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条据书信 > 表扬信 / 正文

党员《平“语”近人》观后感心得【6篇】

2021-04-24 14:00:36

从《平“语”近人》领悟“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为“官”之道。…58报告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党员《平“语”近人》观后感心得【6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观后感

“平语”与时代同行 “近人”与人民同心

 

  人民是前进的基石,时代是奋斗的目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起初单纯是为了积累学识,更好地撰写文章,深入学习后才发现,用典带给我的不仅是经典古语文化,更重要的是从“平‘语’近人”中,我读出了总书记优秀的个人品格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更加明确“学习”“实干”“为民”,是我们新时代年轻干部成长应具有的“三把利剑”。

  “一把剑”,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有“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我们要做“蓄电池理论”的践行者,勤“充电”,多“增能”,便可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学习境界。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勤学方能长才干。小时候总是不解为何要学习,“作业是写给老师的”等“金句”频出,长大了才知道“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习近平总书记15岁下乡时,带的行李是满满一箱书籍,就因为好学习,知识储备量极大,所以不管是出席重要活动、深入基层调研、或与群众拉家常,我们总能听到总书记引经据典、发人深思,让人感叹于总书记丰厚的学识。才明白,要想更好地服务于民,报效祖国首先就是要学习。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博学方能增学识。作为年轻干部,要“把牢定盘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锤炼金刚钻”,要学习工作生活中需要的各类知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干事创业的远见卓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民;
“守护传家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学习继承发扬中国优秀文化,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是我们年轻一代刻不容缓的责任。

  “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会学方能践真理。学是为了用,用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好比我负责的文字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对行文方式、时事政策以及具体工作等进行深入了解,积累大量素材,并且认真构思,才能使文章从“不接地气”提升至“有骨有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像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说的那样,坚持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成长,切实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一把剑”,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有“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

  中国有句古话“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新时代的我们,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那么实干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尚行,“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言胜于行。志与勤,志是方向,勤是路径。“业精于勤荒于嬉”,要知道精准扶贫,就是总书记在多次的扶贫调研路上提出来的。勤者足以成事,感动中国人物罗阳,三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出超出过去50年总和的战斗机新机型,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巨大力量。作为工作经验匮乏的我们,则要加倍努力,用好“勤学、勤问、勤思、勤写、勤练”五大法宝,争取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

  敏行,“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明辨善行。作为年轻干部,要重积累,善“沉淀”,坚持在学习中积累,在工作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都知道文章不是天生会写的,业务不是一看就会的,政策更不是一读就掌握的,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一点一滴去实践积累,才能量变产生质变,创造出更多的“塞上绿洲”。

  力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身体力行。“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只有脚下沾点泥,心中才会有底,我们坚决不能做语言中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要立足于当前,直面重点难点,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不断寻求“源头活水”,切实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挑起担子,干出样子。访得实情、寻得实策,在当前“基层治理”“垃圾分类”“物业服务”等关乎人民生活,关乎发展的工作中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一把剑”,一枝一叶总关情,要有“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的为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三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人民”的次数多达 203 次,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情怀。

  为民,要怀揣“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从为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到在正定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从带领全国人民决胜小康,到抗疫过程中“生命至上”的决策,总书记“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愈加凸显。面对疫情时,我们全区上下协同一心,严守卡口、连夜消杀、昼夜核查、暖心服务,也是心系百姓、情牵民生的生动实践!这些举动,都使我进一步坚定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誓做一名“亲民”“敬民”“爱民”“重民”的好干部。

  为民,要牢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启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作为人民的干部要像好公仆焦裕禄那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就像我所在的果园街道,积极打造党建统领城市基层治理服务平台、开展“摆桌子听意见”“入千户访万人心连心”等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打造智能健身公园、打通社区拥堵路、完善基础设施等都是顺应民心、服务人民的具体实践。让人民满意,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的工作理念!

  为民,要彰显“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决心。“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坚守初心带百姓脱贫,我们区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范之区,坚决捍卫“密云蓝”,保护“水库水”,守护“森林绿”,都是在做利民之事。不忘初心为人民,牢记使命勇担当。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用实际行动答好“为民服务”试卷,凝聚起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磅礴力量。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今后,我一定将用典中优秀的思想、品德付诸于实践,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建设生态富裕创新和谐美丽新密云贡献力量!建设国家、服务群众、造福百姓,我们绝不缺席!


关键词:近人,同行,时代,平语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观后感

“为官”要有为民“官念”

 

  近日,收看了央视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四集《为官避事平生耻》,身为一名党员干部感受颇深。

  习近平总书记借“为官避事平生耻”喻义,要求领导干部担负责任,勇于干事创业。并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指出,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往往习惯“你牵头,我配合”“整得好,没意见”“我不会,你找他”,巧妙的推脱、隐形的推责,把别人放到了“风口浪尖”,把自己放在了“安全港湾”。

  试问,在位不在岗、在岗不尽责,出工不出力、上班不干活,该用的权不用,该尽的责不尽,对百姓不闻不问……这样一心避事不担当的领导干部,老百姓又怎能满意呢?如果一味地以“不做不错”“少做少错”为“工作宗旨”,以“安稳度日”为“从政目标”,遇到问题困难能推则推、能躲则躲,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求稳怕乱,这样的“官”注定将成为群众心目中的“庸官”。笔者认为,作为党员干部,绝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必须要有忠诚、担当、干净的为民“官念”。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为官”要有忠诚“官念”。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烈火中烧炼才能辨别出金子的真假。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清人的品质。作为党员干部,要自觉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工作实践中,毫不动摇地践行群众路线,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珍惜组织交给的事业,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地献身于党和国家事业。共产党员最鲜明的品格,就是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工作中,要主动到乡村振兴、移民搬迁、疫情防控等重大工作一线去扛重活、打硬仗,坚持为民务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工作的贯彻落实,真正把群众的痛点难点转化为拐点,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才能成为群众心中当之无愧的“父母官”。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为官”要有干净“官念”。政德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之本。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树廉洁之心、行廉洁之事、做廉洁之人,自知、自励、自醒、自警,随时随地为自己拉起警戒线,不沾污浊之事,不交损益之友,不伸贪婪之手,守住为官本色。为官一任,要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把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时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切实让百姓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样才不会辜负了党和群众的期待,更不至于愧对自己头上的“帽子”。

  “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惟担当”,“为官”要有担当“官念”。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身为党员干部,在百姓面前为官避事就是最大的耻辱,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重塑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干其事、建其功的理念,不满足于混日子、“守摊子”的消极状态,祛除“不想为”“不敢为”的躲避心理,做到“当官而行,不求利己”“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敢想敢干、善作善成。只有始终保持对事业的忠诚热爱,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真正想群众所需、急群众所盼,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真正做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成绩,才能成为群众心目中实打实的“好官”。


关键词:要有,为民,官念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观后感

别拿“不会”当“挡箭牌”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四集《为官避事平生耻》在央视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为官避事平生耻”这句诗,出自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所写的《四哀诗·李钦叔》,意思是当官就要有担当有作为,要把逃避责任、不想干事当作人生的耻辱。

  责任担当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党员干部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有的甚至玩“太极”,对棘手的工作和“难啃的骨头”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常常拿“不会”作“挡箭牌”,这是必须坚决克服的现象。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若是“真不会”,抓紧提升素质。当我们面临一件工作时,“真不会”很正常。没有人从一生下来就什么事都会做,也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全才。我们所从事的每一件事,大到改革创新,小到吃饭穿衣,都要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作为党员干部,千万不能以“真不会”为借口,放纵自己不学习不提高,而是要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面对工作中层出不穷的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问题,以“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紧迫感,以“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只争朝夕,学懂弄通,努力以过硬的能力素质,跟上工作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把“真不会”踩在脚下,做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若是“不想会”,抓紧纠正偏差。除了在工作中的“真不会”外,还有一种“不会”是“不想会”,这种人往往思想懒惰、行动懒散,遇事总是叫别人先上,自己闪一边冷眼看热闹,尤其是在重大责任面前,更是躲得远远的。这种有着“不想会”思想的党员干部,滥竽充数,毫无担当。身为党员干部,就意味着要有一副“宽肩膀”,要有能扛事的担当和过硬的能力素质。那种遇事就躲的人,注定“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终将会在重大任务和考验面前“现原形”,在重要关头被识破、被问责、被抛弃。因此,这种“不想会”的党员干部要立即从思想上警醒,勇于逃离“舒适圈”,迎难而上;
要在行动上自觉,敢下“深水区”,敢啃“硬骨头”。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若是“不太会”,抓紧精益求精。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满足于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始终处于“半壶水”状态,对所从事工作业务懂一点,但不精,呈现一种“不太会”的状态。这样的党员干部,往往缺乏紧迫感,凡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感觉“差不多”就行,其实这种状态与党和人民的期望值“差很多”,是必须坚决避免的现象。因此,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不太会”对事业的危害,立志下苦功提升自我,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拼劲,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韧劲,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突破“不太会”的瓶颈,成为素质全面过硬的“牛人”。

关键词:挡箭牌,别拿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观后感

别说“我不会” 多说“我能行”

 

  2月21日,《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四集《为官避事平生耻》在央视播出。“为官避事平生耻”,出自金代诗人元好问所写的《四哀诗·李钦叔》,意思是在其位则谋其政,做官避事是平生最大的耻辱。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身为党员干部,就得有担当、敢作为,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只想揽权不想担责。然而,前段时间有报道称,在基层一些机关和单位中,有一些干部常常把“我不会”挂在嘴边,不以为耻,反以能推事为荣,给基层政治生态带来极大危害。

  这些“我不会”干部中,有的是“真不会”,但也不会主动去学习,而是选择混日子;
有的则把“不会”当幌子,作为不担责任的“护身符”。无论哪一种,都是不愿担当、推卸责任的表现,此种风气不及时踩“刹车”,必然助长“我不会”干部的嚣张气焰,形成“二成在干,八成在看”的奇怪现象。长此以往,必会让兢兢业业工作的“老黄牛”干部寒心,导致干部作风涣散和政治生态恶化。“我不会”干部的存在,表面上看是能力问题,实则是态度问题、作风问题。对此,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挤压“我不会”干部的生存空间,让“我不会”干部无路可走,自觉“变身”。

  对“真不会”干部,要帮助其改造主观意识,提升工作能力,克服本领恐慌,跟上时代要求。对“不愿会”干部,要敢于亮剑、奖勤罚懒,不断优化干部评价机制,持续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引导干部担当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用好干部考核这根“指挥棒”,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将敢闯敢冒的干部选上来,让不愿干的干部“浮出水面”,实行负向激励措施倒逼干部履职尽责,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局面,让优秀干部有奔头、有劲头,让“我不会”干部丢面子、丢位子,让干事创业成为主旋律。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基层工作头绪繁多、任务繁重,党员干部更加应当注重自我修炼,在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上较真较劲,别再说“我不会”,多说“我能行”,真正成为困难的时候顶得上、危险的时候立得住的干部,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施展历练、去打磨才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关键词:我不会,多说,我能行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观后感

常怀爱国心 立下报国志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五集《愿得此身长报国》在央视播出,节目以解析典故、联系实际的方式,围绕爱国主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引发了观众对爱国报国的深层次思考。

  爱国主义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历史长河中,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精神纽带,是英雄辈出的深厚土壤,是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底色从未褪色,实质从未改变。进入新发展阶段,党员干部要常怀爱国之心,立下报国之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自觉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精髓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远之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历代仁人志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标准,具有千古不灭的精神价值。国家是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作为党员干部,只有时刻涵养家国情怀,自觉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始终胸怀全局,心系人民。

  扎实树牢“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忧国意识。南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有一名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说的是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风雨交加的声音,千军万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征战疆场的景象闯入梦境,表达了诗人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的忧国之情,其最根本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年代仍要常怀忧国意识。党员干部要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擦亮眼睛,敢于同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作坚决的斗争。

  时刻具备“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献身精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徐锡麟《出塞》诗,意思是身为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这是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中国人历来崇尚的精忠报国。一个人不爱国,甚至欺骗和背叛祖国,在关键时刻不敢或不愿为国家的利益勇于献身,是一种极大的耻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员干部要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时刻准备着,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于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

  矢志砥砺“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报国之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句诗出自宋代李纲的《病牛》,意思是只要天下人都能吃饱饭,即使耕田累倒在夕阳之下也在所不辞,这就是一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爱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做在面子上,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拿出行动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员干部要把报国之志化作实干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和干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爱国心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观后感

从《平“语”近人》悟初心使命

 

  近日《平“语”近人》第二季热播,第一集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初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思政课堂上,当时的我只觉震撼与感动,并不能理解到背后的深刻内涵。

  后来,我入了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党的理论,进行相关社会实践,对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人民的重量等等逐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经过不断地学习,未来前进的道路在我眼前慢慢清晰,就像是电影切换镜头后的聚焦。大学毕业后,学生到选调生的身份切换,我的镜头也就聚焦到基层,聚焦到服务百姓的工作上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像一颗颗鹅卵石,激荡起我心中的无限涟漪,总书记的人民理论、初心评述也成为我的价值遵循。

  赤诚之心照月明。“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的诗句,出自孟郊写给达奚舍人的自荐。词句意在希望达奚舍人可以公平公正地推举孟郊做官。这里的“公烛”也出自一个典故:曾有一位官员,夜批案牍读到家信时,把工作所用的蜡烛熄灭。此后,“公烛”就用来彰显古代官员大道无私的崇高境界。回顾党史、国史会发现,此句正是历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战争年代,夏明翰、杨靖宇那样的共产党员用生命开辟真理之路;
建国初期,王进喜、焦裕禄那样的共产党员用奋进开拓富强之路;
邓稼先隐姓埋名28载,开创国之重器先河、南仁东殚精竭虑23年,让“中国天眼”伫立中国西南……孟郊时期的一种希冀,到如今俨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特质。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就是燃烧自己,描绘出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美满的壮美画卷,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为济生民而立命。26年前,贵州北部一处偏僻的村庄里,滴水贵如油。因为极度缺水,全村老少常年守着一口水井度日,还经常因为打不到水而发生争执。而邻村却从不为水发愁。但两村之间隔着三重大山、三道绝壁、三道险崖。再将时光向前推进36年,1959年,那年黄有发23岁,是缺水的团结村的村支书,他决定改善本村缺水的情况,开始了凿渠引水的工程,但因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工程以失败告终。改善团结村的引水灌溉问题一直深埋在黄大发的心里。终于,机会来了。1989年黄大发有了进修水利工程知识的机会,已经53岁的他,以小学生的姿态潜心学习,最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还成为了县水利辅导员。1992年,黄大发重新描画年轻时的奋斗蓝图,带领村民向悬崖峭壁再次发出挑战,历时三年建成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处绝壁的伟大工程。从此改变团结村草王坝的自然地理历史。在黄大发的带领下,这项不可能完成的工程中没有一人伤亡。他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党章中学来,入党的第一课,是为人民服务。

  如今的我23岁,作为选调生,为未来的基层工作做着准备,学习优秀前辈的奋斗历史,只觉一些东西像细雨、像微风、像天边往一个方向飘动的云朵,看似无声,却改变着什么。

  无畏风雨向前行。2021年已过去将近两个月,但居家隔离的漫漫时光、返校毕业的离别惆怅、等待考试的紧张不安仿佛发生在昨天。以选调生的身份开展工作也已6周,一个半月以来的工作中,有担心自己无法胜任的惴惴不安,有完成工作后的成就满满,有对笔耕不辍前辈的钦佩,有对轻松化解矛盾的智慧的折服……这些都是区别于学生时代的收获。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身份切换,像是接力跑中交接棒环节,既是“将舞台交给你”的仪式,又是“胜败看你的了”的责任。这把挡风遮雨的伞,渐渐转交到我们手里。传承品格与突破创新的重量时刻铭记,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流淌在血液里,跳动在脉搏中。

关键词:初心,近人,使命



快捷搜索:平“语”近人  习近平喜欢的典故  近人》观后感  典故观后感  

Tags: 近人   观后感   党员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