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宣传讲话 / 正文

20**年科研工作总结及20**年科研工作思路

2021-01-20 11:41:38

 20**年科研工作总结及20**年科研工作思路 20**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于学校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和“十三五”科技创新奋斗目标至关重要。20**年,以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围绕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凝聚学校科研特色为重点,确定重点发展目标,以提高攻克重大科技项目能力为抓手,以科研工作围绕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鼓励创新,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20**年工作总结 1. 明确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服务面向 在20**年学校召开的产学研工作大会上,学校明确提出“抓住临港、闵行发展机遇、持续服务上海各类企事业单位,辐射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是我校科研工作经过几年摸索后确定的服务面向。学校地处上海,座落临港和闵行,主干学科“智能与装备制造学科”中的“智能制造”与临港地区的产业发展目标契合,同时“装备制造”又是闵行的传统优势。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脉搏,主动适应临港及闵行的产业布局,全方位助力“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及“闵行建设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并积极为上海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服务是我校科研的基本服务面向;同时,借助上海区位优势,辐射长三角企业、与中小企业同成长是我校科研工作的一个生长点。

 2. 培育了学校科研的“6张”特色名片 20**年初,在学校党政务虚会议上,学校提出了要在上海高校中打造出上海电机学院的“6张”特色名片——大型铸锻件技术、电机设计、测试维修技术、制造企业现场改善技术、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区域产业规划方案、医疗器件及电动工具的工业设计。

 经过一年的培育,“6张”特色名片已初步见效:11月29日的解放日报第三版专门对我校的“6张”名片进行了介绍;11月11日的解放日报、12月2日的上海科技报、12月5日的科坛春秋分别以“核电站反应堆主泵电机首次远离核岛解剖式大体检会装自主可控”、“从7000万直降到100万,这家上海小工厂突破法国公司垄断,引来世界关注”、“小工厂创造的大奇迹”标题对我校的电机设计、测试维修技术团队进行了报道;上海电视台、靖江电视台也对我校的大型铸锻件技术团队进行了报道。11月4日的浦东时报、上海浦东政府官方网站对我校医疗器件及电动工具的工业设计团队在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的展品也进行了报道。

 3. 完善了学校科研管理的相关制度 5月3日的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上海电机学院:规定科研项目管理费下调至2%》的报道,这是我校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的结果。

 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我校成为广大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乐园,学校及时跟踪了解国家和上海市有关科技政策的调整,走访调研国内多所高校科研管理文件,并对《上海电机学院横向合同管理办法》、《上海电机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上海电机学院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上海电机学院科研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上海电机学院预研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上海电机学院专利管理办法》、《上海电机学院科研工作量计分办法》、《上海电机学院科研工作奖励办法》、《上海电机学院二级部门科研工作考核办法》九份文件进行了修订,理顺了科研管理制度,突出科研质量,降低了科研管理费,鼓励我校科技工作者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4. 取得了优异成绩 20**年,学校科研取得了一些成绩,总体概括为:确立了一个服务面向;取得了两个重大突破(成果、平台);赢得了三个亮点(面上基金项目、国家知识产权局实践基地、上海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与芜湖市B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1. 精心组织,省部级科技成果有突破 科研成果是反映一个学校总体实力的重要标志。20**年,我校《清洁能源高端装备用大型铸锻件关键部件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混合励磁同步电机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两个项目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提高了我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科技影响力。

 此外,我校参与申报的《深海油气开采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教育部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公示中);参与申报的《YQJ-90-4-H-GW型舰艇用高温低噪声水冷电机》项目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公示中);参与申报的《超高速可见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公示中)。

 在20**年上半年,我校还首次获得上海市体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这是我校升本以来首次在体育科研方面实现的突破,体现了我校体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

 20**年,我校在2013年后又一次获批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并获批2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和1项国家自然基金物理专项;以我校为第一单位发表ESI高被引论文1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达72篇,超额20%完成年度计划。

 2. 积极策划,平台建设有新成果 20**年,由于积极服务上海大中型企业并在长三角地域不断取得合作突破,完成了浙江省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南通市如东县新店镇铸造产业园规划、上海市嘉定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规划的我校上海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获批成为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也是我校首次获批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

 20**年,学校在持续推进上海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中心建设工作的同时,还首次设立了《电动工具及医疗器械工业设计》、《清洁能源装备材料》、《物联网技术应用》三个研究所,本着边建设、边总结的思路,积极探索研究所的管理机制,推动相关团队和团队成员快速发展壮大,提升科研水平和解决行业、企业难题的能力。

 3. 不断开拓,技术转移有亮点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要求学校不仅要具有把“钱”变成“纸(成果)”的能力,还要能够实现“纸”变“钱”,把广大教师的知识成果转变为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20**年,学校积极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知识产权与专利转化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学校挂牌“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张江审查员实践基地实践点”;上海电机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正式获批为上海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芜湖分中心在20**年度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获批B类技术转移机构。

 20**年全年授权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71项。申请专利501项,其中发明专利488项。全年共成功完成专利转让3项,并在技术转移工作中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4. 勇于立地, 产学推广有新进展 20**年,学校积极服务长三角区域的中小企业,通过“融入长三角科技服务行”活动,先后在浙江临安、江苏启东、江苏如东等地举办上海电机学院技术对接会,介绍学校的特色名片及优势学科;通过“长三角企业进上海”活动,先后引进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南通市科技局、临港产业园、学校六个科技工作站等地的企业来学校召开产学研对接会。

 有耕耘就有收获。20**年,学校与临安市政府签署了《全面深化合作战略协议》;与临港产业园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与浙江省长兴县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启东市吕四港镇政府合作共建了《电动工具产学研平台》;与南通市合作设立了《南通工业中心》。全年共获取各类横向项目**0余项,横向项目到款近1200万元,其中国企及国有控股企业占31.67%,中小型私企占68.33%。

 在20**年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我校展品也获好评。其中“核电蒸发器过渡锥体锻件成形新工艺”项目荣获工博会高校展区一等奖,学校荣获高校展区优秀组织奖。

  二、存在的问题 1. 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能力不足 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一直以来是我校的软肋,表现其一是申报数量不足,每年全校申报量为50项左右,与我校教授、博士数量不相适应;表现其二是申报质量不高,虽然管理部门也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了培训,但效果一般。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能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我校科研成果的培育及科研经费的获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高水平团队亟需培养 升本十多年了,团队建设仍然相当滞后。我校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几乎没有,这对科研项目的持续申报、对教师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工作的反哺都是极为不利的,没有科研团队就不会形成科研基地,学科成员、研究生培养就是纸上谈兵,严重影响了学校事业的发展。

 3. 技术转移能力亟待提高 技术转移是个新鲜事物,学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有个适应的过程,需要不断提高。

 三、20**年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 20**年是 “十三五”规划的第二年,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十分重要,其指导思想是:以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提升学校科研质量为重点,着力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创新机制,做实科研团队,提升学术竞争力;着力提高技术转移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2、工作目标 在确保常规科研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同时,力争获批22项以上的省部级科研项目;力争获批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实现科研经费达5400万;力争SCI/EI/CSSCI源期刊论文55篇。

 3、工作思路 (1)围绕学校确立的服务面向,做好产学研服务 根据学校确立的“抓住临港、闵行发展机遇、持续服务好上海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辐射长三角” 服务面向,积极探索服务路径,力争在20**年完成与临港集团《全面合作战略协议》的签约;完成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振华重工智能制造中心》平台的设立;持续做好服务上海电气的《数字化制造》、《工业设计》等工作;继续深化与浙江临安、江苏靖江、启东、如东、姜堰、安徽芜湖6个科技工作站的合作,并力争开拓新的区域。

 (2)持续完善并做强学校的“特色名片” 不断发掘和完善学校的亮点,做大做强学校的优势领域,在20**年提出的6张特色名片基础上,扎实推进,不断提高。努力做好上海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型铸锻件产学研中心的总结工作,使其展现出不可复制的我校特色,力争在20**年举办的第19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大放异彩;争取使我校“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入主流、上层次,在“智库”建设方面有突破;不断挖掘新的亮点,做大我校科研团队。

 (3)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的综合改革 20**年,学校将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综合改革,使学校的科研工作符合我国高校科研“主流”发展趋势,完成《上海电机学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的规定改革任务,主要有:

 1)逐步建立学校科学研究的稳定支持制度:支持稳定的基本科研队伍,培植基本的科研能力;在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建立持续增长机制,逐步设计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定内部管理办法,落实项目预算调剂、间接经费统筹使用、劳务费分配管理、结余资金使用等管理权限。

 2)全面推进科技评价机制改革。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以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作为评价重点;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从事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建立分类评价和考核机制;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和国际对标评价。在科研成绩认定和绩效考核中加大学术性、应用性导向力度,注重与行业的结合度和对行业的贡献度;

 3)探索学校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力争在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综合性大平台、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上有所突破;以联合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抓手,探索既能深度服务区域需求又能有效支撑学科发展,高效、务实、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4)加强学校创新团队建设,鼓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牵头组建学术团队,加快培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科技部重大领域创新团队,推进科学家工作室建设。

 进一步完善校内研究所的建设机制,不断扩大校内研究所的试点,进一步推动科研团队建设。

 5)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工程,探索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支持重大项目预研,建立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和重大成果动态储备库,对重大领域、重要地区、重点行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需求进行跟踪并组织承接; 6)深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鼓励以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加强技术转移,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7)探索建设“科研特区”,实施团队首长负责制,采取特殊政策提升完成阶段性科研目标和跨学科专题性科研任务的水平与能力; 8)以科技工作站和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为依托,加强与上海相关区县及周边省份县市的合作; 9)持续探索国际科技合作路径,利用学校创新引智工程,坚持服务需求,建设国际创新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域外科学奖工作室的建设;探索国际创新合作和国际技术转移。

 

Tags: 科研   工作总结   工作思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