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策略研究

2022-09-05 17:00:06

王笑南

内容摘要: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和教育观,从教学目标、教学要素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扩展了课程教育的内涵。大学语文课程在思政课程改革具有思政属性、教学目标趋同性、教育资源同一性等方面的优势,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现实可行性。鉴于此,提出注重课程思政设计的衔接性与现实情感性、加强语文教师的思政素养、坚持授课方式科学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引入CIPP课程评价模式等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策略。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思政 思政策略 CIPP模式

在课程思政的改革背景之下,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念,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渠道。并且,立足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大学语文天然上有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可以灵活运用,为大学语文学科教育和思政理论的协同提供基础、为深度的融合提供可能。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1],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提供根本遵循。在2017年教育部下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指明了改革方向。由此看来,课程思政是一种以“课程”为基础,以“思政”为着力点的三全育人课程观;同时也是一种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综合性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从目标、要素、方法三个维度扩展了传统课程教学内涵。

首先是教学目标从内容知识向价值引导的转向。高校传统课程的课程目标主要界定在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课程思政改革并不意味着只知识内容与思想政治的割裂,而是在相互融合中实现价值的引领。课程思政仍然以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作为课程基础,但是在整体要求上更加注重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到专业课程内容当中,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科教学解决知识“如何用”的问题,思政引导解决“为什么”、“为了谁”、“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课程思政将二者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价值引导与塑造功能。

其次是教育要素的割裂向融合转变。课程思政旨在将各类型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传统的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难以“破圈”,德育与学科教育呈现出一种割裂的格局。课程思政的提出解决了思政课程“孤军奋战”的状况,在各个学科当中融入思政理论,与思政课程有效互动、融合,形成了三全育人的全新教育模式,为开创“大思政课”格局提供现实基础。并且,在传统专业课教育为基础的教学格局当中,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是相对独立切具有一定的专业壁垒,教学资源要素之间难以互通。但是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学科教学要素可以通过思政要素相互串联,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有专业方向的教学要素“群”。随着课程思政的全面展开,各个学科之间的教学要素能够通过思政理论相互串联,构成协同化的教育局面,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有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最后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向全方位的转变。课程思政转变了传统教学中只聚焦本学科知识内容,以学科知识内容教学为依托设计教学计划的教学方法。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课程思政改革,关键就在于学科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能动性,深挖学科相关的思政要素,充分整合学科相关的要素,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科资源、学生特点等因素,制定全方位的教学计划。这就意味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仅仅从专业课的角度传递知识,而是要站在更加宽广角度审视学科的相关性,完成从“如何授课”到“如何引导”的课程设计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能够在多元的教学资源中,保证学科科学性和思想教育性的有机统一。

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可行性分析

1.大学语文学科的思政属性

语文教育是思政教育传递思想的载体,也是思政教育创新的有效载体[3]。大学语文在课程内容上节选的都是中华文化优秀、经典的作品,富含着人生的哲理,能够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和人生价值的引导。在语文课程之中,通过一篇篇优秀的文章,将各种复杂的情感因素具体化、生动化。如传统文化中的精忠报国、舍己为人、甘于奉献、仁爱谦逊、诚实守信等优秀美德,能够在一个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鲜活的展现出来,这也是新时代厚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因此,大学语文的专业课程,在课程属性上就天然具有思想教育的独特优势,在挖掘思政资源上有学科上的贴近性。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无论是在逆境中激人向上、还是在顺境中居安思危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素材。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在无声之中就能将思想教育理论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

2.大学语文与思政育人的培养目标趋同性

大学语文学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包含着对学生人文素养、道德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虽然目前语文学科教育在倾向性上更侧重于写作技能、文学鉴赏等方面,但是在学科教学的系统性上仍然强调对文学素养和思想内涵的培育。这也意味着,大学语文在某种程度上与思政课程中强调的理想信念的培育目标趋于一致。一方面,大学语文所传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大学语文内涵式的培养模式能够培育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人文情怀,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大学语文的授课过程,也是教师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建立高尚品格的过程。因此,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上,培养目标与思政教育的趋同也是大學语文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所在,可以将学科适用性优势转换为实用性优势。

3.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资源的同一性

大学语文与思政课程所利用的教学资源相对一致,大学语文作为传统的人文教育学科,所利用的教学资源以人文素材和人文环境为主,强调的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构建观念中的人文场景,或者利用现实的显性场景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由内而外的培养人文精神,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这与思政课程的教学所运用的红色资源、史实资料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无论是在红色教育基地还是各类文化展馆,对于大学语文来说都是可以提升课程思政改革质量的有效资源抓手。利用相关的思政材料和作品,既能完成文学素养、文学鉴赏等专业能力的提升,又能通过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作品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思想品德,正向的价值观念。另外,从师资上来看,大学语文教师在专业背景上与思政教师具有交叉性,通过一定的思政课程系统培训,在相同内核不同方式的刺激之下能够产生“化学反应”,激发语文学科教育的创新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

三.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提升策略

1.注重课程思政设计的衔接性与现实情感性

课程思政改革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性的教学工程,旨在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个课程当中,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一环,一方面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设计为依托,课程思政要依据学校整体、长远的教育目标做教学的全程性设计。尤其要注重将语文课程中具体的内容与新时代的价值追求向适应,从环节设计上做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衔接。另一方面,从教学设计的近期目标来看,要有结合当前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适应社会理想信念需求,选择具有针对性、现实性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高质量供给,提高教学设计的现实性,通过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的事件、案例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在现实当中对课程思政有着深切的体会。通过明确长远目标,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改革与学校整体课程体系能够相互适应,构建协作的授课体系,确保在全局方面的“立意”问题。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以激发情感为切入点,合理选择课程思政融合材料,解决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践”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当中要做到与整体教学目标相衔接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情感有效性,才能有效的提高课程思政的落地實效。

2.加强语文教师的思政素养

教师是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实施关键环节,是直接决定课程思政落地效果的最后一环,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思政素养对课程思政尤为重要。在学校层面,要定期举办思政专家讲座、选择优秀课程思政案例总结改革经验、完善思政考核体系、做好语文教师与思政教师的课程对接工作,在制度与培训上形成长效化、常态化的课程思政改革机制。在教师层面,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学科与思政相结合的课程意识,将思政自觉融入到日常的授课体系当中,用专业知识强化思政教育,用思政教育来印证专业内容,使二者相辅相成。另外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带着思政理论寻找教学资源,善于挖掘隐藏在深处的学科内涵关联,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学科的“高位嫁接”,在相互融合之中提升语文学科专业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

3.坚持授课方式科学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课程思政是一种价值引领、回归教育本质的课程观和教育观,是面对新时代教育领域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课程思政离不开对学科知识科学性的坚持,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带着观点找材料”并不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生搬硬套的将思政融入到专业内容当中,强硬的改变文章、材料原有的意境、背景,强行解释。而是在保证语文学科的科学性的基础之上,深挖语文专业思政要素,探寻学科知识深层的思想内涵,再筛选出优质专业内容,提高思政课程质量。对大学语文来说,课程思政的改革学科专业性是基础,思政的融入是核心,二者相辅相成也相互独立。

同时,在科学性立意的基础上,要准确的把握住时代变化的脉搏,灵活变革授课方式。尤其对于大学语文来说,课程内容的相对抽象性,更需要借助教学方法的革新提高教学质量。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如利用现有的线上虚拟展厅,让生硬的历史事件与任务“活”起来,或者按照历史脉络整合展览资源做到“线上行走,感悟中国”,在“亲身”体会当中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与价值观念。还可以将戏剧演绎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在角色当中体会到历史的力量,用语文学科的“表皮”内容,映射出思政的时代内核。通过思政融入,在方法、要素、内容等方面创新语文授课方式,在贴合新时代的要求同时也能强化课程的授课效果。

4.引入CIPP课程思政评价模式

相对全面、准确的对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进相关指标性的评价,是确保课程思政能够落到实处、激发教师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当前从学生角度建构的大学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相对片面,尤其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不能有效的反映出思政结合的合理性、人文情怀和思政素养的渐进性等过程性、阶段性方面的评价。

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中可以引入强调全方位、过程性教学评价的CIPP模式[4],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背景评价是将大学语文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等环境影响因素当中,考察整体育人环境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影响,如学校整体的教学风格、教学导向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是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输入评价则是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设计中所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可行性等方面考察。过程评价聚焦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全部环节中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是否注重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的自我检查、反馈、调整,动态优化语文思政素材和教学方法,学生是否积极监督、参与、互动,积极接受课程内容等。结果评价是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最终实施结是否对于学生精神、品格以及思想方面的塑造与提升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等结果性、成果性方面进行评价。通过CIPP课程评价体系,可以从整体性、可行性、过程性、结果性等方面全面的评价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全面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一方面能够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勾勒出授课效果的过程性发展脉络,从而灵活调整授课方式方法,优化授课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评价,能够较为全面、真实的对教师的授课成果进行评估,能够为教学成果评价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从而激发教师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

课程与思政同行,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简单融合,更在于和相关学科的协作体系建构。大学语文凭借与独特的文化内涵优势,天然的具有思政课程以文化人、在“无形”之中进行价值引导的优势。在课程思政协作体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天然的优势。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思政元素。这不仅仅是在内容上要与思政课程紧密相连,更为关键的是打通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的深层关联,创新教育方法,通过文化之“表”渐次引领学生感悟、体会、树立思政之“核”。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人民网http:/dan-gji 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 -28936962.Html

[2]葛丽.“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的教改探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0(1):81-85.

[3]梁迎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文学教育(下),2021(12):68-69.

[4]许祥云,王佳佳.高校课程思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框架[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47-60.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3期)2019-09-10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管理观察(2017年22期)2017-11-17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关于高校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及课程建设的思考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7年8期)2017-10-19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管理观察(2017年8期)2017-09-22

Tags: 语文课程   策略   研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