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金融讲话 / 正文

工业经济管理专业 [城区工业经济管理调研报告]

2019-12-17 07:39:09

xx城区工业经济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全区经济和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总体来说,城区工业经济还是底子薄、起步晚、产业单一,其管理过程中也还存在若干问题值得研究和解决。

一、城区工业经济发展状况

(一)城区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xx城区发端于1984年开始的江北机场兴建和龙溪开发。1985年

时,两路城区仅0.53平方公里,龙溪尚属院坝乡。当时两路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国有食品、机械、印刷工业企业。随着龙溪和两路开发建设的强力推进,通过20多年努力,xx城区面积已达48.6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工业化随之强势跟进,到2007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5户,形成了汽摩、电线电缆等重点产业,拥有了长安汽车、泰山电缆等知名企业,为近几年xx稳居全市工业十强区县之首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城区工业实现了向园区集中

处于后发状态的xx城区工业,在城市化进程中,一开始就注意了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防止工业散乱布局、遍地开花的现象发生。在龙溪开发初期,就在黄泥塝布局了乡镇企业发展片区。1997年区委又提出建设大工业园区。随即在回兴设立了科技产业开发园区,并成功地引进了长安福特等一大批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同时在农业园区发展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1999年区委决定在双龙湖辖区内的观音岩地区设立民营经济开发区,引进和培育中小工业企业发展。2001年,区委抓住北部新区成立的机会,决定在双凤桥街道溜马石地区设立科技产业开发区b区,后更名为xx空港工业园区。空港工业园区近几年强势发展,在全市30个特色工业园中高居第2名。在2004年园区整顿中,撤销了民营经济开发区,组建了两路工业园区。两路工业园区挥师东向,引进了金山科技、娃哈哈集团等品牌企业和台商工业园,正由回兴地区向石坪地区强势推进。到2007年底,各大园区规模企业达到195户,实现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区属板块企业的比重为80.1%、82.7%。

(三)城区工业形成了优势产业

以xx空港工业园区、两路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为主战场,逐渐形成了以汽摩产业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线电缆、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模具研制、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到2007底,区域30户重点企业占区域工业总量的76.8%。七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的91.6%。

二、城区工业经济管理状况

(一)管理机构由多头到集中

适应城区工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城区工业经济管理也实现了与时俱进。

1951年时,工业企业由县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管理。以后,随着国营工业、城镇集体工业、商办工业、校办工业、乡镇企业等等的逐步兴起,工业经济管理进入了“多头”管理时期。县属国营工业的管理机构,经历了县工业公司、县工业局、县煤炭局、县冶金局、县机械局、县轻工化学工业局,再到县工业局等多轮撤并,到2001年,工业局再次撤销,其职能划入区经委。城镇集体工业的管理机构,也经历了建国初期县供销社、县粮食局、县花纱公司、县商业局、县手工业联合社的管理,1958年集体工业企业全部过渡为全民企业,遂按产品归口转县机电、轻化工、煤炭、交通、商业、农业等局管理。1961年成立县手工业管理局,恢复“过渡企业”集体性质。后手工业管理局更名为县二轻局,在1997年并入区工业局。商办工业、食品工业、校办工业、民政福利工业等,在深化改革中企业与主管部门脱钩,从宏观管理层面归区经委统一管理。乡镇工业诞生后,其管理机构经历了县乡村企业局、县乡镇企业管理局、乡镇企业委员会、区乡镇企业管理局到区中小企业管理局的名称变化,其职能也由过去主要发展乡镇、村集体为主转变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和混合所有制工业,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进行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目前,区经委按照政企分开,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打破所有制和隶属关系界限的要求,全面履行城区工业经济管理和服务职能。

(二)管理方式由直接到间接

1、规划引导。园区是城区工业经济的主要载体。按照发挥企业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结合园区已有产业布局,确立了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空港工业园区主要承接现代制造业中的汽摩、机电、应用电子三大产业项目。两路工业园区主要承接现代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专用设备、信息家电、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和工业品专业市场项目,打造xx市的家电信息、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三大研发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园区以xx食品工业城为核心,主要布局食品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策划包装生物医药工业城,着重发展现代制造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乳品、方便食品、调味品、饮料品、营养保健食品等食品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

2、政策引导。2003年,区委、区政府转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2006年,出台了推进特色工业园又好又快发展的“1+3”文件和《加快全区都市工业园(楼宇)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民营企业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入驻特色工业园和都市工业园的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以及从体制机制、规划政策、审批服务等方面对园区建设的支持。此外,2005年以

来,还出台了对工业企业扶优扶强、鼓励争创名牌产品等政策。在资金支持上,出台了《xx市xx区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仅2007年市区财政就拨付1420万元,支持27户企业29个项目发展。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提供贷款帮助,累计为xx电池总厂、双庆机电有限公司等企业担保贷款2亿多元。

3、协调服务。各园区对入驻企业、在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实行代办服务。区经委在供气指标、电力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了协调力度,为企业提供能源保障。区中小企业局积极组织电煤调运。为了鼓励企业发展壮大,区级相关部门积极向市经委、市财政局争取节能降耗专项资金、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技术改造资金。2007年,全区安排技改资金3户企业223万元,奖励10强企业共55万元,奖励名牌产品9户共95万元。

三、城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规划滞后

虽然我区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于2006年9月出台,但是,城区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尚未出台,城市建设总规、土地利用总规调整滞后。建立工业园区前,我区是农业大区,工业化水平极低,根本没有工业发展规划。园区建成初期,城区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也只是一个概念,是模糊的,各园区招商引资没有目标,见商就引、见企就招的现象较为严重,产业全而小、散而乱。在这种状况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是被动地跟着产业走,随产业调整而不断修改,却还是显得滞后。当前园区产业布局的“后遗症”就足以证明规划缺失的不良后果,如两路工业园区主要是集聚现代制造业等工业,而娃哈哈集团落户于此;又如xx山峰凸轮有限公司、海联化工等企业刚在园区起步发展就面临搬迁,给企业、政府都带来不利影响。

(二)体制欠顺

我区现行工业管理职能比较分散,不同领域的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和工业运行调节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就全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涉及的管理部门达10余家。这种管理体制存在以下弊端:一是与市级部门设置不相对应,不利于工作衔接协调,如中小企业局工作上就受到市经济运行局、市经委、市能源局等部门的指导。二是不同部门分散管理,不利于制定工业总体规划,有时区发改委、区经委、区中小企业局三家的规划目标、产业定位都不一致,各行其是。三是多头管理,造成行政成本提高和资源浪费,特别是企业要面对多个“婆婆”,一套报表就要报送多家部门,不利于对企业的统一管理和服务。

(三)用地瓶颈

由于xx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迟迟不予调整,加之当前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等原因,各园区基本无工业用地可供。而现有相当部分企业要进行扩能和技术改造,都急需土地。江北化肥、驰骋、玮兰、天友、恒通、光大等企业都急需征地扩建。元创集团的冲压件生产线,预计投资3亿元,征地150亩,但由于土地问题已到南京市进行了投资。没有土地,新招进来的企业无法落地,现有企业无法扩容,土地问题已经成为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壮大的一道难题。

(四)基础设施不配套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是工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否配套,是企业能否入驻必须考虑的先决条件。作为城区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的园区,一是基础设施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建设和投产。二是与邻近区相比,这方面差距十分明显。其中最突出的是企业用电问题。两路工业园区、农业园区需要建设110千伏变电站和开闭所才能满足企业的用电需求,但迟迟未得到解决。另外,骨架道路建设、土地平整等都存在滞后现象。截止2007年底,各园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等原因,不具备动工条件的项目22个,其中两路工业园区16个,农业园区6个。

(五)软环境不优

一是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时间长、手续多,少数部门仍然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二是政策吸引力不够。对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扶持配套政策不完善。随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资金的减少,政府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的融资平台将逐渐消失。三是招商后续服务不够。重招商轻服务,重招外地新商轻本地企业发展,由此导致一边新招商,一边流失好企业大项目。

四、加强城区工业经济管理的建议

(一)规划先行,实现合理布局

区委、区政府要尽快研究出台xx区城区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站在中国西部的高度定位和规划xx城区工业。进一步完善园区各自产业功能分区规划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切实制定各园区、各街道的产业导向目录和项目准入条件。在制定规划中,要努力提高制定规划的科学性、适度超前性和可操作性,保持规划严肃性,用科学的规划引导城区工业进行调整和提升,逐步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的不断升级。产业布局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与资源条件,以“错位布局、差异发展、优化配置”为导向,坚持特色产业布局聚集、配套产业功能互补、生态环境和谐,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实现容量与效益最大化,原则限制非布局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在区域内发展,尽快构建产业集聚化和功能互补化的格局。

(二)理顺体制,加强科学管理

国务院已经整合管理资源,实行“大部门制”。在市、区即将进行的新一轮体制改革中,要认真调查研究,涉及工业管理的区级部门设置应按照“大部门制”的要求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尽可能与市级部门对应,该撤并的坚决撤并,职能该调整的坚决调整,如区经委和区中小企业局就存在职能的重复和交叉。总之,工业管理部门的设置要利于制定统一的产业规划、规范项目的审查立项、加大能源建设和调配力度,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但是,也有一些特殊工业行业的管理只能按照行业归口管理。如民政局管理的福利企业,涉及使用残疾人人数比例认定为福利企业,仍由区民政局管理;烟花爆竹等三类高危行业,安全至关重要,仍由区安监局管理。

(三)完善“两规”,破解用地难题

用地难源于“两规”调整和审批滞后。xx市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按照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待批。土地供应虽然是一个偏紧的趋势,但一旦“两规”获批,用地形式即可灵活,违法用地便不易发生。因此,我区要积极协调调整并报批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和报批分区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为依法用地扫清法律障碍。要对全区建设用地情况进行系统清理,准确掌握土地规划和使用情况,合理科学布局城区工业,充分利用产业投资准入政策,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要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探索盘活闲置国有土地和有效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办法,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四)加大投入,增添发展活力

坚持招商引资与创业再创业双轮驱动,千方百计“引进外资、利用内资、激活民资、争取国资、上市融资”,形成内源与外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对工业企业扶优扶强力度,用足用活用于工业发展的科技专项资金,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加大以科技进步和内涵发展为主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加强政府、企业与金融部门合作,积极争取金融信贷支持。继续发挥融资担保中心的作用,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五)优化政策,加强政策支撑

制定并落实来xx投资普惠政策、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贴息补助政策和担保政策、退免税政策和出口贴息政策等产业优惠政策,对重大项目、优质项目在土地、税费等方面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制定并落实产业促进政策,实施技改贷款贴息补贴、高新技术应用奖励扶持、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奖励、先进设备进口减免等政策。制定并落实激励政策,对工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曾经作出的优惠承诺和奖励承诺,都应该兑现落实,让企业安心地扎根xx发展。

(六)整治软环境,实现“保姆式”服务

认真清理现有行政审批项目,清除过多过滥的前置性制度关卡,减少不必要的后置性制度,放权于园区,着力解决“管理即审批”等问题。严格控制政府部门对企业检查评比活动,切实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着力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以罚代法、粗暴执法等现象。切实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切实履行政府承诺,提高行政公信力。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