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夜雨寄北作文3篇

2023-01-20 09:55:10

夜雨寄北作文1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丝丝绵绵的被泥土吸进,看着窗外,天灰蒙蒙的,像被物体狠狠地压住,心也莫名的开始疼痛着。大脑看是搜索着,清晰的浮现着一封书信:“君,昨夜秋雨连绵,我们都思念着你,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夜雨寄北作文3篇,供大家参考。

夜雨寄北作文3篇

夜雨寄北作文1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丝丝绵绵的被泥土吸进,看着窗外,天灰蒙蒙的,像被物体狠狠地压住,心也莫名的开始疼痛着。大脑看是搜索着,清晰的浮现着一封书信:“君,昨夜秋雨连绵,我们都思念着你,君,何时归返,何时再把酒言欢。”回忆着那时我们的喜怒哀乐,因为某件事而开怀大笑,某句话而感动流涕。现在只能一个人在黑夜里回忆。我多么期盼,期盼着何时一起把酒言欢,何时饮酒歌唱,吟到黎明,唱到天亮,倾诉思念之情、悲痛之苦,空中雷雨交加,震耳欲聋的雷声惊醒了正“沦陷”的自己,又好像在嘲笑自己。只能掩面流泪,但愿长醉不愿醒。一股寒风阵阵袭来,呼呼的大叫着,披着的风衣被吹到了地上,夜,越来越深了,睡意在思念中渐渐泛起,我蹲下身,捡起风衣,站了起来,挽在手中,倾身吹灭昏昏暗暗的蜡烛。窗外的雨滴答在池塘边,溅起的声音像强忍的泪水滴在心上。。。闭了眼,倒在床上,眼皮在黑夜中“打架”,不知不觉,我好像有回到了家中,在那个窗边,我伏在你的.耳边,我告诉你我在巴中时的工作、生活条件,你皱着眉头安静地听着,我还低声的在你耳边倾诉自己对你、你们的思念。

  你满眼泪眶的笑着,我也笑着...

  一阵风吹过,手轻轻的擦过被子,侧身,继续做那个让人泪流得美梦...

夜雨寄北作文2

  在漫漫旅途中,不巧遭遇这绵绵雨天,诗人不禁沉郁起来,蜀路参差,巴道坎坷,这絮絮的雨丝又钩起了诗人的思家之心。

  家中的妻子也与他一样寂寞冷落着。或许是心有灵犀吧,妻子寄来了家书,询问丈夫何时能回家。

  尽管想到家就让诗人断肠,尽管漂泊的日子让诗人辛酸,尽管此时巴山在夜里涤荡着诗人心灵的苦雨涤荡掉的,不是痛楚,而是幸福,心中的苦水正如那悲秋时节猛涨的"潮水涌上脆弱的心头。诗人何尝不想回到家里与妻子家人共叙天伦之乐,但是诗人煎熬着却做不了决定,因为前途还这样渺茫,那样朦胧,令人不知所措。

  然而,诗人放下满怀的歉意,丢开心中的懊恼,抛掉满腔的不悦,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既然相思是灰,是空白,为什么要痛苦着去想那些不高兴的事?

  夫人,你想一下,什么时候,我们在家里一起剪掉窗户边上蜡烛的花,使它更亮,然后我们促膝长谈,促膝畅谈?那时候我们多么放松,多么快活,多么自由自在,不像现在这样相隔千里各自孤孑一身,身上穿着的是思念,身边陪伴的是寂寞。但是,我们在下一个下雨的巴山之夜来临时我们一定面对面回忆着分开的过去,珍惜着相拥的现在,翘首着携手的未来。那时,我们笑着,你拥着我,我抱着你,说起那个开笺的秋夜,说起那场淅淅沥沥的秋雨。你靠着我刚坚的胸膛,我闻着你幽幽的发香,把我的真心放在你手心里,撩开你耳边的乌发,轻轻地在你耳边说:我爱你!

  轻轻地,没有人听到,除了你和我。

夜雨寄北作文3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千丝网,中有千千结。

  ——题记

  街巷的灯一盏一盏地亮着,比阳光还明媚,黑暗与寒冷无可奈何地躲在一旁,温暖的气氛把一座用青砖砌起来的城市包围住了。

  李商隐,徘徊在宽宽窄窄的巷子里,忙着公务。

  北边,他的妻子,静静修剪着他的裤子,一针一线,慢慢的,慢慢的,坐在夜里只有她一人。屋外,寒风肆无忌惮地吼着,冷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虽铺着层层厚重的垫子,却分外凄凉。

  烦心地丢下笔,走到窗边看着家信,妻问李商隐几时归?却道我......归期未定,字里行间,涌现出自己的无奈与苦涩。连绵的群山,在夜间,被秋雨无情地浇灌,早已涨秋池,又牵起思乡恋。

  商隐,独窜热闹的酒家,丰酒未到,却又先成泪,醉里,如若回到了似曾相识的地方,见到了熟悉的人。

  抓着她柔软的手臂,香气从衣袂上散发出来,飘入李商隐的心头,笑语盈盈,哪管他窗外景色怎样,皆为之幕布。脸颊靠在结发的香肩上,共剪着那西窗残烛,怎不是个幸福的时刻?

  共话自己在巴山夜雨的时候,一句句玩笑话,也胜似在天堂。

  酒醒片刻,迷迷醉去。

  只梦着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衫酒易醒。


夜雨寄北作文3篇扩展阅读


夜雨寄北作文3篇(扩展1)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3篇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

  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⑵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⑸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六、夜雨素描

  (一)唐诗素描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二)例文: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三)课上练笔:唐诗素描:《夜雨寄北》

  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唐诗,写一篇300字以内的唐诗素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具体描述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八、结束语:

  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设计意图:在动情的总结中,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呼应开头。)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

  (1)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2)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3)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7)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六、夜雨素描

  (一)唐诗素描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二)例文: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三)课上练笔:唐诗素描:《夜雨寄北》

  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唐诗,写一篇300字以内的唐诗素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具体描述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八、结束语:

  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设计意图:在动情的总结中,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呼应开头。


夜雨寄北作文3篇(扩展2)

——《夜雨寄北》教案3篇

《夜雨寄北》教案1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诗人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诗人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诗人的想象里)

  (2)当诗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诗人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诗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诗人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诗人幻想团聚的夜晚,诗人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同:都选取了典型的时刻来写,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都通过写所想来抒情。异:《夜》诗选取了更典型的细节,且表达更含蓄。)


夜雨寄北作文3篇(扩展3)

——《夜雨寄北》赏析3篇

《夜雨寄北》赏析1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句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关键词:多种风格;错位的视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本文仅就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的赏析,揭示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夜雨寄北作文3篇(扩展4)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5篇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却话——重提、再说。

  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背诵并默写全诗。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去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诗人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诗人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诗人的想象里)

  (2)当诗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诗人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诗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诗人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诗人幻想团聚的夜晚,诗人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同:都选取了典型的时刻来写,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都通过写所想来抒情。异:《夜》诗选取了更典型的细节,且表达更含蓄。)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为什么要剪“西窗烛”。

  能力目标

  背诵全文,并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培养欣赏诗歌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设身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黑板,教科书,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不限,没背会的同学下来将诗背熟!下节课交作业。

  八、课后小结。


夜雨寄北作文3篇(扩展5)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3篇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去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诗人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诗人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诗人的想象里)

  (2)当诗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诗人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诗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诗人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诗人幻想团聚的夜晚,诗人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同:都选取了典型的时刻来写,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都通过写所想来抒情。异:《夜》诗选取了更典型的细节,且表达更含蓄。)


夜雨寄北作文3篇(扩展6)

——夜雨优秀作文3篇

夜雨优秀作文1

  这是一个*静的夜晚。月,依旧是那么的皎洁,往大地上洒下银色的光辉;夜,依旧是那么的*静,如同一汪*静的春水。我躺在床上,迟迟无法入睡,夏天的炎热即使在晚上也让我心中感到一丝烦躁。我躺在床上痴痴的看着那模糊的夜景,突然,叮咚,不知从何而来,仿佛有什么东西落入了这汪“*静的春水”当中,打破了夜的宁静,溅起一阵涟漪。紧接着,这阵涟漪并未很快消失,而是持续荡漾着,叮咚、叮咚、……细柔的雨丝在夜空中斜织着一段曲折的音乐剧。

  夜的*静被打破了,四周荡漾起了美妙的音乐声,犹如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四周的一切随着雨滴的接踵而至变成了大自然的乐器,用音乐诉说着这段曲折的故事:刚开始的雨稀疏轻柔,敲在瓷砖上,传来一声声幽远的琴声,一位美丽的少女隐于茂密的竹林中,在月光的照耀下,拨动着那一根根琴弦,汇成一首深情而又孤独的乐曲。

  雨渐渐密了起来,幽远的琴声变得杂乱,但杂乱中仍能感到几分兴奋和愉悦,是一群充满稚气的孩童正在好奇地摆弄着那名少女曾经弹奏的琴,他们用那双稚嫩的小手摆弄着那一根根琴弦,你推我、我挤你,玩得不亦乐乎;哗啦啦啦,雨骤然下大,雨声中含有几分怒气,是那名少女回来了,当她看见自己宝贵的琴正在被三个不懂事的孩童玩弄着,俏脸上浮现一丝怒意,那些孩童仿佛也发现了他们正在玩弄的琴的主任――那名少女回来了,急忙停止了对琴的继续“探究”,一个个喊叫着,嬉笑着跑掉了,而那名少女也随之追了上去,嘴上像是喊着什么,琴声也就停止了,只听得见地上的落叶被踩的“吱吱”作响。

  夜又渐渐归于*静,只是远远地传来些模模糊糊的说话声……淅沥沥的雨声再次变得明显,但却更加轻柔,“叮”,远方再次传来一声琴声,是那么的熟悉,是那名少女,只是她的身边多了三个小孩,可不就是当初趁她不在玩弄她的琴的那几个小孩么,前些时候还对这些小孩感到生气的少女现在却如同母亲一般地为他们弹奏着一首首优美的曲子,别且主动让那三个小孩尝试着一起弹奏,琴声中完全没有了之前的那种孤独感,相反,这时的琴声中流露出了浓浓的情谊。

  我迷迷糊糊地看着窗外,雨依旧下着,外面一片朦胧,在一片朦胧之中,我看见了那名少女的眼睛,那就像在看自己亲弟弟的眼神,充满了祥和与关切,也许是因为他们与她有同样的遭遇,有同样的苦楚,有同样的希望或是说有同样的爱好吧,他们四人之间情同手足。

  朦胧的雨意中,弥漫着安定*和的气息。雨势骤急,原先的细细小雨俨然成了暴雨,硕大的雨点密集的敲打在那厚厚的叶子上,如同打鼓一般,雨势越大、越急,鼓声就越是慷慨激昂,这场音乐剧就此迎来了高潮。听着听着,我仿佛看见了两军交锋擂鼓助阵的景象,双方事态越是紧张,鼓声就越是狂放、激昂,甚至能鼓声中感受到军人们的不屈。风,夹杂着雨呼啸着,战火的蔓延,使得百姓苦不堪言,风的呼啸如同百姓的怨声,四处飘荡。

  风吹得雨打在窗户上,沉重而短暂。我看见了一个中年妇女和三个青年神情害怕地躲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从他们身上我感到几分熟悉。突然,“轰隆隆”天空中传出一阵巨响,暴雨越发急促。那间破屋子的门被打开了,其实更应该说是被撞开了,一群官兵冲了进来,强行带走了那三名青年,我听见了那名妇女凄惨的哭喊声、青年愤怒的喊叫声。官兵压着青年走了,越走越远,只剩下妇女一人孤零零地跪在地上哭泣……

  随着雨声的.渐渐朦胧,这场音乐剧也已落入尾声,仅存的那点模糊的意识如同观众散场般渐渐消散……醒来的时候雨已经停了,记忆中昨晚的一切包括那场雨,都如同梦一般朦胧。


夜雨寄北作文3篇(扩展7)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

  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

  故乡遥远回不去,我没有一天不遥望它。

  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

  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

  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注释

  ①乡:家乡。

  ②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③夕: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夕相处。无夕:日日夜夜。

  ④残灯: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⑤空堂:空屋。

  ⑥晓:到来,来临。

  ⑦正:此时。苍苍:纷纷。

  ⑧头陀:苦行僧。

  ⑨安:怎么。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它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习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开头开门见山的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好像是憋闷了许久的言语冲口而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是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是对第一句的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的扩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诗人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了。诗人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这两个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用两个冰冷的字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诗人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乡远,岂是瞻望可以望见的,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面,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诗人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

  作者在描写本诗题目所写的夜雨的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但这二十个字确实称的上是一字一珠。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可谓大师之作。“夜”是时间,在“夜”之前诗人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诗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诗人在这情景下怎能不伤心呢?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秋雨往往给人一种寒气袭人的感觉,残灯是不会给诗人任何温度的,“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诗人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着色,行文至此,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

  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又是直抒胸意的写法,把全诗像一首曲子一样,推向高潮,曾在一书里看到这样的话,“忘字对于相爱又不能在一起的男女来说,是最残酷的汉字”。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诗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行文至此,一幅杰作完成了。

  整首词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它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

  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

  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松林) 。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3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夜雨寄北概述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夜雨寄北作文3篇(扩展8)

——夜雨初二作文3篇

夜雨初二作文1

  闷热的夏夜,天色突变。

  风起。云涌。

  月光时暗时明,如漆黑的老屋里一只短路的灯泡。悄然间,灯无声地灭掉了。

  忽而一只“电鸟”无声地划破天际,晦暗的夜空刹时间被切成两半。鸟羽白亮中带着黄晕,还镀着一层紫光,带着神威,煞是好看。又令人畏惧。

  紧随其后的便是雷公的滚滚怒吼,隆隆,隆隆,隆隆!一声长过一声,一声响过一声,一声比一声令人恐惧。

  不久,窗外有了另一种动静。

  起先,,细腻,柔和。慢慢地,愈快,愈响,有如一首钢琴奏鸣曲。

  接着,“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愈快愈响,这使人想起淘气的娃在海里撒欢,激起阵阵白花儿!愈快愈响,这声音使人想起渔夫收网,网起,千万条鱼尾奋力拍打,活蹦乱跳!愈快愈响,这声音使人想起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窗外,街边的排水道满得溢了出来,街道成了河,低矮的*房顶成了池……

  风又在作祟,雨点疯狂乱扑,树在抖,窗在颤。

  街上还有人赶路回家。有的在人家屋檐下暂时躲避,有的等车无望只好带着孩子冒雨奔跑。几个小孩索性撇开伞,在风雨中大呼小叫,嘻嘻哈哈,笑着闹着。他们拥抱着“哗啦啦”的声响,享受着老天爷的洗礼,惊喜地过着他们的“泼水节”,哪还顾得了感冒不感冒啊!小孩子的天性真是挡也挡不住。母亲们则远远地在后边一面拽着被风吹得撑不住的伞,一面恼怒地呵斥着这些玩雨的孩子。

  一只流浪猫从深巷里惶恐不安地蹿了出来,又急匆匆地窜上一栋楼房的梯道,再不见踪影。

  小城被淋得精湿,它不说话,只有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伴着小城渐入梦乡。

  清晨,太阳把月亮挤下山,小城又沐浴在阳光下,暖洋洋的。躲了一夜的鸟儿舒展着身子,散着羽,展着翅,啾啾欢叫着,蹦跳着。清洁工在清理昨晚堵塞的水沟,孩子们背着书包,迎着朝阳上学去,大人们脚步匆匆上班去,老人们穿着运动衣锻炼去……

  只有那绿叶上的一滴晶莹,在太阳升起的一刹那,反射,发光,美好得让人想用双手捧起。

  绿叶一垂首,它悄悄滑落,啪嗒!大地欣喜着,感激着……


夜雨寄北作文3篇(扩展9)

——爬北干山作文

爬北干山作文1

  今天是个好日子,阳光明媚,天蓝云白,风和日丽,我和妈妈一起爬北干山。比赛谁先爬上。

  到山底下看,我不禁心里打起了小鼓:山这么高,我能爬上吗?虽然以前也爬过,但今天仿佛觉得山特别高。妈妈好像知道我的"心事一样,说:“还比赛呢,胆子都没。”说着,走了一步,我赶紧跟上,我就不信超不过妈妈。

  开始,我信心百倍,一蹦一跳地走着。回头一看,妈妈还在后头呢!我渐渐没力了,可妈妈依然走着中速地脚步,丝毫没有累的感觉。我装出精力充沛的样子,步伐却很慢,我离妈妈越来越远。我想叫妈妈求助,妈妈却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向你的目标前进吧!”我只好拖着沉重的像灌着铅球似的脚慢慢地走。

  爬呀爬,我终于到了山顶。而且比妈妈先一步到达。妈妈高兴地为我鼓掌。我感觉天格外蓝,云格外白,心情格外舒畅。抬头望天,天仿佛触手可及,放眼下看,马路上的人和汽车都很小很小,人小得像树叶,汽车小得像盒子。山腰上有几个人,努力地爬着。妈妈对我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你看,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我点了点头。

  经过这次爬山,我真正明白了那两句话的含义。也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Tags: 作文   夜雨   夜雨寄北作文3篇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