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2023《华南虎》教学反思3篇(完整)

2023-03-30 17:30:05

《华南虎》教学反思1  新课程教学改革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我认为创建一个和谐的、互动的课堂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基础。在《华南虎》的教学中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注意了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实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华南虎》教学反思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华南虎》教学反思3篇(完整)

《华南虎》教学反思1

  新课程教学改革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我认为创建一个和谐的、互动的课堂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基础。在《华南虎》的教学中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注意了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任何环节中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首先,在备课时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华南虎》是一首借物抒情诗,它写了一只身陷铁笼的老虎的不屈的身影,斑斓的花纹,滴血的趾爪和火焰似的眼睛。这首诗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它以华南虎为象征,通过笼中老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残酷现实的反抗来表现诗人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学习的难点在于通过关键句来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从而培养一种高尚独立的人格。学生已阅读过诗歌,也掌握了一些阅读诗歌的方法,因此,我抓住关键句让学生充分讨论,注重学生的自我领悟,教师只加以适当的引导,以使学生领悟的更深。但这首诗比以前读过的诗隐晦含蓄,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特殊的历史背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引起讨论,进而钻研文本,让学生自己来答疑解难。老师则鼓励学生提问、联想、交流,并适时的总结归纳,将讨论引向深层次。为此我预设了几个环节:自读诗歌与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难→品味语言、体会意境→体验与反思→拓展与延伸。在第一环节中,我请学生从各种角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并在学生的解读中概括出不同的观点形成争论。

  然后在第二个环节中深入文本进行探究。第三个环节主要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抓住典型性问题进行讨论。第四环节回归文本,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以完成“意会”的过程。体验与反思则把学生的目光由诗歌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在拓展与延伸中,我补充了诗人的另一首代表作《半棵树》,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诗人牛汉以及他的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调动起学生课后的阅读兴趣。我认为这一点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都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学的过程,是老师引导的过程。

  另外,在教学中我运用肢体语言、口头语言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他的想法对老师、对全班同学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几乎正节课都站在学生中间;请他们回答问题时都站在他们的附近亲切的发出邀请;当他们回答时都在他们的身边仔细聆听,决不中途打断他们的话;提问也采用商讨式和征询式的语言,给学生以亲近感。如:“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你觉得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这有利于激发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发展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说出”是学生自主的进入课文后,作为阅读个体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的审美再创造。

  2、 要选准切入点,理清知识点,激发兴奋点,培植发散点。

  选准切入点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氛围都应有不同的切入方式,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在《华南虎》的教学这中,我以学生们用成语、俗语、诗词等来说说他们心目中的老虎形象为切入点。因为这一类词语在学生的头脑只储存的比较多,且大多是威风凛凛的形象。再配以一定数量的图片,那么,诗中的“不屈的灵魂”就有了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学生们会非常想知道高贵的王者到了笼中会怎样,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理清知识点在这首诗歌中就是理清老虎、观众、铁栅栏等形象的象征意义。这是实现教学互动的载体。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激发兴奋点就是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华南虎》的教学这中,我请学生从各种角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并在学生的解读中概括出不同的观点形成争论。这一争论点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高涨,促使学生自觉的、积极的研读文本。

  培植发散点这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学过的知识,并加以发散。这表现在学生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并赋予了新的内涵。这还表现在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读诗人的其他篇章,以一反三,甚至更多。

  在教学中缺憾总是难免的,我的遗憾也有几点:

  1、我的教态、教学语言还有一定的问题,缺乏灵活性。比如在初读诗歌, 从各种角度谈谈对诗歌的看法这一环节中,有的同学提出了一些问题:“观众为什么是‘胆怯而绝望的’”等。这些问题看似较为零散,其实都与主题有关。我只要用一两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把它引导到主题这一争论点的探讨上来。但我就因为在教学预设中把这些问题的提出安排在了质疑解难环节,就没有作解释。课后有同学就问我上课时为什么没有理他,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如在诗歌现实意义的探讨上,我直接提问“这首诗歌有何现实意义”。如果能把“现实意义”这个词换成“启示”,就更贴近学生了。

  2、虽然我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有很多学生不敢发言,或者是不愿意发言。这就说明这一课堂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和谐,还有某些东西让有的同学感到了压力而不敢发言或者是不愿意发言。也有部分同学的学习过程还是消极的“等、靠、听、记”,没有主动地去追求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我深深的感到要真正构建一个自由、*等、互动的课堂任重而道远!

《华南虎》教学反思2

  《华南虎》一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如何深入理解和把握诗中蕴含的感情,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经过反复考虑,再参考朱则光老师执教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课和孙锋老师执教的`《海燕》一课,

  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1、依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目的是想借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渲染课堂学习的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在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和为自由而抗争的气氛中进入诗歌的学习。

  2、学生朗读诗歌。这是确保学生对诗歌内容把握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安排了四遍朗读。第一遍是自由朗读,第二遍小组确定展示形式并试着合作朗读一遍,第三、四遍是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3、说出读完课文后卧在你面前的是一只怎样的华南虎。意在让学生通过对

  华南虎形象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华南虎那不羁的灵魂,进而把握文章的象征意义。

  4、品析文章语言,读出作者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5、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6、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可一堂课下来,却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可以说这是一节极为失败的课。静心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流程设计还有欠缺。如在第二环节中,我可以安排两遍读,第一遍自由读,第二遍小组读,并在读之前下达读的要求:说出卧在你面前的是一只怎样的华南虎。这样一来会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效率。

  第二、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过硬。记得以前评课时,有位老师曾经说过,学生是很敏感的,教师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眼神都会影响到他们。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表现至关重要,但,这恰好正是我的弱项。每每听课,心里总是想:面对如此多的行家里手,我的教学设计、课堂语言,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都必须确保它的准确性;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到各个听课老师的喜好,以免教学环节出什么差错。正是这种担心,一而再地影响了自己的课堂情绪。前怕狼,后怕虎,做什么也放不开手脚,连说话都会有许多颤音。学生见这情景,要再有敢于展现自己的,应该是属天塌下来我来挡之类的豪杰了。其实究其根本还是老师的知识储备不够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路子,总是听听这个觉得好,看看那个也不错,总想让自己的课能将所有的亮点都展示出来,但正是这种考虑使自己的课上的是漏洞百出。

  第三、忽视了教材与学生的整合。因怕出笑话,所以对教材格外用功钻研,把备课的重心放在了对教材的把握上。可教材钻得越深,越感觉学生把握会不到位,设计的课堂环节就变成了自己的爱好,连课堂的组织语言也浅入深出。于是便出现了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局面。如此以来,课堂哪还能活起来?不死就是烧高香了。

  第四、任务下达不够明确。如在准备与交流华南虎形象时,很简单的问题却用去了很长时间。我想,要是把这个问题融到学生的朗读这一环节中,在读的过程中带上点小问题,这样就使朗读变得有层次了,且会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原因,如为小组合作而让小组合作,为评优而作秀等等。不过这节课让我进一步认清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日益成熟!

《华南虎》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在深深的思忖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将运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不能上成说教式的政治课,又不能上成单是知识传授的训练课。原先,在上课的理念上曾遵循12个字,也是*日上课与听课的心得之悟,我觉得一堂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融融。”当上完这节课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想,给它充加了八个字,那便是“沉思默默,感受深深”。我想这20个字将成为我今后施教的座右铭,也会让这样的语文教学观落实到今后的语文课堂之中。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兴味盎然、丰富多彩,充满文学的气息。也让语文的味道更加的浓郁隽永。同时,让批注式自学和随笔杂谈式练笔与博览群书有机结合,让课外量的积累推进课内质的飞跃!


《华南虎》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华南虎》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华南虎》教学设计10篇

《华南虎》教学设计1

  【教材依据】

  《华南虎》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三篇阅读教材。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学生主体、老师主导,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分析:本课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诗创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一次,在桂林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但在“我”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只通常意义上的老虎,而是另一个“我”。那“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破碎的牙齿”“铁笼”都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境遇:当时在干校的绝大部分学员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别的城市,而自己是属于少数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心情异常沉重。正如作者所说:这只虎与我当时的境遇是何其相似啊!而“灰灰的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则深深震撼了“我”,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发自“我”的灵魂深处,诗人借虎喻人,全诗赞扬的是华南虎,表现的却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学情分析:我担任七年级(3、4)两班的语文教学,共有学生98人。根据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本班学情比较了解,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优等生约占10%,这部分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丰富的课内外知识,课堂反应迅速,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在学习上常有“吃不饱”的现象;中等生65%,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较差,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但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各种作业,基本能跟上教学步骤的需要,学习上处于“刚吃好”的状态;还有25%的学困生,学习基础差、习惯差,总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成绩很不理想,学习上有“吃不了”的现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背诵诗歌。

  2、了解“华南虎”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

  2、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意境,理解诗作蕴含的感情及社会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培养学生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把握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重要方法。本首诗歌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和丰富的内涵。以诵读带动全诗的学习,从而深入理解“华南虎”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鉴赏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即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诗句,了解诗中众多形象所表现的深层含义,进而把握形象和主题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制作PPT课件。

  2、学生预习:熟读诗歌;搜集并整理作者相关知识;查资料书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充分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深层研讨,把握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鲁迅的“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引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背景简介。(学生交流,老师明确)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创作诗歌,是“七月派”的重要成员。“*”期间,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主要作品有:《华南虎》、《半棵树》《掉念一棵枫树》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和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本事写于1973年6月,人们的精神自由受到严重束缚的十年动乱时期。

  2、听课文录音,感知华南虎的形象。“华南虎是一只______的老虎。”(鼓励学生谈出个人感受)

  三、合作交流,深入学习。

  <一>形象探究: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2、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补充;代表汇报,集体小结)

  3、对华南虎,“我”和观众的态度有何不同?你对“我”和观众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只要扣紧课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二>理解主题:

  品读诗歌最后一小节,思考:

  1、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联系诗歌写作背景理解).

  2、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3、作者在这里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了什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鼓励学生谈出个人感受)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诗人以被囚禁在笼中、失去自由还饱受摧残嘲弄的华南虎形象为象征,表现了自己及同类人在艰难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你能说说诗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吗?

  2、请同学们诵读课本P213页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一诗,试比较它和《华南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困厄中坚毅不屈的华南虎给了诗人的灵魂以震撼。的确,追求不屈服、不苟活的亮丽人生,是诗人的思索,其实也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人生追求的方向。同学们,在悲怆和困顿中成就的,是伟岸,是卓绝。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让我们以强者的姿态告白人生,告白自我吧!

  六、作业

  1、熟读诗歌。

  2、请写一篇《华南虎》读后感,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华南虎

  牛汉

  观众:冷漠无情、愚昧无聊、人格堕落、市侩可笑

  老虎:高傲不羁、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勇敢抗争

  “我”:良知未泯、深有感悟、超越苦难、奋然前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在深深的思忖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将运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不能上成说教式的政治课,又不能上成单是知识传授的训练课。原先,在上课的理念上曾遵循12个字,也是*日上课与听课的心得之悟,我觉得一堂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融融。”当上完这节课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想,给它充加了八个字,那便是“沉思默默,感受深深”。我想这20个字将成为我今后施教的座右铭,也会让这样的语文教学观落实到今后的语文课堂之中。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兴味盎然、丰富多彩,充满文学的气息。也让语文的味道更加的浓郁隽永。同时,让批注式自学和随笔杂谈式练笔与博览群书有机结合,让课外量的积累推进课内质的飞跃!

《华南虎》教学设计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二)能力培养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2、分析“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体验

  1、感受华南虎执着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

  2、培养自己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的人格。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导入:大家看到了怎样的一只老虎?(生:威武、勇猛、自由、高贵……)

  有一位诗人,来到桂林,他没有被旖旎的漓江风光所吸引,却被动物园中一只身陷铁笼的华南虎触动了。于是,华南虎刚毅的背影,凝结着鲜血的趾爪和火焰似的眼睛就深深地烙印在一行行诗句里。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牛汉的《华南虎》。(出示题目)

  一、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学习生字)

  二、诗歌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诗人的情思.下面请听录音,思考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明确:这只美丽而强健的华南虎,被囚禁于牢笼中,远离广袤的山林,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和屈辱。注意第四节有关句子。)

  三、这样的一只华南虎,他会怎么做,他具有怎样的个性?文中哪些诗句能表现它的个性?请大家选读课文,勾画出这些句子加以说明。

  1、“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为什么受到这样的屈辱还能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而且还居然“悠悠地在拂动”,它不愤怒吗?从中你还看出什么?(囚禁在牢笼中,遭到毒打利诱之际,仍坚守着自己的尊严,还有比这更可贵的吗?这是对世俗的蔑视和无声的*!)

  2、“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尊严是永远不会被打败的。“苍苍莽莽”给你什么感觉?苍苍莽莽的山林才是华南虎灵魂和力量的家园。)

  3、它都一概不理(高傲的灵魂怎么会向世俗低头?)

  4、“灰灰的水泥墙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一道一道”说明一次次抗争一次次失败,“血淋淋”暗示怎样的不屈努力!“沟壑”为什么会像“闪电”?你读到这里,感觉最强烈的是什么?)

  四、 揣摩品读。将学生分成四组,各发给记录纸一张,每组讨论一题,小组选一名同学记录,一名代表发言,其他补充发言。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 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2、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观众为什么是“可怜而可笑”的?注意联系“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3、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在华南虎面前“我 ”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4、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这只是在描写华南虎斑纹和眼睛的颜色吗?)

  明确:

  1、华南虎的“心灵”感到“屈辱”的原因,不在于观众对它的欺凌,而在于它从此永别了自由的土地,隐身于龌龊的人世间,它深味这世界的苦难、凄凉与无望,内心感到的是无尽的孤独和忧愤。

  2、观众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卑微的他们即便是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所以说他们“可怜”;无聊的他们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所以说他们“可笑”。

  3、“我”也和其他人一样,隔着铁栅栏来“观赏”华南虎。但是,“我”毕竟良知未泯,从老虎“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悲愤”中,“我”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感到了现世众生的人格堕落。“我终于明白”,“我羞愧”,“我”“离开”,“我”“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这声音来自“我”的灵魂,它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灵魂的觉醒。

  4、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五、下面观看影片,给华南虎取副标题。人们常说,每首诗有一个“核”,有一个感情的爆发点,最后腾空而过的华南虎滴血的趾爪就是它不羁灵魂的再现。小结:“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内心,迫使“我”作一场灵魂的追问。“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六、假设你被关在“笼子”里,你如何面对你的处境?你追求怎样的境界?(出示两则材料你愿意做?)

  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只华南虎呢?(两则材料)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不羁的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七、深情诵读

  八、给牛汉或自己画像

  九、展示课件。

《华南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坚持阅读的个性体验,要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诗歌创作的象征手法,及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2.过程和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诗歌的象征意义去思考一代知识分子在特殊时期的生存状态,并且鼓舞自己在人生的困境中永不低头。

  教学重点

  联系创作背景理解对诗歌进行解读。

  教学难点

  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共同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华南虎,牛汉),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规律: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理解的角度可能有差异,其实一切文艺欣赏皆如此,自古以来我们就提倡这种阅读观念。对于这首诗歌,老师就鼓励你们说出自己的见解。

  首先请同学们出声自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请教同桌或老师。(教师下去巡查指导)

  二、初步感知诗歌

  学习诗歌,读好诗歌首先要理解,理解了才能读进自己的感情,所以首先来谈一谈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

  1.先从内容上谈整体印象。

  2.再细致地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对于“华南虎”形象的理解。

  3.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自己所结合的诗句进行朗读。

  4.教师针对同学们的发言,做出总结。

  5.抛出讨论的问题:这只老虎被囚禁,他想要冲出这个牢笼的束缚,并且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他的生活应该是很不开心的。但是诗歌中有这样的两处句子“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还有“又长又粗的尾巴,悠悠地在拂动”,“安详”、“悠悠”两个词语好像写出老虎很享受的样子。你们怎么理解呢?

  ……(同学发言)

  总结:不管老虎当时在想什么,他的安详和悠然绝不是向人类的一种屈服,决不是和人类的合作,他没有沦落成一个为他的敌人表演的小丑,他活他自己。老虎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他固守着的是灵魂的高贵,精神的自由。(点出虎的形象意义的核心)

  6.自古就有诗言志,诗言情的说法,那么你怎么看待这首诗歌的主题,作者描写华南虎要表达什么思想?

  (此处学生的理解没有涉及到诗歌的创作背景,很有可能是表面化的,停留在对虎的解读。)

  7.关注文中的“我”,读最后一节诗歌,谈谈作者想法。然后从内容上关照到第二节,对两节诗歌同时阅读。解决问题:作者对虎的境遇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对虎有怎样的期望?

  作者对虎的遭遇同情,感到痛心,他希望看到虎坚强不屈地继续反抗下去,相信精神的自由终究会战胜世俗的卑劣。

  三、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含义

  1.读完第二节、第四节诗。问:如果作者是一只被囚禁的虎,他会像老虎这样做吗?(此问题将对虎的解读由动物的层面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

  结论:作者也会像这只华南虎一样去奋争,不会屈服。那么诗歌就不是单纯在写一只华南虎的生活,而是有人的影子。含有象征。

  2.华南虎象征什么样的人?

  象征着在压迫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的人;永不言败的人;生来高贵而不会被任何的困难吓倒的强者;象征能保持精神自由的人……

  3.诗歌中其他象征体的分析。“铁笼”“栅栏”“水泥墙壁”“山林”“火焰”(由学生找学生分析,不全面教师再做补充)

  四、结合背景,解读作品内涵

  1.介绍诗人资料和创此诗创作背景。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每首诗都应该写明创作的时间,这对了解诗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也就是说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我们看诗歌的写作时间,是1973年,那是*历史上没有诗意的年代。(引导学生阅读的深入和细致,从诗附带的创作时间谈起)

  介绍诗人资料以及创作背景。

  2.讨论:桂林山水甲天下,诗人为什么没有写到桂林的山水,而去写了动物园里的一只华南虎呢?

  是借老虎的精神来象征自己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人格的固守。

  3.启发:这只老虎仅仅象征了诗人自己吗?

  象征了当时深受迫害处于困境中的无数有良知没放弃人格和尊严的知识分子。

  4.讨论:“我终于明白了”作者明白了什么?(对“我”形象的解读,对诗歌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气氛、政治气氛中,自由是乞求不来的,只有争取,那么争取不来的只有超越,像老虎一样超越了肉体而固守精神上的自由,虽然孤独但不会堕落。这种俯视、蔑视现实中芸芸众生的高贵,只有经历磨难的纯粹的知识分子才会写出这样的文艺作品,这是发自他们灵魂深处的声音,是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现实的精神的大自由!所以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板书)

  5.探讨诗歌的现实意义。

  6.带着理解;朗读诗歌。(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五、教师总结,留作业

  出声读诗歌,解决字词障碍。

  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中间可能有不同的声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学生发言。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

  自谈理解。要结合诗句。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

《华南虎》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的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的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老虎禁不住人类的诱惑,失去了虎威,从山林走进了动物园,但是,并不是所有被囚的老虎都这样。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虎,以它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录音。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期间,当时诗人被迫在一个“干校”接受“劳动改造”。那时,人们的精神受到了严重束缚。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诗文赏析:

  1、先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节奏和感情,并为生字词注音。

  栅栏(zhàlan)斑斓(bānlán)呵斥(hēchì)抽搐(chù)趾(zhǐ)爪铰(jiǎo)掉沟壑(hè)不羁(jī)

  2、自由朗读这首诗,(2分钟)思考:

  问题一: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我”看到的这只在笼中的华南虎是个什么形象?请用诗文中的原话概括。

  华南虎处境:被囚禁于人类的牢笼之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

  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又长又粗的尾巴、健壮的腿、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3、齐读第三节,教师点拨节奏和重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二:观众在老虎面前和诗人眼中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是一群“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的人.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

  他们卑微,即使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

  他们无聊,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

  他们自以为是,蔑视老虎向往的“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向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

  问题三:请看这一节的最后两句:“你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觉“屈辱”有两层含义:

  浅层的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觉“屈辱”;

  深层的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觉“屈辱”。

  4、快速阅读1-4节,思考:

  问题四:和观众相比,笼中的华南虎在诗人眼中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课文中的哪些诗句能表现它的个性?

  华南虎的个性:高傲不羁、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向往自由

  课文中的诗句: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威武不屈、勇于抗争

  问题五:面对这只华南虎,诗人的心情怎么样?诗人为什么会感到“羞愧”?诗人明白了一些什么?

  “我”感到“羞愧”是因为“我”也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我”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问题六:通过以上分析,怎样理解诗中的“观众”、“铁笼”“我”的含义?

  “观众”——无耻、无聊、冷漠、市侩、卑微、自以为是、有时助纣为虐

  “铁笼”——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的囚具。它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我”——良知未泯,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的灵魂的觉醒

  5、诗人写诗讲就意象,并借助意象来表达一种情感。(回忆《未选择的路》)那么,本文的意象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学生总结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本文的意象是华南虎.

  象征.

  本诗的象征意义: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渴望精神自由、渴望人格独立

  6、齐读全诗,结合课本剧和写作背景思考:

  问题七:《华南虎》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应如何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写于最没有诗意的时期——70年代,表现了在当时特有的政治环境下,*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想要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的人们,应该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四、巩固扩展

  (1)联想和想象练习

  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象,表现被困的华南虎的心路历程。

  (2)比较阅读:布莱克《老虎》

  谈谈它们的区别和文章的感情,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

  斑斓的面孔不屈的生命

  火焰似的眼睛执著的灵魂

  又长又粗的尾巴渴望精神自由

  健壮的腿渴望人格独立

  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华南虎》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从诗人观察思考的视角入手,从诗句的实写和虚写中,感悟诗句背后华南虎形象的象征意义。

  2、能在不同文体、类似题材的诗文的比较阅读中,深层思考自由与生命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生活化导入

  素来生性刚烈威猛、笑傲山林的华南虎,却也被囚禁于狭小的铁笼,供人赏玩。我们在参观动物园时,何曾触动于类似情景?我们是否该随同摩肩接踵的看客一样,观之赏之,嬉之笑之而已?诗人的思绪走向,对我们或许是一种启示。

  二、整体呈现问题

  熟练地、带着强烈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我”的情感倾向和华南虎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以一个游客的身份,从何处实写老虎,从何处虚写老虎,进而提出问题,集中归纳:

  1、在诗中,“我”实际看见、听见的是什么?

  2、在诗中,“我”实际并没有看见听见可又仿佛“看见”“听见”的是什么?

  3、第1、2题所写内容有什么区别?从实写走向虚写,你觉得有道理吗?

  4、虚实之中,你觉得是否有一种真实的存在?如有,它是什么?

  三、解决修正问题

  结合上述问题,自主朗读课文,思考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再在小组内或请教老师,解决疑难问题,自主进行修正。

  问题解决参考:

  1、“我”实际看见的是:老虎安详的背姿,悠悠拂动的尾巴,健壮的腿,破碎凝血的趾爪,墙壁上血淋淋的沟壑。

  听见的是:人群的叽叽喳喳,观众的厉声呵斥和苦苦劝诱。(没有听见老虎的声响,反衬出老虎对人群举动的蔑视,以无声的举动展现自己高贵的灵魂。)

  2、“我”实际并没有看见可又仿佛“看见”的是:火焰似的斑纹,火焰似的眼睛。

  并没有听见可又仿佛“听见”的是: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

  3、实写的老虎让人看不见它的面目、眼睛,听不见它的咆哮(而这些最能彰显老虎的力量与威严),显得沉稳、安详。

  虚写的老虎(最后一节)让“我”“看见”了,也让“我”“听见”了,“我”在“我”的想象世界中“见”到了老虎的本来面目。

  从实写到虚写,是作者根据实际所见所闻(老虎安详的背姿,以及其它的肢体语言)作出的合理推想,是根据老虎在笼中的身体存在姿态而揣摩出的精神存在状态,符合逻辑。

  4、不论是在虚写中还是实写中,一直真实存在的是老虎“不羁的灵魂”。正因为老虎有一颗不肯屈辱的高贵的灵魂,一种不甘命运摆布的顽强的生命意志,一种对独立人格、自由与尊严的极度渴求。

  四、主题阅读

  老虎如此,其它动物呢?请阅读下文,并思考文后问题。

  一件小事的震动

  [美]索尔·贝娄著小玉译

  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很热。我住处的前面有一群孩子正在起劲地捉那些五彩缤纷的蝴蝶,这使我想起了我小时侯的一件往事。

  那时候我住在南卡罗来纳州,12岁的我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关到笼子里玩,乐此不疲。我家住在树林边上,每到黄昏很多画眉鸟回到林中休息和唱歌,那歌声悦耳动听,没有一件人间的什么乐器能奏出这么优美的乐曲。我当机立断,决心捉一只小画眉放到我的笼子里,让它为我一个人唱歌。

  果然我成功了。那鸟先是不安地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的恐惧。后来就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我听着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声,兴高采烈,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我发现有一只成年的画眉在专心致志地喂小画眉,不用说这定是小画眉的母亲,果然在她的呵护下,小画眉一口一口地吃了很多类似梅子的东西。我高兴极了,因为由它自己的母亲来照料,肯定比我这个外人要好多了,真不错,我竟找到了一个免费的保姆。

  次日,我又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我大惊失色的是,小鸟竟已经死了,怎么会呢?小鸟难道不是得到了最精心的照料了吗?我对此迷惑不解。

  后来著名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家父,在我家小住。我找到一个机会,把事情说给他听。他听后做了解释。他说,当一只美洲画眉发现她的孩子被关在笼子里之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梅,她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这话犹如雷鸣似的给我巨大的震动,我好像一下长大了。原来这小小的生物对自由的理解竟是这样的深刻。从此,我再也不把任何活物关进鸟笼,一直到现在,我的孩子也是这样。

  思考:

  1、你如何看待华南虎和笼中小画眉各自的处境?

  2、文中的小画眉在不能选择和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大画眉的喂食。假如你就是大画眉,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3、在自由与生命之间,你觉得什么最重要?请你替已经死去的小画眉鸟说一说心里话。

《华南虎》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华南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牛汉于“十年动乱”期间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时创作的,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欣赏简单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篇文章是一首描写动物的诗歌,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按照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设计理念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本首诗,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交流体验,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及感情。

  2 、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的形象。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课前准备

  生: 1 、熟读课文,解决字词。

  2 、收集有关华南虎,虎的资料、图片。

  3 、收集有关虎的成语和咏虎的诗歌。

  师: 1 、选择适合本诗的背景音乐。

  2 、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比赛激趣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抒情的素材。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猛虎图,咏虎诗及关于虎的成语,展示一下(同学们分组比赛,看哪组展示的多,教师总结比赛结果。)

  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但是,笼中之虎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感受它的内心世界。

  本导语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搜集、积累材料的能力。此外,以竞赛的形式来进行,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二、朗读课文,营造气氛

  1 、范读,配放背景音乐(背景投影显示)

  (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语气、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

  (可采取多种形式读,进行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要投入感情,这样,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受,进一步把握诗的内容。)

  配乐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参与的热情,使其有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良好习惯,规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诗的理解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

  三、问题探究,整体感知 (投影显示)

  1 、 华南虎在诗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加以说明。

  2 、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段的意思,说说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 着 问题朗读课文,理清结构,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代表交流,教师适当进行背景介绍。)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主题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回答问题,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创见、独见。明确华南虎的象征意味,它所代表的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诗人借虎喻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从而了解这首诗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赏析品味,质疑问难 (投影显示)

  1 、如何理解加线词语的含义

  ①是 屈辱 的心灵在抽搐吗?

  ②还是想用尾巴鞭挞那些 可怜而可笑 的观点?

  ③我 羞愧 地离开了动物园。

  ④我看见了 火焰似 的斑纹和 火焰似 的眼睛。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进一步把握全诗主旨,逐渐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从而品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交流。

  (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互相解答,共同交流。教师则适当点拨,宏观调控。)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做,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新思路,又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比较差异,拓展延伸 (投影显示)

  阅读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加以对比;看看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布莱克一诗的主要内容是赞叹老虎的威武和力量;《华南虎》主要是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的灵魂的颂扬。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两首同一题材的诗的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体会《华南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借此机会,开阔学生视野,扩大新诗的阅读范围。

  六、口语交际,巩固提高

  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课上时间有限,未必写完整首诗,交流几句即可,课后书面完成。)

  此环节的设计既对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其表达能力,又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七、多角反思,课堂小结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反思、总结,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一课时完成。课堂结构比较紧凑,问题的设计也很精炼。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是由老师一段一段的讲读,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对于诗歌教学,我重视朗读课文,在读中学,读中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课堂中,不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善等生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中力求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比如采取比赛方式,讨论交流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节课,我真正尝到了探究式学习的甜头,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己。有一名*时特别不爱发言,非常腼腆的女生不但主动举手要求代表全组参加竞赛,而且发挥出色,博得阵阵掌声,并为本组赢得一枚宝贵的小红花。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评析

  新课标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等的讨论过程,李刚老师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本节课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少数尖子生或照顾大多数尖子生的观念。教学流程的设计清晰,上课伊始,便以竞赛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在朗读环节中,配放背景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练读比赛,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探究也是教师精选出来的,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品读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比较阅读和口语交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达到能力的迁移和提高。整个课堂都力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欣赏诗歌的能力,初步领悟了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不再是舞台上的牵线木偶受人摆布。“质疑问难”和“朗读比赛”是这节课的亮点。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比较到位,宏观调控,适时适中,善于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受到熏陶和启迪。

  总之,作为一节课改课,我觉得符合“新课标”要求,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华南虎》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虎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书写的素材,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二、配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诗歌。

  三、整体感知课文: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当时诗人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选自《梦游人说诗》)1973年6月,我(牛汉)第一次去桂林时,写了一首《华南虎》,连我自己事先也没有料到竟然写了一首大煞桂林风景的老虎诗。老虎,按它的气质与形象,很难与桂林山水联系起来。但是,我却以愤激的情绪写了一只体态并不出众的虎。有生以来,我多次见到虎。那些虎,比桂林的这只华南虎,要威武得多。1951年,在齐齐哈尔见过一只囚放铁笼不久、狂吼不已的东北虎,在北京动物园见过不下三五只老虎。但都没有动过写虎的念头。前面说过,我的气质不是喜欢写壮美的事物吗?为什么没有写狂吼如雷的东北虎?一般说,我这个人对生活的感应还不算迟钝,但让我冷静地剖析我当时的感应,使之理论化,确没有这个本领。我只能尽量真实地写下当时形成诗的经过。

  冷静地想想,1973年的当时,我如在另一个地方,遇到老虎,不见得能写出这首《华南虎》。桂林动物园的这只虎,给我的灵魂以震惊的是它的那几只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还有墙上带血的抓痕,一下子把我点爆了起来。当时,我在湖北咸宁*干校,绝大部分学员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别的城市,我是属于少数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不待说,情绪是异常沉重的。那天,桂林的天气燠热难当。我和两位同伴坐在几棵夹竹桃树阴下一条石凳上休息。桂林的夹竹桃不是盆栽,它是高大的树,有三四丈高,满树粉红的花朵,发出了我熟悉的甜甜的气味,否则真难相信它就是夹竹桃。对面是桂林动物园,由于无聊,我们走进园内。炎炎如火的阳光,蒸烤着一个个铁笼,里面大半是蟒、蛇,还有几只猴。在最后一排铁笼里,我们看到了这只华南虎。正如我在诗里写到的那样,它四肢伸开,沉沉地睡着(?)。我看到血淋淋的爪子,破碎的,没有爪尖,最初我还没有悟过来,我记得有人告诉过我,动物园的老虎,牙齿、趾爪都要剪掉或锯掉。这只虎,就用四只破碎的趾爪,愤怒地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痕,远远望去像一幅绝命诗似的版画。我立在铁笼外好久好久,我想看看虎的眼睛。人的眼睛是灵魂的窗子;虎的眼睛也应当是灵魂的窗子。但它始终没有转过脸来。这四只虎爪已经足够使我的灵魂感到惭愧。我想,从遥远的长江南岸来桂林,原只是想在大自然无邪的怀抱中解脱一下,现在我居然还作为一个观众,有兴趣来欣赏被囚禁的老虎。我没有老虎那不驯的气魄,不但自惭形秽,而且觉得心灵卑劣,于是,匆匆离开。我并没有听到虎啸,但期待着1951年在嫩江岸上听到过的东北虎那样的怒吼。我从来没有听过比虎啸更凄厉的更洪亮的声音,我即使再悲愤,拼出全生命的血气,也吼不出如此强劲的声音。

  四、初探课文:

  1、课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

  这只美丽而强健的华南虎,被囚禁于人类的牢笼之中,远离了山林。

  2、这时一只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的华南虎?它的个性有哪些诗句可以表现?勾画出来。

  华南虎高傲不羁,虽身陷囹圄,骨子里却涌动着威严,反抗压迫、威逼、囚禁它的人们,追求自由独立。

  3、对华南虎,“观众”和“我”各持什么态度?你对“我”和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观众”这是一个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在诗中他们只是一群苍白、概念化的符号。是冷漠、愚昧、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真实写照。

  “我”也和其他人一样,隔着铁栅栏来“观赏”华南虎。但是,“我”毕竟良知未泯,从老虎“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悲愤”中,“我”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感到了现世众生的人格堕落。“我终于明白”,“我羞愧”,“我”“离开”,“我”“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这声音来自“我”的灵魂,它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灵魂的觉醒。

  “我”良知未泯,从华南虎身上我感到一种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灵魂被震撼而觉醒。

  4、作为对华南虎“*”的工具,“铁栅栏”“铁笼”“灰灰的水泥墙壁”,有何象征意义?

  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的囚具。它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5、为什么“我”认为“观众”是一群“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的人?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他们卑微,即便是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他们无聊,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在他们看来,老虎“悲愤”的抗争,显得那么可笑、愚蠢。有吃有喝,不比风餐露宿要强得多?他们自以为是,蔑视老虎向往的“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精神的独立,往往被众生当成洪水猛兽,“两道铁栅栏”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懦弱的心理。

  小结: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囚在牢笼中的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与之相对的是禁锢自由、代表邪恶的铁笼。通过两者之间的激烈冲突,表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五、深层研讨:

  1.《华南虎》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应如何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写于一个最没有诗意的时期70年代初,表现了在当时特有的政治环境下,*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想要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的人们,应该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2.“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一些什么?

  是“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内心,迫使“我”作一场灵魂的追问。“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

《华南虎》教学设计8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虎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书写的素材。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二)、教师范读诗歌。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生自己揣摩诗歌情感,大声朗读诗歌。

  2、说说对整首诗的理解。

  四)、合作分析:

  1、《华南虎》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以下选自《梦游人说诗》)1973年6月,我(牛汉)第一次去桂林时,写了一首《华南虎》,连我自己事先也没有料到竟然写了一首大煞桂林风景的老虎诗。老虎,按它的气质与形象,很难与桂林山水联系起来。但是,我却以愤激的情绪写了一只体态并不出众的虎。有生以来,我多次见到虎。那些虎,比桂林的这只华南虎,要威武得多。1951年,在齐齐哈尔见过一只囚放铁笼不久、狂吼不已的东北虎,在北京动物园见过不下三五只老虎。但都没有动过写虎的念头。前面说过,我的气质不是喜欢写壮美的事物吗?为什么没有写狂吼如雷的东北虎?一般说,我这个人对生活的感应还不算迟钝,但让我冷静地剖析我当时的感应,使之理论化,确没有这个本领。我只能尽量真实地写下当时形成诗的经过。

  2、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说明。

  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3、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4、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观众”代表什么?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华南虎象征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观众”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写照。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5、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6、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五)、深层探究

  7、“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一些什么?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8、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首诗表现*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华南虎》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的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的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老虎禁不住人类的诱惑,失去了虎威,从山林走进了动物园,但是,并不是所有被囚的老虎都这样。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虎,以它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录音。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期间,当时诗人被迫在一个“干校”接受“劳动改造”。那时,人们的精神受到了严重束缚。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诗文赏析:

  1、先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节奏和感情,并为生字词注音。

  栅栏(zhàlan)斑斓(bānlán)呵斥(hēchì)抽搐(chù)趾(zhǐ)爪铰(jiǎo)掉沟壑(hè)不羁(jī)

  2、自由朗读这首诗,(2分钟)思考:

  问题一: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我”看到的这只在笼中的华南虎是个什么形象?请用诗文中的原话概括。

  华南虎处境:被囚禁于人类的牢笼之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

  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又长又粗的尾巴、健壮的腿、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3、齐读第三节,教师点拨节奏和重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二:观众在老虎面前和诗人眼中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是一群“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的人.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

  他们卑微,即使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

  他们无聊,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

  他们自以为是,蔑视老虎向往的“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向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

  问题三:请看这一节的最后两句:“你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觉“屈辱”有两层含义:

  浅层的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觉“屈辱”;

  深层的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觉“屈辱”。

  4、快速阅读1-4节,思考:

  问题四:和观众相比,笼中的华南虎在诗人眼中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课文中的哪些诗句能表现它的.个性?

  华南虎的个性:高傲不羁、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向往自由

  课文中的诗句: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威武不屈、勇于抗争

  问题五:面对这只华南虎,诗人的心情怎么样?诗人为什么会感到“羞愧”?诗人明白了一些什么?

  “我”感到“羞愧”是因为“我”也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我”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问题六:通过以上分析,怎样理解诗中的“观众”、“铁笼”“我”的含义?

  “观众”——无耻、无聊、冷漠、市侩、卑微、自以为是、有时助纣为虐

  “铁笼”——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的囚具。它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我”——良知未泯,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的灵魂的觉醒

  5、诗人写诗讲就意象,并借助意象来表达一种情感。(回忆《未选择的路》)那么,本文的意象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学生总结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本文的意象是华南虎.

  象征.

  本诗的象征意义: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渴望精神自由、渴望人格独立

  6、齐读全诗,结合课本剧和写作背景思考:

  问题七:《华南虎》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应如何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写于最没有诗意的时期——70年代,表现了在当时特有的政治环境下,*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想要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的人们,应该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四、巩固扩展

  (1)联想和想象练习

  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象,表现被困的华南虎的心路历程。

  (2)比较阅读:布莱克《老虎》

  谈谈它们的区别和文章的感情,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

  斑斓的面孔不屈的生命

  火焰似的眼睛执著的灵魂

  又长又粗的尾巴渴望精神自由

  健壮的腿渴望人格独立

  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华南虎》教学设计10

  【教材依据】

  《华南虎》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三篇阅读教材。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学生主体、老师主导,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分析:本课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诗创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一次,在桂林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但在“我”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只通常意义上的老虎,而是另一个“我”。那“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破碎的牙齿”“铁笼”都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境遇:当时在干校的绝大部分学员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别的城市,而自己是属于少数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心情异常沉重。正如作者所说:这只虎与我当时的境遇是何其相似啊!而“灰灰的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则深深震撼了“我”,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发自“我”的灵魂深处,诗人借虎喻人,全诗赞扬的是华南虎,表现的却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学情分析:我担任七年级(3、4)两班的语文教学,共有学生98人。根据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本班学情比较了解,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优等生约占10%,这部分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丰富的课内外知识,课堂反应迅速,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在学习上常有“吃不饱”的现象;中等生65%,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较差,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但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各种作业,基本能跟上教学步骤的需要,学习上处于“刚吃好”的状态;还有25%的学困生,学习基础差、习惯差,总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成绩很不理想,学习上有“吃不了”的现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背诵诗歌。

  2、了解“华南虎”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

  2、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意境,理解诗作蕴含的感情及社会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培养学生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把握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重要方法。本首诗歌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和丰富的内涵。以诵读带动全诗的学习,从而深入理解“华南虎”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鉴赏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即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诗句,了解诗中众多形象所表现的深层含义,进而把握形象和主题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制作PPT课件。

  2、学生预习:熟读诗歌;搜集并整理作者相关知识;查资料书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充分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深层研讨,把握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鲁迅的“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引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背景简介。(学生交流,老师明确)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创作诗歌,是“七月派”的重要成员。“*”期间,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主要作品有:《华南虎》、《半棵树》《掉念一棵枫树》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和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本事写于1973年6月,人们的精神自由受到严重束缚的十年动乱时期。

  2、听课文录音,感知华南虎的形象。“华南虎是一只______的老虎。”(鼓励学生谈出个人感受)

  三、合作交流,深入学习。

  <一>形象探究: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2、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补充;代表汇报,集体小结)

  3、对华南虎,“我”和观众的态度有何不同?你对“我”和观众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只要扣紧课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二>理解主题:

  品读诗歌最后一小节,思考:

  1、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联系诗歌写作背景理解).

  2、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3、作者在这里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了什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鼓励学生谈出个人感受)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诗人以被囚禁在笼中、失去自由还饱受摧残嘲弄的华南虎形象为象征,表现了自己及同类人在艰难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你能说说诗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吗?

  2、请同学们诵读课本P213页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一诗,试比较它和《华南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困厄中坚毅不屈的华南虎给了诗人的灵魂以震撼。的确,追求不屈服、不苟活的亮丽人生,是诗人的思索,其实也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人生追求的方向。同学们,在悲怆和困顿中成就的,是伟岸,是卓绝。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让我们以强者的姿态告白人生,告白自我吧!

  六、作业

  1、熟读诗歌。

  2、请写一篇《华南虎》读后感,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华南虎

  牛汉

  观众:冷漠无情、愚昧无聊、人格堕落、市侩可笑

  老虎:高傲不羁、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勇敢抗争

  “我”:良知未泯、深有感悟、超越苦难、奋然前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在深深的思忖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将运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不能上成说教式的政治课,又不能上成单是知识传授的训练课。原先,在上课的理念上曾遵循12个字,也是*日上课与听课的心得之悟,我觉得一堂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融融。”当上完这节课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想,给它充加了八个字,那便是“沉思默默,感受深深”。我想这20个字将成为我今后施教的座右铭,也会让这样的语文教学观落实到今后的语文课堂之中。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兴味盎然、丰富多彩,充满文学的气息。也让语文的味道更加的浓郁隽永。同时,让批注式自学和随笔杂谈式练笔与博览群书有机结合,让课外量的积累推进课内质的飞跃!


《华南虎》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华南虎》教学设计10篇

《华南虎》教学设计1

  【教材依据】

  《华南虎》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三篇阅读教材。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学生主体、老师主导,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分析:本课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诗创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一次,在桂林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但在“我”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只通常意义上的老虎,而是另一个“我”。那“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破碎的牙齿”“铁笼”都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境遇:当时在干校的绝大部分学员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别的城市,而自己是属于少数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心情异常沉重。正如作者所说:这只虎与我当时的境遇是何其相似啊!而“灰灰的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则深深震撼了“我”,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发自“我”的灵魂深处,诗人借虎喻人,全诗赞扬的是华南虎,表现的却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学情分析:我担任七年级(3、4)两班的语文教学,共有学生98人。根据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本班学情比较了解,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优等生约占10%,这部分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丰富的课内外知识,课堂反应迅速,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在学习上常有“吃不饱”的现象;中等生65%,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较差,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但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各种作业,基本能跟上教学步骤的需要,学习上处于“刚吃好”的状态;还有25%的学困生,学习基础差、习惯差,总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成绩很不理想,学习上有“吃不了”的现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背诵诗歌。

  2、了解“华南虎”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

  2、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意境,理解诗作蕴含的感情及社会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培养学生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把握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重要方法。本首诗歌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和丰富的内涵。以诵读带动全诗的学习,从而深入理解“华南虎”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鉴赏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即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诗句,了解诗中众多形象所表现的深层含义,进而把握形象和主题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制作PPT课件。

  2、学生预习:熟读诗歌;搜集并整理作者相关知识;查资料书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充分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深层研讨,把握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鲁迅的“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引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背景简介。(学生交流,老师明确)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创作诗歌,是“七月派”的重要成员。“*”期间,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主要作品有:《华南虎》、《半棵树》《掉念一棵枫树》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和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本事写于1973年6月,人们的精神自由受到严重束缚的十年动乱时期。

  2、听课文录音,感知华南虎的形象。“华南虎是一只______的老虎。”(鼓励学生谈出个人感受)

  三、合作交流,深入学习。

  <一>形象探究: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2、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补充;代表汇报,集体小结)

  3、对华南虎,“我”和观众的态度有何不同?你对“我”和观众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只要扣紧课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二>理解主题:

  品读诗歌最后一小节,思考:

  1、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联系诗歌写作背景理解).

  2、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3、作者在这里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了什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鼓励学生谈出个人感受)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诗人以被囚禁在笼中、失去自由还饱受摧残嘲弄的华南虎形象为象征,表现了自己及同类人在艰难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你能说说诗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吗?

  2、请同学们诵读课本P213页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一诗,试比较它和《华南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困厄中坚毅不屈的华南虎给了诗人的灵魂以震撼。的确,追求不屈服、不苟活的亮丽人生,是诗人的思索,其实也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人生追求的方向。同学们,在悲怆和困顿中成就的,是伟岸,是卓绝。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让我们以强者的姿态告白人生,告白自我吧!

  六、作业

  1、熟读诗歌。

  2、请写一篇《华南虎》读后感,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华南虎

  牛汉

  观众:冷漠无情、愚昧无聊、人格堕落、市侩可笑

  老虎:高傲不羁、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勇敢抗争

  “我”:良知未泯、深有感悟、超越苦难、奋然前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在深深的思忖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将运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不能上成说教式的政治课,又不能上成单是知识传授的训练课。原先,在上课的理念上曾遵循12个字,也是*日上课与听课的心得之悟,我觉得一堂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融融。”当上完这节课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想,给它充加了八个字,那便是“沉思默默,感受深深”。我想这20个字将成为我今后施教的座右铭,也会让这样的语文教学观落实到今后的语文课堂之中。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兴味盎然、丰富多彩,充满文学的气息。也让语文的味道更加的浓郁隽永。同时,让批注式自学和随笔杂谈式练笔与博览群书有机结合,让课外量的积累推进课内质的飞跃!

《华南虎》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华南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牛汉于“十年动乱”期间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时创作的,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欣赏简单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篇文章是一首描写动物的诗歌,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按照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设计理念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本首诗,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交流体验,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及感情。

  2 、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的形象。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课前准备

  生: 1 、熟读课文,解决字词。

  2 、收集有关华南虎,虎的资料、图片。

  3 、收集有关虎的成语和咏虎的诗歌。

  师: 1 、选择适合本诗的背景音乐。

  2 、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比赛激趣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抒情的素材。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猛虎图,咏虎诗及关于虎的成语,展示一下(同学们分组比赛,看哪组展示的多,教师总结比赛结果。)

  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但是,笼中之虎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感受它的内心世界。

  本导语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搜集、积累材料的能力。此外,以竞赛的形式来进行,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二、朗读课文,营造气氛

  1 、范读,配放背景音乐(背景投影显示)

  (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语气、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

  (可采取多种形式读,进行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要投入感情,这样,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受,进一步把握诗的内容。)

  配乐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参与的热情,使其有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良好习惯,规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诗的理解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

  三、问题探究,整体感知 (投影显示)

  1 、 华南虎在诗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加以说明。

  2 、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段的意思,说说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 着 问题朗读课文,理清结构,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代表交流,教师适当进行背景介绍。)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主题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回答问题,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创见、独见。明确华南虎的象征意味,它所代表的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诗人借虎喻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从而了解这首诗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赏析品味,质疑问难 (投影显示)

  1 、如何理解加线词语的含义

  ①是 屈辱 的心灵在抽搐吗?

  ②还是想用尾巴鞭挞那些 可怜而可笑 的观点?

  ③我 羞愧 地离开了动物园。

  ④我看见了 火焰似 的斑纹和 火焰似 的眼睛。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进一步把握全诗主旨,逐渐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从而品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交流。

  (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互相解答,共同交流。教师则适当点拨,宏观调控。)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做,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新思路,又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比较差异,拓展延伸 (投影显示)

  阅读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加以对比;看看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布莱克一诗的主要内容是赞叹老虎的威武和力量;《华南虎》主要是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的灵魂的颂扬。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两首同一题材的诗的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体会《华南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借此机会,开阔学生视野,扩大新诗的阅读范围。

  六、口语交际,巩固提高

  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课上时间有限,未必写完整首诗,交流几句即可,课后书面完成。)

  此环节的设计既对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其表达能力,又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七、多角反思,课堂小结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反思、总结,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一课时完成。课堂结构比较紧凑,问题的设计也很精炼。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是由老师一段一段的讲读,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对于诗歌教学,我重视朗读课文,在读中学,读中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课堂中,不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善等生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中力求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比如采取比赛方式,讨论交流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节课,我真正尝到了探究式学习的甜头,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己。有一名*时特别不爱发言,非常腼腆的女生不但主动举手要求代表全组参加竞赛,而且发挥出色,博得阵阵掌声,并为本组赢得一枚宝贵的小红花。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评析

  新课标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等的讨论过程,李刚老师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本节课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少数尖子生或照顾大多数尖子生的观念。教学流程的设计清晰,上课伊始,便以竞赛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在朗读环节中,配放背景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练读比赛,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探究也是教师精选出来的,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品读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比较阅读和口语交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达到能力的迁移和提高。整个课堂都力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欣赏诗歌的能力,初步领悟了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不再是舞台上的牵线木偶受人摆布。“质疑问难”和“朗读比赛”是这节课的亮点。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比较到位,宏观调控,适时适中,善于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受到熏陶和启迪。

  总之,作为一节课改课,我觉得符合“新课标”要求,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华南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2、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教师出示老虎图片,学生感受老虎风采。

  师:①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华南虎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在丛林中,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那么在囚牢中呢,他的灵魂是否依然高傲不羁?让我们从华南虎的世界中寻找答案吧。

  二、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一)听读诗文

  1 、师配乐诵读诗歌。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诗文的内容,并感受诗中特有的意境、强烈浓郁的情感。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 学生自由回答,之后明确: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诗文。

  2、学生比读(可配背景音乐)、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对诗文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①诗歌诵读后,讨论: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小结: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出华南虎的性格 :

  可用如下句式:华南虎是一只 老虎

  (威严、高傲、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明确:“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再次感受在态度冷漠、粗暴的众人面前,仍坚韧不屈,向往自由的华南虎形象。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只被囚禁仍如此高傲、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形象呢?

  ①简要介绍作者

  ②提供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理解象征: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讨论明确: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讨论明确: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讨论明确: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讨论明确:“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讨论明确: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4、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四、拓展延伸

  1、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在从比较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

  4、齐读两首诗歌,在朗读中体会。

  五、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②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③再次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课堂小结: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融注在具体的物象——华南虎身上,使华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而华南虎在囚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并启迪着我们,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

  ①课外读一些抒写动物的现代小诗。

  ②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象,试着写一首短诗。

  ③收集更多关于虎的成语、诗歌及书画。

  教学反思:

  《华南虎》的教学设计,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的学习规律。在教学环节中,针对课文多处象征手法的运用,学生理解难度大的实际问题,设计多角度、多方式的阅读,特别设计了阅读的四步曲,即听读、初读、研读、比较诵读几个环节,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主动思考、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情感活动中由浅入深的理解课文,从中受到感情的提升,并树立高尚的.情操。

《华南虎》教学设计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问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二)能力培养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2、分析“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体验

  1、感受华南虎执着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

  2、培养自己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的人格。

  二、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分析“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疑点:诗歌的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悬挂华南虎的挂图或播放有关老虎的断片导入。

  老虎自古就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虎,以它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今天就让我

  们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二、课前热身

  1、作家简介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创作诗歌,是“七月派”的重要成员。“*”期间,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作品有:《华南虎》、《半棵树》《掉念一棵枫树》等。

  2、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速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①栅栏( ) 抽搐( )不羁( )沟壑( )咆哮( ) 箜篌 ( )( )

  ②解释:

  斑斓:灿烂多彩。

  恍惚: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

  石破天惊;形容声音大得惊人。

  三、综合探究

  1、互动部分

  (1)阅读课文,思考: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

  明确:这只美丽而强健的华南虎,被囚禁于人类的牢笼之中,远离广袤的山林。

  (2)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文中那些诗句能表现它的个性?

  明确:在读课文,勾画出这些句子,然后归纳。

  华南虎高傲不羁,虽生陷囹囵,但骨子里却涌动着威严、反抗压迫、威逼、囚禁它的人们,追求自由独立。

  文中表现华南虎个性的诗句有:“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3)“你梦见可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到“屈辱”?

  明确:感到“屈辱”有2层含义:一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一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4)对华南虎,“观众”和“我”各持什么态度?你对“我”和群众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明确:诗中的“观众”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他们只是一群苍白、概念化的符号。是冷漠、愚昧、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真实写照。

  学生的评价只要扣紧诗歌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5)作为对华南虎“*”的工具,“铁栅栏”“铁笼”“灰灰的水泥墙壁”,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的囚具。它限制自由,代表邪恶。

  (6)为什么“我”认为“观众”是一群“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的人?

  明确:他们不知道自己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他们卑微,即便的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他们无聊,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在他们看来,老虎“悲愤”的抗争,显的那么可笑、愚蠢。有吃有喝,不比风餐露宿要强的多?他们自以为是,蔑视老虎向往“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精神的独立,往往被众生当成洪水猛兽,“两道铁栅栏”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懦弱的心理。

  (7)文章结尾的段落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是“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内心,迫使“我”做一场灵魂的拷问。“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

  四、拓展:

  谈谈你从 文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

  明确:只要学生答的合理即可。

  五、小结

  诗中囚禁在牢笼中是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着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它看似被拘押在铁笼中无可奈何,但它身上有些美好的东西却是那“两道铁栅栏”所无法禁锢的,那种豪放的精神给了我们思想上、感情上的震撼。

  六、作业:背诵

  七、板书设计

  华南虎

  观众:冷漠无情、愚昧无聊、人格堕落、市侩可笑

  老虎:高傲不羁、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勇敢抗争

  “我”:良知未泯、深有感悟、超越苦难、奋然前行

《华南虎》教学设计5

  【教材依据】

  《华南虎》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三篇阅读教材。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学生主体、老师主导,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分析:本课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诗创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一次,在桂林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但在“我”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只通常意义上的老虎,而是另一个“我”。那“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破碎的牙齿”“铁笼”都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境遇:当时在干校的绝大部分学员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别的城市,而自己是属于少数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心情异常沉重。正如作者所说:这只虎与我当时的境遇是何其相似啊!而“灰灰的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则深深震撼了“我”,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发自“我”的灵魂深处,诗人借虎喻人,全诗赞扬的是华南虎,表现的却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学情分析:我担任七年级(3、4)两班的语文教学,共有学生98人。根据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本班学情比较了解,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优等生约占10%,这部分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丰富的课内外知识,课堂反应迅速,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在学习上常有“吃不饱”的现象;中等生65%,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较差,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但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各种作业,基本能跟上教学步骤的需要,学习上处于“刚吃好”的状态;还有25%的学困生,学习基础差、习惯差,总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成绩很不理想,学习上有“吃不了”的现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背诵诗歌。

  2、了解“华南虎”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

  2、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意境,理解诗作蕴含的感情及社会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培养学生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把握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重要方法。本首诗歌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和丰富的内涵。以诵读带动全诗的学习,从而深入理解“华南虎”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鉴赏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即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诗句,了解诗中众多形象所表现的深层含义,进而把握形象和主题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制作PPT课件。

  2、学生预习:熟读诗歌;搜集并整理作者相关知识;查资料书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充分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深层研讨,把握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鲁迅的“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引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背景简介。(学生交流,老师明确)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创作诗歌,是“七月派”的重要成员。“*”期间,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主要作品有:《华南虎》、《半棵树》《掉念一棵枫树》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和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本事写于1973年6月,人们的精神自由受到严重束缚的十年动乱时期。

  2、听课文录音,感知华南虎的形象。“华南虎是一只______的老虎。”(鼓励学生谈出个人感受)

  三、合作交流,深入学习。

  <一>形象探究: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2、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补充;代表汇报,集体小结)

  3、对华南虎,“我”和观众的态度有何不同?你对“我”和观众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只要扣紧课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二>理解主题:

  品读诗歌最后一小节,思考:

  1、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联系诗歌写作背景理解).

  2、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3、作者在这里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了什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鼓励学生谈出个人感受)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诗人以被囚禁在笼中、失去自由还饱受摧残嘲弄的华南虎形象为象征,表现了自己及同类人在艰难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你能说说诗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吗?

  2、请同学们诵读课本P213页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一诗,试比较它和《华南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困厄中坚毅不屈的华南虎给了诗人的灵魂以震撼。的确,追求不屈服、不苟活的亮丽人生,是诗人的思索,其实也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人生追求的方向。同学们,在悲怆和困顿中成就的,是伟岸,是卓绝。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让我们以强者的.姿态告白人生,告白自我吧!

  六、作业

  1、熟读诗歌。

  2、请写一篇《华南虎》读后感,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华南虎

  牛汉

  观众:冷漠无情、愚昧无聊、人格堕落、市侩可笑

  老虎:高傲不羁、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勇敢抗争

  “我”:良知未泯、深有感悟、超越苦难、奋然前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在深深的思忖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将运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不能上成说教式的政治课,又不能上成单是知识传授的训练课。原先,在上课的理念上曾遵循12个字,也是*日上课与听课的心得之悟,我觉得一堂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融融。”当上完这节课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想,给它充加了八个字,那便是“沉思默默,感受深深”。我想这20个字将成为我今后施教的座右铭,也会让这样的语文教学观落实到今后的语文课堂之中。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兴味盎然、丰富多彩,充满文学的气息。也让语文的味道更加的浓郁隽永。同时,让批注式自学和随笔杂谈式练笔与博览群书有机结合,让课外量的积累推进课内质的飞跃!

《华南虎》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的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的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老虎禁不住人类的诱惑,失去了虎威,从山林走进了动物园,但是,并不是所有被囚的老虎都这样。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虎,以它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录音。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期间,当时诗人被迫在一个“干校”接受“劳动改造”。那时,人们的精神受到了严重束缚。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诗文赏析:

  1、先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节奏和感情,并为生字词注音。

  栅栏(zhàlan)斑斓(bānlán)呵斥(hēchì)抽搐(chù)趾(zhǐ)爪铰(jiǎo)掉沟壑(hè)不羁(jī)

  2、自由朗读这首诗,(2分钟)思考:

  问题一: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我”看到的这只在笼中的华南虎是个什么形象?请用诗文中的原话概括。

  华南虎处境:被囚禁于人类的牢笼之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

  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又长又粗的尾巴、健壮的腿、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3、齐读第三节,教师点拨节奏和重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二:观众在老虎面前和诗人眼中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是一群“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的人.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

  他们卑微,即使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

  他们无聊,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

  他们自以为是,蔑视老虎向往的“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向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

  问题三:请看这一节的最后两句:“你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觉“屈辱”有两层含义:

  浅层的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觉“屈辱”;

  深层的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觉“屈辱”。

  4、快速阅读1-4节,思考:

  问题四:和观众相比,笼中的华南虎在诗人眼中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课文中的哪些诗句能表现它的个性?

  华南虎的个性:高傲不羁、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向往自由

  课文中的诗句: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威武不屈、勇于抗争

  问题五:面对这只华南虎,诗人的心情怎么样?诗人为什么会感到“羞愧”?诗人明白了一些什么?

  “我”感到“羞愧”是因为“我”也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我”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问题六:通过以上分析,怎样理解诗中的“观众”、“铁笼”“我”的含义?

  “观众”——无耻、无聊、冷漠、市侩、卑微、自以为是、有时助纣为虐

  “铁笼”——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的囚具。它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我”——良知未泯,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的灵魂的觉醒

  5、诗人写诗讲就意象,并借助意象来表达一种情感。(回忆《未选择的路》)那么,本文的意象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学生总结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本文的意象是华南虎.

  象征.

  本诗的象征意义: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渴望精神自由、渴望人格独立

  6、齐读全诗,结合课本剧和写作背景思考:

  问题七:《华南虎》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应如何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写于最没有诗意的时期——70年代,表现了在当时特有的政治环境下,*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想要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的人们,应该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四、巩固扩展

  (1)联想和想象练习

  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象,表现被困的华南虎的心路历程。

  (2)比较阅读:布莱克《老虎》

  谈谈它们的区别和文章的感情,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

  斑斓的面孔不屈的生命

  火焰似的眼睛执著的灵魂

  又长又粗的尾巴渴望精神自由

  健壮的腿渴望人格独立

  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华南虎》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坚持阅读的个性体验,要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诗歌创作的象征手法,及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2.过程和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诗歌的象征意义去思考一代知识分子在特殊时期的生存状态,并且鼓舞自己在人生的困境中永不低头。

  教学重点

  联系创作背景理解对诗歌进行解读。

  教学难点

  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共同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华南虎,牛汉),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规律: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理解的角度可能有差异,其实一切文艺欣赏皆如此,自古以来我们就提倡这种阅读观念。对于这首诗歌,老师就鼓励你们说出自己的见解。

  首先请同学们出声自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请教同桌或老师。(教师下去巡查指导)

  二、初步感知诗歌

  学习诗歌,读好诗歌首先要理解,理解了才能读进自己的感情,所以首先来谈一谈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

  1.先从内容上谈整体印象。

  2.再细致地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对于“华南虎”形象的理解。

  3.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自己所结合的诗句进行朗读。

  4.教师针对同学们的发言,做出总结。

  5.抛出讨论的问题:这只老虎被囚禁,他想要冲出这个牢笼的束缚,并且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他的生活应该是很不开心的。但是诗歌中有这样的两处句子“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还有“又长又粗的尾巴,悠悠地在拂动”,“安详”、“悠悠”两个词语好像写出老虎很享受的样子。你们怎么理解呢?

  ……(同学发言)

  总结:不管老虎当时在想什么,他的安详和悠然绝不是向人类的一种屈服,决不是和人类的合作,他没有沦落成一个为他的敌人表演的小丑,他活他自己。老虎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他固守着的是灵魂的高贵,精神的自由。(点出虎的形象意义的核心)

  6.自古就有诗言志,诗言情的说法,那么你怎么看待这首诗歌的主题,作者描写华南虎要表达什么思想?

  (此处学生的理解没有涉及到诗歌的创作背景,很有可能是表面化的,停留在对虎的解读。)

  7.关注文中的“我”,读最后一节诗歌,谈谈作者想法。然后从内容上关照到第二节,对两节诗歌同时阅读。解决问题:作者对虎的境遇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对虎有怎样的期望?

  作者对虎的遭遇同情,感到痛心,他希望看到虎坚强不屈地继续反抗下去,相信精神的自由终究会战胜世俗的卑劣。

  三、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含义

  1.读完第二节、第四节诗。问:如果作者是一只被囚禁的虎,他会像老虎这样做吗?(此问题将对虎的解读由动物的层面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

  结论:作者也会像这只华南虎一样去奋争,不会屈服。那么诗歌就不是单纯在写一只华南虎的生活,而是有人的影子。含有象征。

  2.华南虎象征什么样的人?

  象征着在压迫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的人;永不言败的人;生来高贵而不会被任何的困难吓倒的强者;象征能保持精神自由的人……

  3.诗歌中其他象征体的分析。“铁笼”“栅栏”“水泥墙壁”“山林”“火焰”(由学生找学生分析,不全面教师再做补充)

  四、结合背景,解读作品内涵

  1.介绍诗人资料和创此诗创作背景。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每首诗都应该写明创作的时间,这对了解诗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也就是说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我们看诗歌的写作时间,是1973年,那是*历史上没有诗意的年代。(引导学生阅读的深入和细致,从诗附带的创作时间谈起)

  介绍诗人资料以及创作背景。

  2.讨论:桂林山水甲天下,诗人为什么没有写到桂林的山水,而去写了动物园里的一只华南虎呢?

  是借老虎的精神来象征自己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人格的固守。

  3.启发:这只老虎仅仅象征了诗人自己吗?

  象征了当时深受迫害处于困境中的无数有良知没放弃人格和尊严的知识分子。

  4.讨论:“我终于明白了”作者明白了什么?(对“我”形象的解读,对诗歌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气氛、政治气氛中,自由是乞求不来的,只有争取,那么争取不来的只有超越,像老虎一样超越了肉体而固守精神上的自由,虽然孤独但不会堕落。这种俯视、蔑视现实中芸芸众生的高贵,只有经历磨难的纯粹的知识分子才会写出这样的文艺作品,这是发自他们灵魂深处的声音,是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现实的精神的大自由!所以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板书)

  5.探讨诗歌的现实意义。

  6.带着理解;朗读诗歌。(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五、教师总结,留作业

  出声读诗歌,解决字词障碍。

  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中间可能有不同的声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学生发言。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

  自谈理解。要结合诗句。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

《华南虎》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华南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牛汉于“十年动乱”期间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时创作的,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欣赏简单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篇文章是一首描写动物的诗歌,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按照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设计理念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本首诗,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交流体验,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及感情。

  2 、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的形象。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课前准备

  生: 1 、熟读课文,解决字词。

  2 、收集有关华南虎,虎的资料、图片。

  3 、收集有关虎的成语和咏虎的诗歌。

  师: 1 、选择适合本诗的背景音乐。

  2 、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比赛激趣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抒情的素材。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猛虎图,咏虎诗及关于虎的成语,展示一下(同学们分组比赛,看哪组展示的多,教师总结比赛结果。)

  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但是,笼中之虎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感受它的内心世界。

  本导语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搜集、积累材料的能力。此外,以竞赛的形式来进行,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二、朗读课文,营造气氛

  1 、范读,配放背景音乐(背景投影显示)

  (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语气、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

  (可采取多种形式读,进行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要投入感情,这样,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受,进一步把握诗的内容。)

  配乐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参与的热情,使其有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良好习惯,规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诗的理解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

  三、问题探究,整体感知 (投影显示)

  1 、 华南虎在诗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加以说明。

  2 、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段的意思,说说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 着 问题朗读课文,理清结构,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代表交流,教师适当进行背景介绍。)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主题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回答问题,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创见、独见。明确华南虎的象征意味,它所代表的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诗人借虎喻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从而了解这首诗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赏析品味,质疑问难 (投影显示)

  1 、如何理解加线词语的含义

  ①是 屈辱 的心灵在抽搐吗?

  ②还是想用尾巴鞭挞那些 可怜而可笑 的观点?

  ③我 羞愧 地离开了动物园。

  ④我看见了 火焰似 的斑纹和 火焰似 的眼睛。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进一步把握全诗主旨,逐渐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从而品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交流。

  (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互相解答,共同交流。教师则适当点拨,宏观调控。)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做,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新思路,又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比较差异,拓展延伸 (投影显示)

  阅读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加以对比;看看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布莱克一诗的主要内容是赞叹老虎的威武和力量;《华南虎》主要是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的灵魂的颂扬。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两首同一题材的诗的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体会《华南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借此机会,开阔学生视野,扩大新诗的阅读范围。

  六、口语交际,巩固提高

  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课上时间有限,未必写完整首诗,交流几句即可,课后书面完成。)

  此环节的设计既对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其表达能力,又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七、多角反思,课堂小结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反思、总结,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一课时完成。课堂结构比较紧凑,问题的设计也很精炼。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是由老师一段一段的讲读,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对于诗歌教学,我重视朗读课文,在读中学,读中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课堂中,不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善等生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中力求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比如采取比赛方式,讨论交流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节课,我真正尝到了探究式学习的甜头,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己。有一名*时特别不爱发言,非常腼腆的女生不但主动举手要求代表全组参加竞赛,而且发挥出色,博得阵阵掌声,并为本组赢得一枚宝贵的小红花。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评析

  新课标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等的讨论过程,李刚老师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本节课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少数尖子生或照顾大多数尖子生的观念。教学流程的设计清晰,上课伊始,便以竞赛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在朗读环节中,配放背景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练读比赛,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探究也是教师精选出来的,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品读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比较阅读和口语交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达到能力的迁移和提高。整个课堂都力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欣赏诗歌的能力,初步领悟了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不再是舞台上的牵线木偶受人摆布。“质疑问难”和“朗读比赛”是这节课的亮点。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比较到位,宏观调控,适时适中,善于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受到熏陶和启迪。

  总之,作为一节课改课,我觉得符合“新课标”要求,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华南虎》教学设计9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虎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书写的素材。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二)、教师范读诗歌。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生自己揣摩诗歌情感,大声朗读诗歌。

  2、说说对整首诗的理解。

  四)、合作分析:

  1、《华南虎》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以下选自《梦游人说诗》)1973年6月,我(牛汉)第一次去桂林时,写了一首《华南虎》,连我自己事先也没有料到竟然写了一首大煞桂林风景的老虎诗。老虎,按它的气质与形象,很难与桂林山水联系起来。但是,我却以愤激的情绪写了一只体态并不出众的虎。有生以来,我多次见到虎。那些虎,比桂林的这只华南虎,要威武得多。1951年,在齐齐哈尔见过一只囚放铁笼不久、狂吼不已的东北虎,在北京动物园见过不下三五只老虎。但都没有动过写虎的念头。前面说过,我的气质不是喜欢写壮美的事物吗?为什么没有写狂吼如雷的东北虎?一般说,我这个人对生活的感应还不算迟钝,但让我冷静地剖析我当时的感应,使之理论化,确没有这个本领。我只能尽量真实地写下当时形成诗的经过。

  2、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说明。

  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3、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4、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观众”代表什么?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华南虎象征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观众”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写照。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5、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6、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五)、深层探究

  7、“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一些什么?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8、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首诗表现*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华南虎》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的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的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老虎禁不住人类的诱惑,失去了虎威,从山林走进了动物园,但是,并不是所有被囚的老虎都这样。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虎,以它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录音。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期间,当时诗人被迫在一个“干校”接受“劳动改造”。那时,人们的精神受到了严重束缚。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诗文赏析:

  1、先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节奏和感情,并为生字词注音。

  栅栏(zhàlan)斑斓(bānlán)呵斥(hēchì)抽搐(chù)趾(zhǐ)爪铰(jiǎo)掉沟壑(hè)不羁(jī)

  2、自由朗读这首诗,(2分钟)思考:

  问题一: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我”看到的这只在笼中的华南虎是个什么形象?请用诗文中的原话概括。

  华南虎处境:被囚禁于人类的牢笼之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

  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又长又粗的尾巴、健壮的腿、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3、齐读第三节,教师点拨节奏和重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二:观众在老虎面前和诗人眼中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是一群“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的人.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

  他们卑微,即使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

  他们无聊,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

  他们自以为是,蔑视老虎向往的“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向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

  问题三:请看这一节的最后两句:“你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觉“屈辱”有两层含义:

  浅层的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觉“屈辱”;

  深层的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觉“屈辱”。

  4、快速阅读1-4节,思考:

  问题四:和观众相比,笼中的华南虎在诗人眼中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课文中的哪些诗句能表现它的.个性?

  华南虎的个性:高傲不羁、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向往自由

  课文中的诗句: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威武不屈、勇于抗争

  问题五:面对这只华南虎,诗人的心情怎么样?诗人为什么会感到“羞愧”?诗人明白了一些什么?

  “我”感到“羞愧”是因为“我”也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我”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问题六:通过以上分析,怎样理解诗中的“观众”、“铁笼”“我”的含义?

  “观众”——无耻、无聊、冷漠、市侩、卑微、自以为是、有时助纣为虐

  “铁笼”——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的囚具。它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我”——良知未泯,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的灵魂的觉醒

  5、诗人写诗讲就意象,并借助意象来表达一种情感。(回忆《未选择的路》)那么,本文的意象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学生总结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本文的意象是华南虎.

  象征.

  本诗的象征意义: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渴望精神自由、渴望人格独立

  6、齐读全诗,结合课本剧和写作背景思考:

  问题七:《华南虎》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应如何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写于最没有诗意的时期——70年代,表现了在当时特有的政治环境下,*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想要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的人们,应该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四、巩固扩展

  (1)联想和想象练习

  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象,表现被困的华南虎的心路历程。

  (2)比较阅读:布莱克《老虎》

  谈谈它们的区别和文章的感情,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

  斑斓的面孔不屈的生命

  火焰似的眼睛执著的灵魂

  又长又粗的尾巴渴望精神自由

  健壮的腿渴望人格独立

  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华南虎》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华南虎教学设计3篇

华南虎教学设计1

  【教材依据】

  《华南虎》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三篇阅读教材。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学生主体、老师主导,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分析:本课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诗创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一次,在桂林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但在“我”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只通常意义上的老虎,而是另一个“我”。那“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破碎的牙齿”“铁笼”都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境遇:当时在干校的绝大部分学员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别的城市,而自己是属于少数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心情异常沉重。正如作者所说:这只虎与我当时的境遇是何其相似啊!而“灰灰的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则深深震撼了“我”,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发自“我”的灵魂深处,诗人借虎喻人,全诗赞扬的是华南虎,表现的却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学情分析:我担任七年级(3、4)两班的语文教学,共有学生98人。根据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本班学情比较了解,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优等生约占10%,这部分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丰富的课内外知识,课堂反应迅速,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在学习上常有“吃不饱”的现象;中等生65%,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较差,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但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各种作业,基本能跟上教学步骤的需要,学习上处于“刚吃好”的状态;还有25%的学困生,学习基础差、习惯差,总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成绩很不理想,学习上有“吃不了”的现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背诵诗歌。

  2、了解“华南虎”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

  2、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意境,理解诗作蕴含的感情及社会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培养学生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把握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重要方法。本首诗歌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和丰富的内涵。以诵读带动全诗的学习,从而深入理解“华南虎”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鉴赏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即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诗句,了解诗中众多形象所表现的深层含义,进而把握形象和主题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制作PPT课件。

  2、学生预习:熟读诗歌;搜集并整理作者相关知识;查资料书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充分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深层研讨,把握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鲁迅的“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引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背景简介。(学生交流,老师明确)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创作诗歌,是“七月派”的重要成员。“*”期间,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主要作品有:《华南虎》、《半棵树》《掉念一棵枫树》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和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本事写于1973年6月,人们的精神自由受到严重束缚的十年动乱时期。

  2、听课文录音,感知华南虎的形象。“华南虎是一只______的老虎。”(鼓励学生谈出个人感受)

  三、合作交流,深入学习。

  <一>形象探究: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2、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补充;代表汇报,集体小结)

  3、对华南虎,“我”和观众的态度有何不同?你对“我”和观众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只要扣紧课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二>理解主题:

  品读诗歌最后一小节,思考:

  1、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联系诗歌写作背景理解).

  2、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3、作者在这里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了什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鼓励学生谈出个人感受)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诗人以被囚禁在笼中、失去自由还饱受摧残嘲弄的华南虎形象为象征,表现了自己及同类人在艰难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你能说说诗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吗?

  2、请同学们诵读课本P213页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一诗,试比较它和《华南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困厄中坚毅不屈的华南虎给了诗人的灵魂以震撼。的确,追求不屈服、不苟活的亮丽人生,是诗人的思索,其实也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人生追求的方向。同学们,在悲怆和困顿中成就的,是伟岸,是卓绝。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让我们以强者的姿态告白人生,告白自我吧!

  六、作业

  1、熟读诗歌。

  2、请写一篇《华南虎》读后感,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华南虎

  牛汉

  观众:冷漠无情、愚昧无聊、人格堕落、市侩可笑

  老虎:高傲不羁、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勇敢抗争

  “我”:良知未泯、深有感悟、超越苦难、奋然前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在深深的思忖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将运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不能上成说教式的政治课,又不能上成单是知识传授的训练课。原先,在上课的理念上曾遵循12个字,也是*日上课与听课的心得之悟,我觉得一堂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融融。”当上完这节课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想,给它充加了八个字,那便是“沉思默默,感受深深”。我想这20个字将成为我今后施教的座右铭,也会让这样的语文教学观落实到今后的语文课堂之中。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兴味盎然、丰富多彩,充满文学的气息。也让语文的味道更加的浓郁隽永。同时,让批注式自学和随笔杂谈式练笔与博览群书有机结合,让课外量的积累推进课内质的飞跃!

华南虎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虎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书写的素材。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二)、教师范读诗歌。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生自己揣摩诗歌情感,大声朗读诗歌。

  2、说说对整首诗的理解。

  四)、合作分析:

  1、《华南虎》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以下选自《梦游人说诗》)1973年6月,我(牛汉)第一次去桂林时,写了一首《华南虎》,连我自己事先也没有料到竟然写了一首大煞桂林风景的老虎诗。老虎,按它的气质与形象,很难与桂林山水联系起来。但是,我却以愤激的情绪写了一只体态并不出众的虎。有生以来,我多次见到虎。那些虎,比桂林的这只华南虎,要威武得多。1951年,在齐齐哈尔见过一只囚放铁笼不久、狂吼不已的东北虎,在北京动物园见过不下三五只老虎。但都没有动过写虎的念头。前面说过,我的气质不是喜欢写壮美的事物吗?为什么没有写狂吼如雷的东北虎?一般说,我这个人对生活的感应还不算迟钝,但让我冷静地剖析我当时的感应,使之理论化,确没有这个本领。我只能尽量真实地写下当时形成诗的经过。

  2、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说明。

  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3、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4、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观众”代表什么?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华南虎象征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观众”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写照。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5、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6、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五)、深层探究

  7、“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一些什么?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8、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首诗表现*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华南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的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的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老虎禁不住人类的诱惑,失去了虎威,从山林走进了动物园,但是,并不是所有被囚的老虎都这样。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虎,以它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录音。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期间,当时诗人被迫在一个“干校”接受“劳动改造”。那时,人们的精神受到了严重束缚。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诗文赏析:

  1、先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节奏和感情,并为生字词注音。

  栅栏(zhàlan)斑斓(bānlán)呵斥(hēchì)抽搐(chù)趾(zhǐ)爪铰(jiǎo)掉沟壑(hè)不羁(jī)

  2、自由朗读这首诗,(2分钟)思考:

  问题一: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我”看到的这只在笼中的华南虎是个什么形象?请用诗文中的原话概括。

  华南虎处境:被囚禁于人类的牢笼之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

  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又长又粗的尾巴、健壮的腿、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3、齐读第三节,教师点拨节奏和重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二:观众在老虎面前和诗人眼中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是一群“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的人.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

  他们卑微,即使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

  他们无聊,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

  他们自以为是,蔑视老虎向往的“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向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

  问题三:请看这一节的最后两句:“你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觉“屈辱”有两层含义:

  浅层的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觉“屈辱”;

  深层的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觉“屈辱”。

  4、快速阅读1-4节,思考:

  问题四:和观众相比,笼中的华南虎在诗人眼中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课文中的哪些诗句能表现它的个性?

  华南虎的个性:高傲不羁、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向往自由

  课文中的诗句: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威武不屈、勇于抗争

  问题五:面对这只华南虎,诗人的心情怎么样?诗人为什么会感到“羞愧”?诗人明白了一些什么?

  “我”感到“羞愧”是因为“我”也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我”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问题六:通过以上分析,怎样理解诗中的“观众”、“铁笼”“我”的含义?

  “观众”——无耻、无聊、冷漠、市侩、卑微、自以为是、有时助纣为虐

  “铁笼”——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的囚具。它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我”——良知未泯,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的灵魂的觉醒

  5、诗人写诗讲就意象,并借助意象来表达一种情感。(回忆《未选择的路》)那么,本文的意象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学生总结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本文的意象是华南虎.

  象征.

  本诗的象征意义: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渴望精神自由、渴望人格独立

  6、齐读全诗,结合课本剧和写作背景思考:

  问题七:《华南虎》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应如何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写于最没有诗意的时期——70年代,表现了在当时特有的政治环境下,*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想要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的人们,应该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四、巩固扩展

  (1)联想和想象练习

  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象,表现被困的华南虎的心路历程。

  (2)比较阅读:布莱克《老虎》

  谈谈它们的区别和文章的感情,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

  斑斓的面孔不屈的生命

  火焰似的眼睛执著的灵魂

  又长又粗的尾巴渴望精神自由

  健壮的腿渴望人格独立

  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华南虎》教学反思3篇(扩展4)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孩子们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

  一,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

  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

  二,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

  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1、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我从中感受到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和自*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与学生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选编本课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二是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灌的形式。课前,我要求孩子们去找爬山虎,仔细观察爬山虎爬在墙上的样子。并叫学生采集爬山虎的标本。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出爬山虎,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学生带着标本上课,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学生上课只顾玩自己手头上的爬山虎,有的还仔细观察实物的叶子,蔓的颜色样子等,没有注意听同学们的交流,影响了收效,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有待提高。

  《爬山虎的脚》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还写了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学生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对课文内容、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进而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而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则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就拿了一株爬山虎到教室里来养了,这大大地方便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这一观察基础,在教学开始,我先出示图片,激发学生情感,然后就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聋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然后在通过小组合作演一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引导学生去观察、积极发言基础上,忽略了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梳理,如果能有效地落实下来,再让学生根据*时对校内植物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以促使学生课外去观察植物以及去阅读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以便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体现。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足足准备了几天的课,课件、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磨课…到现在上完了这一堂课,觉得自己有收获也有很多不足。因为想着既然是示范课,当然要比常规课做得更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的完成。对于一些环节要设计合理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在,我将对这一堂课做以下反思。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虽然是是一篇说明文,但文章的语言非常生动,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层次很分明,文中先后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叶子、以及脚的特点和它是如何爬墙。内容篇幅不长,但却足以表现作者叶圣陶对爬山虎的喜欢与细心的观察,同时,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教学目标中也涉及到观察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把握课文内容,但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太少,有很多的孩子没有真正见过爬山虎,只能以各种图片和视频进行观察,所以就很难有直观的感受,在此,也为深入学习课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亮点: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主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同时,注重朗读的多样,有学生齐读,个人读,也有老师范读。从读中去感悟,也从读中去想像,比如从写爬山虎叶子的这一句中“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有更深的感受。同时对于,过渡语的转换也做了很多的功课,让课堂更加连贯,学生听来不会打断思路。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此播放爬山虎如何爬墙的视频以及让学生做动作和画图,都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如何爬墙的,这也更体现了本节课的课程目标。

  当然,也存在不足:如在讨论环节,学生的讨论度不够。对于播放视频时教师还可以进行关键词的引导。除去其他的因素影响外,还要更精准的把握好节奏,控制时间。对于本课时的设计还存在对于重点内容的安排,可以在第一课时安排前面的一部分内容,后面对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它是如何爬墙的做重点分析。对于文中“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个地方,可以对比分析为何不能换成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可以给学生进行分析。

  在本次示范课中,我感觉自己对于课堂似乎又多了一些思考,精心备课,给学生给自己上好每一堂课,一定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更需要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多引导,多启发。其中,过渡语也是一堂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每一次课都应该认真去准备。

  如何更好的让孩子们去思考,去全身心的参与课堂?如何让他们更有感情的去朗读?如何让他们积极的去讨论?这一些都是我需要思考和努力的,虽然未来的路很遥远,但我始终相信,现在的我必须要踏踏实实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5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画爬山虎的脚,学生学习很积极。

  在教学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在后来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到了夏天的时侯因为有爬山虎的包围我们的教室还会很凉快。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6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学生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积极。

  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教学在顺利进行。“谁能上台指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指说。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的联系中出现了问题:第一个同学说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第二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第三位同学非常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此时,我才意识到深入文本,高于学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虽然整堂课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也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对个别内容的不完全理解,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环节,我会以为所有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都已经完全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这个环节,也使我反思了学生“指图介绍爬山虎的脚”一题比较生疏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个别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

  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7

  《爬山虎的脚》是本组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先生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以此启发学生在*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教后体会。

  1、教学效果(思效)。

  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处处留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而这篇《爬山虎的脚》就负担着这项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学生初读课文后,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这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轻而易举就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

  直观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对于理解课文也大有帮助。但是,过多运用直观的东西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习偏离正常轨道,容易形成单纯表面的热闹,而忽视了语言文字材料。所以,我感觉这节课上不足之处就是过多的课件演示有点“喧宾夺主”。

  2、教学收获(思得)。

  课文比较长,所以,课堂处理方面要学会取舍,这篇课文每个段落要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举例如下:

  (1)学习爬山虎的叶子片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好看得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

  (2)认识爬山虎的脚时,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教师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

  (3)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结合刚才对于简笔画的理解,学生们模拟爬山虎爬行的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学生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3、不足之处(思失)。

  我在备课时其实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书,并且分层次去读书,但是虽然采取了多种读书的方式,实效性并不大,在一个个环节中并没有看到学生在读书上的明显提升。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及时给予指导性的评价,结果就失去了层次性读书的意义。

  4、改进措施(思改)。

  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想尽办法引导学生“啃课本”。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让学生拿出笔画一画,大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所以,不管教学的哪个环节,老师都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反复朗读、研读、体会读,不能够停留在表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8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9

  10.12日周一上午第一节课,我和一班的学生们一起完成了四年级第10课《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首先,设置悬念: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激发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在阅读中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来解读课文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之处: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三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在一堂课中,我对课堂的自我把握能力不是很到位,课堂组织性语言,评价性语言过于欠缺,课堂口头语过多,语速过快等一些问题,导致有些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就被我一带而过。

  2、课文难点突破不够。本篇课文的难点是爬山虎怎么爬的,应让学生在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文章为什么向让我们描写的这么生动和具体,因为作者的观察,更因为作者将这种观察的结果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示出来,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才是语文课要做的事。通过一节语文课,真的让孩子在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让孩子一课一得。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很多环节,让学生去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抓动词、复述、演示等等,但是每一项都没有落到实处,都是蜻蜓点水。通过这个失误,我吸取了很多教训,课前教师一定要抓好文本,依纲靠本,将教材理解透彻在进行教学,特别是一课中的难点,更是要思考出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最好的办法,选择最佳形式,这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所在。

  3、本节课,我在备课时其实有意识让学生去读书,并且分层次去读书,比如在讲授叶子样子的时候,我想让孩子们谈自己的感受,读书;然后看图片,体会文中提到的新鲜,再读书,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虽然是四遍并且采取了多种读书的方式,但是实效性并不大,学生并没有通过这一个个环节而在读书上取得进步。每一个环节并不是有力的,而是很苍白的过教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也未给予指导性的评价,因此几次读书效果一样,失去了层次性读书的意义。

  4、备课不要凑环节。j环节设计的精巧的确会使课堂节奏紧凑,过渡自然,有助于学习,但是过于花哨、零碎的环节,或者为了某个新意的环节而生搬硬套,就是顾此失彼了。这样一来课堂就显得太急,频繁更换方式方法,学生不扎实,老师还是过环节,走教案。所以才会造成一节课蜻蜓点水的感觉。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这节课的一点小的感悟,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一一去诠释,去体会。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华南虎》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小学音乐《猫虎歌》教学反思5篇

小学音乐《猫虎歌》教学反思1

  1、用故事去引发想象。歌曲《猫虎歌》本身是由故事改编,于是我就从故事入手,尽量把故事讲得生动,特别是把表情做到位,必要时让学生说说,让学生大概把握住猫与老虎的个性特征。

  2、用表演激起情感体验。在学完歌曲之后,我便让学生上来表演,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们都对猫和老虎的个性把握得较好!而且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都还有创新,有了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歌曲表现好多了,情感也把握得较为精确!歌曲最后一句歌词:“森林之王——你服不服!”唱的很有表情,把小猫的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3、以兴趣为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他们自然会投入其中。今天这节课学生通过感受音乐,模仿动物来达到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在兴奋状态中学到最后,探索到最后,而且效果很好。

  4、探索过程有浅入深,环环相扣。要使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探索,教师必须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方式中转变过来,注重研究学生,根据学生探索能力,原有知识水*进行设计。

  5、教师语言的引导。教学过程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语言的引导是致关重要的。在探索过程中,除了让教师自己来说以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演唱、欣赏的方式从中来体会。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歌曲《两只老虎》是一首学生比较熟悉而且很喜欢的一首歌曲,但是教材的编写是在原来歌曲的基础上,把它变成了(卡农式)!学生比较的陌生。于是,我就顺势把歌曲的两个声部变成了“两只老虎”,请学生来唱第一只老虎,我就在后面当第二只老虎,让学生听,找一找这两只老虎有什么区别,学生听了几次后就找出了,然后,再请其他学生与我合作,从扮演简单的第一只老虎开始,然后逐渐让他们也来扮演第二只老虎。最后由学生来扮演全部的角色,就这样慢慢的学会了歌曲!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的。

小学音乐《猫虎歌》教学反思2

  《猫虎歌》最具有特色之处是符合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故事改编的,有情节有鲜明的形象。本课我揣摩了孩子们好奇的心理,以故事带领孩子快乐游戏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利用各种手段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且安排了打击乐伴奏、歌曲表演、情境表演等教学内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整堂课都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1.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歌曲《猫虎歌》本来就是由一则儿童故事改编创作而成的,于是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猫和老虎的故事,并在故事中设计了悬念,让学生联想、回答并模仿猫和老虎的`声音与动作,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很快就掌握了猫和老虎的个性特征。

  2.动作创编解决难点。

  歌曲中的结尾两句“老虎被弄得稀里糊涂哎”“森林之王你服不服!”是本课的难点句。在朗读歌词时就让学生配上动作,“弄”字处用画圈表示疑惑,“哎”字摊手,表示老虎还在思考解决。“王”字用猫师傅给自己的3个大拇指,并在树上向着老虎得意地语气来说这句话,编创这些动作来帮助解决难点。

  3.以创编为契机,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完歌曲之后,因为有前面对歌曲演唱和情感的认知作铺垫,学生对猫和老虎的个性特征都把握的很好,创编的动作也非常到位,表演很有创意,很形象生动;加上自己创编的动作,他们对歌表演就丰富多了,情感也激发出来啦。尤其是歌曲的最后一句:“森林之王,你服不服”,学生双手叉腰,然后用手指往前一指,唱得特别起劲,特别有表情,把小猫得意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还请出串铃加入到歌曲的表演中来,就这样孩子们边唱边伴奏,沉醉在自己创造的美妙而又悦耳的乐声中。

  实践证明,低年级音乐课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深厚兴趣。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并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音乐《猫虎歌》教学反思3

  《猫虎歌》最具有特色之处是符合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故事改编的,有情节有鲜明的形象。本课我揣摩了孩子们好奇的心理,以故事带领孩子快乐游戏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利用各种手段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且安排了打击乐伴奏、歌曲表演、情境表演等教学内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整堂课都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1、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歌曲《猫虎歌》本来就是由一则儿童故事改编创作而成的,于是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猫和老虎的故事,并在故事中设计了悬念,让学生联想、回答并模仿猫和老虎的声音与动作,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很快就掌握了猫和老虎的个性特征。

  2、动作创编解决难点。

  歌曲中的结尾两句“老虎被弄得稀里糊涂哎”“森林之王你服不服!”是本课的难点句。在朗读歌词时就让学生配上动作,“弄”字处用画圈表示疑惑,“哎”字摊手,表示老虎还在思考解决。“王”字用猫师傅给自己的3个大拇指,并在树上向着老虎得意地语气来说这句话,编创这些动作来帮助解决难点。

  3、以创编为契机,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完歌曲之后,因为有前面对歌曲演唱和情感的认知作铺垫,学生对猫和老虎的个性特征都把握的很好,创编的动作也非常到位,表演很有创意,很形象生动;加上自己创编的动作,他们对歌表演就丰富多了,情感也激发出来啦。尤其是歌曲的最后一句:“森林之王,你服不服”,学生双手叉腰,然后用手指往前一指,唱得特别起劲,特别有表情,把小猫得意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还请出串铃加入到歌曲的表演中来,就这样孩子们边唱边伴奏,沉醉在自己创造的美妙而又悦耳的乐声中。

  实践证明,低年级音乐课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深厚兴趣。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并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音乐《猫虎歌》教学反思4

  1、用故事去引发想象。歌曲《猫虎歌》本身是由故事改编,于是我就从故事入手,尽量把故事讲得生动,特别是把表情做到位,必要时让学生说说,让学生大概把握住猫与老虎的个性特征。

  2、用表演激起情感体验。在学完歌曲之后,我便让学生上来表演,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们都对猫和老虎的个性把握得较好!而且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都还有创新,有了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歌曲表现好多了,情感也把握得较为精确!歌曲最后一句歌词:“森林之王——你服不服!”唱的很有表情,把小猫的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3、以兴趣为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他们自然会投入其中。今天这节课学生通过感受音乐,模仿动物来达到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在兴奋状态中学到最后,探索到最后,而且效果很好。

  4、探索过程有浅入深,环环相扣。要使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探索,教师必须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方式中转变过来,注重研究学生,根据学生探索能力,原有知识水*进行设计。

  5、教师语言的引导。教学过程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语言的引导是致关重要的。在探索过程中,除了让教师自己来说以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演唱、欣赏的方式从中来体会。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歌曲《两只老虎》是一首学生比较熟悉而且很喜欢的一首歌曲,但是教材的编写是在原来歌曲的基础上,把它变成了(卡农式)!学生比较的陌生。于是,我就顺势把歌曲的两个声部变成了“两只老虎”,请学生来唱第一只老虎,我就在后面当第二只老虎,让学生听,找一找这两只老虎有什么区别,学生听了几次后就找出了,然后,再请其他学生与我合作,从扮演简单的第一只老虎开始,然后逐渐让他们也来扮演第二只老虎。最后由学生来扮演全部的角色,就这样慢慢的学会了歌曲!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的。

小学音乐《猫虎歌》教学反思5

  小猫遇见大老虎

  摇头摆尾装师傅

  狮子豹子都是猫啊

  老虎被弄得稀里糊涂

  小猫遇见大老虎

  摇头摆尾装师傅

  只凭一招会上树啊

  森林你服不服

  《猫虎歌》是一首趣味性很强的歌曲,它是由故事改编的,于是我设计的导入就是“老虎拜师”的故事。把故事讲得生动,把表情做到位,有时也让学生说一说,让学生大概把握住猫与老虎的个性特征。在学唱结束后,我让学生上来表演歌曲,以便来巩固。因为有了前面的故事做铺垫,学生们对猫和老虎的性格把握的比较好。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利用各种手段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且安排了打击乐伴奏、歌曲表演等教学内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整堂课都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在编创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从而引起感情的升华。但整节课下来也有一定的遗憾,比如在歌曲教学中安排时间较少,拓展和导入部分过多;在对声音要求上没做到细致到位。

  实践证明,低年级音乐课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深厚兴趣。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并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的教学效果。


《华南虎》教学反思3篇(扩展6)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这节课在上课前与同组的老师研讨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作者所描写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它们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在上了这节课之后,又详细地观看了自己的视频,感觉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评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

  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在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不少同学一直找不准脚的位置,我也是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段落,找关键词,用心去读书。

  存在的不足之处:

  1.对学情估计不足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设计让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可是在具体教学这部分时,还是碰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对爬山虎到底长在哪儿,长的什么样的,就是不理解,我就让他们仔细读,读完再说,可是读了三四遍还是找不对脚的位置。仔细研究了当时的课堂,我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反复去读,而学生对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并不理解,所以怎么读也不懂。如“茎”是哪儿?“叶柄 ”指什么地方?什么叫“反面”?“枝状的”是什么样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并不能准确理解,所以影响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在以后的备课中,除了备课文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知道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知道班里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哪种认知发展水*,并据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案。根据学生的学情考虑细致,备得全面了,就会在课堂上得心应手。

  2 、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以前我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也查阅了不少有关的资料,对课文的内容准备的很充分,却未料到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以使课堂上出现了突*况,自己有些手忙脚乱,未能及时调整好教学策略 ,耽误了不少的时间。课后刘主任说:“学生实在弄不清楚,你可以引导他们看书中的插图啊。”借助图片让他们来理解,不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吗?由此可见,自己的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爬山虎的脚》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种方式。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图,引导观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它生长茂密的样子。请大家仔细看图,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隐藏着什么?

  生:叶子下面隐藏着爬山虎的脚。

  师:同学们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请找出描写脚特点的语句读读。

  师:请同学说说爬山虎有哪些特点?

  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颜色是……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样子是……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

  然后老师让学生画爬山虎的脚,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的过程,理解体会“一脚一脚”。

  [案例二]

  师出示课题——《爬山虎的脚》,指导审题。

  师:请同学们反复读题。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爬山虎的“脚”。

  师: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有关段落,朗读文段,边读边想,跟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接着,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发现,如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反思]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导,通过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者则用直奔重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研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并在读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学习课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这样设计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吗?显然,这样的设计过于简单了,未能真正触动学生内部的探究欲望。因为,教师仍未完全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自主也只能是浅层次的。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

  在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有关爬山虎的彩色图片。正当学生被爬山虎碧绿、浓密、生机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赞赏,联想翩翩的时候,教师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条……

  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师请学生演示爬山虎长在墙上的样子。学生很快发现它很难“长”在墙上,一脸疑惑)

  师(也一脸疑惑):咦,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能把它扯下来。是什么东西在帮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脚!

  师(拿着那根仿真爬山虎):假如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

  除了“厉害”、“不简单”等等词语,学生大多会说到“神奇”一词。教师可借此词进一步引导。

  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神奇?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了解它的神奇?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考察,以便距离接触;查找课外资料,以研究它的生长原理;钻研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与描写都很细致……

  师(商量的口吻):看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入地研读课文了。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课文当中“寻宝”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画图、写旁注……教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疏通思路的话语)。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师于是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看法,通过多种途径(抓住关键的词句说,画,演等等),达成共识,如有不同见解,要以充分的根据说服对方。在合作探究逐渐成熟之际,教师及时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神奇”…… ……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学生共同的关注点,精心创设情景,学生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学生的在课文中的体验才会真情流露,全情投入,再加上教师精妙的点拨与充满信任的激励话语,学生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战,深入探究,顺利地实现了旧知与新知的连接,不断迸发出创造的智慧火花,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又充满创新活力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重点,即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定下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难点。

  《爬山虎的脚》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因此,我从网上找了几段视频,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我先让学生说,当学生说不清楚时也不忙着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出示一段视频,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脚的形状,脚的颜色。然后再对照课文看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三、 注重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教学形式:成功运用情境教学法。上课伊始,通过播放课件,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比较鉴别感悟说明语言的准确周密和生动。

  人教社专家孟苓荃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个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科普说明文,或者说科学小品文,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体会文章的整体逻辑结构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科普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在这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把 “触”换成“贴”不行,“触”表示速度快。把“触”换成“贴”不行,那把“巴”和“贴”换一换行吗?不行,“巴”说明牢固、有力以体会作者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相当的准确。

  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我在课前也潜心钻研了教材,精心设计了教案,可是,一堂课上下来,我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累。课后我一直在问自己;到底哪里出问题了才造成这种局面。思前想后觉得问题还是出在老师扶得太牢和老师缺少应有的教育机智。在学课文的第三段时,在看了爬山虎脚的介绍视频后,我可以让学生自己读第三段,然后问问学生你读懂了些什么?这样学生可能会学的更主动些,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另外,当我问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在哪里时,课前设计的答案是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可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还缺少应有的概括能力,他就把课文中的原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没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全搬了出来。我当时连叫了三个学生都是一样的答案。我一急就乱了方寸,话也越来越多,学生也是越听越糊涂。课后想想,我完全不必一定要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只要引一下即可,对,那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它就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来研读第四自然段,以及进行换词练习,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这一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许多的思考空间,课后反思又给我许多的启示:

  一、尽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句子,并和小伙伴进行交流,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图上,这些地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教学形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法。通过读与画,发现孩子们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存在的问题,根据孩子的需求,抓住文本重点词语,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这些方法都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激发求知欲,铺路搭桥,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三、不足之处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样子,但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学生不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另外,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少,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部分学生也不清楚。孩子弄不清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的变化。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必不可少,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5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经典课文,我认为这也是一篇很重要的课文,所以我想把这课当作一堂公开课。经过了三次备课,先自己独立进行备课,接着查找资料,把自己需要的记录下来,最后进行整理完成第三次备课。本以为差不多了,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可是一上课问题就出来了。

  上课伊始,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课题,学生在一次次猜谜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由课题让学生找到关键字“脚”,接着直接进入课文的重点部分3、4、5小节。开课很顺利,可接下去就事与愿违了。学习第三小节时,我采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并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这一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和颜色。我以为学生都懂了,按我的估计我也觉得他们应该懂了。我便让他们按课文中的介绍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学生一听都兴高采烈的拿出本子来画。可当我下去看他们画时,学生刚才的那股高兴劲不见了,都皱着眉头,原来他们不知怎么下笔画。其实他们就是没真正的读懂课文,如果这是我停下来,让他们回到课文中去再读一读、学一学,就不至于后面耽误那么多时间了。可我还是估计他们应该会,提醒他们从"茎上"开始画就行,于是只是再提醒了两句,可学生画的都是错了.这下我着急了,赶紧让他们停下来。我连忙在黑板上画出了爬山虎的茎和叶子,让学生画它的脚,学生还是找不到位置。我当时很生气的说道:“自己去看书,到书上去找答案。”学生们都低下头去看书找句子,接着我让一个孩子站起来读,然后全班读,读完了再找到关键词“叶柄的反面”。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它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学生们很快就画出来了,可此时离下课只剩十分钟了。“天哪!怎么会弄成这样!”接下来的十分钟就讲了爬山虎爬的过程。本打算是讲完三个小节的,可现在只讲了两个小节,而且第二小节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

  课后我想了想,如果我能在讲第三小节时,让学生多读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同桌同学互相介绍一下,全班齐读,找到关键词理解,学生应该能准确的画出爬山虎脚的位置也就多花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就能弄懂了,也不至于后面耽误了很长的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就因为我对学生的高估,致使学生没能在有效的时间掌握知识,而我也没能完成任务。这就充分证明备学生的重要性,宁可把学生估计低些,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使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完成教学。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6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课文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在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文章用语准确、生动,内容容易理解,要求全文背诵。教学时,我一句也没讲课文内容,只是让学生每人带一根爬山虎来。首先梳理课文每个自然段重点写了什么,然后老师读课文中相关的描写,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爬山虎,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的。学生最后总结出以下几点:

  1、作者观察特别仔细。

  2、作者是连续地观察,并且边观察边记录。

  3、作者还动手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放到明亮的地方,细心观察,有可能还拿着放大镜观察。

  4、作者观察时讲究顺序,每次重点观察一项。作者先后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以及爬山虎怎样爬。

  5、作者每天都观察一番,根据观察然后把写的文章修改一下,最后把文章修改地准确、生动。

  然后,重点训练朗读并背诵全文。

  这样做,避免了繁琐地分析,支解课文,破坏了课文的美感,反而学生学得兴趣昂然,收到了较好地效果,学生背诵地也很快。

  不足:应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爬山虎,然后描述一下观察所得,再按上面的设计进行,似乎更好一些。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7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

  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8

  《爬山虎的脚》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读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学习本课时,我采取以疑激趣,以疑引路的方法,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学贵有疑。”世界上的一切创新和发现均由疑而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新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当时同学们积极举手,有的说:“我们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怎么也有脚呀?”有的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它的脚长的什么样的?”还有的说:“爬山虎的脚能走路吗?”……到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均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我提出了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音。2、找一找课文从哪到哪写了爬山虎的脚。3、带着刚才的问题读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此刻,学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去,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了整间教室。在自学汇报时,有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以及它的叶子呢?”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我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其间,和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然后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各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组和组之间互相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对此问题加以总结。在汇报中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它有脚,能够往高处爬,所以才能爬到房顶上。第一自然段是告诉我们它的脚很能干,所以要写这部分。”有的小组说:“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等于告诉我们它的脚的作用了,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还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不可能爬这么高,所以这部分也和脚有关,不能没有。”那为什么要写叶子呢?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有脚,所以它的叶子才能铺的那么均匀。”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的叶子会堆在地上,乱成一团,所以叶子和脚也有关。”还有的小组说:“爬山虎叶子排列那么整齐,铺的那么均匀,都是因为它的脚巴在墙上,叶子的美,是爬山虎的脚带给的,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同学们的回答多么具体,多么的贴切。我听了各组的汇报,深深感悟到“疑”是智慧的源泉,“疑”是创新的动力,“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领悟到,学生就像一张白纸,那么的纯真、无瑕。我们教师好比绘画者,恰当的引领能够在这张白纸上绘出五彩斑斓的画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9

  这几天学校开展听课,我就和老友探究怎样来上有关观察的课文。上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在教学时,我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外,还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教学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尽可能地获取知识。

  一、借助PPT,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请了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三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二、利用实物,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早晨,我从家附近的一面墙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并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三、通过学生的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朝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四、拓展练习

  上完课文进行拓展时,我让学生以爬山虎的身份和大家打招呼,介绍自己的颜色、外形、特征以及是怎样爬的。通过拓展帮着了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使学生明白了观察要细致入微,在观察是要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另外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边观察边做记录,由静态到动态。由概括到具体,抓住特点潜心研究,观察要连续性,围绕事物的周期性观察,这样可以记录事物的生长、发育等变化过程,在观察时,还要注意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课堂中的学习不拘形式,灵活多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本节课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达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后课余时多多和同事或老友多多交流,相信一定会使自己收获满满。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作者所描写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它们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在上了这节课之后,又详细地观看了自己的视频,感觉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评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在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不少同学一直找不准脚的位置,我也是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段落,找关键词,用心去读书。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1

  今天教学的人教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首先让孩子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在学习第二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好看的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学习第三段时,则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然后在本子上具体画一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知识在理解上存在偏差。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再根据图画引申到课文内容的识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背诵的难度。在学习第四段时,重点针对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行了理解。通过刚才简笔画的理解,我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手指来做一做爬山虎爬行的整个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孩子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

  优点:

  在本堂课教学中,抓住几个重点内容和孩子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孩子画一画、演一演感知事物,并简单的让孩子梳理作者思路学习作者观察方法。

  缺点:

  1、梳理作者观察方法因为时间紧,没有进行及时总结,几个较优秀的同学可以掌握,中下游学生因打下课铃及周围环境嘈杂,心早已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2、每次上语文课,举手、动脑筋思考的同学总是固定的那几个,有三成左右孩子无法做到注意力集中,扣手、做小动作、发呆或者交头接耳。无论老师怎样呵斥或者提醒,总会在几分钟之后又恢复原样。

  孩子上了高年级之后,问题难度变大,一些内容认真听课的孩子都不一定都思考透彻,更何况不认真听、不去思考。有时候,总觉得现在孩子的学习,缺少太多的自我钻研和思考的能力。甚至是老师已经掰开了、揉碎了放在孩子的眼前,他都懒得看一眼。孩子学习能力的缺失,来源于周围环境的浮躁。新奇的玩意太多了,孩子们就无心沉淀在学业上,执着于某一问题的解答之中。

  很多人看不懂,认为孩子们学习,学的不过是简单的语文、数学知识。落下的也不过是一篇文章的背诵或者是一道题的解决方法。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上小学,比的是成绩的好坏、名次的高低。其实这些都不是。一段优秀的小学教育,真正应该引起重视的并不是孩子期末的考试成绩以及在班中的名次,作为老师,尤其是家长,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养成,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比成绩和名次更能带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2

  昨天的年级组引路课上,娇姐讲了《爬山虎的脚》。听了这节课,让我收获了一个好方法~~~可以在课上带领同学们,通过做《优化设计》去辅助理解课文。这样做,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及思想感情,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后负担。

  关于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1.我能够更好的运用图片去辅助课堂,这是一个进步。

  2.首次把《优化设计》带入课堂,效果还挺好,这可以作为保留项目。

  3.下次的课上,我可以尝试把《优化设计》上,字词的题,安排在第一课时。这样课上练习生字,帮助加深印象。

  4.讲课时,语言连接不够顺畅,这应该是我不够了解自己的教案。

  总得来说,我学会了去丰富课堂,这是我这一课最大的收获!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3

  今天上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老课文,我是先用丝瓜和葡萄这两种藤状植物引入,让学生知道爬山虎和这些普通的藤状植物不一样,它是有脚的。接着讲课文时,我抓住“今年,我注意了。”这句话,先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注意”上,作者注意了什么?学生能很快答出:作者注意了爬山虎的脚。然后就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我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脚和墙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但是在拓深感情的时候学生没什么互动,只是一味听我在说。接着我又让学生把注意放在“今年”上,“今年注意了”说明了什么?学生也能很快想到是他以前没有注意。我马上提问:“他以前注意什么了呢?”学生就能想到以前注意叶子去了。然后就学习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段落。通过看图片和感情朗读,我让学生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引人注意,感受到了叶子的美感。本来想让学生感悟爬山虎的脚在叶子后面默默奉献的精神,可学生都不大愿意去领悟这其中的深意,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分析。最后让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是在连续观察,部分学生能先从表示时间的词语入手,体会到作者的连续观察。一小部分学生根本不愿动脑筋,看来以后上课要逼一逼这些不愿动脑筋的同学多举手发言。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4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老师的这节课简单实用,没有花架子。所谓“大道至简”,这种简简单单直奔目标的教法,这需要经过多少年的教学实践才能沉淀出来啊!回味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孔老师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孔老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默读后画出来。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华南虎》教学反思3篇(扩展7)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合集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重点是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教学难点是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去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进行理解,学生会感到枯燥,缺乏主动性。我就采用李青老师的教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然后请学生以画的形式来汇报自己对爬山虎的的脚的了解,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对。学生一方面很喜欢画画,另一方面又争强好胜,当然会激励着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去了解爬山虎的脚。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读书不细心也没关系,我又采取了评议画好的画的方法,来加以矫正。本来课前我觉得有个同学*时读书不细心,这次一定画不对,正好利用他来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改画,并对那些读书不深入的同学加以教育。没想到,由于他课前已经找到爬山虎细细地观察过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画完全正确,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当时,我一紧张放过了这个很好的鼓励机会。请学生评完他的画,就到下面去找了几个画得不正确的,来引导学生读书评议改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应该请画得对的那个同学指着自己的画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并请他给大家讲讲自己为什么能画对,然后大加赞赏,号召大家像他一样善于观察,深入读书,这样既是对他本人的激励,又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更能深入的读书。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时候,我则采取了读书表演汇报的形式,先让学生划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理解一下,并在下面试演一下,然后上来演给大家看,共同依据课本评议,改演。学生边读书边演示,不知不觉就在实践中突破了难点。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经典课文,我认为这也是一篇很重要的课文,所以我想把这课当作一堂公开课。经过了三次备课,先自己独立进行备课,接着查找资料,把自己需要的记录下来,最后进行整理完成第三次备课。本以为差不多了,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可是一上课问题就出来了。

  上课伊始,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课题,学生在一次次猜谜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由课题让学生找到关键字“脚”,接着直接进入课文的重点部分3、4、5小节。开课很顺利,可接下去就事与愿违了。学习第三小节时,我采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并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这一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和颜色。我以为学生都懂了,按我的估计我也觉得他们应该懂了。我便让他们按课文中的介绍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学生一听都兴高采烈的拿出本子来画。可当我下去看他们画时,学生刚才的那股高兴劲不见了,都皱着眉头,原来他们不知怎么下笔画。其实他们就是没真正的读懂课文,如果这是我停下来,让他们回到课文中去再读一读、学一学,就不至于后面耽误那么多时间了。可我还是估计他们应该会,提醒他们从"茎上"开始画就行,于是只是再提醒了两句,可学生画的都是错了.这下我着急了,赶紧让他们停下来。我连忙在黑板上画出了爬山虎的茎和叶子,让学生画它的脚,学生还是找不到位置。我当时很生气的说道:“自己去看书,到书上去找答案。”学生们都低下头去看书找句子,接着我让一个孩子站起来读,然后全班读,读完了再找到关键词“叶柄的反面”。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它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学生们很快就画出来了,可此时离下课只剩十分钟了。“天哪!怎么会弄成这样!”接下来的十分钟就讲了爬山虎爬的过程。本打算是讲完三个小节的,可现在只讲了两个小节,而且第二小节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

  课后我想了想,如果我能在讲第三小节时,让学生多读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同桌同学互相介绍一下,全班齐读,找到关键词理解,学生应该能准确的画出爬山虎脚的位置也就多花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就能弄懂了,也不至于后面耽误了很长的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就因为我对学生的高估,致使学生没能在有效的时间掌握知识,而我也没能完成任务。这就充分证明备学生的重要性,宁可把学生估计低些,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使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完成教学。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5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孩子们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

  一,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

  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

  二,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

  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6

  片段实录

  师:把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生: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师:从这句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到很美。

  师:怎么体会到的?

  生:我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我从这体会到叶子很美。

  生2:我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看起来叶子很美。

  生3:我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师:“一顺朝下”我们可以看图理解。请大家看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4:我看到叶尖都朝下。

  生5:我看到叶子长得很茂盛,油亮油亮的,很新鲜。

  生6:叶子在墙上分布得很均匀,一片挨着一片,没有缝隙,也没有重叠起来的。非常美。

  师:这样的叶子确实让我们感到很美。这么美的叶子我们怎么读才体现出美呢?

  一生读。

  师:感受到美了吗?

  生摇头。

  师:老师读一读吧。

  师配乐范读。

  师:你们想读吗?好,和着音乐读一读吧。

  生读。

  反思

  这段教学是高秀艳老师执教的,它具有以下特点。

  1、训练重点突出学科性。《课标》指出: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任务。教者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点,通过对“均匀”、“新鲜”、“一顺朝下”几个词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感受到了叶子的美,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2、在鉴赏性阅读中与文本对话。这段话文字优美,教者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置身语言状态后,指导朗读,而且引导得当,层次性强。先从文字感受叶子美,再让学生读,体会美。学生读失败后,教师范读,最后再感情朗读。读得目的很明确。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领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进行了对话,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培养思维,丰富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7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画爬山虎的脚,学生学习很积极。

  在教学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在后来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到了夏天的时侯因为有爬山虎的包围我们的教室还会很凉快。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8

  教学程序介绍: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

  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9

  一、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姚老师的这堂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主要体现在:

  1、成功运用情境教学法。上课伊始,通过播放课件,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2、把活动引进课堂。表演式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给影片配音等活动,全面交流互动,达到了“以情煽情,有感而发”的教学效果。

  3、把评价引进课堂。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小组之间赛评,加上老师的导评,使课堂教学一次次推上高潮。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高昂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此外,还运用了“讨论法”、“比较法”等,让学生不断参与实践。多种形式的交叉、合理运用,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始终

  课堂上,老师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议一议,画一画,如“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对于这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老师还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形式,如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给影片配音、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等等,让学生参与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为学的思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堂课,姚老师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合作学习把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生生互动,又在师生交流。在探究学习方面,老师设计了几个启迪思维、质量很高的问题让学生研讨,进而画画、配音、表演。这些问题,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发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程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过去,不少教师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其实,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这姚老师通过安排情境创设,画一画、演一演、给影片配音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就是对课程的创新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了不少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

  除此之外,这堂课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难点突破、多媒体的运用等方面都是做得较为合理和到位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因为缺陷而完美。”也就是说,姚教师这堂课也并非完全无可挑剔。假如给影片配音时多给些时间让学生边看影片边练习,这样效果会珧好一些;让学生画了爬山虎的脚之后,多让些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这堂课就更加完美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姚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是一堂成功的、优秀的、典型的阅读教学课。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这一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许多的思考空间,课后反思又给我许多的启示:

  一、尽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句子,并和小伙伴进行交流,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图上,这些地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教学形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法。通过读与画,发现孩子们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存在的问题,根据孩子的需求,抓住文本重点词语,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这些方法都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激发求知欲,铺路搭桥,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三、不足之处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样子,但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学生不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另外,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少,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部分学生也不清楚。孩子弄不清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的变化。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必不可少,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1

  《爬山虎的脚》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读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学习本课时,我采取以疑激趣,以疑引路的方法,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学贵有疑。”世界上的一切创新和发现均由疑而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新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当时同学们积极举手,有的说:“我们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怎么也有脚呀?”有的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它的脚长的什么样的?”还有的说:“爬山虎的脚能走路吗?”……到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均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我提出了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音。2、找一找课文从哪到哪写了爬山虎的脚。3、带着刚才的问题读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此刻,学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去,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了整间教室。在自学汇报时,有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以及它的叶子呢?”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我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其间,和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然后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各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组和组之间互相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对此问题加以总结。在汇报中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它有脚,能够往高处爬,所以才能爬到房顶上。第一自然段是告诉我们它的脚很能干,所以要写这部分。”有的小组说:“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等于告诉我们它的脚的作用了,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还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不可能爬这么高,所以这部分也和脚有关,不能没有。”那为什么要写叶子呢?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有脚,所以它的叶子才能铺的那么均匀。”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的叶子会堆在地上,乱成一团,所以叶子和脚也有关。”还有的小组说:“爬山虎叶子排列那么整齐,铺的那么均匀,都是因为它的脚巴在墙上,叶子的美,是爬山虎的脚带给的,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同学们的回答多么具体,多么的贴切。我听了各组的汇报,深深感悟到“疑”是智慧的源泉,“疑”是创新的动力,“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领悟到,学生就像一张白纸,那么的纯真、无瑕。我们教师好比绘画者,恰当的引领能够在这张白纸上绘出五彩斑斓的画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2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这节课是和本班学生认识一个星期之后,向全校老师推出的见面课。作为一个刚接手的班级,学生要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法,老师要摸索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一个磨合互相适应的阶段。为了尽量保证课堂的完整性,提高课堂效率,我大胆处理文本,呈现三维课堂。

  一、图片与文字相结合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叶子格外惹眼,因而我制作ppt,对应文字出示图片。让学生记住图片的像,记住文字的美,记住叶的特点。叶的特点:绿、铺得均匀、不重叠、不留一点空隙。

  二、解读与想象相结合

  借助图片的美,创设情境,拓展文本,训练说话。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好像一面--------------。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好像一块-----------。

  3、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好像---------。

  通过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感受爬山虎叶的特点。以说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三、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我抓住课文第3、4自然段,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学习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有序的描写。让学生明白怎样写才能将事物写具体,写真实。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以阅读促写作,以阅读扶写作。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自我发现中寻找独特的认识、感受,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课堂是门遗憾的艺术。我想学生在习作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就可以让文章结构紧密,内容完整,主题突出。所以,我利用文本向学生渗透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我试图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首段与尾段的方法,意会首尾呼应微妙的联系。因为时间的关系,学生只将首尾段读了一遍,还没有在读中有所感悟。此项教学目标没有完成。课后想想还是不能太贪心了,这是老师的通病。哪个都想抓,在有限的时间又怎么可能都落实。其实,运用了首尾呼应手法的文章很多,又何必急于在一堂课完成。在总结中,前进;在反思中,成长。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3

  今天上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老课文,我是先用丝瓜和葡萄这两种藤状植物引入,让学生知道爬山虎和这些普通的藤状植物不一样,它是有脚的。接着讲课文时,我抓住“今年,我注意了。”这句话,先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注意”上,作者注意了什么?学生能很快答出:作者注意了爬山虎的脚。然后就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我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脚和墙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但是在拓深感情的时候学生没什么互动,只是一味听我在说。接着我又让学生把注意放在“今年”上,“今年注意了”说明了什么?学生也能很快想到是他以前没有注意。我马上提问:“他以前注意什么了呢?”学生就能想到以前注意叶子去了。然后就学习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段落。通过看图片和感情朗读,我让学生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引人注意,感受到了叶子的美感。本来想让学生感悟爬山虎的脚在叶子后面默默奉献的精神,可学生都不大愿意去领悟这其中的深意,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分析。最后让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是在连续观察,部分学生能先从表示时间的词语入手,体会到作者的连续观察。一小部分学生根本不愿动脑筋,看来以后上课要逼一逼这些不愿动脑筋的同学多举手发言。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4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学生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积极。

  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教学在顺利进行。“谁能上台指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指说。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的联系中出现了问题:第一个同学说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第二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第三位同学非常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此时,我才意识到深入文本,高于学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虽然整堂课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也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对个别内容的不完全理解,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环节,我会以为所有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都已经完全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这个环节,也使我反思了学生“指图介绍爬山虎的脚”一题比较生疏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个别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

  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

  《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顺承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

  《爬山虎的脚》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爬山虎为观察对象,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个方面: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3、学写观察记录。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把写爬墙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3、4、5自然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把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和叶子的特点(1、2自然段)放在上一节课进行教学。

  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回顾了本课的生词,梳理了课文的结构,之后转入本节课的新知学习,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作者从位置、样子、颜色三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通过图片体会比喻的表达方式可以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抓住触、巴、拉、贴这些有序的动词,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并通过对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为什么不能换成“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

  最后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让学生学习写观察记录的两种记录形式和方法,在课下试着选取一种事物写一写观察记录。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首尾呼应”等写作方法。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本节课基本体现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抓住了重点,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

  1、学生读的较少,因为老担心时间不够,所以没有充分的让学生去读课文和进行朗读指导。

  2、对学情了解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上课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没有充分的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

  3、课堂评价语比较单一,教学语言的组织能力,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和教学时间的把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4、教学写观察记录时有些简略,我原本打算引导孩子们结合《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某一个自然段来改写一篇观察记录,再看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来加深孩子们对观察记录的理解,但因为时间不够,最后放弃了。

  5、最后环节中应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让孩子们谈收获,将顺序弄反了,听了*东家人们的评课,才意识到这一点。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现在的我越来越感到自己语文教学能力的不足和语文知识的匮乏,语文教学素养的提升对我来说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希望通过今后的努力,能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华南虎》教学反思3篇(扩展8)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菁选3篇)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

  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

  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

  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

  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

  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

  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一、教学叙事

  在常规课堂教学听课中,我进行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课前我设计了以"绘画"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绘画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48名学生,有6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你能动手画一画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几分钟过去了,教室里开始发出同学们的交流声。我巡视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结果:全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感到为难,即便是画出来了,画得也不准确。于是,无休止的讨论,在读书找依据,再讨论····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中出现了问题。

  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明显地暴露出了学生对内容不完全理解的漏洞,同时也暴露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的漏洞。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自控,教师会以为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已经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教学实践,也使我反思了学生画不出爬山虎的脚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样子,另外,第四自然段也有一些关于爬山虎脚的样子的介绍。但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学生认为爬山虎的脚就是“六七根细丝头上的小圆片”。

  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

  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很多次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从而使我及时修改了教案设计,为了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确保教学质量,我又安排了一节语文课。具体做法是:

  1、重新品读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⑴叶柄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生长位置,爬山虎脚的样子)

  ⑵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⑶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的脚好像长出"吸盘"了)

  2、观看爬山虎的图片、录相和投影,增强对爬山虎的直观认识。

  3、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实物。看出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

  4、学生重新再画爬山虎的脚,展示画得好的学生的图画,进行强化。注意位置不要画错。(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Tags: 华南虎   反思   教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