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文秘写作 > 办公表格 / 正文

临床医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2020-09-10 20:23:17

临床医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目 录 “临床医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1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6 “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9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11 “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18 “组织学与胚胎学” 课程教学大纲 23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9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33 “临床医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课程编码:CLIM2001 学时:32 学分:1.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五、七年制,法医学、预防医学专业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文历阳主编,《医学导论》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医学导论是以医学为研究对象,着重从整体的角度来阐明医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论述医学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
介绍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医学工作者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

医学导论通过引而不发、导而不入、宽而不深的论述,将医学生导入医学这一神圣殿堂,使医学生对医学的结构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对医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有较充分的了解,引导医学生全面认识医学是什么?学医做什么?怎样学好医学等问题。培养医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学会做个好的医务工作者”。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医学的精神,更有效的指导医学生学好各门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促进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另外,介绍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卫生改革的形势和取得的成果,描述加入WTO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服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使医学生进一步了解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现状以及医学和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引导医学生对医学及其相关学科有一个更加系统、完整的认识,激发学生认真学习,为发展我国卫生事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努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要求医学生对医学的结构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了解医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学会学好医学的方法,学会做个好的医务工作者等,有效指导医学生学好各门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促进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2. 使医学生了解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现状以及医学和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3. 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医学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 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目的:学习医学的历史,熟悉了解医学的发展规律,明确医学的发展方向,从中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拓宽知识面,学习和掌握正确评价新生事物的思想和方法;
培养热爱专业的思想,树立为医学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古代医学 第一节 医学的起源——原始医学(了解) 第二节 古代东方医学(了解) 1.古埃及医学 2.古印度医学 3.古巴比伦和亚述的医学 4.中国古代医学 第三节 古代西方医学(熟悉) 1.古希腊的医学 2.古罗马的医学 第四节 古代医学的特点(了解) 第二章 近代医学 第一节 近代医学的发展(熟悉) 1.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医学 2.17世纪的医学 3.18世纪的医学 4.19世纪的医学 第二节 近代医学的特点与启示(熟悉) 1.实验医学室近代医学的奠基石 2.不同学派的争鸣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3.自然科学进步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动力 4.医学交流架起了近代医学发展的桥梁 第三章 现代医学 第一节 现代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熟悉) 1.科学技术发展与现代医学 2.药物学与治疗学的飞跃 3.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4.免疫学的发展 5.医学遗传学的发展 6.器官移植与人造器官 7.医学模式的转变 8.传染病的新动态 9.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第二节 现代医学的特点(熟悉) 1.医学分科专门化 2.医学发展国际化 3.医学技术逐渐现代化 4.医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学科 5.现代医学发展的启示(掌握) 6.临床必须与预防相结合 7.技术的转移与综合是医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8.既要重视延长寿命又要重视生命质量 第三节 21世纪医学的发展趋势(掌握) 1.分子生物学将成为新世纪医学发展的龙头 2.医学与众多学科融合发展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带来新突破 3.预防医学发展将促进卫生革命 4.老年医学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医学课题 第四章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了解) 1.阴阳五行 2.脏腑经络 3.病因病机 4.诊法辨证 5.治则方药 第二节 中医学各专科的形成和发展(了解) 1.中医基础 2.诊断学 3.内科 4.外伤科 5.妇产科 6.儿科 7.五官科 8.针灸科 9.药物学 10.方剂学 第二节 中医学的振兴(了解) 1.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2.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突出成果 3.中西医结合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第二篇 医学教育与医学学习 第五章 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目的:熟悉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使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三方面的学习、训练,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

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熟悉) 1.自然科学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医学专业知识 4.医学人才的能力结构(熟悉) 5.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动手能力 7.自学能力 8.创新能力 9.交往能力 10.信息管理能力 11.组织和管理能力 第二节 医学人才的素质(熟悉) 1.想道德素质 2.文化素质 3.业务素质 4.身心素质 第六章 医学教育教学概论 目的:了解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改革和卫生改革的形势、以及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服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熟悉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掌握医学教学过程的概念、主要任务与特点,掌握医学课程模式。使医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现状以及医学和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明白医学生在医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认真地学习,为发展我国卫生事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努力。

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了解) 1.医学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 2.医学教育体系的专业结构 3.医学教育体系的类型结构 第二节 医学教育教学过程(掌握) 1.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2.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 3.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医学教学管理 1.医学课程(掌握) 2.医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熟悉) 第四节 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了解) 1.医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2.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五节 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熟悉) 1.教育思想的概念 2.教育思想的形成 3.传统教育思想的强化 4.医学模式及其观念对现代医学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5.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 学习的理论与医学学习 目的:了解学习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医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掌握医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使医学生在医学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学习的理论概述(了解) 1.学习的内涵 2.影响学习的因素 第二节 大学学习与医学学习特点(熟悉) 1.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2.大学学习特点 3.医学学习的特点 4.医学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第三节 医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掌握) 1.医学知识的记忆技巧 2.医学思维的训练策略 3.医学的学习方法 第三篇 卫生人员与卫生服务工作 第八章 卫生人员 目的:了解卫生人员职业群体中,从事医疗卫生、卫生管理和卫生后勤等各类人员的职业内涵和社会角色、熟悉医疗卫生人员的分类依据;
掌握临床医生的使命、权利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及医学人际关系特征、医患关系和常用医患沟通技巧。

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卫生人员的分类 1.工作性质分 2.按工作场所分 3.按从事中西医学分 4.按是否专门从事卫生工作分 第二节 临床医生角色 1.临床医生的使命与职责 2.临床医生的社会声望和权力 3.临床医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第三节 护理人员角色 1.护理人员的产生和社会地位 2.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第四节 其他临床医务人员 1.临床卫生技术人员 2.临床管理人员 第五节 卫生防疫监督人员 1.生防疫人员 2.卫生执法监督人 3.基层社区卫生工作者 1)社区卫生工作者 2)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 第九章 病人 第一节 病人角色 1.疾病行为 2.求医行为 3.遵医行为 第二节 病人的需要与期望 1.病人的需要 2.病人的期望 第三节 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1 病人的权利 2.病人的义务 3.病人的心理变化 4.认知变化 5.情感变化 6.意志行为变化 7.人格变化 第四节 以病人为中心 1.以病人为中心的意义 2.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 第十章 医学人际关系与沟通 第一节 沟通概述 1.沟通的概念与类型 2.沟通的基本要素与模式 3.沟通的特点与功能 4.沟通能力机器培养 第二节 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内容及规律 2.人际关系的特点 3.人际关系的作用 第三节 医学人际关系与沟通 1.医学人际关系特征 2.医患关系 3.医务人员的人际关系 4.治疗性沟通 5.常用医患沟通技巧 第十一章 健康与疾病 目的: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熟悉生命的定义与特征;
掌握人的生命标准与价值、健康的定义、标准与亚健康状态,掌握疾病的定义、发生机制、自然进程和转归与疾病谱变化,掌握衰老的定义与特征,掌握死亡的定义与标准。使医学生对生命、健康、疾病、衰老、死亡等基本概念有一个全面认识。

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生命 1.生命的特征与定义(熟悉) 2.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了解) 3.人的生命标准与价值(掌握) 第二节 健康(掌握) 1.健康的定义 2.健康的标准 3.亚健康状态 第三节 疾病(掌握) 1.疾病的定义 2.疾病发生的原因 3.疾病的自然进程和转归 4.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 5.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 6.疾病的分类 7.疾病谱变化 第四节 衰老 1.衰老的定义与特征(掌握) 2.衰老的机制(了解) 第五节 死亡 1.死亡的定义(掌握) 2.死亡的标准(掌握) 3.安乐死与临终关怀(了解) 第十二章 临床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 临床思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了解临床诊断过程和临床思维的关系。

3.了解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思维过程。

教学内容:
1.临床诊断过程和临床思维 2.临床思维的一般规律 3.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思维过程 4.常用治疗方法及其评价 教学学时:2学时(课堂讨论1学时,讲授1学时) 教学方法:
1.先提出一个病案,启发同学们分析,并进行讨论:该病例“病变的部位,可能的诊断,以及您是如何思考的?”然后,由老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突出病案分析和临床诊断的思维过程。使同学们强烈感受到正确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促进学好医学基础知识的自觉性。

2.在讲授中多举临床上遇到过的实例(经验或教训),生动地介绍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思维过程和一般规律。

复习思考提纲:
1.临床诊断的一般过程如何? 2.在诊断过程中,从临床思维角度考虑有那些注意点? 3.临床治疗中如何体现临床思维? 第二节 循证医学与批判性思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循证医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2.熟悉循证医学实践的三要素。

3.熟悉循征医学实验的“五步曲”。

4.了解循证医学诞生及发展的必然性及其重大意义。

5.了解循证医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1.循证医学与批判性思维 2.循证医学的概念和内容 3.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和特点 4.研究证据的评估 5.成本一效果分析 6.现代医学对临床医生的新要求 教学学时:2学时(讲授) 教学方法:
以生动的例子阐述循证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应用批判性思维指导临床实践,使21世纪临床医学研究和实践进入了新时代。以精采的讲述使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现代医学必须以人为本,现代医生必须掌握循证医学的方法和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强化临床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并产生强烈的共鸣。

复习思考提纲:
1.简述循证医学的概念及循征医学实践的三个要素。

2.循证医学的主要内容有那些?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 3.成本一效果分析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4.循证医学的广泛应用可能带来那些主要的变化? 5.循证医学实践“五步曲”包括那些过程和步骤? 第三节 临床实践中的法律问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事故是如何规定的? 2.熟悉何谓医疗事故责任原则?医疗事故责任原则和民法中的“过失责任原则”有区别吗? 3.熟悉什么是病人的知情同意权?举例说明。

第十三章 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 目的:了解疾病预防的宏观策略;
熟悉疾病预防的概念、基本任务与特点,熟悉卫生保健的主要形式与全球策略;
掌握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使医学生了解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与卫生策略,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掌握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

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疾病预防概论(熟悉) 1.疾病预防与预防医学 2.预防医学的基本任务 3.预防医学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疾病预防的宏观策略(了解) 1.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2.医学模式与疾病预防模式的转变 3.社会大卫生观 第三节 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掌握) 1.个体预防与群体预防 2.三级预防 3.疾病监测 第四节 卫生保健(熟悉) 1.卫生保健的主要形式 2.卫生保健的全球策略 第十四章 疾病康复 目的:了解康复医学的发展与作用;
熟悉康复医学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
掌握康复、康复医学、残疾学基本概念。使医学生对医学及其相关学科有一个更加系统、完整的认识。

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康复医学概述(掌握康复、康复医学、残疾学基本概念) 1.康复 2.康复医学 3.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 4.残疾学 5.社区康复 第二节 康复医学的发展与作用(了解) 1.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2.康复医学迅速发展的原因 3.康复医学的作用 第三节 康复医学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熟悉) 1.康复医学评定 2.康复治疗技术 第十五章 中国卫生国情 目的:了解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我国的卫生组织机构和卫生资源;
建国50年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与加入WTO后,我国卫生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掌握我国卫生改革的背景、原则和任务。使医学生了解我国的卫生国情的同时,理解卫生改革的重要意义。

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了解) 1.建国后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2.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和意义 第二节 我国卫生组织机构(了解) 1.卫生行政组织 2.卫生业务组织 3.宣传、出版和群众性卫生组织 第三节 我国的卫生资源(了解) 1.卫生机构 2.医院床位 3.卫生人力 4.卫生资金 第四节 建国50年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熟悉) 第五节 我国的卫生改革(掌握) 1.卫生改革的背景——卫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卫生改革的原则 3.卫生改革的任务 第六节 加入WTO后,我国卫生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熟悉) 1.加入WTO后,我国卫生领域的相关承诺 2.加入WTO后,我国卫生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四、实践环节 1.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4学时 2.医学教育思想 1学时 3.医学学习方法 5学时 4.卫生人员与人际交往 1学时 5.健康、疾病与康复 4学时 6.卫生国情 1学时 五、课内学时分配 章 内 容 参考学时 1-4 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4 5 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4 6 医学教育教学概论 2 7 学习的理论与医学学习 6 8-10 卫生人员与医学人际关系与沟通 2 11,14 健康与疾病,康复 4 13 疾病预防 2 12 临床诊断与治疗 6 14 中国卫生国情 2 大纲制定者:宋 彬 执笔 大纲校对者:宋 彬 大纲审定者:宋 彬 大纲批准者:宋 彬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Basic Chemistry 课程编码:CHEM1052 学时:104 学分: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七年制 先修课程:高中化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慕 慧主编,《基础化学》,科学出版社,2001 [2]魏祖期主编,《基础化学》,卫生出版社,2004 [3]王中秋主编,《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西安交通大学,200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基础化学是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所必需的一门普通基础课。

通过基础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医学基础课所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医学基础课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稀溶液的通性 目的要求:掌握物质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熟悉稀溶液的蒸气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原因和规律。掌握溶液渗透压力的概念、计算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内 容: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质量浓度的定义及相互换算。Raoult定律,溶液的沸点升高及凝固点的降低,van,t Hoff公式,渗透浓度及有关计算。高渗、低渗和等渗溶液,渗透压力与其它依数性的关系。胶体渗透压力。

第二章 电解质溶液 目的要求: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基本规律,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有关质子转移平衡的规律,并能进行溶液PH值的一些基本运算。掌握难溶电解质沉淀平衡的规律及其计算。了解酸碱电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内 容:强电解质溶液理论要点,离子的活度与活度因子,平均活度因子,离子强度的概念。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解离平衡常数,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及有关计算。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的相对强度,区分效应和拉平效应,共轭酸碱对的Ka与Kb的关系。酸碱电子理论。水的离子积,溶液的pH值。酸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及有关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多元酸、多元碱溶液,两性物质溶液)。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平衡,溶度积及其计算。

第三章 缓冲溶液 目的要求:掌握缓冲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能计算缓冲溶液的pH值,了解一般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了解常用的标准缓冲溶液 内 容:缓冲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能计算缓冲溶液的pH值(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公式的校正。缓冲容量,缓冲作用的pH值范围。缓冲溶液的总浓度、缓冲溶液的缓冲比、离子强度对缓冲容量的影响。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常用的标准缓冲溶液,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 胶体溶液 目的要求:掌握比表面能和表面张力的概念,能解释物质表面作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和性能。了解胶体和表面现象特点,掌握溶胶和高分子电解质(蛋白质)溶液的基本性质。了解凝胶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内 容:分散系的分类,比表面、表面自由能及表面张力。固体表面的吸附,液体表面的吸附,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乳状液类型、稳定性和生物活性。溶胶的光学、动力学和电学性质(电泳和电渗、胶粒带电的原因、胶团结构、ξ电势)。溶胶的稳定性和溶胶的聚沉。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高分子溶液与溶胶性质比较,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力。聚电解质溶液,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和盐析。唐南(Donnan)平衡及计算。凝胶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凝胶的类型,凝胶的性质及其应用。

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目的要求: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内容,以及内能、焓、熵和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物理意义。掌握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有关计算和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并能利用自由能的变化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了解热力学在生物系统中的应用。

内 容:热力学的基本术语,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和焓。反应进度,摩尔热力学能和摩尔焓变,热化学反应方程式,Hess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及有关计算。反应热与化学反应的方向,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变与化学反应的方向,自由能(Gibbs)变与化学反应的方向。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及有关计算,等温方程式及有关计算。生物化学标准态,生物体内的耦合反应。

第六章 化学平衡 目的要求: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掌握标准平衡常数与自由能变的关系及有关计算。了解实验平衡常数和多重平衡。

内 容: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标准平衡常数、实验平衡常数、多重平衡。标准平衡常数与自由能变的关系;
用标准平衡常数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预测反应方向,计算平衡组成;
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 目的要求: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律;
掌握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概念及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速率的影响,并能用反应速率理论加以说明。掌握元反应和反应级数的概念及相应计算,以及催化作用的原理及特点。

内 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法。有效碰撞理论,活化能及活化分子,过渡状态理论。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质量作用定律,元反应,反应级数,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的特点及相应计算。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公式及其应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原理,均相催化理论,多相催化理论,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特点。

第八章 电极电势 目的要求:掌握氧化值的概念,氧化反应的定义和离子-电子法配平。掌握电极电势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能运用Nernst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掌握电势法测定溶液pH值的原理。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了解离子选择电极基本知识。

内 容:氧化值,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方程式。原电池及其组成式,电极反应。电池电动势,标准氢电极,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电势与自由能变的关系。Nernst方程式及其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应用电极电势,选择氧化剂和还原剂,计算电池电动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电池电动势与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参比电极(甘汞电极和氯化银电极),指示电极(玻璃电极)。PH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了解医学上的电化学。

第九章 原子结构 目的要求:掌握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量子化和波粒二象性),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四个量子数的取值规律。熟悉s、p、d原子轨道及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了解核外电子结构同元素某些性质的基本关系。

内 容:Placnk的量子论,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原理。波函数,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四个量子数的取值规律。概率密度和电子云图形,氢原子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氢原子的径向分布函数图。氢原子s、p、d原子轨道及电子云角度分布图的异同点,多电子原子的结构、屏蔽效应、钻穿效应,Pauling近似能级图和Cotton近似能级图。基态多电子原子中电子排布规律: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Hund规则。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周期,原子的电子结构与族,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分区,核外电子结构与元素某些性质的关系(电负性)。

第十章 分子结构 目的要求:理解共价键的实质,掌握现代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并用其解释分子的空间构型。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并预测分子的空间构型。熟悉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应用该理论解释第一、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及异核双原子分子的形成及稳定性;
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某些性质的影响。

内 容:共价键的本质,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类型:σ键、π键、配位共价键。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判断共价分子几何构型的一般规则。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异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及其应用实例(H2+、O2、N2、HF.),根据分子轨道式判断分子的性质(键级、分子的磁性)。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以及对物质某些性质的影响。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 目的要求: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了解配合物的几何异构。掌握配合物价健理论的基本要点。了解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配位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螯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内 容:配合物的结构特征、组成及命名。配合物的几何异构。配合物的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配合物的磁距,内轨和外轨配位化合物。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中心原子d轨道的能级分裂,分裂能,中心原子d电子的排列,晶体场稳定化能,晶体场理论的应用。螯合物的结构特征和形成条件,螯合效应、稳定性与结构和自由能的关系。配位平衡及平衡的移动,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配位平衡的相应计算。

第十二章 滴定分析法 目的要求:熟悉分析结果的误差核偏差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精密度和准确度意义,熟悉有效数字的概念及运算规则。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原理及方法,掌握高锰酸钾法原理及方法,了解碘量法的基本原理,了解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内 容: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分析化学的概述。滴定分析法概述。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强酸与强碱的滴定,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多元酸及强酸滴定多元碱,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滴定,酸碱滴定分析法的应用。氧化还原滴定原理,高锰酸钾法概述、溶液的配制、标定及应用。碘量法概述、溶液的配制、标定及应用。配位滴定的概述,溶液的配制、标定及应用。

第十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目的要求: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方法,了解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熟悉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分析方法,掌握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异同点。

内 容:光吸收的基本原理,Lamber-Beer定律、影响Lamber-Beer定律的因素。吸光度、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的概念及相互换算,吸收光谱。可见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对照法、标准加入法),分光光度法的误差。显色反应,波长的选择,吸光度范围的选择,参比溶液的选择。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紫外分光光度计,定性鉴定分析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第十四章 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 目的要求:熟悉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划分标准,了解人体内微量元素的分类与含量,熟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以及微量元素的基本特点和作用的基本规律。

内 容:生命元素的定义,人体内微量元素的分类与含量,必需微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作为酶的活性因子,参与激素和维生素的生理作用,参与运载作用,维持核酸的正常代谢等。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特点,微量元素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微量元素作用的基本规律。

第十五章 化学与环境 目的要求: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化学状态及生态的变化,对人类生存和活动所带来的影响,采取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环境保护。

内 容:基本概念与环境保护政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环境保护:大气净化、水体净化、土壤治理与土壤保护。

四、课内学时分配 1.讲授部分 章 题 目 参考学时 1 稀溶液的通性 4 2 电解质溶液 5 3 缓冲溶液 3 4 胶体溶液 5 5 化学热力学基础 5 6 化学平衡 3 7 化学反应速率 4 8 电极电势 5 9 原子结构 6 10 分子结构 5 11 配位化合物 6 12 滴定分析法 6 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 14 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 4 15 化学与环境 自学 2.实验部分 序号 实 验 项 目 参考学时 1 基本操作及分析天平的使用 3 2 食盐的精制及纯度检验 3 3 醋酸离解平衡常数的测定和缓冲溶液的性质 4 4 常见离子的分离鉴定 3 5 酸碱滴定法:(A、B) 4 6 氧化还原滴定法(A、B) 4 7 可见分光光度法(A、B) 6 8 胶体溶液 3 9 荧光分光光度法 3 10 维生素B12定量定性分析 3 11 综合实验 4 大纲制定者:王中秋 大纲审定者:慕 慧 大纲批准者:张胜利 大纲校对者:关 放 “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ell Biology(Cytology) 课程编码:BASM1001 学时:48 学分:2.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七年制、法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制药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物理学等课程。

使用教材:
凌诒萍主编,《细胞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性质:医学基础课 目的任务:掌握真核生物细胞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功能定位,为进一步学习医学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细胞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细胞结构组成和功能的整体性。

2. 学会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过程中应认真操作,详实记录,认真分析。

3. 学会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以实验验证理论内容,并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学习、培养并掌握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三、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单元目标】 1. 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了解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相互关系。

3. 了解细胞生物学发展史和现状。

4. 牢记生命的基本特征。

【授课内容】 1. 细胞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3.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现状及展望;

4. 生命的基本特征;

5. 生命起源与分子进化。

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技术 【单元目标】 1. 了解显微镜的种类、特点、工作原理及应用,结合实验,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了解细胞化学技术的种类,掌握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 了解分离纯化细胞及其组分的相应技术的种类和各自工作原理及适用研究的对象。

4. 掌握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技术。

5. 了解原位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反义核酸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授课内容】 1. 显微镜技术;

2. 细胞化学技术;

3. 细胞及其组分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4. 细胞培养技术;

5. 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细胞的分子基础 【单元目标】 1. 了解生物小分子的种类和功能。

2. 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种类——核酸(DNA和三种RNA)、蛋白质和多糖。

3. 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重点掌握Watson和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4. 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和在真核细胞中的功能定位。

【授课内容】 1. 生物小分子;

2. 生物大分子。

第四章 细胞膜的分子生物学 【单元目标】 1. 掌握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 掌握细胞膜的基本组成成分(脂类和蛋白质)及其分子结构特点。

3. 掌握单位膜模型和液态镶嵌模型的内容。

4. 掌握细胞膜的功能。

5. 掌握细胞膜参与下的物质运输方式的种类、特点及运输对象。

6. 掌握膜表面受体的种类、特点。

7. 掌握各种胞内信使参与信号传导的机制。

8. 掌握细胞连接各类型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授课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3.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片层结构模型、单位膜模型、液态镶嵌模型、晶格镶嵌模型和板块镶嵌模型);

4. 细胞膜的功能;

5. 细胞膜参与下的物质运输;

6. 膜表面受体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7. 细胞连接;

第五章 细胞外基质 【单元目标】 1. 了解氨基聚糖的组成、种类和功能;
了解蛋白聚糖的结构和功能。

2. 了解胶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3. 了解弹性蛋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 了解非胶原糖蛋白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授课内容】 1. 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

2. 胶原;

3. 弹性蛋白;

4. 非胶原糖蛋白;

第六章 细胞的内膜系统 【单元目标】 1. 掌握光面和粗面内质网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高尔基复合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3. 掌握溶酶体的发生、组成、类型、结构和功。

4. 掌握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及细胞膜和核膜在发生上的相互关系。

5. 掌握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生、组成、结构和功能。

【授课内容】 1. 内质网的组成、类型、结构和功能;

2. 高尔基复合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3. 溶酶体的发生、组成、类型、结构和功能;

4. 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生、组成、结构和功能;

第七章 线粒体 【单元目标】 1. 掌握线粒体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 注意区分线粒体与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在组成、结构及发生上的差别。

3. 明确线粒体的功能定位。

4. 掌握线粒体与细胞能量和成和能量转换的关系。

【授课内容】 线粒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功能定位。

第八章 细胞骨架 【单元目标】 1. 掌握微丝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2. 掌握微管的组成、结构(含微管相关结构——鞭毛、纤毛和中心粒)和功能。

3. 掌握中间纤维的组成、结构、类型和功能。

【授课内容】 1. 微丝;

2. 微管;

3. 中间纤维。

第九章 核糖体 【单元目标】 1. 掌握真核细胞内核糖体的组成、结构和类型。

2. 联系粗面内质网参与的外输性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掌握游离核糖体与附着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种类。

【授课内容】 1. 核糖体的组成、结构和类型;

2. 核糖体在细胞内的分布与蛋白质合成的种类。

第十章 细胞核和遗传信息流向 【单元目标】 1. 掌握核膜、核孔复合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核仁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3. 掌握染色质和染色体组成、结构和功能及二者的关系。

4. 掌握真核生物基因结构。

5. 掌握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的特点。

6. 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方式。

【授课内容】 1. 核膜和核孔复合体;

2. 核仁;

3. 染色质和染色体;

4. 真核生物基因结构;

5. 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6. 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十一章 细胞周期 【单元目标】 1. 了解无丝分裂的过程。

2. 掌握有丝分裂的详细过程。

3. 结合实验,掌握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特点及意义。

【授课内容】 1. 无丝分裂;

2. 有丝分裂;

3. 减数分裂。

第十二章 干细胞及细胞的分化、衰老与死亡 【单元目标】 1. 了解干细胞的种类和特点。

2. 了解细胞的分化和影响分化的因素。

3. 初步了解细胞衰老和死亡的学说和机制。

【授课内容】 1. 干细胞 2. 细胞分化;

3. 细胞衰老;

4. 细胞死亡;

四、课内学时分配 章 内容 参考学时 1 绪 论 2 2 细胞生物学技术 2 3 细胞的分子基础 2 4 细胞膜的分子生物学 8 5 细胞外基质 2 6 细胞的内膜系统 2 7 线粒体 2 8 细胞骨架 3 9 核糖体 1 10 细胞核和遗传信息流向 6 11 细胞周期 4 12 干细胞及细胞的分化、衰老与死亡 2 大纲制定者:胡晓岩 执笔 大纲校对者:胡晓岩 大纲审定者:俞晓瑞 大纲批准者:俞晓瑞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Systematic Anatomy 课程编码:BASM2001 学时:120 学分:8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Fang xiubin, Hu haitao,《Human Anatomy》4th edition, 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5 [3]刘执玉、应大君主编,《系统解剖学》(双语版),科学出版社,2005 [4]张朝佑,《人体解剖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ISBN:7-117-02860-21R.2863 [5]杨琳,高英茂主译,《格氏解剖学》第38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ISBN: 7-5382 5504 4/R・20 [6]成令忠,《组织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ISBN:7-117-01872-0/R・1873 [7]Peter L. Willians, Roger Warwick, 《GRAY’S Anatomy》37 th edition,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89, ISBN: 0443025886 [8]Barry J. Anson, 《Morris’ Human Anatomy》20th, McGRAW- Hill INC, 1966, ISBN: 65 1686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基础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主要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关于人体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与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只有在掌握了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发展过程,正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鉴别生理与病理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方法的不断创新,相关学科飞速发展的彼此促进,使古老的人体解剖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水平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和加深,获得了飞跃发展。

根据目前部颁教学计划,人体解剖学课程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前者是按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与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
后者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按部位探讨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各器官的配布组合和位置毗邻关系。无论系统解剖学或局部解剖学,尽管学习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是叙述人体形态的科学。各院校可分分别安排在不同学期进行教学,也可以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分别安排时,要注意两者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避免重要的内容遗漏和不必要的重复。

我校一般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分别开设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课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本大纲仅确定有关系统解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大纲的要求,安排各种教学活动。

2. 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该以形态与功能相关、局部与整体统一,以及进化发展的观点,来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人体解剖学基本内容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 本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掌握内容以及次要的了解部分。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要始终强调按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和严密方法)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并适当反映国内、外有关最新科学进展。通过双语教学,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解剖学术语,并掌握适量的常用解剖学外文词汇,为阅读外文书刊创造条件。要根据不同专业,使用教材,精选教学内容,避免学习负担过得,促进学生自学。

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要加强智能和人才的培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仅教授基本知识,而且教授研究方法;
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通过讲课、学习教材、观察标本,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要适当地联系临床,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4.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要积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由于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不仅提高教授理论课的效果,更要注意加强实验课,讲课和实验的比例应争取达到1:3左右。在实验课中,观察实物标本的同时,应辅以模型、挂图、电化多媒体教育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结合活体观察等其他形式,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和分科。了解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了解人体解剖学发展史概况。掌握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了解人体的正常、异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

第一篇 运动系统 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和基本功能(支持、运动、保护)。

第一章 骨学 1. 骨学总论 掌握:骨的分类和构造。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了解:骨的表面形态。骨的生长和发育。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一般配布。骨的可塑性。

2. 中轴骨骼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及其功能。脊柱的组成、分部和功能。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肋骨的一般形态、分部、结构和功能。胸骨的形态结构与分部。第七颈椎及胸腰椎棘突、骶骨、骶管裂孔、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肋弓和剑突的位置。颅的位置、组成、分部和功能。脑颅与面颅诸骨的名称和位置,额、枕、颞、蝶、筛、上颌和下颌骨的形态结构。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境界及重要结构,包括重要孔裂。眶的构成、形态及其孔裂。骨性骨腔的形态、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部位。枕外隆突、乳突、颧弓、外耳门、眶缘、眉弓、眉间、下颌角、下颌骨髁突、颏隆凸和舌骨等的位置。新生儿颅的特征并了解其生后变化。

了解:第一肋骨和末二肋骨的形态特征。肋软骨的一般形态。颅盖的外面与内面观形态结构。颅底的外面观形态结构。颞窝、颞下窝和翼腭窝的位置和通连。

3. 附肢(四肢)骨 掌握:附肢(四肢)骨的组成。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位置与形态。肩胛冈、肩胛骨下角、肩峰、锁骨、肱骨大结节、肱骨内外上髁、桡骨头、尺骨鹰嘴、桡骨与尺骨茎突、豌豆骨、掌骨头的位置。髋骨的位置、组成和形态。股骨、胫骨、排骨和髌骨的位置与形态。跗骨的排列及其基本形态。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坐骨结节、大转子尖、髌骨、胫骨粗隆、腓骨头、内踝、外踝、跟骨结节、舟骨粗隆的位置。

了解:锁骨的位置和形态。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基本形态、位置和排列。跖骨和趾骨的基本形态、位置与排列。

第二章 关节学 1. 关节学总论 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以及它们的功能。滑膜关节的分类及运动。

了解:骨连结的分类及功能意义。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关节稳固性与运动灵活性的辩证关系。关节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一般配布。

2. 中轴骨连结 掌握:椎骨的连结、整体观和运动。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意义。前、后纵韧带的位置、形态、附着与功能。黄韧带的位置、附着与功能。椎骨关节突关节的基本结构及其在脊柱各部的特征。骨性胸廓的构成、形态和运动。颞下颌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了解:横突间韧带、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的位置。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的构成和运动。肋与脊柱和胸骨的连结。骨性胸廓的年龄性变化和性别差异。椎骨、肋的数目变异、脊柱裂等畸形。各颅骨之间直接连结的概况。

3.附肢骨连结 掌握: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及拇指腕掌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桡尺骨连结。骨盆的构成、分部和形态。骶髂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髋骨与脊柱间的连结韧带。足弓的构成及其功能。

了解: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的构成和运动。耻骨联合的构成。闭孔膜及闭膜管的位置。胫腓连结。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第三章 肌学 1.肌学总论 掌握:骨骼肌的形态、构造、起止和作用。

了解:肌群的配布原则和运动时肌群间的相互关系。重力在肌运动中的作用。肌的命名和肌的辅助装置(肌膜、滑膜囊、腱鞘和籽骨的结构特点与分布概况)及肌的血管和神经。

2. 头肌 掌握: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的位置、起止概况和作用。头肌的肌性标志(咬肌、颞肌)。

了解:头肌的分部。面肌的组成、分布特点和功能。

3. 颈肌 掌握:颈肌的分群。胸锁乳突肌和前斜角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了解:颈肌的位置、分群、各群肌的组成和功能。

4. 躯干肌 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骶棘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肋间内、外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膈的位置、外形、结构特点(中心腱、三个裂孔、薄弱区)和功能。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位置、形态特点、起止概况和基本作用。躯干肌的肌性标志: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骶棘肌)、胸大肌、腹直肌和胸锁乳突肌。

了解:躯干肌的分部和分层概况。背部筋膜的位置和配布。胸上肢肌、胸固有肌的位置和组成。腹前外侧肌群的位置、分层和组成。腹后肌群的位置、组成和作用。腹直肌鞘的构成和特点。腹股沟管和腹股沟三角的位置和构成。腹横筋膜的位置。

5. 上肢肌 掌握:三角肌、大圆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的位置、起止概况与作用。上肢肌的肌性标志:三角肌、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尺侧腕屈肌腱、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和指总伸肌腱。

了解:上肢肌的分部、分群、分层和排列概况。其他上肢带肌的位置和作用。旋前方肌和前臂肌后群各肌的位置与作用。手肌的分群和各肌的位置与作用。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肘窝和腕管的组成与境界。

6. 上肢肌 掌握:臀大肌和髂腰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股四头肌、缝匠肌、长收肌、大收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足母长伸肌、腓骨长、短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与作用。上肢肌的肌性标志: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股腱、半腱肌腱、半膜肌腱、小腿三头肌和跟腱、足背的趾长伸肌腱和足母长伸肌腱。

了解:下肢肌的分部、分群、分层和排列概况。小腿肌后群深层各肌的位置与作用。足肌和足底肌的分群,它们的位置与作用。股三角、收肌管和腘窝的位置、境界和内容。

第二篇 内脏学 第四章 内脏学总论 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了解:内脏的概念、范围及各系统的主要功能,内脏各系统之间,以及与身体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内脏的一般形态构造。

第五章 消化系统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口咽峡的构成。牙的形态和构造。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三对大唾液腺(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的开口部位。咽的位置、分部以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和通路。各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咽淋巴环的组成、位置和功能。食管的形态、位置及狭窄部位(包括距切牙的距离)。胃的形态、分部、位置和胃壁的构造特点。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及黏膜形态。十二指肠悬韧带。空肠、回肠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大肠的分部及结肠特点。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直肠和肛管的形态、位置和构造。肝的形态(分叶、肝门)和位置(成人、小儿)。胆囊的形态、位置、功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及胆汁的排除途径。胰的形态与位置。

了解:口腔的分部及其境界。唇、颊和腭的形态。乳牙和恒牙的牙式。舌肌的一般配布和功能。咽壁和食管的构造。小肠的分部。肠壁构造特点。肝的主要功能、体表投影和肝段概念。胰的功能。

第六章 呼吸系统 掌握:呼吸系统组成、功能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喉的位置、形态和分部。气管的位置和构造特点。左、右支气管形态差别。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胸膜的配布、分部及胸膜隐窝的位置。纵膈的概念、区分及其组成。

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各鼻旁窦窦的形态特点。喉软骨形态结构、连结及喉肌的位置和作用。活体喉口和声门的形态变化。肺内支气管和肺段的概念。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第七章 泌尿系统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肾的位置、形态和结构。输尿管的形态、分部,各部的位置和在盆部(特别是女性)的主要毗邻。输尿管的狭窄。膀胱的形态、位置,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部位(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

了解:肾的被膜和固定。肾段的概念和肾的体表投影。膀胱位置的年龄变化和膀胱壁的构造。

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掌握: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睾丸及附睾的形态与位置。输精管的形态特征、分部和行径。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及主要毗邻。精索的组成及位置。阴茎的分部及构成。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扩大和弯曲。

了解:睾丸和附睾的结构。睾丸下降的简况。射精管的合成、行径与开口。精囊腺的形态和位置。前列腺的分叶、被膜及年龄变化。尿道球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阴囊的形态和构造。海绵体的构造,阴茎皮肤的特点。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掌握:生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固定装置。阴道的形态和位置以及阴道穹的组成与毗邻。阴道前庭内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女性乳房的形态和构造特点。

了解:卵巢的年龄变化。子宫壁的构造和子宫的年龄变化。女外阴的形态结构。

附:会阴 掌握:会阴的概念和区分。盆膈和尿生殖膈的位置、形态、构成和通过的脏器。

了解:肛提肌和尾骨肌的形态、位置和作用。肛门外括约肌的分部,各部的起止和作用。会阴筋膜的区分及构成的结构。坐骨直肠窝的位置和构成。会阴浅隙和会阴深隙的概念。尿生殖三角区肌的分层、名称、位置及主要作用。

第十章 腹膜 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以及腹膜的功能。大网膜的位置。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网膜囊和网膜孔的位置。直肠膀胱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

了解:腹膜与腹盆脏器的关系。大网膜的构成和功能。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韧带的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及肝、胃的韧带名称和位置。

第三篇 脉管学 掌握脉管系的组成,了解其功能意义。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 掌握:心血管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

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的概念。

1. 心脏 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和各腔的形态结构。房间隔与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心传导系统的组成(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左、右支束)、位置和功能。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重要分支(前室间支、旋支、后室间支、窦房结支和房室结支)及三大主干(前室间支、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分布区域。冠状窦的位置与开口。心包的构成。

了解: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的常见部位。心壁的构造(心外膜、心肌层、心内膜、结缔组织支架)。心大、中、小静脉的行径、注入。心脏的体表投影。

2. 动脉 掌握:肺动脉干及其分支的行径,动脉韧带的位置。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及其分部。升主动脉的起止、位置和分支(左右冠状动脉—详见心脏)。主动脉弓的起止、位置和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右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和行径。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形态、位置与功能概况。颈外动脉主要分支的行径和分布。颈内动脉在颈部的行径。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支分布。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肋间前动脉的行径和分布。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的行径。腹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它们的分支的行径和分布。肾动脉、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的行径和分布。髂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子宫动脉的行径和分布。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布。头、颈、四肢的动脉博动点及常用止血点(颞浅、面、颈总、锁骨下、肱、桡、股和足背动脉)。

了解:动脉在整个人体中的分布规律和器官内血管的配布规律,肺循环的动脉。左、右颈总动脉体表投影。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体表投影。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分布和体表投影。膈下动脉、腰动脉和肾上腺中动脉的分布。肠动脉的配布特点。髂内动脉其它分支的分布概况。腹壁下动脉、腓动脉、足底内、外侧动脉的行径。股动脉的体表投影。股深动脉的行径和分布。足底弓的组成。

3. 静脉 掌握:静脉系的组成及静脉的配布和结构特点。上腔静脉的组成、起止、行径和收容范围。头臂静脉的组成和行径。颈内静脉的起止、行径和主要属支(面总、甲状腺上、中静脉)。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的起止、行径以及颈外浅静脉的行径。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及注入部位。奇静脉的起止、行径。肾静脉和睾丸(或卵巢)静脉的行径。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起止与行径。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分支和属支。肝门静脉系的结构特点及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交通部位、交通途径。大隐静脉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及其属支。小隐静脉的起始、行径和注入部位。

了解:静脉血液回流的因素。几种特殊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和导静脉等)的特点。左、右肺静脉的行径。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起止和行径。椎静丛的位置、交通和结构特点。下肢浅、深静脉的交通支。下肢深静脉和髂外静脉的其它属支以及盆腔各静脉丛的位置。上、下腔静脉间的交通途径。胎儿血液循环的特殊途径和出生后的变化。

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 掌握:淋巴系的组成、各部的结构和配布特点。各颈淋巴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及其收集的范围和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及收集范围。局部淋巴结的概念。下颌下、颏下、颈浅、咽后和颈深淋巴结群的分布部位,各群淋巴结的收集范围与输出淋巴管去向。腋窝淋巴结分群,各群的分布和收集范围。肺门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腹腔淋巴结群的分布、收集范围。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及收集范围。脾的形态和位置。

了解:淋巴的回流因素和淋巴侧支循环。头颈其它淋巴结群的位置。胸壁和胸腔内的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腰淋巴结,主动脉后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的分布与收集范围。髂外淋巴结的分布与收集范围。腘浅淋巴结的分布及收集范围。胸腺的形态和位置。乳房、子宫、肺、食管、胃、肝、直肠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第四篇 感觉器 第十三章 感觉器概述 了解: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关系。感受器的分类。

第十四章 视器 掌握:眼球壁的三层形态、结构和功能。眼球的内容物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形态、位置。眼房的概念及房水产生和循环。结膜的形态结构。泪器(泪腺和泪道)的形态、位置和开口。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肉名称、位置和作用。

了解:眼球的外形。眼球辅助装置的组成和功能。眼睑的形态和构造。眶脂体、眼球筋膜和巩膜外腔的位置。眼的血管(眼动脉和眼上、下静脉)。

第十五章 前庭蜗器(位听器) 掌握: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各部的作用。外耳道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幼儿外耳道的特点。鼓膜的形态、分部和位置。鼓室的形态(分部、六个壁上的主要结构)、位置和交通。咽鼓管的形态、特征、开口位置、作用和幼儿咽鼓管的特点。乳突小房和鼓窦的位置。内耳的分部和位置。骨迷路(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的形态和结构。膜迷路(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的组成、形态和功能。

了解:外耳的组成。中耳的组成。听小骨的名称、连结、位置和作用。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作用。声波的传导途径。

第五篇 神经系统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总论 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元的分类(按突起、功能和递质)。树突和轴突、有髓和无髓纤维的结构。突触的分类和结构。灰质、白质、皮质、髓质、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神经和网状结构的概念。反射弧的基本组成情况。

了解:神经系在机体内的作用和地位。神经元的结构。神经胶质的类别和功能,以及室管膜的形态特点。反射概念。神经的组成和神经干内纤维束编排的特征。神经系统的研究和观察方法。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1. 脊髓 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灰、白质配布的形式、区分和名称。脊髓灰质细胞构筑分层(Rexed分层)。灰质前、后、侧角的主要核团(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背核、中间外侧核、脊髓骶副交感核和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白质重要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前、侧束、红核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

了解:脊髓中央管和终室的位置。脊髓灰质前角α、γ细胞和Renshaw细胞概念。脊髓小脑前、后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内侧纵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脊髓固有束的位置和功能。脊髓的功能。

2. 脑 掌握:脑的位置、分部和脑干的的含义。脑干的外形。第四脑室的位置和通连。菱形窝的位置、构成和形态结构。延髓、脑桥、中脑内部结构的主要特点(延髓的两个交叉、第四脑室的开敞和下橄榄核的出现;
脑桥划分为基底和被盖部;
中脑出现顶盖和脚底等)。脑干内各脑神经核的名称、位置和功能。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红核和黑质等的位置。脑干内重要纤维束(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的位置。小脑的位置、外形(蚓部和小脑半球)、分叶和三对小脑脚。小脑扁桃体的位置和临床意义。间脑的位置、分部和外形。第三脑室的位置和通连。丘脑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内外膝状体的纤维联系和功能。下丘脑的分部和主要核团名称和位置。视上核、室旁核和弓状核的位置、纤维联系和功能。大脑半球的形态、分叶及主要沟回。基底核的组成和位置。纹状体的组成、区分和功能。内囊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各部主要投射纤维束的排列位置关系。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内脏活动皮质中枢的位置、形态特点和功能定位。大脑皮质各语言中枢的位置。

了解:脑干网状结构的位置、主要核团的位置、纤维联系和功能。小脑皮质的分层和皮质传入、传出联系概况。小脑的中央核和主要纤维联系。小脑的功能。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在位置上的分界。丘脑核团的划分:中线核、板内核和网状核;
特异性丘脑核团;
联络性或非特异性丘脑核团。上丘脑和底丘脑的概况。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神经垂体和垂体门脉系统)。大脑半球的髓质概况(连合纤维—胼胝体和前连合,联络纤维和投射纤维)。大脑皮质(新皮质)的分层和分区。嗅觉区、味觉区和平衡觉区在大脑皮质上的位置。边缘系统的组成和联系概况。

第十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 掌握: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分部概况。

1. 脊神经 掌握:脊神经的构成、区分、纤维成份和分支分布概况。颈丛的组成、位置、分布概况和皮支的浅出部位及分布概况。膈神经的组成、行径和分布。臂丛的组成和位置。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发起、行径,主要分支的发起部位和分布概况。肌皮神经、腋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位置和分布。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行径、分布概况及其皮支分布的节段性。腰丛的组成和位置。股神经的组成、行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情况。骶丛的组成和位置。坐骨神经的发起、行径,并了解其常见变异。胫神经的行径、皮支分布及所支配的肌群。腓总神经的行径、位置;
腓浅、腓深神经的皮支分布区及所支配的肌群。

了解:颈丛肌支的分布。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肩胛背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分布概况。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行径及分布概况。臀上、下神经、股后皮神经的位置和分布。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了解阴部神经的行径、主要分支和分布区。

2. 脑神经 掌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接的脑部、进出颅部位、性质和分布情况。视神经的功能性质和行径。动眼神经的纤维成份、行径、支配眼球外肌的情况及副交感纤维的分布与功能。滑车神经的分布。三叉神经的纤维成份、半月节的位置、性质、三大主支在头面部皮肤的分布区。眼神经的主要分支(额神经、鼻睫神经、泪腺神经)及其分布概况。上颌神经(延续为眶下神经)的主干行径及其分布概况。下颌神经主干及主要分支(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的行径及其运动、感觉纤维的分布概况。展神经的行径和分布。面神经的纤维成份、行径、主要分支(鼓索、表情肌支)的分布概况。前庭蜗神经(蜗部、前庭部)的行径和功能性质。舌咽神经的纤维成份、主要分支(舌支、咽支、颈动脉窦支)的分布概况。了解耳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迷走神经的纤维成份、主干行径及其各种纤维成份的分布概况。喉上神经位置和分布。掌握左、右喉返神经的行径与分布。副神经主干行径及分布概况。舌下神经的分布概况, 了解:嗅神经的功能性质与分布区。睫状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三叉神经损伤或受刺激后的主要表现。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舌咽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迷走神经前、后干在腹腔的分支与分布情况。迷走神经及其主要分支(左、右喉返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副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3. 内脏神经 掌握:内脏运动神经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别。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交感干的位置、组成和椎前节(腹腔节、肠系膜上、下节等)位置。颈上节的位置,节后纤维分布概况。内脏大、小神经的组成、换元部位和分布概况。盆交感干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动眼神经和迷走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换元部位和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盆内脏神经的性质、换元部位和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

了解:内脏神经的区分和分布。交通支、灰交通支和白交通支的概念。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的节段性分布概况。面神经、舌咽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及节后纤维分布概况。内脏神经对内脏器官的双重支配概念以及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心丛、肺丛、腹腔丛、腹主动脉丛和盆丛的位置和分布。内脏感觉神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牵涉性痛的概念。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掌握:躯干和四肢本体感觉传向大脑皮质的传导通路。躯干和四肢痛、温觉传向大脑皮质的传导通路。头面部痛、温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路径。锥体系的组成、行径、交叉及对各运动核的支配情况。

了解:躯干和四肢本体感觉传向小脑的传导通路。听、平衡和嗅觉的传导通路。锥体外系的组成、纤维联系概况和功能。

第二十章 脑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掌握:脊髓被膜的结构特点。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和终池的概念。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与麻醉的关系。硬脑膜的结构特点、形成物(大脑镰、小脑幕)及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和通连。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脑室系统以及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皮质支和中央支)的分布。脑底动脉环的位置、组成和临床意义。

了解:齿状韧带的位置和作用。脑蛛网膜、蛛网膜下池、蛛网膜粒、软脑膜和脉络丛的概念。脑的浅、深静脉的主要属支和回流情况。脊髓动脉的来源、分布特点,以及脊髓静脉的回流概况。

第六篇 内分泌系统 掌握:垂体的位置、形态和分部。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的形态和位置。松果体的位置、形态和年龄变化。

了解: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主要作用。

四、实践环节 1. 骨学 8学时 2. 关节学 4学时 3. 肌学 4学时 4. 内脏总论 1学时 5. 消化系统 3学时 6. 呼吸系统 2学时 7. 泌尿系统 2学时 8. 男性生殖系统 2学时 9. 女性生殖系统 2学时 10. 腹膜、会阴 2学时 11. 内分泌系统 2学时 12. 心血管系统 14学时 13.淋巴系统 2学时 14. 视器 2学时 15. 前庭蜗器 2学时 16. 神经系统总论 2学时 17. 周围神经系统 8学时 18. 中枢神经系统 16学时 19. 传导路 4学时 20. 内脏神经、脑膜、脑血管 脑脊液循环 8学时 五、课内学时分配 章 内 容 参考学时 1 骨学 10 2 关节学 5 3 肌学 5 4 内脏总论 2 5 消化系统 4 6 呼吸系统 3 7 泌尿系统 3 8 男性生殖系统 3 9 女性生殖系统 3 10 腹膜、会阴 3 11 内分泌系统 3 12 心血管系统 16 13 淋巴系统 2 14 视器 3 15 前庭蜗器 3 16 神经系统总论 2 17 周围神经系统 10 18 中枢神经系统 24 19 传导路 4 20 内脏神经、脑膜、脑血管 脑脊液循环 6 大纲制定者:王唯析 大纲审定者:胡海涛 大纲校对者:周劲松 大纲批准者:钱亦华 “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Regional Anatomy 课程编码:BASM2001 学时:88 学分:8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 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王怀经主编,《局部解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Wang huaijing:“Regional Anatomy”4th edition, 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5 [3]Stanley Monkhouse: “Clinical Anatomy”,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4]郭光文主编,《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的基础学科。

本大纲列出了本学科的范畴及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在系统解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突出“三基”要求,培养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独立自学能力。达到理解基础理论,加深巩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为学习相关课程以及临床主要课程 内、外、妇、儿等科,打下一定的局部解剖学基础。为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预防的基本知识和较熟练的临床诊疗技能,具有创新思维和较强的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达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水平的高级临床医师。在学生具备了人体解剖学系、局解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为7年制学生开设解剖学新进展、新知识专题讲座,以期开拓学习领域、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开设的专题讲座有心脏临床应用解剖学、肝胆临床应用解剖学、脊柱临床应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神经科学进展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分“掌握内容”和“了解内容”两级。凡属“掌握内容”,均标以下横线“ ”。一般应在课堂上把基础理论讲深讲透;
对基本知识,必须通过实地解剖或局部标本观察,使学生深入全面地掌握,作到能说得出,认得准,用得上,达到牢固掌握。凡属“了解内容”,可以概括讲授,扼要介绍有关知识的进展与规律,使学生有一般认识,知其要点,学到有关知识,做到一般理解。

2.通过课堂讲授和自学,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3.通过实习课,对基本内容进行实地解剖或标本观察,并密切结合活体熟悉各部的表面解剖,能写出解剖记录,学会画出必要的简图,能进行分析、综合,写出实习报告和小结,达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

4. 通过实地解剖操作,学会正确使用基本的解剖器械,达到能在尸体上进行切割、剥离、解剖和缝皮等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 论 (一)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它在医学系教学计划中设置的目的和任务。它与系统解剖学的分工与联系。

(二)本门课程的研究方法及其发展;
教与学这门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或了解这门课程的基本规律。

(三)本门课程的重点和特点。按大纲的局部重点学习:表面解剖、层次解剖、毗邻关系,筋膜及其间隙,常见的变异类型,并适当联系它们的临床意义。

第一章 下 肢 (一)概述 1.下肢的境界、分部和划区。

2.下肢的表面解剖。

3.下肢浅层结构:皮肤及浅筋膜。大、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瓣膜、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下肢浅淋巴结群的位置、分群及其流注关系。下肢皮神经的分布范围。

(二)臀部 1.境界、表面解剖。

2.浅层结构 皮肤及浅筋膜。

3.深层结构 深筋膜及肌肉的层次。

4.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构成,以及出入这些孔道的血管和神经。

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和类型。

5.髋关节周围的动脉吻合网。

(三)股部 1.股前内侧区境界;
表面解剖,皮肤、浅筋膜。浅血管和皮神经的分布。浅淋巴结的分群,位置及流注关系。股前及股内侧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

阔筋膜及其所构成髂胫束和隐静脉裂孔(卵圆窝)的形态结构特点。

股三角: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股三角的交通关系。肌腔隙与血管腔隙。股鞘与股管。

收肌管(Hunter管)的构成及内容。闭孔血管和神经的行程与分布。股动脉分支类型。

2.股后区 皮肤与浅筋膜、皮神经。坐骨神经的行程、分支和分布。

3.股部中份的断面解剖。

(四)膝部 1.膝前区 浅层结构及深层结构。

2.膝后区 皮肤及浅筋膜、皮神经。腘窝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腘窝的交通关系。

3.膝关节动脉网的构成及其应用意义。

(五)小腿部 1.小腿部前外侧区 浅层结构。前及外侧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胫前血管、神经的起止、行程及分布、腓浅神经的行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2.小腿后区 浅层结构。后骨筋膜鞘的构成,肌肉配布。胫后血管和胫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

3.小腿中份的断面解剖。

(六)踝与足部 1.踝前区与足背 皮肤与浅筋膜特点。浅静脉与皮神经的分布。足背动脉的位置、分支分布及其与腓深神经的关系。

2.踝后区与足底 皮肤与浅筋膜。踝管的构成及内容的排列关系,足底深筋膜的特点及筋膜鞘,足底肌分群、足底内外侧血管神经的位置、足底动脉弓的构成。

3.踝区动脉网的构成及其应用意义。

第二章 上 肢 (一)概述 1.上肢的境界、分部和划区。

2.表面解剖。

3.上肢的浅层结构 皮肤及浅筋膜。头及贵要静脉的起止、行程、回流及交通关系。上肢皮神经的分布概况、浅淋巴结的位置及流注关系。

(二)肩部 1.肩部的分区及各区的内容。

2.腋区 境界、位置、浅层结构。

腋腔各壁的构成,腋腔前壁的层次结构、腋腔后壁及三边孔与四边孔。腋腔的内容:腋动脉分段、分支及其与臂丛的毗邻关系。腋淋巴结群的位置及流注关系。腋腔峰窝组织的交通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3.肩周动脉吻合网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三)臂部 1.臂前区 浅层结构。前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肱血管、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行程。

2.臂后区 浅层结构。后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桡神经及肱深血管的行程、分支及分布。

3.臂中份的断面解剖。

(四)肘部 1.肘前区 浅层结构。浅静脉的吻合类型及其应用意义,皮神经的位置。

肘窝: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关系。

2.肘后区 浅、深层结构。尺神经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3.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五)前臂部 1.前臂前区 浅层结构。前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的配布。尺、桡血管、神经及正中神经的行程与分布。旋前肌的起止和临床意义。

2.前臂后区 浅层结构。后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的配布。骨间后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3.前臂中份断面的解剖。

(六)腕与手部 1.腕前区及手掌 皮肤及浅筋膜,皮神经的分布区,表面解剖。腕管的构成及其内容的排列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手掌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特点,手掌深筋膜。掌腱膜的构成及掌中间筋膜鞘的构成、结构层次,以及掌中间隙和鱼际间隙的位置及交通关系。

2.腕后区及手背 皮肤及浅筋膜。浅静脉及皮神经分布,深筋膜的附着。手背的间隙,肌腱的排列和结构特点。

手掌的断面解剖。

3.手指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腱鞘及滑液鞘的构成及内容。指背腱膜的构成、附着及功能。指端密闭间隙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手指的断面解剖。

第三章 头 部 (一)概述 1.头部的境界,面部与颅部的划分。

2.表面解剖。

3.各部的区分及内容。

(二)颅部 1.颅顶 层次及结构特点,血管神经的来源和分布。

2.颅底 垂体的毗邻,海绵窦位置、构成、穿经结构及交通关系。颅后窝的境界,以及出入各孔的结构及其毗邻关系。

(三)面部 1.面部浅层结构 皮肤及浅筋膜。表情肌配布。面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点。面神经的分布。三叉神经末支的出孔位置投影及其临床意义。

2.面侧区 腮腺的形态、分部及腮腺鞘,以及穿过腮腺的结构。腮腺导管的投影。面神经的分支类型。

3.颞下窝的位置及筋膜间隙、交通关系。

4.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 颈 部 (一)概述 1.颈部的境界。颈部与项部划分。颈部各三角的构成。

2.表面解剖。

3.浅层结构 颈阔肌、浅静脉及皮神经的分布。颈筋膜的层次,附着和筋膜间隙及其交通关系。

(二)颈前区 1.下颌下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2.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层次,颈动脉鞘的构成、内容及毗邻关系。

3.颏下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4.肌三角的构成及内容。甲状腺区的局部解剖:甲状腺区前面的层次结构;
甲状腺的位置、被膜、固定装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和神经,气管颈段前面的层次结构及毗邻关系。

甲状腺下动脉与返神经关系的类型。

(三)胸锁乳突肌区 1.胸锁乳突肌区的范围及浅层结构。

2.胸锁乳突肌区深面的结构及毗邻关系。

3.颈根部(胸颈区)和斜角肌间隙的位置及内容。

(四)颈外侧区 1.枕三角的境界、内容。

2.锁骨上三角的境界、内容。

(五)颈部淋巴结与淋巴管 1.颈部浅淋巴结群的名称、位置及流注关系。

2.颈深淋巴群的位置、分群及其与伴行结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六)项部 1.项部的境界及层次。

2.枕下三角及其内容。

第五章 胸 部 (一)概述 1.胸部的境界、体表标志、胸部的标志线。

2.胸壁浅、深筋膜及肌的配布。固有胸壁的构成。

3.胸膜、胸膜腔、胸内脏器以及纵隔内容。

(二)胸壁 1.浅层结构 女性乳房的位置关系,淋巴引流及其临床意义。

2.胸壁深筋膜及胸前肌与背部肌的配布。肋间隙的构成,胸内筋膜的配布,胸廓内动脉的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三)膈 位置和分部。裂隙和薄弱区。

(四)胸腔及其脏器 1.胸膜和胸膜腔 胸膜腔及窦的构成,胸膜顶及各胸膜窦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2.肺根的构成,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气管、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肺叶及肺段和它们的实际意义。

3.胸膜及肺的体表投影。

(五)纵隔 1.境界、分部与内容。

2.上纵隔 胸腺、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主动脉及其三大分支;
迷走神经与膈神经、气管、食管、胸导管等的排列关系。

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的毗邻关系。动脉韧带与左迷走神经及喉反神经。

3.下纵隔 心包的组成和心包斜窦及横窦的位置与其临床意义,识别心包内各大血管。

心脏的体表投影及其临床意义。

心脏、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等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奇静脉、半奇静脉的行程及其与食管静脉的关系。

第六章 腹 部 (一)概述 腹部的境界、体表标志,腹部分区及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二)腹前外侧壁 1.境界、皮肤及浅筋膜的特点,浅静脉的流注。皮神经的分布。

2.固有筋膜、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配布特点,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

3.腹直肌鞘。腹直肌。

4.腹前外侧壁的血管和神经分的分布。外科切口与腹壁层次的关系。

(三)腹股沟区 1.腹股沟区的境界与层次。

2.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体表投影及内容。腹股沟区的薄弱处与疝形成的关系。

3.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腹壁下动脉的行程分布。

(四)腹膜腔 1.腹膜的配布与腹膜腔的形成。

2.腹膜形成的结构 韧带、网膜和系膜。大网膜、小网膜、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的构成及内容等。

3.腹膜对脏器的关系,腹膜反折形成的隐窝,陷凹和皱襞。

4.腹膜腔分区的概念,结肠上区,结肠下区。

(五)结肠上区 1.胃 贲门、幽门的位置、胃的血管、胃的淋巴引流、胃的神经分布,胃的毗邻。

2.十二指肠 分部毗邻及其与腹膜的关系,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十二指肠悬韧带。

3.肝 肝蒂。Glissi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肝的分叶与分段,肝毗邻与固定装置。

4.胆囊和肝外胆道:胆囊的形态与变异,胆囊动脉及其类型,胆总管的分段与毗邻。

5.胰 形态、位置及毗邻。

6.脾 脾蒂、脾的固定装置。

7.网膜囊与网膜孔的位置,膈下诸间隙。

(六)结肠下区 1.空、回肠 长度、位置。空、回肠形态结构的区别。

2.盲肠形态与位置。

阑尾:位置、根部体表投影,阑尾的系膜与血管。

3.结肠各部的血液供应、神经分布。

4.门静脉 组成位置、属支和毗邻。门腔静脉间的侧支循环的途径。

5.系膜窦与结肠旁沟。

(七)腹膜后间隙 1.腹膜后间隙的范围及内容物。

2.肾的位置,毗邻、肾蒂的组成,肾段的概念。肾血管的变异。肾的被膜及肾上腺。

3.输尿管的行程和狭窄部位。

4.腹主动脉的位置和分支分布。

5.下腔静脉的位置与属支,精索内静脉的行程和注入部位。

6.腰交感干的位置。

(八)腹后壁 1.境界与标志。

2.腰背部的筋膜及肌肉。腰上、下三角。神经和血管。

3.腹后壁的层次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第七章 盆及会阴部 (一)概述 1.盆部及会阴的境界、分区与体表标志。

2.盆内脏器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3.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的组成。

(二)盆壁 1.盆部的骨性标志。

2.骨盆的组成,大小骨盆的区分。

3.盆底肌的配布,盆筋膜的配布。

4.髂总血管、髂内动脉在盆部的行程、分支和分布。

5.骶丛、盆内脏神经的位置和分布。

6.盆腔淋巴结的名称,位置及注流。

(三)盆腔脏器 1.直肠与肛管 构造、血管。

2.膀胱 位置、毗邻、血管。

3.输精管、前列腺、精囊腺的位置。输尿管盆段与子宫动脉的位置关系。

4.子宫、阴道、卵巢、输卵管的位置,固定装置及血管。

5.腹膜在盆部形成的陷凹。直肠与肛管、膀胱及子宫的淋巴流注。

(四)会阴 1.会阴 境界、标志、分区。

2.尿生殖三角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的浅、中、深三层的延续与分布,会阴浅袋与会阴深袋的内容。阴茎及被膜,男尿道的狭窄部与弯曲。阴囊、睾丸、附睾及其被膜、精索的组成。

女外阴。

四、实践环节 1. 绪论、下肢 16学时 2. 上 肢 12学时 3. 头 部 6学时 4. 颈 部 6学时 5. 胸 部 8学时 6. 腹 部 16学时 7. 盆部及会阴 6学时 五、课内学时分配 章 内 容 参考学时 1 绪论、下肢 18 2 上 肢 14 3 头 部 8 4 颈 部 8 5 胸 部 10 6 腹 部 22 7 盆部及会阴 8 大纲制定者:王唯析 大纲审定者:胡海涛 大纲校对者:周劲松 大纲批准者:钱亦华 “组织学与胚胎学” 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课程编码:BASM2002 学时:96 学分: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 选修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高英茂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成令忠主编,《现代组织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Junqueira LC,Basic Histology, Appleton & Lange, 1998 [4]Sadler TW,Langman’s Medical Embryology,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组织胚胎学包括组织学部分和胚胎学部分,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听讲、实习、自学、观察切片和电镜照片等,掌握人体细微结构和人胚发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基本技能;
并了解本学科的新成就、新进展,为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及有关临床课打好必要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经验,还要教授学习本门课程的方法,更要注意发展潜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会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
1.掌握人体基本组织的特征及主要组织的形态结构及机能意义。

2.掌握各系统的特点及主要器官的细微结构和机能意义。

3.掌握早期人胚发育、胚外结构的形成、结构与机能意义。了解消化、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原始基础及演变梗概,掌握它们的常见畸形。

(二)基本技能方面:
1.学会听讲、扼要记笔记。有效使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明确各章节具体讲授与实习的内容和要求),教材和实习指导,能科学地安排课外自学时间。

2.能理解切片标本制作技术的一般方法,并能理解组织和细胞学现代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技术特点。

3.能正确的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

4.能正确辨认主要器官及其组织结构和特有的细胞成分。

5.对切片标本具有一定的绘图和文字描述能力。

6.对一些重要的超微结构的模式图和电镜照片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一)讲授教学内容 1.组织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人体的基本结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的概念以及它们与人体的关系。

2.组织学与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及临床各学科的关系。

3.组织学的研究方法。

1)固定组织的观察,石蜡切片和H-E染色法;

2)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的观察,免疫荧光显微术,放射自显影术;

3)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的观察,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

(二)实习教学内容 1.介绍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 2.录像示教:组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示教石蜡切片和H-E染色的基本过程(切面与立体的关系);

2)显微镜的结构、性能和使用;

3)切片标本的观察。

第二章 上皮组织 (一)讲授教学内容 1.概述: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2.被覆上皮:分类的依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的结构、分布和功能。

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 上皮细胞的侧面,细胞的连接:紧密的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相嵌连接和连接复合体 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4.腺上皮:腺上皮和腺的概念,腺的分类和结构、腺细胞的分泌物的释放方式。

5.上皮组织的再生。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单层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2.录像示教:各种被覆上皮。

3.电镜图片示教:微绒毛、纤毛、细胞连接。

第三章 固有结缔组织 (一)讲授教学内容:
1.概述: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分布、结构和机能意义。

1)纤维:胶原、弹性和网状纤维的形态结构、理化性质和机能意义;

2)基质:主要化学成分及机能意义。组织液的形成;

3)细胞:成纤维细胞的显微结构、吞噬功能及其与免疫的关系。浆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及其与抗体生成的关系。肥大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与过敏反应关系、脂肪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意义。

3.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疏松结缔组织切片及铺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

2.录像示教:间充质,网状组织,结缔组织细胞和纤维。

3.电镜图片:浆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各种血细胞。

第四章 软骨和骨 (一)讲授教学内容 1.软骨组织:
1)一般特点和分类;

2)透明软骨的构造和分布,软骨膜的结构和功能;

3)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的构造特点和分布。

2.骨组织 1)骨组织的结构、骨板的概念;
骨组织的细胞,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来源、结构和机能;
骨细胞的结构特点;

2)长骨的构造:骨松质结构特点。骨密质的结构、外环骨板、内环骨板、哈氏系统(骨单位)、间骨板。骨膜的结构与功能;

3.骨发生:骨组织的形成,吸收和改建;
骨发生的两种形式及其特点。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透明软骨,弹性软骨,骨磨片(胎儿指骨)。

2.录像示教:三种软骨,骨磨片和切片,骨发生。

3.模型示教:长骨发生(软骨内成骨)。

第五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讲授教学内容 1.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血液有形成分的分类;

2)红细胞: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网织红细胞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的正常值;

3)白细胞:分类和正常值。各类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百分数和功能。三种有粒白细胞颗粒的超微结构和物质。T、B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功能;

4)血小板的形态,显微和超微结构,正常值和功能。

2.血液有形成分的发生:
1)血细胞的寿命和更新,红骨髓的组织结构;

2)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增生和分化发育;

3)红细胞系和粒细胞系的发育过程和形态变化规律、结构特点。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血涂片,(骨髓涂片)。

2.录像示教:血和骨髓涂片。

3.电镜图片:各种血细胞。

第六章 肌组织 (一)讲授教学内容 1.概述:肌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2.骨骼肌 1)骨骼肌纤维的显微结构(肌膜、肌浆、肌原纤维、肌节、胞核);

2)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肌丝、肌浆网、横小管、三联管、线粒体);

3)骨骼肌纤维收缩功能与肌丝滑动学说;

4)骨骼肌的构造。

3.心肌纤维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特点。

4.平滑肌纤维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纵横断面。

2.录像示教:骨骼肌横纹、心肌润盘。

3.电镜图片:肌原纤维、肌节、粗肌丝、细肌丝、横小管、肌浆网、闰盘。

第七章 神经组织 (一)讲授教学内容 1.概述:神经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机能意义 2.神经元 1)神经元的形态和结构。细胞体、细胞核的特点。细胞质内的尼氏小体的形态,超微结构与功能。神经原纤维的构造。细胞突起:树突和轴突的构造特点和功能;

2)神经元的分类,按形态、功能和递质分类;

3)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突触的概念,化学突触与电突触的结构与机能意义。各种不同的形式的突触。

3.神经胶质细胞 1)中枢神经系内的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形态特点和功能。小胶质细胞的来源;

2)周围神经系内的神经胶质细胞,雪旺氏细胞和被囊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4.神经纤维 1)神经纤维的分类。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雪旺氏细胞与神经膜及髓鞘的关系。少突胶质细胞与中枢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的关系。无髓神经纤维的构造;

2)周围神经的构造。

5.神经末稍 1)感觉神经末稍,感受器的概念、感觉神经末稍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2)运动神经末稍,效应器的概念、躯体运动神经末稍(运动终板)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神经元、神经胶质、有髓神经纤维。

2.录像示教:各种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突触、神经末稍。

3.电镜图片:神经元、突触、有髓神经纤维。

第八章 循环系统 (一)讲授教学内容 1.循环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及机能意义。

2.毛细血管:分布、分类,各类毛细血管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及其机能意义。

3.动脉:中动脉的结构,大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特点与机能意义。动脉营养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动脉的年龄性变化。

4.静脉的结构特点。

5.微循环:组成、结构特点和机能意义。

6.心脏:心壁的构造、心瓣膜的构造、心传导系的组成、构造和功能。

7.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的结构特点。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大动脉)、中等动、静脉,小动、静脉和毛细血管、心脏。

2.录像示教: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心脏。

3.电镜图片示教:毛细血管。

第九章 免疫系统 (一)讲授教学内容 1.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 3.淋巴组织的结构、类型和分布。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

4.胸腺:被膜和分叶。胸腺皮质及髓质的组织结构。血液胸腺屏障的形态学基础、胸腺的功能和年龄性变化。

5.淋巴结 1)组织结构:被膜与小梁。皮质:淋巴小结的结构,生发中心;
副皮质区的位置、结构和意义;
淋巴窦的结构和作用。髓质:髓索和髓窦的作用;

2)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淋巴结内的分布。淋巴结的血液供应。淋巴细胞的再循环途径和意义;

3)淋巴结的功能。

6.脾脏 1)组织结构,被膜和小梁。白髓:淋巴鞘,脾小结和边缘区的结构特点与机能意义。红髓:脾索和脾窦的结构;

2)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脾内的分布;

3)脾脏的血液供应;

4)脾脏的功能。

7.扁桃体:扁桃体的结构和功能。

8.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淋巴结、脾脏。

2.切片示教:胸腺、淋巴结、脾脏。

3.电镜图片:淋巴窦。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 (一)讲授教学内容 1.概述: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的共同特点。不同性质激素的腺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2.甲状腺的一般构造与功能。滤泡上皮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滤泡上皮细胞合成、贮存和分泌甲状腺素的功能。滤泡旁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布和功能。甲状腺素和降钙素的主要作用。

3.甲状旁腺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意义,甲状旁腺素的主要作用。

4.肾上腺:皮质各带的结构和功能。皮质激素的作用。髓质的结构和功能构造。细胞类型、结构和功能。

5.神经垂体的结构与功能。结节部和中间部的构造,脑垂体的血液循环:垂体门脉系统及其意义。丘脑下部与垂体的关系。丘脑下部的释放和阻抑激素。

6.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概念及与APUD系统的关系。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垂体、甲状腺、肾上腺。

2.录像示教:甲状旁腺、下丘脑。

3.电镜图片:腺垂体各细胞、肾上腺束状带细胞。

第十一章 皮肤 (一)讲授教学内容 1.皮肤的组织结构 1)表皮:表皮的分层,各层的结构和角化过程。树突状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2)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的结构。

2.皮下组织结构 3.皮肤的附属器官:皮脂腺、汗腺、毛发、指(趾)甲的构造和功能。

4.皮肤颜色。

5.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6.皮肤的再生。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指皮、头皮。

2.录像示教:体皮、指皮。

第十二章 眼和耳 (一)讲授教学内容 眼:
1.眼球壁的构造 1)纤维膜:巩膜角膜的构造和功能;

2)血管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的构造和功能。睫状肌的分布和作用。瞳孔开大肌和括约肌的分布、作用和神经支配;

3)虹膜角膜角和巩膜静脉窦;

4)视网膜的结构:色素上皮。三级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超微结构。中央凹。视神经乳头和视神经的构造。视网膜的十层结构与三级神经元的关系。

2.屈光装置的组成。晶状体的结构、功能、年龄变化和曲度的调节。玻璃体的结构。房水的形成、循环途径和作用。光在眼内的传导途径。

耳:
1)外耳道皮肤的构造;

2)鼓膜和中耳粘膜的构造;

3)内耳的各个部分。壶腹嵴、位觉斑的结构和功能,蜗管的构造;
螺旋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内、外淋巴液的形成和吸收。声波的传导途径。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眼球、内耳(蜗管)。

2.录像示教:壶腹嵴、位觉斑、眼球。

3.电镜图片: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第十三章 消化管 (一)讲授教学内容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和机能意义。

2.口腔粘膜及舌的一般结构,三种舌乳头的形态结构与分布。

3.食管的组织结构。

4.胃:解剖分部、结构和功能。胃底腺的细胞类型。各类细胞的分布、结构及功能。壁细胞及主细胞的超微结构。贲门腺和幽门腺的结构特点。

5.小肠:粘膜的结构特点及机能意义。绒毛的形态结构。柱状上皮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及功能。肠腺的形态结构及细胞类型。淋巴组织的分布特点及机能意义。

6.大肠:结肠、阑尾和直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7.消化管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特点、分布、类型和功能;
APUD系的概念。

8.消化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二)实习内容 1.自己观察:食管、胃底、十二指肠、回肠、结肠。

2.录像示教:消化管各段。

3.电镜图片:小肠上皮、胃底腺壁细胞、空肠粘膜扫描电镜图。

第十四章 消化腺 (一)讲授教学内容 1.消化腺:一般结构。腺泡的显微和超微结构。三种腺泡的结构特点。导管的分段及其结构特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的结构特点。

唾液的成分及作用。

2.胰腺:一般结构,胰腺外分泌部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特点,胰岛的结构特点和细胞类型、构造及功能。

3.肝脏:一般结构;
肝小叶的形态和结构;
肝板、肝细胞、胆小管、肝血窦、狄氏间隙的关系、显微和超微结构及其机能意义;
门管区的结构。肝脏血液循环的途径和特点。肝的排泄管。肝小叶的分带。肝的淋巴和神经,肝的机能、肝的再生。

4.胆囊与胆道的结构特点。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肝脏、胰脏、颌下腺。

2.录像示教:肝、胆小管、胰(特殊染色) 3.电镜图片:肝血窦与枯否氏细胞、贮脂细胞、胰腺细胞。

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 (一)讲授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粘膜的结构特点与机能意义。

2.鼻呼吸部粘膜、嗅粘膜、鼻咽部粘膜和喉粘膜的结构特点。

3.气管与支气管的组织与功能。上皮的几种细胞类型。

4.肺:一般结构,肺内导管部结构变化规律和机能意义。肺呼吸部各段的结构特点、肺泡的形态、肺泡壁(肺泡隔)的显微和超微结构与机能意义。肺泡吞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气血屏障的组成和机能意义。肺的间质、肺的血液循环和特点。肺的淋巴管和神经。肺组织的再生和衰老变化,肺的其他功能。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肺(气管) 2.录像示教:气管、肺 3.电镜图片示教:肺的气血屏障、肺泡分泌细胞 第十六章 泌尿系统 (一)讲授教学内容 1.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肾:肾的一般结构,肾单位的概念、组成、分布和类型。肾小体及其滤过屏障的显微和超微结构与功能。肾小管各段的显微和超微结构与功能。集合管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旁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肾内血液循环的特点和功能意义。肾的结缔组织、淋巴管、神经。肾的功能概述。

3.排尿管道: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结构特点。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膀胱)、肾。

2.录像示教:膀胱、肾、肾血管注射。

3.电镜图片:肾血管球、足细胞和滤过屏障。

第十七章 男性生殖系统 (一)讲授教学内容 1.睾丸的一般结构,曲细精管的结构特点,男性生殖细胞发育成熟的基本过程,精子的形态与构造,间质细胞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睾丸的功能及内分泌调节。

2.附睾的结构与功能。

3.输精管和射精管的结构特点。

4.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的结构和功能。

5.精液的组成。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睾丸(前列腺、附睾、精子)。

2.录像示教:附睾、前列腺、精液涂片、睾丸。

3.电镜图片:精子、间质细胞。

第十八章 女性生殖系统 (一)讲授教学内容 1.卵巢的一般结构,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原始卵泡和成熟卵泡的形态结构,排卵、黄体形态、结构、退化功能。闭锁卵泡、间质腺、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2.输卵管的结构与功能。

3.子宫的一般结构。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卵巢周期变化的关系。卵巢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子宫颈的结构特点。

4.阴道的结构特点和生理改变。

5.乳腺(静止期、妊娠期、授乳期)的结构特点。

(二)实习教学内容 1.自己观察:卵巢、子宫、(乳腺)。

2.录像示教:卵巢、黄体、子宫、输卵管。

3.电镜图片:子宫内膜扫描电镜图。

第十九章 胚胎学绪论 讲授教学内容 1.胚胎学的研究教学内容:正常发育过程,先天性畸形。

2.胚胎发育的分期:胚前期、胚期、胎儿期的时间及发育特点。

3.胚胎学发展简史。

4.先天性畸形的原因:遗传因素(染色体、基因),环境因素(生物、物理、化学、营养等),致畸因子。致畸敏感期。

第二十章 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 (一)讲授教学内容 1.生殖细胞:两性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成熟分裂使成熟的精子卵子的染色体数目减成为单倍体。精子的生理与获能。

2.受精:概念、时间、部位、过程、意义和条件。并联系阻断受精控制生育。

3.卵裂、桑椹胚及胚泡形成和构造。

4.着床:时间、部位、过程、意义和异常,并联系抗着床性避孕措施。

5.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内胚层和外胚层的形成,胚盘:胚外中胚层、体蒂:中胚层的形成、中轴器官的建立;
三胚层的分化。

6.胎儿的附属结构和胎盘。卵黄囊和尿囊的形成和演变。羊膜的形成、结构和机能、羊水。脐带的形成、构造和机能。

7.孪生和联体畸胎:畸胎期、引起畸胎的可能因素,少生与优生。

8.妊娠期胎体外形的变化。

(二)实习教学内容 1.人胚早期发育模型,标本及电影。

2.胎盘和胎膜标本及模型。

3.胎儿与子宫关系模型。

4.畸形标本:脊髓裂、无脑儿、葡萄胎、联体畸胎等。

第二十一章 颜面、颈和四肢的发生 (一)讲授教学内容 1.鳃器的发生:鳃弓、鳃沟、鳃膜和咽囊的形成、位置关系。

2.颜面和腭的形成:原基、过程及常见畸形(唇裂、面斜裂、腭裂等)。

3.颈的发生。

4.咽囊的演变:腭扁桃体、甲状旁腺、胸腺的形成 5.四肢的发生。

(二)实习教学内容 1.面部形成模型。

第二十二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一)讲授教学内容 1.原始消化管的形成、分段(前、中、后肠)和演变。

2.食管和胃的发生。

3.肠的发生:中肠袢的形成、旋转、生理性脐疝,常见畸形;
泄殖腔的分隔和发育。

4.肝和胰的发生的原基及常见畸形。

5.喉、气管和肺发生的原基常见及畸形。

(二)实习教学内容 1.原始消化管模型。

2.肠发生模型。

3.肝、胰发生模型。

4.肺发生模型。

第二十三章 泌尿生殖系统的发生 (一)讲授教学内容 泌尿系统的发生:
1.前肾、中肾的发生和演变;
后肾和输尿管的发生和畸形。

2.泄殖腔的分隔、演变和畸形。

生殖系统的发生:
1.生殖腺的发生和分化,原始生殖细胞的来源,H-Y抗原,睾丸下降。

2.生殖管道的发生,演变和畸形,雄激素的作用。

3.外生殖器的发生和常见畸形。

(二)实习教学内容 1.中肾、后肾发生的位置关系模型。

2.泄殖腔的分隔模型,尿殖窦的分化模型。

3.泌尿生殖系统发生的腹面观模型。

4.外生殖器的分化模型。

第二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一)讲授教学内容 1.原始血管的发生,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及胚胎早期血管的建立。

2.原始心脏的发生及心脏外形的改变。

3.心脏内部的分隔,房室管的分隔、静脉窦的演变。心室的分隔、心球的分隔。

4.心脏发生的畸形。

5.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

(二)实习教学内容 1.早期人胚心脏模型。

2.心管的生长模型。

3.心房、心室分隔,静脉窦演变模型。

4.胎儿血液循环模型。

四、实践环节 1. 绪论、上皮组织 3学时 2. 固有结缔组织 2学时 3. 软骨、骨、血液 3学时 4. 肌组织、神经组织 3学时 5. 皮肤、循环系统、阶段复习 3学时 6. 免疫、内分泌系统 3学时 7. 消化管、复习切片 3学时 8. 消化腺、复习切片 3学时 9. 呼吸、泌尿系统、复习切片 3学时 10. 生殖系统、复习切片 3学时 11. 切片考试 1学时 12.胚胎学 2学时 五、课内学时分配 章 内容 参考学时 1 绪论 2 2 上皮组织 2 3 固有结缔组织 2 4 软骨和骨 4 5 血液、淋巴和血细胞发生 2 6 肌肉组织 2 7 神经组织 4 8 循环系统 2 9 免疫系统 4 10 皮肤 2 11 内分泌系统 4 12 消化管 2 13 消化腺 4 14 呼吸系统 2 15 眼和耳 2 16 泌尿系统 2 17 男性生殖系统 2 18 女性生殖系统 4 19 胚胎学绪论 2 20 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 6 21 颜面、颈和四肢的发 2 22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2 23 泌尿生殖系统的发生 2 24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2 大纲制定者:周劲松 大纲审定者:宋天保 大纲批准者:钱亦华 大纲校对者:武 捷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Biochemistry 课程编码:BICH2001 学时:88 学分:4.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七年制、法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专业 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等课程。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周爱儒主编,《生物化学》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张迺蘅主编,《生物化学》第二版,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一门主要是运用化学的原理、技术和方法,也结合其它学科的原理与技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也就是生命的化学。因此,生物化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核酸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研究这两类生物信息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新兴学科——分子生物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生物体、特别是人体内的物质组成、化学变化(代谢)及其调节,以及它们与机能的关系,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一部分分子生物学内容放在分子生物学大纲中要求.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
1.描述生物体(主要是人体)内的主要物质的组成、生物学功能,物质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规律。

2.解释生物体(主要是人体)内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及调控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与机能的关系。

3.学会初步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论述或解释与人类健康、疾病相关的医学实践问题。

4.结合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学习科学思维、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 论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单元目标】 1.熟记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
多肽链的基本组成单位——L-a-氨基酸;
20种氨基酸三字母缩写符号、结构式及主要特点。

2.熟记握肽键、多肽链、蛋白质一级结构、高级结构概念。

3.熟记蛋白质重要理化性质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并列举蛋白质性质与医学的关系;

【授课内容】 1.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2.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3.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4.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5.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离纯化 6.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简介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单元目标】 1.熟记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各类核酸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

2.熟记核酸元素组成特点(与蛋白质比较)。结合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化学结构,熟记它们的中文名称及相应的缩写符号。列举两类核酸(DNA与RNA)分子组成异同。牢记体内重要的环化核苷酸——cAMP和cGMP。

3.在理解多核苷酸链结构基础上,熟记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及多核苷酸链的方向性(5’® 3’)。描述DNA的一级结构, DNA二级结构一一双螺旋模型要点,碱基配对规律。简述tRNA二级结构——三叶草结构特点。在熟记二级结构基础上,知道核酸还有更高级结构形式存在。

4.熟记核酸的性质及相关的重要概念,掌握DNA(热)变性、复性及分子杂交的概念。

【授课内容】 1.核酸的发现和研究进展概况 2. 核酸的分类、分布和生物学意义 3.核酸的化学组成 4.DNA的分子结构 5.RNA的结构与功能 6.核酸的理化性质 7.核酸酶的分类原则及作用特点 8.核酸的核苷酸序列测定基本原理 第三章 酶 【单元目标】 1.熟记酶的基本概念、酶促反应特点。

2.熟记酶组成、结构有关的基本概念一一酶蛋白、辅助因子(辅酶、辅基)、全酶、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等。结合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论述酶原激活的化学本质。以乳酸脱氢酶(LDH)为例,描述同工酶的概念。

3.熟记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几种因素及其动力学特点。默写米式方程,米氏常数定义及意义,学会运用米式方程进行简单计算。

4.叙述别构酶概念、酶促反应动力学特点及意义。

5.结合酶在医学中应用的实际例子,说明酶与医学的关系。

6.了解酶的命名与分类原则。

【授课内容】 1.酶的生物学功能 2.酶的化学本质、分子结构 3.酶促反应的特点及机理 4.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5.调节酶 6.酶活性测定 7.酶的命名与分类原则 8.酶与医学的关系 第四章 糖的代谢 【单元目标】 1.列举糖的主要生理功能。

2.熟记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3.结合基本反应过程、部位、酶和ATP生成,熟记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途径概念及其反应过程,结合关键酶说明前两条途径的调节及三条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

4.熟记糖原合成及分解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酶,调节及生理意义。

5.熟记糖异生概念,反应过程、关键酶、调节及生理意义。

【授课内容】 1.糖的生理功能 2.食物中糖的消化吸收概况 2.糖的无氧分解 4.糖的有氧氧化 5.磷酸戊糖途径概况 6.糖原合成、分解及糖异生 7.血糖及其调节 第五章 脂类代谢 【单元目标】 1.结合甘油三酯水解过程及限速酶,熟记脂肪动员的概念。

2.熟记甘油代谢途径(氧化分解、异生为糖及合成脂肪)及重要的酶。

3.熟记脂肪酸氧化过程、有关酶。熟记酮体概念。熟记酮体代谢、生理意义。阐述酮症产生机理。

4.结合软脂酸合成途径,熟记脂肪酸合成部位、原料(包括来源)及辅助因子,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系的特点及脂酰基载体蛋白(ACP)在脂肪酸合成中的作用,了解线粒体及内质网中脂肪酸碳链延长酶体系的作用。熟记脂肪酸合成的限速步骤及调节。

5.熟记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了解多不饱和脂肪酸重要衍生物及功能。

6.熟记磷脂合成原料、部位,以磷脂酰胆碱合成为例,熟记磷脂合成原料及CTP在其中的作用。写出与甘油磷脂分解代谢有关的酶及其作用部位. 7.熟记胆固醇合成原料、部位、辅助因子。掌握胆固醇主要转化途径。熟记胆固醇的两种脂化(LCAT,ACAT)过程。

8.了解脂类主要生理功复述血浆脂类组成及含量。熟记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生理功能。

【授课内容】 1.脂类的生理功能 2.脂类的消化吸收 3.甘油三酯的中间代谢 4.磷脂代谢 5.胆固醇代谢 6.血浆脂蛋白 第六章 生物氧化 【单元目标】 1.叙述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列举与体外燃烧的异同。

2.熟记呼吸链定义,呼吸链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写出两条主要呼吸链传递顺序。

3.熟记作用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的概念。熟记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电子传递抑制剂的作用部位。熟记P/O比值定义。

4.熟记两种穿梭机制. 5.熟记体内生理、生化活动用能和储能形式。

6.熟记体内CO2生成的主要方式。

7.了解非线粒体氧化体系的类型、特点、组成及功能。

【授课内容】 1.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及物质氧化方式 2.线粒体氧化体系 3.非线粒体氧化体系类型、特点、组成及功能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单元目标】 1.熟记氮平衡、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2.了解蛋白水解酶的作用特点和g-谷氨酰基循环在氨基酸吸收和转运中的意义。

3.熟记体内几种脱氨基方式及反应过程、典型转氨酶名称、辅酶及ALT(GPT)、AST(GOT)的组织分布特点及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4.熟记血氨来源与去路,熟记尿素合成详尽过程及肝昏迷学说。了解其调节. 5. 熟记一碳单位概念、来源、代谢辅酶、功能。

6.了解甘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含硫氨基酸和色氨酸代谢途径及意义。

7.熟记苯丙氨酸、酪氨酸重要代谢产物、与代谢障碍有关的酶、酶先天缺陷相关的临床疾患。

【授课内容】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2.蛋白质消化、吸收和腐败简介 3.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4.氨的代谢 5.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单元目标】 1.了解核苷酸的生理功能。

2.了解嘌呤核苷酸有两条合成途径。结合嘌呤核苷酸结构与从头合成途径,写出嘌呤核苷酸各元素或组件的材料来源, IMP、AMP与GMP相互转变。熟记二磷酸核苷还原生成脱氧嘌呤核苷酸。

3.熟记嘌呤核苷酸抗代谢药物作用机理及临床意义。

4.熟记嘌呤核苷酸体内分解代谢终产物尿酸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5.熟记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原料。熟记嘧啶核苷酸抗代谢药物作用机理及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产物名称。

【授课内容】 1.嘌呤核苷酸代谢 2.嘧啶核苷酸代谢 第九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授课时间】2学时 【单元目标】 1.以糖、脂类、氨基酸代谢途径为核心,描述体内各代谢途径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调节机制. 2.熟记体内主要器官或组织,如肝、脑、心和肌肉主要物质代谢途径特点、供能方式与特异酶分布的关系。

4. 熟记三级代谢调节 5.熟记两种酶结构调节方式的定义,特点,生理意义。

6.了解酶含量调节的两种方式——诱导和阻遏. 7.熟记激素对物质代谢的调节是通过膜受体或胞内受体(核受体)起作用。列举膜受体和核受体激素。

【授课内容】 1.体内物质代谢特点 2.代谢途径间的相互联系 3.器官间代谢联系及区别 4. 细胞水平的调节 5.激素的调节 6.整体调节 7.代谢调节障碍简介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单元目标】 1.熟记DNA(生物)合成的概念:复制,反转录,损伤修复。

2.以大肠杆菌为例熟记DNA复制的特点,参与复制的酶和因子(包括它们的功能)。简要叙述原核生物复制过程及真核生物DNA复制特点。

3.结合反转录酶的功能,简述反转录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记住端粒酶的概念与功能。

4.熟记环境因素造成DNA损伤的几种类型,了解修复合成的几种主要方式的名称。

【授课内容】 1.DNA的复制 2.反转录作用 3.DNA的修复合成。

第十一章 RNA的合成 【单元目标】 1.熟记转录的概念及特点。

2.简要叙述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组成及功能、真核生物RNA聚合酶功能。

3.扼要叙述RNA转录过程。

4.熟记几种RNA转录后加工过程。

5.熟记核酶(ribozyme)的概念。

【授课内容】 1.转录作用 2.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3.核酶的概念 4.RNA的复制简介 第十二章 蛋白质生物合成 【授课时间】4学时 【单元目标】 1.熟记翻译的概念。

2.写出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的组成,论述mRNA、tRNA和核蛋白体的作用原理。

3.熟记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4. 简要写出真核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异同及肽链合成后的加工过程。

5.熟记分子病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6.了解蛋白质合成阻断剂作用原理。

【授课内容】 1.蛋白质合成体系 2.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3.蛋白质合成与某些医学问题 第十五章 细胞信息转导 【单元目标】 1.熟记细胞信息转导的概念及受体的分类。

2.熟记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及信息传递体系。

3.熟记含内在酶的受体及信息传递体系。

4.熟记与胞浆中蛋白激酶偶联的受体及其信息传递体系。

5.熟记胞浆/核内受体及其信息传递。

7.了解各信息传递途径间的交互联系。

【授课内容】 1. 膜受体及其信息传递途经 2. 胞内受体及其信息传递途经 3. 各信息传递途经间的交互联系 第十六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单元目标】 1.了解血清与血浆的区别。熟记血浆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NPN)的定义,含量及意义. 2.了解血浆蛋白质分类方法,扼要叙述各类血浆蛋白质的特点、功能。

3.熟记成熟红细胞能量代谢特点,主要代谢途径及意义。

4.熟记血红素生物合成部位、原料、合成的调节。

5.熟记谷胱甘肽、NADPH对红细胞的重要意义。

6.了解铁的吸收、运输、贮存与排泄,熟记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授课内容】 1.血液的功能及基本成分简介 2.血浆蛋白质 3.红细胞的代谢 第十八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单元日标】 1.叙述维生素的定义、分类。

2. 熟记各种维生素的化学本质、主要生理功能和发挥活性的形式,举出相应缺乏病。

3. 熟记B族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4. 了解必需微量元素的种类、生理生化功能。

【授课内容】 1.维生素的定义、命名、分类及缺乏症发生原因 2.脂溶性维生素 3.水溶性维生素 第十七章 肝的生物化学 【单元目标】 1.复述肝在糖代谢、脂类代谢及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解释肝对血糖的调节。解释肝脏疾患时与代谢障碍或异常有关的临床现象,如脂肪肝、肝性脑病、水肿或腹水、凝血时间延长及出血现象等。

2.叙述肝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3.叙述肝在激素代谢中作用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4.熟记生物转化概念及特点。描述生物转化反应类型、相互关系。记住加单氧酶系的组成及生理意义。简述其反应过程。

5.写出胆汁酸的种类、代谢调节及功能。

6.熟记胆色素的来源。描述胆色素代谢的基本过程。比较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解释高胆红素血症与黄疽的概念、分型及临床生化表现。

【授课内容】 1.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2.肝在生物转化中的作用 3.胆汁与胆汁酸 4.胆色素代谢与黄疽 四、实践环节 实 验 名 称 参考学时 基本操作及蛋白质的定量 4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蛋白质 4 温度,pH, 抑制剂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 实验设计 16 五、课内学时分配 单元名称 参考学时 绪论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6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4 酶 4 维生素 自学 物质代谢 糖代谢 6 脂类代谢 5 生物氧化 3 氨基酸代谢 4 核苷酸代谢 2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2 遗传信息传递 DNA的生物合成 8 RNA的生物合成 4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 专题篇 细胞信息传导 6 血液的生物化学 2 肝的生物化学 自学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自学 大纲制定者:于 杰 执笔 大纲审定者:俞小瑞 大纲校对者:于 杰 大纲批准者:俞小瑞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码:BIOL2005 总学时:44 学分:2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七年制、法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免疫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George M.Malacinski, David Freifelder,2002.Essentials of Molecular Biology(Third Edition) 科学出版社 [2]Martin J. Bishop,1999.Genetics Databases Academic Press 2000(3rd edition) [3]R.M.坎普等,《蛋白质结构分析:制备、鉴定与微量测序》, 科学出版社 [4]Robert.F.Weaver, 《分子生物学》,2000,科学出版社 [5]Sambrook J.,等,2000(3rd edition)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6]Turner等,《分子生物学》,1999,科学出版社 [7]Reginald H.Garrett.Biochemistry.1995 [8]Bruce Alberts.Moleccclar Biology of the call 1994 [9]Benjamin Lewin;
Genes VI,1997 [10]F.奥斯伯等,《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 [11]陈启民等,《分子生物学》 2001,南开大学出版社 [12]德伟、李艳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01,科学出版社 [13]卢圣栋,《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1993,高等教育出版社 [14]李育阳 2001基因表达技术 科学出版社 [15]刘谦、朱鑫泉,《生物安全》,2001,科学出版社 [16]科学出版社名词室,《英汉生物学词汇》第二版,1997,科学出版社 [17]马大龙,《生物技术药物》2001,科学出版社 [18]马立人、蒋中华,《生物芯片》, 2000,化学工业出版社 [19]沈倍奋,《分子文库》, 2001,科学出版社 [20]谭天伟等译,《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2003,化学工业出版社 [21]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1998,科学出版社 [22]王联结,《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原理》,2002,科学出版社 [23]王金发,《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习题集》,2001,科学出版社 [24]王哲,《生物信息学概论》,2002,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5]赵国屏等,《生物信息学》,2002,科学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分子生物学是以生物信息高分子为中心研究生命本质问题的科学,是当今自然科学中发展迅速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渗入到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的各科领域中,成为当代促进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医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石理论,了解其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状态,为在其他课程的学习、研究打下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并开阔眼界,以利今后的发展。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展望 2. 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调控 3.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4. PCR技术与核酸测序技术 5. 基因工程原理 6. 分子杂交与印记技术 7.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8. 基因组学与医学(分子医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展望 第二章 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1.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病毒核酸结构一般特点。病毒核酸分类。明确噬菌体的病毒基因整合,转导作用,前病毒,增强子,溶原菌等概念。

2. 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原核生物染色体的类核结构。以大肠杆菌为例说明,细菌的基因组结构。

操纵子系统及其实验证据。组成酶、适应酶、顺反子、结构基因、操纵基因、起动子、调控基因、终止子、衰减子、阻遏作用、诱导作用、代谢物阻遏作用、操纵子、调节子等概念。操纵子正、负调控的几种类型,重点举例(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等)说明。

质粒的特点,功能,分类及转移。阐明质粒(F)、抗药性质粒(R)及Col质粒。

可移动的基因成分及其种类:插入顺序(IS),转座子和可转座的噬菌体。转位作用的机理,转位的遗传效应。

基因重组的类型。同源重组的特征和分子机理,重组涉及的基因和酶类。

3.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真核基因与原核基因中的非编码顺序及重复顺序的几种类型,DNA复性动力学分析,真核基因家族的类型,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及结构。组蛋白的特点、种类及其作用。非组蛋白的性质、成分及作用。核小体和染色体的高层次结构。染色质结构与基因的可能关系。

人及哺乳动物基因组的大小,重复序列和基因家族。人基因定位。重点举例人珠蛋白基因族,免疫珠蛋白基因族,组蛋白基因组,rRNA和tRNA基因族的组成,结构,功能和表达调控。

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及进展 第三章 基因表达调控 1. 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特点:管家基因,组成性基因表达,诱导和阻遏,时间特异性、空间特异性,协调表达 2. 基因表达的调控的概念和生理意义及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3.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转录水平的调控:启动子,σ因子,阻遏蛋白,正调控蛋白,倒位蛋白,RNA聚合酶抑制物,衰减子能影响转录。

乳糖操纵子和色氨酸操纵子 翻译水平的调控:SD序列,mRNA的稳定性,翻译产物对自身翻译的影响,小分子RNA的调控作用。

2.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DNA水平的调控 转录水平的调控: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反式作用因子,转录起始的调控 转录后水平的调控:加帽和加尾的调控意义,选择剪接的调控作用,mRNA运输的控制 20% mRNA进入胞浆 翻译水平的调控:翻译起始的调控,mRNA稳定性调节,小分子RNA对翻译水平的影响。

翻译后水平的调控 第四章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1. 阐明癌基因、原癌基因、病毒癌基因、细胞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2. 生长因子:细胞生长因子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意义。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发生中的意义。

3.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细胞增殖调控中的作用 4.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与肿瘤发生 第五章 PCR技术 1. PCR的基本原理 2. PCR引物设计 3. 模板制备 4. PCR基本反应和反应条件控制及注意事项 5. PCR技术的主要类型及应用 第六章 基因文库与核酸测序技术 1.基因文库概念 2.核酸序列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七章 基因工程原理与分子克隆 1. 生物工程、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的概念。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基因工程常用的工具酶。

3. 基因工程载体的应有性质及其类型:质粒,人噬菌体及病毒载体,举出常用实例。

4. 制备目的基因的几种途径。胚原性基因库。CDNA基因文库。

5. DNA分子的连接,重组,转化及导入宿主细胞。DNA重组体的筛选和检测。

6. 克隆基因的表达。真核和原核的表达载体。

7. 重组DNA和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和安全问题。

第八章 分子杂交与印记技术 1. 核酸杂交与杂交的探针 2. 探针的标记与检测 3. 核酸杂交的种类:sou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原位杂交 4. 核酸杂交的应用 5. 蛋白杂交 第九章 基因芯片 1. 生物芯片的概念与分类 2. 核酸芯片的应用 第十章 转基因动物与基因打靶 1. 转基因动物: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转基因动物中外源DNA的检测 3.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4. 基因打靶:概念,基因打靶必备条件 5. 基因敲除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程序,基因打靶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疾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1. 功能克隆概念与策略 2. 定位克隆概念与策略 3. 候选克隆、定位候选克隆、功能候选克隆概念 4. cDNA全长克隆与鉴定 5. 序列完整性的判定 6. 功能分析 第十二章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1. 基因诊断的概念、技术与方法。

2. 基因治疗的概念,主要内容和策略。

第十三章 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与前沿技术 第十四章 基因组学与医学(分子医学) 1. 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产生背景及概念,基因组学分类: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 ,基因功能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蛋白质组学 2. 基因组学与医学的关系 基因病。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基因组学与肿瘤病学,基因组学与疾病病因学,环境与疾病,药物分析和设计。

四、实践环节 实验名称:PCR-RFLP检测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综合性大实验),16学时 PCR-RFLP:DNA分子水平上的多态性检测技术是进行基因组研究的基础。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已被广泛用于基因组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以及生物进化和分类的研究。RFLP是根据不同个体基因组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碱基发生突变,或酶切位点之间发生了碱基的插入、缺失,导致酶切片段大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特定探针杂交进行检测,从而可比较不同个体的DNA水平的差异(即多态性)。本实验为综合性大实验。综合运用微量全基因组DNA的提取,PCR技术,RFLP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

五、课内学时分配 章 内 容 参考学时 1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展望 1 2 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3 3 基因表达调控 4 4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2 5 PCR技术 2 6 基因文库与核酸测序技术 2 7 基因工程原理与分子克隆 4 8 分子杂交与印记技术 3 9 基因芯片 1 10 转基因动物与基因打靶 2 11 疾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2 12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2 13 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与前沿技术 2 14 基因组学与医学(分子医学) 2 实践 PCR-RFLP检测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综合性大实验) 16

Tags: 教学大纲   导论   临床医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