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教研活动”向“教研文化”的转化

2020-04-18 09:40:21

  “教研活动”向“教研文化”的转化       将教研组的建设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来考察,通过寻找教研组建设的文化之根,探索当代教研组变革的文化路径。当我们在文化的层面上思考教研组的时候,就是力图站在教研组的根基上进行思考和行动。 一、价值观念的转型     从以“事”和“物”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转到以“人”和“生命成长”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以教研组计划为例,已往的教研组计划常常是对新学期所做之事的罗列,其价值观念的核心放在“做事”上。转型后的计划则以“成人”为核心,所有事情的完成最终的指向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教研组成员的生命成长。因此,“成事成人”被确立为学校教研组的基本价值观念。以此为基础,教研组组长的策划任务,就不再局限于对事务性工作的设计,而是把重心放在对每一个教研组成员的解读和发展空间的营造上。 二、思维方式的转型     已有的教研组文化活动常常呈现出散点状态和表层状态,同时过分关注活动的外在效果。例如,读书活动的安排,往往只是为读书而读书,就一本书而读一本书,书读完了任务就完成了。这表明作为管理者和设计者的教研组组长的思维方式是点状思维,割裂性思维。思维方式的转型,需要的是:结构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关系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    (1)结构性思维。所有教研组的文化活动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创生性的动态的结构;(2)整体性思维。理论学习内容、实践研讨的内容与实践性的开课活动构成了一个整体,任何一种活动都是在整体背景下的活动;(3)关系性思维。结构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必然是关系性的,读书、研讨与开课建立了内在的关系,彼此相融共生。从而有效地打破了割裂性思维;(4)过程性思维。读书和理论学习不是一次性,而是持续性的,本学期的学习计划既是上学期学习的延续,也是下学期学习的铺垫: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高频度的活动安排,使学习和研究的意识、态度渗透于转化于日常性的教学生活的过程之中,通过实现日常化而达到过程化。思维路径的转换,即从事情出发,转到从人出发,从教师的生命成长出发。 三、职能转型     通过文化转型,教研组将从“传声筒”,变为“孵化器”和“转化器”。所谓“孵化器”,意指教研组是“孵出文化的场所”,这意味着教研组将承担起自身的文化使命,为组内的每一个成员营造适宜其专业成长的文化氛围。     所谓“转化器”,意味着教研组承担着实现五种转化的职能:1、是将课程内容教学化。课程与教学始终有着各种各样的鸿沟,教研组对教材、教法的解读和分析,实际上就是将纸上的课程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转化为教师可理解、学生可接受的教学内容。2、是将研究课题系列化。可以分成两种横向系列和纵向系列。横向系列要求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有共同参与的课题。纵向系列则不仅要求教研组、备课组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而且也要把同一个课题具体化到每一个年级备课组之中去。纵横交错的结果,是形成教研组层面的课题网络结构。3、是将研究活动日常化。日常化要求将研究的态度、意识和能力渗透进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实现研究性的备课、研究性的听课、研究性的上课、研究性的说课、研究性的评课等等。4、是将研究行为制度化。作为教研组成员行事规则的的制度,其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将教研组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可运作的实践策略。5、是将教研工作生命化。将学生放在研究者的心里,使对学生状态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成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的基本依据和落脚点,是生命化的表现之一。不断地追问和反思教师,有没有在日常化过程性研究活动中,实现生命的主动发展与自我生命价值的创生,是生命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四、教研组长角色的转型     传统的教研组组长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和沟通者。转型后的教研组长需要担负的新角色有三 1、是教师状态的解读者。教研组长要学会“读人”,即解读本组内的教师,读出教师的个性、读出教师的弱点,读出教师的发展空间。 2、是教师发展的促进者。以上述对教师细致深入的解读为基础,教研组组长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状态的教师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和促进措施。 3、是教研组文化的诊断者、策划者和创建者。这意味着教研组长将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上思考教研组的日常活动,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教研文化是一种导向,一种归宿。期待各校教研组、备课组能形成以“一种理念、一个课题、一个项目研究”作为品牌的教研组文化。

 教研文化(Teaching and research culture),是基于学科内涵,凝结在实践之中,并成为可被传承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是被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

 

Tags: 教研   转化   教研活动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