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致辞 > 庆典致辞 / 正文

2023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8篇(完整)

2023-10-29 09:18:01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教师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中华不振)你从哪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8篇,供大家参考。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8篇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篇1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教师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

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中华不振)

你从哪一段看出了中华不振?

二、读文理解“中华不振”|

1、出示第三段:

读这段,这里是什么样子?(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在旧中国还有这么繁华的地方,这是哪里呀?出示租借地的图片和概念:(租借地是由于中国经济落后,清政府有腐败无能而无偿租借给外国人的地界,那些外国人在这里可以为所欲为,全然不受中国政府的管制。)

那么在租借地之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出示旧中国人民和警察的图片)师讲述:在旧中国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国的巡警整日在大街上挥枪弄棒,蛮横无礼,他们的枪口对准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老百姓,真是军无法制。

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2岁的小恩来闯入了外国租借地。

2、出示第四段:

齐读这段。

这件事里有哪些人物?(师板书:妇女、洋人、巡警、围观人)

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自己再读这段,从描写人物的穿着、动作、神态上体会到了什么?

(妇女:穿着衣衫褴褛看出她特别贫穷可怜;引导:假如压死的是她的父亲,她在向巡警哭诉什么?假如轧死的是她的儿子,她又在向周围人哭诉什么?“哭诉”看出她受欺。)

(洋人:得意洋洋的神态,看出他对自己造成的车祸并没有自责和惭愧,而是满不在乎,可见他们洋人在中国可以为非作歹。)

(巡警:这么大的事故,按照现在的法律,肇事司机应该受到监禁5到10年,而在旧中国,巡警是怎样解决这件人命关天的案子的?“训斥妇女”反倒成了受害者家属的责任。他为什么不敢追究洋人的责任?洋人势力大,惹不起。说明他仗势欺人)

(围观人:他们是“紧握拳头,劝劝妇女”“谁又敢怎么样呢?”改成陈述句。他们也不敢管这件事,无能为力)

那个关联词说明完全出乎人的意料或违背常理“不但……反而……”用它说一句话。

读这段,读出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憎恨

周恩来亲眼目睹了这件事,他完全明白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呢?(中国经济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百姓贫穷受欺,这就是中华不振啊!)

三、朗读感悟周恩来的决心:

从租借地回来,小恩来常常独自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你知道吗?写下来。指名读读

终于一次上修身课,恩来说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师生扮演魏校长和那些学生) 魏校长问同学们:“请问诸生为何而读书?”指名几位学生读那些学生的读书目的,再指名一学生“恩来,你为何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愿意是周恩来的就可以站起来说,“请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全班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讲述周恩来小时候不顾旅途劳顿,深夜坚持练100个大字的故事。)你听了这个故事想说些什么?(周恩来从小学习主动自觉,而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正因为周恩来从小就懂国情,立大志,勤奋学习,所以后来才成为令世人景仰,让中国人尊敬的,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总理。

四、拓展延伸,引起学生反思:

那么,我们生活在幸福美满的21世纪,我们应该为何而读书呢?

出示图片:环境污染,祖国宝岛台湾,战争硝烟,贫困儿童……你为何而读书写到日记本上。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用具:cai(ppt)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大家把目光一齐投向大屏幕,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2、请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课题。

3、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

二、学习课文

1、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这个词语,请大家找一找。(生齐答,师板书:中华不振)

2、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练读,等会读给大家听。

3、交流

“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

(指名读,并说感受。)

4、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

是啊,“中华不振”。老师发现,有一段话几乎每个同学都划下来了。(出示课文第8节中的文字)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指名读这段文字。谁还想读?(指名几位读)

(2)听着几位同学的朗读,不知道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想到了一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甚至还看到了些什么?(交流)

(3)是外国人租借了我们中国的土地啊!这段话让我们想了很多,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景。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4)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自由说,请说得好的学生再读这段话。)

(5)可是,谁又敢怎么样呢?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话,亲眼目睹着这样的事情,你的脑子里是不是有很多的问题想问?(自由说)

(6)既然脑子里有那么多的问题困扰着你们,那么,你们想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a.指名读这段话。

读至“……谁知”,中国巡警局有没有给中国人撑腰?为什么?(板书:?)

(自由说)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板书:啊!)

b.继续读,读至“……训斥了一通”。

这个轧死中国人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我们不禁又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板书:?)

(指名说)答案还是在这里——中华不振啊!(板书:!)

c.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内容读完。

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点公道呢?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又做了一些什么?(自由说)

这可是在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

因为——(齐答:中华不振啊!)(板书:!)

(7)师配乐读这段文字。生配乐读。

5、“谁又敢怎么样呢?”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1)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事例。(师朗读)

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上海,当时的外滩公园的门口竖有一块大牌子,上面有公园规则(即1917年9月工部局用英文公布的10条规则,其中第1条“公园只准外国人入内”,第4条“狗与自行车不得入内” )。另外还专门做了写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木牌为长方形白底黑字,插在草地上,由于日晒雨淋,木牌损坏,以后又改用三角铁底架,上有网形块状铁牌。

(2)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你们有什么想说的?(自由说)

6、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

(自由说)

那么多的问题,一直还是在你们的脑海里翻江倒海,尽管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可是,我们还是得一遍又一遍地来问自己。

7、我们不得不回顾一下那段屈辱的历史,来看一份资料。(出示资料,师配乐读)

自19世纪初,鸦片开始大量输入中国。鸦片的大量输入,流毒极为严重。不仅损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银外流,而且引起银贵钱*,直接破坏社会生产,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1838年,林则徐奉召晋京。道光帝多次召见,授以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鸦片贸易被严厉取缔后,英国资产阶级立即策划发动侵略战争。1840年 6月,英国船舰四十余艘及士兵四千余人到达中国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这次战争持续了两年多时间,战争期间,英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842年 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政府在南京签订了结束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亦称《江宁条约》。共十三款,主要内容为:①中国割让香港;②向英国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元;③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口对外通商,英国可派驻领事……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和法国趁火打劫,于1844年分别强迫清政府订立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一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订立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它们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果,不但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失,而且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战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 ,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 ,中法之战开始了。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只是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末一段最好的时期。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日本占领朝鲜、中国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的欲望。清军大东沟海战的失败使日军控制了制海权,把魔掌伸向了“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军队的无能,使旅顺很快落入日军之手,日军第一师师团长山地元治下达了“全部剪除”的命令,日军便开始大肆屠杀解除武装的清军俘虏和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在他的指挥下,大屠杀从旅顺东部开始,逐步向西推移,挨门逐户进行搜杀,城里杀尽又杀向城郊,偌大一个旅顺城,只逃出 600多人,超过20000人遇害。而城内免遭杀戮的36个中国人是被日军逼作抬尸队清理杀人现场才得以活命的。

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又统率多国联军(史称八国联军)两千余人,从天津直趋北京,形势愈发紧张。7月14日,联军占领天津。8月4日, 各国联军约两万人,从天津出发进攻北京,其中日军约八千,俄军四千八百,英三千,美两千,法四百,意、奥不满一百人,德军没有参加。侵略军兵分两路,日、英、美军为右翼,沿北运河西岸前进;俄、法、意、奥军为左翼,沿北运河东岸推进。8月14日,北京失陷。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烧杀抢劫。除侵略军官兵外,传教士、外交官和侨民中亦有参与掠劫者。北京许多房屋成了瓦砾堆,被杀者的尸体到处可见。八国联军将北京全城分为几个占领区,实行军事统治,镇压居民反抗。英、德、法等军继续派出部队,四处攻城掠地。9月间,俄军占领北塘、唐山、秦皇岛等地,控制北京、天津到山海关铁路。德国元帅瓦德西又率领两万德军到中国,并任联军统帅。10月中,他派出德、英、法、意军队从北京天津两路进攻保定。直到次年4月,瓦德西组织了四十六支“讨伐队” 四处侵扰,西至直晋边境的娘子关、紫荆关,西北到张家口,南到直鲁边境。所到之处烧杀掠劫,无恶不作……

(出示一张当时民不聊生的照片)

现在知道为什么中华不振了吗?(指名说)

8、这一次,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他的的确确想了许多许多,请同学们手放下来。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周恩来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齐答)

9、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10、最后,在这节课结束前,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这是一百年前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写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文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出示字幕,齐读)

今日之中国,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梁启超

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啊!!!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生畅所欲言。)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师板书:15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xx读文,交流读文所得。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读文,自主学习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内容。组内汇报xx读文所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质疑。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xx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4、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三)诵读

通过诵读,感受周恩来年少而志高远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分角色读文。

(四)识字

1、测读本课需认识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学生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内容,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3岁的周恩来从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真实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中国人,要为我们的祖国强大而发奋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尽一份力量。这是一位伟人的满腔热情,你们能读读吗?

(一)交流

再次感知课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写字

1、巩固字音,理解字义。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习书写。注意提示学生“且、顾、略、微”这几个字的书写要点。

(三)练习

1、与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再选择其中的5个听写下来。

崛起 年龄 微笑 思索 恩情 其中 浓眉大眼 若有所思

2、写一写:为而。

练习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从小立志

周恩来报效祖国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篇4

课题: 25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当时“中华不振”的事实,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思路: 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路: 理清 “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 配乐 小提琴曲《沉思》

教学过程:

一、 课件出示诗歌,配乐深情朗诵

在这里,我要歌颂一个人

歌颂智慧和精力

歌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揭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师: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

师: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

师: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也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请大家再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去看看它背后的故事。

出示: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 检查预习情况,抓住关键词“中华不振”

1、 快速自由读课文

2、 检查预习:

出示:

读一读:

帝国主义 沈阳 租界 巡警 撑腰 肇事 吵嚷 轧

读一读,说一说对词语的理解:

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 得意扬扬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衣衫褴褛 左顾右盼踊跃 欺凌

3、 师:同学们,研究课文要从课题开始研究,课题中的“崛起”是“兴起”的意思,哪一个词语与“中华崛起”相反?(中华不振)出示

三、抓住“中华不振”,精读课文

1 、引导探究

师: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用笔画一画,不要满足于找到一处,尽量把文章读完,只有联系课文,我们的理解才会更准确。

出示学习提示一:

一边读,一边体会,用笔画一画,尽量把课文读完。只有联系课文,我们的理解才会更准确。

2 、生默读,体会

3 、品读词句,感受“中华不振”

交流: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 衣衫褴褛 的妇女正在 哭诉 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 得意扬扬 地站在一旁。

相机引导: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去细细品味,把这些词语读到自己的心里,作者的心里。

衣衫褴褛 —— 生活贫困 哭诉 —— 委屈 得意扬扬 —— 骄横跋扈

师:读到这里,你的感受是什么?

感情朗读,用气愤的语气读一读。

师:是什么让肇事的洋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闯了祸却得意扬扬?

板书:中华不振 !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 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 不但不惩处 肇事的洋人, 反而 把她 训斥 了一通。

师:中国巡警的职责是什么?我们眼前的这个巡警又是怎样的表现?(洋人的走狗、奴才)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感情朗读:读出愤怒。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中华不振呀!

板书:中华不振呀 !!

★围观的中国人都 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 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看到这样的场面,你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敢怒而不敢言、无可奈何、忍气吞声……)

“ 紧握着拳头” 表示什么?要干什么?(揍一顿)揍了吗?为什么?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是什么意思?

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师:是呀,这正像周恩来伯父所说的“ “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

来可就糟了, 没处说理去! ”

读出沉重的、无可奈何的语气。个别读——小组读

是什么让我们一大群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遭受洋人的欺凌却什么也不敢做?

板书:中华不振 !!!

4 、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还有许多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让我们相互交流一下,你会有新的收获。

出示学习提示二:

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把我们的想法碰撞一下,就有新的想法出来,让我们自由交流一下。

四、拓展延伸,表达情感

师: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事情何止一件两件呀,请看补充材料:(出示)

1868 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 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 “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面对侮辱中国人的牌子,当时的中国政府却什么也没做,什么也不敢做。中华不振呀!

板书:中华不振呀 !!!!

五、总结:

从租界回来后的少年周恩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最起码的公道,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中国巡警沦为洋人的走狗,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一群中国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遭受洋人的欺凌,却敢怒不敢言……于是,一个念头在他的心头滋生了,让我们铿锵有力地、坚定有力地说出来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六、作业超市:

说一说,或做一做

灯红酒绿的( ) 热闹非凡的( )

耀武扬威的( ) 得意扬扬的( )

风和日丽的( ) 振兴中华的( )

铿锵有力的( ) 衣衫褴褛的( )

疑惑不解的( ) 左顾右盼的( )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篇5

教学目标:

1. 读准“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铿锵有力、惩处 ”字音,结合背景理解“租界”,会认并理解“崛起”,会写“惩”。

2.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掌握分段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4. 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找到并通过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重点: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周恩来)对周恩来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畅谈,课前预习了解,如留学日本、法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zg早期领导人,第一人总理……)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周恩来在他年少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所以后来他才成长为zg的早期领导人,成长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点生字“崛”,“崛起”。来,齐读课题。(生齐读)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大家打开书121也,赶快读一读课文。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生自由读,大约3分钟)

二、初读课文,了解原因。

1、检查朗读,读准字音。

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你们也会了,看大屏幕(ppt投影),来,谁会读?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讲解租界)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读到衣衫褴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铿锵有力(声音响亮,读出节奏)

惩处(注意cheng第二声后鼻音,chu第三声多音字)

出示句子讲惩处放进句子里读。

3、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生谈)引导学生说出——“中华不振”

(板书:中华不振)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分读课文,理解“中华不振”。

1、同学们,课文中的那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课文,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点5~6名同学分读,最后一段全班齐读,教师适时点评,大约5~7分钟)其他同学边读边画出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地方,留下思考的痕迹。

2、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点5~6名同学)

是的,课文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发生的那件事情让同学们感受最深刻。现在我们就到租界去看一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第七段)

(出示ppt投影第七段)谁来读一读?(学生读,老师范读第一句)

抓住“闯”这个字,你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生谈)

是的,这就是租界,热闹繁华却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课文第八段以后,会有跟深入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借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3、(ppt投影第八自然段)现在就请你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自由读)

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怎样的画面?

(生谈)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

反复读“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生读,师范读,生读)

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愤怒的语气)“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此时,紧握拳头的你最想做什么?(生谈)

是的,我们一定要惩处他。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惩”字。(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和在?但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

读读这个字。(生读)

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想)敢不敢惩处?(不敢)

因为不敢惩处,围观的人都(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孩子们,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

播放ppt,简介。(2分钟)

谁再来读读这段话“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四、小结,布置思考,下课

是的,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出说理的租界。租界里德一切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生齐)中华不振。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课下写一些,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教学上的主要不足之处:

1、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请学生起来概括“文章写了哪三件事情”,这个过程耗时太长,直接导致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能完成。“概括大意”是小学中、高年段乃至中学的知识点,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我给了一定的语言提示,但是学生还是不太明确,表现在语言的组织上不够简练。如果我能够先列举一个例子,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模仿,逐步明确这个要点。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难点的分解。

2、对于课堂上的教学生成,没有能够即使地把握。例如,学生读错了“训斥一通”的“通”字,没有及时地纠正。当分角色朗读时,有学生读完周恩来的话还在反复地问“为什么”,这就可以顺势讲到周恩来的疑惑不解。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已经有了很好的体会,接下来的朗读评价事实上就可以省去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过于拘泥于教案了,也是经验不足所致。

语文教学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作为一个新手,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也希望各位多提意见,谢谢大家。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篇6

(一)教学目标

1.抓中心事件,拓展相关资料,深层体会“中华不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着重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课前准备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五)教学过程

1、直击“中华不振”,导入新课

(1)指导读题:请大家把目光投向大屏幕,读一读课文的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大家快速找一找。

(3)板书“中华不振”,引导学生读。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2、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3)师生相机交流相关语句,深入体会“中华不振”。

句子1: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 ,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是呀,明明是中国人自己的地盘,却为什么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去?令人气愤!这正是”中华不振“啊!

句子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此时的中国别处又是怎么样的呢?拓展资料: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澳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出兵进攻中国。这是侵占北京的八国联军。因为外国列强的侵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不断加深。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抢着瓜分中国这块肥肉。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全中国人民陷入了“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的境地。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烧毁。各帝国主义国家强行在我国沿海城市租借土地。中国人民丧失主权,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煤矿工人在把头的监视下劳动;纤夫在鞭子下光着膀子拉纤……

这就是“中华不振”。

句子3: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这句话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个词是什么,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还有更令人义愤填膺的是什么?

句子4: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资料课件出示,教师悲情介绍:帝国主义凭借不平条约,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这是英帝国主义巡捕在上海市区无理搜查市民。

4、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中国人那颗沉痛的心一起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3、立志“中华崛起”,体会情感

(1)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课件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事例介绍。)

(2)周恩来回来以后,陷入了沉思,他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拿出笔来写一写。

(3)交流。

(4)师: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

★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4、拓展升华总结导行

为中华之崛起当效周恩来总理,同学们,你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5、课外延伸以内带外

(1)读一读周总理的诗句、格言。

(2)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篇7

教学目标:

1、研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资料补充等多种阅读方法,揣摩人物内心世界,进而体会文章内容。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3、厚积薄发,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抓主线

1、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生齐读课题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研究下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

3、指读课文,回答问题,师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知因果

(一)组内合作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出示阅读方法:读书时要一想二画三批注)

2、组内交流

(二)研读课文全班交流(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哪里)

1、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洋洋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训练:

(1)展开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谈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你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受到这样的欺凌是一种什么感受?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去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训练:

(1)修改句子

“谁又敢怎么样呢?”这是什么句子?改成陈述句。

(2)比较句子

①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②微观的中国人读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都不能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3)感情朗读,读出愤怒与无奈。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学生体会“闯进”,在中国人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

(教师相机处理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大伯就告诉他租界地没处说理去了,同学们,你们现在能体会到大伯当时的心情吗?分角色朗读对话,想象该如何去读!

2、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3、资料补充,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教师出示资料:1885年,上海的黄浦公园在租界内建成后,便在公园门口竖立了刻有园规的牌子:“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五、除西人用仆外,华人不准入内……”民间将此概括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这是对一个民族公然的侮辱,也是中华不振的有力证明。

4、正是目睹了这些不平等的待遇,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你们再铿锵有力地说一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拓展延伸

1、言志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

(发散思维、语言训练)你想为而读书?

2、赠言

从你们的话中我读懂了你们对祖国深深的浓浓的爱,古有岳飞的“精忠报国”,今有你们的以天下为己任,老师想把流沙河的《理想》送给你们。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阅读中指导怎样把成长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中指导写作。

难点: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讲的谁的小时候的成长故事?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小故事?

2、交流:疑惑不解——解开谜团——立志读书(板书)

二、新课学习

导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他是在疑惑不解、解开谜团中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课文是怎样把这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写清楚写具体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a、学习第一部分(1—6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课文是抓住周恩来的什么方面的描写来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不解的呢?

2、交流中学习。

(1)角色朗读对话。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为什么那地方不能去?

(2)引导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读出周的好奇。

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指名读)

周恩来一次又一次地想:(齐读)

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齐读)

b、学习第二部分(7——8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原因,进一步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周恩来闯进租界,看到什么事情让他揭开了自己的谜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2、读文交流把握:

①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疑惑)

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轧死自己的亲人。(同情)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愤怒)

④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可悲)

⑤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理解反问句(谁也不敢怎么样。)

3、小结:妇女哭诉,洋人得意,巡警耀武扬威,中国人无奈,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c、学习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角色朗读中抓住人物语言读懂周恩来的志向。

1、自由读课文,找出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交流体会: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周恩来立志: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

3、对话朗读

①指名读同学们的话,与周恩来对比——理解“抱负”、“胸怀”。

②引读周恩来的话。

a、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

b、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

c、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③引读校长的话

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第二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激动地喝彩: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④合作分角色朗读

d、读过渡句:学习如何把故事写清楚。

1、导语:课文三个故事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的三件事是由两个过渡句联系起来的,请你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四、阅读链接:

读诗感悟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五、综合性学习:

本组课文主要记录的是成长经历中的故事,本单元的习作也是要求写一个他人或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了开拓你们的写作视野,丰富写作积累,要求每个同学课外通过阅读、询问、写信等渠道,了解别人的成长故事,回顾思考自己的成长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不解——解开疑团——立志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做到:

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寻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来反映中华不振。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

4、本节课原准备把课文的第三部分也上进去的,但又担心时间紧促,所以就舍去了,造成了本课时文本内容较少而课外知识穿插过多,人文性过强而工具性弱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课堂粗糙,应不断优化。请老师们指导。

Tags: 中华   崛起   读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