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新媒体时代舞蹈教育创新路径初探

2023-01-13 15:30:09

孟 梦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及网络化大潮直接导致了艺术媒介的嬗变。“连接”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几乎以一种无可撼动的力量彻底颠覆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塑造了“超智能社会”的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中的主客关系以及审美原则随着新媒介的变化而改变。舞蹈作为一门以身体为载体的动态艺术不可避免的与互联网、虚拟现实和计算机图形等数字技术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从“记录”到“传播”,“连接”时代多重媒介的表达不仅为舞蹈带来了更为广阔的阐释空间,传统有序的“结构”被消解并在新媒介的“游戏规则”下生发出新的内涵。我们是否“在用19世纪的体制、20世纪的知识,教育21世纪的人才”?当舞蹈在不同媒介形式之间被不断重新定义的同时,传统教材和以教师为中心“言传身教”式的传统舞蹈教育模式正在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严峻挑战,面对每八周更新一次知识技术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舞蹈班级教学组织模式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正如杜威所说:“以昨日之法教今天的孩子,我们将剥夺他们的明天。”从媒体发展的视角来阐释教育现象,有利于准确的把握舞蹈的时空特性如何在多重媒介中转换、变异和延续;
可以使研究者们在历史长河中重拾“舞迹”,主动探索当代媒介融合时代舞蹈的归属和价值;
及时匡正媒介在舞蹈教育大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寻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可能性。

当代艺术中媒体形式之间正在经历着互相重新定义的过程,不难看出在新旧媒体交替融合发展中,绘画将(身体)造型再演绎,文字将舞蹈律动再演绎,电影和电视将舞台舞蹈再演绎,虚拟实境再媒介舞蹈空间,网络艺术再媒介舞蹈影像等。“艺术媒介化”演变的趋势正是以媒介发展的延续性为重要基础,更是一种重新审视和定位舞蹈的观念。原有媒介将从新的媒介中获得灵感和资源,有效弥补舞蹈在文化传承中的媒介“断裂”,使得舞蹈这门古老而鲜活的艺术形式通过多重媒体的转化脱颖而出,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环境。传统行业无不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经历着一场颠覆性的革命,通过媒介转化的过程将多样组合、多种因素在变化和变异中求得发展,极大释放各个行业的生产力,在某种程度上媒介的形式决定了信息的性质。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破坏式创新”对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不可否认,那些主动与互联网等新媒介融合、寻求改变的传统行业宛若新生焕然一新,而忽略和排斥信息技术的传统行业则遭到了无情的淘汰。

新媒体时代的舞蹈不仅走出了对身体材料、舞台空间的限定,改变了舞蹈原有的时空概念,还加速了舞蹈与多重媒介之间的“化学反应”。在电子传媒时代的语境中,教育对媒介的依赖性与日俱增,不同传媒形式正在以各种方式相互渗透、结合和交融,驱动着教育的“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通过媒介转化,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舞蹈教育领域的场域问题,当虚拟的时间和虚拟的地点重构了一个全新的场域后,也必将改变传统舞蹈教育的观念和格局。

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改制为北京舞蹈学院,正式拉开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序幕。四十多年来,舞蹈高等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舞蹈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成立舞蹈院系700余个,舞蹈高等教育可谓是遍地开花、枝繁叶茂。但一方面由于中国早期舞蹈教育模式的建立受到苏联职业舞蹈教育的深远影响,“中专教学思维”根深蒂固,课程设置单一化、缺少前瞻性,“舞蹈教育以自身的特性为借口而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寻找退路”;
另一方面,在大的教育环境下,时代和社会的巨变并未从根本上撼动传统教学方式的地位,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时间、单一的“口传身授”等传统舞蹈教育模式和理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舞蹈高校依然故步自封地停留在传统媒介的“舒适区”,用工业化时代的秩序来规范学生,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权威、以专门人才为目标。在以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时代教育主旋律的当下,舞蹈高等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2017年7月7日,人民日报等微信公众平台刊发文章《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一文引起热议——中国大学生课堂教学质量堪忧、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状值得舞蹈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舞蹈教学方法和内容的不合时宜,培养模式不能与时俱进,成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主要症结所在。以北京舞蹈学院为龙头的诸多全国舞蹈高等院校已经认识到传统舞蹈教育的局限性:由于一直实行学年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架构起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但过于偏重学术化、专业化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观念上,也是以各个学科舞种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主,较少关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为了完成传授知识的教学任务,教师们习惯于从专业知识、技能或者自身感受出发,重视“教”而忽视“学”,较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更没有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原因导致我国舞蹈教育体制一直服务于培养职业舞者的表演技能,大量的教学内容与时间都围绕在表演技术、技巧训练和节目排练上,诸多学者在研究中指出,舞蹈教育理念和课程上缺失了对舞者的大脑开发、艺术创造、创造性思维训练,以及舞蹈艺术本体科学原理的学习,忽视了媒介环境的变迁对舞蹈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完整性、融合性和交互性等时代特点。教学理念的陈旧直接导致了教材建设的“同质化”,中央民族大学朴永光教授以民间舞教学为例,指出“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实为一本教材”,朴永光认为,从当下的学院派民间舞教学实践来看,民间舞教学行为基本上陷于同质化。因建构教材的方式相同,结构相似,风格同一导致原本多样化存在的不同民间舞,被强塞入同一模子里加工,并且由此形成当下民间舞教材建设的基本模式、基本语境、基本语法以及权威话语等。而我们的教学方式同样以灌输式的挤压方式在不断地模仿、复制中去重复累积和大量的零件制造。殊不知这样的教学过程,适得其反地使学生习惯了从众意识,压抑着学生独立思考,失去了自我意识,丧失了对艺术独立的批评和判断力。舞蹈教育的“同质化”是导致舞蹈创作“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重要内因,基于舞蹈的特性,“身体”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具有独立品格的“人”的培养则是关键。因此,“舞蹈大学”绝不是“舞蹈附中”的升级版。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在“舞蹈高等教育四十年”专访中谈到,建设舞蹈大学,首先要建设和树立的是教育理念和育人精神。这些理念和精神如果离开文化,离开对人、对社会的关怀,根本无从谈起。

未来已至,教育不能“沉睡”。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中国召开并发表《青岛宣言》,宣言以“抓住数字化机遇、引领教育转型”为标题,明确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决心。舞蹈“再媒介化”的发展理念在舞蹈教育领域的推广和践行指日可待,如何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舞蹈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的舞蹈创新人才将成为当代舞蹈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试问,教室、教科书、年级制会成为过去式吗?Facebook(脸书/脸谱网)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曾感慨:“历史上我们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机会,一个人、一间屋,创造一种服务,可以让上亿人,甚至数十亿人受益,这令人诧异。”在这个激发创造、专注爱好的最好时代,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应运而生,新媒介成就了信息的易得性,考验着长久以来以获取固定“知识”为单纯目的的教育体制,知识体系的权威性已被挑战,传统教材和以教师为中心“言传身教”式的传统舞蹈教育模式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慕课、翻转课堂、项目制教学是否能够打开舞蹈教育的崭新格局?

当舞蹈在不同媒介形式之间被不断重新定义的同时,不同时代的舞蹈将有不同的界定和范式,互联网时代的舞蹈更是拥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这种意涵的开放性是多重媒介转化所赋予舞蹈艺术的无限可能,更是信息大爆炸时代对媒介提出变革的需求,让原有的教学媒介从其他媒介借用资源和灵感。要求媒介打破传播壁垒,加强协作和互动,这些新特征实现了舞蹈与多种媒介自动获取、组合、变异和跨码流通的可能,使原有的教学媒介获得了新的意义。因此,舞蹈的全方位 “记录”、主客体间的自由“交互”以及大数据下的无限“连接”,成就了数字媒介整合“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等多元传播形态的基础上,身体与影像、舞蹈影像与互联网等多重媒介发展裂变中所体现的时空广延性、动态交互性和跨界融合性,为高等舞蹈教育的内在变革带来了契机。

1.时空广延性

首先,当影像技术实现了舞蹈的“记录”功能,时空广延性是媒介融合时代舞蹈教育最显著的特点。这不仅仅体现在舞蹈信息等影像的跨时空、跨地域的交互传播与应用,更体现在舞蹈学习环境和课程设置中,师生之间对知识的持有关系以及固定的时空结构都将重新打破进行再建构。在现有慕课舞蹈教学平台建设中实现了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都能学到任何知识的慕课正在迅速改变教育,为舞蹈教育的在线学习提供可能性。

以慕课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为主要代表的新型网络教育是近年来随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在线学习方式,它以大规模、在线、开放的特点成为“再媒介化”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美国率先掀起慕课风潮,从西方传入到国内短短6年间的实践与推广,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带来重大影响,并相继推出了“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华文慕课”“Ewant”。

网易与高教出版社携手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中国大学MOOC”(www.icourse163.org),致力于为每一个有意愿提升自己的人免费获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主要面向大众提供中国知名高校的课程。在全部课程的“艺术设计”类别下的“音乐与舞蹈”子类别共计48门课程,舞蹈类课程仅开设了7门,且大部分以通识课为主。其中,以舞蹈通识课“走进舞蹈世界”为例,本课程是首都师范大学田培培教授于2017年3月开设并合作推上“中国大学慕课网”的一门面向全校在校生的通识教育类型课程,经历多学期的运作,全校已有上千名学生在本门课程成功获取学分。该课程共计12讲(48课时),主要讲授中外舞蹈史、舞蹈作品鉴赏等内容。每课时均以不超过20分钟的教学视频为主体,并配合教学课件、随堂测验等学习环节,在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根据一定的线上课程进度进行自由学习,这种短时间的安排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以及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每讲结束后还包含随堂检测、单元测验、单元作业、互动讨论以及互评等环节。测试题目难度小、题量小,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可以多次提交,对于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检测课堂活跃度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面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舞蹈教育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无限生机,其原本传统课堂中“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将被打破,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重新建立师生关系,舞蹈教育要素之间的革新周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新媒体时代舞蹈教育创新发展探索中,时空广延性一方面体现在优质教学资源的平等共享,可以消除因地域问题而导致的师资力量不均衡的普遍教育问题;
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自主选择性,当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固定”走向“流动”,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根据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安排学习内容的个性化教学突破了传统舞蹈教学的时空界限。

2.动态交互性

如今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所有人都可以彼此连接。慕课的线上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师生关系,可以满足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在线进行学习。自2011年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作为慕课的“完美拍档”,成为一种广受师生好评的教学模式在辅助和补充线上教学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翻转课堂将传统“口传身授”的教学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创造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将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的学习设置进行了置换。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然后通过课后练习或作业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模式。当慕课通过信息技术完成了“知识传授”过程后,“知识内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从而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突出“学”而并非“教”的教学理念,解决舞蹈实践教学过度依赖“教室”、盲目崇拜“规范”的惯性问题,在线上线下多重媒介动态交互中取得更优化的舞蹈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由学生在课外根据教学视频自主完成学习之后,带着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去课堂上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共享与讨论,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驱动性和主动性。在去权威化的师生关系中混合线上线下的多种教学途径,传统教学中教室以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得到重视。在虚拟环境的学习空间中借助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依据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建构实现个性化精准教育,教师在这场教育革新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者”。因此“慕课+翻转课堂”新式组合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推向第一位,并强调学习者、知识信息的传递者(慕课系统)和教师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并成为新媒体时代舞蹈教育的特性之一。

3.跨界融合性

媒介时代的“跨界”与“融合”赋予了教育接轨未来的能量,因此,舞蹈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再媒介化”舞蹈教育的跨界融合性。如果说舞蹈是一门综合了音乐、戏剧、美术、化妆、设计等诸多艺术媒介综合表现的舞台艺术,那么跨学科、跨专业的舞蹈教育理念将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融合可以通过项目式教学的方法实现“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和推理,培养其创新意识、团队精神与研究能力。

借鉴“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教学内容项目化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自身的经验基础,结果呈现并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生掌握了主动获取、辨别和分析知识的技能方法。当围绕一个项目或课题展开教学,原有课堂、专业、学科的概念将被打破,多种艺术媒介与舞蹈充分融合,长期以来在大学教育中被忽视的自主能动性被激发,各学科专业协同合作、分工协作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除了舞蹈学科项目,技能课与理论课的有机融合、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史论等各个专业方向的跨专业融合,多个艺术门类可以通过不同项目主题的设定与舞蹈进行跨界融合,提升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完成复杂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深化与拓展合作的意识。

从历史上看,没有任何媒介可以独立运作,并建立自己单独和纯化的文化意义空间。纵观近年来舞蹈教育的发展,数字化媒介与影像传播已经成为舞蹈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大多还是停留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功能应用层面,新媒介技术大多是舞蹈教学中“锦上添花”的辅助手段,并未在舞蹈教育理念上产生革命性影响。慕课、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等新兴教学方法虽然在教育领域早已“名声大噪”,但对舞蹈教育的影响却微乎其微,数字媒体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舞蹈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明显滞后。电子媒介使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地球村”,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今人类一天产生的数据超过历史上五千年数据的总和,学校教育赖以存续的根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等舞蹈教育的传统培养模式俨然已成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羁绊。相对于其他领域,教育可以说是在这场信息风暴中影响相对较小的领域,但是新媒体时代的舞蹈艺术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依托于新媒介发展的新兴教学方法已经打开了教育的崭新格局,同时为高等舞蹈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思路。因此,只有改变传统教育以“流水线”形式的“生产”,积极探索新旧媒介不断“再媒介化”的规律及潜能,超越知识简单“记录”和“传播”,创造无限的“连接”,才能实现舞蹈教育创新的美好蓝图。

猜你喜欢 媒介舞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出版广角(2022年8期)2022-05-24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舞蹈课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雪地上的舞蹈红蜻蜓(2015年2期)2015-03-26

Tags: 初探   路径   舞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