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安全讲话 / 正文

【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校本课程都有哪些课程

2019-12-03 07:33:25

摘要:课程领导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意在突破传统课程管理的局限,强调合作与交流、民主与开放,与校本课程的理念基本一致。通过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的革新,为课程领导创设运行机制,促进校本课程乃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领导;课程管理;校本课程

在课程管理术语的使用上,美国新近多采用“课程领导”来替代传统的“课程管理”。这一替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管理方面的变革趋势。“课程领导”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相比新在何处?在校本课程发展的背景之下,课程领导理念以何种方式运作才能更好地促进校本课程乃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我国课程学者亟须思考并作出回答的问题。

一、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

有人认为,我国使用“课程领导”只是对“课程管理”一词的替换,只是追赶时髦所致。为消除这一误解,笔者认为,有必要首先澄清一下两者的内涵所在。

我国学者大多认为领导与管理既有交叉和包容,又有显著的区别。“领导行为偏重于决策、指挥、创新,较多地考虑管理中的人文、价值和发展动力因素;管理行为则侧重于安排、执行、整合协调,较多地考虑管理中的技术因素。”[1]

从词义学进行分析,管理意义项有三:第一,负责某项工作使之顺利进行;第二,保管和料理;第三,照管和约束(人或动物)。[2](410)显然,课程管理应取第一意项,课程管理意即:负责课程方面的工作使之顺利进行。领导的意义项有二:一是率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二是担任领导的人。[2](722)与课程管理相对应,课程领导应取第一意项,意即为在课程方面率领并领导相关人员朝一定方向前进。从两个术语的概念分析上,我们可以看到: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虽有涵义的交叉和包容,但在权责和组织关系上仍有不同的内涵。本文试从组织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廓清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区别。从组织学角度出发,我们可对两者进行如下分析(见下表)。

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之比较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传统的课程管理是一种分层组织式的管理模式,其特征如下:

1.坚持等级式的管理和对低层人员的监管;

2.确定和保持适当的垂直交流;

3.制定明确的书面规章和程序以确定标准和指导行为;

4.颁布明确的计划和日程,以供参与人员遵守;

5.在组织等级体系下增加监管人员和行政人员,因为有必要这样来解决组织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所面临的问题。[3](95—96)

显然,课程管理把“组织视为一个权力和信息集中于高层的等级体系。因此,一些首创性的好主意从这里传递到低一层次去落实”。[3](56)这种组织观受到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的深刻影响。古典管理理论通过对工人的统一、科学的管理来获得效率的提高。这种统一化、等级化、秩序化的组织观是基于这样一种文化假定:我们生活的世界是遵循某种规则和逻辑组织起来的庞大系统,制度和秩序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我们的文化寻求就是,创建和维持某种受严格程序和规则限定的等级组织,以保证这种天然秩序的良性运行。在这样的文化假定之下,课程管理的理念显得十分自然:课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秩序的系统,最高管理阶层是集中了信息与智慧的地方,学校和教师忠实执行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是课程的最佳经营方式。这同国家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它通过国家课程的统一实施确保中央集权国家政治管理的良好秩序。

课程领导所提倡的管理新理念,“意在摆脱历来的‘管理’思想: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管’、‘监控’”。[4]它是另外一种组织的观点,即人力资源的组织观,“人力资源思想走到前台,成为考虑组织的一种新的重要方法。”[3](99)这种组织观视“组织是一个合作性的、社团的、甚至是协作的系统。在这样一个组织体系中,奇思妙想处处可见,只有当不同指挥管理层的领导能够充分发挥下属的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些奇思妙想才能显示其威力”。[3](56)由此可见,课程领导具有以下特征:

1.重视个人的思考,引导他们发挥才能和潜力;

2.以组织目标为中心实施合作,使参与者积极奉献;

3.使参与者认同、适应组织共同的价值和目标,并与个人目标形成联系。

这种组织观基于的文化假定是: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5]作为一个自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每个个体都有创造文化的能力。我们的文化追寻是,创建一种自由开放的组织,以确保每个人文化创造能力的生长和发挥。在这样的文化假定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课程领导:课程的组织体系应是自由、民主、开放的,体系里的每个学校和教师都是具有创意和创造力的主体,课程领导就是要使他们在分享决策权的基础上进行纵横沟通以形成共同目标。同时,通过个体对共同目标的理解和体认,形成协同努力的发展机制。这同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相适应的。它通过让学校和教师分享权力、民主参与,最大限度确保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课程领导和课程管理也是有区别的。社会学认为一个社会系统必然涉及组织和个人这两种现象。“在这种系统中的社会行为,可以从两种主要元素的功能加以了解,那就是规范空间(nomotheticornormativedimension)和理想空间(idiographicorinpidualdimension)。前者包括机构、角色和期望;后者则由个人、人格和需要所组成;前者又可称为机构空间,后者为个人空间。”[6]根据对机构空间和个人空间的偏重,领导类型可分为:规范型、理想型及执行型(见图1、图2、图3)。规范型领导的特征在于强调组织目标的实现,注重规章,注重集权,轻视个人自由,完全以是否达成组织目标为衡量机构效能的准绳。理想型领导的特征是强调组织成员的个性,少用规章,注重分权,并珍视与部属的高度个人主义的关系,旨在使部属随时保持快乐与满足。第三种类型的领导不但强调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也藉此以满足个人的需要。[6](16)

图1.规范型领导图2.理想型领导图3.执行型领导

(nomotheticstyle)(idiographicstyle)(transactionalstyle)

我们认为,课程领导具有理想型领导和执行型领导的一些特征:少用既定的规章制度以及机构空间里政府所赋予的管理权力,课程领导注重在个人空间里形成和利用自己的声望和个人权威,同部属保持民主、开放的人际关系,以共同的组织目标为媒介,调动下属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目标的达成与下属需要的满足之间尽量保持平衡。校本课程注重学校和教师的参与和创造性,其创造性的发挥需要民主与权力分享的氛围,课程领导的理念恰好为之提供了条件。而课程管理具有规范性领导的特征:通过规章制度的执行来达到组织目标的实现,这里个人空间中个人的人格、需要、创意等受到忽略和压制,集权成为组织管理的首要特征。课程管理者主要依靠政府赋予的地位和组织权威进行行政管理,被管理者不分享权力,只在组织中承担一定的职责,在规章制度的限定范围内从事工作,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其绩效的最主要判别标准。

从组织学和社会学可以看出,课程领导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术语上的改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民主、开放、沟通、合作的管理新理念。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