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渔舟唱晚》赏析3篇

2023-01-21 18:00:13

《渔舟唱晚》赏析1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舟唱晚》赏析3篇,供大家参考。

《渔舟唱晚》赏析3篇

《渔舟唱晚》赏析1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古琴演奏家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的素材改编而成。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古琴家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而成,20世纪30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花指”技巧,使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以广泛流传。

  一般以为,此曲是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标题取自唐代王勃《藤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近来又有研究表明,此曲非娄树华首创,而是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临清一带的民间筝曲《双板》及其演变乐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改编而成。本世纪三十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授给娄树华,娄树华又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并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此版本于是迅速流传全国。

《渔舟唱晚》赏析2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由于《渔舟唱晚》旋律优美动听,情调乐观向上。因此,被许多乐坛名家改编成高胡、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独奏、重奏、合奏,收到国内外广大听众的喜爱。一位外国竖琴演奏家听了《渔舟唱完》大家赞赏,称这首乐曲是“富有东方风味的世界名曲”,并把它改编成竖琴曲。


《渔舟唱晚》赏析3篇扩展阅读


《渔舟唱晚》赏析3篇(扩展1)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1

  根据小学音乐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课题,本课我运用的是信息技术情境下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渔舟唱晚》是由古曲改编而成,意境悠远,对于小学生而言,欣赏这种古典的器乐曲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课堂设计中,精心组织和设计了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本节课,我一开始就利用演奏古筝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并用音乐语言导入课堂,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很好的创设了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随后通过采用音画结合的教法,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创造性,在强调欣赏的同时分析乐曲,让学生听了想,想了说,说了动,动了画。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参与中,课堂自始至终有很浓的音乐气氛。在分段欣赏时,我通过课件播放和亲身演奏的方法,帮助学生想象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使直观、生动、感性的图象与抽象、理性的音乐节奏、意境有机联系起来,还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关注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四要素,明白了不同的音乐语言表示不同的情景,提高了学生音乐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整节课层次清楚,教学效果明显,我从学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中就看出他们已经读懂了音乐,受到了感染,进入了意境。特别是欣赏配乐沙画表演时,响起了学生的阵阵掌声,透过掌声我深深感觉到学生被民族音乐的魅力所震撼。但由于这首乐曲比较大,所以一节课是远远不能够诠释音乐的、对于这种乐曲的欣赏教学怎么样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呢?我想只有用新课程理念做指导,深挖教材、合理设计,反复实践,总结方法,欣赏教学一定会有更大的飞跃,这既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追求的最终目标。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2

  古筝独奏《渔舟唱晚》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下、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的民族乐器古筝,并激发他们的聆听兴趣,我首先请学古筝的同学结合古筝的图片,向同学们介绍古筝的结构及演奏手法,接着聆听乐曲,让会弹奏古筝的同学,继续担任小老师,上台跟着音乐,徒手模仿弹奏乐曲,接下来让他们分别视唱两个主题旋律,请其他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图形谱。接着集体跟着音乐模仿弹奏乐曲,当听到第二个乐段出现时,让他们边模仿弹奏,边一起哼唱主题曲调,进一步感受乐曲优美、舒缓、宁静、悠长的音乐风格及古筝特有的音色。

  为了让孩子们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聆听此曲后,又让他们聆听了《高山流水》、《浏阳河》、《战台风》等古筝曲片段,听后小组讨论谈感受,并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民族乐器,它们的模样、音色有什么不同。通过此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做个民族音乐传承的小使者!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3

  以往传统的古筝教学,往往是按照“范奏――讲解――练习――指导”这样的模式来进行教学,曲子的处理也是按照老师要求的强弱快慢来完成,依样画葫芦地弹奏好一首曲子。长此以往,学生自学一个曲子时就不会自己去处理,不懂得怎样表现出乐曲的韵味。

  筝弹出韵味来,这是习筝者时刻追求的。筝这件乐器所以能够传留至今并能发扬光大,就是它的鲜明民族风格和醇厚的音韵特色,如单是音的堆砌,毫无声色,毫无修饰,那能算作音乐吗?音乐是一种感情的表达,让音流动起来,表达出意境、情趣及各种丰富的感情变化,让人感动,引起共鸣,这是音乐要达到的目的。所以囿于单纯的技术演练,会使筝的演奏误入歧途。单纯技术观点的形成也是由于不理解音乐内容,缺少音乐修养所致。

  让音乐感人,必须弹奏的细腻,做到细腻,必先对音乐内容的有好的理解。

  一、 认真研究分析作品、了解作品。

  首先要反复读谱,认真研究分析作品,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意图,也要让他们了解该作品的风格、艺术特点特色、技法特点、调式、和声复调、曲式结构、乐段、句法的划分、力度层次和高潮处理等。

  二、 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音乐内容。

  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得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案例中录像所描绘的景色与乐曲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浓郁的氛围,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渔舟唱晚》的艺术形象变得鲜明生动,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学生充分理解了乐曲的内容,强烈地感受到乐曲的意境,他们看到了“夕阳西下,湖面上静静的,非常美丽”;“看到了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景象”。他们“感觉到“好像微风在轻轻吹过来”;“曲子里的滑音好像是桨在水里面划动的声音,我觉得渔翁们很开心”;感觉“船开得越来越快,船头的波浪在哗哗地拍着船,还溅到了船上面”。

  通过情境的`创设,他们感受和理解了音乐的内容、所含的感情,并用熟练的技巧表现出来,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才是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三、 音由心间出,功夫在弦外。

  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学生感受和理解乐曲内容的同时,要趁热打铁,及时加以巩固。案例中用一段文字来描绘乐曲的情绪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了古筝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学生感受和理解乐曲的同时,要趁热打铁,及时加以巩固。案例中用一段文字来描绘乐曲的情绪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了古筝丰富的文化内涵。然后再让他们进行练习,最拿手的片段展示。只有对乐曲长期演奏并不断推敲、琢磨、加工使其更臻完美,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古筝演奏要领。一个演奏者的文化修养和实践,对他的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音由心间出,功夫在弦外”。

  我们在古筝教学中,只要教者有心,学者有意,定可从那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4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独奏曲,是小学音乐第九册的一首欣赏曲目。它的标题选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乐曲的意境优美,好像是一幅水墨画。其表现了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映照在湖面上,远处青山朦朦,白帆点点,随风飘来阵阵欢快的渔歌声,渐渐地,歌声远去,湖边只留下了一片寂静。

  在这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我借助多媒体设备,不仅仅将古筝的图片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我还运用“mp3 sound cutter辑工具,将图片与音频来作一个进一步处理与制作,使之成为图片与声音构成的生动场景,让音乐变的更具形象化,从而创设出教学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不自禁的投入到教学中来。我认为课堂的导入环节是拉开一堂课的序幕。就像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好的课堂导入就变成了磁石,可以把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课堂导入也可以成为思想的电光实火,能给学生思想以启迪,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课堂导入还可以变成一部巨著的提要,读懂了提要就抓住了巨著的精髓。所以信息技术在优化课堂教学当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教学导入;还可以提供给学生正确的感知形象;又可以提供陶冶情感的素材;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解决难点的方法,直接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在这堂课中,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借助多媒体工具选择图片及”mp3 sound cutter音频作进一步的处理和制作,使之成为图片与声音构成的生动场景,让音乐变的更具形象化,从而创设出教学情境,给学生们带来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而在本节课的讲授环节中,我则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出不同乐段的音频供同学们分段欣赏;运用打谱软件制作三个部分的主题谱例;制作ppt课件,根据《渔舟唱晚》这首古诗的诗词内容,插入故事情节图片以及《渔舟唱晚》的音乐,制作出《渔舟唱晚》的动画故事,并配合音乐让同学们进行配乐朗诵,将孩子们的目光始终吸引在课堂的教学环节当中,让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本课的讲授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分段欣赏乐曲,通过每段乐曲速度和力度的不断变化让学生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和表达的情绪与意境,能够随琴学唱主题旋律,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在评价环节中我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教师举例使学生感受了音乐中的动与静之后,学生便根据自己的音乐体验,在因特网上搜寻以动为主的音乐以及以静为主的乐曲,同时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展示给全班欣赏。这样,不仅即时反馈了学生对静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了许许多多的曲目,使课堂容量在不知不觉中大大的增加了。

  通过上这节课,让我学会了结合音乐学科特点以及本校实际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身教学水*,能够初步掌握PPT、Word、excel等软件的操作基础,能够为音乐课堂教学打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运用技术优化音乐教学信息的呈现,优化教法,实现“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用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改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和意义,提升整体教学水*,优化交流方式、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而以往的音乐教学太枯燥,乐趣太少。很多学生喜欢音乐确不喜欢音乐课,很多学生流行歌曲唱的很好音乐课上的歌曲却唱的不尽人意,这都是因为传统的音乐教学太过于枯燥,没有更多信息技术的融入导致的。很多学生都是满怀着憧憬来到音乐课堂,期望着老师能够带他们在音乐的殿堂里遨游;期望着能够通过音乐触碰心灵但是 只凭着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空洞的讲解,尽管说的天花烂坠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利用此次磨课到的知识备好每一节课。今后的音乐课,包括唱歌课还有欣赏课我都会广泛阅读浏览网上优秀教师提供的Flash、语音、视频等素材,结合学生的欣赏水*、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找出需要增加的教材以外的资源,借助Overture打谱软件、ACDSee图片编辑等软件,精心制作教案。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5

  根据小学音乐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课题,本课我运用的是信息技术情境下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渔舟唱晚》是由古曲改编而成,意境悠远,对于小学生而言,欣赏这种古典的器乐曲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课堂设计中,精心组织和设计了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本节课,我一开始就利用演奏古筝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并用音乐语言导入课堂,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很好的创设了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随后通过采用音画结合的教法,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创造性,在强调欣赏的同时分析乐曲,让学生听了想,想了说,说了动,动了画。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参与中,课堂自始至终有很浓的音乐气氛。在分段欣赏时,我通过课件播放和亲身演奏的方法,帮助学生想象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使直观、生动、感性的图象与抽象、理性的音乐节奏、意境有机联系起来,还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关注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四要素,明白了不同的音乐语言表示不同的情景,提高了学生音乐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整节课层次清楚,教学效果明显,我从学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中就看出他们已经读懂了音乐,受到了感染,进入了意境.特别是欣赏配乐沙画表演时,响起了学生的阵阵掌声,透过掌声我深深感觉到学生被民族音乐的魅力所震撼。但由于这首乐曲比较大,所以一节课是远远不能够诠释音乐的、对于这种乐曲的欣赏教学怎么样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呢?我想只有用新课程理念做指导,深挖教材、合理设计,反复实践,总结方法,欣赏教学一定会有更大的飞跃,这既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追求的最终目标。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6

  《渔舟唱晚》是一首筝独奏曲。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经过在不同层次上的反复聆听及亲身体验、合作参与后,使学生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得出音乐的旋律进行及节奏变化与音乐所表现的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再次合作,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欣赏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践能力均有提高;思维及反应能力较前敏捷;自修心增强;研讨气氛形成。

  本节课,我一开始演奏古筝导入课堂,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很好的创设了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随后通过采用音画结合的教法,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创造性,在强调欣赏的同时分析乐曲,让学生听了想,想了说,说了动,动了画。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参与中,课堂自始至终有很浓的音乐气氛。在分段欣赏时,我配上解说词朗诵,帮助学生想象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使直观、生动、感性的图象与抽象、理性的音乐节奏、意境有机联系起来,还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四要素,明白了不同的音乐语言表示不同的情景,提高了学生音乐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这首《渔舟唱晚》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但是,这个画面是存在于学生的想象之中的,如何让学生想像并表述这个画面呢?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如“柔和、温暖、宁静”等表述第一部分的音乐,要求学生创编表现“柔和、温暖、宁静”的动作,想像“夕阳映万顷碧波”的情景,第二部分音乐“激动、快乐、热闹”,表要求学生创编表现“激动、快乐、热闹”的动作,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通过两部分音乐的对比感受一静一动,以及律动的感受,动静结合,体会音乐要素给我们展现的丰富性。乐曲的第三部分音乐时回归宁静,深入感受渔民捕鱼归来的画面的变化,体会*渔村渔民的幸福生活。


《渔舟唱晚》赏析3篇(扩展2)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1

  以往传统的古筝教学,往往是按照“范奏――讲解――练习――指导”这样的模式来进行教学,曲子的处理也是按照老师要求的强弱快慢来完成,依样画葫芦地弹奏好一首曲子。长此以往,学生自学一个曲子时就不会自己去处理,不懂得怎样表现出乐曲的韵味。

  筝弹出韵味来,这是习筝者时刻追求的。筝这件乐器所以能够传留至今并能发扬光大,就是它的鲜明民族风格和醇厚的音韵特色,如单是音的堆砌,毫无声色,毫无修饰,那能算作音乐吗?音乐是一种感情的表达,让音流动起来,表达出意境、情趣及各种丰富的感情变化,让人感动,引起共鸣,这是音乐要达到的目的。所以囿于单纯的技术演练,会使筝的演奏误入歧途。单纯技术观点的形成也是由于不理解音乐内容,缺少音乐修养所致。

  让音乐感人,必须弹奏的细腻,做到细腻,必先对音乐内容的有好的理解。

  一、 认真研究分析作品、了解作品。

  首先要反复读谱,认真研究分析作品,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意图,也要让他们了解该作品的风格、艺术特点特色、技法特点、调式、和声复调、曲式结构、乐段、句法的划分、力度层次和高潮处理等。

  二、 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音乐内容。

  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得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案例中录像所描绘的景色与乐曲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浓郁的氛围,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渔舟唱晚》的艺术形象变得鲜明生动,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学生充分理解了乐曲的内容,强烈地感受到乐曲的意境,他们看到了“夕阳西下,湖面上静静的,非常美丽”;“看到了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景象”。他们“感觉到“好像微风在轻轻吹过来”;“曲子里的滑音好像是桨在水里面划动的声音,我觉得渔翁们很开心”;感觉“船开得越来越快,船头的波浪在哗哗地拍着船,还溅到了船上面”。

  通过情境的创设,他们感受和理解了音乐的内容、所含的感情,并用熟练的技巧表现出来,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才是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三、 音由心间出,功夫在弦外。

  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学生感受和理解乐曲内容的同时,要趁热打铁,及时加以巩固。案例中用一段文字来描绘乐曲的情绪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了古筝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学生感受和理解乐曲的同时,要趁热打铁,及时加以巩固。案例中用一段文字来描绘乐曲的情绪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了古筝丰富的文化内涵。然后再让他们进行练习,最拿手的片段展示。只有对乐曲长期演奏并不断推敲、琢磨、加工使其更臻完美,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古筝演奏要领。一个演奏者的文化修养和实践,对他的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音由心间出,功夫在弦外”。

  我们在古筝教学中,只要教者有心,学者有意,定可从那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2

  根据小学音乐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课题,本课我运用的是信息技术情境下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渔舟唱晚》是由古曲改编而成,意境悠远,对于小学生而言,欣赏这种古典的器乐曲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课堂设计中,精心组织和设计了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本节课,我一开始就利用演奏古筝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并用音乐语言导入课堂,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很好的创设了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随后通过采用音画结合的教法,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创造性,在强调欣赏的同时分析乐曲,让学生听了想,想了说,说了动,动了画。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参与中,课堂自始至终有很浓的音乐气氛。在分段欣赏时,我通过课件播放和亲身演奏的"方法,帮助学生想象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使直观、生动、感性的图象与抽象、理性的音乐节奏、意境有机联系起来,还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关注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四要素,明白了不同的音乐语言表示不同的情景,提高了学生音乐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整节课层次清楚,教学效果明显,我从学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中就看出他们已经读懂了音乐,受到了感染,进入了意境。特别是欣赏配乐沙画表演时,响起了学生的阵阵掌声,透过掌声我深深感觉到学生被民族音乐的魅力所震撼。但由于这首乐曲比较大,所以一节课是远远不能够诠释音乐的、对于这种乐曲的欣赏教学怎么样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呢?我想只有用新课程理念做指导,深挖教材、合理设计,反复实践,总结方法,欣赏教学一定会有更大的飞跃,这既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追求的最终目标。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3

  根据小学音乐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课题,本课我运用的是信息技术情境下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渔舟唱晚》是由古曲改编而成,意境悠远,对于小学生而言,欣赏这种古典的器乐曲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课堂设计中,精心组织和设计了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本节课,我一开始就利用演奏古筝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并用音乐语言导入课堂,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很好的创设了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随后通过采用音画结合的教法,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创造性,在强调欣赏的同时分析乐曲,让学生听了想,想了说,说了动,动了画。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参与中,课堂自始至终有很浓的音乐气氛。在分段欣赏时,我通过课件播放和亲身演奏的方法,帮助学生想象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使直观、生动、感性的图象与抽象、理性的音乐节奏、意境有机联系起来,还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关注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四要素,明白了不同的音乐语言表示不同的情景,提高了学生音乐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整节课层次清楚,教学效果明显,我从学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中就看出他们已经读懂了音乐,受到了感染,进入了意境.特别是欣赏配乐沙画表演时,响起了学生的阵阵掌声,透过掌声我深深感觉到学生被民族音乐的魅力所震撼。但由于这首乐曲比较大,所以一节课是远远不能够诠释音乐的、对于这种乐曲的欣赏教学怎么样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呢?我想只有用新课程理念做指导,深挖教材、合理设计,反复实践,总结方法,欣赏教学一定会有更大的飞跃,这既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追求的最终目标。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4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独奏曲,是小学音乐第九册的一首欣赏曲目。它的标题选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乐曲的意境优美,好像是一幅水墨画。其表现了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映照在湖面上,远处青山朦朦,白帆点点,随风飘来阵阵欢快的渔歌声,渐渐地,歌声远去,湖边只留下了一片寂静。

  在这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我借助多媒体设备,不仅仅将古筝的图片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我还运用“mp3 sound cutter辑工具,将图片与音频来作一个进一步处理与制作,使之成为图片与声音构成的生动场景,让音乐变的更具形象化,从而创设出教学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不自禁的投入到教学中来。我认为课堂的导入环节是拉开一堂课的序幕。就像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好的课堂导入就变成了磁石,可以把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课堂导入也可以成为思想的电光实火,能给学生思想以启迪,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课堂导入还可以变成一部巨著的提要,读懂了提要就抓住了巨著的精髓。所以信息技术在优化课堂教学当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教学导入;还可以提供给学生正确的感知形象;又可以提供陶冶情感的素材;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解决难点的方法,直接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在这堂课中,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借助多媒体工具选择图片及”mp3 sound cutter音频作进一步的处理和制作,使之成为图片与声音构成的生动场景,让音乐变的更具形象化,从而创设出教学情境,给学生们带来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而在本节课的讲授环节中,我则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出不同乐段的音频供同学们分段欣赏;运用打谱软件制作三个部分的主题谱例;制作ppt课件,根据《渔舟唱晚》这首古诗的诗词内容,插入故事情节图片以及《渔舟唱晚》的音乐,制作出《渔舟唱晚》的动画故事,并配合音乐让同学们进行配乐朗诵,将孩子们的目光始终吸引在课堂的教学环节当中,让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本课的讲授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分段欣赏乐曲,通过每段乐曲速度和力度的不断变化让学生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和表达的情绪与意境,能够随琴学唱主题旋律,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在评价环节中我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教师举例使学生感受了音乐中的动与静之后,学生便根据自己的音乐体验,在因特网上搜寻以动为主的音乐以及以静为主的乐曲,同时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展示给全班欣赏。这样,不仅即时反馈了学生对静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了许许多多的曲目,使课堂容量在不知不觉中大大的增加了。

  通过上这节课,让我学会了结合音乐学科特点以及本校实际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身教学水*,能够初步掌握PPT、Word、excel等软件的操作基础,能够为音乐课堂教学打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运用技术优化音乐教学信息的呈现,优化教法,实现“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用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改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和意义,提升整体教学水*,优化交流方式、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而以往的音乐教学太枯燥,乐趣太少。很多学生喜欢音乐确不喜欢音乐课,很多学生流行歌曲唱的很好音乐课上的歌曲却唱的不尽人意,这都是因为传统的音乐教学太过于枯燥,没有更多信息技术的融入导致的。很多学生都是满怀着憧憬来到音乐课堂,期望着老师能够带他们在音乐的殿堂里遨游;期望着能够通过音乐触碰心灵但是 只凭着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空洞的讲解,尽管说的天花烂坠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利用此次磨课到的知识备好每一节课。今后的音乐课,包括唱歌课还有欣赏课我都会广泛阅读浏览网上优秀教师提供的Flash、语音、视频等素材,结合学生的欣赏水*、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找出需要增加的教材以外的资源,借助Overture打谱软件、ACDSee图片编辑等软件,精心制作教案。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5

  《渔舟唱晚》是一首筝独奏曲。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经过在不同层次上的反复聆听及亲身体验、合作参与后,使学生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得出音乐的旋律进行及节奏变化与音乐所表现的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再次合作,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欣赏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践能力均有提高;思维及反应能力较前敏捷;自修心增强;研讨气氛形成。

  本节课,我一开始演奏古筝导入课堂,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很好的创设了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随后通过采用音画结合的教法,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创造性,在强调欣赏的同时分析乐曲,让学生听了想,想了说,说了动,动了画。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参与中,课堂自始至终有很浓的音乐气氛。在分段欣赏时,我配上解说词朗诵,帮助学生想象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使直观、生动、感性的图象与抽象、理性的音乐节奏、意境有机联系起来,还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四要素,明白了不同的音乐语言表示不同的情景,提高了学生音乐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这首《渔舟唱晚》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但是,这个画面是存在于学生的想象之中的,如何让学生想像并表述这个画面呢?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如“柔和、温暖、宁静”等表述第一部分的音乐,要求学生创编表现“柔和、温暖、宁静”的动作,想像“夕阳映万顷碧波”的情景,第二部分音乐“激动、快乐、热闹”,表要求学生创编表现“激动、快乐、热闹”的动作,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通过两部分音乐的对比感受一静一动,以及律动的感受,动静结合,体会音乐要素给我们展现的丰富性。乐曲的第三部分音乐时回归宁静,深入感受渔民捕鱼归来的画面的变化,体会*渔村渔民的幸福生活。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6

  古筝独奏《渔舟唱晚》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下、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的民族乐器古筝,并激发他们的聆听兴趣,我首先请学古筝的同学结合古筝的图片,向同学们介绍古筝的结构及演奏手法,接着聆听乐曲,让会弹奏古筝的同学,继续担任小老师,上台跟着音乐,徒手模仿弹奏乐曲,接下来让他们分别视唱两个主题旋律,请其他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图形谱。接着集体跟着音乐模仿弹奏乐曲,当听到第二个乐段出现时,让他们边模仿弹奏,边一起哼唱主题曲调,进一步感受乐曲优美、舒缓、宁静、悠长的音乐风格及古筝特有的音色。

  为了让孩子们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聆听此曲后,又让他们聆听了《高山流水》、《浏阳河》、《战台风》等古筝曲片段,听后小组讨论谈感受,并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民族乐器,它们的模样、音色有什么不同。通过此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做个民族音乐传承的小使者!


《渔舟唱晚》赏析3篇(扩展3)

——渔舟唱晚作文

渔舟唱晚作文1

  我仿佛可以看到那样的景象,半夜,一个弯月高高地挂在柳梢头,一条宽阔的大河在月光下银光闪闪,河中间有一条随风行驶地小船,船前行后,留下一点一点的小涟漪。夜,是沉睡的寂静。河水,是轻柔地摇摆,舟上有几个弹着古琴的雅士。还有静心听音乐的客人,悠扬的音乐在夜晚慢慢地弥漫开来,融进微凉的空气里,发出动人的声响。

  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渔舟唱晚所描绘的画面,到处都是一片静寂,夜晚有点雾气,但是小舟仍在水上荡漾起一首歌。第一次听到这首古筝曲《渔舟唱晚》的时候,我就被它唯美的意境所打动了,那是千年以前才具备的寂静祥和,最烂漫的事情莫过于夜晚游水,最优雅的事情莫过于在一叶扁舟上弹奏起最唯美的乐曲。我爱这曲子中的岁月静好,我爱这曲子中表现的人与自然完美融合,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的情感。

  乐曲刚开始是比较舒缓的慢板。声音轻柔却余音绕梁,像是船在比较*静不起波澜的河水里*,船上的人可以尽情享受这夜晚的美景,可以享受真正的治愈的寂静。到了后来,乐曲的节奏越来越快,乐曲的声调也越来越高,像是在经过一个水流加速的瀑布,每一秒的声音里都透露着紧张的情绪,我仿佛看见了舟上的`人紧张地滑动着船桨,极力将小船调转方向,躲开威力巨大的瀑布,一阵挣扎后,乐曲的节奏又慢慢地恢复了舒缓的模样,好像小船已经脱离了湍急的水流。

  又是一阵琴声悠扬,然后声音逐渐的弱了下去,像是舟已经越行越远了,我仿佛看见了小船的身影慢慢地隐藏在暗夜里,时隐时现,隐隐约约,最后化成了一个小黑点。我很惊奇,竟然有这般表现里极强的乐曲,让我的内心突然的宁静下来。我想,我是爱上这首《渔舟唱晚》了。


《渔舟唱晚》赏析3篇(扩展4)

——古筝独奏渔舟唱晚串词筝朗诵词报幕词3篇

古筝独奏渔舟唱晚串词筝朗诵词报幕词1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曲,它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乐曲悠扬如歌,展示了江南水乡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的动人画面。

  请欣赏四(4)班邱依宁 孙乔枫 赵晓迁三位小朋友带来的古筝曲《渔舟唱晚》。

古筝独奏渔舟唱晚串词筝朗诵词报幕词2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乐曲描绘

  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音乐的主题为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一段优美的旋律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这首富于诗情画意的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 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

  有关乐曲的由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种认为是30年代中期古筝家娄树华根据明、清时期的古曲《归去来》加以改编而成的,另一说法是山东古筝家金灼南早年将家乡的民间传统曲《双板》等乐曲改编而成的。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

古筝独奏渔舟唱晚串词筝朗诵词报幕词3

  筝独奏曲,为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又一说系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而成。20世纪30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花指”技巧,使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以广泛流传。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 66 116 为种子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 3561 55 2356 33 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这首富于诗情画意的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在多数音乐课本中可见得此曲。2007年有二胡演奏家关伟改编的同名二胡独奏曲,其结构处理上更浓缩了该作品的意境表达。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古琴演奏家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山东 古曲《归去来》的素材改编而成。另一种说法,是山东 古琴家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而成,20世纪30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花指”技巧,使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以广泛流传。?

  现用曲谱选自曹正编、1958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筝弹奏法》。

  这首乐曲曾被改编多种演奏形式,黎国荃根据同名筝曲曾改编为小提琴曲。

  《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古筝曲。一般以为,此曲是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标题取自唐代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近来又有研究表明,此曲非娄树华首创,而是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 聊城地区 临清一带的民间筝曲《双板》及其演变乐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改编而成。本世纪三十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授给娄树华,娄树华又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并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此版本于是迅速流传全国。

  现作为CCTV《天气预报》主题曲

  十三亿人最熟悉的音乐,二十年不变的背景音乐,这就是CCTV央视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它也许是全世界所有电视栏目中播放时间最长的背景音乐。

  本曲由同名筝曲《渔舟唱晚》改编而来,是当年在上海颇有名气的"电子琴演奏家浦琪璋根据同名民族乐曲改编演奏的。她原来是上海乐团的独奏演员,是从“小荧星”艺术团毕业的,在艺术上颇有成就,曾与上海轻音乐乐团合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曲子,如:《幸福的傣乡》等等。音乐界的屠巴海经常与她合作。这首曲子完成后,浦琪璋便退出乐界。1984年,中央电视台从浦琦璋改编演奏的《渔舟唱晚》中选取了其中1分43秒至2分48秒这一段做了无缝连接,从此这首名曲改编曲就成了陪伴了我们20年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背景音乐,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当年浦琪璋用“雅马哈”三排键盘的音乐会电子琴改编演奏这首曲子时,也没有想到此曲会成为黄金时段节目的黄金背景音乐,更想不到它会影响到那么多国人。


《渔舟唱晚》赏析3篇(扩展5)

——《清*乐 雨晴烟晚》阅读答案附赏析3篇

《清*乐 雨晴烟晚》阅读答案附赏析1

  清*乐(宋)

  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廉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注释:

  砌:台阶。

  特地:特别。

  (1)上阙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2)品赏“黄昏独倚朱阑”中“独倚”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阁中人”所见的景物是,傍晚,雨晴,池内新绿,双燕归宿。(2分)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与下阙的内容形成对比反衬。或乐景衬哀情。(2分)

  (答题建模:“写了什么内容”的题目,一定要把景物写全。“有什么作用”的题目,一是从表现手法着眼;二是从与下文的内容感情比较着眼。)

  (2)独倚,是独自倚靠。从雨晴烟晚到黄昏,说明女主人“独倚”的时间很久,且睹双燕,更思亲人。(2分)全诗通过写暮春之景,春景与孤独心情形成对比,寄托了“阁中人”黄昏后寂寞、孤独之情。(2分)

  (答题建模:一是解释词义;二是结合具体诗句,上下勾连,点明相关内容;三是结合全文通过表现手法,突出全诗感情。)

  1.词的上片是怎样写景的?(4分)

  【答案解析】答案:上片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1分)先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池塘溢满了雨水。这是远望的景观。(1分)再写柳院之中燕子双双归来。这是近观的景象。(1分)接着写楼阁之中画帘高卷。这是身边的景致。(1分)上片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雨后春景图。(答“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亦可) 解析:分析时要抓意象“雨晴”“烟晚”“绿水”“新池”“双燕”“垂柳”“小阁”,要结合具体语句赏析词句含义。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分析。(3分)

  【答案解析】答案:下片着一“独”字,揭示词人孤独凄冷苦闷难解的心情。(1分)傍晚时分,独自登楼远眺,一弯新月遥挂天边。(1分)月缺人难全。春风吹起台阶下的落花,吹皱身上的罗衣。春寒心更寒。(1分) 答案:本题可以答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但是艺术手法不是得分的关键;由“独”“黄昏”“春寒”等词语,确定具体情感倾向;要结合具体诗句谈。

  赏析:

  此首纯写景物,然景中见人,娇贵可思。初写雨后油满,是阁外远景:次写柳院燕归,是阁前近景。人在阁中间眺,颇具萧散自在之致。下片,写倚阑看月,微露怅蔗。看末,写风振罗衣,芳心自警。通篇俱以景物烘托人情,写法极高妙,

《清*乐 雨晴烟晚》阅读答案附赏析2

  雨晴烟晚,

  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

  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

  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

  罗衣特地春寒

  【注释】

  ①砌:台阶。

  ②特地:特别。

  【评解】

  双燕穿柳,池水新绿,已经春满人间。这首小词,通过江南春景的描写,委婉含蓄地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孤寂。独倚朱阑,那楼头新月,砌下落花,不禁勾起相思之情。全词以景托情,辞语雅洁,意境清新。“罗衣特地春寒”,雅丽含蓄,饶有韵致,令人揽撷不尽。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纯写春晚之景。“花落春寒”句论词则秀韵珊珊,窥词意或有忧谗自警之思乎?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纯写景物,然景中见人,娇贵可思。

  初写雨后池满,是阁外远景;次写柳院燕归,是阁前近景。人在阁中闲眺,颇具萧散自在之致。下片,写倚阑看月,微露怅意。着末,写风振罗衣,芳心自警。通篇俱以景物烘托人情,写法极高妙。

《清*乐 雨晴烟晚》阅读答案附赏析3

  [唐]冯延巳

  雨晴烟晚,

  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

  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

  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

  罗衣特地春寒。

  注释:

  【1】砌:台阶。

  【2】特地:特别。

  【3】砌:台阶

  【4】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及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绿水”二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雨后放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意盎然。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赏春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景有一个心理过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她的卷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这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双燕在这里有鲜明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观赏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赏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意识觉醒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上片之景原来都为女主人公独倚栏所见,“黄昏”对应上片的“晚”,“独倚”与上片“双飞”对举,点明她的孤单处境。那么,她黄昏倚栏是为了眺望远景吗?自然不是黄昏时分,大地一片模糊,还能看见什么呢,她是在盼望远人归来。“西南新月眉弯,”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她自黄昏独倚,直到月色偏西,可见其倚栏之久,盼望之切。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从卷帘望飞燕到倚阑盼归人而望月,地点是不断移动的。此刻人依然未归,她又来到了阶砌再伫立等待。她真是心绪不宁,在住所凡是可看到归人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风卷起阶前的落花,拂动她的罗衣时,她才感到春寒袭人。“落花风起”再次点明了暮春的季节特征,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征意味。“特地”可解作“特意”或“特别”,在这里作“特别”解为宜。春夜的风使她感到特别塞冷,不仅仅由于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罗衣,更主要是因为她的独处而不能在心头激荡着暖流,这“寒”即是天寒,更指心寒,它以全篇之力为全篇做了一个收束。

  这是一首闺情词词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种淡淡的哀怨与怅恨,于微婉的格调中流动着丝丝思情。此类写女子独居伤怀、望夫归来的题材,在《花间集》词作中常见。作者大多善于摄取微细的生活镜头,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感受。这首词也体现了花间派的这种创作特色。


《渔舟唱晚》赏析3篇(扩展6)

——《清*乐 雨晴烟晚》阅读答案附赏析 (菁选3篇)

《清*乐 雨晴烟晚》阅读答案附赏析1

  清*乐(宋)

  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廉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注释:

  砌:台阶。

  特地:特别。

  (1)上阙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2)品赏“黄昏独倚朱阑”中“独倚”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阁中人”所见的景物是,傍晚,雨晴,池内新绿,双燕归宿。(2分)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与下阙的内容形成对比反衬。或乐景衬哀情。(2分)

  (答题建模:“写了什么内容”的题目,一定要把景物写全。“有什么作用”的题目,一是从表现手法着眼;二是从与下文的内容感情比较着眼。)

  (2)独倚,是独自倚靠。从雨晴烟晚到黄昏,说明女主人“独倚”的时间很久,且睹双燕,更思亲人。(2分)全诗通过写暮春之景,春景与孤独心情形成对比,寄托了“阁中人”黄昏后寂寞、孤独之情。(2分)

  (答题建模:一是解释词义;二是结合具体诗句,上下勾连,点明相关内容;三是结合全文通过表现手法,突出全诗感情。)

  1.词的上片是怎样写景的?(4分)

  【答案解析】答案:上片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1分)先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池塘溢满了雨水。这是远望的景观。(1分)再写柳院之中燕子双双归来。这是近观的景象。(1分)接着写楼阁之中画帘高卷。这是身边的景致。(1分)上片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雨后春景图。(答“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亦可) 解析:分析时要抓意象“雨晴”“烟晚”“绿水”“新池”“双燕”“垂柳”“小阁”,要结合具体语句赏析词句含义。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分析。(3分)

  【答案解析】答案:下片着一“独”字,揭示词人孤独凄冷苦闷难解的心情。(1分)傍晚时分,独自登楼远眺,一弯新月遥挂天边。(1分)月缺人难全。春风吹起台阶下的落花,吹皱身上的罗衣。春寒心更寒。(1分) 答案:本题可以答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但是艺术手法不是得分的关键;由“独”“黄昏”“春寒”等词语,确定具体情感倾向;要结合具体诗句谈。

  赏析:

  此首纯写景物,然景中见人,娇贵可思。初写雨后油满,是阁外远景:次写柳院燕归,是阁前近景。人在阁中间眺,颇具萧散自在之致。下片,写倚阑看月,微露怅蔗。看末,写风振罗衣,芳心自警。通篇俱以景物烘托人情,写法极高妙,

《清*乐 雨晴烟晚》阅读答案附赏析2

  雨晴烟晚,

  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

  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

  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

  罗衣特地春寒

  【注释】

  ①砌:台阶。

  ②特地:特别。

  【评解】

  双燕穿柳,池水新绿,已经春满人间。这首小词,通过江南春景的描写,委婉含蓄地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孤寂。独倚朱阑,那楼头新月,砌下落花,不禁勾起相思之情。全词以景托情,辞语雅洁,意境清新。“罗衣特地春寒”,雅丽含蓄,饶有韵致,令人揽撷不尽。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纯写春晚之景。“花落春寒”句论词则秀韵珊珊,窥词意或有忧谗自警之思乎?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纯写景物,然景中见人,娇贵可思。

  初写雨后池满,是阁外远景;次写柳院燕归,是阁前近景。人在阁中闲眺,颇具萧散自在之致。下片,写倚阑看月,微露怅意。着末,写风振罗衣,芳心自警。通篇俱以景物烘托人情,写法极高妙。

《清*乐 雨晴烟晚》阅读答案附赏析3

  [唐]冯延巳

  雨晴烟晚,

  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

  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

  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

  罗衣特地春寒。

  注释:

  【1】砌:台阶。

  【2】特地:特别。

  【3】砌:台阶

  【4】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及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绿水”二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雨后放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意盎然。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赏春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景有一个心理过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她的卷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这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双燕在这里有鲜明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观赏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赏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意识觉醒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上片之景原来都为女主人公独倚栏所见,“黄昏”对应上片的“晚”,“独倚”与上片“双飞”对举,点明她的孤单处境。那么,她黄昏倚栏是为了眺望远景吗?自然不是黄昏时分,大地一片模糊,还能看见什么呢,她是在盼望远人归来。“西南新月眉弯,”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她自黄昏独倚,直到月色偏西,可见其倚栏之久,盼望之切。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从卷帘望飞燕到倚阑盼归人而望月,地点是不断移动的。此刻人依然未归,她又来到了阶砌再伫立等待。她真是心绪不宁,在住所凡是可看到归人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风卷起阶前的落花,拂动她的罗衣时,她才感到春寒袭人。“落花风起”再次点明了暮春的季节特征,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征意味。“特地”可解作“特意”或“特别”,在这里作“特别”解为宜。春夜的风使她感到特别塞冷,不仅仅由于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罗衣,更主要是因为她的独处而不能在心头激荡着暖流,这“寒”即是天寒,更指心寒,它以全篇之力为全篇做了一个收束。

  这是一首闺情词词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种淡淡的哀怨与怅恨,于微婉的格调中流动着丝丝思情。此类写女子独居伤怀、望夫归来的题材,在《花间集》词作中常见。作者大多善于摄取微细的生活镜头,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感受。这首词也体现了花间派的这种创作特色。

Tags: 渔舟   赏析   《渔舟唱晚》赏析3篇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