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优秀范文】

2023-01-21 08:50:09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1  (二)阅读《卖炭翁》,完成8—10题。(共5分)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优秀范文】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1

  (二)阅读《卖炭翁》,完成8—10题。(共5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表达了。(2分)

  9、“翩翩”一词,本意是轻快洒脱的意思,但在文中则是用来形容宫使 的形象。(1分)

  10、诗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动作描写非常精彩,请你任选一方面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2 分)

  答:

  答案:

  (二)阅读《卖炭翁》(共5分)

  8、 答案要点:

  ①“宫市”掠夺的本质(统治阶层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②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2分)

  9、答案示例:趾高气扬(横冲直撞)(1分)

  10、答案示例:(2分)

  示例一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处的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两鬓花白与“十指黑”的对比,见其年高与劳苦,让人为之心酸。

  示例二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又使之完全可以理解,读之催人泪下。

  示例三

  “晓驾炭车辗冰辙”这一动作描写,写出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画面感颇强,读之如在眼前。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2

  第二部分(5~21题,5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5~6题。(6分)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干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5.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3分)。

  6.你会在哪些情境下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佳句?(3分)

  答案:

  5.(1)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2)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3)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意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6.(1)面对困境时(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3)事情有了转机时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共4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8.诗歌讲述了卖炭翁_______的悲惨故事。(1分)

  19.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3分)

  答案:

  18.以烧炭卖炭为生却横遭掠夺(意思对即可。1分)

  19.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阅读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1)

——《*梦》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梦》阅读练习及答案1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  ——徐中约《*近代史——*的奋斗》

  材料二 “无端忽作太*梦,放眼昆仑绝顶来”。1902年,梁启超在《新*未来记》中,写下了对未来的梦想和期望。

  材料三 1933年的新年,上海《东方杂志》推出了一个“新年的梦想”特刊,国内各界人士做一场“*梦”。在各色的梦里,有人梦想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国共两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材料四*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运动倡导者的梦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他们为梦想做了些什么?(举两例)(2分)

  (2)梁启超在19世纪末的政治梦想是什么?(1分)孙中山为实现“*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这个梦想最终实现了吗?表现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的“两种梦想”,今天已变为现实。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个梦想开始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列举一例新*在20世纪50年代为实现第二个梦想采取的有效措施。(2分)

  (5)“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应该拥有怎样的“*梦”?(2分)

  【答案】

  (1)“师夷长技以自强”(或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分)。

  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创建近代海军(任写出两类既得1分),或洋务派创办的具体企业、学校等。(任写出两个即得1分)

  (2)实行变法或建立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1分)。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1分)

  (3)这个梦想实现了(1分,只说“梦想实现了”,不得分),*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或进行土地改革,或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或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或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分)。

  (5)*理论(1分);答案只要符合“中华民族复兴”的主题即可(1分)

《*梦》阅读练习及答案2

  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1)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1分)这一事件对*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材料二新*成立伊始,*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50年代后期,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事件出现的根源是什么?(2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了实现“*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6分)

  (4)*几代人为实现*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2分)

  答案

  (1)事件:*战争(1分)

  影响:

  ①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②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6分)

  (2)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根源:左倾错误(2分)

  (3)表现:

  a.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c.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6分)

  (4)启示: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立足*的国情作出政策的决策;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言之成理即可。2分)

《*梦》阅读练习及答案3

  (1)梦想要成真,首先梦想须顺应时代潮流。李鸿章曾认为,“*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为“自强”,李鸿章进行了实践活动(创办的近代企业)举一例说明?

  (2)梦想要成真,还须高瞻远瞩的智慧。孙中山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这里,孙中山的最终梦想是什么?为此,他建立什么国家(名称)?他在1924年进行了*建立什么军校?

  (3)梦想要成真,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更须坚韧不拔的毅力。*在1930年指出,“**式……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与*会师建立什么军队?*他又开创是*革命胜利怎样的道路?1934-1936年,**经历了怎样的考验?(举一例说明)

  答案

  1.创造江南制造总局

  2.推翻情感*或则实现民主共和 *国 黄埔军校

  3.*工农红军或第四军 农村包围城市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或红军长征)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2)

——《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1

  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古代的诗行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为无限,把腐朽化为了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和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中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结果,而读诗则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奇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读过千遍以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按要求填空。

  ①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加粗的“生出铜绿”比喻的是:____________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加粗的“它们”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回答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①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根据文意,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B.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结果。

  C.古诗中的名句都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

  D.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

  4.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答题不得超出5个字。

  ①它们能够抵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为我们精神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赋予生命以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为无限,把腐朽化为了神奇。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A.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

  B.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C.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都具有奇巧的构思。()

  D.读诗能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的意义,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得以深化和升值。()

  参考答案:

  1.①“生出铜绿”比喻的是: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或者,诗歌衰老,变得昏暗、腐朽;或者,诗歌衰老,失去光彩和神奇)。

  ②无数的新诗(或“当代诗歌)。

  2.①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

  ②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3.A

  4.①心灵的麻木。

  ②源泉和归宿。

  ③深厚的意义。

  5.意思正确,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样即可得分。

  6.A.√。B.√。C.×。D.√。

《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2

  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古代的诗行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为无限,把腐朽化为了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和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中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结果,而读诗则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奇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读过千遍以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按要求填空。

  ①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加粗的“生出铜绿”比喻的是:____________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加粗的“它们”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回答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①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根据文意,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B.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结果。

  C.古诗中的名句都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

  D.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

  4.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答题不得超出5个字。

  ①它们能够抵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为我们精神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赋予生命以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为无限,把腐朽化为了神奇。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A.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

  B.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C.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都具有奇巧的构思。()

  D.读诗能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的意义,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得以深化和升值。()

  参考答案:

  1.①“生出铜绿”比喻的是: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或者,诗歌衰老,变得昏暗、腐朽;或者,诗歌衰老,失去光彩和神奇)。

  ②无数的新诗(或“当代诗歌)。

  2.①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

  ②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3.A

  4.①心灵的麻木。

  ②源泉和归宿。

  ③深厚的意义。

  5.意思正确,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样即可得分。

  6.A.√。B.√。C.×。D.√。

《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3

  (二)关雎(7分)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米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流”即求取,“采”即采摘,“芼”即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勤劳。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C.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

  D.本诗运用双声词、叠韵词,采用了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

  22.本诗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4分)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开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贴切自然,意蕴丰富。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3)

——老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王阅读练习及答案1

  现代文阅读(40分)

  老王(20分)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2)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3)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5)他只说:“我不吃。”

  (6)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7)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8)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9)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1)“早埋了。”

  (12)“呀,他什么时候······”

  (13)“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14)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15)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4.第一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5..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举动表现老王的什么性格?(4分)

  16“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蛋却数不完,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4分)

  17.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问:“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怍”?(4分)

  18..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简要谈谈。(4分)

  答案:

  14.写作方法:对比。描写方法:动作描写。此处充分地表现出老王瘦弱无力、僵硬的毫无生气的病态。

  15.老王受了“我”一家的帮助,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拖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表现了老王淳厚善良、知恩图报。

  16.这些鸡蛋凝聚了老王对“我”一家的真诚谢意,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17.虽然“我”一家当时受到冲击,处境不好,但比之身患残疾、生活贫困的老王,自感还是幸运的。这体现了“我”对不幸者、卑微者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

  “我”感觉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18.关键词:尊重、理解、关心、爱心、树立*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等。(表述可以不同,合题意,有道理即可给分)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4)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4-15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春

  (元)马致远 (元)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 春山暖日和风,

  小桥流水人家, 阑干楼阁帘栊①,

  古道西风瘦马。 杨柳秋千院中。

  夕阳西下, 啼莺舞燕,

  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4.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15.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2分)

  答案:(共4分)

  14.答案:B(2分)

  15.答案示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分。每首元曲的情感各1分)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2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 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9.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6分)

  参考答案

  8.答案: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1分),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2分)和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前两联描写了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2分)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2分)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本诗前两联写塞北阴冷萧瑟之景。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多么荒凉凄惨!颔联的描写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虽有芳草碧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多么阴森恐怖!这就和江南的春天形成鲜明对比,把诗人思念故国的深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后两联抒情。诗穷是指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地抒写出来,酒薄则更让人痛苦:想回故乡除非是在梦中,要做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梦中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诗的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将故国之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3

  (二)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4—15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①,

  杨柳秋千院中。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4、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15、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2分)

  (二)古诗词阅读(共4分)

  14、答案:B(2分)

  15、答案示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分。每首元曲的情感各1分)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4

  江 南 春 山 行

  杜牧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7.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 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6. C 7. A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5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 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 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6

  长安春感【唐】杜荀鹤①

  出京无计住京难,深入东风转索然。

  满眼有花寒食下,一家无信楚江边。

  此时晴景愁于雨,是处莺声苦却蝉。

  公道算来终达去,更从今日望明年。

  【注】①杜荀鹤:安徽池州人,晚唐著名诗人。此时作者因科举失败,羁留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题,直接抒情,写出作者两难的生活处境与矛盾犹豫的心理状态。

  B、颔联虚实结合,以眼前春花之烂漫与家乡春景之萧条形成鲜明的对比。

  C、“此时晴景愁于雨”以阴晴不定的春日表达了自己多年奔波劳苦的愁闷心情。

  D、作者心绪不佳,即使是婉转动听的鸟鸣在作者听来也如同秋蝉的哀鸣。

  E、尾联以议论作结,同时和首句呼应,回答了首句出留京城的两难问题。

  15、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BC

  15、①怀才不遇、应试不第的愁闷。②羁留京城,思念故乡的情怀。③盼望世道公*,早日实现理想的感慨与自信。

  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B项,“以眼前春花之烂漫与家乡春景之萧条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法错误,诗中没有对家乡春景的描写。C项,“以阴晴不定的春日表达了自己多年奔波劳苦的愁闷心情”说法错误,没有描写春日的阴晴不定,而是以乐景写衷情。故选BC。

  15、试题分析:题干是“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出京无计住京难,深入东风转索然”表现怀才不遇、应试不第的愁闷之情;“满眼有花寒食下,一家无信楚江边”表达了羁留京城,思念故乡的情怀;“公道算来终达去,更从今日望明年”表达了诗人盼望世道公*,早日实现理想的感慨与自信。答题时,指出表达的情感,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7

  江 南 春 山 行

  杜牧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7.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 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6. C 7. A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8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表现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

  10、(1)[答案]拟人(1分)。将垂杨和春人格化,(1分)表现了垂柳对春的依恋不舍。(1分)

  [解析]本词上阕描绘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忱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候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分析和答出修辞的效果、表达的情感。

  (2)[答案]“春不语”写出词人的寂寞孤独;(1分)而这时已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雨”,更衬托出词人悲凉、忧伤的心情。(2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9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4-15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春

  (元)马致远(元)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春山暖日和风,

  小桥流水人家,阑干楼阁帘栊①,

  古道西风瘦马。杨柳秋千院中。

  夕阳西下,啼莺舞燕,

  断肠人在天涯。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4.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15.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2分)

  答案:(共4分)

  14.答案:B(2分)

  15.答案示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分。每首元曲的情感各1分)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0

  江南春山行

  杜牧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7.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6.C7.A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5)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1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阅读题:

  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肃然起敬:

  愧悔:

  2.对“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只有机遇才是美的。

  B.只有机遇才是美的,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

  C.美的创造和发现需要机遇,而不需要规范它,也不需要公式限制它。

  D.美不应该用规范和公式去限制它,而是在适当的机遇中发现和表现它。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5分)

  4.第二、四、五段主要各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5分)

  答案:

  1.肃然起敬:很严肃地敬重起米。愧悔:羞愧与悔恨。

  2.D

  3.示例: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

  4、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2

  阅读下面文章,第—4题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愧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只有机遇才是美的。

  B.只有机遇才是美的,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

  C.美的创造和发现需要机遇,而不需要规范它,也不需要公式限制它。

  D.美不应该用规范和公式去限制它,而是在适当的机遇中发现和表现它。

  【答】( )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四、五段主要各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肃然起敬:很严肃地敬重起米。愧悔:羞愧与悔恨。

  2、D。

  3、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

  4、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6)

——《贝壳》的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贝壳》的阅读练习及答案1

  我从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一个临海的村庄开了家诊所。

  转眼间,诊所开张快半年了,这天下午,我正在埋头看病历单,只见门口人影一闪,走进来两个人,是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我看到女孩一直在抓挠手背,面露痛苦的神情,便猜她是患了某种皮肤病。果然,女人拿起孩子的手臂,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医生,您看看我女儿得的是什么病?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作,怎么都好不了。”

  我仔细地看了看,问女人:“孩子一生下来就是这样吗?”

  女人却茫然地摇摇头:“我不知道,医生,这孩子不是我亲生的,她父母三年前出海时遇难了,我就收养了她。”女人想了想,又说:“我想起来了,这病确实是遗传的,她妈妈在世的时候也有这种病。”

  听了这番话,我很同情女孩,也对眼前的女人生出几分敬意。我一边观察患处,一边问道:“以前看过医生吗,都用什么方法治疗过?”女人摇摇头道:“没看过医生,家里穷,看不起,听说您这儿收费便宜,医术又好,就赶来试试。”

  我深感女人对我的信任,就安慰她道:“你别急,我开服中药,孩子服用一个疗程就会好了。”女人眼里燃起了希望,她小心翼翼地问:“那这药……要多少钱?”

  我望着女人身上朴素的穿着,决定只收她成本,不要诊费,我算了一下,说:“不多,一百块就够了。”没想到就是这个价格,女人仍显得很为难,她低声说道:“我、我只出得起五十块。”

  我有些迟疑,我可以贴一半钱为女孩治病,可是价格已经说出了口,如果这次减免了一半费用,传出去后再收费就难了。

  这时,我突然看到女孩的脖子上挂着一只黄色的贝壳,上面的花纹很少见,我顿时有了主意,于是走过去拿起贝壳,故作欣喜地说:“好漂亮的贝壳!这可是稀有品种,城里要卖几十块钱一只呢。”然后我转身对女人说:“这样吧,孩子这只贝壳给我,就算是一半的医药费吧。”

  女人似乎有些不相信,问道:“这种贝壳真能卖几十块一只?”我点点头:“是啊,我有个朋友开了家饰品店,需要这种贝壳呢。”女人沉吟了一下,却突然说道:“医生,那我们改天再来吧。”说完就拉起女孩,头也不回地走出门去了。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糊涂了……

  傍晚,诊所里没人,我来到不远处的沙滩上散步,忽然看到海边有个人在捡贝壳,仔细一看,竟是下午那女人。我不禁暗暗冷笑,想:看来这女人不但要卖掉先前的那只贝壳,还想捡更多的贝壳,卖更多的钱。其实,这种贝壳只是很普通的品种。

  我躺在沙滩上,小憩了一会儿,天渐渐暗了下来,我知道涨潮的时候又到了,就向岸上走去。走了两步,回头一看,我突然发现,那女人竟然还在沙滩上,而且已经走出很远了。糟糕!这女人一定是捡贝壳太投入,忘了涨潮的时间了!我赶紧冲着她大声呼喊:“喂,快上来,涨潮了!”可是由于距离太远,女人浑然不觉,仍低着头一步步向前走。

  就在这时,女人紧走几步,捡起一只贝壳,她兴奋地抬起头来,可惜一切都迟了……

  我不知自己是怎么回到诊所的,也不知那个晚上是怎么过的。第二天,我听到患者说,昨天村里有个女人在捡贝壳时被潮水冲走了……

  这天下午,一个男人走进了诊所,他的样子非常憔悴,眼里布满血丝。男人把两只一模一样的黄色贝壳放到我面前,我顿时明白了男人的身份,怔怔地望着他。男人用沙哑的声音对我说:“找到我爱人遗体的时候,她手里还紧紧攥着这两只贝壳。”

  我一阵难过,说:“唉,我已经跟她说了,我收下一只贝壳就可以给孩子治病,她为什么还要去捡啊?”

  男人的脸上露出一抹苦笑,说:“其实不怪她,我们收养的是一对双胞胎,两个孩子都有这种病,可家里只有一百块钱。”听了男人的话,我惊诧地抬起头来,只见门口站着两个一样身高一样长相的女孩。我握着那两只贝壳,眼泪如潮水般涌了出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两个女孩的父母去世后,女人出于同情收养了她们。但听说贝壳能够卖钱,利益的诱惑又超过了她内心深处情感的底线,最终为此丧失了生命。

  B.当女人听我说贝壳能够卖钱后,“说完就拉起女孩,头也不回地走出门去了”,这一情节的设置既为读者设置了很大的悬念,又为后来寻找贝壳这一事件做了极好的铺垫。

  C.当我看见女人在沙滩上捡贝壳时想:看来这女人不但要卖掉先前的那只贝壳,还想捡更多的贝壳,卖更多的钱。这充分暴露了我心理极为阴暗的一面。

  D.两只贝壳本不值钱,为了不破坏我的行规,我用女孩脖子上挂的一只价值几十元的贝壳折合了五十元钱,这也充分折射出我人性中美丽的一面。

  E.面对妻子的去世,男人没有责怪,只是苦笑着,这也说明了男人对两个孩子的爱。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概括能力。A项,“利益的诱惑又超过了她内心深处情感的底线”不正确,她去捡拾贝壳,目的是给两个孩子治病;C项,“暴露了我心理极为阴暗的一面”不正确,当“我”看到女人正在捡拾贝壳时,以为女人是为了卖钱才那么做的,这是“我”对她的一种误解,文中“我”本性是善良的;D项,“一只价值几十元的贝壳”不正确,贝壳本身根本就不值钱,说它值钱,是我善意的谎言;E项,“男人对两个孩子的爱”,虽有点牵强,但也算正确。

  答案 BE

  (2)小说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说“我从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一个临海的村庄开了家诊所”,因为“医学院毕业”,才有了那为后文母女看病故事的发生;因为“临海”,才有了母亲因寻找贝壳而溺海的背景。所以,文章的开头,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为后文故事的发生做了铺垫。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3分)②为后文故事的发生做铺垫。因为“医学院毕业”,所以有机会接触到那一对看病的母女;因为“临海的村庄”所以为那位母亲后来被海潮吞噬了生命提供了可能。(3分)

  (3)文中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一定要全面,且要联系原文事迹。如“当女孩们的父母出海遇难后,见她们可怜,便收留了这对双胞胎姐妹”“为了给女孩们看病,她毫不保留地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百块钱”“当得知贝壳可以换来女孩看病的钱时,便亲自去海边捡了扔、扔了捡地不辞劳苦地寻找贝壳”“为了寻找能够给他人的孩子治病的贝壳,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答案 ①有同情心和爱心;②慷慨无私;③勤劳执著;④勇于奉献。

  (4)小说以“两只贝壳”为题,有何寓意?(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意蕴的挖掘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正确理解作者价值观的前提下,既要注意她的表情内涵,又要挖掘它的深刻寓意。“贝壳”,表面上,它就是挂在女孩脖子上的一只不值钱的普通贝壳而已;实际上,在这里,“贝壳”还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作为医者的一颗善良的心,女人对*的大爱等;再者,两只贝壳,还代表着那对双胞胎姐妹。

  答案 ①“两只贝壳”其实不过是两只普通的不值钱的真实贝壳;②在我善意的谎言之下,那两只贝壳又变成了能够换来为女孩治病的价值一百元的“钱”;③当“找到我爱人遗体的时候她手里还紧紧攥着两只贝壳”时,两只贝壳便升华成了“女人”的生命和大爱的象征;④一个女孩治病需要一个贝壳,“两只贝壳”还是两个女孩的象征。

《贝壳》的阅读练习及答案2

  在海边,我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个小点周围又有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的痕迹已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微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卑微的生命,上仓给它制作居所时却是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1.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什么?你对结尾句怎样理解的

  2.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什么?你对结尾句怎样理解的?

  《贝壳》阅读答案:

  1.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作者席慕容并不希望建立什么丰功伟绩,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一样,用一丝不苟来塑造执着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

  2.从词语里来理解.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却是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一丝不苟的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常但执着的灵魂.

《贝壳》的阅读练习及答案3

  我从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一个临海的村庄开了家诊所。

  转眼间,诊所开张快半年了,这天下午,我正在埋头看病历单,只见门口人影一闪,走进来两个人,是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我看到女孩一直在抓挠手背,面露痛苦的神情,便猜她是患了某种皮肤病。果然,女人拿起孩子的手臂,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医生,您看看我女儿得的是什么病?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作,怎么都好不了。”

  我仔细地看了看,问女人:“孩子一生下来就是这样吗?”

  女人却茫然地摇摇头:“我不知道,医生,这孩子不是我亲生的,她父母三年前出海时遇难了,我就收养了她。”女人想了想,又说:“我想起来了,这病确实是遗传的,她妈妈在世的时候也有这种病。”

  听了这番话,我很同情女孩,也对眼前的女人生出几分敬意。我一边观察患处,一边问道:“以前看过医生吗,都用什么方法治疗过?”女人摇摇头道:“没看过医生,家里穷,看不起,听说您这儿收费便宜,医术又好,就赶来试试。”

  我深感女人对我的信任,就安慰她道:“你别急,我开服中药,孩子服用一个疗程就会好了。”女人眼里燃起了希望,她小心翼翼地问:“那这药……要多少钱?”

  我望着女人身上朴素的穿着,决定只收她成本,不要诊费,我算了一下,说:“不多,一百块就够了。”没想到就是这个价格,女人仍显得很为难,她低声说道:“我、我只出得起五十块。”

  我有些迟疑,我可以贴一半钱为女孩治病,可是价格已经说出了口,如果这次减免了一半费用,传出去后再收费就难了。

  这时,我突然看到女孩的脖子上挂着一只黄色的贝壳,上面的花纹很少见,我顿时有了主意,于是走过去拿起贝壳,故作欣喜地说:“好漂亮的贝壳!这可是稀有品种,城里要卖几十块钱一只呢。”然后我转身对女人说:“这样吧,孩子这只贝壳给我,就算是一半的医药费吧。”

  女人似乎有些不相信,问道:“这种贝壳真能卖几十块一只?”我点点头:“是啊,我有个朋友开了家饰品店,需要这种贝壳呢。”女人沉吟了一下,却突然说道:“医生,那我们改天再来吧。”说完就拉起女孩,头也不回地走出门去了。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糊涂了……

  傍晚,诊所里没人,我来到不远处的沙滩上散步,忽然看到海边有个人在捡贝壳,仔细一看,竟是下午那女人。我不禁暗暗冷笑,想:看来这女人不但要卖掉先前的那只贝壳,还想捡更多的贝壳,卖更多的钱。其实,这种贝壳只是很普通的品种。

  我躺在沙滩上,小憩了一会儿,天渐渐暗了下来,我知道涨潮的时候又到了,就向岸上走去。走了两步,回头一看,我突然发现,那女人竟然还在沙滩上,而且已经走出很远了。糟糕!这女人一定是捡贝壳太投入,忘了涨潮的时间了!我赶紧冲着她大声呼喊:“喂,快上来,涨潮了!”可是由于距离太远,女人浑然不觉,仍低着头一步步向前走。

  就在这时,女人紧走几步,捡起一只贝壳,她兴奋地抬起头来,可惜一切都迟了……

  我不知自己是怎么回到诊所的,也不知那个晚上是怎么过的。第二天,我听到患者说,昨天村里有个女人在捡贝壳时被潮水冲走了……

  这天下午,一个男人走进了诊所,他的样子非常憔悴,眼里布满血丝。男人把两只一模一样的黄色贝壳放到我面前,我顿时明白了男人的身份,怔怔地望着他。男人用沙哑的声音对我说:“找到我爱人遗体的时候,她手里还紧紧攥着这两只贝壳。”

  我一阵难过,说:“唉,我已经跟她说了,我收下一只贝壳就可以给孩子治病,她为什么还要去捡啊?”

  男人的脸上露出一抹苦笑,说:“其实不怪她,我们收养的是一对双胞胎,两个孩子都有这种病,可家里只有一百块钱。”听了男人的话,我惊诧地抬起头来,只见门口站着两个一样身高一样长相的女孩。我握着那两只贝壳,眼泪如潮水般涌了出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两个女孩的父母去世后,女人出于同情收养了她们。但听说贝壳能够卖钱,利益的诱惑又超过了她内心深处情感的底线,最终为此丧失了生命。

  B.当女人听我说贝壳能够卖钱后,“说完就拉起女孩,头也不回地走出门去了”,这一情节的设置既为读者设置了很大的悬念,又为后来寻找贝壳这一事件做了极好的铺垫。

  C.当我看见女人在沙滩上捡贝壳时想:看来这女人不但要卖掉先前的那只贝壳,还想捡更多的贝壳,卖更多的钱。这充分暴露了我心理极为阴暗的一面。

  D.两只贝壳本不值钱,为了不破坏我的行规,我用女孩脖子上挂的一只价值几十元的贝壳折合了五十元钱,这也充分折射出我人性中美丽的一面。

  E.面对妻子的去世,男人没有责怪,只是苦笑着,这也说明了男人对两个孩子的爱。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概括能力。A项,“利益的诱惑又超过了她内心深处情感的底线”不正确,她去捡拾贝壳,目的是给两个孩子治病;C项,“暴露了我心理极为阴暗的一面”不正确,当“我”看到女人正在捡拾贝壳时,以为女人是为了卖钱才那么做的,这是“我”对她的一种误解,文中“我”本性是善良的;D项,“一只价值几十元的贝壳”不正确,贝壳本身根本就不值钱,说它值钱,是我善意的谎言;E项,“男人对两个孩子的爱”,虽有点牵强,但也算正确。

  答案 BE

  (2)小说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说“我从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一个临海的村庄开了家诊所”,因为“医学院毕业”,才有了那为后文母女看病故事的发生;因为“临海”,才有了母亲因寻找贝壳而溺海的背景。所以,文章的开头,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为后文故事的发生做了铺垫。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3分)②为后文故事的发生做铺垫。因为“医学院毕业”,所以有机会接触到那一对看病的母女;因为“临海的村庄”所以为那位母亲后来被海潮吞噬了生命提供了可能。(3分)

  (3)文中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一定要全面,且要联系原文事迹。如“当女孩们的父母出海遇难后,见她们可怜,便收留了这对双胞胎姐妹”“为了给女孩们看病,她毫不保留地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百块钱”“当得知贝壳可以换来女孩看病的钱时,便亲自去海边捡了扔、扔了捡地不辞劳苦地寻找贝壳”“为了寻找能够给他人的孩子治病的贝壳,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答案 ①有同情心和爱心;②慷慨无私;③勤劳执著;④勇于奉献。

  (4)小说以“两只贝壳”为题,有何寓意?(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意蕴的挖掘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正确理解作者价值观的前提下,既要注意她的表情内涵,又要挖掘它的深刻寓意。“贝壳”,表面上,它就是挂在女孩脖子上的一只不值钱的普通贝壳而已;实际上,在这里,“贝壳”还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作为医者的一颗善良的心,女人对*的大爱等;再者,两只贝壳,还代表着那对双胞胎姐妹。

  答案 ①“两只贝壳”其实不过是两只普通的不值钱的真实贝壳;②在我善意的谎言之下,那两只贝壳又变成了能够换来为女孩治病的价值一百元的“钱”;③当“找到我爱人遗体的时候她手里还紧紧攥着两只贝壳”时,两只贝壳便升华成了“女人”的生命和大爱的象征;④一个女孩治病需要一个贝壳,“两只贝壳”还是两个女孩的象征。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7)

——《黔之驴》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黔之驴》阅读练习及答案1

  1、①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

  ②(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走开

  (3)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始终不敢扑咬它。

  (4)驴忍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虎

  2、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

  3、蔽、窥、稍。

  4、提示: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5、A、渐渐B、更加C、却D、就

  7、虎驴行动 心内活动

  8、①害怕②转折连词、然而、可是③副词,于是④形容词作动词,吃光。

  9、《黔之驴》柳宗元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询苏轼苏辙

Tags: 答案   卖炭翁   阅读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