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总结汇报 > 调研报告 / 正文

写作素材大全158-对照检查材料写作教程

2021-02-17 11:06:59

  更多顶级公文素材,请搜索qq群339450298或添加微信wenjianfenfa123

 更多顶级公文素材,请搜索qq群339450298或添加微信wenjianfenfa123

 今天上午,我刚出手了一篇领导个人的对照检查材料(也就是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两种叫法实际上是一回事。把领导个人的对照检查材料称作“发言提纲”,有助于与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区分开来),脑子还在“热运行”之中,印象很深,感受也很多,这里就趁着热乎劲儿,与大家作个分享,以满足微友们的“微心愿”。

 为了集中“火力”,我不打算全面讲授对照检查材料的写作技巧,而是紧扣“查摆问题”做文章,详细讲一讲对问题该怎么看、怎么找、怎么写,材料中的其它内容就不谈了,因为其它内容的写作,技术含量没有查摆问题那么高。

 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的对照检查材料,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我打算以讲共性为主,兼顾特性,同时对注意事项作些提示。

 这堂课,我是从写手的角度来讲,而不是站在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的立场上来讲。当然,不少内容也适用于领导班子、领导本人。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怎样“看”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指南。在对照检查材料中,要把问题找准、写好,首先需要对“什么是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问题”这个词主要有5个含义:(1)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2)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3)关键;重要之点。(4)事故或麻烦。(5)非正常的;不符合要求的。

 如果这样的解释还不足以回答清楚“什么是问题”,那我们再听一听伟人的声音,伟人们都是运用“问题论”的大师。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任何伟大的发现,往往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准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毛泽东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邓小平指出:“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

 习近平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理解“问题”这个概念并不难,难的是把“概念”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观念”。我认为,要深刻理解、正确认识“问题”二字,关键是树立下面这些“问题观”。

 第一,问题具有两面性。问题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既有其不利的一面又有其有利的一面。一方面,问题是矛盾和困难、缺点和不足、弱项和漏洞、闪失和错误、短板和差距、坎坷和障碍、危机和忧患、风险和挑战,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压力;另一方面,问题又是时代的口号和声音,是前进的路标和机遇,是实践、创新、发展的新起点和新课题,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动力。认识到问题的两面性,我们才能沉着应对、趋利避害,知危图安、化危为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找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问题源于实践,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问题必然会层出不穷,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有大有小,有新有旧。对个人来说,问题就像“腠理之疾”,小病会成大患,小恶必累大德;对事业来说,问题就像“拦路之虎”,阻碍前进道路,制约工作开展;对社会来说,问题就像“心腹之患”,破坏安定团结,影响和谐稳定。

 古人说:“事无两样人心别。”(宋·辛弃疾《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问题本是一种客观存在,之所以会表现出主观性,根本原因在于人。人与人的差异性,造成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有不同的表现;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态度。虽说人类的优长在于解决问题,但人性的弱点却是回避、推脱甚至掩盖问题。面对问题,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者有之,这是出于头脑懒惰,不想发现问题;刻意回避、故意掩盖者有之,这是功利之心作怪,不愿发现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者有之,这是能力素质太低,不能发现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者有之,这是责任担当缺失,不敢发现问题。

 淡漠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没有忧患是最大的忧患。不想不愿或不能不敢发现问题并不等于没有问题,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等于不存在问题。问题就像病毒,既有传染性,又有隐匿性,你不解决它,它就会四处为害;有的时候,表面上看问题好像解决了,实际上它是进入了蛰伏期,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爆发出来,而且比之前气势更汹、危害更大。

 第三,承认问题,并不是对成绩的否定。事物既具有两面性,又具有相对性,没有绝对的真理。两点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所以,肯定成绩或成绩为主并不是没有问题,承认问题或问题居多也并不等于否定成绩,这只是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一项工作罢了。

 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 这说的是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也是看待事物的逆向思维。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这体现的是正确看待成绩和问题的辩证思维,更是一种重视问题、正视问题的冷静态度。

 现实中,一些同志之所以不愿承认问题、不敢正视问题,都是因为心里面有“小九九”,生怕自曝其短、家丑外扬,在领导心里丢分,在同事面前跌份,影响到个人形象、利益乃至前途。实际上,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问题是绕不开、躲不过、瞒不住的,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骗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躲猫猫、当鸵鸟,捂盖子、绕道走,非但于解决问题无益,反而对事业有害。机关算尽太聪明,往往还是逃不过问题的牵连。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品格和治国理政风格。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所有改革创新无不是问题倒逼出来的,一切发展进步无不是在破解时代问题中实现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读懂一个时代需要读懂这个时代的问题,改变一个时代需要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抓住问题,就牵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

 时下,全党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一个体现在各方面的鲜明特色就是坚持问题导向;追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一个贯穿全过程的科学理念和思维方法就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科学严谨、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成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我们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根本遵循。

 远的不说,还是说一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我数了一下,在这篇鸿文巨制中,“问题”二字一共出现了37次,绝对是一个高频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的明证,正如他所强调的那样,“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看不到问题和症结所在,那危险就不远了。”

 第五,能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检验认识水平、能力水平,更是对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的严格考验。有问题并不可怕,有真本领就不怕有问题。在懦夫懒汉的眼里,问题是麻烦、是包袱、是退缩的借口,他们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问题能躲则躲、能放则放、能捂则捂,从来没有想到去积极面对和解决。而在进取者眼里,每个问题都是前进的动力、创新的支点、发展的契机,别人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他们却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观念一变天地宽。树立了这样的“问题观”,我们再去找问题、写问题,视野和思路就会敞亮许多。

 二、怎样“找”问题

 找准问题是写好“问题查摆”部分内容的前提和基础。问题找不准,就像没有瞄准靶子,任你是什么样的神射手,一切都白搭。

 1月12日,微友何琴留言道:“民主生活会材料确实写的有点着力,毕竟不是写自己的。很难把握问题轻重,写的也不全面。总感觉写完了有些难过。因为自己不满意。不像总结,可以把自己知道的概括出来,这个就感觉写不好,不知道是自己没找到方法,还是什么原因。”

 我及时回复:“民主生活会的材料,最难的是找问题,找得要符合领导实际,写得要恰如其分;写偏了不像领导,写轻了过不了关,写重了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写不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领导的思想和工作情况不了解,写稿的人和用稿的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又缺乏沟通。”

 作对照检查,问题为什么难找准、找不准?答案其实都在我的回复里了。我认为,找不准问题的原因主要4个方面:

 原因1:不了解领导

 给领导写材料,就得懂领导,懂领导才能写得像领导。可是,很多写手平时与领导接触不多,对领导了解不深,对他(她、他们)的性格特点、管理风格、个人喜好,以及去过哪里、干了什么、讲了什么,不说是一无所知,也是知之不多。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要找准领导个人以至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原因2:信息不对称

 很多信息中都包含着问题线索,甚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然而,如果领导知道的事情你不知道,领导掌握的情况你不掌握,领导指示又在传达过程中打了折、缩了水、变了味,都会进一步增加找准问题的难度。

 原因3:沟通不充分

 领导们很忙,交待一件事,常常就是几行批示,或者当面吩咐几句,有时还假手他人、层层传达下来。在没有面对面交流、没有充分沟通的情况下,要把材料写得像领导、对胃口,真有些让人抓瞎、强人所难。

 原因4:方法不对路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方法,找问题也要讲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功夫白费。很多写手之所以找不准领导班子或领导个人的问题,主要原因要么是不懂领导,要么是不懂方法。

 摸清了症结,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讲一讲该怎样找问题了。这里,我介绍5种方法。

 第一种:瞄准靶子找问题

 作对照检查,必须聚焦问题。每一年的民主生活会,要求查摆什么问题,上级党组织都会在通知中明示。通知中要求查摆的问题,就是我们找问题的靶子。

 领导班子也好,领导个人也好,要求查摆的问题是一样的。这一次是6个方面的问题:(1)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等方面。(2)在认真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带头坚持请示报告制度等方面。(3)在对党忠诚老实,对党组织讲实话、讲真话等方面。(4)在担当负责,攻坚克难,不回避矛盾,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等方面。(5)在纠正“四风”不止步,带头转变作风等方面。(6)在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等方面。

 这6个方面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内容不同,但查摆问题的方法、写法是基本一致的。为节约笔墨,也给读者们留点儿举一反三的空间,下面我仅以前2个问题为例,作具体分析。

 先看第一个问题。在我收到的通知中,这方面的要求是: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这些要求都是正面的,不是什么问题啊?”常言道:“错误的对面是真理。”其中的道理反过来也成立。所以,我们找问题的时候,应该对着上级要求这个“号”入座,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然后运用逆向思维,从要求的反面找问题。

 比如:要求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如果学得不深不透,一知半解,没有融会贯通,学用脱节,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这些不都是问题吗?

 当然,这样的问题只是些“皮毛”“大路货”,缺乏个性特点。要想找出个性问题、深层次问题,还得到领导们学习的现场去看一看、听一听,往领导分管的工作上靠一靠,往领导个人的思想深处挖一挖,争取找出鲜活的事例,作为问题的具体表现,并从学习态度上找到问题及其根源。比如,你可以这样写:

 学习中掌握概念多,深入思考少,内化转化为自己的思考方法、工作方法更是不够(结合实际举个小例子)。有的时候,学习仅停留在看一看、听一听、读一读、表表态上,没能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结合起来作深入的思考分析,存在“水过鸭背毛不湿”的现象。

 这样去写,问题就具象化、个性化了,就显得有深度了。

 有的人也许会问:“中心组学习我没资格旁听,领导自学我更是没机会旁观,你让我怎么进行现场分析啊?”这确实是实情,但看不到现场我们可以看学习记录、听发言录音,这是学习过程的回放;自己看不到、听不到,可以问一问那些看得到、听得到的人,这是“草船借箭”之法。这样一来,找不出问题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又如: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如果大局意识不够强,有时没有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本位主义思想,想问题、抓工作往往是“屁股指挥脑袋”,考虑本地本单位的利益多一些。这不又是一个问题吗?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6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有点儿搅,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第五个问题与第六个问题也是一样。比如: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也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题中应有之意。又如: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既是报告制度的要求,又是对党忠诚老实的体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是转作风、反“四风”的重要要求和有力举措。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写稿过程中要抓主要矛盾,注意错位,避免重复。

 第二种:发扬民主找问题

 按照召开民主生活会的要求,会前领导班子应采取到基层调研、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对班子及其成员的意见建议,领导干部也应听取分管部门、服务对象对其本人和分管工作的意见建议,班子成员相互之间要开展谈心谈话,有的地方还要求开展典型事例分析,这些都是发扬民主找问题的有效渠道和方法。归结起来,这样的渠道和方法就是“书面征、下去访、主动问,上级点、群众提、互相帮”。

 作为领导个人,不仅对别人给自己提的意见建议要照单全收,还要从给班子的意见建议中认账领责。在准备材料过程中,也有个先后顺序的问题:如果班子材料先写出来,班子成员可以直接从中领取个人问题;反过来,领导个人的材料先出来,也有利于综合形成班子问题。这两种情形,各有各的好处,孰先孰后都可以,关键是班子问题与个人问题要对得上,不能互不搭界。

 第三种:研究领导找问题

 有同行说:“欲研究材料,先研究领导。”

 也有人说:“要在写作时‘演好角色’,平常就得‘进入角色’。”

 还有人说:“平时学领导,会时听领导,外出跟领导,写时当领导,写出来的材料才能像领导。”

 这些都是机关写手的经验之谈,是全面了解领导,包括了解领导身上的问题和不足的有效方法。研究领导,平时就要多接触、多观察、多关注、多琢磨,透过点点滴滴加深对领导的了解,在需要的时候,把平时了解到的情况落成文字。

 ——接触,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在直接接触不到或不多的时候,通过接触领导讲过、改过的稿子,接触他身边的人、信赖的人,也可以获得对写稿子有用的信息。

 ——观察,有当面观察和背后观察。与领导面对面交谈的时候,参加领导出席的会议活动的时候,要注意观察他的言行和表情,从中分析掌握领导的喜好、口味和讲话习惯。

 ——关注,不仅要关注领导这个人,还要关注他所关心的事。领导的工作经历要了解,最近去过的地方、参加的会议、作出的指示要密切“跟踪”,要注意学习研究他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的讲话,尤其是同一内容的讲话。随同领导下基层调研时,对他重点看的地方、仔细问的情况,要深入了解;对他的即席讲话、脱稿讲话,要认真记录。受命给领导起草讲话,稿子出手以后,必须跟踪到底,直到他讲完话以至稿子正式印发。

 ——琢磨,是要注意挖掘表象和言语背后的东西,特别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甚至难言之隐。比如,领导经常重复的话,往往是他认为比较成熟的观点,写讲话稿时切切不可遗漏;领导之所以对稿子作出修改,自有他的道理,要尽量把其中的道理想明白,用到今后的文稿起草中,不能“你改你的、我写我的”;还要善于从领导零碎的、甚至是随意流露的言谈中发现大话题,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今后写稿的时候由此铺开、借题发挥,等等。

 有句话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为领导起草文稿的同志,要“不在其位,学谋其政”。要自觉养成“踱方步”、想大事的习惯。凡领导了解的大事都应当了解,领导考虑的重要问题都应当考虑,尤其要把注意力放在对全局工作的了解和谋划上。这样,写稿子的时候,才能通过换位思考当好领导的“外脑”。

 上面这些,是研究领导的方法,不是写稿子的方法,也不是找问题的方法。但是,如果你把领导研究透了,写出像领导的稿子,找出像领导的问题,自然如水到渠成。

 第四种:解剖工作找问题

 作对照检查,需要思想问题、作风问题、工作问题一起找。这3类问题既有关联性,又各有独立性。很多时候,直接找思想问题、作风问题不好找,因为你不是领导“肚子里的蛔虫”,但如果转而从工作中去找问题,就会容易很多,因为很多工作是摆在明面上的,任你评说,而且工作问题一找出来,思想问题、作风问题往往也就“拔出萝卜带出泥”了。

 比如,查找在认真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方面的问题,我们就反过来看一看,实际工作中有没有选择执行、变通执行、拖延执行、机械执行等现象,就像下面这个例子:

 今年初开始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进展有些迟缓,全市15家工商所还有6家没有实施,主要原因是我对一些改革政策没有吃透、领会不到位,使得一些新的规章制度反复修改。

 又如,查找带头坚持请示报告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就反过来查一查,工作中有没有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报告的不报告、只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既要看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这类现象,又要看分管部门、分管领域有没有。

 第五种:运用成果找问题

 找问题不能单靠一时,功夫也要下在平时。很多时候,我们做调研、写总结、写汇报,都会查找问题、列出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成果”,要善于开发利用。如果你把平时找到的问题收集一下、整理出来,按照这次民主生活会要求查摆的问题对对账、过过筛子,合适的问题一下子就跳出来了。如果你把班子成员的年度工作总结、述责述廉报告、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统统看一遍,从中抽出问题,分类建立清单,再挑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或综合,或归纳,或概括,班子的问题不也就出来了吗?

 前一段,省里先后组织开展了基层党建工作、人才工作的述职评议考核,我有幸全程参加了。大领导在听完每个人的述职之后,都会作点评,其中点问题是“重头戏”。这次我写对照检查材料,两次点评中点到的问题发挥了大作用。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用心找,找准问题并不是什么难事。

 三、怎样“写”问题

 把问题找出来以后,还要善于呈现,这就靠写作能力了。对多数资深写手来说,这一点倒不是太难。

 写问题,要努力达到“画得像,落得实,写到位”的效果。画得像,就是要突出个性特点,像画速写似的,寥寥数笔、活灵活现,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谁。给领导画像决不能千人一面,那样的话,你就是画成素描,画得纤毫必现,别人也看不出你画的是谁。落得实,就是要用数据、用事例、用细节说话,不能有问题没现象、有观点没情况。写到位,就是要拿捏好尺度分寸,写得合乎实际、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能写得太重,上纲上线、火上浇油,超出领导可接受的程度;也不能写得太轻,左顾右盼、避实就虚,笼统模糊、蜻蜓点水,达不到“红脸出汗”的效果。

 具体来说,在问题的写法上要注意这么4点。

 (一)直指问题,一针见血

 写问题就是写问题,要开门见山、直指问题,主动亮丑揭短,点要穴、戳麻骨、击痛处,不能兜圈子、绕弯子。很多人写对照检查材料,生怕把自己写得太“丑”、把领导抹得太“黑”,总喜欢先从正面写上一段,再用“但是、然而”做个转折。严格地说,这样写是不符合要求的。

 当然,无论领导班子还是领导干部,政治上不能有“硬伤”,基本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觉悟必须有,这方面的“好话”必须说,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政治表态。这方面内容,主要有3种处理方法:一是写入去年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这部分内容可以放在导语之中。二是在每一方面问题的开头部分,先简要写上一小段“好话”,不分点,下面再用“一是、二是”拉条子写问题,把问题写得充分一些,以凸显查摆问题的主体地位。三是适当“埋”在问题当中写。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党组集中学习抓得比较紧,总书记作了什么重要讲话,总是第一时间进行学习。“跟进学”是做到了,但“全面学、系统学、反复学”做得不够,学习的计划性不强,专题研究式的学习搞得少,突击式、传达式的学习居多,即使有一些研究讨论,也集中在工作领域,以工作研究代替理论研讨的倾向比较明显。

 就我个人来说,更主张采用第一种、第三种写法,第二种写法只能用在重大政治问题的表态上。

 (二)见人见事,有血有肉

 问题要写得实,就得有例子、有干货。这就需要把个人的思想问题、作风问题与工作问题有机融合,把班子问题与个人问题有机融合,把本级的问题与下面的问题有机融合。人与事要接茬,事与人要见面,不能只见人不见事,也不能只见事不见人,更不能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把板子都打在下面、打在别人身上。每一方面问题,最好能列举1—2个典型事例,力求事中见理、以小见大。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写的是下面的问题、别人的问题,写完了必须兜回来,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不能列举了一大堆问题,都与自己没什么关系。比如,下面这种写法是比较合适的,也是负责任的。

 2016年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后,省里及时制定实施意见,密集出台了近20个配套文件,但这项重要改革“上热下冷”,而且“冷热不均”,到目前为止,全省还有6个市没有出台本地的改革办法,分解到相关部门的改革任务还有50多项没有实质性进展。这与我们盯得不紧、督查不力、指导不到位有很大关系,说明存在重部署、轻落实的问题。

 (三)夹叙夹议,以叙为主

 拿上面那个例子来说,第一句话是“叙”,是摆事实;第二句话是“议”,是作结论;整段话“叙”笔重、“议”笔轻。

 在对照检查材料中,“议”笔虽然不宜多,但往往是点睛之笔,是给问题定性、给自己定责之笔。这样的笔墨是必不可少的。

 “议”笔还包括谈认识、讲道理。在对照检查材料中,这方面内容主要放在导语部分和原因分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道理不宜多讲,因为对照检查是做自我批评,态度应谦虚,道理讲多了,不仅显得内容空,还会给人以听报告、听讲课的感觉,好像你是在教导别人。

 查摆问题,“叙”与“议”应紧密结合。叙事当中不说理,如同有肉没骨头;反之,满嘴道理不叙事,如同有骨头没有肉。

 (四)注意措辞,把握分寸

 “分寸”这个东西,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如果以“1”为标准尺度,0.99是“不及”,1.01是“过头”,可这两个数之间的差距真不大。

 所以,写问题的时候,究竟该怎么把握分寸,我也说不明白。很多人把握分寸的秘诀,一个是在主语上做模糊处理,缩小覆盖范围;另一个是在状语和程度副词上玩些小技巧。比如,把“一些地方和单位”改成“有的地方和单位”,或者“个别地方和单位”;在问题前面,加上“有的时候”“有些工作”“有的情况下”;把“不好”写作“不够”,把“不多”改为“不够多”,在淡化、弱化前面加上“有所”二字,等等。这些小技巧上不得台面,我就不举例子了,这样的例子网上的“范文”“样稿”中比比皆是。在我看来,这类小技巧的运用,本身也有个尺度分寸的问题,适当用一些是可以的,但如果满篇都是“不够”“不足”“不好”“不强”,没有一点儿“狠话”,这样的自我检查、自我批评辣味是不够的。

 此外,写问题的时候,领导班子的问题可以写多一些,分条目来写,毕竟班子的材料要囊括所有班子成员;而领导个人的问题,用自然段或自然层次来写更为合适,这样显得问题没那么多、那么重。

 关于写问题,我还有一点体会,就是问题与责任、原因也很容易搅在一起。比如,没有尽到责任是个人问题,往往也是导致工作问题的原因;对科学理论学得不深不透是问题也是导致工作中思路不活、办法不多的原因。为避免重复写、写重复,写来写去尽是些车轱辘话,应当注意采用“错位”笔法。

 一是笔墨轻重不一样。查摆问题的时候,“叙”笔重而“议”笔轻;剖析原因的时候,刚好倒过来,“议”笔重而“叙”笔轻。

 二是语言表述有变化。比如,写问题是“学理论不系统、不深入”,写原因是“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上下功夫不够”;写问题是“没有履行好指导支持、督促检查的责任”,写原因是“担当精神减弱”。

 三是换个新词,用大概念套小概念。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就把“理论学习”装进了“党性修养”之中。

 (一)放松了党性修养,主观世界改造不到位。对党员干部来说,作风问题实质上是党性问题,党性强则作风正。党性从哪儿来?一靠修养,理论学习是党性修养的主要方式;二靠锻炼,工作实践和党内生活是锤炼党性的火热熔炉。党性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职务升迁自然而然地提高。班子里的同志都经过组织上多年的培养,党性是强的。但随着岗位、职务的变动,事情更多了,工作更忙了,有时不自觉地放松了学习教育和思想改造,党性修养的弦绷得也没那么紧了。久而久之,思想松懈了,惰性产生了,优良作风的思想根基也松动了。这样,不良作风就会乘隙而入,“四风”问题随之而来。

 总之,写成绩容易写问题难,说好话容易作批评难,给自己找问题容易帮领导找问题难。一个写手是不是成熟,不是看容易写的材料写得好不好,恰恰是看你能不能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作为写手,多经历这么一些左右为难、进退两难、取舍两难、勉为其难的事情,多处理一些写作中的奇难杂症,就会慢慢成熟起来。「公文思享」全国公文写作交流群

 群内各种资料一一俱全,下载修改就可以直接使用。群内各种资料应有尽有,有主题教育专项,四中全会专项目前热门专题,目前已更新专题、专刊300余期,并将持续更新。加入群里就可以享受所有资源。群内紧跟当前工作热门工作(如主题教育、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乡村振兴等)分享相关资料,确保文稿资料的适用性和紧急性。同时群内有专家提供写作咨询、建议参考、文章修改和代写服务。群空余人数不多,人满不再加人,抓紧扫码加入。

Tags: 写作   对照   素材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