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篇(完整)

2023-01-27 17:00:07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篇(完整)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妥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加线字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 】A.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君将哀而生之乎 B.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C.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D.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甚矣,汝之不惠

【小题3】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三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答案

  【小题1】D(2分)

  【小题2】C(2分)

  【小题3】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小题4】人不能为了获取*厚禄而舍弃“礼义"(或人在接受优厚的棒禄时也要讲“礼义")(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项中前一个“生”是“生存”的意思;后一个“生”是使动用法,“使……活下去”的意思。B项中前一个“苟”是“苟且”的意思;后一个“苟”是“如果”的意思。C项中前一个“加”是“益处、好处”的意思;后一个“加”是“增加、添加”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于”都是“比”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辩”同“辨”,“辨别”的意思;B项中“衡”同“横”,“梗塞,指不通顺”; D项中“惠”同“慧”,“聪明”的意思。只有 C项中没有通假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别通假字的能力。

  点评:点评:解答这类习题的关键是日常学习的积累,学生可以对书下注解强化记忆,同时还可以进行归纳记忆,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小题3】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中运用比喻论证的目的。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中运用比喻论证的作用。

  点评:议论文首段的常规作用有固定的模式,一定要知道,即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下文的议论具有了针对性。不同的开头段具体的作用不同,但基本上概莫能外。

  【小题4】试题分析:观察选文第三段开头与结尾段中的语句,找出作者表现的中心论点即可。第三段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也就是说“ 人不能为了获取*厚禄而舍弃‘礼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判断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第三段开头点明了论点,易于判断。议论文的论点,必须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必须明确,其义不可隐含,。概括论点,可从标题或开头段或结尾段的文字中寻找,如果作者没有明确的提出论点,那就根据文意自己概括。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2

  《鱼,我所欲也》(9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5、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B )(3分)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6、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 )(3分)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分)

  译文: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如使”、“于”的解释各0.5分)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分)

  译文: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加”“为”的解释各0.5分,未补出省略成分扣0.5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2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这篇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是由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1)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0篇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

  ②故患( )有所不辟也

  ③蹴( )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这,这样(2)祸患、灾难(3)用脚踢(4)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3、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

  (意思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2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a.

  b.

  【参考答案】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6个词,共3分,每个0.5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4个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3)简答题:①道理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

  (一)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解释下列粗体字。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向为身死而不受

  (3)得之则生 (4)舍生取义

  9.翻译下列各句。

  (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2)呼尔而与之。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0.文段运用了 、 等论证方法。

  1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8.(1)增加,指带来好处。(2)从前,往昔。(3)得到。(4)舍弃。

  9.(1)为了我认识的贫穷者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2)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3)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

  10.对比论证 例证法

  11.人生下来固有的善良本性,此文指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与课本原文一样,没有书写错误。

  B.第一段空白处应填写的句子是“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与“得之则生”两句中的“则”字用法不相同。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与“是亦不可以已乎?”两句中的“是”字翻译的意思相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词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分析选文第二段画线句体现了孟子语言的什么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通“避”,躲避。(3)侍奉。(4)停止,放弃。

  3.(1)按照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

  (2)从前为了道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意对即可)

  4.作者以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5.画线句体现了孟子语言善用排比的特点,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富于文采和气势。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5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a.

  b.

  【参考答案】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6个词,共3分,每个0.5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4个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3)简答题:①道理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6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23.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2分)

  通 意义

  2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断子之手足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诲汝知之乎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投诸渤海之尾

  25.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26.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的观点,甲文则用 论证了 的观点。(3分)

  27.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3分)

  答案:

  23.“辟”同“避”,“躲避”的意思。(2分) 24.A(3分)

  25.(1)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思想。(2分)[来源:]

  (2)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干这件事吗?(2分)

  26.万事莫贵于义(1分),舍鱼而取熊掌(1分),舍生而取义(1分)

  27.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1分)。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7

  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小题3】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谚、部队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小题1】万事莫贵于义。“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

  解析【小题1】B中二者都是“代词,这”。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贤、是心、莫”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8

  《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翻译:

  【小题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

  【小题1】(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小题1】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小题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9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裘发粟 出: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9.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

  10.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7.1何加:有什么好处。 2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3被:同“披”,披着,穿着 4出:发放 (每空1分,共4分)

  8.(1)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2分)

  (2)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2分)

  9.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2分)

  10.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0

  阅读《鱼我所欲也》中的片段,回答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1)一箪食,一豆羹( ) (2)蹴尔而与之( )

  2.对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B.行道之人弗受(的)

  C.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D.乡为身死而不受(同乡)

  3.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上面选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箪食,一豆羹”在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B.人不能为获取*厚禄而舍弃礼义。

  C.“万钟”在合乎礼义的情况下可以接受。

  D.人不能为了*厚禄失去善的本性。

  参考答案:

  1.(1)gēng (2)cù

  2.D

  3.一碗饭,一盆汤,得到它就能生存,得不到它就不能活。

  4.C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2)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0篇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小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舍生而取义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皆以美于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 是以谓之“文”也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2.分别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

  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A.这种(做法)不也已经可以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B.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C.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吗?这就叫做改变了(自己的)心意。

  3.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合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答案B。A项“而”分别表并列和转折;C项“之”分别作结构助词“的”,人称代词“他”。D项“加”的意思分别是“好处”,“虚夸,谎报”。

  2.(1)答案C。 (2)答案B。

  3.示例: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鱼"喻“生”,用“熊掌”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4.示例:(1)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2)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需要珍爱生命,同时应该用智慧去维护“道义”。如①鲁迅先生,用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②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栏,冒着生命危险,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童,展示了*民英雄的义举。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

  ②故患( )有所不辟也

  ③蹴( )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这,这样(2)祸患、灾难(3)用脚踢(4)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3、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

  (意思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乡为身死而不受( )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出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

  乡为( )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益处;(2)通“向”,从前;(3)侍奉;(4)停止,放弃。

  2、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的东西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义万钟或施舍

  4、“贫贱不能移”或第二句。

  (意思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4

  《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翻译:

  【小题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

  【小题1】(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小题1】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小题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5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节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谓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____________这个比喻来阐述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____________,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4.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祸患,灾难。(2)这,这样。(3)对……说。(4)缘故,原因。

  2.(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3.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天下不如生命珍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4.“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意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6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作者孟子市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蹴尔而与之( )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什么意思?它和本文中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

  4.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的雄辩、善辩。请选择一个角度,对选文加以分析。

  5.根据本文的内容,结合你的阅读感悟,补全下联。

  赴正义,杀身成仁见品德

  因苟利,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儒 亚圣

  2.(1)*厚禄 (2)用脚踢

  3.羞恶之心,即舍生取义之心。义产生于一个人的羞恶廉耻之心,有羞恶廉耻之心的人便会按照义的原则去行事,即便生命受到侵害也会努力坚守道义。于是,为了义,便可以舍生,即使死去,也不做不义之事。

  4.示例:本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增强了气势,加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使道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再次,运用对比手法,鱼和熊掌对比,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乡为”与“今为”对比,通过比较,把道理说得更加清楚,使人印象更加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示例:舍生取义失本性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7

  【甲】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黔敖为食于路 (4)其谢也,可食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小题3:【甲】文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孟子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乙】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题4:两篇文章都谈到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通“避”躲避 厌恶 喂养(给吃,给……吃) 道歉

  小题2: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我就是因为不愿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得这个地步

  小题3:甲文阐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1分) 以鱼和熊掌设喻来引出这个观点;(1分) 贫者不食嗟来之食。(2分)

  小题4:人不能丧失自己的本心,人要有骨气(要舍生取义)。(2分) 甲文中列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就是“失其本心”的事例,阐述了人不能丧失自己的本心,人要有骨气(要舍生取义)的道理(1分)乙文中贫者即使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也表明了人不能丧失自己的本心,人要有骨气(要舍生取义)的道理。 意对即可。(1分)

  试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辟”的通假。“食”的通假。重点识记两个字的含义,常常考到。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的“是故”“于”的意思。2句中“惟”“以至于”的翻译。

  小题3:阅读两文,甲文提出的是“舍生取义”的观点。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的题目就是论述的中心。

  小题4:仔细阅读,找出二者的共同点,“不失本心”舍生取义是本心,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也是本心。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8

  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_____

  (2)贤者能勿丧耳丧__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避”,躲避 (2)丢掉

  2.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

  3.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4.示例: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9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裘发粟 出: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9.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

  10.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7.1何加:有什么好处。 2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3被:同“披”,披着,穿着 4出:发放 (每空1分,共4分)

  8.(1)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2分)

  (2)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2分)

  9.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2分)

  10.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0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者;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孟子是_______________ 时期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2)蹴而与之( )

  (3)万钟于我何加焉( )

  (4)此之谓失其本心( )

  3、文章开篇关于“鱼和熊掌”的论述有何作用?

  4、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本可以一句话写完,可作者却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为什么?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则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

  1、战国 儒

  2、(1)同“避”,躲避 (2)用脚踢 (3)益处 (4)天性、天良

  3、围绕“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形象生动地阐明义比生命珍贵,就像熊掌比鱼珍贵一样,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回答即可。

  4、(1)三句排比,可以加强语势,增强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把孟子对一些人丧失本心的痛心和遗憾表达得淋漓尽致。

  (2)体现出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围绕任意一点回答即可)

  5、围绕“珍爱生命,量力而行”回答即可。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再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意思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3)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0篇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

  阅读《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个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问题。(15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3)所以动心忍性( )(4)困于心,衡于虑( )

  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

  ②

  9.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2分)

  1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阅读答案:

  6.(1)用脚踢(2)为了(3)用这些来……(4)通横,阻塞,不顺畅

  7.D

  8.(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死亡(关键词:是、已、本心、然后、生、死)

  9.人的尊严(骨气) 逆境造就人才

  10.示例: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

  ②故患( )有所不辟也

  ③蹴( )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这,这样(2)祸患、灾难(3)用脚踢(4)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3、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

  (意思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

  《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翻译:

  【小题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

  【小题1】(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小题1】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小题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4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作者孟子市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蹴尔而与之( )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什么意思?它和本文中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

  4.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的雄辩、善辩。请选择一个角度,对选文加以分析。

  5.根据本文的内容,结合你的阅读感悟,补全下联。

  赴正义,杀身成仁见品德

  因苟利,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儒 亚圣

  2.(1)*厚禄 (2)用脚踢

  3.羞恶之心,即舍生取义之心。义产生于一个人的羞恶廉耻之心,有羞恶廉耻之心的人便会按照义的原则去行事,即便生命受到侵害也会努力坚守道义。于是,为了义,便可以舍生,即使死去,也不做不义之事。

  4.示例:本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增强了气势,加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使道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再次,运用对比手法,鱼和熊掌对比,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乡为”与“今为”对比,通过比较,把道理说得更加清楚,使人印象更加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示例:舍生取义失本性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______

  ②被发行吟泽畔______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④遂自投泪罗以死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答案:

  14、(1)①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之意;②同“披”,披散;③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④于是,就。

  (2)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②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意对即可)

  (4)示例:生命诚然高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所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 为了持守仁义而献出生命的。抗元名将文天祥不接受*厚禄的诱惑,宁死也拒不降元,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另外如: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苏武漠北气节等事例)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6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

  8.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向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0.“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案:

  7.略

  8.D

  9.如果是*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10.“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7

  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小题3】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谚、部队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小题1】万事莫贵于义。“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

  解析【小题1】B中二者都是“代词,这”。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贤、是心、莫”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8

  课内文言文,回答10~12题。(8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故不为苟得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12.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

  答: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13~16题。(8分)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③为仁孑孑④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注释】①宜:合宜,恰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孑(jié):谨小慎微的样子。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博爱之谓仁 (2)老子之小仁义

  14.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彼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15.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译文:

  16.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2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满分20分)

  10.参考答案:(1)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2)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每词1分,计2分)

  11.参考示例:(1)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2)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每个句子2分,计4分)

  12

  .参考答案: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1分),确立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1分)。(答出论证方法得1分,论点正确得1分,计2分)

  13.参考答案:(1)谓:叫作,称作。(2)小: 认为……小,轻视。(每词1分,计2分)

  14.参考答案:彼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每断对一处得1分,计2分)

  15.参考答案:(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大意正确即可,计2分)

  16.参考答案:不一致。理由是: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1分),而自己所说的“道德”是包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1分)。(大意正确即可,计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9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作者孟子市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蹴尔而与之( )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什么意思?它和本文中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

  4.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的雄辩、善辩。请选择一个角度,对选文加以分析。

  5.根据本文的内容,结合你的阅读感悟,补全下联。

  赴正义,杀身成仁见品德

  因苟利,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儒 亚圣

  2.(1)*厚禄 (2)用脚踢

  3.羞恶之心,即舍生取义之心。义产生于一个人的羞恶廉耻之心,有羞恶廉耻之心的人便会按照义的原则去行事,即便生命受到侵害也会努力坚守道义。于是,为了义,便可以舍生,即使死去,也不做不义之事。

  4.示例:本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增强了气势,加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使道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再次,运用对比手法,鱼和熊掌对比,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乡为”与“今为”对比,通过比较,把道理说得更加清楚,使人印象更加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示例:舍生取义失本性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0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者;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孟子是_______________ 时期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2)蹴而与之( )

  (3)万钟于我何加焉( )

  (4)此之谓失其本心( )

  3、文章开篇关于“鱼和熊掌”的论述有何作用?

  4、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本可以一句话写完,可作者却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为什么?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则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

  1、战国 儒

  2、(1)同“避”,躲避 (2)用脚踢 (3)益处 (4)天性、天良

  3、围绕“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形象生动地阐明义比生命珍贵,就像熊掌比鱼珍贵一样,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回答即可。

  4、(1)三句排比,可以加强语势,增强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把孟子对一些人丧失本心的痛心和遗憾表达得淋漓尽致。

  (2)体现出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围绕任意一点回答即可)

  5、围绕“珍爱生命,量力而行”回答即可。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再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意思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4)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译文赏析3篇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译文赏析1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2)鱼,我所欲也:鱼是我喜欢的东西。欲,想要,喜欢。

  (3)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

  (4)二者不可得兼: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可得,同义词复用,能。兼,同时得到。

  (5)者也:语气词复用,与“也”相同。

  (6)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需要的。亦,这里同“固”,本来。

  (7)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8)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宁愿)舍弃生命而去求得义。而,连词,并列关系。

  (9)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者,“所欲”是主语,“有”是谓语,“甚于生者”是宾语。于,介词,比。

  (10)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偷生的意思。

  (11)死亦我所恶:死本来是我厌恶的。恶,讨厌,不喜欢。

  (12)故患有所不避也:所以,祸害中有我不该躲避的。患,祸害。有所不避,有不该躲避的祸害。所,代“不避”的祸害。辟,通“避”,躲避。

  (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如使,假如,假使。之,结构助词,的。

  (1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一切能够求生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人、事、物),这里是……的手段。

  (1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假使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莫,否定副词,没有。

  (16)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那么一切可以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1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由,介词,用。是,近指代词,这。

  (1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是故,由此。

  (19)所恶有甚于死者: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

  (2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非独,不仅。

  (21)与贤者能勿丧耳:只是有道德的人丧失这种信念罢了。耳,而已。

  (22)一箪(dān)食:一筐饭。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3)一豆羹(gēng):一碗汤菜。豆,古代盛羹汤的器皿,形似高脚盘。羹,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汤的食物。

  (24)弗(fú):不。

  (25)呼尔而与之: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家。呼尔,吆喝的样子。尔,为副词词尾。之,泛指“与”的对象,译作“人家”。

  (26)蹴(cù)尔而与之:如果用脚踢着让人家来取。蹴尔,用脚踢的样子。踢。

  (27)乞人不屑也:即使是乞丐也不屑接受。不屑,瞧不起。

  (2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义就去接受它。万钟,指优厚的俸禄。钟,古量器,六石四斗为一钟,这里极言其多。不辨礼义,即“不辨以礼义”,不按礼义来分别。

  (29)万钟于我何加焉: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加,增益,这里指所获得的益处。焉,语气词。

  (30)为宫室之美:为了自己住宅的华美。宫室,住宅,上古宫与室同义。

  (31)妻妾(qiè)之奉:妻妾的侍奉。妻妾,正妻和小老婆。

  (32)所识穷乏者得我欤(yú):(为了我)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所,起指示作用。穷乏,贫困,贫苦。乏,缺少钱财。得,通“德”,名词作动词,感激。德我,认为我有恩惠。欤,助词,表示疑问。

  (33)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情愿牺牲生命也不接受。乡,通“向”,从前。为,肯,情愿。

  (34)为:动词,接受。

  (35)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作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是,这些。亦,加强语气,无义。已,停止,结束。

  (36)本心:指舍生取义。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从正面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舍生取义”毕竟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孟子认为“舍生取义”的前提是“二者不可得兼”;如果生和义可以同时兼得的时候,孟子认为则应该“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文中体现了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说。

  [答]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③举例论证。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4.怎样评价孟子的把道义看*心所固有的的观点?

  [答]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5.课文中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6.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9.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10.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1.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二: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4.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2分)

  15.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2.(2分)(1)通“德”,感激。(2)天性,天良。

  13.(4分)(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4.(2分)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15.(2分)答题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言之有理即可)

  三: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避 (2)丧(3)皆(4)患

  2.本段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接着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证这个论点。

  3.你能说说文中“舍生取义”的“义”与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限定50字以内)

  4.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故不为苟得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由是则生而不用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蹴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C.所恶有甚于死者/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6.请说说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的是什么?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避也/且人患志之不立

  C.非独患者有是心也/是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生皆被绮绣/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8.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1)选段中,作者将______比作鱼,将______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___________。

  (2)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此处的“大丈夫”与文段中的“_________”这个词意义相同。

  9.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

  贤者:_________

  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出自该文的成语是_________,现在的意思是:

  1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避(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已的修养)

  12.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阐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13.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1.(1)躲避。(2)丧失。(3)都。(4)祸患,灾难

  2.生,亦……取义者也 正反对比论证

  3.孟子的“义”指的是大义它事关人民,民族国家的利益(或是与进步的,正义的事业有关的仁义),而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有关的江湖义气(或只着眼于个人和小团体的无原则的私利)。

  4.(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会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2)(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敢做苟且偷生的事。

  (3)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5.A

  6.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7.C

  8.(1)生,义,舍生取义

  (2)贤者

  9.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文天祥:“人生自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10.舍生取义 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

  11.D

  12.A

  1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赏析: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呢?孟子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不过,上面的论证只是讲道理。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可见,孟子写这段话是有根据的。“所恶有甚于死者”,当面忍受别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丰厚的俸禄。为什么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现在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不是可以罢休了吗?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5)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和注释3篇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和注释1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1)我所欲(2)也。二者不可得兼(3),舍(4)鱼而取(5)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6)于(7)生者,故(8)不为苟得(9)也;死亦我所恶(10),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11)有所不辟(12)也。如使(13)人之(14)所欲莫(15)甚于生,则(16)凡(17)可以得生(18)者何不用也(19)?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20)也?由是则生而(21)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2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23)贤者(24)有是(25)心(26)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27)耳。

  一箪(28)食,一豆(29)羹,得之则(30)生,弗(31)得(32)则死。呼尔(33)而与之(34),行道之人(35)弗受;蹴(36)尔而(37)与之,乞人不屑(38)也。万钟(39)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40)焉!为宫室(41)之美,妻妾之奉(42),所识穷乏者(43)得我(44)与(45)?乡(46)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47)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48)乎?此之谓失其本心(49)。[1]

  注释

  (1)亦:也。

  (2)欲:喜爱。

  (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胜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

  (27)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则: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36)蹴:用脚踢。

  (37)而:表修饰。

  (3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9)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40)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41)宫室:住宅。

  (42)奉:侍奉。

  (43)穷乏者:穷人。

  (44)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

  (45)与:通“欤”,语气助词。

  (46)乡,通“向”,原先,从前

  (47)乡:通“向”,从前。

  (48)已:停止。

  (49)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的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的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的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作品鉴赏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的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的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的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的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的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的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的之则生,弗的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的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的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的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的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和注释2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注释]

  (1)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2)鱼,我所欲也:鱼是我喜欢的东西。欲,想要,喜欢。

  (3)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

  (4)二者不可得兼: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可得,同义词复用,能。兼,同时得到。

  (5)者也:语气词复用,与“也”相同。

  (6)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需要的。亦,这里同“固”,本来。

  (7)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8)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宁愿)舍弃生命而去求得义。而,连词,并列关系。

  (9)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者,“所欲”是主语,“有”是谓语,“甚于生者”是宾语。于,介词,比。

  (10)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偷生的意思。

  (11)死亦我所恶:死本来是我厌恶的。恶,讨厌,不喜欢。

  (12)故患有所不避也:所以,祸害中有我不该躲避的。患,祸害。有所不避,有不该躲避的祸害。所,代“不避”的祸害。辟,通“避”,躲避。

  (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如使,假如,假使。之,结构助词,的。

  (1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一切能够求生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人、事、物),这里是……的手段。

  (1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假使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莫,否定副词,没有。

  (16)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那么一切可以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1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由,介词,用。是,近指代词,这。

  (1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是故,由此。

  (19)所恶有甚于死者: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

  (2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非独,不仅。

  (21)与贤者能勿丧耳:只是有道德的人丧失这种信念罢了。耳,而已。

  (22)一箪(dān)食:一筐饭。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3)一豆羹(gēng):一碗汤菜。豆,古代盛羹汤的器皿,形似高脚盘。羹,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汤的食物。

  (24)弗(fú):不。

  (25)呼尔而与之: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家。呼尔,吆喝的样子。尔,为副词词尾。之,泛指“与”的对象,译作“人家”。

  (26)蹴(cù)尔而与之:如果用脚踢着让人家来取。蹴尔,用脚踢的样子。踢。

  (27)乞人不屑也:即使是乞丐也不屑接受。不屑,瞧不起。

  (2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义就去接受它。万钟,指优厚的俸禄。钟,古量器,六石四斗为一钟,这里极言其多。不辨礼义,即“不辨以礼义”,不按礼义来分别。

  (29)万钟于我何加焉: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加,增益,这里指所获得的益处。焉,语气词。

  (30)为宫室之美:为了自己住宅的华美。宫室,住宅,上古宫与室同义。

  (31)妻妾(qiè)之奉:妻妾的侍奉。妻妾,正妻和小老婆。

  (32)所识穷乏者得我欤(yú):(为了我)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所,起指示作用。穷乏,贫困,贫苦。乏,缺少钱财。得,通“德”,名词作动词,感激。德我,认为我有恩惠。欤,助词,表示疑问。

  (33)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情愿牺牲生命也不接受。乡,通“向”,从前。为,肯,情愿。

  (34)为:动词,接受。

  (35)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作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是,这些。亦,加强语气,无义。已,停止,结束。

  (36)本心:指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和注释3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1)我所欲(2)也。二者不可得兼(3),舍(4)鱼而取(5)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6)于(7)生者,故(8)不为苟得(9)也;死亦我所恶(10),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11)有所不辟(12)也。如使(13)人之(14)所欲莫(15)甚于生,则(16)凡(17)可以得生(18)者何不用也(19)?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20)也?由是则生而(21)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2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23)贤者(24)有是(25)心(26)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27)耳。

  一箪(28)食,一豆(29)羹,得之则(30)生,弗(31)得(32)则死。呼尔(33)而与之(34),行道之人(35)弗受;蹴(36)尔而(37)与之,乞人不屑(38)也。万钟(39)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40)焉!为宫室(41)之美,妻妾之奉(42),所识穷乏者(43)得我(44)与(45)?乡(46)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47)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48)乎?此之谓失其本心(49)。[1]

  注释

  (1)亦:也。

  (2)欲:喜爱。

  (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胜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

  (27)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则: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36)蹴:用脚踢。

  (37)而:表修饰。

  (3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9)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40)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41)宫室:住宅。

  (42)奉:侍奉。

  (43)穷乏者:穷人。

  (44)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

  (45)与:通“欤”,语气助词。

  (46)乡,通“向”,原先,从前

  (47)乡:通“向”,从前。

  (48)已:停止。

  (49)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的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的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的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作品鉴赏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的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的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的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的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的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的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的之则生,弗的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的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的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的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的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6)

——鱼我所欲也古今异义词 (菁选2篇)

鱼我所欲也古今异义词1

  《鱼我所欲也》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出处

  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舍生取义。”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注释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取:求取义:正义,道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7.患:祸患,灾难。

  8.辟:通“避”,躲避。下文同义。

  9.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0.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1.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4.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5.是:这、这样。

  16.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17.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18.豆:古代盛饭用的器具。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9.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20.蹴(cù):用脚踢;与:给。

  21.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假设。“辩”通“辨”,辨别。

  23.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24.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增加。

  25.为:为了。下文“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èi”。

  26.奉:侍奉。

  2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旧写作“向”),原先,从前,先前。

  29.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现在。为,为了。为(第二个),接受。

  30.已:停止,放弃。

  31.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得

  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5.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

  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代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得之则生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只要是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辟”通“避”。躲避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古今异义词2

  一、通假字

  1.辟:“避”,躲避

  2.辩:“辨”,辨别

  3.得:“德”,感激

  4.与:“欤”,吗

  5.乡:“向”,从前

   二、一词多义

   1.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 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2.而 ①修饰:蹴尔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

  笑而应曰

  杂然而前陈者

  ②顺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三、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四、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Tags: 所欲   答案   阅读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