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石林彝区刺绣传承瓶颈及对策研究

2022-09-08 15:00:0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与价值。彝族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通过访谈考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彝族(撒尼)刺绣为例,以彝族(撒尼)刺绣手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探访对象,从刺绣的来源、样式、针法等方面进行一个较完整的概括。同时,对刺绣传承中出现的困境进行研究,探讨其对策,让彝族(撒尼)刺绣文化为更多人所熟知,从而促进彝族(撒尼)刺绣的传承发展。

一、彝族(撒尼)刺绣概况以及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已被机器化生产所替代,但是仍有一些老手艺人还在繼续着他们对手艺的执着,他们用刺绣记录着岁月、诠释着文化。

(一)撒尼刺绣田野点概述

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昆明市东南部,是昆明市的郊县之一,石林彝族自治县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是面向我国广东、广西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彝族、苗族、壮族等2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数的35.8%,支系众多。石林境内有撒尼、彝青等多个支系,其中撒尼支系占比最大。彝族(撒尼)刺绣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县内有一位国家级传承人、两位省级传承人、五位市级传承人和三位县级传承人,总共十一位非遗传承人。全县设有省、市、县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以及传习馆,撒尼刺绣资源丰富且保存良好。

(二)撒尼刺绣概况

1.撒尼刺绣历史渊源

撒尼挑花,彝语叫作“拿窝”,意为未绣完的挑花。撒尼挑花又叫撒尼十字绣,彝族撒尼刺绣是彝族撒尼人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是彝族妇女心灵手巧的体现。它在撒尼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撒尼人在漫长历史中积累下来的民族结晶,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自唐宋时,撒尼刺绣便已兴起。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上,部分人物形象的衣服上即有刺绣花纹的痕迹。公元8世纪初,南诏王嵯巅攻占成都,掠回汉族刺绣女工和蜀锦原料而使南诏刺绣工艺得到极大发展。[1]据《新唐书·南诏传》《蛮书》也对南诏的刺绣作了详尽的叙述,元明清时期,刺绣即在彝族妇女中盛行,刺绣质料增加,刺绣纹样和图案色彩更加丰富。直到现在,彝族刺绣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2]

2.撒尼刺绣的图文样式

撒尼妇女自小便跟在长辈旁学习刺绣,经过世代的传承与发展,彝族撒尼刺绣技术日趋完善。撒尼刺绣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十字绣为主的、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组合图案,最常见的是三弦耳朵花,模仿的是撒尼人传统乐器大三弦轴的图案,而大三弦线轴的图案也来自于植物蕨菜(又称龙头菜),蕨菜的嫩芽未展开的部分就是三弦花的原型。除三弦花之外,还有八角花、八瓣花、太阳花、羊角花、蝴蝶花、四瓣花、八瓣花、狗齿纹、火焰纹、跳脚纹、石榴纹、青蛙纹、树纹、蕨菜纹以及一些简单的菱形、三角形、条纹等图案。[1]这些图案大多源于生活,太阳花是依据太阳的图案,青蛙是智慧的象征,代表了彝族人民对美好品质的向往,菱形等简单的图案在撒尼人的手里变得不简单,运用对称、转化等方式创造出一幅幅精美的绣片。二是以平绣为主的、较为细腻的写实性花卉图案,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花草样式,如山茶花、杜鹃花、石榴花、荷花等。[1]这些花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绣娘们仔细观察,将花的纹样勾勒在绣布上,绣布上的花卉栩栩如生。三是以镂空贴花(又叫镂空绣)为主的,较为粗犷的抽象性图案,主要有云纹、波浪纹等。[1]所谓“镂空”贴花就是指刺绣的针脚并不是紧密相连的,而是在中间需要留空的地方留出来,像天空中的云朵一样。

3.撒尼刺绣的布料

撒尼人对绣布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麻;一种是火草,但是大部分是以麻布为主,彝语叫作“资抛”。从麻变成麻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由种麻、浸麻、剥麻、漂洗(日晒夜露)、绩麻、成线、绞团、梳麻、上浆、纺织等12道手工工序组成,这是一个大工程,也是撒尼妇女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撒尼人民还有专门纺线用的纺车。这种纺车为卧式,整个机架宽为170cm左右,绳轮的直径为85cm,纺麻车要斜靠在墙上,倾斜角度约70°。[3]纺麻时,需要人站立,一边左手递送麻线,一边右手摇纺车轮。[3]麻布经过多次的加工处理之后,便成为柔软洁白的麻布。《南诏通记》记载:“火草布,草叶三四寸,蹋地而生。叶背有棉,取其端而抽之,成丝,织以为布,宽七尺许……可以燧取火,故曰火草。”在火草布那样十分柔软的布料上刺绣是非常困难的,对绣娘的技术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

4.撒尼刺绣技法

撒尼刺绣以十字针的形式组成花纹,有边绣、裹编绣、平绣等多种手法。十字绣也是挑花,是指在刺绣时依据绣布上的网眼,从左上角与右下角相互交叉,形成一个斜的十字,类似于“X”样式。这类绣法相比其他的简单,是许多初学者学习的第一种刺绣技法。平绣是指顺着经线刺绣,绣出一条直线,类似于“—”样式。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种技法时,每一根丝线都要拉紧,才能做到工整平滑。平绣在女性所系的披风上最为常见,女性的披风上一般都会绣上山茶花等不同花朵的图案,表现出撒尼妇女对美的追求。编绣是在十字绣的基础上逐步往后增加,像编头发一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撒尼姑娘戴的包头上就会看到编绣的技法。裹编绣技法适用于绣布的边缘,用针线把绣布的边缘给包裹起来,一般应用在衣服的袖口,衣襟等地方。镂空绣则是将布片剪成自己想要的图案,用金色或者白色的丝线将布片与绣布缝在一起,使得整体图案有立体感。撒尼刺绣与其他刺绣不同,它是没有图纸的,也就是没有底稿,所有刺绣的图案样式以及布局都装在绣娘的大脑里,并且在刺绣中十分强调对称性,中心对称与轴对称都有体现。

(三)撒尼刺绣传承现状与发展困境

1.撒尼刺绣的传承现状

旧时的撒尼人认为刺绣是衡量一个女孩是否能持家的标准之一。一个女子如果擅长刺绣,说明这么精细的活都能干好,那其他方面肯定也不会差。撒尼妇女所绣的绣品也会卖出去以补贴家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撒尼人民有了更多谋生的方式,刺绣很少用作谋生的方式。笔者访问了刺绣传承人毕老师,她拥有自己的刺绣工作室,同时,她也是全县唯一的国家级彝族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老师每年都会开办多次公益性的刺绣教学活动,吸引了许多对刺绣感兴趣的人前来参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她也在招收徒弟,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彝族刺绣的保护传承上来,她手下也有多名传承人都在为刺绣传承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像毕老师一样的老手艺人毕竟年龄已大,在传承中仍然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传统刺绣是需要耐心的一件事情。一些年轻人没有耐心,也导致传统刺绣出现了没有接班人的现象,真正掌握传统刺绣技艺的老艺人在逐年减少,传承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传统精美的刺绣技法面临失传。

2.撒尼刺绣发展困境

撒尼刺绣发展至今,不管是在传承上还是发展上都遇到了许多困境。石林县总共只有十一位刺绣非遗传承人,其中50岁以上的共有10位,占总人数的90.9%,其中最高年龄76岁,最低年龄46岁。完成一幅手工刺绣耗费时间长、难度大,大部分的刺绣传承人年龄较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如此复杂且精细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往大城市打拼,而不愿意去学习、去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导致刺绣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缺少新鲜的血液。彝族刺绣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图案或是一种针法,它是向外界展示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我们通过这座“桥梁”将优秀民族文化传达给外界,让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当代一些年轻人缺乏民族认同感,没有信念支撑他们自觉传承民族文化,彝族刺绣传承陷入困境。彝族刺绣难度大,花费时间长、学习周期长等也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撒尼刺绣发展的第二个困境是受到了工业化的冲击,机器刺绣逐步代替手工刺绣,手工刺绣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在如今刺绣市场上,大部分都是机器刺绣,只需要把图案录入电脑中,机器就会根据电脑上的图案又快又准地绣出来,它的速度是手工无法与之相比的。机绣成本低且市场大,大量的机绣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反观手工刺绣成本较高,市场有限,难以推广出去。

撒尼刺绣发展的第三个困境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石林县的十一位刺绣传承人,他们没有固定的场所去学习、交流,他们的绣品也没有地方去展示,只能放在衣柜的角落。虽然非遗传承人会有补贴,但是补贴的金额并不多。国家级的传承人每年会有2万元的补贴,用于传习活动。相关部门除了发放一定补助之外,还应多关注传承人的生活情况,对生活困难的传承人应该给予帮助。有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也不够,与“阿诗玛”的美名远扬相比,蕴含丰富内容的彝族刺绣却少有人知。

二、彝族(撒尼)刺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一)借助线上平台进行传播

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借助新媒体,如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对彝族刺绣文化进行传播,无疑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抖音、快手等软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信息。视频的浏览量、点击量、转发量决定了视频传播的程度。彝族(撒尼)刺绣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播,这也是不同于传统的一种传播方式,能够大大提升人们对彝族刺绣文化的了解与认知。要把彝族(撒尼)刺绣与新媒体结合起来,让彝族刺绣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同时,有效运营微课教学平台,定期更新有关彝族(撒尼)刺绣的简易教学课堂相关视频,教授一定的针法、图案、配色等,充分利用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同时也达到了我们传播彝族(撒尼)刺绣文化的效果。

(二)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

彝绣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打造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而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成为“老古董”,因而文创产品是彝族传统刺绣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北京冬奥会上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收获了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不仅向外输出了优秀传统文化,也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彝族(撒尼)刺绣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有利于发展现代产业,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除了传统文化元素上的融合以外,我们也应该在刺绣的制作上与现代工艺融合。如今,机器生产逐步替代了传统手工,在某种程度上,机器生产效率更高,图案更统一,但传统的手工刺绣更有灵魂,更精致。所以,在生产方式方面,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手工刺绣,同时也不乏机器生产,根据实际需要将二者协调发展,不能摒弃传统。

三、结语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走近彝族(撒尼)刺绣,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走访当地彝族(撒尼)刺绣传承人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比较困难,面临着众多挑战。一些年轻人对其没有很大的兴趣,认为其耗费时间长,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没有耐心去做。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的发达,机器作业代替了人力,通过人工一针一线做出的精品极少;另一方面,由于手工制作的成本较高,多数人会选择价格较为低廉的机器制品。另外,很多从事刺绣的作业者为了生计不能专门从事刺绣行业,很多优秀的刺绣作品就渐渐地消失了。彝族(撒尼)刺绣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整体发展上有着巨大的潜力等待挖掘,笔者希望借助传统手工刺绣这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全面探索、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将这一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推广开来,让更多的同胞了解彝族(撒尼)刺绣,了解彝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肖青.石林阿着底村彝族刺绣工艺调查报告[J].民族艺术研究,2005(03):66-73.

[2]杨柳.彝族刺绣的时尚化研究[J].艺术百家,2013,29(S1):194-196.

[3]高層.云南彝族(撒尼)刺绣现状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黄珠玉梅,女,本科,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于美琪)

猜你喜欢 彝族刺绣图案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视界观·上半月(2020年7期)2020-07-23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文艺生活·上旬刊(2020年4期)2020-07-09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民族学刊(2019年2期)2019-05-15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小演奏家(2019年2期)2019-03-27画中谜娃娃画报(2018年6期)2018-08-15画中谜娃娃画报(2018年5期)2018-08-15画中谜娃娃画报(2018年3期)2018-08-15刺绣风尚都市丽人(2017年8期)2017-08-14【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花样盛年(2017年4期)2017-07-06刺绣新生小资CHIC!ELEGANCE(2015年12期)2015-09-10

Tags: 刺绣   传承   瓶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