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刘宗周诗歌泪意象发微

2023-01-15 12:50:07

龙世行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作为明代理学殿军,刘宗周在政治上秉持积极入仕,匡救家国,绝食殉国,气节岿然;
在学术上秉持“慎独”“诚意”之说,开理学戢山一脉,影响亦谓深远;
于文学上多有著述,善作诗文,但受掩于理学之名,后世关注乃有不足。其再传弟子邵廷采称:“伏见郡城蕺山刘先生者,性成忠孝,学述孔、曾;
立朝则犯颜直谏,临难则仗节死义;
真清真介,乃狷乃狂。洎乎晚年,诣力精邃,揭慎独之旨,养未发之中。刷理不爽秋毫,论事必根诚意。固晦庵之嫡嗣,亦新建之功臣。”[1]《明史》赞曰:“刘宗周、黄道周所指陈,深中时弊。其论才守,别忠佞,足为万世龟鉴。而听者迂而远之,则救时济变之说惑之也。《传》曰:‘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二臣有焉。杀身成仁,不违其素,所守岂不卓哉!”[2]6602因此关注刘宗周文学之成就,是学界对其进一步研究的切入所在。今统计刘宗周现存诗歌约250题359首,其中“泪”意象出现达41题47次之多。《淮南子》称:“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3]《文心雕龙》亦云:“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4]44-45清代的刘鹗更是直言:“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5]刘宗周诗歌多“泪”的现象有其深厚内涵与历史成因,其“泪”意象使用对象极广,从历史人物到当朝名士、从朋友到亲人都有所涉及,流泪的缘由也不尽相同。加之诗人选择不同词语与泪意象组合,营造和烘托了不同的氛围,进而形成了不同境遇下的思想情感。行文着力于此,以期得见其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或可增益于相关研究。

相较于陈献章、王阳明、黄道周等理学大家,刘宗周存世诗歌数量不如诸子,今《刘宗周全集》中存有诗歌约250题359首,亦具一定规模。作为理学家,刘宗周以诗歌援笔抒发胸中块垒,其《与周生》书云:“不佞少而读书,即耻为凡夫。既通籍,每抱耿耿,思一报君父,毕致身之义。偶会时艰,不恤以其身试之风波荆棘之场,卒以取困。愚则愚矣,其志可哀也。然且苦心熟虑,不讳调停,外不知群小,内不见有诸君子,抑又愚矣,其志尤可哀也。嗟乎!时事日非,斯道阻丧。亟争之而败,缓调之而亦败,虽有子房,无从借今日之著,直眼见铜驼荆棘而已。”[6]349尽管部分学人认为之所以中国理学家诗好的少,就是因为诗歌中缺乏感情,但通过对刘宗周诗歌的研读不难发现,其诗歌可谓是一部“泪史”,“泪”意象在其诗歌中尤为常见,浸满了诗人不同情境下的悲苦伤痛,使其诗歌中的泪意象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相思悼念、顾影自怜的文学之泪,感伤时事、怀古伤今的政治之泪和赠别感怀、日常体用的生活之泪。

(一)相思悼念、顾影自怜的文学之泪

江淹《恨赋》云:“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7]生老病死本是自然之事,但身边人的去世对刘宗周而言却是惨痛的悲剧,诗人对他们的深深思念只能述说于诗歌中。如万历四十五年(1617)女儿招儿夭折早逝,《哭招儿》一诗即是悼念女儿之作,诗云:“平生万点相思亲,一点犹残上汝身。贫父终年无肉箸,小姑六岁已成人。索书问字之无样,待月牵行子妹驯。今日杜鹃空有恨,招来招去哭招频。”[6]943从诗歌不难感受到诗人对小女之爱,也表达了对女儿的亏欠,其中亦不乏叹息家庭的贫困,当孩子早逝后只能以单薄的文字来纪念爱女。祸不单行,两年后大女儿祖爱因“中产疾,迁延弥月,一夕死。”[6]615当宗周听闻后哭而哀之曰:“哀则哀矣,何孝之敢闻?”[6]615在《哭亡女哀娥》一诗中开篇即以“呜呼”借指女儿死亡,继以比兴手法“云山嵯峨水增波,哀哀父母啼哀娥”[6]949从云山的高耸峭拔引出对女儿病逝的哀伤,斑驳的泪渍洒落在石头上,石却不为所动。一刚一柔间写出了诗人的苍白无力,同时诗人在悲伤之余还不忘安慰女婿陈刚,在《慰陈婿小集》(二首)中就化用《诗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8]为“事事非畴昔,生生怨我辰”[6]949,诗人把这一切的不幸归咎于上天设定的命运,言语间足见其悲恸,并透露出一种深深的苍白无力之感。

同样的悼念之情还寄托在朋友身上,当刘宗周在返乡途中听闻挚友张二无逝世后,悲从中来,并写下了《安山道中闻二无讣》(二首)以为悼念:“兰芬何足喻,三叹有余音。别思分流水,乡心共远岑。正疑烽火断,忽讶雁鱼沈。一夕孤舟泣,连教梦觉寻。”[6]1018题面纯为哀悼张二无而作,但诗歌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首写二人分别,后半首写挚友逝世。首写兰的芬芳不足为道,因为还有美妙的音乐和知己可以为伴。三四以水的分流比喻诗人和挚友的离别,五六赋以“正疑”“忽讶”四字,以军营传递信息的烽火中断和雁逝鱼沉比喻彼此音讯断绝,暗指张二无已不在人世。诗句可见诗人体物之工,更见他对噩耗传来时候的惊讶。末句“一夕孤舟泣,连教梦觉寻”,以舟之哭泣表达自己得知知己逝去的哀伤,只能在睡梦中找寻曾经的记忆。整首诗以物起兴、借物抒情,诗人痛失知己的悲恸不言而喻。刘宗周诗歌中的相思悼念之泪,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也使其诗歌和人生的悲剧性愈显。

在学仕合一的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古代文人往往具有“参政主体、文学主体、学术主体三而合一的复合型主体特征”[9],刘宗周的生命过程就是这种复合型主体特征不断实现的过程。当他致力于王道事业而无所成就后,便移情于诗歌以宣泄内心的惆怅,从而一次次留下了顾影自怜的失意之泪。据统计“刘宗周一生,进则立朝建言,自行人司曹郎以至都察院总宪,前后奏章共计近百次(一说98次),其通籍45年,在仕6年半,立朝时间实际上仅为4年。据此,刘宗周平均每年奏疏近于30篇。”[10]他企图用儒家圣学革除政治弊病,其恪尽职责之心可见一斑,以至于明熹宗、明思宗都认为其迂阔,对其贬谪革职,但对刘宗周的臣节品行无一不褒奖有加。《拜疏辞朝》一诗就是诗人上疏请求辞别朝廷之感而作。首句“阊阖云中坐纩旒,老臣无地展嘉谋”[6]985言诗人身在朝堂,却无施展个人治国谋略之处,一正一反间便写出了诗人在其位不受重用的境遇。次写“空遗梁笱平生在,忍负弓旌归去休”[6]985此句以捕鱼器具的梁苟被闲置继续描写自己不得志的心理,用一“忍”字,可见诗人内心之不舍。结尾“今朝泪落征衫尽,赢得闲身似野鸥”[6]985,有才不能施展,几等于无,不如归去,成为一个退隐闲散之人,过着闲鱼野鹤般的生活,此句可比宋陆游《次朱元晦韵题严居厚溪庄图》诗中“溪庄直下秋千顷,赢取闲身伴钓翁”[11]之句,都是直抒胸臆之笔,但境界比陆诗更深沉和沉重,在泪落如珠的叹息之中,饱含了诗人无限的心事。

表达类似情感的还有《邸中不寐》等诗歌,诗歌开篇即言诗人再度进京为官,但朝纲不振的政治环境谁也无力改变,次写贫穷的生活条件。五六句“圣世功名皆北斗,孤臣涕泪自南冠”[6]1045言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都化在了酒樽之中,自己这位不被重用的老臣自从“甲申之变”后常常为之潸然泪下。结尾一句“心事茫茫苦百端”[6]1045将诗人内心的千愁万绪统统写了出来,如此众多的心绪集结在肠,百感交集的他又怎能入睡?由此正好契合了诗题中的“不寐”。刘宗周诗歌中的相思悼念、顾影自怜之泪,以小我的思绪为切入点,以真实质朴的笔调,既让我们看到了刘宗周作为普通人面对生老病死时的孤独无助,也塑造了岁月消逝却壮志难酬的苦闷诗人形象,透过诗歌不难管窥刘宗周之为人。诚如段宁所说“刘宗周正是以其真诚与执着赋予诗歌雄厚的生命力与强烈的感染力,以其人格铸就诗格,使其诗作拥有了崇高的品格与美感。”[12]这种情形和刘勰所说的“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别无二致[4]284。

(二)感伤时事、怀古伤今的政治之泪

张载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3]此为不少士大夫们神往的人生追求,刘宗周身上同样拥有这种精神与担当。它们在刘宗周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具体体现为他对明王朝痼疾的检省、对时事的感伤以及对黎明百姓的忧怀。虽然为此他起蹶再三,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为国祚日衰的大明王朝一次次留下了感伤的眼泪。崇祯九年(1636)7月,“大清兵入昌平,巡关御史王肇坤等死之。”[2]320时逢刘宗周削籍返乡,当他途经天津听闻此事后谓:“国难崩催,非臣子接淅时,乃入津城佐抚军贺世寿筹兵食”[14]236等事宜。直到清兵退去乃继续前行,并在途中写了下《行次德州闻解严》一诗,此慨清兵退却而作,首联即写长安传来了清兵离去的消息,次写“去国心恨”,点明忧国之旨,本已极度悲伤的诗人更是临风泣不成声。五六写朝廷理应奏响庆功之乐,以鼓励戍边将士加强警卫,警惕清兵乘秋高马肥之时再度南侵。收尾以逆挽句法倒扑本题,逼出正意:“独有郊原骨,纵横不可收。”[6]988诗人不直接描写战争带来的悲惨过程,只是描写战后纵横交错没有掩埋的尸体,诗歌就此戛然而止,不再继续描写春闺梦里人,却依然给人带来震撼内心的悲剧力量,也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对战死者的无限同情。

明朝覆灭后,刘宗周内心戚戚之感不言而喻,从南明小朝廷辞官归家途中有作《哭殉难十公用前韵》诗,以悼念殉节的倪元璐等诸君子,诗歌主要表达对他们捐生殉节的钦佩与敬重。诗前小序则主要交代了十君子的生平,以及创作诗歌的缘起,也为诗歌打下悲哀的感情基调。在哀悼御史大夫李懋明时就化用春秋时期“赵氏孤儿”故事,“欲存赵氏孤何处?枉泣公孙泪满盘”[6]1023,以渴望保存赵氏血脉而无子嗣暗比复兴朝廷无望,以公孙杵臼之泪流满面喻主人公之死。而在哀悼方玄升时,则直写先帝蒙尘殁于东华,“鬼神余恫哭声酸”[6]1024以夸张笔法写之,亦足见诗人内心之悲恸。同时诗人还列举了忠臣杨忠愍上疏弹劾严嵩、为其所构陷弃世之事,皆在赞扬此等忠臣义士之气节。此外,从“先生一死真无谓,赢得偷生是我般”[6]1022等句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对自己苟活于世的内疚心理。

此外刘宗周还有不少咏史怀古诗,诗人借诗歌抒发个人对时事的忧虑与看法,从而表达兴亡古今之怀,在盛衰兴亡的更替中掉下了一颗颗咏史怀古之泪。《谒方正学先生衣冠》一诗就是刘宗周怀念明初忠义之臣方孝孺所作。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书,即使百般威胁终不屈服,最终被诛杀十族,此事成了明代士大夫心头的隐痛。刘宗周生活的年代距离明初已去国200余年,但方孝孺的忠臣本色却深深烙印在刘宗周的心底,所以他才在诗歌中高歌“翳然松楸开,万古忠臣色”[6]953,足见对其评价之高。诗人对方孝孺遭受诛十族之刑十分悲恸,诗言“怜予十族流”[6]953,但在个人生死面前刘宗周更关心国家存亡,所以又言“锁尾怀国恤”[6]953,即在流离困顿的生活环境中依然不忘国家还处于危难之中。诗题曰“谒”字,可见刘宗周对方孝孺的敬意,透过诗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他忠贞气节的钦佩以及对山河沦丧的痛苦,但自己又无法大展经纶为国家社稷、黎明百姓平定战乱,其忠贞爱国之心可见一斑。而在《倢伃怨》(四首),刘宗周的家国情感之热诚足显,诗前小序言:“倢伃怨,叹老也。宗周入官六十日,而以老赐遣,不胜弃妇之伤,遂讬以见志”[6]1010刘宗周一直致力于弘扬王道思想,但其效果对急需一针猛药的晚明只是徒劳无益,所以诗人才会在该诗第二首写下“懒起梳妆画彩眉,拭来鸾镜泪如挥。昭阳殿里人何似?仿佛当年燕与飞”[6]1010这样的失意之作,刘宗周以女子失宠而懒起梳妆画眉喻自己不为君王所重用的孤独,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也只能如幽怨的女子般无助地哭泣哀伤。

刘宗周之所以如此关注时事、感伤政治,既和其家风有关“先生承章太恭人之教,常志慕龙逢比干之为人。一日登朝,即慷慨论天下事”[14]36,也和其“吾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6]349的人生追求密不可分。刘宗周因为感伤时事、咏史怀古而留下的政治之泪,既寄托了诗人的哀思和理想不得逞的失落,还有对世衰道微、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情感。据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宗周身上融入骨血的赤子情怀,正如李圣华在《晚明诗歌研究》中所言:“高攀龙、杨涟、左光斗、黄道周、刘宗周重道德、文章,讲求用世,诗以表现真儒精神,抒发‘溷世’的清思、忧愤,其价值不但在于弘扬了士人百折不挠的品质气节和民族精神,而且在于创作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15]297

(三)赠别感怀、日常体用的生活之泪

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16]描绘了人生聚散不定、聚少离多的普遍境遇。刘宗周一生不断游走于江湖和庙堂之间,使得他与友朋和学生常常会少离多,这种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在其诗歌中体现尤为浓厚,为此刘宗周也多次留下感怀之泪。崇祯三年(1630)刘宗周奉旨回籍调养,写下了《别京师诸友》一诗,诗题虽为别友而作,透过整首诗意,全不在此,而是诗人在借告别友人表达自己对仕宦经历的感伤,诗歌情感沉郁。首句“几年清泪欲沾裳,半洒江湖半庙廊”[6]970从万历三十二年(1604)刘宗周进京被授予行人司一职开始,他为明王朝就已经开始留下感伤的眼泪。此时已逾天命之年的刘宗周,在经历了一岁三迁的荣耀后义无反顾地选择辞阙回乡,究其缘由,无非是致君尧舜上的王道理想没有实现和自己始终不受重用,这是他又一次为朝廷洒下的泪水;
又时逢满兵入侵和各地流贼大起,全国多地哀鸿遍野,恰如刘宗周所言“至今日而我内地二十七州县之间,屠者屠,破者破,围者围,掳掠者掳掠,所在几无完肤。”[14]155这里展现了他虽定不了天下大势,却又始终心怀黎民苍生的士大夫情怀。这一首赠别诗,感伤之情大于临别赠言,诗人更多是借此感怀自己一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愤懑。

同样借赠别来感怀的诗歌还有《送紫眉应试》(二首)。紫眉为刘宗周女婿,送女婿参加应试,宜祝愿他金榜题名,但刘宗周不是这样的人,他关心的不是个人,也不是某个群体的物质利益,而是关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所以诗歌开篇即说“长杨犹未献,作赋拟西京”[6]987,这里诗人引用昔人昔事入诗,“长杨”秦宫室名,是皇帝的游猎场所。扬雄作《长杨赋》讽刺汉成帝的荒淫,后世借此代指献给皇上的作品或赞美他人的文采。“西京”代指东汉张衡所作《西京赋》,亦是旨在讽刺奢靡之风,由此可以看出刘宗周在女婿身上的深远寄托。三四句始见诗题之“送”意,谓即使旅途舟车劳累,也不要忘记去住之情。殊以为诗人将自此开始表达离别之情,可话锋一转,谓“临歧泣杨子,中酒病刘伶”[6]987,化用杨朱临歧而泣的典故,既表达和女婿即将分别的离情别绪,又表达自己对世道艰难的忧虑,或许只有效仿刘伶五斗解酲,才能消解内心的忧愁,但诗人终究无法释怀其王道理想,所以才会在结尾唱出“早识先资器,弓旌慰圣明”[6]987的心声,亦是送别之心也。诗虽为送婿应试,但有别于一般赠别诗歌泛泛之情,在《送紫眉应试》(二首)中,既满怀刘宗周的激楚之音,足见其忠愤之心,亦勉励女婿恪守节操,培养正大刚直的品格。此类诗歌还有《赠别金天枢僉院兼呈张二无》《别祁世培侍御》等,不再枚举。

刘宗周在诗歌中洒下的赠别感怀之泪,感怀之言重于赠别之情,浅看与送别无涉,但其送别之心早已藏于诗歌当中,其送别非感伤从此天涯相隔,而是寄语有志之士树立修己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现实关怀和理想追求。虽然后世学者对刘宗周的政治能力持商榷态度,多认为他并无治天下之才。但在晚明时风日下的特殊时期,刘宗周的这种勇于担当精神就显得难能可贵,蓝青同样对刘宗周的这种精神表达出了推崇之情,“刘宗周始终以精卫填海的姿态顽强奋斗,正是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愈加突显了其诗歌中的英雄性与崇高美。”[17]所以李圣华才会以“负慷慨之气,诗韵刚健”[15]297之语评价刘宗周之诗歌。

清弘历御题《刘戢山集》云:“若黄道周之《博物典汇》,刘宗周之疏稿,则不可毁。盖二人当明政不纲,权移阉宦,独能守正不阿,多所弹劾,至今想见其风节凛然,而且心殷救败,凡有指陈,悉中时弊。假令当日能用其言,覆亡未必如彼之速。卒之致命遂志,以身殉国,允为一代完人。”[18]纪昀提要云:“东林一派,始以务为名高,继乃酿成朋党,小人君子,杂糅难分,门户之祸,延及朝廷,驯至于宗社沦亡,势犹未已。宗周虽亦周旋其间,而持躬刚正,忧国如家,不染植党争雄之习。立朝之日虽少,所陈奏如《除诏狱》、《汰新饷》、《招无罪之流亡》、《恩义拊循以收天下泮涣之人心》、《还内廷扫除之职》、《正懦帅失律之诛》诸疏,皆切中当时利弊。一厄于魏忠贤,再厄于温体仁,终厄于马士英,而姜桂之性,介然不改,卒以首阳一饿,日月争光。在有明末叶,可称皦皦完人,非依草附木之流所可同日语矣。”[19]刘宗周悲剧性的理学家命运使得其诗歌中写“泪”尤多,同样都是表达诗人人生境遇和思想情感的诗歌,其描写泪意象的写作特点却各式各样。

纵观刘宗周诗歌,其泪意象的描写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夸张手法,二是白描手法,三是借用典故。为了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更好地表情达意,夸张常常是诗人们最先选择的手法之一,李白的诗歌中就有着突破世人想象力的夸张手法,我们所熟知的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0]等脍炙人口的名句。刘宗周对泪意象的描写同样也常常借用夸张的手法,如诗歌《送特倩叔备兵山海》(四首)。辽阳为明代边防重镇,晚明时期对此镇甚为重视,后因无力抵抗清军进攻,遂退守山海关,该组诗就作于此背景。前三首均言战事,第四首则抒发诗人感慨与离情别绪,其结尾云“天涯到处同心泪,不必分襟叔侄前”,“同心泪”当何理解?诗开篇言“廊庙疆场一体怜,只今时事更难言”[6]962,朝政紊乱,战场上亦节节败退,时事形势告急,此诗人和广大忠义之士所共同忧虑也,诗人夸张地以“天涯到处同心泪”表达这样的共同情感,既暗指整个国家现在所处的严峻局面,也表明了依然还有众多一腔热血的仁人志士在为国家奔走效劳,可见其用心之微妙,此其一也。而叔现为朝廷器重,即将远赴千里之外的边关,有一种重担在肩的使命感,叔侄相距甚远,但都是为国效力,此句略有天涯若比邻之境界,写出了只要情谊诚挚便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的哲理,此其二也。另外在《拜疏辞朝》[6]985一诗中,“今朝泪落征衫尽”寥寥数字就道出了诗人拜别朝野后,羁旅在外的无尽辛酸,“征衫尽”三字充满夸张的成分,不仅突出“泪落”的艰难处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旅途在外衣食不济的生活状况。同样使用夸张手法的还有《赠别金天天枢僉院兼呈张二无》[6]1001一诗,诗题曰“赠别”,实即刘宗周幽怨之意,首句“孤臣”二字即可明了,结尾句“风尘一日惊回首,长接云天泪几倾”,以“几倾”来形容泪之多,可见主人公内心之悲恸。

白描作为一种在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手法之一,历来为文人所钟爱,如白居易就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了卖炭翁这一形象。刘宗周的诗歌在描写泪意象时大量运用了白描手法,其诗歌少用辞藻修饰和环境衬托来描写流泪时的动作特征以及主人公的情感。刘宗周仕途本已坎坷曲折,又遭逢丧子之痛,其内心的凄凉显而易见,《哭招儿》诗纯写小女招儿夭折,但这一首哀悼诗并未特写其内心的痛楚,只叙说父亲对女儿的亏欠和女儿生前的乖巧之态,诗尾句“今日杜鹃空有恨,招来招去哭招频”[6]943,就以白描手法写出了父亲心底的哀伤,“招来”即女儿出生时喜悦之泣,“招去”即女儿早逝时的惜别之泣,又加以“哭招频”三字突显诗人对女儿哭泣哀伤之频繁,不言悲伤而悲伤自现。又如《止前韵》(五首),诗作于崇祯年间,时值刘宗周以回籍调养之名辞官回家,其二结尾云“清时饶有孤臣泪,百转江流意未除”[6]972,这里选择“清时”与“孤臣”两个词语作对比,清明太平之时还有忠臣流泪,不写泪之深浅与多少,只是简单描写这一事理,而诗人的忠心已跃然纸上。同样在《用韵寄怀冯跻仲兼呈留仟津抚》诗中,诗人则以“老臣泣陨首,士为知己者殉”[6]1016寥寥数字就塑造了一位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却有志不得逞的失意士人形象。当然,这种白描手法的运用,和刘宗周“文则饰,辞则枝也。忠信之不足,而后声音笑貌生焉,致非其至者也。不得已而有文且辞矣”[6]557的文学理论不可分割。在他看来,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文采只是随之附带而来。

对自幼熟读儒家典籍的刘宗周而言,自是满腹经纶,其诗歌在描写泪意象时就引用了许多古人古事,这些典故既承接其本意,又融入了特定背景下刘宗周个人的情感体验。在《留别六如上人》(有序)一诗中就借用“牛山泣”的典故,该典故出自《列子·力命篇》,讲述齐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感慨人生短暂的故事。此诗为诗人出游云门期间所作,云门寺静如太古,徜徉山水间,有天际清都之想,况僧人常以佛法应机教化诗人。诗歌反用典故之意,谓“神仙不足访,牛山亦何涕”[6]981,刘宗周认为生活有万象,人生亦有百态,刹那间皆已然消逝,有何可恋?不如行乐耳,结尾“古宿掉头间,野翁开眼际。一笑立溪桥,溪风自摇曳”[6]982,自成对偶,描绘了一幅怡然自得之景,诗人翛然出世之想可见。而在《谒凤林》一诗中诗人则沿用了典故的本来含义,结尾云“蒿歌剩有皋鱼泣,百转耶溪意未平”[6]998,“皋鱼泣”出自《韩诗外传》,皋鱼哭于道,孔子问其由,答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
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
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21]后世便以“皋鱼之泣”喻愿养亲而不得,刘宗周的母亲章氏以未亡人的身份含辛茹苦的抚养刘宗周,使其力定了成才孝亲之志,黄宗羲以为“先师之为大儒,皆太夫人危苦所成”[22]。然章氏于刘宗周中进士前夕溘然长逝,刘宗周内心之哀恸不言而喻,诗人用此典,可见其用意之深。此外还运用了“杨朱泣”等典故来表达诗人与女婿分别时的感伤离别,以及对大明王朝命运走向的无限担忧之情。

通过对刘宗周诗歌的研究,我们除了可以感知其中浓厚的个人命运蹭蹬之感外,还能察觉明清革鼎之际的国家命运危机。在诗歌中,刘宗周直面现实,把个体、群体在易代中的遭遇和见闻写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诗篇,并带着传统的风骚传统和批判精神,这正是刘宗周诗歌的独特之处。针对其诗歌中的泪意象,不管是描写因为相思悼念、赠别感怀的生活之泪还是仕途不顺、壮志未酬的政治之泪等,都是诗人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刘宗周如诗一般的歌哭,都使他“为往圣继绝学”之志更显孤怀闳识与悲情意味。他诗歌中的泪意象,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通过对泪意象的充分运用,刘宗周把世事艰难的遭遇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并对人生的苦难抱以极大的同情。刘宗周笔下的泪意象,表现手法多样,不仅化用典故还经常使用白描和夸张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的使用使得“泪”这个带有孤寂、苦闷、伤感等情感色彩的意象,在诗歌中得到了多元化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诗歌的消极情绪,衬托了诗人乐观知命的豁然心态。总之,通过对刘宗周诗歌中泪意象的梳理分析,借助文本细读、诗史互证等研究方法,可以增加我们对这位理学家在文学成就上的了解,同时也为我们解读和赏析刘宗周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

猜你喜欢 意象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9期)2022-10-31抚远意象等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意象、形神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我理解的好诗人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诗人猫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18年5期)2018-09-10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诗歌岛·八面来风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想当诗人的小老鼠红领巾·萌芽(2009年10期)2009-12-03

Tags: 意象   诗歌   刘宗周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