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条据书信 > 保证书 / 正文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养老问题研究

2020-03-27 15:00:44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养老问题研究

       

 学院名称 

  理学院

       专业班级   统计学11-1班

       学生姓名 

  赵辉

       导师姓名 

 张秀丽

  年

  月

  日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养老问题研究

 作 者 姓 名

  **

  专

 业

 统计学

  指导教师姓名

 ***

  专业技术职务

 目

 录

 摘

 要

 ………………………………………………………………1

 第一章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3

 1.1引言 ……………………………………………………………………3

 1.2.建模分析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3

 1.2.1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3

 1.2.2用成份数据降维法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趋势…………4

 第二章 中国养老问题研究……………………………………… 9

 2.1中国老龄化特点………………………………………………………9

 2.2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相关构成………………………………………9

 2.3中国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11

 2.4 国际养老保障制度经验借鉴…………………………………………13

 2.5建立和完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15

 参考文献……………………………………………………………………19

 摘

 要

 中国在建国之后,经历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人口年龄结构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尤其在近几十年,经济的增长速度相对稳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逐渐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规律,如何通过众多的数据分析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制定符合人口发展规律的政策来促进经济与人口和谐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分析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研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变化的发展趋势,并用成份数据降维法建模详细研究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规律,并对之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根据这些规律得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快的结论。随后,针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展开了对我国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现实行的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笔者通过比较国际上其他国家采取的不同养老保证制度,取人之长,借鉴经验,对我国养老保证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解决发展措施。

 关键词: 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老龄化

  养老问题

 养老体制改革

  ABSTRACT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grea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is constantly changing. Especially in recent decades, economic growth is relatively stable,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is gradually showing a relatively stable pattern, how many data analysis through the laws of China's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change, and according to the law obeys the law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policy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popul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population census in China, stud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changes in our country, using the real data dimension reduction method to modeling study in detail the composi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change rul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forecaste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the accelerating trend of population aging in our country in the conclusion. Then, in view of China's population aging question for the study of China's old-age security problem. First of al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al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n our country,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endowment assurance system of other countries to take on, take a long, draw lessons from experienc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ndowment assurance system of our country on the solution of the r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An aging population; Pension problems; The pension system reform

 第一章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1.1引言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很多,最为常用的指标是各年龄阶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如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某个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该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个地区的社会人口结构形态,如果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10%,则可认为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研究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无疑是非常具有价值的。不仅可以依据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预测未来的人口增长速度,还可以通过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构成分析隐藏在人口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对人口控制、福利保障、政策制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自建国以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迅速,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与进步,人口年龄结构也随着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发生转变,尤其是实施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生活水平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开始严格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做好人口年龄结构相关的分析与研究就更为重要。

 1.2建模分析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1.2.1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为了直观的比较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将第一次人口普查以来的各次数据标注在一图之内,将0-14岁、15-64岁、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用三条折线表示出来如下图1-1:

 图 1-1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由图 1.1可以发现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纵观这五十多年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表现为 0-14 岁的少儿人口以及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较小,而 15-64 岁的劳动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并且这一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著,到 2010 年前后,劳动人口数目已经扩大为非劳动人口的 2.64 倍之多。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80 年代间又一波婴儿出生的高潮,据相关统计资料知,1962年到 1980 年的这 18 年间,我国总共有 4.2 亿新生儿出生,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而这一批新生儿的长大之后,大量的劳动力涌入经济社会当中,直接导致了我国劳动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少儿人口比例开始显著降低,从 1980 年的 35.5%下降到 2010 年的19.07%。与此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医疗水平的提高使老年人口比例的逐年上升,从 1960 年的 3.32%上升到 2010 年的 8.37%。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定义,当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通过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出的最直观的结论就是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1.2.2用成份数据降维法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趋势

 在得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大致变化趋势之后,笔者将通过更为严密的数学分析进一步研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通过建模将抽象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转化为统计学的相关数据,然后利用数据降维预测的方法进行研究。

 数据降维基本原理是将样本点从输入空间通过线性或非线性变换映射到一个低维空间,从而获得一个关于原数据集紧致的低维表示。

 (1)建模准备

 本次研究中,我们把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0-14岁记为,15-59岁记为,60岁及以上记为,分别称之为少年年龄段、劳动年龄段和老年年龄段,因此我们要研究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变成了一个三维向量(,,)。

 研究的数据来源于1990年到2010年中国双数年份的人口年龄数据,由此构建一个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之所以选取这个时间段的数据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1990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严格贯彻执行了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制度广泛实行,人口发展的外部环境较为稳定,并且没有大规模的影响人口变化的事件;二是选取相邻两个年度的年龄结构指标之间的差异很小,为简单记取两年做时间序列的间隔。通过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得到表1-1所示的时间序列数据:

 表1-1 1990-2010年双数年度时间序列

 (2)预测模型的建立

 统计学上把总和等于1的各份额数据的组合称为成份数据。人口年龄结构的三个指标、、满足,因此(,,)是一组成分数据。然后需要

 对成份数据的时间序列的预测,如果对各个分量构成的时间序列分别建立模型进行预测的话,预测的结果往往无法保证各分量之和为1, 也就意味着预测结果未必是结构的表示。因此本次研究,我们采用成份数据降维法进行预测。

 具体的三维成份数据(,,)的做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令 = ,i=1,2,3。 则,即点()在以原点为中心的单位球面上。

 第二步,把点()用球坐标表示:

 即可得到决定点() 的两个转角的值:

 即三维的点()对应着二维的点(α,β)。

 第三步,分别建立两个转角α 和β 的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预测。

 第四步,以上步骤为可逆的, 只要获得转角的预测值 、 ,就可得到预测值:

 由此可以得出。

 根据成份数据降维预测方法,我们可以得到表1-2的人口年龄结构所对应的两个转角α、β的时间序列如表1-2所示:

 表1-2

 的转角值时间序列

 并且可以得到转角与转角的散点图分别如图1-2

 、图1-3所示:

 图1-2

 转角的散点图

 图1-3 转角的散点图

 从图1可以看出,α的散点图看起来近似于一条直线,可用线性方程对其进行拟合,应用SPSS 软件计算,得到α的预测模型:

 =0.0152k+0.9862

  ……①

 其判定系数R2=0.9783,因此拟合的程度非常好。

 同理,用对β序列进行线性方程拟合,用SPSS 软件计算,得到β 序列的预测模型为:

 =0.0062k+0.3540

  ……②

 其判定系数R2=0.8617,也拥有很好的的拟合程度

 在得到的预测模型①、②中, 令k =12,13,…,21,分别得到预测值 、 。由此得出相应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预测值(),其结果如表1-3所示:

 表1-3 预测年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值

 表1-3显示,0-14 岁的人口占比在持续下降,60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持续上升,而15-59 岁的人口占比也在不断地缓慢持续上升。2020 年和2030 年的年龄结构分别是

 (0.1121,0.7177,0.1702)和(0.0688,0.7294,0.2018)。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不断向高度老龄化演进的趋势。

 第二章

 中国养老问题研究

 2.1中国老龄化特点

 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分析来看,我们很容易便得到中国已经跨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而且从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老龄化现象有跟我国特殊的发展状况相关特征:

 (一)老龄化趋势的增加速度远超过我国总体人口的增长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的数据可得,50 年间我国人口总体增加了1.98亿,增长率为15.18%,平均每年增长0.30%,而这50年间老年人口(60岁以上)的数量增加了2.84亿,增长率为221.88%。

 (二)老龄化趋势速度快。发达国家老年人口(60 岁以上)比重从 9%增加到 18%所用的时间,法国为140年,意大利为 100年,瑞典为 86年,英国相对较少也用了 45 年,但是从相关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可能只需要25 年就能完成这个阶段。

 (三)人口老龄化同时伴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根据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家庭规模的平均值为3.96,而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家庭规模的平均数值为3.44,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平均数值变为 3.10,并且这个趋势仍在发展。

 (四)人口老龄化速度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失衡。2000年我国迈入 “老龄型” 国家行列,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800 美元,而一般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型”国家行列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 10000 美元行列。不言而喻,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两者具有较大的偏离性和不符性。

 2.2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相关构成

 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现象,它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重大的影响。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对养老的绝对需求加大,因此,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加深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不对养老保障问题加以密切的关注和研究。

 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而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从80年代以后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实践。1991年,国务院在总结部分省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2)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3)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4)劳动部(现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各级劳动部门为养老保险主管部门。

 “依据保险方式多层次”的原则,我国的养老保险的目标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也被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它是依照国家法律强制实施的为保障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实行的统筹原则是“以支定收、略有节余、同时留有部分积累”。基本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有三方面:一是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企业职工工资的总额和当地政府所规定的比例实行税前提取;二是个人所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三是国家财政补贴的费用。

 第二层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指的是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经济情况为自己的职工建立的一种辅助性养老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层次。 2000 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正式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重新命名为“企业年金”,并确定了企业年金管理方式采用个人账户管理模式,实行市场化运营的原则。

 第三层次,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缴纳保险的职工根据经济情况自愿投保的养老保险。它是职工自愿参加,同时可以自主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职工未到退休年龄死亡的情况,其个人账户的储蓄性养老保险金可以由他的指定人或法定继承人继承。之所以要实行职工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其目的在于扩大养老保险经费来源,增加筹集养老保险基金的渠道,减轻国家和企业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增强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同时可以促进个人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保险,也能够促进对社会保险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群众监督。

 此外,各种其他形式的社会互助养老保险也可以看做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

 2.3中国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养老金支付“缺口”巨大

 据相关统计,我国2012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高达19个,不久之后,将有可能会出现全国范围内的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现象,养老金缺口的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现金流量缺口,每年支出的大量的养老保险费用造成的缺口巨大;第二是存量缺口。按“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管理模式,必须解决制度转轨过程中“老人”和“中人”遗留下来的的各种隐性债务或转制成本问题;第三是未来缺口,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两部分构成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社会统筹实行现收现付制,而个人账户实行积累制,账户的基金所有权归属于缴费者个人。设计个人账户的目的是为了在退休人员高峰到来之前能够积累部分资金,以便缓解将来人口老龄化时带来的资金支付危机。但是实际情况社会统筹的资金支付退休人口的养老金还远远不够,因此个人账户的资金都被用来现收现付,成为了 “空账”,由此便构成养老保险资金的缺口。

 (2)保险覆盖率低,非国有经济部门投保艰难

 我国早在1997年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时就规定,要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但由于相关的体制转轨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和其他的原因,政府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成果收效甚微。目前国有企业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的覆盖,非国有经济部门的从业人员尚未大规模覆盖职工养老保险。非国有经济部门的从业人人员包含甚多,不仅包含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而且还包括那些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的人员以及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等。这些人往往没有企业给他们提供机构缴纳的养老金,如果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所有的资金都需要自己投保。因此他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不仅要承担更大的经济投入,而且必须承担个人账户积累基金被挪用的制度风险,再加上各地缴费率不同,管理方法一致、不衔接的限制,使这些人面临着巨大的参保成本,这导致他们往往选择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是进行个人储蓄和人寿保险。

 (3)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家庭是社会成员天然的基本的老年生活的保障单位,它所具有的内在保障功能传承了数千年之久。中国人向来有喜欢大家庭的传统,形成这个传统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人丁兴旺,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大家庭所固有的能更好地提供老年生活保

 障的功能。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和我国不断发生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家庭的人口年龄结构和规模程度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小家庭或核心家庭形式已经取代了以前传统大家庭的生活格局。

 随着家庭格局的变化,家庭能提供的老年生活保障功能也在弱化。一方面是由于子女数量的减少导致年轻一代赡养老人的经济承受力下降,没有相应的社会机制保障老年人的收入,老年人口将因为无法从事劳动获取收益维持生活势必会导致自己陷入贫困;另一方面,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使相互服务尤其是为年老一辈赡养服务的功能遭到削弱,而人口老龄化趋势又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年青一代为他们提供生活服务。

 (4)缺乏系统完善的养老保险金发放机制体系

 鉴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是在之前实行的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有很多地区都是继续由企业发放养老金,只有少数地区改由银行、邮局等社会机构发放。由企业发放养老金,国家的社保机构对于企业拖欠的养老金数量无法判断,这就容易造成养老金发放的两种情况的拖欠,一是因企业应缴养老保险费的资金不到位,需要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却领不到;二是部分企业会把社保机构返给企业的养老金擅自挪用,有的企业甚至把返回的养老金重新作为养老保险费上缴,来达到非法获取养老金的目的,退休的员工却拿不到一分一毫。

 养老保险金发放机构不明已经不仅是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是否实现社会保险的机制的重要方面,更关乎到广大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采取再多的别的措施来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最终养老金都不会发放到需要它的退休人员手上,只是在做无用功。

 (5)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农村的养老保障目前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的方面:首先,农村养老保障保富不保贫。因为目前推行的养老保障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储蓄养老方式的“社会”保险形式,只有缴费才能成为它的受益者,对农村地区而言,要想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就意味着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这对贫困人口和老年人口来说,往往都是难以实现的;其次,筹集资金困难,保障水平低。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每年在保障日常生活开支之外还要拿出相当数量的钱缴纳保在很多不富裕的地方

 都是非常困难的,养老资金筹集困难可想而知;此外,因养老金缴费水平很低,有的地区即便缴了养老金,最终养老金的数量也难以满足养老需求。

 (6)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管理关乎到养老保险制度的成败,尤其在我国实行“统账结合”制度之后,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管理方法还没有探索出一条可以抵御风险的可持续发展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路。近年来据有关部门测算,基金平均回报率扣除了通涨率之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收益率为负值。这将对我国抵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产生不利的影响。养老基金的正常运转和养老金不断保值增值,往往都是取决于经营基金的机构能否是诚信且具有能力的受托管理机构管理,并能在从资本市场运作取得稳定的收益。国家目前统一监管基本养老保险中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规定基金余额要统一购买国债,投入其他金融领域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这种管理方法固然保障了安全问题,但是却不符合保险基金要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以及管理运作的客观规律,从长远上看并不可取。

 2.4 国际养老保障制度经验借鉴

 各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与其经济、社会背景有关,而且与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各国实行的养老保障制度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看到,而且在养老保障制度已相当成熟的国家之间也可以看到。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养老保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以美、德、日等为代表的自保公助型养老保障模式,二是以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障模式,三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障模式。三种模式各有特色,各有所长。我们可以对着三种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出可以为我国所用的经验和教训。

 (1)自保公助型养老保障模式

 德国养老保险的目标在于养老金应是以保障退休者(及其配偶)的生计,维持其购卖力。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三个重要方面是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还有私人养老保险。美国社会保障法规定,凡年满65周岁的缴纳社会保险税的公民都可领取养老退休金,62-65 岁退休者只能领取部分养老退休金。此外,参加保险的因伤残退休者和

 他们未成年的子女、配偶,也可以领取一定的保险费。美国联邦政府的养老基金来源是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来源于工资,所以我们也称它为工资税。一般情况下,政府征收的社会保障税全部花费在政府的社会保障项目上,做到了专款专用,每年剩下的节余结转下年使用,如果不足的话就提高税率和税基,由此保证了美国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日本的养老金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由一下三个方面构成:退休金、伤病养老金和家属抚恤金。在现行的养老金保险制度体系中,既有日本政府承办的公共养老金,也有企业方承办的企业养老金,还有个人自愿投保的个人养老金储蓄。公共养老金是保障基本的、标准的需要的,如果公共养老金不能满足养老保障的需要,则由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储蓄来填补剩下的空缺,以此保障老年人口的晚年幸福。

 这种自保公助型养老保障制度,强调养老保险是个人的事,国家只是提供部分资助。这种模式有四个明显的特征:(1)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以此为依据实行具体的准则。(2)以自我保险为主,国家资助为辅。公民个人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金,企业主有义务为雇员缴纳社会保险金,而政府福利机构则依法拨款资助。(3)养老保险制度有一定的强制性。公民只有在履行自身相关的义务,即缴纳养老保险金后才有资格领取养老保险津贴。(4)保险基金来源多元化,不宜收到国家经济变动的影响,并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做为保险的后盾。

 (2)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障模式

 瑞典是高福利国家,从“摇篮到坟墓”几乎都有他的保险身影存在。在瑞典,男女都是65岁退休之后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养老金。它的养老金组成有三部分:基本养老金、附加养老金和部分养老金。它的基本养老金无需缴纳任何费用,也无需经过收入情况调查,贫富一视同仁。这也是很多其他国家居民羡慕的地方。雇工和雇员不需要缴纳保险税,雇主则需要缴纳 4.7%的工资税,政府负责基本养老金费用总额的 55%。基本养老金是老年人用来维持基本生活的基本保证。由于退休者退休前工龄长短不一,并且工作时的收入有高有低,因此得到的附加养老金数额也不一致,因人而异。一般是取过去 30 年中收入最高的 15 年的工资水平进行评算。部分养老金是指年满 60 岁的人可以提出要求减少工作时间,并能领取因为工时缩短导致减少的收入补贴。

 这种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障制度,主要实行于瑞典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用这些财政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来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安定,缓解社会的矛盾。

 这种保障制度的特征如下:(1)通过立法将养老保障设置为国家福利政策的主要内容,并依法设置专门的主管和专门的法院进行监督、管理和执行。(2)强调国家福利制度的普遍性。国家所有老年人都可以领取养老金,退休人员都可以领取与退休相关的收入养老金。(3)国家财政承担养老金的大部分支付,公民不需要缴纳或缴纳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4)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一般来源于税收。

 (3)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障模式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职员提供足够生活的储蓄,以便在退休后或者丧失工作能力时有生活来源。在新加坡,每个就业者都拥有公积金户头,每月都需要向公积金交纳一定比例的个人工资,目前每月交纳的基数上限是月工资6000 新元,当会员年满 55岁或者当要永远离开新加坡时,他就可提取全部公积金存款,存款的利率市场利率相等。新加坡建立了中央公积金局以方便对公积金进行全国统一管理,还制定了《中央公积金法》,以保护公积金会员的合法权益,并且以此规范管理、使用公积金储蓄的行为。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中,从以往单纯取得利息收入发展为慢慢取得投资收入,从个人扩展到家庭成员。另外,现在公积金储蓄已从以前的强制性的参与变为可以自由选择、自愿参与,越来越受欢迎。

 归纳起来,新加坡养老保障制度的特点是:(1)实行储蓄保险基金制度,政府不负担保险费用,一切费用都由雇主和雇员承担;其保险金额由雇主、雇员缴纳的保险费数量和利息三部分组成,并且多为一次性支付。(2)具有强制性,其主要目的是为职员提供以后生活的储蓄,当其退休后或者丧失工作能力时能获得生活的保障。

 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的情况分别制订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并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养老保障模式。笔者认为,通过这些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选择养老保险模式时不能生搬硬套,要构建适应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险体系(2)要正确选择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决定了在筹集养老保险资金时,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式才能做到事半功倍(3)养老事业要依靠社会,走市场化道路(4)延迟退休年龄的步伐不宜太大,最好逐步缓慢地延迟养老金领取年龄,以防止出现难以解决的连锁问题。

 2.5建立和完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

 在当前中国的国情下,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如何选择切实有效的应对对策尤

 为重要。首先,应该承认我国养老保障体制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人口老龄化来势汹汹、养老保险需求巨大的同时,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起步晚、亏空大、管理不规范;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就业压力大、城镇化进程压力大与养老保险压力大并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在相关方面的优势:国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可提升性大,发展空间充足;劳动力和老年人的生活成本相对来说较低;通过近些年来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定的中国特色养老保险的实践经验。具体的对策如下:

 (1)不要过早过快地推迟公民的退休年龄。尽管我们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着严重的资金危机,但是养老政策的制定和形成受制于多方面的影响,虽然推迟退休年龄,能短期内增加养老保障资金,减少养老保障资金的透支风险,但它也会对储蓄以及短期内青年人群的就业问题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就业以及消费指数不断上升,与此同时经济景气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适当推迟退休年龄。

 (2)将“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分离。“统账结合”的模式强制性地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制度模式结合在一起,势必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分离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保险金和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基本养老金纯粹进行“社会统筹”,单独核算,杜绝“社会统筹”消耗 “个人账户”缴纳的养老金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职工缴纳费用的积极性,增加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程度,而且能够简化养老保险金的管理操作方法,同时加强抵抗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能力。

 (3)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壮大银色经济。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势必会给我国带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增加国家养老保险金的支出,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银色经济发展平台。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支持与信贷优惠等政府帮助老龄产业的发展,实现老年人口收入的可持续性增加,另一方面,优化为老年人服务的相关产业和机构,满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的多方面需求。

 (4)提升养老保险覆盖面和个人缴费率,并且鼓励个人“多缴多得”。社会保险基本都遵循“大数准则”,即覆盖面越广,保险的共济功能就越好,同时保险的支付能力也就越强。针对我国巨大的社会保险缺口问题,需要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同时在缴费率上,坚持“减轻企业压力,提升个人责任,多缴多得”的原则。我国诸如深圳、上海等发达地区的个人缴费率已经从 8%上升到 10%,这对养老保险基金平稳运

 行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起到了良好想效果,因此可以在全国城镇养老保障工作中稳步推广。另外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中,贯彻“多缴多得”的分配思路,通过激励个人缴纳保险金充实养老保险基金,以此更好的发挥其平衡社会养老的作用。

 (5)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养老保障体制中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规定老年人的养老主要依托家庭后指出,要“发展社区服务,同时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体育文化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相关设施的网点”,社区资源利用潜力巨大并且可以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基层组织更加的全面系统,我们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社区优势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社会快速到来带来的矛盾。例如,在大连市各行政区成立了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在社区成立了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站,同时形成了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片。“服务中心”+ “服务站”+ “服务片”构成了服务离退休人员的一个网络。这一形式,受到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致称赞,试离退休人员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觉。我们应该充分吸取这种经验,并加以推广。

 (6)对养老基金有效管理投资,确保保值增值。在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上,政府可以在这三个方面上进行改革:(1)政事分离,政府从直接经营转为间接监督调控。政府只需要建立监控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监督管理,专业机构则负责具体营运。这样能够消除垄断,强化竞争,同时也可以提高基金的收益率。政府要加强信息披露,在防止内幕交易和违规操作上加强监控力度,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2)拓宽投资领域,提高投资的回报率。要想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政府应放宽投资限制,而不是仅仅限于一种投资方式。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验看,依托一个健全高效的资本市场进行多层级多方面的投资是养老基金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为了分散风险,一般应注意采取符合国情的合理的投资组合。我国养老基金的投资方向,要逐步从安全性高的政府债券向外拓展,如投资于公司债券和股市中,投资时正确运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注意分散投资风险,力求实现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

 (7)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时,对家庭养老为主的非正规体系应进行维护,一方面要保证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而另一方面则需要努力建立以社会养老为主的正规群体养老保障体系。在农村社会养老机制不能在短期内起来的时候,应该继续维持以家庭为主的农村传统养老保障

 体系,我们可通过法律途径等,保证老年人共享家庭成果的权利。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发展市场趋向的农村特色养老保障事业,逐步稳健推地推行社会养老保障改革,实现将农村养老保障过渡到以社会保障为主的正规群体保障行为上来,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推行以寿险为主的商业性养老保险,包括各地创造的以土地、资本金入股的股份合作制养老保险形式,计划生育与父母双亲养老保险相结合的计生养老保险形式等;二是当农民普遍生活水平基本完成小康向富裕阶段过渡的地区,可以开展由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民个人共同出资的强制性社会养老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人口结构变化转变过程,人口老龄化水平也随之迅速提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基础条件下,老年人口的巨大数量和迅速提高的老年人口比例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老龄化问题不会长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沉重包袱。中国正在进行多方面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意愿的商业性的养老保险三个层次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结合中国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情,要想建立完善这样一套有效率同时有保障的养老保障体系,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需要多方面长期共同努力。在城镇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需要依照城乡有别、多层次、分步骤的工作原则,合理规划,严格执行,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抵御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保障我国老年人口老有所依、老有所依、晚年幸福,实现人口增加、个人幸福、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

 孙陆军.中国涉老政策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53

 [3]

 田雪原.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制创新[A].北京.人口学刊2014.1

 [4]

 邱刚.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积极推进养老机构的建设和管理[J].中国民政.2005:8一10

 [5]

 陶立群.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刘文富.国外发达国家养老服务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

 2009.3(中):223一224

 [7]

 罗熹.依托金融市场运作养老资金是我国的必然选择[J].红旗文稿,2012,(20):17-19

 [8]

 左咏根.空巢老年人家庭社会问题浅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234-235

 [9

 陈洁君.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68-70

 [10]

 李志建.美国老年人“社区照顾”调研简报[J].中国物业管理,2010,(9):32-34

 [11]

 李勇胜,人口预测中的模型选择与参数认定[J].财经科学.2004(2):68一72

 [12]

 彭希哲 梁鸿 程远.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34-235

 [13]

 叶响裙.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困境与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4]

 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述评[J].人口与经济.2001第1期:25一27

 [15]

 陈永生.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06:45-49

 [16]

 田香兰.日本老年社会保障模式的解析[J].日本研究.2008,03:46-50

 [17]

 刘宝驹.社会变迁中的家庭一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M].巴蜀书社.2006

 [18]

 叶响裙.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困境与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9]

 李翌首.对我国机构养老模式发展问题的思考[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7):9一 11

  [20]

 乔晓春.中国老年贫困人口特征分析[J].人口学刊.2006,(4):3一8

 [21]

 彭文洁.深化改革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J].社会福利,2005(5):41一43

Tags: 养老   化与   中国人口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