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2023年《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3篇(完整)

2023-01-22 09:10:07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1  展示学习目标:  1.联系行政区划的知识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和气候类型。  3.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及黄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的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3篇(完整)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1

  展示学习目标:

  1.联系行政区划的知识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和气候类型。

  3.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及黄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的条件及现状。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8—P10的图文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2.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

  3.思考P10活动题。并小组合作完成。

  自学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黄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原黑土地----东北*原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11—P12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任务

  1.观察图6.6分析:北方地区的三大地形区各自主要的农作物都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

  成果展示:北方地区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主要经济作物课堂总结:结合学习目标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达标测试:

  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

  B.东临渤海和东海

  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

  D.秦岭—淮河以北

  2.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原

  C.丘陵和*原D.高原和盆地

  3.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4.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B.华北*原

  C.东北*原D.黄土高原由学生介绍自己旅*程、感受导入,老师注意提前课下与学生沟通好,介绍时间不要太长。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得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事先了解学生并事先让其准备好,以免影响上课效果。如果学生有旅游时的照片,更能吸引人。

  如果没有这样的学生,图片导入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关学习资源(导学、效能作业、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课件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2

  展示学习目标:

  1.联系行政区划的知识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和气候类型。

  3.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及黄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的条件及现状。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8—P10的图文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2.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

  3.思考P10活动题。并小组合作完成。

  自学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黄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原黑土地----东北*原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11—P12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任务

  1.观察图6.6分析:北方地区的三大地形区各自主要的农作物都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

  成果展示:北方地区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主要经济作物课堂总结:结合学习目标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达标测试:

  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

  B.东临渤海和东海

  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

  D.秦岭—淮河以北

  2.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原

  C.丘陵和*原D.高原和盆地

  3.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4.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B.华北*原

  C.东北*原D.黄土高原由学生介绍自己旅*程、感受导入,老师注意提前课下与学生沟通好,介绍时间不要太长。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得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事先了解学生并事先让其准备好,以免影响上课效果。如果学生有旅游时的照片,更能吸引人。

  如果没有这样的学生,图片导入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关学习资源(导学、效能作业、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课件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农业》教学设计3篇

《农业》教学设计1

  【课前透视】

  本课以“我”参观农业科技成就展为线索,记叙了“我”在展览馆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先进科学技术给我国农业还来的巨大变化。课文采用了连环画的编排形式,语言浅显,内容生动。

  课文内容中介绍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生动形象的连环画形式,一定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感情朗读中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信息资料】

  1、生词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课前组织学一参见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激趣导入:播放录像(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吧!(板题)

  (录像的播放,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人物介绍:(出示袁隆*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

  〖对话*台〗

  一、初读

  1、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师生评议。

  (初读课文就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读时字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上。)

  二、识字

  1、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4个字。(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找朋友游戏等。)

  2、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三、精读

  1、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农业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探究读:看到这些变化时“我”的心情怎样?怎样把新奇的语气读出来?(自由练习,小组练读评议。)

  (这样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正确评价他人的能力,在尝试读书中提高了读书能力。

  3、配图读:图文结合读课文,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不同形式和层次的阅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实践

  1、教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评为“最佳讲解员”。

  2、出示“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并试试说出类似的词语来,也可以课下收集,把他们记在积累笔记上。

  (循序渐进,设计有坡度地练习,增强学生积累感悟。)

  五、拓展

  如果你是农业科学家,你会怎样呢?充分想象,大胆交流。

  (充分尊重个性体验,培养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情感。

《农业》教学设计2

  展示学习目标:

  1.联系行政区划的知识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和气候类型。

  3.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及黄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的条件及现状。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8—P10的图文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2.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

  3.思考P10活动题。并小组合作完成。

  自学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黄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原黑土地----东北*原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11—P12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任务

  1.观察图6.6分析:北方地区的三大地形区各自主要的农作物都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

  成果展示:北方地区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主要经济作物课堂总结:结合学习目标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达标测试:

  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

  B.东临渤海和东海

  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

  D.秦岭—淮河以北

  2.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原

  C.丘陵和*原D.高原和盆地

  3.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4.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B.华北*原

  C.东北*原D.黄土高原由学生介绍自己旅*程、感受导入,老师注意提前课下与学生沟通好,介绍时间不要太长。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得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事先了解学生并事先让其准备好,以免影响上课效果。如果学生有旅游时的照片,更能吸引人。

  如果没有这样的学生,图片导入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关学习资源(导学、效能作业、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课件

《农业》教学设计3

  一、揭题引入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各项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课前,老师叫大家收集了有关农业变化的有关知识,现在谁来介绍介绍?

  3、学生介绍农业的变化。

  是啊,农业的变化真大,都是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4课。

  4、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3、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

  4、出示生字卡片,小组开火车认读。

  三、学习课文,了解农业的变化。

  (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我到农业展览馆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二)学生汇报农业有哪些变化。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挂图(或放课件)水稻之父——袁隆*

  2、袁隆*爷爷立了什么大功?

  3、你还知道袁隆*爷爷的哪些事迹?

  4、指导朗读第2节(夸奖、自豪的语气)。

  四、自学第3-5自然段。

  要求:自读课文3-5节,然后小组说说我在展览馆里还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1、思考讨论

  ①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季,大棚里仍然百花盛开,瓜果飘香?“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是什么意思?

  ②“彩色棉花”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③为什么不用泥土,植物靠水也能长得十分茁壮?“十分茁壮”是什么意思?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3、师相机放课件。说说你还了解“大棚”的哪些知识以及“彩色棉花”和“无土栽培”的哪些知识?

  4、指导朗读3-5节。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为什么农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齐读第6自然段。

  3、农业还有哪些变化呢?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去查一查农业还有哪些变化。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篇

《*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逐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

  难点:

  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教学过程]

  题目“*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一、“特征”的限定范畴

  题目“*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特征”概念的引入

  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四、“特征”的形象表述

  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五、“特征”的外延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六、“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之前,*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难点:

  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XX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XX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的设计和人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二)说明*建筑的总体特征。

  (1) 讲立体构成。

  (二)讲*面布局。

  第二层次:(三)至(五)说明*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第三层次:(六)至(九)介绍*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概括*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

  (2)作者着重说明了*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面布置,表现出*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建筑鲜明的特色。

  (3)作者在介绍*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2、根据自然科小论文富在文学性的特点,能够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句,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评任任务: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1、2、3、4等四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一。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5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二。

  学习内容:

  一、课前导入,激活学生。

  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

  不同的建筑,给我们的感受却是相同的。是因为这些建筑表现出了共同的特征。“特征”就是指事物外表或形式上独特的象征或标志。今天,我们要学习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自然科学小论文,随着他的介绍去了解*建筑的特征。

  二、知识链接

  1、关于文体:自然科学小论文

  自然科学小论文,也称科学小品,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样式,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借以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特点具有二重性,既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又具有文学性(趣味性)。

  鉴赏要点:整体解读,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内涵,了解科普文章的写法;探究精神,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态度。

  2、作者简介:

  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林徽因的丈夫,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

  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人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1943年写成《*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梁思成从50年代起,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建筑与*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美学问题》等文。1963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1200周年,他作了扬州鉴真纪念堂方案设计。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著有《营造法式注释》(1983)等专著。梁思成的著作已编成《梁思成文集》四集出版(1982~1986)。他的专著《*建筑史图释》于1984年在美国出版。

  三、文本研读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围绕“特征”,梁思成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明确:(一)*建筑的九大特征;

  (二)*建筑的文法词汇可译性等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在整体感知。为引入第二、三、四题,达成目标一服务。

  2、*建筑的"九大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介绍*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九个顺序能不能颠倒?

  明确:作者将*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建筑的装饰特征。

  作者总结出*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面布,表现出*院落文化的特色;

  (三)结构方法,体现了*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建筑鲜明的特色。

  不能颠倒顺序,特征之间有内在逻辑顺序,前两个特征,个别建筑物的构成的构成和*面布都是总体特征;结构方法,斗拱,举折,举架都是属于结构特征;而屋顶、颜色、其他装饰都属于装饰特征。对于九大特征的介绍,是由整体特征到局部特征的顺序展开的。结构特征是建筑的主要特征,装饰特征属于次要特征,这是由主到次的顺序。

  学生活动: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概括,形成概括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弄清论述对象,学会通过关键词概括,为达成目标一服务。

  3、文章题目是《*建筑的特征》,介绍九大特征之后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笔墨写*建筑的“文法”“词汇”“可译性”?说出他们的含义和与前面九大特征的关系?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建筑的‘文法’,是*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建筑的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构件和因素。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构件和因素,让人们能通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这种比喻的写法,使得论述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文法词汇是建筑的的惯例法式或是规则惯例。它是约束性,又有灵活性。它是*建筑的特征的特征。

  前边论述的九种特征是*建筑具体的特征,回答的是*建筑的特征是是什么的问题在;后边的文法词法是构成这特征的要素,由此来回答*的建筑为什么会呈现出以上的特征,所以,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由此可见,这篇文章围绕*建筑的特征这一论题,先来说明这一论题是什么,然后说明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文法”、“词汇”“可译性”,解释其含义。教师活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形成筛选信息的意识,学会归纳概括,为达成目标一服务。

  4、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是介绍建筑的特征吗?

  明确: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梁思成先生为我们介绍*建筑的特征,是为了建筑新*的建筑,建筑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有继承,才在发展,学习传统建筑特征,从根本是为了古为今用。梁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的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从中可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大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文化观。

  这种情感源于他对祖国建筑的热爱,文中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情感的流露。第2、7、11段都在流露。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有关文句,体会梁思成“古为今用”的思想。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体会梁思成对古代建筑的热爱,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为达成目标一服务。

  5、这篇文章出自科学大师之手,除观点确实、叙说严谨之外,文笔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

  明确: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从而*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比喻句,说说其作用。

  教师活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自然科学小论文文学性的特点。为达成目标二服务。

  四、拓展延伸。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3篇(扩展3)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3篇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上好本课就要仔细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所选用的整本高中教材。本节是基础性理论知识,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对信息已经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但对相关概念缺乏系统提炼和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理解并能辨别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案例分析,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信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求知欲;树立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并提炼其中与信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导入新课:从今天起,我们将共同学习一门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中会受益匪浅。也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门知识的学习,都能成为信息社会的小主人。

  板书:“无处不在的信息——信息的概念”。

  学生活动:听讲、认真观察。

  设计意图:提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出示电子板书。

  (1)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个人信息。

  (2)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信息?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3)你能总结出信息的概念吗?

  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来互相传递消息,而传递的这些内容就是信息。深件展示:信息的正确概念。

  师生反复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信息传递不同方式的认知,让学生能够自主说出不同方式传递的内容为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交流研讨

  教师指导学生分成四组,从不同渠道寻找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及娱乐信息;指导学生按小组向全班汇报收集的信息。

  学生活动:分组收集信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加工和公布信息的能力。

  4、自主学习

  师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获取信息的?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自己的信息传递出去的?

  课件展示:过去,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借助自己的感官直接获取信息,这样获取的信息要受到时间、空间、感官灵敏度的诸多限制。现在,通过书籍、电话、广播、电视等,我们可以间接得到更多的信息。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我们获取的信息量在成倍地增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跟随教师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教师总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事情,是因为获取了准确信息而成功的?是啊,没有信息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以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及时地掌握更多的信息。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6、拓展训练

  用投影显示诸葛亮“空城计”,学生思考信息具有的特征。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答案,提出信息的可伪性特征。

  六、课后追思

  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仅仅是学科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应用信息研究问题的引路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注重激发和增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研究的兴趣。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更加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教学不可能是完美的艺术,而是不断改进的艺术,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今后要更加注意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由于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列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获得知识。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指导式探究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模拟,激情导入(信息与人类关系)

  1、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

  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2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同学自由讨论,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为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需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的结论。对于物质和能量学生能理解,但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理解那么深。

  2、教师活动:趁热打铁,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感觉剥夺实验”案例。教师结合以上两个案例,给出结论:

  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二)信息定义

  教师活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告诉我们信息:红灯停、绿灯行。

  生3: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道等。

  教师活动: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更确切地说,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人们通过信息来认识事物和周围的世界。

  (三)信息的一般特征

  师:古长城上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生:是。

  师:其实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从而引出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的关系,指明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例如:书中记载的内容属于信息,书就是信息的载体。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喜怒哀乐的表情依附于我们的脸而存在。因此,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示和传播。

  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如:印刷型、机器型、声像型、网络型等。

  (4)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信息的价值性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前,美国兰德咨询公司向美国*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猜测答案。

  教师活动:给出答案:“*将出兵朝鲜”。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举例: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生产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增加产量,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3、信息的时效性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吗?

  师:(举例)人们常说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说明过时的信息没人感兴趣。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大屏幕显示信息的时效性的特点: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或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4、信息的共享性

  师:昨天晚上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结果今天同学们都带了雨伞。说明气象信息被同学们都接收了。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信息共享性的特点:

  (1)信息资源可以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可以无损使用,公*分享。

  (三)拓展训练:信息的其他特征

  教师投影显示题目,请学生小组探究,回答问题,再点评答案。

  1、诸葛亮“空城计”、“增兵减灶”→信息的可伪性特征。

  2、盲人摸象→信息的不完全性特征。

  (四)课程总结,学生实践

  学生活动:完成P4页的实践,举一些信息,并注明信息的类别、用途、有效期、存储形式(载体),并且要与小组内其他成员相互评价一下你对信息的描述是否准确。分类、有效期、存储形式说明的是否正确,最后综合评价一下你这次实践的表现是优、良、中,还是差,填入评价表。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10篇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③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树立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

  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

  ①准备与自然、与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速读文章两遍,把握文意。

  ②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③学习反问、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①可以用爱护自然的警句、格言导入。

  ②也可以用大自然受损的图片资料导入。

  ③也可以用类似“罗布泊消失”的自然现象导入。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壮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阅读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敬畏自然。

  目标:

  ①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③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2、感知内容

  ⑴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要求:自选难读难写的字同位相互交流识记。

  ⑵反复阅读文章两遍,初读可以自提问题,再读可以圈点勾画写下感受,理解评价。

  充足的时间阅读后,进行课堂交流。交流之中,学生可以互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而后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如:

  ①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②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③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⑶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讲观点还要学会讲根据,可以用文中的话理清因果,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后帮助学生整理归纳:

  ①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②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我们整体感知到人类应该敬畏自然,敬畏,就是敬重又畏惧,敬畏就是爱护。人类要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时时刻刻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类自然和谐发展。对于这一观点,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让读者明理呢?

  2、自主探究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提出质疑见解,学会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可以将各小组讨论题集中归纳,如:

  ①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②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③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④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呢?

  师生可以互动式参与讨论,学生可以说,教师帮助引导归纳:

  ①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②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的方法,最后引出中心也是结论。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从智慧——生命——敬畏自然与生命。

  ③也许印象最深的写法有对比、有拟人、有反问。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读一读,并比较一下用法的不同,从中看出用对比、拟人、反问的妙处。

  ④文中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可联系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二)做一些反思和理解。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一些看法,教师引导评价就可以了。

  体验反思:

  1、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己学了文章后有哪些想法,能不能举例说明?

  2、对于作者否定“征服自然”、倡导“敬畏自然”的观点,自己持什么态度?赞同呢?还是有其他观点?

  3、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同学交流“人与宇宙”的资料或看法。

  〖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讲述,也可以另立题目讲述,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并延伸文章内涵,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拓展延伸:

  1、比较学习郭牧华的《敬畏头顶的星空》、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

  2、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专题讨论,课上交流。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2、理解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意,培养语感。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难点】

  1、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蓬蒿( ) 咫( )尺 狼藉( ) 呐( )喊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不自量力:

  ⑵ 相形见绌:

  ⑶ 精巧绝伦:

  ⑷ 美味佳肴:

  选五位同学回答,明确:

  1、hāo zhǐ jí nà

  2、⑴ 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力量。

  ⑵ 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⑶ 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⑷ 味道鲜美的食品。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多媒体显示)

  ⑴ 阅读文章第一段,思考:为什么人类宣称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⑵ 阅读文章二至七段,思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有什么关系?

  ⑶ 阅读文章八至十段,思考:为什么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

  ⑷ 阅读文章第十一段及全文,思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2、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⑴ 文章第一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

  ① 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② 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③ 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所以,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⑵ 文章二至七段作者分两步阐释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关系:

  ① 文章二至五段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关系。

  指出: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

  第一,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

  第二,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

  第三,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第四,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第五,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所不及的。

  ② 文章六至七段作者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一,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二,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⑶ 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

  ⑷ 通过上文的论述,结论是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三、深层探究

  1、提问: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段是哪一段?

  学生明确:课文第11段。

  2、提问:文章是如何一步步推出敬畏自然的结论的?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补充。

  文章先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3、教师小结:

  作为一篇科学文艺作品,本文的科学性体现在议论文这一文体的运用上。文章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通篇有论述的思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到结论,水到渠成。

  四、课堂小结

  人类曾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口口声声说要改造自然,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文章应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科学文艺作品的一个特点,即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论述文章内容。其实,科学文艺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二、问题探究

  1、学生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钻研课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主动探求答案,并存疑。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并存疑。

  3、就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展开讨论。如有疑难,教师酌情点拨。

  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可能有: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2、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个智慧,这个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3、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4、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5、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2、课文所说的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都是拟人化的说法,把宇宙比拟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为造物主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作者说,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就是拟人的说法。

  用拟人手法,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宇宙智慧与人类智慧成为相对的两个概念,二者就具有可比性。但是,拟人手法毕竟是拟人手法,如果走火入魔,认为宇宙间存在一个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上帝,那就会走向宗教。

  3、只要想想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就会觉得精巧了。生物学家研究得越精细,越觉其精巧。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想想这样小小的生命怎么会长成这样的,苍蝇怎么会有复眼,蚊子怎么能够汲血,不能不觉奇妙。灰尘也是物质,何以如此微小,假如深入地探究到它的内部结构,也会觉得精巧。

  4、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就分化成两个概念。一个是大概念,既包括低级形态,又包括高级形态的概念;一个是小概念,单指低级形态。所谓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这里所说宇宙智慧是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这就容易理解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了。头脑的认识、头脑的思维当然就是一个人的认识、一个人的思维,这就容易理解这一串话语了。再则,也说明人与宇宙是休戚与共的,例如,公害,破坏宇宙机体是宇宙的痛苦,也令人痛苦,所以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反之亦然。

  5、作者用拟人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高级生命形态与低级生命形态之分,而高级生命形态正是从低级生命形态中产生的,所以低级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诸如山崩之前是寂然无声的,山体在不断破坏,石头里有生命的呐喊,却暂无声息,那就是一种沉默的声音。

  三、揣摩品味

  1、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勾画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在空白处作批注。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文章中语言的优美之处。

  ⑴ 文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该事物生动形象。

  例如: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⑵ 文章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该句子生动形象。

  例如: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⑶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某一事物起突出、强调作用。

  例如: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⑷ 文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起增强语势作用。

  例如: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⑸ 本文多次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3、教师小结:文章美,美在语言,美在情感。

  四、课堂小结

  作为一篇科学文艺作品,本文达到了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统一。文章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优美的语言,还唤起了我们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五、拓展提升

  文章中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对这句话,你有何看法?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教师一方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引导学生课后搜集资料,根据事实来思考问题。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评价手册》第11课。

  2、仔细观察周遭的环境,思考:

  保护身边的环境,你有哪些建议?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提取关键信息,感知内容,理清结构。

  2.品味语言,体味情感;理解反问、对比等手法的表达作用。

  3.关注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感知内容,理清结构;品味语言,体味情感。

  【课时预设】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读“口号”,谈感悟: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站起来的人民要改造一切!旧世界、大自然、全宇宙……

  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在上个世纪,我们*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就是这样的:人是万物之灵,人定胜天,征服自然

  2、引出课题

  在过去,我们一直以为这些观点是真理,但是有一个学者严春友,他却说“NO”!请同学朗读《敬畏自然》的第一自然段,用文中的词语来评价一下上面这些说法。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3、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导学案展示

  2、巩固词语(见幻灯片)

  三、知内容,明结构

  1、请你快速浏览文章各个段落,迅速提取有效信息(主句),把握各段内容(有中心句的用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就需要你自己概括了)。

  知识讲解:所谓主句就是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主句支撑着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提取主句就能提纲挈领地理解全段或全篇的主要内容。

  2、交流各段内容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人类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会窃笑。(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挖掘出的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中一定存在远比人类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第5段: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那些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等的生命,敬畏它们;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3、梳理文章结构

  1段:总体概括--开篇以水滴与大海比喻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

  2-10段:具体论述--具体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2-7段)

  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的高级生命是物质的另一种生存方式,人类与大自然的其他事物应是兄弟关系(8-10段)

  11段:得出结论--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

  4、课文集要--读短文本:将各段关键句连缀成文。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检测:听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明观点,悟情感

  1、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认识人类:

  (1)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取得了哪些骄傲的成绩。试举例说明。

  (2)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你的态度如何呢?作者对人类取得这些成绩,态度如何呢?

  认识自然: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具体谈谈你对自然的认识。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如何?在本文中,作者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我们认识到,自然是伟大的,它有着深邃,高超的智慧;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2、交流成果

  3、导读体味:

  (1)把第四自然段的文字做一个变式,你觉得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来朗诵这段诗一般的文字?--读出敬重之情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

  实在是相形见绌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

  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

  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

  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展示出大自然--

  深邃、高超的智慧

  (2)读第8段,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这一句式延伸,道出见解,感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内涵--读出敬重之情

  ①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展现鱼翔浅底、鹰击长空的风姿?

  ②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有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时空变迁?

  ③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传出林中枫叶沙沙响?

  ④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让那“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最末一个句子--读出畏惧之情

  A.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B.同学们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一定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请仿写:

  谁能断言那干涸的月牙泉最后的一滴水不会是……

  谁能断言那成片成片倒下的树木不会是……

  谁能断言那不会是

  二、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品味哲理句

  本文有许多语句富有哲理,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并回答。(课后练习二)

  1、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是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已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话,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二)品味修辞句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很多语句运用了修辞,请你从文中找出运用修辞的语句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1、反问(课后练习三)

  2、对比

  3、拟人

  4、比喻

  示例:“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普通的一部分一样。”

  --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比喻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愚妄无知,“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普通的一部分一样”,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作者将人类和大自然进行对比,生动的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体验反思

  自选角度,以“《敬畏自然》告诉我们---------”这一句式指导学生加以阐述,仿写积累。

  ①《敬畏自然》告诉我们人类都是自然之子,与万物*等相待。

  ②《敬畏自然》告诉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杰作,像爱母亲一样珍爱大自然,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是自掘坟墓。

  ③《敬畏自然》告诉我们共有一个家园--地球,请爱护水吧﹗否则,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自己的眼泪。

  ④《敬畏自然》告诉我们爱护自然资源,否则“伤心母亲”也会发怒,给人们以严厉惩罚。

  四、结语

  同学们,课文结尾作者呼吁:“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我们也要向全世界大声疾呼:“我们要生存,我们要发展!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的自然。敬畏自然,保护环境,是你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有句俗语说得好:“心动不如行动”,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你,为我,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积极行动起来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各选作两题。

  2、课外练笔: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4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观点较鲜明,通过讨论、质疑,挖掘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又通过品读、揣摩,理解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并学习运用,以期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品味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学生课前做好准备):

  绿草如茵,树木成林,鸟飞长空,鱼翔浅底等自然风光的图画。

  学生看后谈感受,教师小结: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他的恩惠,在她怀中壮大,高天流云、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黄河落日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破坏了自然,自然母亲已伤痕累累。看看漫天的沙尘,污浊的空气,脱皮空腹的山峦,日渐枯竭的水源……这就是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接受自然回馈的礼物。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人类又该怎样对待自然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并感悟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许我们就会多一份爱护自然的责任。

  二、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用课件展示下列词语:学生读准字音并据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 混淆咫尺狼藉相形见绌硕大狂妄精巧绝伦深邃

  三、整体感知: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敬畏”。

  2.解题:“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二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点明观点的是最后一段。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要求:阐述观点,有理有据,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不能脱离文本。 教师归纳:

  ⑴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

  ⑵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都是*等的生命,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质疑思辨:

  教师激趣: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本文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本文的观点有质疑吗?

  学生质疑,畅所欲言。

  如: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⑶人类不可以改造自然?

  六、拓展研究:

  激趣:读着本文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可每一小组拟一条展示交流)

  参考:

  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则就是合作;我们不应只求改变世界,而应力争改变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们的眼泪。

  5.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齐读最后一段,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敬畏自

  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对于这样经典的文章,我们只了解了内容还远远不够,这节课我们要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艺术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学习揣摩:

  再读课文,围绕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进行探讨、交流:

  ⑴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哪些特点?

  ⑵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性,讲究形象语言、文学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作者运用了对比、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最后引出结论。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的结论等。

  三、语言品味,互动探究: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

  例: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理解: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灾难,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4)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理解:此二句说明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5)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6)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2.学生齐读这些句子,再次品味语言的形象性。

  四、课内练习,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很有特色,将它们连词组段;

  2.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仿写一个句子;

  3.你觉得文中哪些段落很有特色,试仿写一段话。

  五、延伸拓展作业:

  课下读郭牧华的《敬畏头顶的天空》或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写下感想,进行交流。

  《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敬畏自然》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我在导学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p2)。对本课的教法我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学的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之初采用情景导入法,先让学生看《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看后让学生谈感受,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我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由于使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5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鲲( )鹏 斥鷃( ) 蓬蒿( ) 咫( )尺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2、词语释义:

  蓬蒿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咫尺 精巧 佳肴 相形见绌

  二、导入

  宇宙是神秘的,人类是智慧的,神秘的大自然带给人无穷无尽的遐想,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思考: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间互相补充。

  四、内容探究

  1、学习一、二段:

  学生阅读一、二段概括大意:

  一段:提出“征服自然”的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二段:大自然窃笑人。

  2、学习三至五段:

  ⑴ 学生阅读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类更高级的动物。

  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⑵ 学生发表看法,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

  ① 说说人类变化历史

  ② 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

  ③ 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④ 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代人类科学的成就?

  ⑤ 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的?

  五、课堂练习

  研讨与练习一。

  六、作业

  本文的新学词语较多,抄写于词语本上。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6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词;了解反问句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亲近、敬畏、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思想目标: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树立环保意识。

  能力目标: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的含义。

  二、走进课堂:

  请大家欣赏一幅获得2008年度公益广告国际大奖的宣传画。并猜猜宣传画的空白处会配上哪些文字?(图片略)

  三、走进文本:

  什么是“自然”,什么叫“敬畏”?

  一句话概括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

  自然是万事万物的统称。敬畏是既敬重又畏惧之意。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己!

  四、解构文本:

  结构图(略)

  五、品味文本:

  请自找一句喜欢的话,与同学一起分享。

  请品味以下既形象,又富有哲理的语句。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赏析:这句话使用了反问与比喻的修辞,既加强了语气,发人深省,又生动形象说明了人类破坏自然其实就是自取灭亡的道理。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赏析: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类智慧不过是自然智慧的一个杰作,我们依然是自然之子这个道理。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宇宙视为人类的弟兄,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宇宙万物都是与我们*等的生命,我们必须与他们和谐相处的道理。

  六、精读文本:

  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明确: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明确:苍蝇蚊子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创造的精妙绝伦。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

  明确:

  1、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2、大自然“懂得”用美学原则创造各种事物以至人体,我们人类的智慧却不能。

  七、走出文本: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写一句宣传标语。

  保护碧水蓝天,营造绿色家园。 处处鸟语花香,生活充满阳光。

  保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

  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八、能力提高:

  正方:我们是“自然之子”。

  反方:我们是“自然之主”。

  正方:我们是“自然之子”。

  自然无语,孕育万物。自然有万子,我们只是其中一子。高山无语,诠释“稳健”;苍天无语,诠释“高远”;大海无语,诠释“博大”。当我们站在高山,仰望苍天,俯瞰大海的时候,我们怎能不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叹呢?

  所以承认我们是“自然之子”,不是自卑,而是谦卑;不是懦弱,而是勇敢;不是无奈,而是明智。只有人类勇敢地承认我们是“自然之子”,我们才能细心地呵护我们的“自然之母”,和谐地与自然万物相处,因为它们是我们的弟兄。

  反方:我们是“自然之主”。

  我们说我们是“自然之主”,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像一位骄横粗暴的暴君,任意屠杀无辜。我们既然是自然的主人,就应该好好地爱护自然,就像爸爸是一家之主,他会好好地爱护家人。

  任何一个“主人”都是从“孩子”子成长而来的。我们说我们是“自然之主”,并不否认我们是自然母亲的一个爱子。而是说自然之母会生老病死,我们作为自然之主,应该好好地照顾自然之母,让自然之母万寿无疆。

  我们说我们“自然之主”,更多是说我们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自然之主”,不仅仅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责任。

  九、作业布置:

  1、睡前回顾本节课讲述的重要知识点。

  2、完成《学习辅导》。

  3、将你刚才的发言内容整理成200字左右的小。

  十、结束语:

  柳宗元曾经写了一首绝句让我印象深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原本表达了诗人在改革失败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苦凄凉的心境。但在今天学习了《敬畏自然》这一课后,我对这首诗却有了新的解读:我觉得不仅是伟大诗人,更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他在预言:人类的将来或许有一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到时候我们人类将会变成“孤舟蓑笠翁”,孤苦伶仃地一个人在“独钓寒江雪”。但愿他的预言永远只是一个危言耸听的“预言”,而不会成为我们人类的一个悲痛欲绝的“绝句”!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课前预习,查字典,疏通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3、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

  4、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和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

  难点:

  了解文章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习设想:

  1、组织学生搞好课前预习,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搜集有关人与自然方面的资料。

  2、创建一个和*融洽的学习氛围,倡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3、教师准备些必要的.课件资料。

  学习步骤:

  一、导入课文。

  从学生对“人”和“自然”的认识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字词疏通情况。

  示例: 咫尺 蓬蒿 鲲鹏 幼稚 相形见绌

  ★师生交流

  ★生生交流

  2、划出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语句。

  ★师生交流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表达作者的观点。

  ★提示:

  最后一段。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与我们*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他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他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四、探究,思考:

  (一)认识人类:

  1、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取得了哪些骄傲的成绩。试举例说明:

  ★讨论:

  (提示:四大发明 人类登月 计算机的普及等)

  ★.课件展示:

  ★.总结:

  2、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你的态度如何呢?作者对人类取得这些成绩,态度如何呢?

  ★学生自由探讨,交流。

  ★教师.总结:

  (二)认识自然:

  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具体谈谈你对自然的认识。

  ★.课件展示:

  (三)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如何?在本文中,作者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交流。

  ★.课件展示:

  教师归纳:人类是大自然机体的一部分,人类应该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自然是伟大的,它有着深邃,高超的智慧;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六、作业:

  1、积累重点词语,理解、分析关键句子。

  2、观看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提取关键信息,感知内容,理清结构。

  2、品味语言,体味情感;理解反问、对比等手法的表达作用。

  3、关注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感知内容,理清结构;品味语言,体味情感。

  【课时预设】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读“口号”,谈感悟: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站起来的人民要改造一切!旧世界、大自然、全宇宙……

  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在上个世纪,我们*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就是这样的:人是万物之灵,人定胜天,征服自然

  2、引出课题

  在过去,我们一直以为这些观点是真理,但是有一个学者严春友,他却说“NO”!请同学朗读《敬畏自然》的第一自然段,用文中的词语来评价一下上面这些说法。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3、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导学案展示

  2、巩固词语(见幻灯片)

  三、知内容,明结构

  1、请你快速浏览文章各个段落,迅速提取有效信息(主句),把握各段内容(有中心句的用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就需要你自己概括了)。

  知识讲解:所谓主句就是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主句支撑着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提取主句就能提纲挈领地理解全段或全篇的主要内容。

  2、交流各段内容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人类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会窃笑。(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挖掘出的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中一定存在远比人类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第5段: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那些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等的生命,敬畏它们;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3、梳理文章结构

  1段:总体概括——开篇以水滴与大海比喻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

  2-10段:具体论述——具体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2-7段)

  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的高级生命是物质的另一种生存方式,人类与大自然的其他事物应是兄弟关系(8-10段)

  11段:得出结论——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

  4、课文集要——读短文本:将各段关键句连缀成文。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检测:听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明观点,悟情感

  1、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认识人类:(1)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取得了哪些骄傲的成绩。试举例说明。

  (2)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你的态度如何呢?作者对人类取得这些成绩,态度如何呢?

  认识自然: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具体谈谈你对自然的认识。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如何?在本文中,作者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我们认识到,自然是伟大的,它有着深邃,高超的智慧;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2、交流成果

  3、导读体味:

  (1)把第四自然段的文字做一个变式,你觉得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来朗诵这段诗一般的文字?——读出敬重之情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

  实在是相形见绌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

  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

  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

  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展示出大自然——

  深邃、高超的智慧

  (2)读第8段,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这一句式延伸,道出见解,感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内涵——读出敬重之情

  ①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展现鱼翔浅底、鹰击长空的风姿?

  ②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有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时空变迁?

  ③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传出林中枫叶沙沙响?

  ④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让那“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最末一个句子——读出畏惧之情

  A.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B.同学们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一定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请仿写:

  谁能断言那干涸的月牙泉最后的一滴水不会是……

  谁能断言那成片成片倒下的树木不会是……

  谁能断言那不会是

  二、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品味哲理句

  本文有许多语句富有哲理,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并回答。(课后练习二)

  1、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是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已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话,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二)品味修辞句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很多语句运用了修辞,请你从文中找出运用修辞的语句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1、反问(课后练习三)

  2、对比

  3、拟人

  4、比喻

  示例:“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普通的一部分一样。”

  ——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比喻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愚妄无知,“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普通的一部分一样”,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作者将人类和大自然进行对比,生动的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体验反思

  自选角度,以“《敬畏自然》告诉我们---------”这一句式指导学生加以阐述,仿写积累。

  ①《敬畏自然》告诉我们人类都是自然之子,与万物*等相待。

  ②《敬畏自然》告诉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杰作,像爱母亲一样珍爱大自然,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是自掘坟墓。

  ③《敬畏自然》告诉我们共有一个家园——地球,请爱护水吧﹗否则,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自己的眼泪。

  ④《敬畏自然》告诉我们爱护自然资源,否则“伤心母亲”也会发怒,给人们以严厉惩罚。

  四、结语

  同学们,课文结尾作者呼吁:“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我们也要向全世界大声疾呼:“我们要生存,我们要发展!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的自然。敬畏自然,保护环境,是你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有句俗语说得好:“心动不如行动”,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你,为我,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积极行动起来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各选作两题。

  2、课外练笔: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语言及反问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诵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鲲( )鹏 斥鷃( ) 蓬蒿( ) 咫( )尺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2、词语释义:

  蓬蒿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咫尺 精巧 佳肴 相形见绌

  二、导入

  宇宙是神秘的,人类是智慧的,神秘的大自然带给人无穷无尽的遐想,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思考: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间互相补充。

  四、内容探究

  1、学习一、二段:

  学生阅读一、二段概括大意:

  一段:提出“征服自然”的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二段:大自然窃笑人。

  2、学习三至五段:

  ⑴ 学生阅读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类更高级的动物。

  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⑵ 学生发表看法,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

  ① 说说人类变化历史

  ② 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

  ③ 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④ 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代人类科学的成就?

  ⑤ 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的?

  五、课堂练习

  研讨与练习一。

  六、作业

  本文的新学词语较多,抄写于词语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相形见绌 美味佳肴

  二、继续探索课文

  学生阅读六至十段,概括大意:

  1、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2、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的目的是什么?

  3、自然界有目的吗?

  4、本文是否有好有坏?

  三、学习文中的反问句,体会作用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感,找出本文中的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比较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关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损害自然,敬畏自然不是一件坏事,这与保护自然也是一致的。

  五、反馈

  研讨练习四。

  六、作业

  阅读理解《“能吞能吐”的森林》。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 课前预习,查字典,疏通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敬畏自然》教学设计3。

  2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3 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

  4 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和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 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

  难点:

  了解文章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习设想:

  1 组织学生搞好课前预习,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搜集有关人与自然方面的资料。

  2 创建一个和*融洽的学习氛围,倡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教师准备些必要的课件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学生对“人”和“自然”的认识导入。

  二、检查预习:

  1 字词疏通情况。

  示例: 咫尺 蓬蒿 鲲鹏 幼稚 相形见绌

  ★师生交流

  ★生生交流

  2 划出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语句,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敬畏自然》教学设计3》。

  ★师生交流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表达作者的观点。

  ★提示:

  最后一段。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与我们*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他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他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四、探究,思考:

  (一)认识人类:

  1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取得了哪些骄傲的成绩。试举例说明:

  ★讨论:

  (提示:四大发明 人类登月 计算机的普及等)

  ★课件展示:

  ★总结:

  2 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你的态度如何呢?作者对人类取得这些成绩,态度如何呢?

  ★学生自由探讨,交流。

  ★教师总结:

  (二)认识自然:

  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具体谈谈你对自然的认识。

  ★课件展示:

  (三)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如何?在本文中,作者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交流。

  ★课件展示:

  教师归纳:人类是大自然机体的一部分,人类应该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自然是伟大的,它有着深邃,高超的智慧;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六、作业:

  1 积累重点词语,理解、分析关键句子。

  2 观看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

  3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

  2 诵读课文,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习内容和步骤:(略)

  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严春友

  人 : 四大发明,人类登月……

  ↘ 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 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自然: 深邃,高超的智慧

  作者邮箱: *haisheng20xx@hotmail.com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3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美丽的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

《美丽的大自然》教学设计1

  一、设计意图:

  当人类开始注意生态环境的时候,热爱自然、探索自然是我们必须深植于心中的观念,环境教学可能的任何形式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教师还需要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五官去探求自然之谜,与幼儿共同欣赏、发现、尊重和关怀生命与环境,并且建立重视环境保护的观念。

  二、活动一:美妙的大自然。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初步建立环保意识。

  2、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求自然之谜。

  3、鼓励幼儿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活动准备:

  与家长共同为幼儿准备野外生活所须携带的物品,每人一个背包。

  (三)活动过程:

  1、这组活动可安排在春季或初秋时节进行,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到野外去露营。

  2、摸摸大自然,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1)找一块安全地带,幼儿自由结伴二人一组,一位用布蒙住眼睛,由另一幼儿带他去摸摸大自然里的东西,感觉一下大自然中各种东西是干燥的还是潮湿的;是硬的还是软的,(当不用视觉时,触觉会更加灵敏,小花小草青苔石头树根等都能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感受。)然后互换角色,分组讨论触摸大自然时体会到什么?请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在较清静的地方,教师和幼儿一起坐下来,将眼睛闭上一两分钟,让心慢慢静下来,让幼儿仔细听周围有什么声音,用语言表达个人感受。(风声、鸟鸣、水声)教师可以随身带录音机,把自然的声音录下来,准备回去听。

  三、活动二:印下大自然的痕迹。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感知觉。

  3、在游戏过程中感知植物的生长环境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活动准备:

  彩笔、纸等。

  (三)活动过程:

  1、印下大自然的痕迹。

  (1)带幼儿寻找各自喜欢的树,每选择一棵用彩笔把树皮和纹理拓印在白纸上。每位幼儿可拓印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来寻找不同种类的树干或树叶来拓印。

  (2)找一棵大树。教师可以让幼儿讨论,一共要多少人才能把树围住?还可以仔细找找看,有哪些动物是把这棵树当成“家”的?树上树下有小鸟、蚂蚁、毛毛虫等居住吗?让幼儿表达观察这棵树的"感想:大树有多大年纪了?身旁可能发生什么故事?最后,教师让幼儿用白纸把树围住,各自拓下树的一部分纹理,这些纸可以带回去后*排连结起来,向幼儿展示树的圆周长度。

  2、呼吸树的游戏。

  (1)让幼儿在大树荫下作深呼吸,自由地与幼儿讨论树的功能:它可以供人们遮荫遮雨、供给人们食物,也是许多动物的家;树根又可以使泥土固定,吸收水分,天下雨时,才不会造成洪水和山崩。另外,树还可以使空气清新。“呼吸树”的游戏,就是让幼儿了解,树林对于我们的呼吸是何等的重要。

  (2)在空地上由部分幼儿扮演树木,以各种姿势站立;另一部分幼儿扮演各种动物,教师则当砍树的樵夫。

  (3)“动物”们只有站在“树”的旁边才能呼吸5秒钟(既慢数五下),然后要用手捏住鼻子与闭气直到跑到另一棵树旁才能呼吸(因为每个数释放出来的“氧气”有限)。当幼儿在大树之间移动时,教师开始“砍树”,被砍倒的“树”要假装倒下,这样动物就不能再靠近那棵树呼吸了。

  (4)游戏过程中,树逐渐减少,幼儿会感到“呼吸”愈来愈不容易,当“树”全被砍倒时,“动物”们也就会昏倒了。

  (5)游戏结束后,教师可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四、活动反思:

  《美丽的大自然》从一次郊游入手,在引导孩子看看、摸摸、找找、玩玩的过程中,融入了科学、语言、健康、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兴趣很高,整个过程都是在具体有趣的活动中实现的。

  幼儿在活动中观察能力、思维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激发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是快乐而满足的!

《美丽的大自然》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了解大自然色彩的丰富性,知道彩虹七种颜色的名称。

  2、会和同伴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对美丽的大自然的感受。

  3、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能力,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各色水果糖、多媒体及课件、录音机及音乐磁带、作业展示板等

  学具:水彩笔(蜡笔)、剪刀、彩纸、胶水、大张铅化纸等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品尝各色水果糖,说说吃了什么颜色的糖?觉得味道怎样?

  2、课件展示大自然景色,让幼儿欣赏,从中找一找更丰富的色彩。

  3、欣赏二段音乐,让幼儿说说音乐里表现的是什么颜色?你是怎样听出来的?

  4、导入正题,教师:色彩居然具有这么大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表现《美丽的大自然》吧!老师想起了一种自然现象,叫彩虹,谁能说出彩虹颜色的名称来?(幼儿回答)将幼儿分成七组,分别以颜色命名。

  5、欣赏小朋友作品三幅(电子幻灯片),说说它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自然的?

  6、展示材料,让幼儿讨论如何用这些材料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美。

  7、幼儿创作,教师分组巡回指导。尊重幼儿意愿,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重新组合每组的阵容,开始用色彩来进行创作。

  8、展示每组作品,进行交流。每组派一名小朋友当解说员,其他人和老师当观众,一起参观《美丽的大自然》画展。

  9、欣赏大师作品。教师:世界在我们的眼里是多么新鲜、神奇和美丽,艺术大师们也用丰富的色彩表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以电子幻灯片形式让幼儿欣赏3—4幅作品,并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结束语:原来大师的想法和我们很多小朋友是一样的,只要大家经常用发现的眼光寻找生活中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法,不久你们也肯定能成为艺术大师。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发现去感受更多更美的色彩吧!

《美丽的大自然》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美丽的大自然》是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开篇课,也是第12课《感受大自然之美》中的第一个知识点。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大自然之美的表现及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将为本单元后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只有在认识和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基础上,才能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设计思路

  本微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之美,体会大自然对我们身心健康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热爱大自然。然后借助本地资源优势通过视频《美丽的安康我的家》介绍家乡的美景,让学生通过听、看身边的美景,对大自然的美丽所学、所感、所悟,对大自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的基础上增强爱自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之美及家乡美的同时,增进热爱护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能力:在情境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提高欣赏大自然之美的能力。

  3、知识:感受大自然之美和家乡美的同时,了解美丽大自然的表现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美丽大自然的表现

  难点

  美丽的大自然对我们身心健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美丽的大自然》,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同学们看到大自然的美景吗?学生回答。

  (教师)大自然美不胜收,我们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诗朗诵引出问题,激发兴趣。)

  2分钟

  合作与探究

  热爱大自然就要认识大自然,大自然美在哪里?请同学们欣赏三组图片,然后归纳。(展示图片,师生互动)

  第一、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无穷。银河里流动着闪烁的群星,有像太阳一样发光的恒星,像地球一样不发光的行星,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像雨点散落的流星雨。神秘的宇宙需要我们去探索。

  第二、奇妙的生物世界精彩纷呈。大海里的生物多种多样,天空中苍鹰飞翔,大地上鲜花怒放。春季万物复苏,燕子衔泥,夏季荷花满塘,秋季蟋蟀歌唱,冬季红梅傲雪。无尽的生命让大自然绚丽多彩。

  第三、大自然风光秀丽,美景如画。浩瀚的大海,连绵起伏的山峦,蓝蓝的天空白云,辽阔的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现牛羊”。“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五岳,泰山雄,东岳泰山巍峨陡峻,被尊为五岳之首。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而唐代诗人杜甫则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衡山秀,南岳衡山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华山险,西岳华山,险居五岳之首。“自古华山一条路”,不吃豹子胆,只能望峰叹。恒山奇,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宝,“悬空寺”便隐匿其中。嵩山奥,中岳嵩山雄险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山、寺、貌”互补争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黄河瀑布。

  欣赏了三组图片,学生归纳美丽的大自然的表现。教师总结。

  1、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无穷;

  2、奇妙的生物世界精彩纷呈;

  3、大自然风光秀丽,美景如画。

  (设计意图:图片观看直观,激发兴趣,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8分钟

  拓展与实践

  小导游活动:请同学们当小导游,介绍自己身边的自然之美。(学生介绍)

  接下来我来当导游,带领大家走进《美丽的安康我的家》。视频播放《美丽的安康我的家》

  我们的家乡很美吧!我们看了这么多的美景,大家总结一下这些美丽的大自然对我们身心健康的作用有哪些?(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1、使我们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2、给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3、培养我们爱自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当导游介绍美景,然后播放视频家乡的美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分析总结美丽的大自然的作用,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升华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6分钟

  小结

  (巩固新课)学生谈谈收获。

  (教师寄语)“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之美,正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你我共勉,让我们在感受大自然无尽的美中更加的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回顾突出重难点)

  作业:同学们学过哪些描写大自然美景的名篇名作?说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3篇(扩展6)

——《自然之道》片段教学设计3篇

《自然之道》片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不前,愚不可及、颓丧”等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体悟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的。

  3、通过学习懂得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教学时我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让学生前后联系,剖析我们一行人为什么“好心办了坏事”;再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横向贯通,引领学生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完成有感情的朗读指导。

  我还充分把握语文课的基础训练点,采取“以读促思,联系对比、换位思考、抓重点词”等方法,反复体会“我和同伴”的行为和“向导”的话语,揣摩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受到启示。

  第一课时

  一、课前经典诵读

  1、背古诗《忆江南》《独坐敬庭山》

  (新旧知识联系,更容易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

  2、过渡语:第一单元以古诗、游记等形式,为我们展现了祖国千山万水山的绚丽多姿,令人心旷神怡,“七月的天山”、“迷人的桂林山水”实在令人着迷。今天要学习的第三单元又将为我们呈现一组关于大自然的文章,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阅读单元导读,明晰学习任务

  1、指名读“单元导读”,并说说本单元的专题是什么,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有哪些?

  (新教材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每组课文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而且每组课文前都有一个单元导读,明确提出了学习此单元的重点及要求,开课前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神奇的加拉巴哥风光,进入学习

  课件播放前的铺垫: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每天都在用它迷人的姿态,无声的语言,启示着我们:滴水可以穿石,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成熟的稻谷低着头,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羚羊、鹿临死时要保护好自己的角不被损坏,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尊严……同学们,你们想走近神奇的大自然,寻找更多的启示吗?下面,就让我们摒住呼吸,先来欣赏一组大自然老师为我们呈现的风光图片。我给它命名为“人间天堂”。

  课件播放解说词:就是南太*洋辽阔的海域,据资料上介绍这里是地球上又一个没有被污染的净土,放眼望去,并不是一片汪洋,星罗棋布的岛屿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蔚蓝的海面上。在众多的岛屿中,我们的作者选择了生物学爱好者必去的圣地“加拉巴哥群岛” ,那是一群火山岛,岛上除雨水外几乎没有淡水来源,可是那里却生活着体重超过300斤的象龟,当初来岛上的西班牙人吓坏了,就用西班牙语 “加拉巴哥”————“乌龟”,为这座岛起了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走进美丽神奇的“加拉巴哥”岛,实地来观察可爱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请大家带上任务,深呼吸,再呼吸,在美妙的感觉中,亲近这片净土,寻找“自然之道”。

  3、板书课题

  (南太*洋辽阔的海域风景如画,非常洁净漂亮,播放那一带的自然风光,一定会激发学生走进书本了解文中故事的欲望。)

  三、初学课文,了解课文梗概

  1、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请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温习昨天自学的生字和四字词语,特别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一定要读准每一个字。

  3、大屏幕检查初学情况。

  4、扫清了文章字词障碍,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内容;还可以根据我提供的四字词语来概括文章内容—————词语连缀法)

  (适当渗透一些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快速阅读、准确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课堂训练

  1、请默读课文,在自己有话可说的地方留下心中所想。

  2、学写课文中要求会写的汉子。

  第二课时

  一、课前经典诵读

  背古诗《忆江南》《独坐敬庭山》

  (旨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板书课题,直接入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9课《自然之道》。

  三、复习

  1、出示词语(齐读)。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初学课文的收获。(指名说)

  四、品读课文,寻找自然之道

  1、为什么我们的初衷与结果会大相径庭,好心就一定有好报,可我们的好心却得不到好报?

  2、随着同学们的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片沙滩,看见了幼龟出洞的那一幕。让我们打故事的开始,走进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人物一路走来的复杂心情,寻找自然之道。

  (1)、指名读3自然段。

  同学们,我们在生物学家引导下,刚上岛时,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体味出来的?

  “突然”

  是啊,出乎意料!始料不及啊!谁再来读!

  啄:“他用嘴啄幼龟的头”,多危险,谁来读?多狠啊!你读!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速度快点!)

  (2)、这个场面真令人紧张、揪心啊,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第4自然段

  我和同伴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焦急读我们说的话)

  我们焦急万分!而向导呢?

  生:若无其事!

  师:若无其事,理解吗?

  生:没有事!

  师:我们在一边着急、担心,揪心,而向导却若无其事,此时,同伴们会怎样看待向导?(无动于衷的向导,铁石心肠的向导,无情的向导,残酷的向导!)

  指导读同伴们的话。

  师:作为旁观者,你是如何理解向导说的“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的?你会站在谁的一边,为什么?这可真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不要管它,随它去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板书: 自然之道

  我和同伴 向导

  震惊 悲叹

  海龟

  师:最后,在我们一群人的爱心呼喊声中,向导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将小龟抱起放回大海。”勉强,你怎么说向导是勉强这么做的,难道他没有爱心吗?他一边走,可能在想着什么?

  (3)、同学们,故事到还没有结束,小绿龟在我们的努力下,算是得救了,可无遮无拦的大海上空,盘旋的食肉鸟也看见了这一切,故事的结局令人震惊?让我们静静的看下面的文字!(5—8自然段)

  (4)、看完这段文字,我们有什么想说的?此时此刻,我们明白了什么,意识到了什么?

  我们从嘲鸫口中救了一只海龟,导致更多的海龟得到错误的信息而断送生命,好心办了坏事,真是愚不可及呀。

  课件展示:理解“愚不可及”

  看到当时突如其来的场面,我们不禁惊叹地说:“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悲愤地说

  绝望地说

  (5)、我们心里开始悔恨,我们错了,我们到底错在哪里呀?(学生自由谈)为了一只海龟,却葬送了成百上千只?看到这一切,我们是怎么弥补的?

  (6)、可当我们听着食肉鸟欢乐的叫声时,我、同伴们是怎样呢?

  板书:悔恨

  (7)、向导心情怎样?悲痛(看图片)无比悲痛地读一读:向导的话。板书:悲痛

  (8)、他是研究生物的,他是爱这些小生命的,可现在……此时,他还能不痛吗,他会在心里怎样惩罚自己?

  3、感悟自然之道。

  同学们,自然界真的同向导说的"那样,没有我们人的帮助,就不会受到破坏,这些小海龟没有我们,不会受到伤害吗?理由是什么?

  体会“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小小的绿龟,鱼贯而行,好像有人在指挥一样,他们有着一套在自然界生存的防御危险的办法!可是我们,唉,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之道呀。

  4、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

  同学们,我们人类有时是最残忍的动物,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会自相残杀。我们毫无节制地索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衡,大自然是会被震怒的。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大海啸,吞噬了30万人的生命。2007年的冬季,我国南方遭受了50年不遇的最为严重的雪灾,波及19个省,约有7786万人口受灾,死亡60人,直接经济损失1153亿元。同学们,看到这一幕幕,听到这些骇人听闻的数字,你不震惊,不心痛。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环保小卫士,遵循自然规律。

  5、(齐读课后赠言)“遵循自然之道,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构建和谐美丽的生存环境。”

  五、小练笔

  如果你是死里逃生的幼龟,你会怎样谴责人类的善意之举?

《自然之道》片段教学设计2

  [ 教学要求]

  1、深入学习“救幼龟”的经过,能与大家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培养复述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救幼龟”的经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

  2、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明白“救幼龟”是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主线“救幼龟”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自然之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道”指什么?(规律) “自然之道”呢?(大自然的规律)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几名同伴在观察太*洋绿龟离巢入海时,出于善心,救下龟群的侦察兵,却最终导致龟群惨遭食肉鸟捕食的悲剧。)

  二、 学习课文3~4自然段,初识自然之道

  1、课文哪句话点出了课题?(叼就叼吧,自然之道。)

  师:向导说的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呢?读了下面这段话你们就明白了。

  2、课件出示: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3、自由读这段话。

  4、通过刚才的读,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体会到的?

  生:我体会到幼龟很机警。

  生:我体会到幼龟很危险。

  ……

  5、这段话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你能把它换成第一人称来叙述吗?

  (1)自由练习。 (2)指名汇报。 (3)师生评议。

  师:同样是看着眼前的一幕,向导和游客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请女生读游客的话,男生

  读向导的话,我读作者叙述的语言。

  6、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现在,你们明白向导说的自然之道指什么了吗?

  教师小结:向导认为嘲鸫啄幼龟,这是自然之道。作为人类,不能插手介入,可是在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声中,他极不情愿地救下了这只小海龟。这样做带来了什么后果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这段文字。

  三、 学习课文5——8自然段

  1、课件出示: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

  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于是,很多幼龟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2、自由读后谈体会。

  3、把上面这段话换成第一人称用巢中幼龟的口吻来叙述。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是我们派出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我们的侦察兵被向导引向大海,我们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于是,我们的很多同伴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4、学到这里,你有何感受?

  过渡:目睹了惨剧发生的经过,游客们后悔莫及,向导更是悲从中来。他们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来补救呢?

  5、指名读有关句子,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四、 创设情境,法庭辩论。

  师:由于人类的无知,致使成百上千的幼龟成了食肉鸟的腹中美食。惨剧发生后,太*洋绿龟家族向国际动物保护法庭提起诉讼,要求法庭对旅行团的全体成员追究法律责任。人类应对此事负责吗?如何看待人类在这件事中的所作所为呢?我们来进行一场法庭辩论。

  1、课件出示:

  对簿公堂

  原告(太*洋绿龟) 被告(旅行团成员)

  要求:讲清案情的经过,讲明自己的理由。

  2、分好角色。

  (1)请你以原告太*洋绿龟家族成员代表的身份陈述惨剧发生的经过。

  (2)、请你以被告旅行团成员代表的身份陈述自己的前后行为表现。

  3、分小组练习。

  4、汇报交流。

  (1)请幼龟侦察兵陈述案发那天的亲身经历。

  师扮演法官:人类救了你,你现在有何感受?

  (2)请幸存的小海龟陈述案情经过。

  (在案发当日黄昏,我们太*洋绿龟家族千余名成员正潜伏在巢内。为了避免受到食肉鸟的攻击,我们照例派出了侦察兵,过了很久,我们没看到侦察兵回来,也没有收到任何有危险的信号,更不知道侦察兵已被人类救走了,以为外面很安全,就倾巢出动。没想到沙滩上空突然飞来了许多食肉鸟。结果,我们的许多兄弟姐妹惨遭毒手。正是由于人类的无知,使得我们家族遭受巨大的不幸。我们强烈要求法庭主持公道,让人类受到法律的制裁。)

  (3)被告陈述。

  师引导:①被告人,原告的话属实吗?说说你们的所作所为吧。

  ②向导,你明明知道这样做会给绿龟家族带来灾难,为什么要明知故犯呢?

  (4)自由辩论。

  师:一方是善心如水,却使另一方深受其害。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判决,我请求辞职。不过,辞职之前,我聘请你们来当国际动物保护法庭的法官。

  (5)通过以上的陈述,小法官们,你们会作出怎样的判决呢?为了避免悲剧重演,你对人类有些什么劝告呢?

  五、 总结升华。

  1、学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人类救下一只幼龟,却使很多幼龟惨遭不幸。如

  果不懂规律,好心也会办坏事。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

  2、师:我们也明白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是自然之道。你们能举例说说哪些是自然之道吗?

  3、 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一些愚昧无知的人在违背自然之道,你能举例说说吗?

  4、 自然之道是纷繁复杂的,但只要我们认识它,尊重它,还可以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呢。想想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的现象?

  5、 教师总结:我们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六、 作业(任选一题)

  a) 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看看有什么发现,受到什么启发。

  b) 搜集资料或调查访问,了解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

  c) 自己动手,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

《自然之道》片段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情感目标: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读出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想象,感知惨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讲的是我和同伴到(南太*洋加拉巴哥岛旅游 ),因(救了一只海龟)而(伤害了许多海龟的事)。这就是课文的插图。

  (二)探究原因,逐步悟道

  一、从图片上我们感受到许多的小海龟受到了海鸟的袭击,这真是惨不忍睹的一幕,造成这一惨状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文中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结合课文说一说,这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是什么?(救了一只幼龟)

  二、对于这件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三、整理学生的问题

  a、我们救幼龟的原因是什么?

  b、为什么说救一只幼龟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现在,就请你们打开书,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一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四、交流,汇报以上问题。

  读完了课文,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

  1、“我们”救幼龟的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a:看见探头幼龟遇险

  出示: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龟巢,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

  在读的过程中,哪些词语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2、点拨:“欲出又止”是什么意思?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请从这段话中找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踌躇不前。

  小幼龟的欲出又止完全是有道理的。因为: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3、你们了解嘲鸫吗?它是一种异常凶猛的海鸟,不仅捕捉体型小的动物,有时甚至攻击跟狗一样体型庞大的动物。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处境多么危险,这个场面多么令人紧张、担心啊!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场,心情会怎样?(紧张、揪心)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b、不顾向导的劝阻

  师:(过渡)此时此刻,面对一只可爱、鲜活的幼龟,而它正危在旦夕,人们怎能无动于衷?如果你在现场,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你会怎么做?

  那文中的我和同伴的反映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读第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

  课文是怎样描写我和同伴的反映的?——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文中是用哪些词语形容我们的心情吗?紧张、焦急

  是啊,我们着急,我们揪心,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向导的态度怎样?可是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的话。文中用了哪一个词来形容——冷淡,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句子。读到这里,你对向导说的自然之道有什么理解?(不要管他,随它去吧……) 板书: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师: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看来,我们救它的态度很坚决。

  师:向导在我们无知而又激烈的逼迫下,是怎样做的?

  出示: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着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想一想,这个句子中的哪个词语进一步说明了向导的冷淡?“极不情愿”,向导不情愿是为什么?是不想救海龟吗?——是因为他知道“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现在,我们再来回读这一段的内容,通过不同颜色的词来比较一下作者及同伴的态度。

  2、看来救海龟是理所当然的,是人之常情,那为什么说救一只幼龟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过渡)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出示: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幼龟多、爬行的速度快)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成群、鱼贯而出)

  师:为什么它们会成群的出来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龟,侦察兵出去好一会儿了还没回来,你会怎么想?(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机不可失……)

  师:是啊,带着一份向往,一份期盼,海龟们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海龟之所以结伴而出的原因的?

  出示: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

  师:成百上千的幼龟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奔赴大海,成了黄昏海岛一道亮丽的风景。可就在这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只食肉鸟。如果你是海滩上的上海龟们,你会怎么想?此时此刻,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金色的沙滩上满是小龟的血迹……)

  师:是啊,幼龟遇险,游人怎能见死不救?救它是人之常情,而正是这人之常情,却给幼龟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三、设法补救,深化认识

  1、师:由于我们的无知,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于是无遮无拦的一大段沙滩顿时变成了食肉鸟的天堂。想象一下,食肉鸟是怎么饱餐一顿的?(引导学生从动作、眼神、声音、气势等方面说,可以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食肉鸟当时的动作、叫声、还建议大家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来描绘。

  2、面对这样的惨况,向导是怎么做的?体会到什么?我和同伴呢?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比较不颜色的词语:摘、抓、奔、奔跑// 赶紧、迅速、气喘吁吁)尽管这样,我们还是不能弥补我们带给幼龟的伤害。

  3、出示: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此时向导又怎样?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1)向导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叹?

  (2)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事情前后他们的态度,一开始我和同伴的态度是焦急、紧张,现在是震惊、后悔,向导一开始是冷淡、而现在是悲叹。

  (3)师: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说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你还会劝告吗?你还会哀求吗?你还会指责吗?现在你对向导的话,有更深的理解了吗?(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

  4、写话练习:假如你是那只被叼走的小海龟,你想说 ;假如你是那只吃饱了的海鸟,你想说 ;假如你是亲身经历这件事的作者,你想说 。

  (四)回归升华,真诚解“道”

  1、师:我们本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在让人感到惋惜的同时,它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自然处处有规律,要遵循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作者经历这件事,回来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这样一句话来告诫人们: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伯罗蒙塞尔 其实作者的这句话也是原自向导的这句话: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2、向导那看似*淡的一句话,却是那么意味深长。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人类也曾因为不了解自然之道,违背自然界的规律,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你了解哪些?(《拔苗助长》《被喂饱的熊是死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五)走出文本,内化“道”

  1、完成小练笔。

  2、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板书设计:

  9、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遵循 保护

  违背 伤害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3篇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1

  一、编制目的

  郫县地处成都*原腹心,是成都市重要的粮油、蔬菜生产基地县之一,常年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面积80余万亩(含复种)。郫县农业不仅关系到全县及周边地区粮食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还在县域经济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农业生产受低温冻害、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难免会出现因自然灾害导致部分地区粮食歉收或绝收现象。因此,为增强我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我县农业生产安全,制定郫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十分必要。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郫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郫府发[2006]34号)要求,结合郫县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三、组织领导机构及职责

  (一)成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骆开富

  副组长:胡晓玲 王 刚

  成 员:各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及农发局行政办公室主任、农技中心主任、畜牧中心主任、农机中心主任、信息中心主任、财务科长、农技中心各科室负责人、农机中心各科室负责人、畜牧中心各科室负责人、农技、畜牧、农机、水利片站站长。

  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发局行政办,由行政办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县范围内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做好突发事件的预报、预警和善后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负责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上报、协调处理及应急物资的准备等工作。

  (二)领导小组职责

  密切注意气候、水情等自然现象的异常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旦接下级突发灾害情况上报,能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奔赴事发现场,指挥抢险、灾后重建和农业生产恢复;

  (三)各镇应急领导小组及职责

  各镇要相应成立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镇域范围内的灾情监测、上报和人员物资的组织、协调工作,辖区内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时的初步调查、核实和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理措施。

  三、工作主要内容

  (一)建立灾害预警、灾后恢复、灾后重建工作体系,加强对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控制和处理工作,县、镇、各科室协同配合,随时注意气候、水情等自然现象的异常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好相关记录、预测、预报工作,准确估计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及时上报。

  (二)预留充足资金、储备足够种子和生产所需农资。种子储备规模一般按种植面积的10%进行,根据我县地域特点约需储水稻、玉米、蔬菜种子4.2万公斤,农资储备225万公斤,两项需预留资金205万元。

  (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人员应迅速行动,及时深入灾情第一线调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及时调运种子、农资等储备物资帮助农户增种补种,最大限度地挽回经济损失。

  四、种子储备和农资储备

  (一)成立郫县救灾备荒种子贮备管理指挥中心,由县委、县*统一指挥,由农发局具体负责备种子贮备的组织、管理等工作

  (二)建立健全种子贮备制度,确保在发生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所需优良种子供应。根据我县具体情况和适宜推广品种,需贮备种植面积2.3万亩水稻种子2.3万公斤,资金58万元,品种选用我县生产表现较好的冈优906、冈优188、辐优838、川香9838、Ⅱ优906等水稻品种;种植面积1万亩玉米需玉米种子1万公斤,约需资金15万元,品种选用石单3号、蓉玉系列等;种植面积0.5万亩蔬菜需种子0.2万公斤,资金需6万元,作物以萝卜、白菜为主。以上种子共需资金79万元。

  (三)严格种子储备内部管理措施,委托县内种子公司承担我县救灾种子储备工作任务,利用其良好的存贮能力、加工、检验等优良设施条件贮备种子,确保救灾种子贮得住、贮得好。

  (四)严格检查制度,定期抽检,定期更换,推陈贮新,确保备用种子调得出、用得上,不影响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五)按预计受灾面积4.5万亩,每亩储备碳铵50公斤计算需储备225万公斤,需资金180万元。

  五、处理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流程

  (一)迅速报告。各镇*一旦发现辖区内重大自然灾情,第一时间内迅速组织本镇应急队伍、应急物资赶赴现场,采取初步的补救措施并同时上报县应急领导小组。

  (二)快速出击。县应急小组接到报案后,应迅速组织人员、车辆、物资奔赴灾情现场,指挥组织抢险自救。

  (三)指导恢复农业生产。县镇两级部门协同配合调查、统计灾害造成的各项损失,指导灾后重建和恢复农业生产,并将受灾情况和恢复农业生产措施上报县委、县*。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2

  为了做好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灾后恢复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保障全县农作物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县实际,特编制2014年县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农业中心工作,本着“预防为主、灾时有备,提高警惕,群防群治”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广大农牧民防灾减灾意识,切实保护好广大农牧民生命财产安全,尽量减少由于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报,树立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增强防范能力。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局长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股站和各乡镇农技人员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一旦发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抗灾救灾,恢复农业生产。

  三、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农业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突发性暴雨洪涝、低温、冷害、风灾、雹灾、霜冻等农作物重大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五、应急组织机构

  农业局成立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属各股站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乡镇农技人员为领导小组成员。

  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植保植检站,办公室主任由局植保植检站站长兼任。

  六、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一)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职责

  汇总、核查全县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应急工作情况,及时报告,提出建议意见;及时收集、反映与农作物有关的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预测预报信息;在发生时期,组织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及时收集、核查灾情,并报告灾情动态;研究决定灾害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的重大事宜,决定启动和解除灾害应急预案;安排部署农作物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农作物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

  (二)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成员股站职责

  灾情发生后,领导小组成员要立即赶赴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各股站都要根据本预案和既定的部门岗位职责立即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协同合作,奋力抢险救灾。

  1、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副组长做好配合并督导各股站和相关乡镇技术人员工作。

  2、办公室、植保植检站负责核查、收集、反映灾情,指导灾后生产;制定农作物灾后生产恢复指导意见、落实各项农作物抗灾减灾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掌握灾后需补种、改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面积和所需种子数量等情况,指导种子调运、供应。

  3、科教股组织开展灾后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土肥站制定灾毁耕地修复及培肥方案,指导开展灾毁耕地修复、地力提升和农作物的科学施肥。

  5、农机监理站建立农机抗灾救灾服务队,组织农机人员和农机具,参与抗灾抢险和灾后恢复生产服务工作。

  6、财务股负责救灾资金的准备和政策落实工作。

  七、预防预警机制

  1、预警信息:主要包括气象局等部门暴雨洪涝、低温、冷害、风灾、雹灾、霜冻等预警信息,全县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2、信息采集:采集内容主要包括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和受灾面积、损失程度和已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3、信息报送:灾情发生后,由办公室向上级人民*和州农业局报告。农作物重大灾害信息应立即上报。因不可控因素一时难以上报详细农业重大信息的,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核查,3日内补报详情。

  八、预警发布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发布预警:

  1、收到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气象灾害预测预报。

  2、发生其它突发性农业自然灾害的。

  九、预防控制

  1、不断完善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灾减灾组织,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强化有关单位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到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2、根据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研究制定关键时段、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农作物抗灾救灾、恢复生产措施,指导多发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适应性种植,提高避灾抗灾能力。

  3、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积极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

  4、及时组织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对未成熟和来不及抢收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护。接到低温冻害等灾害预报后,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立即组织、指导农民采取熏烟、喷施植物抗寒剂、覆盖以及喷灌等相应防范措施。

  十、临灾和灾后的应急措施

  主要采取的措施为:报告县*请求立即做出应急处理,协调有关部门实施防灾预案;迅速组织力量赴现场进行调查,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发展趋势,为县*决策提供准确情报,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确保不成灾。

  十一、应急响应

  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部署抗灾应急工作,向县*报告灾情,申请启动县应急预案;派出技术小组深入灾区调查了解灾情,指导帮助灾区开展农作物救灾工作;研究提出支持灾区恢复农业生产的指导意见。

  十二、应急解除

  当灾害结束,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时,应急解除。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3篇(扩展8)

——语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语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四年级下:《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下:《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Tags: 教学设计   特征   自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