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文(范文推荐)

2022-11-10 19:45: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文(范文推荐)

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文

 

 姓名:林子愉 学号:20151114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教育体制之我见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良好的教育推动着国家、社会的发展。这些年,教育已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中国教育发展至今,已有了较为悠久的历史,那么当今的中国教育,是怎样的面貌?而又是什么,使钱学森提出了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 中国的各大全会和党的会议总是给我们的教育下了如下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条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唯一正确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科学地处理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遵循教育规律的关系,科学地处理了教育改革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科学地处理了继承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科学地处理了立足国情与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科学地处理了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科学地处理了教育规模扩张与提高质量的关系。”文字晦涩难懂,但仿佛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针下我们的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往往就是因为歌功颂德常使我们忽略其中的种种不足之处,使我们前进的脚步放慢了。

 记得在 2000 年的时候,韩寒凭借作品《穿着棉袄洗澡》获得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他写道:“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我以为现在中国的教育越改革越奇怪了。仿佛中国真的紧缺全才,要培养出的人能今天造出一枚导弹,明天就此导弹写一篇长篇并获茅盾文学奖,后天将其译成八国文字在全世界发行似的。”他的文章,有趣而尖锐地讽刺和抨击了中国当今的应试教育制度,也引发了大家对于应该培养全才,还是培养专才的思考。

 事实上,因为是所谓的“偏才”而主动或被动离开学校的并不罕见。比如韩寒,连续两届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奖项,却因为连续两年期末考挂科七门而退学。比如一个名叫王星海的国学天才,钟情于国学,十几岁的年纪,国学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一些本科生,然而却对其它科目毫无兴趣,险些被初中拒之门外。比如清华美术学教授陈丹青的辞职事件,陈丹青,明明在众多投考他的学生中,看到了一些艺术气质,修养和专业成绩都很不错的孩子,看到了绘画的未来和希望,然而这些学生,却因为政治和英语成绩的几分,甚至一分之差无法进校学习。整整四年,陈丹青竟招不到一名硕士生。失去一棵又一棵好苗子的心痛,使他看清了当今的考试制度的残酷与荒谬,最终做出了辞职的决定。

 也许,中国并不缺少有能力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只是这些人才,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就被埋没在了冷漠的应试教育制度中。

 有句话说得好:“越是天才,就越是偏才。”要求一个人样样都好是不现实的。人的时间

 和精力有限,而学海无涯。追求“全面”和施行应试制度的结果,是泯灭了很多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把本该自由的思想束缚在狭小的框架中,绊住了追逐梦想的脚步,使毕业出来的学生,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没有了自己的特色,也使各个学科,都失去了他们原有的魅力,变得冰冷而乏味。

 在制度的“压迫”下,我们的学习越来越“功利化”,过于注重实用与物质生活,却忽视了精神上的东西,学习的时候,更看重它究竟有没有实际用途,而忘了静下心,去感受那种文化气息与魅力,过于追求物质的富裕,就忽视了精神上的贫瘠。就像“市场社会主义,现在看来生命力是最强的”。它的生命力最强,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最相关,最实用。如此的教育体制之下,先教他们如何生存,然后崇尚富裕。这种教育,实在是一种灾祸。而出现“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这样扭曲的价值观也就没什么好奇怪了。

 这样看来,教育,像是走向了某个极端,一个糟糕的极端。不过,马克思主义里说道:不要把任何事物看成永远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制度也终有改变的一天。

 令人庆幸的是,即便是在这样的体制下,仍有人可以守住自己的想法,他们并没有被这不健全的教育制度所打败。比如韩寒,读他想读的书,写他想写的文章,对时事发表他独到的看法;比如曾子墨,放弃了投资银行里令人羡慕的工作,只因“不想用我的快乐,去点亮别人罩在我头上的光环”;比如俞敏洪,两次复读,终跨入北大校门,跨过了应试教育的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未来。

 这个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需要那些“戴着镣铐跳舞”,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依然能“游刃有余”,活得有滋有味的人,也需要那些激烈的批判者。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今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显露无疑,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批判的队伍。有批判,才有发展,一如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虽说“乌托邦”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乌托邦的核心是批判,批判不合理的现实生活。至少通过这种对理想的追求,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好。同样的,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也需要在批判中变得更好。

 不过,即便我们批判中国当今的教育体制的不合理之处,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它的存在的合理性。就像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质变、否定,并不是说就不肯定量变、肯定的作用。我们现在需要创新,需要思想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它的存在一直都是一个错误。就如“今天的真理,明天也许会变成谬误”这句话所犯的错误——试想,如果明天的条件和今天的一样,那怎么会成为谬误呢?应试教育制度越来越显露它的弊端,只能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经逐渐不再适合当今的社会,而并不应当否定它的一切。当然,尽管应试教育制度已经不那么适合当今社会,也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推翻当前的教育制度。毕竟结合我国的实际,这种选拔制度就目前而言还是最公平的。

 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只一味赞叹和向往国外的“先进的教育体制”,毕竟,对于不同的国家,国情是不一样的,发展的轨迹也是不一样的。发展需要一个从量变到

 质变的过程。这些年,教育体制也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课改”在逐步地推行,而一些名牌高校的“自主招生”也使那些“偏才”“怪才”有了走进大学校门,受到更好,更专业的教育的机会。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应当庆幸,庆幸至少还有人愿意站出来批判,愿意反抗。因为如果教育培养的人,都是屈服于现实的人,而不是敢于批判的人,那么这样,就没希望了。现在的中国,也许还不够发达,现在的教育制度,也许还很不合理,也许,一个两个人还改变不了什么,但,只要这样的人慢慢多起来,我们就还有希望。

 批判,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批判,然后推动发展。只是,批判之后,清醒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还会做什么?我们还应该做什么?批判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抒发什么愤怒之情,而是为了要改变世界。正如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一个东西,面对当今的教育制度也应当如此,台湾忠信学校校长说过一句话:“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国家的未来,教育的未来与我们每一个都密切相关,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都应该多一份思考,站在我们的位置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做我们所能够做的努力,当这样的人渐渐多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曾经渴望的未来不是梦。

Tags: 我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征文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