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总结汇报 > 调研报告 / 正文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2020-09-08 20:10:57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 (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号码:2506。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7日,收集了2009年1月2020年7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库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A)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A.福禄倍尔 2.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B)。B.写实期 3.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儿童涂鸦期的线条有杂乱线、(B)、圆形线、命名线四种水平。B.单一线 4.1923年幼儿教育家(B)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B.陶行知 5.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C)、纯度。C.明度 6.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B)两个方面。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7.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8.美术也称(C)、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C.造型艺术 9.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能力上相差很大,丽不同类型的绘画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绘画种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C)。C.毛笔 10.(A)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A.鲁迅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C)。C.空间 2.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人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C.弥漫性 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A.装饰阶段 4.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C)画、命题画、意愿画。C.临摹 5.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A)。A.“概念画”期 6.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B)、手工和欣赏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B.绘画 7.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A)。A.弗兰兹·西泽克 8.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A)。A.对话 9.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C)”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C.因意选材 10.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和(C)。C.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A)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A.福禄倍尔 2.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3.(B)也认为通过图画教育,可以“美备欢乐”。B.康有为 4.(A)认为儿童绘画的原因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冲动。A.天赋说 5.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A)。A.手的控制能力 6.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A.装饰阶段 7.(B)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目标是在折叠、粘贴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工具。B.3~4岁 8.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A)。A.“概念画”期 9.(B)是给生活中的某些日用品、工艺品的表面装饰上图案纹样,使它更加美丽、引入喜爱。B.装饰画 10.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B)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B.年龄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B)、手工和欣赏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B.绘画 2.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A)。A.弗兰兹•西泽克 3.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A)。A.对话 4.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C )”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C.因意选材 5.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和(C)。C.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6.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A)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A.福禄倍尔 7.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8.(B)也认为通过图画教育,可以“美备欢乐”。B.康有为 9.(A)认为儿童绘画的原因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冲动。A.天赋说 IO.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C)、纯度。C.明度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A)。A.手的控制能力 2.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造型美术教学方法主要是摹仿采纳经由日本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B)为主的教学模式。B.手工制作 3.1923年幼儿教育家(C)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C.陈鹤琴 4.(C)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中需要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C.4~5岁 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入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C.弥漫性 6.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A.装饰阶段 7.(B)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目标是在折叠、粘贴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工具。B.3~4岁 8.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A)。A.“概念画”期 9.(B)是给生活中的某些日用品、工艺品的表面装饰上图案纹样,使它更加美丽、引人喜爱。B.装饰画 10.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B)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B.年龄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923年幼儿教育家(B)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B.陶行知 2.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C)”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C.因意选材 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A.装饰阶段 4.色相、明度、纯度被称为(B)三要素。B.色彩 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人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C.弥漫性 6.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C)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C.日本 7.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C)。C.手的控制能力 8.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类型有(B)、写生画、命题画、意愿画。B.临摹画 9.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10.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B)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B.美术作品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A)。A.空间 2.1923年幼儿教育家(B)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B.陶行知 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C)三个阶段。C.再现和表现阶段 4.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B),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 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人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C.弥漫性 6.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儿童涂鸦期的线条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B)四种水平。B.命名线 7.从幼儿实际的涂画行为和过程上看,涂鸦是(C)的画线活动。C.没有表现意图 8.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B)两个方面。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9.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B.主动性 10.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C)”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C.因意选材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B)认为,艺术是~种自由的游戏。B.康德 2.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C)画、命题画、意愿画。C.临摹 3.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A)。A.“概念画”期 4.命题画可分为物体画和(B)。B.情节画 5.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B)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B.年龄 6.以画面色影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彰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A.装饰阶段 7.(B)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目标是在折叠、粘贴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工具。B.3~4岁 8.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A)”的一类人身上,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A.匠 9.(B)是给生活中的某些日用品、工艺品的表面装饰上图案纹样,使它更加美丽、引人喜爱。B.装饰画 10.雕塑作品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B),另一种是浮雕。B.圆雕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2.1923 年幼儿教育家(C)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一一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C.陈鹤琴 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C)三个阶段。C.再现和表现阶段 4.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B),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 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人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C.弥漫性 6.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儿童涂鸦期的线条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B)四种水平。B.命名线 7.从幼儿实际的涂画行为和过程上看,涂鸦是(C)的画线活动。C.没有表现意图 8.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B)两个方面。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9.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B)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B.实用性 10.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 “(C)”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C.因意选材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B)、手工和欣赏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B.绘画 2.(A)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A.遮挡式 3.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A)。A.对话 4.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B.主动性 5.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和(C)。C.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6.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A)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A.福禄倍尔 7.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B)。B.写实期 8.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儿童涂鸦期的线条有杂乱线、(B)、圆形线、命名线四种水平。B.单一线 9. 1923年幼儿教育家(B)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B.陶行知 10.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C)、纯度。C.明度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从幼儿实际的涂画行为和过程上看,涂鸦是(C)的画线活动。C.没有表现意图 2.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A)。A.弗兰兹•西泽克 3.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B)。B.主动性 4.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C)”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C.因意选材 5.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A)。A.对话 6.(C)需要进行制版、印制后才能最后完成作品,所以兼有绘画、设计和制作的特点。C.版画 7.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能力上相差很大,而不同类型的绘画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绘画种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C)。C.毛笔 8.(A)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遮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A.鲁迅 9.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B)两个方面。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10.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A)。A.手的控制能力 2.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造型美术教学方法主要是摹仿采纳经由日本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B)为主的教学模式。B.手工制作 3.1923年幼儿教育家(B)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B.陶行知 4.(C)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中需要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C.4~5岁 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人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C.弥漫性 6.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A.装饰阶段 7.(B)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目标是在折叠、粘贴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工具。B.3~4岁 8.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A)。A.“概念画”期 9.(B)是给生活中的某些日用品、工艺品的表面装饰上图案纹样,使它更加美丽、引入喜爱。B.装饰画 10.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B)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B.年龄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B)、手工和欣赏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B.绘画 2.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A)。A.弗兰兹•西泽克 3.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A)。A.对话 4.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C)”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C.因意选材 5.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和(C)。C.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6.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A)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A.福禄倍尔 7.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8.(B)也认为通过图画教育,可以“美备欢乐”。B.康有为 9.(A)认为儿童绘画的原因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冲动。A.天赋说 10.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C)、纯度。C.明度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入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C.弥漫性 2.(A)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A.遮挡式 3.(C)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中需要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C.4~5岁 4.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C)。C.空间 5.方向不定的弧线、曲线、波状线等自由曲线组成的形状称为非规则的(A)。这类形状常见于大自然,如波浪、河流、海滩、花、草、枝、叶等。A.自由形状 6.写生画有参照实物作画和(C)两种。C.默写作画 7.(A)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描绘,可以使幼儿自觉地去注意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幼儿提升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A.写生画 8.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B)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B.年龄 9.阿恩海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美术是如何与(C)和视觉思维联系在一起的。C.视知觉 10.(C)需要进行制版、印制后才能最后完成作品,又兼有绘画、设计和制作的特点。C.版画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B.主动性 2.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C)”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C.因意选材 3.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C)。C.手的控制能力 4.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类型有(B)、写生画、命题画、意愿画。B.临摹画 5.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B)。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恩 6.(A)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A.遮挡式 7.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A)。A.对话 8.1923年幼儿教育家(C)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C.陈鹤琴 9.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B)两个方面。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10.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写生画可分为写生画和(B)两种。B.默画 2.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B.主动性 3.从幼儿实际的涂画行为和过程上看,涂鸦是(C)的画线活动。C.没有表现意图 4.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A)。A.弗兰兹•西泽克 5.(A)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A.遮挡式 6.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B)两个方面。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7.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8.美术也称(C)、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C.造型艺术 9.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能力上相差很大,丽不同类型的绘画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绘画种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C)。C.毛笔 10.(A)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A.鲁迅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A)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A.里德 2.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人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C.弥漫性 3.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A)。A.对话 4.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B.主动性 5.罗恩菲尔德在分析和解释儿童美术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个人成长特征时,分别从智慧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B)、创造性成长七个层面来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B.感情成长 6.民主教育家(B)在对学校教育进行了一些重要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幼儿教育体系,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B.蔡元培 7.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和(C)。C.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8.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A)。A.“概念画”期 9.(C)是德国的教育家,德国幼儿园的创始人。他把艺术教育纳入幼儿的教育活动之中。C.福禄倍尔 10.(A)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A.陶行知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C)、命题画、意愿画。C.临摹 2.(A)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A.遮挡式 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绘画、手工和(C)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C.欣赏 4.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C)。C.空间 5.对于儿童为什么喜欢绘画,陈鹤琴不赞成“天赋说”和“生理机能说”,他提出“(C)”说。C.刺激一反应 6.(B)也认为通过图画教育,可以“美备欢乐”。B.康有为 7.方向不定的弧线、曲线、波状线等自由曲线组成的形状称为非规则的(A)。这类形状常见于大自然,如波浪、河流、海滩、花、草、枝、叶等。A.自由形状 8.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B)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B.年龄 9.(C)需要进行制版、印制后才能最后完成作品,所以版画兼有绘画、设计和制作的特点。C.版画 10.(B)的幼儿视觉感受性又有提高,眼动的轨迹越来越符合物象的外部轮廓,手部小肌肉进一步发育,作画时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不借助语言也能看出所画的内容。B.概念画期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的教育家是(A)。A.蔡元培 2. 1927年,(B)先生在陈鹤琴等人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采取了一些平民化、因地制宜的方进行艺术教育活动。B.陶行知 3.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和(B)。B.写实期 4.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C)。C.空间 5.(A)认为儿童绘画的原因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冲动。A.天赋说 6.屠美如认为不同时期的儿童绘画有着不同的特征,儿童只能画出一个物体的空间,但是不能参照一条轴线表现一系列物体的相对高度,是(C)的表现。C.前轴阶段 7.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C)、命题画、意愿画。C.临摹 8.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组织原则有审美性原则、(C)原则和实践性原则。C.创造性 9.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A),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A.审美心理 10.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B)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B.实用性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A)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A.鲁迅 2. 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造型美术教学方法主要是摹仿采纳经由日本传来的(B)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B.福禄倍尔 3.(A)是分析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A.形式分析 4.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临摹画、写生画、(A)、意愿画和装饰画。A.命题画 5.在线条上,水平线意味着放松、平静与休止;
(B)意味着静态张力、准备就绪、抵抗力、支撑;
斜线意味着动作、活力和不平衡;
弧线、曲线;
波浪线给人以流畅、舒缓、优雅之感。B.垂直线 6.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 (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A.装饰阶段 7.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能力上相差很大,而不同类型的绘画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绘画种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C)。C.毛笔 8.台湾地区资深美术教育工作者(A)在其著作《幼儿画教学艺术》一书中从五个方面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这些正是在进行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成果评价时值得注意的方面。A.潘元石 9.(C)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中需要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C.4~5岁 10.阿恩海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美术是如何与(C)和视思维联系在一起的。C.视知觉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923年幼儿教育家(B)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B.陶行知 2.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C)”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C.因意选材 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A.装饰阶段 4.色相、明度、纯度被称为(B)三要素。B.色彩 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人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C.弥漫性 6.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C)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C.日本 7.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C)。C.手的控制能力 8.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类型有(B)、写生画、命题画、意愿画。B.临摹画 9.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10.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B)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B.美术作品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A)。A.空间 2.1923年幼儿教育家(B)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B.陶行知 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C)三个阶段。C.再现和表现阶段 4.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B),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 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人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C.弥漫性 6.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儿童涂鸦期的线条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B)四种水平。B.命名线 7.从幼儿实际的涂画行为和过程上看,涂鸦是(C)的画线活动。C.没有表现意图 8.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B)两个方面。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9.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B.主动性 10.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C)”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C.因意选材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B)、手工和欣赏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B.绘画 2.(A)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A.遮挡式 3.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A)。A.对话 4.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B.主动性 5.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和(C)。C.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6.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A)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A.福禄倍尔 7.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B)。B.写实期 8.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儿童涂鸦期的线条有杂乱线、(B)、圆形线、命名线四种水平。B.单一线 9.1923年幼儿教育家(B)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B.陶行知 10.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C)、纯度。C.明度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A)。A.弗兰兹•西泽克 2.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造型美术教学方法主要是摹仿采纳经由日本传来的(B)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B.福禄倍尔 3.1923年幼儿教育家(B)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B.陶行知 4.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C)。C.空间 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入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C.弥漫性 6.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A.装饰阶段 7.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C)、命题画、意愿画。C.临摹 8.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A)。A.“概念画”期 9.命题画可分为物体画和(B)。B.情节画 10.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B)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B.年龄 二、填空题题库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_____、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涂抹阶段 1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____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目的 13.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____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年龄 14.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____和手工三大方面。

绘画 15.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____程度。

明暗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杂乱线、单一线、_____、命名线。

圆形线 12._____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遮挡式 13.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_____。

主动性 14._____是指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

意愿画 15.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_____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目的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_____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美术作品 12._____将感觉经验看做是对儿童进行智育的前提。

卢梭 13.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分步练习与_____。

整体练习 14.阿恩海姆以_____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

格式塔 15.陶行知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_____,反对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生活教育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_____。

空间 12.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分步练习与_____。

整体练习 13.格式塔心理学家发现,有些完形给人的感受是愉悦的,这就是那些在特定条件下视觉刺激物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和具有最大限度的_____的完形。

简单明了性 14.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体、结构和_____。

色彩 15.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和_____。

写实期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色彩的_____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明度 12.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_____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原理 13.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_____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美术作品 14.卢梭将感觉经验看做是对儿童进行_____的前提。

智育 15.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_____三大方面。

手工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____、结构和色彩。

形体 12.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____、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反思 13.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____。

命名线 14.遮挡式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____。

前后关系 15.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____与整体练习。

分步练习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1.美术也称造型艺术、____或空间艺术。

视觉艺术 12.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 “涂鸦”期、____、“概念画”期三个阶段。

“象征”期 13.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绘画、手工和____三大方面。

欣赏 14.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____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年龄 15.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____的幼儿教育思想相继传人我国。

蒙台梭利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3岁~4岁的幼儿分辨红、桂、黄、绿、天蓝、紫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 97%,4岁后达到____。

100% 12.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____。

学前美术教师 13.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杂乱线、单一线、____、命名线。

圆形线 14. ____儿童能够处理两条参照轴线,表现出物体的背景。

双轴阶段 15.陶行知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____,反对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生活教育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色彩的运用是指学前儿童运用认识的颜色来表现物体形象,并通过颜色的对比、____、重复等变化来丰富画面,从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渐变 1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____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目的 13.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____,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步骤 14.绘画的题材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改造或想象而进入作品的一定____。

生活现象 15.学前儿童美术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____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组织、指导和效果评价。

发展情况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____。

空间 12.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____、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相继传人我国。

福禄倍尔 1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____、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涂抹阶段 14.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____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目的 15.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____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年龄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色彩的____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明度 12.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____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原理 13.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____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美术作品 14.卢梭将感觉经验看做是对儿童进行____的前提。

智育 15.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____三大方面。

手工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绘画的题材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改造或想象而进入作品的一定____。

生活现象 12.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为此,加达默尔提出了“____”的方法。

解释学循环 13. ____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描绘,可以使幼儿自觉地去注意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幼儿提升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

写生画 14.阿恩海姆以____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

格式塔 15.陶行知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____,反对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生适教育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 ____是指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

意愿画 1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____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目的 13.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杂乱线、单一线、____、命名线。

圆形线 14.____将感觉经验看做是对儿童进行智育的前提。

卢梭 15.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分步练习与____。

整体练习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 ____构图的画面特征是所有生活中的地面上的物体都在画纸的下部排成一对。

并列式 12.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为此,加达默尔提出了“____”的方法。

解释学循环 13.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线条、形状、____、色彩、构图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

明暗 14.绘画的题材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改造或想象而进入作品的一定____。

生活现象 15. ____,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结果,它清晰地反映出儿童的美术能由妇皿翻娃占。

美术作品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____、形体、结构和色彩。

线条 2.卢梭将____哥做是对儿童进行智育的前提。

感觉经验 3.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____。

空间 4.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____和手工三大方面。

绘画 5.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____程度。

明暗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____、写实期。

定型期 2.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____,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步骤 3.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____与整体练习。

分步练习 4.格式塔心理学家发现,有些完形给人的感受是愉悦的,这就是那些在特定条件下视觉刺激物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对称、统一、和谐)和具有最大限度的____的完形。

简单明了性 5.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____ 、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教师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_____。

明暗程度 2.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____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创造 3.里德生平著作等身,最重要的著作是____。

《通过艺术的教育》 4.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____、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装饰阶段 5.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____三大方面。

手工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和____。

命名线 2.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在七种基本色相中,最亮的色彩是____。

黄色 3.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____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美术作品 4.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____,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步骤 5.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____、定型期、写实期。

象征期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色彩的运用是指学前儿童运用认识的颜色来表现物体形象,并通过颜色的对比、____、重复等变化来丰富画面,从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渐变 2. ____是指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

意愿画 3.绘画的题材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改造或想象而进入作品的一定____。

生活现象 4.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为此,加达默尔提出了“____”的方法。

解释学循环 5.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分为以精神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和以实用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前者被称为重“艺”的美术教育,后者则被称为重“____”的美术教育。

技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美术教育的一般含义,但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的一些特征,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可通过美术和____两方面体现出来。

教育 2. ____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描绘,可以使幼儿自觉地去注意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幼儿提升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

写生画 3. ____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陶行知 4.阿恩海姆以____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

格式塔 5.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线条、形状、____、色彩、构图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

明暗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____、结构和色彩。

形体 2.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____、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反思 3.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____。

命名线 4.遮挡式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____。

前后关系 5.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____与整体练习。

分步练习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美术也称造型艺术、____或空间艺术。

视觉艺术 2.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 “涂鸦”期、____、“概念画”期三个阶段。

“象征”期 3.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绘画、手工和____三大方面。

欣赏 4.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____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年龄 5.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____的幼儿教育思想相继传人我国。

蒙台梭利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____。

空间 2.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____、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相继传人我国。

福禄倍尔 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____、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涂抹阶段 4.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____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目的 5.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____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年龄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____。

写实期 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____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要求 3.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杂乱线、单一线、____、命名线。

圆形线 4. ____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遮挡式 5.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____。

主动性 三、简答题题库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目的、美术本身的特性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是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主要有:(1)审美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17.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角活动的延伸包括哪几类? 答:第一,欣赏类,包括平面的图片、画册和立体的实物工艺品两类。

第二,绘画类,包括纸和笔及其他用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

第三,手工类,包括手工工具,如剪刀、胶水、尺子、小竹刀、泥工板、抹布、垃圾桶等。

18.简述概念画期的含义。

答:概念画期的幼儿视觉感受性又有提高,眼动的轨迹越来越符合物象的外部轮廓,手部的小肌肉进一步发育,作画时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不借助语言也能看出所画的内容。但是,该阶段的儿童常以程式化的图形表现物象,缺乏写实性,形象不完整,喜欢用固定样式和画法表现不同的对象,画得比较概念化。

19.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

答: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四、论述题 20.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答:第一、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这时教师要避免用自己预定的期望去影响儿童。

第二、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观看欣赏以后,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第三、表现的层次。要求儿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作者是如何安排或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教师和儿童在共同的交流中,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将所知觉的作品结构加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第四、创造性层次。教师和儿童共同发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扩展其新奇性、原创性,并鼓励幼儿在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应关注怎样的评价方法? 答: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估,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组织、指导和效果的评估。

在评价方法上,应关注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价观念。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强调幼儿教育评价应以参与评价的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地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17.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最概括的陈述,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

(2)引导儿童积极投人美术活动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18.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答: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
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19.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答: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存在重“艺”、重“技”的两个极端,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重“艺”的美术教育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活动需要作哪些准备? 答: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欣赏对象。

第二,选择合适的欣赏手段(多媒体、实物、挂图等)。

第三,教师需熟悉所要欣赏的作品,设计欣赏的重点和描述内容。

第四,如有可能,可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布置相应的环境,以增加欣赏的效果。

17.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答: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18.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哪几点? 答:一是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

二是教师自己要首先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做好儿童与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的中介。

三是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

四是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

五是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19.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答:第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第三,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开展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需要作哪些准备? 答: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确定绘画的种类、内容。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毛笔。

第二,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计划,目标妻明确,考虑要周密。

第三,准备必要的工具、材料。要根据教案准备相应的工具和材料。

第四,如有必要,准备相应的范画、写生实物等。

17.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有哪些? 答: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能较熟练地使用合适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立体造型的想象力和制作能力。

●引导儿童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意愿。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技法将纸折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拼贴平面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拉伸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墨表现其主要特征和简单细节。

18.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哪几点? 答:一是对话双方的关系1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

二是教师自己要首先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做好儿童与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的中介。

三是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

四是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

五是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19.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答:第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第三,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答: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
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17.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答: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存在重“艺”、重“技”的两个极端,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重“艺”的美术教育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18.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活动需要作哪些准备? 答: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欣赏对象。

第二,选择合适的欣赏手段。(多媒体、实物、挂图等) 第三,教师需熟悉所要欣赏的作品,设计欣赏的重点和描述内容。

第四,如有可能,可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布置相应的环境,以增加欣赏的效果。

19.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答: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美术与其他各种艺术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美术运用的物质材料与其他艺术不同。声乐用发声器官,舞蹈用形体,器乐用乐器,美术用的则是笔、纸、墨、刀、颜料、泥等工具材料。当然,影像也是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体之一。

第二,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是通过声音、音符组成的由昕觉弥漫开来的感受,舞蹈的基本表现手段是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造型,而美术的基本表现手段是通过造型、构图、设色来创造的可视的艺术形象。

17.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

答: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18.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应关注怎样的评价方法? 答: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估,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组织、指导和效果的评估。

在评价方法上,应关注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价观念。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强调幼儿教育评价应以参与评价的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地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19.指导儿童欣赏时,形式分析阶段主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答:形式分析主要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以及构成原理的应用,加深儿童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要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引导儿童深入感知、体验作品;
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让儿童理解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
启发儿童对作品形式美的感觉;
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活动使儿童获得对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和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6.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 答: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认为有其合理之处。根据他的理论,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央视十分简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在早期,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身体,在儿童知觉中,人体的各部分尚未分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所画的圆形的象征意义才越来越窄,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特定的含义。

3~4岁的幼儿一般都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或在别人所画的人物中找出这些部位和器官。但是,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类似“蝌蚪”的形状。

17.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

答: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18.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目的、美术本身的特性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是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主要有:(1)审美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19.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动的评价应根据哪几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 答:(1)用心思考;
(2)兴趣;
(3)持续性;
(4)自主性;
(5)创造思维方式;
(6)对工具的把握;
(7)成就感;
(8)习惯和秩序养成。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美术与其他各种艺术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美术运用的物质材料与其他艺术不同。声乐用发声器官,舞蹈用形体,器乐用乐器,美术用的则是笔、纸、墨、刀、颜料、泥等工具材料。当然,影像也是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体之一。

第二,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是通过声音、音符组成的由昕觉弥漫开来的感受,舞蹈的基本表现手段是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造型,而美术的基本表现手段是通过造型、构图、设色来创造的可视的艺术形象。

17.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有哪些? 答: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能较熟练地使用合适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立体造型的想象力和制作能力。

(1)引导儿童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于工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意愿。

(2)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3)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技法将纸折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4)引导儿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拼贴平面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象。

(5)引导儿童学习用拉伸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表现其主要特征和简单细节。

18.陈鹤琴先生的“剌激-反应”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 物的剌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 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剌激,就不会有心理活 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剌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19.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答:第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第三,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实施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答:①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②教师应给儿童利用多通道充分体验的时间。

③教师不但要自己学会提问题,还要教会儿童提问题。

④教师不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的看法。

⑤教师可引导儿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17.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青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答: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存在重“艺”、重“技”的两个极端,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重“艺”的美术教育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此类教青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18.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活动需要作哪些准备? 答: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选择合造的欣赏对象。

第二,选择合适的欣赏手段(多媒体、实物、挂图等)。

第三,教师需熟悉所要欣赏的作品,设计欣赏的重点和描述内容。

第四,如有可能,可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布置相应的环境,以增加欣赏的效果。

19.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青的涵义? 答: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答: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
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17.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答: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存在重“艺”、重“技”的两个极端,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

重“艺”的美术教育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

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18.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目的、美术本身的特性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是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主要有:(1)审美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19.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答: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 答: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
第二,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17.如何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观察? 答:第一,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重要得多。

第二,注意感知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不同于科学活动中的感知。科学活动中感知的目的在于观察客观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强调的是“真”。

第三,注意感知过程中方法的合理性,艺术知觉主要是完形知觉和超完形知觉,对部分的感知是为艺术整体服务的。

第四,注意感知过程中语言的引导性。

18.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的内容是什么? 答: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19.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有哪几个方面的注意点? 答:第一,活动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发展。一方面,活动目标应适应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他们美术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另一方面,活动目标应把他们在他人的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即把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落脚点,为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

第二,活动目标要注意整合性。这种整合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活动目标要考虑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的整合;
二是活动目标要考虑美术与其他教育领域的整合。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开展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需要作哪些准备? 答: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确定绘画的种类、内容。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毛笔。

第二,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计划,目标要明确,考虑要周密。

第三,准备必要的工具、材料。要根据教案准备相应的工具和材料。

第四,如有必要,准备相应的范画、写生实物等。

17.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有哪些? 答: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能较熟练地使用合适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立体造型的想象力和制作能力。

●引导儿童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意愿。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技法将纸折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拼贴平面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拉伸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表现其主要特征和简单细节。

18.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哪几点? 答:一是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

二是教师自己要首先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做好儿童与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的中介。

三是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

四是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

五是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19.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答:第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第三,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答: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
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17.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答: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存在重“艺”、重“技”的两个极端,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重“艺”的美术教育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18.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活动需要作哪些准备? 答: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欣赏对象。

第二,选择合适的欣赏手段(多媒体、实物、挂图等)。

第三,教师需熟悉所要欣赏的作品,设计欣赏的重点和描述内容。

第四,如有可能,可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布置相应的环境,以增加欣赏的效果。

19.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答: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目的、美术本身的特性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是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主要有:(1)审美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17.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 答:(1)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

(2)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

(3)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18.3到4岁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目标有哪些? 答:(1)引导儿童学习多种绘画方法,体验绘画的快乐。

(2)引导儿童学习用各种线条表现的物体的基本特征。

(3)培养儿童认识使用颜色的兴趣。

(4)引入写生画,使幼儿将图画形象与实物形象沟通起来。

(5)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在画面上安排物体的前、后关系。

19.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观察应注意哪几点? 答: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指导的第一步,就是通过有效的引导观察,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的审美意象。因此,帮助儿童更好地、正确地观察、了解、认识周围的客观世界,也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要掌握正确、有效的指导方法:
(1)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

(2)注意感知内容的科学性;

(3)注意感知过程中方法的合理性;

(4)注意感知过程中语言的引导性。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的注意点有哪些? 答:第一,活动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发展。一方面,活动目标应适应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他们美术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另一方面,活动目标应把他们在他人的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即把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落脚点,为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

第二,活动目标要注意整合性。这种整合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活动目标要考虑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的整合;
二是活动目标要考虑美术与其他教育领域的整合。

2.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

答: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3.简述概念画期的含义。

答:概念画期的幼儿视觉感受性又有提高,眼动的轨迹越来越符合物象的外部轮廓,手部的小肌肉进一步发育,作画时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不借助语言也能看出所画的内容。但是,该阶段的儿童常以程式化的图形表现物象,缺乏写实性,形象不完整,喜欢用固定样式和画法表现不同的对象,画得比较概念化。

4.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答: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是以存在重“艺”和重“技”两种倾向为特色的。重“艺”的美术教育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

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角活动的延伸包括哪几类? 答:第一,欣赏类,包括平面的图片、画册和立体的实物工艺品两类。

第二,绘画类,包括纸和笔及其他用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

第三,手工类,包括手工工具,如剪刀、胶水、尺子、小竹刀、泥工板、抹布、垃圾桶等。

2.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 答:①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

②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

③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3.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答: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是以存在重“艺”和重“技”两种倾向为特色的。重“艺”的美术教育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

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4.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答: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
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学前儿童绘画的内容类型有哪些? 答:第一类,临摹画。

第二类,写生画。

第三类,命题画。

第四类,意愿画,又称自由画。

2.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应关注怎样的评价方法? 答: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估,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组织、指导和效果的评估。

在评价方法上,应关注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价观念。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强调幼儿教育评价应以参与评价的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地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3.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

答: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什么? 答:(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

(2)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美术教育的含义体现为哪两方面? 答:美术教育的含义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根据对两者的倚重不同,我们可以相应地将美术教育分成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着眼点是美术本身,即由美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着眼点在教育,即从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追求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功效。

2.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 答:①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

②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

③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3.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答: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
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4.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答:(1)感觉的层次。

(2)智慧的层次。

(3)表现的层次。

(4)创造性层次。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描述阶段? 答: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如果作品是写实的,则要指出作品包含哪些形象,如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物、动物、景物、物品等。如果作品是抽象的,则要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及其运动的趋向。为此,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

2.幼儿命题画的三个条件? 答:一是要有直接的(幼儿在幼儿园或家里亲身感受的)或间接的(幼儿在电影、电视、图书上看到过的)生活经历;

二是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三是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3.如何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观察? 答:①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重要得多。

②注意感知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不同于科学活动中的感知。科学活动中感知的目的在于观察客观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强调的是“真”。

③注意感知过程中方法的合理性,艺术知觉主要是完形知觉和超完形知觉,对部分的感知是为艺术整体服务的。

④注意感知过程中语言的引导性。

4.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答:第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第三,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成就感方面是观察和评价幼儿对自己美术成果的看法如何的标准,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为哪几种类型? 答:成就感方面是观察和评价幼儿对自己美术成果的看法如何的标准,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自己认为很成功,主动请别人看自己的作品,并讲解作品的含义;
能慷慨地将作品赠人。

第二,对自己的作品感觉满意,但不主动展示,听到别人的称赞感到愉快,希望保留作品。

第三,认为不太成功,接受别人的看法,希望将作品交给老师。

第四,感到沮丧,对别人的反应无动于衷或抵触,对作品去向不关心或毁掉作品。

2.3岁~4岁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答:①引导儿童进一步学习多种绘画方法(如蜡笔水粉画、水墨画等),体验绘画的快乐。

②引导儿童学习用各种线条表现感受过的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③引导儿童学习认识12种颜色并学会辨别同种色的深浅,学习用较丰富的颜色作画,学习区分并尝试画出主体色和背景色,培养他们对使用颜色的兴趣。

④引入写生画,使儿童将图画形象与实物形象沟通起来。⑤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在画面上安排物体的上下、左右关系。

3.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答: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能较熟练地使用合适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立体造型的想象力和制作能力。

●引导儿童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意愿。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技法将纸折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拼贴平面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拉伸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表现其主要特征和简单细节。

4.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哪几点? 答:一是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

二是教师自己要首先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做好儿童与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的中介a三是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

四是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

五是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美术与其他各种艺术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美术运用的物质材料与其他艺术不同。声乐用发声器官,舞蹈用形体,器乐用乐器,美术用的则是笔、纸、墨、刀、颜料、泥等工具材料。当然,影像也是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体之一。

第二,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是通过声音、音符组成的由昕觉弥漫开来的感受,舞蹈的基本表现手段是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造型,而美术的基本表现手段是通过造型、构图、设色来创造的可视的艺术形象。

17.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

答: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18.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应关注怎样的评价方法? 答: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估,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组织、指导和效果的评估。

在评价方法上,应关注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价观念。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强调幼儿教育评价应以参与评价的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地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19.指导儿童欣赏时,形式分析阶段主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答:形式分析主要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以及构成原理的应用,加深儿童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要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引导儿童深入感知、体验作品;
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让儿童理解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
启发儿童对作品形式美的感觉;
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活动使儿童获得对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和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 答: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认为有其合理之处。根据他的理论,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央视十分简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在早期,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身体,在儿童知觉中,人体的各部分尚未分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所画的圆形的象征意义才越来越窄,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特定的含义。3~4岁的幼儿一般都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或在别人所画的人物中找出这些部位和器官。但是,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类似“蝌蚪”的形状。

17.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

答: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18.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目的、美术本身的特性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 制定的,是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主要有:(1)审美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19.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动的评价应根据哪几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 答: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动的评价应注意根据三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 (1)学前儿童与自我 即将幼儿当前的学习与幼儿 自己过去的学习相比较。这种比较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各方面成长的程度。同时对于幼儿来说,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其自信心,激发其更强的学习美术的动机。为此,作为评价者的教师要注意评价的个别差异性。

(2)学前儿童与团体 即将某一幼儿的美术学习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有利于教师对某一团体中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的把握,但如果是在幼儿面前进行评价,就容易给幼儿带来 自卑感或自负感。因此,教师对这种评价应持谨慎态度。教师应注意把这种评价与其他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地看待幼儿的美术行为。

(3)学前儿童与标准 即将幼儿的学习与理想中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使教师能清楚地把握到幼儿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位置,同时制订今后发展的目标。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答: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
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17.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答: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存在重“艺”、重“技”的两个极端,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

重“艺”的美术教育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

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18.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目的、美术本身的特性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是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主要有:(1)审美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19.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答: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答: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拿实现打下了基础。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2.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实施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答:(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2)教师应给儿童利用多通道充分体验的时间。

(3)教师不但要自己学会提问题,还要教会儿童提问题。

(4)教师不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的看法。

(5)教师可引导儿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3.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应关注怎样的评价方法? 答: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估,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组织、指导和效果的评估。

在评价方法上,应关注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价观念。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强调幼儿教育评价应以参与评价的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地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最概括的陈述,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

(2)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四、论述题题库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答:第一、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这时教师要避免用自己预定的期望去影响儿童。

第二、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观看欣赏以后,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第三、表现的层次。要求儿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作者是如何安排或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教师和儿童在共同的交流中,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将所知觉的作品结构加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第四、创造性层次。教师和儿童共同发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扩展其新奇性、原创性,并鼓励幼儿在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创设有效的环境(物质与心理环境)? 答: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这时的儿童有了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时,要注意欣赏环境的作用:
第一,走进自然,激发、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教师可让儿童走进自然,接触身边的美的事物开始,如欣赏柳树的婀娜多姿,感受松树的沧桑挺拔观赏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花朵,在各种随机的或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儿童对欣赏活动的兴趣。

第二,布置多样而优美的环境。在儿童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为儿童创设优美的环境,可以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其经常感受环境中的美。

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室内环境的设计,除了让儿童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以外,应在室内可利用的空间中作多种装饰,展示各种图片和儿童作品。在教学楼的过道、楼梯边的墙上可陈列幼儿的创作作品和名画复制品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专设一间幼儿美术活动室。

环境布置在色彩和形式上要有儿童的特点,应做到整洁、温馨、活泼及儿童化,使之成为花园和乐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儿童的情绪。环境设备力求实用、美观、整洁、有序。儿童在多样而美观的环境中,能随时观察各种事物,或动手操作,这有助于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教师也要有意识地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如对自然景物、美术作品带有感情的艺术性描绘,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简述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的特点。

答: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幼儿用画笔描绘事物的初期,不大考虑画笔的色彩,用什么都行,这时的画一般都是单色的,经常能得到什么颜色的画笔,画中就更多地出现什么颜色。渐渐地,幼儿对一两种色彩产生喜爱或讨厌的情感,于是开始更多地选用自己有好感的色彩,而拒绝用他们不喜欢的颜色。

经过一个阶段的玩色和较单调地运用色彩之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进入色彩运用的第二个阶段。这时,他们对色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多起来。此时,幼儿对色彩的运用,没有再现或表现的意图,主要是满足个人美感的需要,有明显的装饰性。幼儿对色彩的美感主要取决于各种色彩的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气质特征之间的关联。

约幼儿期末,第三个阶段开始了。有些幼儿会前发出表现事物的客观颜色的愿望,也就是说,一些幼儿有了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但在那些大量的不用固有色,并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施色。有大量的事物可供幼儿装饰和美化,满足他们的美感需要。

幼儿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式虽然简单和原始,但并不错误,相反,它产生的独特的美感是值得欣赏的。艺术旨在表现人的情感,按物体固有色赋色并不是美术的目标。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和热忱,启发他们体验色彩的美感,鼓励他们大胆地运用色彩去“说话”。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简述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的特点。

答:从生理方面来看,幼儿到了两岁左右,手的骨骼和肌肉已有所发育,有了一些力量翮准确灵活性,神经系统也有所发育;
脑、眼、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基本建立,脑和视觉对手有所控制和调节,于是幼儿开始了新的动作练习,尝试控制一些简单的物体,比如重复地抓握摆弄东西,一遍遍抛出或拉动物品等,涂鸦即是这时期的动作练习之一。

从心理方面来看,幼儿涂鸦与他们这一时期直觉行动思维的心理水平有关,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在行动中感知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不能脱离行动在头脑中构成形象i这样,幼儿在涂画的过程中,不会把自己的动作和外界事物相联系,而仅仅关注当前的动作和动作留下的痕迹,因此,他们画出的东西既不成形也不代表任何事物。但是,在不断涂画过程中.,幼儿在纷乱的线条中认识一些形状,在表象功能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他们会发现画出的痕迹和记忆中的某些事物相像,于是去重复这些形状,用它们代表记忆中的那些事物。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试述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创设有效的环境(物质与心理环境)? 答: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这时的儿童有了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时,要注意欣赏环境的作用;

第一,走进自然,激发、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教师可让儿童走进自然,接触身边的美的事物开始,如欣赏柳树的婀娜多姿,感受松树的沧桑挺拔观赏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花朵,在各种随机的或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儿童对欣赏活动的兴趣。

第二,布置多样而优美的环境。在儿童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为儿童创设优美的环境,可以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其经常感受环境中的美。

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室内环境的设计,除了让儿童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以外,应在室内可利用的空间中作多种装饰,展示各种图片和儿童作品。在教学楼的过道、楼梯边的墙上可陈列幼儿的创作作品和名画复制品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专设一间幼儿美术活动室。

环境布置在色彩和形式上要有儿童的特点,应做到整洁、温馨、活泼及儿童化,使之成为花园和乐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儿童的情绪。环境设备力求实用、美观、整洁、有序。儿童在多样而美观的环境中,能随时观察各种事物,或动手操作,这有助于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教师也要有意识地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如对自然景物、美术作品带有感情的艺术性描绘,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试述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创设有效的环境(物质与心理环境)? 答: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这时的儿童有了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时,要注意欣赏环境的作用;

第一,走进自然,激发、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教师可让儿童走进自然,接触身边的美的事物开始,如欣赏柳树的婀娜多姿,感受松树的沧桑挺拔观赏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花朵,在各种随机的或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儿童对欣赏活动的兴趣。

第二,布置多样而优美的环境。在儿童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为儿童创设优美的环境,可以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其经常感受环境中的美。

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室内环境的设计,除了让儿童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以外,应在室内可利用的空间中作多种装饰,展示各种图片和儿童作品。在教学楼的过道、楼梯边的墙上可陈列幼儿的创作作品和名画复制品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专设一间幼儿美术活动室。

环境布置在色彩和形式上要有儿童的特点,应做到整洁、温馨、活泼及儿童化,使之成为花园和乐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儿童的情绪。环境设备力求实用、美观、整洁、有序。儿童在多样而美观的环境中,能随时观察各种事物,或动手操作,这有助于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教师也要有意识地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如对自然景物、美术作品带有感情的艺术性描绘,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20.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答:(1)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这时教师要避免用自己预定的期望去影响儿童。

(2)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观看欣赏以后,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3)表现的层次。要求儿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作者是如何安排或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教师和儿童在共同的交流中,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将所知觉的作品结构加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4)创造性层次。教师和儿童共同发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扩展其新奇性、原创性,并鼓励幼儿在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答: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赋予儿童自发的美术游戏以极大的教育价值,使儿童能在这种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中愉悦自己,满足自己,表现自己,使幼儿人格的“种子”通过美术游戏这一自然生长的土壤得以发芽,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先天的艺术潜质,可以在适当的教育的激发和影响下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学前阶段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而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儿童对美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视觉形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领悟审美思想和审美形态,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作为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的载体,也就是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也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为在情感和思想上有资格介入人类心灵交流的系统提供必要的准备。

(以上是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的基本框架,论述时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要求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答:(1)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这时教师要避免用自己预定的期望去影响儿童。

(2)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观看欣赏以后,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3)表现的层次。要求儿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作者是如何安排或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教师和儿童在共同的交流中,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将所知觉的作品结构加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4)创造性层次。教师和儿童共同发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扩展其新奇性、原创性,并鼓励幼儿在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答:(1)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这时教师要避免用自己预定的期望去影响儿童。

(2)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观看欣赏以后,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3)表现的层次。要求儿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作者是如何安排或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教师和儿童在共同的交流中,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将所知觉的作品结构加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4)创造性层次。教师和儿童共同发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扩展其新奇性、原创性,并鼓励幼儿在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试述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创设有效的环境(物质与心理环境)? 答:
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这时的儿童有了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时,要注意欣赏环境的作用;

第一,走进自然,激发、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教师可让儿童走进自然,接触身边的美的事物开始,如欣赏柳树的婀娜多姿,感受松树的沧桑挺拔观赏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花朵,在各种随机的或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儿童对欣赏活动的兴趣。

第二,布置多样而优美的环境。在儿童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为儿童创设优美的环境,可以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其经常感受环境中的美。

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室内环境的设计,除了让儿童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以外,应在室内可利用的空间中作多种装饰,展示各种图片和儿童作品。在教学楼的过道、楼梯边的墙上可陈列幼儿的创作作品和名画复制品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专设一间幼儿美术活动室。

环境布置在色彩和形式上要有儿童的特点,应做到整洁、温馨、活泼及儿童化,使之成为花园和乐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儿童的情绪。环境设备力求实用、美观、整洁、有序。儿童在多样而美观的环境中,能随时观察各种事物,或动手操作,这有助于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教师也要有意识地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如对自然景物、美术作品带有感情的艺术性描绘,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简述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的特点。

答: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幼儿用画笔描绘事物的初期,不大考虑画笔的色彩,用什么都行,这时的画一般都是单色的,经常能得到什么颜色的画笔,画中就更多地出现什么颜色。渐渐地,幼儿对一两种色彩产生喜爱或讨厌的情感,于是开始更多地选用自己有好感的色彩,而拒绝用他们不喜欢的颜色。

经过一个阶段的玩色和较单调地运用色彩之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进入色彩运用的第二个阶段。这时,他们对色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多起来。此时,幼儿对色彩的运用,没有再现或表现的意图,主要是满足个人美感的需要,有明显的装饰性。幼儿对色彩的美感主要取决于各种色彩的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气质特征之间的关联。

约幼儿期末,第三个阶段开始了。有些幼儿会前发出表现事物的客观颜色的愿望,也就是说,一些幼儿有了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但在那些大量的不用固有色,并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施色。有大量的事物可供幼儿装饰和美化,满足他们的美感需要。

幼儿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式虽然简单和原始,但并不错误,相反,它产生的独特的美感是值得欣赏的。艺术旨在表现人的情感,按物体固有色赋色并不是美术的目标。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和热忱,启发他们体验色彩的美感,鼓励他们大胆地运用色彩去“说话”。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什么是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答:智能的定义: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加德纳提出以下八种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一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

艺术的三大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他认为情感在人的智能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这三种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此外在造型艺术中空间智能也是一种重要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独立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人类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往往运用组合在一起的几种智能来完成,因此各自独立的智能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教育改革进行整合,确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质量观、注重个性和发展的评价观、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和尊重学生智能结构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从而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中的临摹画教学? 答:临摹画能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归纳形体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图形表达能力,并在临摹过程中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儿能更快地获得成就感,提高绘画的兴趣。临摹一个是幼儿有意识绘画模仿,不必太追求形似,此外是锻炼运笔,形成心手合一的协调训练。

通过临摹画教学,幼儿在教师的辅导教学下,对绘画的基本材料及工具有一定使用和熟悉,也能更加深入了解各种纸张、颜料的特性,正确使用各种绘画工具。其次对绘画的形式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和构图等美术要素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临摹画教学也是幼儿对绘画题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有了更为直观认知和切身的体验,为幼儿的写生画、意愿画等教学活动的展开打下基础。

临摹画教学也是对美术欣赏教学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辅助,可以通过尝试幼儿临摹大师绘画或默画等教学设计,成为欣赏教学的有益、有效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

幼儿在临摹画教学过程中,对图画形象进行多次观察,反复描绘,逐步使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随着发展,描绘技能也得到一定的复习、巩固和提高。

以上是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学中临摹画教学的一般意义的基本内容,论述时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要求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可围绕学前美术的教学目标、幼儿不同年龄段所呈现的特点简述自己的观点,但需要理论上的支撑。

(结合专业知识可以适当展开。允许有不同的观点,但必须能够结合所学理论自圆其说。行文杂乱,思路不清者酌情扣10-30分。)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创设有效的环境(物质与心理环境)? 答:
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这时的儿童有了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时,要注意欣赏环境的作用:
第一,走进自然,激发、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教师可让儿童走进自然,接触身边的美的事物开始,如欣赏柳树的婀娜多姿,感受松树的沧桑挺拔观赏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花朵,在各种随机的或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儿童对欣赏活动的兴趣。

第二,布置多样而优美的环境。在儿童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为儿童创设优美的环境,可以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其经常感受环境中的美。

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室内环境的设计,除了让儿童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以外,应在室内可利用的空间中作多种装饰,展示各种图片和儿童作品。在教学楼的过道、楼梯边的墙上可陈列幼儿的创作作品和名画复制品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专设一间幼儿美术活动室。

环境布置在色彩和形式上要有儿童的特点,应做到整洁、温馨、活泼及儿童化,使之成为花园和乐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儿童的情绪。环境设备力求实用、美观、整洁、有序。儿童在多样而美观的环境中,能随时观察各种事物,或动手操作,这有助于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教师也要有意识地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如对自然景物、美术作品带有感情的艺术性描绘,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谈谈幼儿涂鸦产生的原因。

答:从生理方面来看,幼儿到了两岁左右,手的骨骼和肌肉已有所发育,有了一些力量和准确灵活性,神经系统也有所发育;
脑、眼、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基本建立,脑和视觉对手有所控制和调节,于是幼儿开始了新的动作练习,尝试控制一些简单的物体,比如重复地抓握摆弄东西,一遍遍抛出或拉动物品等,涂鸦即是这一时期的动作练习之一。

从心理方面来看,幼儿涂鸦与他们这一时期直觉行动思维的心理水平有关,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在行动中感知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不能脱离行动在头脑中构成形象。这样,幼儿在涂画的过程中,不会把自己的动作和外界事物相联系,而仅仅关注当前的动作和动作留下的痕迹,因此,他们画出的东西既不成形也不代表任何事物。但是,在不断涂画过程中,幼儿在纷乱的线条中认识一些形状,在表象功能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他们会发现画出的痕迹和记忆中的某些事物相像,于是去重复这些形状,用它们代表记忆中的那些事物。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根据自身教学经历,谈谈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答:随着信息化的迅速普及,美术教学媒体也越来越多样化,视觉的参照物也更丰富多彩。如: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影视图像等。还有社会美术教育是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的延伸和补充,除幼儿园、家庭以外的社会机构和场所所提供的早期儿童美术教育形式如,由国家和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美术训练班、儿童美术技能大赛等,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电视、电影、期刊、画报等都能作为美术教育的特殊媒体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发展个性。并且可以自然的与艺术环境融为一体,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艺术、了解艺术并爱上艺术。

该题有一定的自由度,可围绕各自的教学经历和特点等简述自己的观点,但需有必要的理论上的支撑。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利用色彩的基本特点? 答:色彩都有其色相、明度、纯度这三个特性。色相就是色彩的名称,如黄色、红色等;
明度是指色彩的相对亮度;
纯度是指色彩的相对纯净度。这种色彩的基本特性也就是涂料色彩的基本特性。像是幼儿首先是识别色彩喽 ,但是要求画面好看,色彩丰富就一定离不开对比色的运用,一定要控制好纯度。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要作哪些准备?又透过哪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答:(1)深入了解儿童对欣赏的特殊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他们对美术表现形式的情感和理念。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以儿童能接受的程度作为课程教学的起点。

(2)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有较为广泛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并能不断学习,富有挑战冒险的精神,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美感经验,用富有创意的课题吸引儿童的兴趣。

(3)选择经典性的艺术作品,向儿童作系列的介绍,可以开拓儿童的视野,训练儿童艺术的敏感性。

(4)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学习环境,有足够的画册、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设置,能经常有机会接触画家,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有进行创作练习活动的场所。

透过下列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感觉的层次。

(2)智慧的层次。

(3)表现的层次。

(4)创造性的层次。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什么是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影响? 答:智能的定义: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加德纳提出以下八种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一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

艺术的三大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他认为情感在人的智能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这三种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此外在造型艺术中空间智能也是一种重要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独立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人类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往往运用组合在一起的几种智能来完成,因此各自独立的智能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教育改革进行整合,确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质量观、注重个性和发展的评价观、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和尊重学生智能结构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从而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答: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赋予儿童自发的美术游戏以极大的教育价值,使儿童能在这种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中愉悦自己,满足自己,表现自己,使幼儿人格的“种子”通过美术游戏这一自然生长的土壤得以发芽,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先天的艺术潜质,可以在适当的教育的激发和影响下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学前阶段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而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儿童对美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视觉形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领悟审美思想和审美形态,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作为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的载体,也就是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也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为在情感和思想上有资格介入人类心灵交流的系统提供必要的准备。

(以上是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的基本框架,论述时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要求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答:(1)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这时教师要避免用自己预定的期望去影响儿童。

(2)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观看欣赏以后,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3)表现的层次。要求儿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作者是如何安排或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教师和儿童在共同的交流中,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将所知觉的作品结构加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4)创造性层次。教师和儿童共同发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扩展其新奇性、原创性,并鼓励幼儿在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如何理解学前儿童绘画教学中技能与创造性的关系? 答:
幼儿时期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关键期,幼儿美术教育最富有意义的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结合新颖、独特的教学理念,引导幼儿去观察世界、领略自然、体验人生,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图形、色彩、符号来表示这种心灵的体察和感悟,从而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1.调整目标,设计指导策略 设计策略(一):目标清晰,层层递进 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年龄层次不一样,他们发展的速度、水平完全不同。所以,安排内容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以上特点,概括总体教育目标,在总目标指导下层层递进设置阶梯目标。阶梯目标依据大多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又能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稍微努力获得发展。以5-6岁年龄阶段为例:总目标让幼儿灵活运用图形组合表现物体,接下来阶梯目标中第一阶段让幼儿幼儿尝试图形组合,在教师提示中发现图形组合——第二阶段教师重点教幼儿几个典型组合,让幼儿掌握方法——第三阶段引导幼儿在观察基础上灵活用图形组合表现不同物体。

设计策略(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目标制定后寻找合适的教学内容,内容的选择没有固定性,可以根据社会活动、情感体验、德育教育等方面,要求广泛寻找、有机调整。

以小班活动为例:根据生活教育设计过“样样菜都爱吃”,在环保主题中设计了“植树造林”,这些不相同内容适合于同样的教育目标。

设计策略(三):材料多样,拓宽创造领域 2.工具材料的丰富多样也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小班用粘贴加水彩笔、棉签、海绵块添添画画、点点敲敲,小朋友感觉画画像在玩,轻松自在。中班孩子小手肌肉开始灵活,用牙刷、棉签、水粉等工具装饰。大班初步具有控制能力,在选择材料上更具有创造性。如:线描、白描画等产生了许多具有艺术美的效果的作品。

3.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 (1)情绪激励法。对幼儿的作品表示出赏识、喜爱的情感,激起幼儿的成功喜悦和积极投入的兴趣,更好地支发挥想象,主动创造,完善作品。

(2)观察分析法。运用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能正确认识物体形象,在指导中设法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丰富感性知识。

(3)协作创新法。集体协作具有游戏和协作的意义,促使幼儿积极主动交往,互相配合,竞相创新,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记得有一次,在大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幼儿通过扮演故事角色,进行游戏,对其中的角色形象有较直观感性的认识,在小组合作中能较投入,较准确地掌握描绘的方法和技巧,作品很成功。

(4)演示想象法。用最直观的演示方法帮助幼儿找到目标,逐步跟学,到了一定层次,演示停止,启发幼儿再想象添画,既训练了技能又发展了幼儿想象创造能力。

4.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和体验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审美情感的体验就是帮助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模式与外在的生命模式达到同构,从而理解事物的情感表现性,更进一步达到审美愉悦,激起创作冲动。

5.加强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启发性的语言的作用主要帮助幼儿开阔思路、启迪智慧,教师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一类开放性语言来向幼儿提问,引导幼儿去想象、去观察、去创造,而不是用“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问题来提问。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简单论述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的特点。

答: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幼儿用画笔描绘事物的初期,不大考虑画笔的色彩,用什么都行,这时的画一般都是单色的,经常能得到什么颜色的画笔,画中就更多地出现什么颜色。渐渐地,幼儿对一两种色彩产生喜爱或讨厌的情感,于是开始更多地选用自己有好感的色彩,而拒绝用他们不喜欢的颜色。

经过一个阶段的玩色和较单调地运用色彩之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进入色彩运用的第二个阶段。这时,他们对色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多起来。此时,幼儿对色彩的运用,没有再现或表现的意图,主要是满足个人美感的需要,有明显的装饰性。幼儿对色彩的美感主要取决于各种色彩的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气质特征之间的关联。

约幼儿期末,第三个阶段开始了。有些幼儿会前发出表现事物的客观颜色的愿望,也就是说,一些幼儿有了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但在那些大量的不用固有色,并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施色。有大量的事物可供幼儿装饰和美化,满足他们的美感需要。

幼儿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式虽然简单和原始,但并不错误,相反,它产生的独特的美感是值得欣赏的。艺术旨在表现人的情感,按物体固有色赋色并不是美术的目标。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和热忱,启发他们体验色彩的美感,鼓励他们大胆地运用色彩去“说话”。

1.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答: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赋予儿童自发的美术游戏以极大的教育价值使儿童能在这种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中愉悦自己满足自己表现自己使幼儿人格的“种子”通过美术游戏这一自然生长的土壤得以发芽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第二,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先天的艺术潜质,可以在适当的教育的激发和影响下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学前阶段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而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儿童对美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三,儿童在视觉形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领悟审美思想和审美形态,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作为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的载体也就是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也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

第四,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为在情感和思想上有资格介入人类心灵交流的系统提供必要的准备。

2.美国及日本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倾向? 答:美国及日本当代儿童美术教育倾向:美国:对于美国当代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和教育举措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集大成的文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他们学会用各种工具|过程和媒体进行工作。他们学会在视觉天地的探究中协调他们的双手和头脑。他们学会选择以强化观念的交流。他们的自然好奇心得以促进并习得意志力和持恒心的价值。”日本:在当代日本教育界认为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活动应把培养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特别避免教师固守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一定的形式语言而造成儿童单一表现的情况。美术教育赋予幼儿自我表现以很高的价值在美术教育中透过艺术的教育结合造型基础教学。这两者的统合可能是日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正在探索的路线。

3.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答: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加德纳提出以下八种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艺术的三大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他认为情感在人的智能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这三种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此外在造型艺术中空间智能也是一种重要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独立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人类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往往运用组合在一起的几种智能来完成因此各自独立的智能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教育改革进行整合确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质量观注重个性和发展的评价观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和尊重学生智能结构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从而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4.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有何特点? 答: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的特点:儿童对色彩的选择是循序渐进的3个月的婴儿能分辨红黄蓝绿等4种基本色,3岁~4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等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后达到100%。在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在4岁后逐渐发展,4岁前幼儿可分辨基本色,4岁后幼儿渐渐能区别颜色的深浅和色调倾向。儿童对色彩的描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涂抹阶段4岁前儿童摆弄画笔用颜色涂涂抹抹幼儿在探索和认识色彩。初期一般单色什么颜色都行;
渐渐的幼儿对一两种色彩产生了喜爱或讨厌的情感开始跟更多地选用他们喜欢的色彩而拒绝选用不喜欢的色彩画中出现的大都是是他们喜欢的色彩。装饰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他们对色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随之增加。在他们喜欢的色彩中又扩充进了橙粉天蓝草绿色等不喜欢的色彩也多起来扩大到深蓝棕灰土黄等色。他们画中的色彩也多起来了幼儿把自己认识和掌握的色彩到处运用,画面五彩缤纷有了明显的装饰性。幼儿对色彩的美感取决于各种色彩的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特征之间的关联。他们喜欢比较温暖明快的红橙黄绿不喜黑灰棕等色,这与幼儿活泼旺盛的生命力相一致。此时也有的幼儿开始将色彩同他们对事物的情感联系起来。再现和表现阶段。大约在幼儿末期一些幼儿有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例画熊猫有黑和白画小鸡用黄他们意识到不这样用色不这样赋色就画不像了。同时并 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赋色。

5.儿童画的透视及空间表现是如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举例说明。

答:儿童画的透视及空间表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幼儿在变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分为:
第一,统为一形。最初幼儿画出的形象不但方向感差且没深度感。幼儿观察事物后再用与视觉感念等同的形状或线条将其再现。例用一个圆形代表人的头部缺乏各个面的深度。

第二,正侧面同在。渐渐幼儿意识到物体的各个面希望画得更完整。于是他们把物体的正面侧面甚至是背面都并列在画面上。这种方式虽然表现出物体的各个面但形象的立体感含混不清。

第三,单一面。为了避免正侧面同在造成表现上的模糊性最求明确性幼儿开始放弃力求完整表现的企图舍弃其他的面只表现一个角度看物体时所见单一面。例他们画的人物有各个形状面但缺乏立体感。

第四,多面变形。这是幼儿尝试将前几个阶段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产生的。

6.你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 答: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2到3岁儿童绘画教学活动以临摹画作业为主培养儿童形象概念使图画形象与实物形象沟通起来。对照着一张范画来作画叫做临摹。临摹作业能帮助低段幼儿了解和掌握归纳形体的能力加快幼儿对图形的关注和表达能力并在临摹的过程中把握一些基本的技能使幼儿较快获得成就感提高绘画的兴趣。临摹教材的内容应为幼儿所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并能产生联想。

7.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答: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的层次;

第一,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这时教师要避免用自己预定的期望去影响儿童。

第二,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观看欣赏以后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第三,表现的层次。要求儿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作者是如何安排或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教师和儿童在共同的交流中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将所知觉的作品结构加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第四,创造性层次。教师和儿童共同发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扩展其新奇性原创性并鼓励幼儿在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1.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答:第一,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和交流的工具。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在学习中让儿童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熏陶。

第二,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形成表象,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创造。

第三,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引导儿童用手,眼,脑去想象,加工,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达,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第四,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与全面和谐的成长。美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意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美术教育能促使人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五,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要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学前儿童术作品去影响社会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

2.美国及日本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倾向? 答:美国的倾向:把艺术的重要性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认为艺术的益处,一在个人,二在社会,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创造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详细地阐述了这个观点。日本的倾向:认为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活动,赋予幼儿自我表现以很高的价值,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外在和内化来年两个不同的领域,应把培养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放在首位,注重选择是适应学前儿童心智横长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在造型表现上推行了一种基本的指导方法,分为形象思维,技巧运作和传达内心活动三个环节。

3.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答: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包含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博物学家智能。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其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语言智能,音乐智能和空间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智能的定义和评估必须情景化,也离不开文化背景,也有差异。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确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注重个性和法杖的评价观,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尊重学生智能结构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4.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答:第一,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这时教师要避免用自己预定的期望去影响儿童。

第二,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观看欣赏以后,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第三,表现的层次。要求儿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和儿童在共同的交流中,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将所知觉的作品结构加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第四,创造性层次。教师和儿童共同发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扩展其新奇性、原创性,并鼓励幼儿在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5.传统少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答:第一,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

第二,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美术活动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对孩子来说既是玩画游戏,同时又是一种再创造。同时,儿童美术教育同专业的美术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儿童美术教育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儿童美术是综合性教育,需要利用多种媒体对儿童进行刺激,使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把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完善创作所要表达的感受。

6.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有何特点? 答:儿童对色彩的描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儿童对色彩的选择是循序渐进的。3个月的婴儿能分辨红,黄,蓝,绿等4种基本色;
3岁~4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等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后达到 100%。在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在4岁后逐渐发展。4岁前,幼儿可分辨基本色;
4岁后,幼儿渐渐能区别颜色的深浅和色调倾向。

7.谈谈幼儿涂鸦产生的原因 答:从生理方面来看,幼儿到了两岁左右,手的骨髓和肌肉已有所发育,有了一些力量和准确灵活性,神经系统也有所发育脑、眼、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基本建立,脑和视觉对手有所控制和调节,于是幼儿开始了新的动作练习,尝试控制一些简单的物体,比如重复地抓握摆弄东西,一遍遍抛出或拉动物品等,涂鸦即是这一时期的动作练习之一。从心理方面来看,幼儿涂鸦与他们这一时期直觉行动思维的心理水平有关,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在行动中感知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不能脱离行动在头脑中构成形象。这样,幼儿在涂画的过程中,不会把自己的动作和外界事物相联系,而仅仅关注当前的动作和动作留下的痕迹, 因此,他们画出的东西既不成形也不代表任何事物.但是,在不断涂画过程中,幼儿在纷乱的线条中认识一些形状在表象功能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他们会发现画出的痕迹和记忆中的某些事物相像,于是去重复这些形状,用它们代表记忆中的那些事物。

8.应该从哪几种不同角度去把握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动的评价 答: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动的评价应注意根据三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
第一,学前儿童与自我即将幼儿当前的学习与幼儿自己过去的学习相比较。作为评价者的教师要注意评价的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前儿童与团体。即将某一幼儿的美术学习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教师对这种评价应持谨慎态度。教师应注意把这种评价与其他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地看待幼儿的美术行为。

第三,学前儿童与标准即将幼儿的学习与理想中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使教师能清楚地把握到幼儿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位置,同时制订今后发展的目标。

9.你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 答: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的作用:帮助低年龄段的幼儿了解和掌握归纳形体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图形表达能力,在临摹中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使幼儿更快地获得成就感。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幼儿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并能联想开去。方法:利用教材,多次观察,反复描绘,循序渐进。

10.学前儿童手工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答:提供必要手工活动的技能.收集手工材料与提供手工工具.选择合适的手工题材.提供与材料工具接触的机会.引导学前儿童积累丰富的表象积极地展开联想.在具体实施中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智力生理能力等发展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工具和技能组织教学;
对教学内容手工材料的选择上要能举一反三因地制宜(如城市与农村的不同)因时制宜(如季节的不同)灵活掌握 。

11.试述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 答:对话法是指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对话法的主要特征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交流;
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是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

二是教师自己要首先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做好儿童与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的中介。

三是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

四是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五是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12.举例说明。儿童画的透视及空间表现是如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答:幼儿在变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统为一形。最初,幼儿画出的形象不但方向感差,而且没有深度感。幼儿观察事物后,再用与视觉感念等同的形状或线条将其再现。例如,用一个圆形代表人的头部,缺乏各个面的深度。

第二, 正侧面同在。渐渐的,幼儿意识到了物体的各个面,希望画得更完整。于是,他们把物体的正面,侧面,甚至是背面都并列在画面上。这种方式虽然表现出物体的各个面,但形象的立体感含混不清。

第三, 单一面。为了避免正侧面同在造成表现上的模糊性,最求明确性,幼儿开始放弃力求完整表现的企图,舍弃其他的面,只表现一个角度看物体时所见的单一面。例如,他们画的人物有各个形状的面,但是缺乏立体感。

第四,多面变形。这是幼儿尝试将前几个阶段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产生的。

Tags: 题型   题库   学前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