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条据书信 > 保证书 / 正文

学习总书记于大学生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心得感想五篇

2021-04-23 12:03:22

建一流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他在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极不平凡历程,办学规模、培养质量、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懈努力。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流人才方阵。要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锤炼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能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和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广大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塑造,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教育学生更加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不断让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信仰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奋进在新时代,高校要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努力为民族复兴、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培育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关键词: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体现我国大学的责任和担当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种主动选择,体现一所大学的责任和担当。纵观世界历史,大学已经走过近千年的发展历程,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使命,世界一流大学总是在努力寻求更高的发展目标中不断提升、不断发展,引领本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一般而言,世界一流大学往往产生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新的事业。我国高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初期,清醒认识到自身在基础条件上与国外一流大学存在的差距,因此努力把握好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大学开始把眼光投向世界,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坐标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1985年5月,党中央颁布了《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同年,清华大学召开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从现在起的十年,是把清华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发展阶段”,首次把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学校长远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努力,2021年清华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按照党和国家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到2030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新目标。一届又一届校领导班子、一代又一代清华师生员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接力奋斗、接续探索,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不断把一流大学建设推向深入。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具有一些共性特征,比如雄厚的办学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良好的国际声誉等。在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认真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发展目标,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
既不急于求成,又要积极进取。同时,每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我国高校要从国情和学校实际出发创造和保持自身的特色,在持续的探索中对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等作出自己的回答。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国高校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和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真正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这方面,清华大学做出了自己的探索。2021年,清华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必须将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统一在办学实践中。“世界一流”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先进办学水平,“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清华风格”是清华大学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精神气质以及发展模式的高度凝练,三者统一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普遍规律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世界一流意味着引领,不仅能引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更能影响社会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世界一流还意味着贡献和影响力,不仅要对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还要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发挥作用。这意味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要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始终保持永不满足、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在传承中变革、在创新中成长。我国高校要不断从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改革创新的新成效中汲取力量,深入到大学的本质中去寻求内在的新动力,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优势。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中西文化之精华,在持续奋斗中不断进取,在比较借鉴和探索创新中努力发挥引领作用。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高校要在全面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向纵深推进。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精心谋划学校的长远发展蓝图,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同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更高的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术创新水平和国际交流合作层次,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自强的清华人永远坚持国家至上、人民为先,努力在党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书写不负时代的清韵华章。自强的清华人永远以创新为矢志不渝的追求,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清华大学将以更加深入的思考、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有力的行动积极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作者分别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现代大学制度,办学定位,百年办学

 

 

 读懂钱伟长的“人生力学”

 

  近日,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红遍网络,只因“参考文献”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论文作者钱伟长,是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在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等领域都卓有建树,为中国科技、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钱伟长的“人生力学”,对我们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知识改变命运,树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求学品格。出生于一个贫困的书香世家的钱伟长,自小就深受其有着渊博的中国古典文化知识的父亲和四叔的熏陶,对博大精深的中华古典文明十分痴迷,很小的时候就读过《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历史名著,为日后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初级中学毕业后,钱伟长顶住母亲希望他尽快就业而担负养家重任的压力,在拼命干活之余勤学苦读,并考入清华大学,进而越过重洋求学访学,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可以说,知识改变了钱伟长的命运、成就了他的不朽人生。作为青年党员,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要跑好时代“接力赛”,必须顺应潮流,强化终身学习理念,焚膏继晷、夜以继日,从书本里学习、到实践中学习、向群众学习,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做一名爱学习、有知识的青年。

  国家重于泰山,厚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一个人文学术新星正冉冉升起。然而,“九一八”事变突然爆发,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肆意横行的钱伟长,怒发冲冠、气难自平,毅然决定弃文学理,走科学救国的道路。自此以后,钱伟长废寝忘食地学习数理化知识,冲破重重阻隔而出国留学;
抗战胜利后,他果断抛弃美国优渥的工作生活环境,第一时间回到祖国怀抱,把青春和热血献给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干出了一番名垂青史的成就。历史证明,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须臾不可分离,为国家奉献的人生格外精彩。作为青年党员,要砥砺家国情怀,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自觉把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之中,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立足岗位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大局作贡献。

  磨砺始得玉成,锤炼“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的顽强斗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钱伟长的一生跌宕起伏、艰难曲折,却始终在困境中不屈抗争、在磨难中蝶变成长,写就了不一样的人生精彩。家境贫寒之际,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贫乐道、矢志不移,向知识的高峰奋勇攀登;
国家危难关头,他“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漂洋过海留学深造;
社会承平时期,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作为青年党员,要发挥好先锋表率作用,增强斗争意识、磨练斗争意志、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好逸恶劳、不拈轻怕重、不挑肥拣瘦,勇敢到急难险重任务中挑重担、当尖兵,不务虚名、但求实效,用苦干实干彰显担当、用辛勤付出赢得尊重。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正是钱伟长一生的生动写照。我们要从革命先辈的非凡人生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提升生命的境界,建功新时代、写就新辉煌。

关键词:力学,读懂,人生,钱伟长

 

 给我深刻印象的三个“清华人”

 

  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清华大学考察。他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清华大学自成立的那天起至今,秉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精尖人才”,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笔者的印象里,有三个“清华人”,对我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钱伟长,弃文从理,一腔热血立志“救国”。近日,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因“参考文献”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让网友感到惊奇并关注。当网友们看到作者是钱伟长的时候,评论里纷纷表示由衷佩服。可以说,笔者也是从这才开始认知到这位“国宝级”的大师人物。18岁时,钱伟长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在一夜之间做了一个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这份“青年热血”让笔者“深有触动”。这份“青年担当”让笔者“斗志昂扬”。后来,一个数、理、化三科加在一起只有25分的“严重偏科生”,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扑”在了物理和数学上。“出国深造”后坚持要“学成归来”,一切都为了祖国的需要。钱伟长的一生“荣辱数变”“老而弥坚”,从义理到物理,他把祖国看得最重要。

  南仁东,志存高远,耗尽心血打开“天眼”。这位1945年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的“国宝级”人物,耗费了二十余年心血建造了“中国天眼”。因为笔者现居地东丰县隶属于辽源市,距离辽源市龙山区只有40多公里,应该说“南老”是和笔者距离“最近”的“大师”了。1963年,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后来,南仁东在天文领域不断地超越自我,锐意改革,提出了很多“新概念”。为了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选址,他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先后对比1000多个洼地,花费了12年的时间。他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国之重器”,让国人又一次“扬眉吐气”。他毕生的事业是成功的。“天眼”虽在深山,却和它的“父亲”一样,是那么得“志存高远”,终要望遍那“星河浩瀚”。

  李健,淡泊名利,遵循内心追逐“梦想”。相比较前面两位“享誉盛名”的“国宝级”大师,李健只是一名歌手,一名创作型音乐人。1993年他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文艺爱好者冬令营获得全国第一名,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凭借《一生有你》而声名大振,但是他在如日中天时选择了退出,只是因为自己想要的无关名利,而是对音乐的那份热情。他的《风吹麦浪》《贝加尔湖畔》《传奇》,让人听了有意境又觉得很安静。他的文化底蕴让他始终保持着清醒,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如沐春风般的真实与惬意,仿佛是诗人般的吟唱。他在机场候机的时候会选择看书,唱别人的歌曲会和原唱要授权、并给版权费,他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一直保持“学生的状态”。他始终都能秉承对名利的淡然,始终都能保持对梦想的那份热忱执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给我深刻印象的三个“清华人”,尽管他们从事的职业不同,但是他们展现出来的“清华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向“大师”致敬,向“偶像”看齐,让我们为祖国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关键词:给我,印象,三个,华人

 

 共产党人的大志气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在学习党史中,处处可见共产党人的大志气。

  共产党人的大志气,是“敢教日月换新天”。一百年前的旧中国,风雨如晦,百姓生如蝼蚁,命比纸薄,绝望!绝望!这时,一束暖光照进漆黑的冷夜——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它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给绝望的人们带来希望!一百年来,从带领老乡“打土豪、分田地”,到“耕者有其田”,再到“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共产党人让中华大地换了人间!

  共产党人的大志气,是“人生无处不青山”。毛主席17岁离开韶山时,便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有志者,事竟成。此后的岁月,从长沙到北平,从井冈山到赤水河,从延安到西柏坡,革命到哪里,他就到哪里。共同的理想凝聚共同的力量,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们,皆循着革命的道路,一路起起伏伏、披荆斩棘,最终夺取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共产党人的大志气,是“欲与天公试比高”。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当时国内的条件可谓一穷二白,陈赓问刚回国的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掷地有声地答道:“中国人怎么不行?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陈赓大将听了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我就要你这句话。”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两弹一星”成功问世,东方的新中国,让世界惊叹!

  如今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衣食无忧,百姓安居乐业。“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大国重器接踵而至。一次成功的卫星发射、一艘舰艇的完工下水,在我们看来都太正常不过。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一切来自于过去的不易,或许很多革命先辈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志气和精神我们当永远铭记。我辈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定当胸怀凌云志,紧握接力棒,跑出加速度,续写新辉煌!


关键词:共产党人,志气




Tags: 大德   大志   大任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