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党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

2023-01-12 12:10:07

刘雪薇,孙国友,杨丽丽

(南京体育学院 a.体育产业与休闲学院;
b.科研处,南京 210014)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蕴含着丰富、生动、鲜活的红色教育资源,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为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和根本遵循。高校承担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以党史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扛起时代重任,在历史和现实的有效融合中提升育人实效。但单一的思政理论课已难以满足青年成长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亟须发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将党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以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族育苗的目的。

从逻辑起点出发,党史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在历史渊源、主体需求和现实基础三个方面存在内在关联,这为党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历史渊源:学习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历史,善于以史鉴今、砥砺前行。毛泽东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大革命失败,在血与泪的教训中,党深刻认识到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才能夺取中国革命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遭受重创,在最危急的关头党及时召开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从挫折中奋起、在苦难中成长,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邓小平指出:“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指出:“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是党的成功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党内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全体党员在学习中坚定理想、践行使命,对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可以看出,重视学习历史、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更是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百年大党的成长离不开无数青年的接续奋斗,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这种优良传统和扎实作风的感召下,无数先进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展现出了对党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数青年敢于拼搏、勇于挑战,为祖国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青年勇立改革潮头,展现青春最美风貌,发出时代最强音。新时代,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信仰为基、以初心为本,为实现中国梦而接续奋斗。因而,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将党史学习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助力大学生学习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共产党重视党史学习这一优良传统的重要体现。

(二)主体需求:百年党史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养料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苦苦追寻救国救民之路。百年来,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赴后继,牢记初心和使命,将宝贵的青春年华投入到党和人民事业中,唱响了壮丽的青春赞歌。当代大学生是国之栋梁,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但由于当代大学生正面临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思想处于尚未成熟的成长时期,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尚不足。在风起云涌的国际环境中,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民粹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以各种形式暗藏在日常生活中,左右他们的思维、影响他们的观念,让大学生对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产生怀疑;
在日常生活中,电商直播行业迅猛发展、文娱行业“偶像低龄化”等趋势,冲击着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让大学生迷失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漩涡中;
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身心不够成熟,很多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与时代赋予的历史重担之间存在差距,难以主动扛起时代重任,践行强国誓言。可以看出,受社会环境和自身成长影响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理想与现实、大我与小我、利他和利己的矛盾困惑和价值选择。针对大学生的主体困惑和需求,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百年党史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是帮助大学生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困惑时,选择用理想指引方向、用奋斗实现理想的“方向标”;
在面对大我与小我的抉择时,选择用付出磨砺小我、用小我成就大我的“助推器”;
在面对利他和利己的矛盾时,选择用奉献扛起担当、用实践寻求答案的“指明灯”。在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用党的百年奋斗史激励和引导大学生,是助力他们补足精神之钙、践行使命担当的应有之义。可见,百年党史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养料,在满足主体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助力大学生净化心灵、明辨是非、永走正路。

(三)现实基础:党史学习教育是防范化解国内外风险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范围看,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依旧对各国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新冠肺炎疫情依旧在全球蔓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严峻挑战;
在国内,我国虽然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民生保障、生态环境、城乡区域发展、社会治理等都有较大发展空间。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国内环境,都对国家的发展稳定和党的全面领导产生深刻影响,更会或多或少动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百年党史恰是帮助大学生做到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清醒剂”。无论国内外形势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响应;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和决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想为实现中国梦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同时,国内各个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载人深潜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效益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这些都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底气、智慧和能力抵御各种风险考验。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国能始终保持“风景这边独好”,这种发展奇迹是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树立大历史观和大党史观最为鲜活的实例,更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最为生动的教材。因而,将党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防范化解国内外风险的需要,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新时代,将党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战略需要,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的现实举措,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战略需要

时代新人的培养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要求,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代新人不仅要德才兼备,更要心中有党、心中有国、心中有家,才能堪当大任。将党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首先,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通过学习党史,可以让大学生懂得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历经坎坷人民依旧拥护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无数革命先辈宁愿选择牺牲生命也要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些史实的生动呈现和英雄事迹的震撼之感,可以帮助大学生不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理解,逐步强化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其次,有助于大学生传承党的优良作风。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对党忠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这些优良作风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涉世未深”,一些人在处理应对自身成长、职业选择和价值判断出现的问题时,容易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导致进入社会后屡屡受挫。而接受党的优良作风的熏陶,可以让大学生自觉形成深入基层、艰苦奋斗的意识,时刻保持自我反省、自我审视的状态,通过不断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让党的优良作风在新时代新青年身上焕发新的光彩。最后,有助于大学生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当前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恶意歪曲党的历史、丑化革命英雄,甚至美化侵略战争,这些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披着“还原历史”的虚假外衣企图迷惑大学生,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通过对党史的充分学习,大学生能够逐步纠正对党史的断章取义和片面理解,提升明辨是非的政治判断力,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党史,是助力大学生自觉扛起建设祖国重担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战略需要。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育人的“生命线”。“立德”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大德”;
“树人”是在“大德”引领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党史为立德树人提供了精神支撑。党史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在实践中形成了如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育人价值,能引导大学生从精神谱系中汲取无畏艰辛、勇往直前的智慧和勇气,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信心和信念,为高校推进立德树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其次,党史为立德树人确立了育人标准。无论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始终是大学生奋斗的方向。杨靖宇、赵一曼等革命先辈身上不畏牺牲、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焦裕禄、袁隆平、钟南山等先进模范身上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崇高精神;
神舟团队、北斗团队、女排团队等青年团队身上为国争光、再创辉煌的时代标签,这些榜样都构筑起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他们的精神品质都是照亮大学生前进之路的光芒。将他们的红色故事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中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最后,党史为立德树人提供了重要遵循。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同样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是高等教育的职责使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同时重视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通过这种深层融合,可以让高校办学方向凸显中国特色,将大学生培育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而,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党史、处处学党史的浓厚氛围,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的现实举措

党史不仅是一门必修课,更应是每个大学生必须修好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灌输,以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认知;
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大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只有将二者有效融合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公约数”。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部分高校通过开设党史类通识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党的理论成果、党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颁布的重要文献等,虽然能够让学生走进党史、感悟党史,但很多学生对于党史的认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在生活中予以践行。这种“重教学、轻实践”的分离现象,割裂了课堂教育和日常教育的关系,使理论脱离实践,育人实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日常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场域,也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实际的实践场域。课堂上的理论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大学生产生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将其作为指导行为的标尺。党史作为史实和史料,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和口头上,更应从书本走向实际,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口头走向行动。只有将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鲜活感人的革命事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党史所蕴含的理论品质和精神实质才能真正被学生认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转化为大学生报效祖国的实践动力。将党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加深大学生理论深度和实践力度的有机融合,是实现百年党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有效路径,更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的现实举措。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育人成效和实践成果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充分肯定。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史深入学生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实践路径,在以史铸魂、以史聚力、以史力行的三重实践指向下,通过立足日常,创新“浸润式”红色育人模式;
筑牢阵地,构建“一站式”红色育人格局;
回归实践,发挥“体验式”红色育人作用,让大学生在日常点滴中汲取党史精神力量,助力奋进前行。

(一)以史铸魂:立足日常,创新“浸润式”红色育人模式

获得思想启迪、筑牢理想信念,是党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实践指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教育,相比思政课堂上教师的统一授课、集中学习,日常生活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网络生态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党史观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而党史必须融入日常、立足日常,用大学生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会的形式,将“说教式”的育人模式转变为“沉浸式”的红色育人模式,才能实现党史培根铸魂的育人效果。首先,用生活话语传播党史。理论话语虽然更能将党的基本理论、百年历程讲清楚、说明白,但教育效果还不够显著。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物质条件较为优越的新时代,接受和回应着社会上各种事件和舆论的冲击和影响,相比传统刻板严肃的理论传播,他们更容易接受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和冲击力强的视觉体验。因而党史教育可以从歌曲、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着手,将理论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让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感受党史的魅力。例如,在解读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时,32个字的概述很难让学生感受其被赋予的深厚精神力量,而将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半条被子”这些真实的故事以微动漫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将写下“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脱贫攻坚的黄文秀等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讲述给学生,就能让其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其次,从生活场景感悟党史。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是极其宏大而壮丽的百年,如果仅从宏观层面叙述百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很难与学生做到同频共振,更难走进学生心里。党史是鲜活的也是生动的,应将党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叙事内容上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为切入点,选取学生身边的案例为素材,让历史跨越时空、实现与现实的交融,才能把党史说通、说明、说到学生心里去。同时,可以组织专家学者、辅导员、青年学生组成党史宣讲团,从多角度、多维度开展主题宣讲,例如,从“民众衣食住行的变迁”感知改革开放40多年的沧桑巨变、以“一封家书”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等,通过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讲述形式,让学生在聆听中不断感悟,在思考中深化对党的理解,从中不断汲取力量。最后,用情感体验内化党史。情感体验是实现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关键,只有在情感体验中激发情感动力,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从而指导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品行。百年党史蕴含了无数深刻的精神密码,在日常生活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对之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无数共产党员奋战在第一线,用他们的付出和坚守换来了我们的健康和平安。这场疫情防控战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政大课,无论是爱国主义教育,还是生命教育,一个个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真实而催人泪下的人与事,都会带给大学生思考与感悟,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赓续红色基因。

(二)以史聚力:筑牢阵地,构建“一站式”红色育人格局

凝聚育人合力,用党史教育助力青年全面发展是党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实践指向。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指在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园区实现思想引领、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教育功能,打通日常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党史可以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百年党史充分融入大学生生活园区,凝聚起党团组织、同辈群体、网络舆情等多重合力,构建红色育人格局。首先,发挥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学生社区是大学生思想最活跃、活动最密集的场所,党团组织可充分利用学生社区,在宿舍打造“红色小屋”,组织学生在“红色小屋”中开展红书品读交流分享、经典红色影片赏析、红色情景剧编排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同时,辅导员、优秀专任教师可以入驻“红色小屋”,定期开展时事热点述评、红色主题沙龙、革命故事分享等师生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主动挖掘党史的丰富内涵,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升华对党的奋斗史和发展史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让“红色小屋”成为照亮学生前行的明灯,引领学生在学史中成长成才,树立远大理想。其次,发挥同辈群体的榜样作用。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百年来,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先进爱国青年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步伐,为祖国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书写了青春史诗。新时代塑造新青年。当前,大学生身边同样也有许多优秀的同辈群体榜样引领着他们前进。这群学生无论在政治站位、思想觉悟,还是群众基础上都优于普通学生,一方面,可以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党史学习教育培训,加深对党史的了解以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普通学生学习党史,通过“新时代青年说”微视频等形式让广大优秀学生讲党史、讲政治,发挥同辈群体的引领作用。最后,发挥网络舆情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生活园区不仅在线下,更在线上。有调查显示,超4成学生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他们日常活跃在互联网上,极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渗透和不良观念的冲击,因而占领网络主阵地,发挥网络育人作用至关重要。高校宣传部、团委、学工部等各个部门要充分发挥合力,针对校内外的热点事件、时事政治进行及时推送报道,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主流媒体资讯,不被其他网络舆论所左右;
还可以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开展“百年党史每日讲”等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党的历史、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等,营造红色育人网络氛围。同时,辅导员要积极在互联网上发声,通过“我给学生的红色书信”等特色线上活动,定期解答学生的困惑,用红色精神引领学生成长。

(三)以史力行:回归实践,发挥“体验式”红色育人作用

落实育人实效,践行初心使命,是党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实践指向。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生活在物质和文化条件优越的环境中,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物质贫乏的苦难生活,对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参与劳动,了解党的百年历程,见证国家发展变迁,对培养大学生形成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情感,实现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育人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将劳动精神与专业素养相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孕育了南泥湾精神、北大荒精神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精神,高校各专业课程可以深度挖掘本专业所蕴含的劳动精神,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同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奋斗观,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从而运用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例如,在体育类专业课程中要讲好中国体育人不断拼搏、艰苦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从“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的巨大飞跃等,以此教育学生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努力成为为国争光的时代青年。其次,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出真知,劳动促成长。一方面,高校可以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建设校内劳动实践场所,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节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另一方面,可与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和社区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在社区中开展党团活动,参与理论宣讲、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劳动体验;
在红色基地中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讲解等,让学生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体味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感知人民群众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同时可聘请校外红色讲师,通过其声情并茂的讲述让更多学生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史,学习先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最后,在社会大舞台中有所作为。大学生要走出校园、走进基层,只有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深刻体悟和自觉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予以引导。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邀请乡村振兴中的优秀代表为同学们讲述“村里故事”、邀请杰出校友为同学们讲述成功背后的艰辛,让广大同学了解基层生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担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针对高年级学生,通过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实践团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和偏远山区,开展实地调研、政策宣讲等实践项目,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在劳动体验中升华理想、提升素养,自觉把个人的选择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争做走在前列的时代新人。

党史是一本“常读常新”的生动教材。大学生只有不断重温中国共产党历史,才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扛起使命担当。将党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的内在逻辑、时代价值和实践指向,只有通过不断融合,才能进一步加强思想引导,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核心使命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党史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巴蜀史志(2021年2期)2021-09-10纸游党史码上学习现代苏州(2021年11期)2021-09-10党史篇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1年5期)2021-05-28党史上的今天台湾农业探索(2021年5期)2021-03-31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Tags: 党史   指向   内在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