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强作风,重落实,提效能研讨发言提纲(2022年)

2022-12-22 10:50:0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强作风,重落实,提效能研讨发言提纲(2022年),供大家参考。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强作风,重落实,提效能研讨发言提纲(2022年)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强作风,重落实,提效能研讨发言提纲

 

 乡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范文 乡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 近年来,四营乡始终坚持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推动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向前发展,切实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等工作成效,扫除一切社会黑恶势力,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一、抓学习研究,增强对综治工作的认识和领导 始终坚持把综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化对综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强化对综治工作的领导,每月定期召开综治工作专项工作会议,会上集中研究综治工作,特别是“扫黑除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每半月集中听取一次各村,各区办关于综治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每周听一次政法主管对综治工作的汇报。通过执行严格的综治工作制度以及工作纪律,,最终提升四营乡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能力。

 二、抓防范要点,构建治安防控新格局 进一步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发展壮大人防力量、巩固提升物防技防水平。一是筑牢人防工程;各村共计组建义务巡逻队 6 支,义务巡逻队员 50 余名,开展治安巡逻700 人次。辖区派出所出动警力 400 余人次,出动警车 300 台车次,开展治安巡查350 次,处置各类治安案件 91 余起。二是筑牢物防工程,通过动员辖区群众自愿安装防盗门 200 余扇、防盗窗 420 余户,修建防护网以及防护墙 600 余米,通过筑牢物防工程,辖区入室盗窃案明显下降。三是筑牢技防工程,今年辖区新增安装监控探头 78 个、新安装小喇叭 20 个,超 B 级防盗锁芯 90 把,新安装摩托宝 350 余个,通过增强科技防范使得治安案件、两轮车盗窃繁明显下降。构建了一个以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新格局,有力遏制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全面提升了辖区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有效地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三、抓稳定要点,大力开展专项工作

 为认真做好社会稳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四营乡多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活动,通过法制宣传活动,提升了辖区群众的法制观念,引导群众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而避免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发生无理上访的违法行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建立矛盾纠纷三级调处机制,乡综治办牵头制定辖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三级调处机制(一级调处为村居调解、二级调处为包村领导调解、三级调处为乡党委调解),工作机制要求各村每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并上报乡综治办,并根据矛盾纠纷问题的轻重缓急或者矛盾问题大小确定调处等级。三是严守重要节点,对于一些历史遗漏问题,暂时不能化解的矛廊叫纷或者群体事件,在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会议时段,积极开展疏导工作。

 四、抓核心重点,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在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扫黑除恶”工作动员会后,四营乡迅速召开“扫黑除恶”工作动员会把“扫黑除恶”作为当前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社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相关工作保障机制。要求各村对照责任分工切实抓好落实。

 五、抓创新管理,大力提升服务水平 为提高四营乡工作的服务水平,增强辖区居民以及流动人口对社区服工作的满意度,在乡党委班子的领导下,开展了两大服务工程;分别为流动人口融合服务和流动人口快递。通过两大创新服工程,一是使得辖区流入人口能享受到同等于辖区本地居民的社会服务,增强了流入人口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二是通过流动人口“快递服务”,将上门服务变为现实,使得一些老弱病残群体以及上班族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一切服务。

 六、存在的问题 一是多年来形成的积习和弊端,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很难一次性改掉。改革好比动手术,如壮士断腕,必须付代价。二是工作中不合时宜的工作理念、工作流程、方式方法与当前实际不匹配,不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发展需要。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强作风,重落实,提效能研讨发言提纲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党课讲稿 同志们:

 按照市委组织部工作安排,统筹我乡工作实际,经乡党委研究部署,决定面向全体党员开展以“推进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主题的“农村党员大培训”工作。按照培训计划安排,今天,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题,同大家进行一次党课交流。

 一、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1.什么是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

 2.什么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有效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的过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

 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也是我党的重要理论成果。

 3.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社会矛盾趋于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体现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多种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及公共事务的多样性对社会稳定构成挑战,治理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势在必行。二是群众诉求更加多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更加强调从单纯行政管理转向全方位服务,从提供大众化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从保障治安稳定转向提升幸福指数。三是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既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新情况新问题,也为舆论监督和交流沟通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村居),社区(村居)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意义十分重大。

 二、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使我国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结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来讲,我们重点分析乡村社会治理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身边的问题 (1).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财富和收入差距显现;社会流动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失,田也荒、地也荒;单身家庭(单身汉现象增多)、单亲家庭(离婚率上升)、空巢家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不断增多;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追求物质高消费、攀比式消费;道德约束和社会信用缺失,缺乏诚信等等。

 (2).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带来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群众更加重视与健康有关的食品安全和医疗安全;更加渴望看得见蓝天、呼吸清新的空气、饮用清洁的水,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等等。

 (3).网络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网络赌博、诈骗等新兴网络犯罪已成为第一大犯罪类型;群众的个人信息泄露;虚假新闻信息流通;不良舆论快速传播,干扰误导群众正常生活等等问题。

 2、农村两委的问题 (1).干部群众沟通渠道不畅。我们个别村党员干部民主意识薄弱,民主作风欠缺,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事业发展、惠民为民政策落实上,向群众宣传沟通力度不足。致使部分群众对村委日常工作不知晓、不理解、不支持,即使村干部为村民办了好事,也常常被误解,导致干群感情生疏、情绪对立。

 (2).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现象依然存在。个别村党支部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知识水平低、缺乏主动性、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就目前我乡农村党员年龄结构来看,50 岁以上的居大多数,40 多岁的属年轻成员,30 岁及以下的只占极小比例。

 (3).村务监督工作还到位。村务公开不彻底,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监会、村支部会等,不能完全按照规定召开,村民参与村庄治理不够充分,村级监督机制还不完善,难以形成对村干部的有效监督制约。

 (4).精英人才的流失。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农村人口纷纷外出就业。农村精英们“离土又离乡”,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导致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人才短缺、干部队伍脱节。

 3、乡镇社会治理工作中的问题 (1).矛盾纠纷不易化解。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不断产生,随之各种新的利益诉求不断涌现,制度规范的不健全和实践经验缺失,导致一些矛盾问题久拖不决。同时,随着经济

 发展的进一步加快,群众在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增多。

 (2).安全防控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我们在农村的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的保障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尤其随着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多,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有限,极易产生危害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各类社会问题。

 (3).提供服务能力还相对薄弱。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权利意识的增强,需要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更加多样化、优质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乡镇受资金、人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很多现有社会治理部门服务能力还不足,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三、当前社会治理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维理念相对落后。工作中,我们将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放在了经济建设上,而对于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缺乏足够重视。同时,在社会治理的实际过程中,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很大程度上把治理当管理,缺乏服务意识和理念,导致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虚化。

 2.治理方式创新不足。我们乡村两级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方式方法缺乏有效创新,运用行政干预手段过多,硬性的规定办法过多,服务机制没有完全跟上,没有做到“疏堵结合”,缺乏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载体和机制。同时,我们部分党员干部缺乏足够的服务

 意识,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些“走过场”“喊口号”的现象任有发生。

 3.治理机制尚不健全。阻碍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另一原因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治理问题提出了明确意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的“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等重要理论,给新时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保障和制度遵循。但是,在个别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环节中,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突出问题责任主体不清,职责权限划分模糊,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

 4.农村民主法治基础薄弱。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即是民主法治。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普通民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均有普遍提升,但受制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管理水平高低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水平相对较低,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还十分有限。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一方面基层群众维权意识高涨,另一方面却又疏于维权或维权演变为信访事件现象。

 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突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建设。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脱离党的领导,尤其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尤其重要。各村要做好四方

 面工作,一是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各村党支部要组织好全体党员,认真开展组织生活,及时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通过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做法,提升能力建设;二是突出以人为本理念。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和思想观念,多听群众意见,对于村民开展自治活动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三是要推进党支部工作规范化。科学调整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对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私营企业主、返乡务工人员等新生代村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以改变目前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等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理清党务、村务工作条例,把支部工作同上级党委政府、村级自治组织、广大村民融合在一起,贯穿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四是突出依法治理理念。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规定办事,树立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2.打造“阳光村务”,完善工作监督机制。不断健全村民代表会、党员和群众代表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财小组等群众性监督机构。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议事会制度、党员和群众代表议事会等制度。实行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制度,听取和征求村民意见,深化民主监督工作。实行“阳光村务”,规范村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等“三务”的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程序和时限,将村事务“晒”在阳光下,“亮”在民心中,真正让村民知情,由群众监督,使村干部清白。

 3.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一要创新服务模式。全体党员干部要敢于转变思想,打破“群众不找,我不做”陈旧思想,革新传统服

 务工作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推行网格化服务模式,主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二要提升服务效率。强化乡村两级便民服务工作,严格值班值守,及时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群众的服务需求,马上能解决的马上办,绝不拖沓塞责。

 4.重视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注重预防。建立长效机制,各村要充分发挥党员、网格员、小队长等队伍作用,在安全排查、治安协查、应急处置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中,查找矛盾隐患,最大限度地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敢于化解、主动化解,对于一些偶发性问题,要及时化解,特事特办;而对于一些周期性问题,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通过制度来化解。下一步,作为乡党委政府,我们将逐步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并细化责任追究机制,倒逼矛盾化解,推动各类社会矛盾的科学、高效解决。

 5.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力和活力。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形式,逐步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村务公开和集体表决等方式,吸纳群众意见建议,将一些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纳入到乡村基层治理的内容和计划中,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扎实做好基础重点工作。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离不开全乡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面。我们要牢牢把握住经济发展这一主线,充分发挥各村自身优势,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强特色产业、带领群众致富”等工作上下真功夫,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推动吴村经济长效发展。同时,各村要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殡葬改革、“双代”等系列基础重点工作中持续发力,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各环节服务工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基础。

 谢谢大家!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强作风,重落实,提效能研讨发言提纲

 

  1 【基层 社会 治理 工作 】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协商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党领导下的基层协商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创新举措。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内在逻辑和着力重点,对于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三重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实现双向互动的重要机制。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引领社会的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了党建引领机制的构建,通过协商民主融入基层社会,使协商从高层下沉到基层、从政府扩展到社会,逐步形成政府与社会协商共治的治理形态,使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紧密相连。这一协商治理机制形塑着革命、建设和改革发生所需的群众基础,而群众意愿的表达和基层社会结构也会深刻影响中国共产

  2 党的政治运行和政策取向。

  从历史逻辑来看,基层协商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探索出的民主治理形式。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既有和合文化基因和自治因素,又有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协商民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如果说民主参与、民主施政、协商于民是基层协商治理的重要呈现方式的话,革命语境中的“协商”便是实现革命组织动员的重要方式,深嵌在党组织深入乡村社会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创造了参政议事、提案活动、代表联系群众、“三三制”政权原则等实践形式,体现了基层民主的发生逻辑。新中国成立之后,协商民主逐步融入现代国家治理之中,创造了劳资协商会议和职代会制度,开启了城市居民自治先河,融入乡村社会整合体系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乡政村治”和“街道—社区”体制的兴起,尤其是行政权和自治权的分离和协作,释放了社会活力,拓展了基层协商治理空间,使之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实践。

  从现实逻辑来看,新时代基层协商治理需立足治理现代化维度,寻找制度化的生长点。如何推动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优化新时代党社关系、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如何发展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等,都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回答的新的时代

  3 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协商治理既有理论参照又有实践经验,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中面临更深层次的现代化转型。

  二、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重要性

  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有助于解决社会公共性建构难题。随着社会领域的生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进行了适度分离,但私人领域的增长并不会自然衍生出社会公共性。在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和促进社会公共性的形成完善就变得尤为紧要。党组织的为民宗旨特质和组织规则观念,以及协商治理的参与性特征,都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共意识的培育、公共规则的供给和公共参与的形塑。

  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再组织化课题。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增强,如何实现新的“社会团结”就成为基层治理的新课题。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是组织动员社会的有效方式,通过政党组织形态嵌入基层社会、引领基层治理,有利于重新组织动员社会,形塑现代社会组织形态,构建起基层社会新的内部运行机制,回应现代基层社会的聚合难题。

  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有助于解决碎片化治理难题。资源不足、资源分散等是导致“碎片化治理”的重要症结。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有助于调动和整合各方治理

  4 资源,实现资源向基层倾斜、在社区集聚,以此激发基层协商治理活力,解决资源分散、群众不便的突出问题,提高资源的整合力度和群众的满意度。

  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社区间的差异性和服务相对集中对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激发和释放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应有之义。这有助于理顺基层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权力秩序,引导多种基层组织围绕党的执政目标和人民根本利益服务,提升基层社会服务水平,巩固和扩大党在基层社会的执政基础。

  三、推进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着力点

  优化党建引领的制度环境。加强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制度框架,研究总结我国基层协商治理的地方实践,如基层协商治理的程序规范等。同时,成熟经验要善于及时转化为法律制度。构建更为精细化的运行机制。探索加大县(市)一级党组织统筹基层协商治理的协调力度,解决某一业务部门牵头推进的局限性。完善党建引领的统合机制。进一步激活群众路线的制度存量,完善基层党组织和基层群众互动融合机制,打通社会公共领域与国家治理体系之间的沟通渠道。

  5

  构建协同共治的执行结构。推动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制度探索与现有的基层治理架构相契合,减少制度叠加成本。充分挖掘整合现有治理架构和本土性资源,发挥现有基层治理制度的优势,把协商机制纳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运行体系。设置适度的激励机制,强化向下负责的实践导向。凸显公众话语对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评价权重,激活社会领域活力,促进党建引领协商治理与民意的深度契合。

  改善民众参与的运行机制。把推动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作为实现人民民主权益、培育社会自主性的平台和契机,进一步释放社会参与权限和范围,拓展城乡社区自治空间。整合多元治理资源。以党建带动资源集聚,提高民众对基层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并且使民众在参与实践中提升参与意识和治理能力。发挥党组织治理优势,以党建引领的共商共议机制化解基层治理面临的执行不足、共治难等困境,从而提升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治理效能。

  提升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动力。以党建引领优化社区自治能力培育的内外部制度环境,激活社区自组织治理内生动力。完善社会组织的成立和运行规则,使其在党建引领下有效嵌入基层协商治理体系,建立总体均衡的组织生态系统,以此提升基层协商治理的组织化水平。

  6 培育适宜的协商治理文化,诸如公民参与网络、邻里互助、社区归属感等。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强作风,重落实,提效能研讨发言提纲

 

 基层社会治理主题发言:党建引领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街道)

 近几年来,xx 区 xx 街办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先行先试开展“民呼我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努力实现“有呼必应-即呼即应-一呼百应-未呼先应”,切实呈现组织有活力、干部起作用、群众更满意的良好局面,着力构建“民呼我应”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突出“主心骨” 街办党委成立“民呼我应”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民呼我应”基层社会治理调度中心,辖属各村(社区)结合实际成立“民呼我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小组,把“为民服务解难题”作为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主线,强化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龙头”作用。

 着力延伸“街道党委-社区党委(村党支部)-小区党支部-楼栋(院落)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纵向组织链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工作中的核心作用。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着眼于为群众和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整治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四弱三高”问题,大力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参与、党员下沉、“x 包 xx 户”小网格、“民呼我应”等工作机制,对现有问题收集、

 分拨、处置工作流程进行再升级再优化,力争实现运转有序、群众满意目标。

 以打造“具有汉江特色”的社会治理品牌为着力点,搭建“比学赶超”平台,进一步巩固“楼栋长微治理”“逢六说事儿”“三事分办”以及群众议事会、村居结对互助共建、楼宇(商超)党建引领社会特色治理工作成效,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方法,助推街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向心力” 街办党委始终把为群众搞好服务、多办实事、破解难题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民智、依靠民力,调动广大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

 打造“掌上社区 APP”,为居民提供在线办事、在线查询、生活交费等多种服务。并充分借鉴“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经验,在 APP中设置“党员报到”等平台,构建“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党员送单、群众评单”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整合党建、民生服务等信息资源,搭建党群沟通的区域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截至目前,“掌上社区 APP”服务范围覆盖辖区 xx 个村(社区),各村(社区)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xxx 余次,线上解决问题 xx 条,线上代办事项 xxx 次,通过“点单式”服务,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温馨服务。

 坚持以网格为支撑,充分“壮筋骨” 疫情防控期间,街办把网格员和楼栋长(中心户长)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按照社区“x 包 xx 户”、村“x 包 xx 户”的标准优化调整小网格,坚持“一格一长”原则优先选用党员干部、退役军人担任楼栋长和中心户长。截至目前,xx 个村(社区)共选任小网格长 xxx 名、中心户长 xxxx 名。

 街办 xx 名网格员均明确了网格四址边界,并以村(社区)为单位绘制网格平面图,规范建立网格住户档案。围绕“小事不出户(中心户),大事不出村居,难事不出片区,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目标,组织开展网格“大走访大摸底大排查”专项活动,调查研究网格内矛盾纠纷的类型特点、发生规律,完善调处化解机制。对一般矛盾纠纷,立足抓早抓小,及时在网格内化解;对行业、专业矛盾纠纷,借助“吹哨”机制进行调处,及时在领域内化解;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上级部门交办或信访部门委托移交的信访矛盾纠纷,加强内整外联、合力攻坚,及时在区域内化解。建立闭环调处机制,对不适合调解或调解不成的矛盾纠纷,引导当事人通过阳光信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诉讼等合法途径解决。

 坚持以结果为导向,把正“风向标” 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街办治理难点在村(社区)。街办党委坚持“一盘棋”思想,把更多资源和力量下沉到各村(社区),优化责

 任考核办法,全面压实包保干部责任。片长、联系点组长和组员履行联系责任,督促、指导联系单位抓好“民呼我应”工作落实。街办将“民呼我应”工作纳入片区考核内容,实行每月排名、年度综合排名。街办考核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落脚点,把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作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之基、和谐之本,畅通和规范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及时开展回访督查工作,确保问题得到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切实满意。

 自“民呼我应”工作机制推行以来,街办信访量大幅下降。例如对辖内 xx 问题,通过“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大大提高了矛盾纠纷化解率,辖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xx 街办建立“民呼我应”工作机制,旨在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丰富村(社区)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手段,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好地倾听民声、了解民情、维护民利、凝聚民心,做到诉求服务在身边、矛盾化解在源头、问题处理在村居,不断提高街办、村(社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彻底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充分兑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承诺。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强作风,重落实,提效能研讨发言提纲

 

 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社会治理,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加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基层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把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加快构建党建引领的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导科学的根本保证。2020 年 6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深化“党建+社会治理”有效途径和载体,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不断提升和完善社会治理能力。大力做好机关党建工作,加强城市社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农村乡镇、公有制企业工作,以及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各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和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推动社会治理扎实、有效、有序地开展。

 坚持多方参与 形成基层齐抓共管治理新格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坚持多方参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作为社会治理核心组织和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和多方力量积极融入社会治理当中,广泛动员,培育社会组织,发

 挥社会治理群防群治的作用以及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达到群防群治的效果,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格局。

 基于“区域化统筹、网格化管理、多元化平台、常态化服务”思路出发,在全面建设市、县(区)、乡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推动有条件的街道、村(屯)、社区、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综治服务中心(站、点),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的作用,让多方力量和资源有效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基层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构建集低保救助、解困帮扶、平安法治建设于一体的城乡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心,形成综合治理、社区警务、治安防范、矛盾调处、流动人口管理、预防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禁毒以及信息收集等“十位一体”的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城乡社区社会治理体制规范有效、整合协同,努力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保障。

 坚持统筹协调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综合效能 统筹协调是促使社会治理实现良性运作与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动态协调化解社会矛盾,既要解决好社会历史遗留问题,又要高度关注社会产生的新矛盾;既要切实维护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又要关注不同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既要解决好群众的现实需要,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实施,又要抓住重点,着力解决好当前社会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既要着眼长远,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又要从当前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保持各项政策的可持续性,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建立起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协调有效、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的社会治理工作合力,使社会治理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各方利益、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综合治理效能,确保社会始终保持动态平衡、持续优化、井然有序、健康运行,实现社会的长期

 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服务为先, 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局面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妥善解决在发展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不断改善、权益受到保障、作用得到发挥、生活更加幸福,推进社会安全有序、和谐发展。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服务为先,始终要以人民群众的发展为本,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作为制定重大社会治理政策和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务公开,加快社会治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确保在管理中强化服务和在服务中优化管理,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顺畅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完善工作方法,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强化管理,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形成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生动局面。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强作风,重落实,提效能研讨发言提纲

 

 【中心组研讨发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方式现代化

  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近期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关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为当前我国突破基层治理困境、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明确的路线指引。

  完善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制度,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

  进一步提升和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从横向上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从纵向上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积极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从制度上保障党组织的全

 覆盖,巩固党在基层的组织基础。第二,构建党的领导、党政统筹的基层管理制度。针对基层治理任务重而治理资源不足的问题,中央强调把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倾斜,向基层赋权增能,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必须实现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责任和权力相统一。第三,坚持党建带群建,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要在系统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下,统筹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资源配置。同时,也要支持群团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支持党组织健全、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优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形成基层治理的合力。

  为基层政府放权赋能,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心理学角度讲,能力是人们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基层政府治理的主要任务表现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基层治理的能力是指运用国家制度做好基层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的能力。基层政府公职人员的治理能力强弱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针对当前基层治理存在的权责分离、治理资源短缺、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意见》提出提高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管理权、执法权下放,提高基层行政执行能力。执行力是基层干部落实

 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行为和效率。为了增强基层的行政执行能力,及时解决基层问题,中央提出要依法赋予基层多项管理权,这项改革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基层治理权责分离、治理资源短缺等问题,但同时也要防止可能出现的权力滥用。第二,服务事项下放,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为了直接满足基层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县级政府应将服务职能下放到乡镇(街道),直接为群众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提高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及其满意度。第三,完善民主协商制度,提高群众议事协商能力。凡是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务,基层党委政府人大等要积极构建群众民主协商的渠道,广泛听取民意、汇集民智,保障基层治理政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公平性。第四,强化属地责任,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我国已进入风险多发的阶段,这些风险包括传统的风险,也包括现代的风险。特别是从这次突发的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面对一些突发事件,为了及时应对,需要强化基层属地责任和职权,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参与。第五,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提高基层平安建设能力。

  加强“三治结合”和“智慧治理”,推进基层治理方式现代化

  《意见》提出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

 结合”和现代技术的“智慧治理”是当前基层治理方式从行政性单一化管理向党领导下的基层多元共治方式的转变,从以往硬性治理方式向柔性化治理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现代精细化治理方式的转变。

  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多年来,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提高了我国基层治理民主化水平,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政府与基层组织权责边界不清、群众自治意识淡薄、自治能力有限、选举程序不规范、群众意愿表达不足等问题。因此,健全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优化基层组织服务格局。市、县级政府要规范村(社区)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服务事项,由基层党组织主导整合资源为群众提供服务。第二,健全基层自治机制。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规范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全面落实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资格联审机制。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从制度上程序上夯实人民群众在基层自治中的主体地位。第三,增强基层组织动员能力。健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联系群众机制。加强群防群治,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明确网格管理服务事项。

 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德治和法治历来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道德是人的行为价值取向,法律是人的行为底线,两者相得益彰,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社会的秩序。第一,基层治理要以法治作为保障,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引导群众依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乡镇(街道)指导村(社区)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为此,要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和规范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第二,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当中。为此,要健全基层道德评议机制,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在物质文明提高的基础上,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提高基层的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基层智慧治理。中央提出智能化治理和加强基层智慧治理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基层治理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深度融合,实现基层的系统化治理、精细化治理、高效化治理和主动性治理。首先,物质层面要依托新基建大投入的契机,加大对基层投资支持的力度,解决好“智慧”治理“硬件现代化的问题”。其次,制度层面,要把基层治理各层级纳

 入信息化建设规划,打破以往信息之间的壁垒,推动多网融合、多格合一,实现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同时,拓展信息的应用场景,横向上,加快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纵向上,推动各地政务服务平台向乡镇(街道)延伸。基层干部要树立智能化、信息化治理的思维和理念,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来主动适应信息化治理的时代要求。

Tags: 提纲   效能   基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