交互性强等特点;方式有网站广告、免费试读、网上展示、在线书评以及网上销售等。

 §7.6

 国际书展

  一、法兰克福书展(版权贸易为主)(P277) 当今最大的国际书展,是世界出版信息和著作权贸易信息交流中心,是各国出版人增进理解、加强沟通、洽谈著作权贸易、预测出版趋势、研讨出版业未来前景的重要场所。

 创办于1949年,每年一次,在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开始。由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下属的会议与展览会有限公司主办。

 主办者提供参展书目、参展者名录和活动日程安排。浏览该书展网站,是了解书展的便捷方法。

  二、伦敦书展(批发为主) 始于1971年,每年一次,在三四月间。里德展会公司承办。以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出版商和著作权代理人居多。成为每年上半年著作权贸易的重要展会。

  三、美国书展

  始于20世纪初(习称“BEA”),每年一次,在五六月间。除法兰克福书展之外最大的书展之一。由美国书商协会与出版商协会联合举办。著作权贸易成为主流。

  四、我国的国际书展(P278) 1.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1986年开始,2002年开始每年一次,时间在八九月间。由总署(国家版权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共同主办,由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和环球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是最重要书展之一,是进行著作权贸易洽谈的重要场所。

 2.香港书展: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每年7月举行。图书销售为主,著作权贸易为辅。

 3.台北书展:著作权贸易为主,每年一月举行。

  第八章

 著作权知识 §8.1 著作权与著作法(P281) 一、 著作权(即版权) 【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对其所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

 (一)著作权的权利范围(P282) 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广义的著作权还包括邻接权。【人身权,是与作者的人身不可分割、不直接涉及财产的权利;财产权是可以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收益的权利。邻接权是指作品的传播者就其传播作品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和投资而享有的权利。】 (二)著作权的特征(P282) ⒈无形性:一方面,著作权的客体(即作品)的存在,不以其在有形载体上的固定为要件。另一方面,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不以实际占有有形物为要件。

 ⒉专有性:著作权人对著作权占有、使用和处分,又称“垄断性”和“排他性”。

 ⒊时间性:法律规定的保护期内有关权利有效。过期失效,成为公共财产。

 ⒋地域性:仅在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内有效并受到保护。可在国际著作权保护的规则下,签订双边、多边或国际条约来扩大保护区域。

  二、著作权法(P283):确定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并提供保护,调整因创作、传播、使用作品而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一)我国著作权法的立法依据和立法原则:

 1.立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立法原则:集中反映在《著作权法》“总则”的第一条中,即“为保护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利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⑴ 根本原则——保护作品作者和传播者的利益、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与传播。

 ⑵ 另一项原则,是尊重国际著作权保护惯例、积极参与国际性的著作权保护。

  (二)我国有关著作权法的主要法律法规(P284)6个 《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此外,最高法院和检察院发布的相关司法解释,也是解决我国著作权民事、刑事纠纷的重要依据。

  (三)国际著作权条约(P284) ⒈《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产生于1886年,5次修订。最近文本是1971年巴黎文本。我国于1992年加入) 四条原则:

 ①国民待遇原则:第一,各成员国要像保护本国国民作品那样保护其他成员国国民作品。第二,如果对于其他成员国国民作品的保护达不到该公约的最低要求,必须按照该公约的规定保护。

 ②自动保护原则:在实施国民待遇原则时,不应履行任何手续,如无须注册、登记,无须送交样本,无须在作品上加注任何保留权利的标记等等。

 ③独立保护原则:在实施国民待遇原则时,不依赖于作品在来源国受到的保护。

 ④最低保护原则:对保护作者权利的程度规定了下限标准。是该公约总体体现的原则。

 ⒉《世界版权公约》:

 (1952年产生,1971年修订。我国1992年加入,未签署“附加声明”和两项议定书。)

 ⑴ 同《伯尔尼公约》比,该公约规定的保护水平较低。

 ⑵ 原则上与《伯尔尼公约》不同之处在于规定了“非自动保护原则”及其实施方式。规定:如果某成员国按照国内法以要求作者履行一定注册手续(如备案、注册、通告等)作为著作权保护的条件,那其他成员国国民的作品复制件上只要标有著作权说明标记(○C),并标明著作权人姓名、首次出版年份且标明的方式和位置足以引起注意,就认为其已符合该国关于必须履行手续的要求。

  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

 (我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该协议是关贸总协定1994年通过的,是世贸组织成立后,《建立世贸组织协定》下的六个附件之一。) (1)作用:是第一个将知识产权纳入世界贸易范围的国际条约,对促进知识产权发展和影响各国的知识产权立法,都起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是一部带有强制性措施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

 以贸易报复方式解决知识产权争端,是该协议建立的一种机制。

  (2)《TRIPS协议》的宗旨:

 *宗旨:是为了减少国际贸易中的阻力,促进对知识产权实施充分、有效的保护,并保证相关的保护措施与程序不成为合法贸易的障碍。

 *目的:是在原则、规则、纪律上建立多边结构,以处理国际上假冒商品的贸易问题。

 *承认:知识产权是私权;各国强调的保护公共利益目的、发展目的与技术目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实施保护方面享有高度灵活性。

 *强调:通过多边程序解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争端。

  (3)《TRIPS协议》的内容要点:分为7个部分,共73条。

 ①“知识产权”的内容:7点 著作权与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志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线图设计权、未披露的信息专有权。

 ② 与《伯尔尼公约》的关系方面,该协议第9条规定:全体成员均应遵守1971年巴黎文本,但对于公约第6条中有关作者精神权利的内容应予删除。

 ③ 著作权保护的基本原则:保护思想的表达,不保护思想本身。该协议第9条第2款规定:著作权保护延及表达,不延及思想、工艺(过程)、操作方法或者数学概念之类。

 ⒋ 两个“国际互联网条约”(P287-288):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产生于1996年12月,我国2006年12月加入)

 ⑴ 产生背景和主要特点: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促使传统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变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花费7年时间制订。主要解决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保护的问题。

  ⑵ 内容要点:《组织版权条约》共25条,实质性条款14条,程序性条款11条。《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共33条,实质性23条,程序性10条。

 要点:8个 ①要求成员国遵守《伯尔尼公约》的实质性条款。

 ②要求将计算机程序作为《伯尔尼公约》中的文字作品加以保护。

 ③要求保护任何数据或其他资料的独创性汇编物。

 ④确认了发行权和出租权,其中包括表演者和录音制作者的出租权。

 ⑤按“三步检验标准”确定了对权利的限制范围,包括数字环境下对权利的限制。

 ⑥重申了《伯尔尼公约》所要求的追溯性保护。

 ⑦摄影作品的保护期延长至最短50年。

 ⑧规定了提供执法程序的义务,以确保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制止侵权,并遏制进一步的侵权。

 5.《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授权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

 简称《录音制品公约》,1971年日内瓦签订,又称《日内瓦公约》。为制止国际上录音制品盗版活动猖獗而专门建立。我国1993年加入。

  §8.2

 著作权的主体和客体 一、著作权的主体(P289) 著作权的主体:是指依法对作品享有著作权的著作权人,其著作权权益受著作权法保护。分为原始和继受主体两种。

 国家成为著作权主体的几种情况(P290):【由国家版权局管理】4种 ⒈ 作者生前将作品原件以及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无偿捐献给国家; ⒉ 作者以遗嘱的方式表示愿在其死亡后将作品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赠送给国家; ⒊ 作者死后既无继承人,也无受遗赠人,其作品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由国家享有; ⒋ 著作权属于法人或其他组织,但在法人或其他组织变更或终止后,无后继者,其作品的著作权归国家所有。

  二、著作权的客体(P290) 【著作权的客体】:是指著作权所指向的对象,即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

 (一) 作品的特征:

 ⒈ 保护对象仅限于文学、艺术和科学范围内的智力创作成果。

  ⒉ 作品须以一定形式表现出来,能使人感知,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

  ⒊ 必须具有独创性,即对于思想观念的表述是原创性的,是作者独创的,而非抄袭的。

 (二) 我国著作权法对作品予以保护的原则:(P291)

  ⒈ 国籍原则:依据国籍。“凡是中国国籍的公民和在中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从创作完成之日起就享有著作权,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

  ⒉ 互惠原则:依据国与国之间签订的协议或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著作权法保护。”

 ⒊ 地域原则:依据作品首先出版地。适用于非国际条约成员国的作者和无国籍人士创作的作品。“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依照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以及无国籍人士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著作权法保护。”作品在某一国家出版后的30日内在另一国家境内出版,也视为“同时”。

 (三) 我国著作权法给予保护的作品种类(P292) 考虑作品属性,采用概括与非穷尽列举相结合的方法,规定了9大类保护作品,3类客体不适用保护。

 (四) 国家对作品的出版传播依法监管(P293) “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国家对作品的出版传播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8.3

 著作权的内容 一、 人身权(P293) ( 也叫“精神权利”) 【人身权】:是指作者通过创作作品而获得的与其人身不可分割、不直接涉及财产的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修改权:是指作者对其作品进行修改的权利。作者除了自己修改,还可以授权他人修改。原因:一则便于作者能更好的反映自己的意志;二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变化,人的思想、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作者也需要对其作品作必要的修改。对未发表的,可任意修改;对已发表的,要受到限制,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

 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指保护作品不被歪曲、篡改的权利。意义在于保护作者的名誉、声望以及维护作品的完整性。

  二、财产权(P294) (也叫“经济权利”)

 【财产权】:是指可以为著作权人带来经济收益的权利。即作者因授权他人使用作品而获得经济报酬的权利。

 共12项: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

 1.出租权:指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不是出租的主要标的物的软件除外)的权利。其他作品(如文字作品、美术作品等)不享有该项权利。经营上述作品或软件的出租业务,需要行政许可和著作权人授权。

 2.展览权:指将作品原件或复制件公开陈列的权利。只有美术、摄影作品的著作权人享有该权利。该作品原件所有权发生转移,持有原件的所有权人享有该权利,但著作权不转移。

 3.表演权:指公开表演(又称现场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机械表演)作品的表演的权利。

 4.放映权:指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的权利。

 5.广播权:指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

 6.摄制权:也称“制片权”,指以摄制电影或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将作品固定在载体上的权利。

 7.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著作权人还可享有其他权利,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 邻接权:(P297)(“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 邻接权的主体称为“邻接权人” (一)概念:【邻接权】:是指作品的传播者就其传播作品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和资金投入而享有的权利。

 作品的传播者包括: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二)种类与内容:

 ⒈ 出版者对版式设计享有专有权利。

 ⒉ 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包括:

 ①表明表演者身份; ②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 ③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和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并因此而获得报酬; ④许可他人对其表演进行录音或录像,并因此而获得报酬; ⑤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因此而获得报酬; ⑥许可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并因此而获得报酬。

 3. 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作品享有的权利,是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因此而获得报酬; 4. 广播电台、电视台享有的权利,是禁止他人未经许可而将其播放的广播或电视进行传播、录制在音像载体上以及复制音像载体。

 (三)邻接权人的义务(P298)

 使用他人作品的,都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或订立合同),并支付报酬。

 §8.4

 著作权的归属与保护期 一、著作权的归属(P299) 著作权的归属:著作权属于作者。但演绎作品、汇编作品、电影作品、职务作品、委托作品等的著作权要具体对待。

 (一)演绎作品(又称派生作品):著作权由演绎作品作者享有;但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第一,必须保护原作品的完整性,忠实于原著的主题、内容。

 第二,在演绎作品中要指明原作者姓名。

 第三,若原作品尚未进入共有领域,应当事先取得原作者授权。

 以出版等各种方式使用演绎作品时,若原作品尚未进入共有领域,使用者应向演绎作品作者和原作者支付报酬,但若对作品的使用符合合理使用的要件,则不必支付。

  (二)汇编作品: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汇编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其他材料,对内容的选择或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也归为汇编作品)汇集已有的作品或者其片段,不得侵犯原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

  第一,应尊重原著作权人的人身权。

  第二,若原作品尚未进入共有领域,应事先取得原著作权人的授权。

  第三,使用汇编作品时,若原作品尚未进入共有领域,使用者应向汇编人和原作者支付报酬。

  汇编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部分,其作者享有著作权,但这类作者单独使用自己作品时不得侵犯汇编者的著作权。

  (三)电影作品:包括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著作权属于制片人。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者等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合同获得报酬。其中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其作者还可单独行使其著作权。著作权人许可将其作品摄制成电影或以类似方法创作的作品视为同意作必要的改变,但不得歪曲、篡改原作品。

  (四)职务作品:著作权一般归创作者所有,但单位有优先使用权。

 1.作品完成2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相同的方式使用该作品。2年内,经单位同意,可使用,但所获报酬应由作者和单位按约定的比例分配。

 2.有些职务作品,作者只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单位享有,但单位可以给予作者奖励。包括:主要是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的,并由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

  (五)委托作品:根据委托合同所创作的作品。其著作权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未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归受托人。

  1.“由他人执笔,本人审阅定稿并以本人名义发表的报告、讲话等作品,著作权归报告人或讲话人所有。著作权人可以支付执笔人适当的报酬。”

 2.“当事人合意以特定人物经历为题材完成的自传体作品,当事人对著作权权属有约定的,依其约定;没有约定的,著作权归该特定人物享有,执笔人或整理人对作品完成付出劳动的,著作权人可以向其支付适当的报酬。”

 3.著作权归属受托人的委托作品,委托人可以在委托创作的特定目的范围内免费使用。

  二、著作权保护的期限:P303

 无限期保护、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首次发表后50年(特别是身份不明的作品,适用第三种)三种。

  §8.5

 著作权限制 一、合理使用:(P303) 【合理使用】: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指明作者、作品名称,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合理使用的要件:3个 1.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2.使用的目的仅限于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或者为了教学、科学研究、宗教或慈善事业以及公共利益的需要;3.使用时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并须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我国著作权法具体规定了合理使用的12种情形:

 1、个人使用; 2、引用; 3、新闻报道使用; 4、对政论性文章的转载、转播; 5、对公开演讲的转载、转播; 6、教学使用; 7、国家机关(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属于公务活动)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8、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而复制本单位收藏的作品。复制的目的只限于陈列或者公务使用;保存版本,复制的对象限于本馆收藏的作品。

 9.免费表演已发表作品。义演不是免费表演。

 10.对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11.将中国作者已发表的汉语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12.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为盲文出版。

  二、 法定许可:(P305) 【法定许可】: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但应向其支付报酬,并应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法定许可】与【合理使用】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须付酬,后者不必。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法定许可使用的5种情形:

 1. 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的教科书中汇编已发表的作品片断或缩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 2. 报刊转载或作为文摘、资料刊登而使用在报纸、杂志上已发表的作品; 3. 表演者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进行营业性演出; 4. 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 5. 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作品。

 此外,表演者为制作录音录像和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表演而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的,也属于法定许可使用。

  【法定许可】使用与【合理使用】的相同处在于:1、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限制著作权人权利为目的;2、使用的作品限于已发表作品;3、无须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但必须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其区别在:1、法定许可的使用者限于表演者、录音制作者、广播组织、报刊社,而合理使用无主体范围的限制;2、法定许可使用须支付报酬,而合理使用不必支付报酬;3、法定许可使用允许著作权人以声明加以排斥,而合理使用无此附加条件。

  §8.6

 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 最常见的授权方式,是许可使用,或将某项或几项财产权利转让他人。

 一、许可使用和转让的区别:

 第一,许可使用不改变著作权归属,仅仅是使用权的暂时转移。被许可人取得的仅是著作权中一项或多项财产权的暂时有偿使用权,不能成为著作权的主体,许可方仍是有关财产权的所有人。在许可合同约定期限内,被许可方可以使用有关财产权,但无权处分。

 著作权转让,受让人取得的是所有权,成为著作权主体,转让一般是无时限的。也叫“买断”,即著作权中的部分或全部财产权一次性无时限地有偿转让。(是永久转移) 第二,被许可人只能按照许可使用合同约定的方式、地域范围和期限使用作品,未经许可,不能再将获得的使用权再许可第三人使用。

 转让合同的受让人则不仅自己可以使用作品,也可将获得的权利再转让给他人或许可第三人使用,并且无须取得原著作权人的同意,因为受让人对相应权利有处分权。

 第三,若被许可人获得的是非专有使用权,当其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以自己名义提起诉讼,只有专有,才能提起诉讼。

 转让则不同,受让人可作为新的著作权人对侵犯其财产权利的侵权人可提起诉讼。

  二、图书出版合同要点:

 1.1999年3月,国家版权局颁发了经修订的《图书出版合同》。

 2.包括前言、正文部分和尾部。

 ⑴前言包括合同双方的名称、地址、作品名称和作者署名。

 ⑵尾部包括合同双方的签字盖章及签约时间。

 ⑶正文部分是合同的主体,包括24项内容:

 第一,许可使用的权利范围,通常是复制权、发行权,有时还涉及翻译权、汇编权等;

  第二,许可使用的作品语言文字,如中文本、英文本等;

  第三,使用权的性质,是专有还是非专有;

  第四,许可使用的地域范围;

  第五,许可使用的时间范围;

  第六,保证条款,指作者保证作品中不含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名誉权、肖像权等权利的现象;

  第七,作品质量条款,如约定作品的内容、篇幅等符合具体要求;

  第八,交稿时间,同时约定不能按时交稿应承担的责任等;

  第九,出版作品的时间,同时约定不能按时出版应承担的责任等;

  第十,对作品作修改、删节的处理方式,如约定若有较大修改时,应事先征得作者同意;

  第十一,校对、审读条款;

  第十二,印刷数量条款;

  第十三,付酬条款,包括付酬方式、数量与币种、时间等;

  第十四,图书脱销后的重印或再版条款;

  第十五,赠送作者样书条款;

  第十六,原稿的处理条款,如是出版者留存还是退回作者,出版者若损毁或丢失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等;

  第十七,转载权、连载权条款,指是否许可其他报刊、网站转载或连载图书内容等;

  第十八,出版全集、选集、文集条款,指是否许可将该图书再用于出版全集、选集、文集等;

  第十九,出版纸质书以外的版本条款,要明确说明是否许可出版者再出版电子版、网络版等其他版本;

  第二十,终止合同条件;

  第二十一,违约责任条款;

  第二十二,仲裁条款,约定是否仲裁,仲裁方式及仲裁机构;

  第二十三,合同变更、续签条款及其他未尽事宜;

  第二十四,合同生效日期。

 三、著作权转让合同:内容包括——

 (一)作品的名称。

  (二)转让的权利种类、地域范围:明确转让哪项或哪几项权利。适用地区等。

  (三)转让价金:即转让费。双方商定。

  (四)交付转让价金的日期和方式:合同明确约定日期,约定是一次性或分期,以何种货币支付等。

  (五)违约责任。

  (六)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包括未尽事宜。

 §8.7

 著作权的侵权与法律保护 一、著作权侵权的类型与具体行为(P311) (一)著作权侵权的类型:2类 1.财产权侵权,包括邻接权的侵权行为。

 2.人身权侵权,侵犯发表权、署名权、完整权和修改权。

 (二)著作权侵权的具体行为:两大类,19种 1.只须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4类

  ⑴ 侵犯人身权的行为:

  ①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侵犯发表权。未按约定的方式、时间、地点发表作品,与此类似。

  ② 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独立创作的作品发表。侵犯发表权和署名权,剽窃他人创作成果。

  ③ 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侵犯署名权和修改权。

  ④ 歪曲、篡改他人作品。侵犯完整权。

  ⑤ 剽窃他人作品。侵犯人身和财产权。

 ⑵ 侵犯财产权的行为:

  ①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式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侵犯展览、摄制、改编和翻译权。但若符合【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不算侵权。

  ② 使用他人作品,未支付报酬。包括:未按合同约定、法定标准或按期支付报酬,不支付报酬等。

  ③ 未经电影作品或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作品的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出租其作品或录音录像作品。侵犯出租权。但软件不是主要标的,而是附属品,则可不经许可。

  ⑶ 侵犯邻接权的行为:

  ① 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

  ② 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侵犯表演者邻接权。

  ⑷ 其他侵权行为。

 2.还须承担其他责任(行政和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4类五项

 ⑴ 侵犯著作权人财产权的行为:未经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但若符合【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不算侵权。

 ⑵ 侵犯邻接权的行为:

 ① 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但若符合【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不算侵权。

 ② 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但若符合【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不算侵权。

 ③ 未经许可,播放或者复制广播、电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作品)。但若符合【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不算侵权。

 ⑶ 与信息网络有关的侵权行为:

  ① 未经著作权人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以“规避技术措施”实施的侵权。但若符合【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不算侵权。

 ② 未经著作权人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以“消灭或混淆权利管理信息”实施的侵权。但若符合【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不算侵权。

  ⑷ 侵犯专有出版权: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⑸ 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二、著作权纠纷的处理(P315)

  (一)纠纷种类:包括著作权人之间、著作权人与使用人之间、著作权人与传播者之间、著作权人与邻接权人之间以及任何与著作权或邻接权有关的第三人之间。表现为著作权侵权纠纷和合同纠纷。

 (二)处理办法:

 1.调解:说服教育和劝导协商。双方自愿原则。适合侵权和合同纠纷。可由双方协商后共同选定部门或人员主持进行。可在诉讼前,也可在诉讼程序后由法庭调解。

 2.仲裁:双方当事人自愿将争议提交第三方裁决。适合合同纠纷。双方有仲裁协议或在合同中有仲裁条款。没有的,可提起诉讼。仲裁机构的仲裁具有法律效力。证据证明有误,可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不履行仲裁,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3.诉讼:人民法院和案件当事人在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配合下为解决纠纷,依照法定程序所进行的全部活动。情况有5种:

  ① 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② 当事人之间未能达成调解协议而选择诉讼;或者虽然达成调解协议,但事后反悔,便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③ 当事人之间未能达成调解协议,而著作权合同中没有仲裁条款,且当事人也无法达成提请仲裁的书面协议,因为起诉;

 ④ 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当事人就该纠纷起诉;

 ⑤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可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三个月内起诉。

 (三)著作权纠纷的诉讼时效:

 1.在诉讼时效届满前,权利人有权提起诉讼,以实现自己所主张的权利请求。届满后,虽可提起诉讼,但只是程序上的,其请求不能得到保障,丧失诉讼权。

 2.时效:2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若超过两年,如侵权行为仍继续,且在著作权保护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两年计算。

 (四)诉前临时措施:在起诉前,为保护自己权利而请求法院采取的措施。包括:

  1.诉前责令停止侵权和财产保全:

  一是要查清侵权事实,掌握确凿证据;二是提出申请应以书面为准。

 ① 向侵权行为发生地或被申请人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并递交书面申请状和缴纳有关费用;如需提供经济担保,人民法院可令申请人提供。

 ② 人民法院在收到该申请后,经审查符合条件,应在48小时内作出书面裁定,如同意申请,应立即执行。

  2.诉前证据保全:

  ① 人民法院可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不能提供的,驳回申请;

 ② 接受申请的,必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 ③ 如裁定同意申请,应立即开始执行。

 ④ 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后15日内不起诉的,人民法院解除保全措施。

  §8.8

 出版单位与著作权

 一、依法尊重作者的权利:

  (一)尊重作者署名权:确认署名无误;署名顺序。

  (二)慎重修改作品:征得作者同意或符合法律规定。

  (三)明确作品使用方式和所涉权利种类:合同约定使用方式,说明著作权种类等。

  (四)使用作品及时支付报酬。

  二、依法保护出版单位的权利:

  (一)出版社的权利:

  1.专有出版权:出版权由复制权和发行权结合而成。有权排除包括著作权人在内的任何人以同样方式出版该作品。签订合同后取得,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没明确约定的,视为享有在合同有效期内和约定地域范围内以同种文字的原版、修订版复制和发行出版物的专有权利。

  2.修改、删节权:作者授予,合同中对修改的范围、方式、程序等作明确约定。

  3.重印、再版权:应通知著作权人,并支付报酬。图书脱销后,出版者拒绝重印、再版,著作权人有权终止合同。脱销的标准:著作权人提交出版者的2份订单在6个月内未能得到履行。

  4.版式设计权:享有专有使用权,保护期10年,截止到首次出版后第10年的12月31日。仅保护专有复制权。装帧美术设计是美术作品,享有著作权保护,不能仅限于版式设计权保护范围。

 (二)期刊出版单位的权利:

 1.汇编作品著作权:由汇编者享有对期刊整体的著作权。

 2.版式设计权:与图书相同。

 3.禁止“一稿多投”:投稿后30日内未收到刊登通知,可投向其他期刊社,另有约定的除外。

 4.转载、摘编权:只限于其他纸介质报刊上已经刊登、且著作权人没有声明不许转载或摘编的作品。

 5.文字性修改权:对内容修改要经作者许可。

 6.非专有出版权:除非作者以书面形式表明,否则就是非专有;即使作者声明不得转载、摘编,也并不意味着作者自己不再使用,期刊社获得的仅是排他性出版权,非专有出版权。

  (三)为合理注意义务的履行保留证据:

 出版者应对稿件是否确实由真正的著作权人授权使用、作品上的署名是否出自著作权人真实意愿、作品中的内容是否存在剽窃他人作品等情况,多加注意,尽量通过各种途径予以核实,并保留一定证据,以便必要时顺利履行举证责任。

 1.若注意了,但无法举证,一旦侵权,出版单位除了停止侵权,还要赔偿; 2.若注意了,著作权人无证据证明出版单位知道其出版活动涉及侵权,出版者除了停止侵权,只需要返还侵权所得利润。

 

Tags: 出版   复习   职业资格考试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