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3篇

2023-01-30 10:45:10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1  要想学好一门课就必须大量反复地做题,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四年级上册语文走月亮随堂检测题,以供大家参考!  一、读拼音,写词语。  pánróusú  圆()()和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3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3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1

  要想学好一门课就必须大量反复地做题,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四年级上册语文走月亮随堂检测题,以供大家参考!

  一、读拼音,写词语。

  pánróusú

  圆()()和风()

  yùnzàiguànshu

  ()()浇()闪()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月亮()的夜晚

  ()的月亮()的夜晚

  ()的月亮()的夜晚

  三、选词填空。

  明亮柔和

  1.月儿是那样(),月光是那样()。

  铺满洒满

  2.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月光的小路上漫步。

  运载搬运

  3.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作小船,()许多新鲜的花瓣。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走月亮随堂检测题,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2

  1.这篇短文主要是写(B)

  A.“我”B.两个女青年C.老人

  2.文章叙述的事情的起因是(C)

  A.两个年轻的姑娘播放《天鹅》乐曲。

  B.“天蓝色”、“米黄色”不同意让座。

  C.“我”示意让大家挤一挤,让老大爷一块坐下。

  3.第三段标序号的.五句话语序混乱,请把它们重新排列。(只填序号)

  答案:③→①→⑤→④→②。

  4.理解句子,选择正确答案。

  “如果还余下点什么,那就是出现在‘天蓝色’姑娘颊上渐渐泛起的红晕。”这句话的含义是(B)

  A.“天蓝色”姑娘长得很漂亮。

  B.“天蓝色”姑娘羞愧得红了脸。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3

  一、为加点的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漂浮(fófú)横(hénhéng)渡随波逐(zhuózhú)流

  摇篮(nánlán)逛(guàngkuáng)街暖(nǎnnuǎn)洋洋

  二、找出句式相同的句子,在后面打“√”。

  有在水上漂浮的山吗?有!冰山就是漂浮在水上的“山”。

  1.这难道不能说是个奇迹吗?()

  2.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3.蜜蜂为什么那么勤劳?因为它们要忙着果蜜,把甘甜献给人类。()

  4.蜂鸟为什么追得上鹰呢?因为蜂鸟的双翼每秒钟可拍动75次之多,连续飞行几千米是常事。()

  三、课文片段分析。

  有趣的是,南极和北极的冰山出身不同,外貌特征也不一样。南极冰山多是*顶的,个儿较大。北极冰山个儿较小,多是尖顶的。

  1.“出身”是指:

  2.南、北极冰山在外貌上有什么不同?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3篇(扩展1)

——四年级语文的检测题3篇

四年级语文的检测题1

  一、认真读拼音,可要把字写对哟!

  jūɡōnɡchénɡjìchénlièpíjuàn

  ( )( )( )( )

  jīnùrènshichuwùchūzū

  ( )( )( )( )

  二、仿照例句,写句子。

  例:四(1)班夺得了拔河比赛的冠军。

  拔河比赛的冠军被四(1)班夺得了。

  一个外国学生的话激怒了徐悲鸿。

  徐悲鸿创作的油画轰动了整个画界。

  三、比一比,再组词。

  悲( ) 列( ) 努( )

  辈( ) 例( ) 怒( )

  租( ) 绩( ) 倦( )

  祖( ) 级( ) 卷( )

  四、连线

  急匆匆的 星星 热心的 场面

  湿漉漉的 马路 热闹的 观众

  红扑扑的 脚步 热情的 讨论

  亮晶晶的 脸蛋 热烈的 接待

四年级语文的检测题2

  一、看拼音写词语

  juānzènɡlǐnɡwùhuīyìnɡwánzhěnɡyíyuàn

  ()()()()()

  yánzhnɡmánɡtónɡyōnɡbàosànɡshēnɡfēnxiǎnɡ

  ()()()()()

  二、5分钟查字典练习。

  1.角膜:“膜”字部首是()查音序()全字共()画。

  抄出这个字在字典中的解释()。

  2.患病:“患”字部首是()除部首再查()画。

  抄出这个字在字典中的解释()。

  三、比一比,再组词。

  笼()呵()淌()赠()

  拢()河()倘()增()

  膜()尊()娇()哭()

  模()遵()骄()器()

  四、试着补充下边的词语。

  不()自()()()横溢重见()()

  ()泪()眶()()其来()()长辞

四年级语文的检测题3

  一、比一比,再组词。棒()断()续()淹()捧()继()读()掩()仍()秒()休()阵()扔()抄() 体()陈()

  二、下面每组里有一句是正确的,请把它找出来,并画上“√”。

  1.(1)他没有被困难吓倒,继续顽强地工作。()(2)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连续顽强地工作。()(3)他没有被危险吓倒,陆续顽强地工作。()

  2.(1)把这道难题不做出来,我决不去玩儿。()(2)我把这道难题不做出来,决不去玩儿。()(3)不把这道难题做出来,我决不去玩儿。()

  3.(1)爸爸说明天有雨,明天果然下雨了。()(2)爸爸说今天有雨,今天果然下雨了。()(3)爸爸说昨天有雨,昨天果然下雨了。()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小花鹿”可真讨人喜欢。圆圆的脑袋上,一对粉红色的小耳朵向上竖着,仿佛在倾听周围的动静。脸上嵌着两只明亮的眼睛,透蓝的眼眶里,那圆溜溜的黑眼珠还真有神采呢!一张小嘴微微撅着,像是要跟我说话。“小花鹿”的身体是橘黄色的,上面还有乳白色的梅花斑纹。它那条又小又短的尾巴向上翘着,显出一幅调皮的样子。它整天静静地蹲在我的写字台上。我在它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绿丝带,打了个蝴蝶结。这一下,它变得更加漂亮和神气了。

  这篇短文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这篇短文从哪几方面写“小花鹿”讨人喜欢?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3篇(扩展2)

——二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题3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题1

  一.拼一拼,写一写,相信你会写得又正确又漂亮。

  xīyānjiéfēnfāng

  ()望()囱()白()

  Wèihuānyángpēn

  气()()快悠()()出

  二.我能辨字组词。

  烟()结()漂()

  因()洁()飘()

  方()问()未()

  芳()闻()味()

  三.我能照样子用词语写句子。

  1.烟囱里吐出来的不是难闻的气味,而是沁人心脾的芬芳。

  不是……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鸟的歌声更动听悠扬。

  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真希望,烟囱里喷出来的不是黑雾,而是轻盈洁白的`云彩。

  ______不是______,而是__________。

  ______不是______,而是__________。

二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题2

  一、hāqiàn hǎdá yuányuè bāoɡōnɡ nàozhōnɡ

  ( )( )( )( )( )

  chídào tànqì yànɡzǐ bānzhǎnɡ

  ( ) ( ) ( )( )

  二、选字填空。

  元圆园

  1.我们学校的花( )有很多花。

  2.宵节的晚上,我们全家人在一起吃( )宵。

  3.月亮像个大( )盘。

  鸽歌哥

  4.我有一位好( )。

  5.白( )在天空自由地飞翔。

  6.音乐老师的( )声很优美。

  三、我会照样子,填上合适的词。

  1)搬桌子 ( )地 ( )水( )车( )土

  2)喂小鸡 抬( )捕( ) 捉( )抓( )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3篇(扩展3)

——四年级语文随堂练习题 (菁选3篇)

四年级语文随堂练习题1

  一、生字聚会:每空填一个字

  我家的小猫用身子()我的腿,喜欢我给它挠()痒。我写作时,它爱捣乱,()纸可遭了()。

  二、多音字辨析:在括号里填上括号前加点字的读音。

  1、这两批货物都必须打折()出售,严重折()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2、他屏()息凝神躲在屏()风后面。

  三、近义词: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1、暖和——温暖:同:都是指天气不冷不热的意思。异:“暖和”一般是指较长时间里的天气情况;“温暖”一般是指较短时间里的天气情况,另外还有使人感到有温情的意思。

  运用:穿着同学送的棉衣他感觉很(),同学的关怀让他倍感()。

  2、凝视——注视:同:都有特别注意看的意思。异:“凝视”着重指带着某种神情长时间聚精会神地看某一点;“注视”着重指注意力或精神集中地看,也指从侧面或暗中注意观察。

  运用:老师站在教室门口()着她,她依旧()着窗外树上那抹新绿,.丝毫没有察觉。

  3、淘气——顽皮:同:都表示爱玩爱闹,不听劝导的意思。异:“淘气”多用于口语,还可以作动词,表示生闲气,惹气的意思。

  运用:弟弟又()了,妈妈说:“你再这么(),我就要惩罚你了。”

四年级语文随堂练习题2

  1.读拼音,写词语

  wěixù pīkāi jìnchájì nuódnɡ wāiwāixiéxié ménkǎn

  () () () () () ()

  [答案]苇絮劈开晋察冀挪动歪歪斜斜门槛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慌忙--_____ 扩大--_____ 温和--_____

  [答案]慌忙--从容 扩大--缩小 温和--粗暴

  3.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次。正是由于雨来____________________,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次深深热爱祖国勇救交通员,智斗鬼子

  4、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2)鬼子军官用中国国话问雨来小孩问你话不许撒谎

  [答案](1)”!”,”!!”(2):”,,!”

四年级语文随堂练习题3

  1、看拼音写汉字。

  cè hu zhǎ

  良() ()者 ()巴

  2、选词填空。

  慈爱 慈祥

  1).外婆(慈爱)地抚摸着我。

  2).外婆(慈祥)的面容印在我的"脑海中。

  3、写句子。

  尽管人不可能真的留住太阳,但是人可以比太阳走得快一步或两步。

  尽管我一时还不太明白,但我知道,今天自已的确留住了太阳。

  4、辨字组词。

  吟() 策() 禁() 或()

  令() 束() 森() 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3篇(扩展4)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2个一类生字,认识14个二类生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本课所运用的比喻和联想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3.通过学习本课,了解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

  教学准备:

  有关长城悠久历史的文章,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有关长城的"图片、音像资料等。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1)茫:mng

  辽阔,久远,模糊不清。

  (茫茫苍茫迷茫茫无头绪)

  (2)砖:zhuān

  用土坯烧制而成的长方形或方形建筑材料。(砖头金砖瓷砖冰砖)

  (3)戍:sh

  “戈”部军队防守(某一地方)。(戍边戍守卫戍)

  (4)邦:bāng

  国。(故国安邦邻邦邦交)

  (5)凭:png

  (身体)靠着。(凭栏凭借文凭任凭空口无凭凭空捏造)

  (6)膀:bǎng

  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肩膀臂膀翅膀)

  (7)陡:dǒu

  坡度很大接近于垂直。(陡峭陡坡陡然陡直)

  (8)峭:qio

  山势高而陡。(陡峭料峭峭拔峭立峻峭)

  (9)智:zh

  见识;才识。(智慧智能智商智育智谋智勇双全)

  (10)慧:hu

  聪明。(智慧聪慧慧眼)

  (11)焕:hun

  光明;光亮。(容颜焕发青春焕发焕然一新)

  (12)敞:chǎng

  张开,打开。(敞开敞亮宽敞)

  2.正音字:

  嘉峪(y)关崇(chng)山峻岭蜿(wān)蜒(yn)瞭(lio)望屯(tn)兵金戈(gē)铁马五六匹(pǐ)马

  3.多音字:

  旋xun(盘旋)

  xun(旋风)

  供gōng(供求)

  gng(供品)

  单dān(孤单)

  shn(姓单)

  chn(单于)

  膀bǎng(肩膀)bng(吊膀子)pāng(膀肿)png(膀胱)

  4.区别字:

  茫()砖()邦()膀()陡()

  芒()转()帮()傍()徒()

  峭()捎()戊()智()焕()

  消()梢()戍()知()换()

  5.解词:

  蜿蜒盘旋——像蛇爬行时弯曲的样子。

  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

  屯兵——驻扎军队。

  堡垒——在冲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遥相呼应——远远地互相配合。

  金戈铁马——金戈:金属制作的戈。铁马:披在铁甲的马。挥动金戈,骑着战马。意指战争。也形容战士们的威武雄姿。

  浴血拼杀——浴:洗。这里指浑身浸满。全身是血,还依然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故国安邦——使国家安定巩固。

  容颜焕发——容貌、脸色光彩四射。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谁去过长城?讲讲你见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二、看图,初读课文。

  1.看到长城图,你想说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三、交流预习,学习生字。

  四、读文,理清思路。

  1.写了长城不但长而又壮观。

  2.写了长城高大坚固的建筑结构。

  3.写了作者对古代人民的赞叹。

  4.写了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二、小组内分段学习。

  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请抓住有关词语来讲一讲。

  “像一条长龙”“飞过---”“穿过---”“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屹立在---”“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板书:雄伟壮观

  第二段:让我们一起走近看长城来看一看。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这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长城?

  1.建筑材料。

  2.城墙顶上的样子。

  3.垛子、射口的构造和作用。

  4.城台的样子和作用。

  第三段:1.默读,体会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创举?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3.怎么读,更能表现我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1)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2)评一评他人的朗读。

  第四段:齐读。这段是怎么赞美长城的。

  1.“一个伟大奇迹”

  2.“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

  3.“成了------迎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描写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书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听写所学生字。

  二、读一读,积累词语。

  嘉峪关

  浩瀚

  屹立

  苍翠

  陡峭

  创举

  智慧

  瞭望

  山海关

  修筑

  堡垒

  戍边

  豪情

  遗产

  城砖

  凝结

  三、填一填。

  五洲四海、容颜焕发、油然而生、故国安邦、

  遥相呼应、高大坚固、波涛滚滚、崇山峻岭

  四、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通过两个句子之间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第二个句子在表达上更为具体,生动,突出了长城“长”的特点,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

  五、句子的研究。

  这三句话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长城的概括。在语意上来说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囊、级、露”等13个生字,会写“念、级、段”等13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5.学会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教学重点: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3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老虎的图片)(课件出示2)

  师:同学们都认识着这张图画吗?

  师:老虎有什么本领?

  (学生自由说。)

  (师补全板书题目: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的老虎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

  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课件出示3)

  出示提示语:我(谁)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结果演砸锅了。

  师小结: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2.老师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词语,考考你们都读得准确吗?(分组出示课文中的词语)(课件出示4)

  演技 撤换 砸锅 笨拙 逗乐 殷切 半晌 豁虎跳 撇嘴 头罩 羡慕(易读错)

  角色 四脚着地 直冲脑门 露脸 哄堂大笑(多音字)(课件出示5)

  窝囊 糨糊 亏得 窟窿 比划 将就 打瞌睡(这组加粗字)(轻声词)(课件出示6)

  接连不断 唉声叹气 垂头丧气 踱来踱去 通情达理(成语)(课件出示7)

  3.哪些词你觉得很有趣?因为这些词充满生活气息,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哪些词你不明白意思?先从课文中找出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猜猜是什么意思?换个别的意思相同的词试试。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囊、级、露、角、羡、殷、豁、撇、霉、亏、哄、拙、砸”(课件出示8)

  “囊”应读一声,不要读成二声;“角”是多音字,在“三角”中读“jiǎo”,在“角色”中读“jué”;“豁”应读一声,不要读成四声。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念、级、段、俩、练、裤、改、逃、亏、挖、堂、砸、锅”(课件出示9)

  指导书写:“念、堂”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中间宽一些;“级、段、俩、练、裤、改、挖、砸、锅”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段”的第一笔是撇,不要写成横。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得

  1.熟读课文。

  2.把每个字认真写三遍,同桌互相检查纠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3.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4.学会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字词,掌握内容

  1.听写词语。(课件出示11)

  班级 一段 兄妹俩 排练 连衣裤

  改变 亏得 挖了 哄堂大笑 砸锅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体会心理

  1.(出示提示句)(课件出示12)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边读画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看着同班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我……

  老师挑选演员分派角色的时候,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不好时,我……

  老师鼓励我说演老虎不用豁虎跳时,我……

  在老师指导我怎样演老虎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还是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得窝囊时,我……

  演出时,我听到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时,我……

  演完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又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我……

  我至今还不明白……

  2.请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说一说演出前后我的几次心理变化。

  (板书:期待自信紧张不明白)

  3.为什么演出的过程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你有过紧张得的时候吗?回想一下,你有过这种经验吗?

  三、创设情境,仿写心理

  1.心理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自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丰富而生动。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情,你能说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吗?两字、三字、四字看谁说得多?(难过后悔快乐激动兴奋得意美滋滋垂头丧气兴高采烈……)

  2.下面这些情况你遇到过吗?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又会想些什么?(说一说)(课件出示17)

  试卷发下来了,我只考了86分,而且错得都是计算题,我……

  放学路上,我……妈妈做了许多好吃的菜,可我……妈妈问:“期中试卷发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我……我慢吞吞地把试卷拿给妈妈,妈妈一看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心想……可没想到妈妈看了我一眼,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安慰我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自己找找原因,争取下次进步!”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

  四、变换题目,开导作者

  1.作者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锅所以不开心,你觉得“我”真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谁能把题目改一改。你想怎么开导“我”呢?(引导学生说:“我”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2.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不论是好事,还是傻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时同学们要多留心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五、作业

  写读后感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材简析

  课文重点刻画白鹅的性格高傲,从一开始抱回家的印象“左顾右盼,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到“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过渡句统领全文,接着分别从“严肃郑重”的叫声、“大模大样”的步态、“从容不迫”的吃相具体细致刻画了鹅的高傲。从作者的描述中,不难让我们感觉到这种高傲不令人讨厌,而是可爱有趣,让人发笑的。

  教学目标

  1、能从“叫声、步态、吃相”中感受白鹅的高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7自然段,积累好词佳句,能运用若干好词佳句。

  3、揣摩作者写作的表达方式(比较、拟人、贬意褒用)初步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写作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白鹅的高傲和可爱,并能有滋有味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能从看似贬义的词语中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抓傲理脉络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在你们心目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课件出示丰子凯笔下的鹅图片)

  2、课文哪句话直接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

  出示句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3、个性化朗读这一句子,齐读这句话。

  【学法指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书,倡导个性化朗读,读这一句话时,可强调读出“好一个”,也可强调读出“高傲”这个词,虽是不同的读法但都能体现出鹅的`高傲。

  4、作者从几方面来描写这只鹅的高傲?

  师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二、挖傲品词语(学习第一部分:叫声)

  1、课件出示,听听狗的叫声,理解“狂吠”,听听鹅的叫声,对比狗的叫声,理解“不亚于”。

  【学法指导】充分利用课件这一优势,帮助学生从形和声去感受鹅的高傲,并能突破字词教学上的难点。

  2、指名读描写叫声的这段话,找出描写鹅叫声高傲的词语画下来,品读这些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相机板书: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3、师与生合作朗读这一段话,读出鹅高傲的气势。

  4、想象假如这只鹅会说咱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一起来当当“鹅语”小翻译。

  课件出示句子:

  我是“鹅语”小翻译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象在说:“_________。”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象在说:“________。”

  【学法指导】让学生当“鹅语”小翻译,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加强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5、从作者对鹅叫声的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呢?(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6、全班齐读这段。

  7、正因为它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可敬,引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师小结:我们领略了白鹅“叫声”的高傲,表现在见到生人或是篱笆外面有人走路时就会引吭大叫,非常有趣。但白鹅的“步态”和“吃相”这两部分写得更有意思,请同学们自学,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设计

  13、白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叫声 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步态

  吃相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清冷。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很暖、很美。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你会感觉怎样?生:很幽静。师:好的,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刚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诗中描写的意境,那作者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写作背景)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乘舟经过姑苏,把船停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准备天亮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月亮渐渐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开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远处渔船上闪烁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悠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出来,格外的寂寞、忧伤。

  或许是忧于国事,又或许是触景感怀,于是心有万千,这动人的诗句油然而生,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三、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四、分析诗歌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其实枫桥原名为“封桥”,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更名为“枫桥”的,并且从此与寒山寺一起驰名天下。枫桥,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 ”,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师:你说得很准确。

  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来临。

  唐朝杜牧也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乌鸦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动物为生,所以被称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声是“呱——呱——”的粗劣嘶哑声,因此使人感到又凄凉又厌烦,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其实乌鸦还是受国家保护的益鸟。

  乌鸦的嗅觉异常灵敏,它能及时发现地上的动物死尸,还能闻得到从地下散发出的腐尸味而常在有新坟的墓地呱呱乱叫,甚至还能在房前屋后飞过时,捕捉到某个病人临死之前所散发出的特殊异味,然后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发出异样的叫声。可以说,乌鸦常常在乡间预言并见证了一个人的整个死亡过程,并且以口无遮挡的方式提前发出了各种不祥的讯息。加上乌鸦本来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阴冷的形象首先进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据说,人死之前会发出一种气味,乌鸦闻到后,就会停在旁边叫,预示人将死,所以人们就恨乌鸦嘴,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听到它的叫声家里就会死人,所以用乌鸦嘴来形容对事情发展提出不好的预测的人。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我们*时形容教室很安静,常常会怎么说?“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以绣花针的声音来衬托教室的安静。

  那晚上一个人在夜半听到钟声,会是什么感觉?——静、寂寞、忧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拓展二: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板书:毛宁的《涛声依旧》

  接下来我们听一首歌,这首歌有部分歌词是借鉴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歌是毛宁唱的《涛声依旧》。(给学生发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的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听完歌,请同学们找出歌词中借鉴诗歌的部分进行对比。

  对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留连的钟声)

  2、歌词中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的爱情故事。

  青春烂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枫桥古镇边相遇、相识、相恋,最后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怀着一份对对方无尽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枫桥边相遇,面对江枫渔火,古寺钟声,双方蕴积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发出来。经过太多的世事沧桑、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这个人。

  一份真爱,已经错过一次,千万不能再次错过。那种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那种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

  3、我们经常说一个人“饱经风霜”,这个“风霜”怎么理解?

  (解释:饱:足足的,充分;经:经历;)

  举例: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风霜”:形容在岁月中经历得多,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各种艰难困苦,显得很沧伤。

  4、对于现实中受到“风霜”感染、受到“涛声”影响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对于现实中饱经风霜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在关爱中摆脱落寞的阴影,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精神。“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这是歌曲中表达的愿望。

  拓展三: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那你呢?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采取什么方式排解的?(学生自由回答)

  倾诉、转移注意力、听歌、睡觉、吃东西、逛街、旅游、淋雨、喝酒、打球发泄……

  六、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七、作业

  1、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

  听到:乌啼、钟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的火烧云。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组的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重点背诵《观潮》3、4自然段;《鸟的天堂》第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其它部分熟读;《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3、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景物图片 生字卡片 背景资料

  “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

  六、教学设想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第一篇课文为主,附带其他两篇课文。同时,积累语言,通过熟读背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四篇课文连学,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归类、概括。同时积累语言,把景物描写的词语、句子进行归类整理。

  3、实际能力练习。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语文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能力上。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 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五、作业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阅读思考”第2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的战斗精神和热爱和*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CAI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势,奔流而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梨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我体会到: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红旗火光

  铁索弹雨英勇无畏

  火网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遥"

  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 《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活动依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心物相契的艺术景象来表达情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语言品味出景象的特点,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诗歌的"味外之味"。

  3、一首好诗,要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想把握好诗歌形象,领会诗歌的不尽之意,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填补诗的空发觉诗的深层意蕴。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4.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

  2.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知荷兰,激发兴趣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我带大家飞越重洋,做一次跨越国际的长途旅游。请欣赏

  2.出示一组荷兰的风光图片,根据画面内容简要地介绍荷兰。

  (主要了解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特点)

  3.听了我的介绍,你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

  4.教师:是的,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朗读课文,体会牧场之国的韵味

  1.学生默读课文,看看“牧场之国”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一边读一边做记号。

  2.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并读出感受。

  3.全班交流。随着学生的回答,朗读相关的内容,随机教学2~5自然段(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牛

  (1)在这一段里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的牛,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牛?

  随机朗读理解相关句子,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无比尊严。”

  (2)师小结。

  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牛,这么多神态各异的牛,难怪,作者写到──齐读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花牛。”

  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突出“全是”这个词?

  (3)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争取情境再现。

  以同样的方法,随机教学其它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重点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读完课文,我完全同意这真的是个牧场之国。却对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这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不理解。这句话文中出了几次?(2、3、4、5自然段各一次。)

  难道说,以郁金香而闻名的“花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难道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而运河纵横交错的“水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这句话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大家再次回顾课文,结合插图,静下心来想一想。

  2.交流。

  师引导:作者不是否认“花之国”、“水之国”是真正的荷兰。他是通过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被为“牧场之国”的荷兰的深深的喜爱与赞叹。这份喜爱与赞叹,全都融在了这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中了!而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中,作者所赞叹情象又各不相同。

  3.指导朗读。

  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表达对牧场之国这份深深的喜爱与赞叹!

  五、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

  2.查资料,仿写荷兰,如: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两项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其一。

  板书设计:

  22牧场之国

  碧绿草原、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膘肥体壮

  绵羊猪群,悠然自得

  晚霞满天、牛羊歇息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本课是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突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信息,共同讨论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构建新知,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的能力,体现了生活中学语文的大语文关。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本课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教学时在运用视频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及词语辨析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

  2、有感请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同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生活吧!(齐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直奔主题、总体感知课文

  师:通过读书你了解到课文的哪句话与课题的意思相同呢?

  出示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指名并齐读中心句(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

  师评价过渡: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呼风唤雨的是谁呢?又是靠什么呼风唤雨的呢?

  (三)指导精读、积淀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两个问题告诉我们的?(设问)

  (2)师生对读设问句(师问生答)

  (3)师:那么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告诉大家?

  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词语的辨析

  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指名读句子,初步理解发现和发明

  师过渡: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20世纪人类都取得了哪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四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回答、出示片段

  (2)为什么说这些发现和发明都是奇迹呢?(学生回答)

  (3)播放科技短片,进一步理解20世纪的奇迹般的科技成就和发明。

  画面播放:(人类登月球、潜入深海、原子核等;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等)

  (4)出示课件:同学们,20世纪的科技发明还远不止这些,老师将同学们搜集的关于20世纪科技方面的发现与发明的资料做成了课件,看完后你对发现和发明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5)搭配课件词语练习,进一步理解发现和发明(图在上,文字在下)

  指名读短语

  师小结:20世纪出现了如此多的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看完以后你对20世纪有一个怎样的评价?(20世纪真是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过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出示句子: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A指名读句子,说说“改观”是什么意思?它和“改变”的意思有何不同?

  B齐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过渡: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那么上百万年前的农耕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呢?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人类上百万年历史中生活状态的语句

  ②出示句子: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③随即媒体出示———农耕社会图

  ④以图为背景覆盖文字: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师:想象一下没有()没有()的生活该怎么过呀?

  师:一百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师过渡: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能够拥有神奇魔力,那么人类是借助什么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的?

  出示句子: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指名读句子

  师:你在哪里听说过“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神话西游记)

  让学生说说故事情节,活跃气氛。

  师:可是在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真的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出示课件图片:上下对比出图片(千里眼——天文望远镜、顺风耳———雷达、腾云驾雾——民航飞机)

  师过渡:因为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在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速度之快,变化之大足以令我们惊叹,用文中的一句经典的古诗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好吗?

  屏幕出示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齐声朗读

  A理解诗句

  B师范读:听老师读,同学们仔细品味,同学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

  师过渡: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短短的一百年中,人类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齐读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习最后一段

  师过渡: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屏幕出示句子: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1)指名读句子

  (2)师:1923年,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的这句话到八十年后的20xx年,这句话仍然适用,那么到今天、明天、后天乃至将来这句话是否依然适用?

  此时,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同来感受并畅想21世纪的美好明天吧!

  课件:播放科技短片(卫星探测月球、太空出舱)

  (3)小组合作说话练习:看了短片后,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美景吧!(可以是异想天开)

  (4)汇报交流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你们真会想象,相信,在你们刻苦的努力下,这些想象一定会变成现实,我们坚信,21世纪更将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也更将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四)有效练习,扩展文本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成员共同合作,查找资料,然后选择题目,完成一篇科学小短文。选择题目如下,也可以自拟。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上课伊始,播放画面,教师随画面内容,一方面将学生引入文本,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想了解科技创造发明的兴趣。

  2、引导学生直奔主题,课件出示中心句,初步理解“呼风唤雨”这个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指导精读、积淀感悟的环节中,学习第二自然段。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词语辨析,进一步区分“发明和发现”、“改变和改观”两组近义词的意思和用法。

  4、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利用课件中的发现和发明引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播放科技短片,配乐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关于20世纪科技方面的发现与发明的资料,让学生了解20世纪的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进一步理解、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媒体的使用,使20世纪的高科技发明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像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画面给了学生很直观的视觉感受。

  5、在学习第四段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学习引出课文第三自然段,媒体出示农耕社会图,运用课件进行排比句的品析及朗读指导,运用课前搜集到的《西游记》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图片与20世纪的天文望远镜、雷达等现代科技的发明及发现的图片进行对比学习,图片的呈现使学生一目了然,深切地体会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6、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在运用视频资料播放科技短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媒体的使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运用多种媒体与语文课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媒体的使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积淀感悟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运用媒体出示重点句子加以理解并随机指导朗读,突破了难点,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3篇(扩展5)

——四年级上册习作四语文教案3篇

四年级上册习作四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要点,结合习作插图展开想象,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

  2、能有条理地把心中设想的各种美好节日写通顺、写具体。

  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把心中设想的美好节日写通顺,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春节、植树节、护士节、中秋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你们的心里,是不是也蕴藏着许多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呢?

  2、假如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你会设立一个什么节日呢?

  二、指导看图,展开想象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想想每幅图的含义。你根据此图分别可以设立一个什么节?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登高节、爱鸟节、丰收节)

  3、根据自己设立的节日,进一步想象一下人们过节的情景吗?指名说。

  三、指导习作

  1、除了图上所画的节日以外,想想你心中还有哪些美好的节日?

  指名说说:(健康节、玩具节、体育节、成功节、休息节……)

  2、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的?你和别人又是怎样度过这个美好节日的?能不能描述一下?

  3、小组内交流:要求:

  (1)按照一定顺序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以及如何过节的。

  (2)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说说心中的想象。

  4、指名回答,同学评议。

  四、学生写草稿

  1、提出要求:

  (1)展开想象,按照自己的心愿合理设立一个节日。

  (2)有条理地把心中设想的美好节日写通顺,写具体、生动。

  2、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帮助。

  五、点评、修改

  (1)指名读习作,提出优缺点及改进意见。

  (2)学生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1

  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设计美好节日

  如何过节的。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习作四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四种不同的提示语形式,写一段对话。

  【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提示语出现的不同位置,进行学习,在语文百花园中发现、总结规律:提示语在前说后是冒号;提示语在中说后是逗号;提示语在后说后是句号。在习作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语文书、课件

  人物的语言是表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它是反映人物的性格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人物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描写要注意出现的形式,不要呆板划一。

  【教学过程】

  一、阅读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第一朵杏花》,完成下面的表格。

  提示语在前 没有提示语 提示语

  在中间 提示语在后

  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什么事情啊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设计意图:世界上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学生熟悉的课本中来找到我们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因为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教师要通过这个例子掌握这个交际工具,同时吸收精神营养。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让由学生学会变会学。]

  二、认识 说的提示语,发现特点。

  1.说的提示语:交代这话是谁说的,还告诉我们是怎么说的。

  2. 提示语在前,冒号;在后,句号;在中,逗号。

  还有的没有提示语,只有两个人说话可以省略提示语,读者不会混淆。

  如果提示语都是在前,你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枯燥单调。

  因此在写提示语的时候要有变化,告诉大家一句话: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

  3.小结:要写好提示语要注意分段。

  三、巩固练习:请将下面的句子用其他三种不同的语言描写形式来表达。

  例:老师严肃地说:公园里的花不能折!

  (1)公园里的花不能折!老师严肃地说。

  (2)公园里的花不能折!老师严肃地说,折了它,是要挨批评的。

  (3)老师,我到公园那边去折一枝花。

  公园里的花不能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不仅要关心结果,更关注理解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更引导学生探索了学习方法。所以,仅仅发动学生参与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他们研究,探究、掌握。因为感觉到的知识,不一定理解它;但理解了的知识,才会更深刻地领悟它。]

  四、灵活使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使描写更加生动活泼。

  对比练习:

  下面是某一学生的语言描写。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

  班主任来了,说谁踢坏的?

  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

  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

  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

  董小天不承认。

  老师说:别吵了,还有谁看见的?

  没看见。李星说。

  (这段描写显得单调乏味。如果加上符合他们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就会好象真的听见他们的声音。同时添上,说话时他们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就会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

  下面就在这两方面下了功夫,效果大不相同。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

  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

  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有没有人叫我看好?

  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

  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

  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

  那个捣乱鬼脚一跺:我说你这个小丫头,别白天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

  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狡辩。

  老师说:别吵了,还有谁看见的?

  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神情恍惚。

  这段话,就把几个不同人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

  捣乱鬼无事生非,惟恐天下不乱。

  高芳芳对不良行为敢于斗争,不留情面,说出话来尖锐泼辣;

  李星性格软弱,胆小怕事。

  [设计意图: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在练习写片段的过程中走个来回也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

  五、听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录音,练习写片断。

  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了,你!

  男:来劲了,是吗!

  老者: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写作文说到底是考你的想象力的,比如说刚才录音中三个人的对话,你要展开想象,三个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这些话的?想象要有根据。接着往下想:表情怎么样?动作怎么样?特别是那个老者,他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用什么表达。当两位年轻人听了老者的劝后结果怎么样?

  再放录音。想象一下,他们三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这段话的,他们三个人说话的表情动作语气,甚至于包括他们的穿戴,再想象他们听了那位老者的劝告后会怎么样?

  [设计意图:写作教学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观察生活到写作实践,从纪实写生到想象加工,扩大写作范围,开拓写作题材,从而丰富写作内容。]

  六、学生练写,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人物语言的描写形式

  提示语在前说后是冒号

  提示语在中说后是逗号

  提示语在后说后是句号

  没有提示语对话要分行写

四年级上册习作四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要求,采用“ 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领会本次习作要求,采用“ 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闹钟。

  2、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小闹钟在说话。)说的是什么?

  3.揭题:自述(自己述说自己的事情)。

  二、听读

  1.听一听:朗读。

  2.议一议。听了,讨论:闹钟的自述与我们*时介绍闹钟的有什么不一样?

  3.说一说:自愿上台交流。

  教师提示:要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就是这一事物,用第一人称来介绍它的特点,使读者感到很有趣。

  4.评一评。你觉得《小闹钟》这好在哪儿?

  5.品读《小溪流的自述》,用笔画出写得好的词句,说说好在哪儿?

  三、练写自述

  1.启发谈话,开拓选材思路。

  2、独立选材,分组互议。

  出示题目《 的自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印象补充题目,然后分组讨论、交流。

  3、练习写稿,教师巡视指导。

  4、修改评议。

  板书设计:

  的自述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3篇(扩展6)

——四年级语文上册优质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找出“看松鼠表演”的段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4、写一个片段,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通过边读边想,将松鼠表演的几种不同的方式还原成画面,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一、激趣导入

  1.做游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但不说出它的名字,让同学们一猜就知道。

  2.说说你了解的松鼠。

  3、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字词,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文主要写了“我”看松鼠表演及看松鼠做巢的经过。)

  2、找出描写“看松鼠表演”和“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松鼠是怎样表演的?用笔勾画有关的词语。

  2、你喜欢看松鼠的哪种表演?从文字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到了些什么?

  3、小组内交流。(句式:我喜欢松鼠表演,我仿佛看到,我想。)

  4、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读句子:“有的……有的……有的……”

  5、生自由读这一段。

  6、指名读,指导朗读。

  7、齐读。

  8、作者是怎样将他观察到的其中一只松鼠写得生动具体的呢?指名读。

  谁来扮演这只可爱的松鼠?指导朗读

  9、朗读第二自然段。

  五、学法指导。

  1、作者看到了松鼠这么多的表演,是一次看到的吗?看来观察小动物不是一两天的事,我们在写小动物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把每次观察到的不同情况写下来,连成一篇美文。

  2、课文没有单独描写小松鼠的外貌,而是在描写小松鼠时,写出了它的特点:大尾巴,弹跳力好,善于爬树等。小松鼠的动作描写出神入化。作者太聪明了。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写写片段。

  3、片段练习:

  我喜欢看表演。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我注意到其中一只,它。

  4、总结。

四年级语文上册优质教案2

  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3.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朗读背课文言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2.难点

  (1) 翻译文言文

  (2)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咏雪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 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习的课文,就有三位这样的儿童。

  三、正课

  1. 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末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弥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4、质疑: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文雅……

  5、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7、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

  (1) 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

  (2) 笑前一喻,乐后一喻。

  (3) 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8、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纷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好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9、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

  像蒲公英种子

  四.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泳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时间,地点,缘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四年级语文上册优质教案3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理解“也许”、“几乎”的意思,掌握本课词语个:。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对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出疑问,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前后文尝试解决问题:“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件事有关”和“那男孩跟这事有关”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3、懂得亲情的珍贵和友情的珍贵。

  重点难点:

  1、用“前后矛盾”法提出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2、懂得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理清文脉

  1、出示图片,了解白玫瑰的花语:“你是圣洁的。”

  2、揭示课题:这是一枝普通的白玫瑰,但它背后却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枝白玫瑰》。

  3、小老师领读词语,重点理解:应酬、生命垂危、预感

  4、指名分解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5、根据提示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读中理解,质疑解疑

  1、小男孩为什么送给妈妈白玫瑰?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百货商店。作者在圣诞前夕去百货商店为孙儿挑选玩具作为礼物,他在玩具柜前看到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故事就这样发生了——请你默读课文1-3小节,思考:读了课文后你对男孩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男孩的年龄幼小,家庭遭到不幸,愿望迫切等等)

  2、指名三名学生分角色读1——3小节。

  3、评议朗读,教师随机进行指导朗读。

  男孩对洋娃娃的渴望

  男孩的天真

  男孩的悲伤、兴奋等

  (1)指名评议和朗读

  (2)同桌分角色朗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1——3小节。

  4、离开小男孩后,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静,时时牵挂着小男孩。默读4——6小节,发现什么问题吗?提出来和同学讨论一下。

  (1)预设:“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件事有关”和“那男孩跟这事有关”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2)小结:小男孩这么小,家庭惨遭不幸,一个美满的家庭转眼就不再完满,作者真不忍去想这么悲惨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他更不愿小男孩这么年幼就承受丧失家人之痛,所以他始终安慰自己:男孩不会和这事有关,然而,男孩的叙述和报上的描述却是惊人的相似,预感告诉他:男孩和这事有关,他不得不相信残酷的事实。

  三、以读促情,升华情感

  1、再读课文,划出令你动容之处,反复读一读。

  2、男孩把一枝象征着纯洁、高贵的白玫瑰献给了妈妈,然而他再也不能得到妈妈的爱抚,再也听不到妈妈对他温柔的呼唤,他失去了妈妈,想到这,作者放下了一捧白玫瑰,“含着热泪离开了……”,看到这儿,你想说些什么呢?(小男孩、作者、司机)

  四、总结

  1、课文里出现了两个人物,5岁男孩和作者,请你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对这两个人物做出评价。适时板书:亲情可贵爱心无价

  小结:这枝白玫瑰代表小男孩对亲人的爱,代表“我”对小男孩的同情和真诚的爱心。正是因为有了可贵的亲情、无价的爱心,我们的生活才显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珍惜所拥有的亲情,献出一份爱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温馨、幸福……

  2、课文对人物的语言作了精心的描写,让读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知道了有关小男孩以及他家庭的不少信息,让我们也来学学人物语言的描写,同时对几种对话形式做复习和巩固。

  小结1——3节中的"对话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无提示语(补充:课文中还有一种形式未出现,即提示语在中)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3篇(扩展7)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附:板书:

  潮来前

  观潮潮来时 (时间顺序)

  潮过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潮来前 远笼罩白雾 风*浪静

  1、观潮 潮来时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潮过后 近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具: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 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浪静

  (板书)观朝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3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

  【学习预设】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入文理观潮:

  ⑴ 导入:

  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受它!

  ⑵ 读文:

  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朝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个句子。

  (第2自然段的第2句。)

  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

  (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

  壮观、奇特。

  (3、4自然段。)

  ⑴ 点拨句子:

  ① 点拨句1: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

  ② 点拨句2: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③ 感悟形象:

  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④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奇:声音、形状。)

  ⑵ 精读第四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① 范读,朗读感受:

  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潮水的长:

  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水的高:

  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高、声音响: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④ 欣赏课件:

  同学们谈得都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⑤ 品读回味:

  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谴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⑥ 对话追问: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⑦ 美读升华:

  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⑧ 配乐朗读:

  潮来时的3、4自然段。

  (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静到高昂,顿挫有力。)

  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⑴ 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⑵ 适时点拨感悟: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⑶ 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⑴ 过渡:

  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当然,*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

  ⑵ 引读:

  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

  (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朗读: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一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器官,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四年级上册语文随堂检测3篇(扩展8)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可见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怪不得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写过“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样的诗句。

  (将士、血战、兵戈……)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评:人文性,不管怎样理解,说成是人类、文化、文明也罢,说成是人性、修养、情操也罢,总之,必须承认,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想活动。它的物质基础仍然是语言。而且,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学生对古代战争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此要结合一些资料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

  二、新授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中“人”指的是――?(戍边的征人)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让我们从上一句诗中找答案。(明月,边关)

  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

  为了理解这句诗,让我们先看一段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来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征人们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出示)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泪;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评: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征人的苦,以及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战争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古代的边塞诗,也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让我们齐读。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后两句讲了什么?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汉朝李广将军)

  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

  让我们看一段资料: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太守,匈奴人听说后,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地区。

  结合资料,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教师提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小结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一齐读全诗。

  [评:在这节课中学生深深地体味到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国家的爱,这一切都是对和*的渴望。在人文性体验上,给学生一个正确地认识,从小树立对和*的热爱]

  三、结课升华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古诗,更结合了大量资料,读出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的渴望,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我还有一些资料可作为这首诗的补充。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师: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的可贵,我们呼唤和*。

Tags: 上册   四年级   语文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