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参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研究——基于JNL小学的调查数据分析

2023-01-15 17:15:06

王 涛,刘国沛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校外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学生兴趣、潜能、道德情操、道德行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它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对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其成绩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可达“培优”之目的。同时,对培育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综合素质有一定作用[1]。而非学科类校外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等相对学科类校外教育以及学校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2]3。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非学科类进行管理[3]。

校外培训机构在为学生提供补习的同时,开展一定的“托管”服务,这既解决了家长的“三点半难题”,也减轻了家长的焦虑,为工作忙碌、无暇照顾和辅导学生的家长提供了便利[4]。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全国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校外培训的总体参与率达48.3%,在中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更高[5]。但与此同时,校外培训机构也产生了诸如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违法、违规现象严重,被资本胁迫以及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问题。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数据显示,全国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均低于标准睡眠时间;
同时,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6]。

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专项整治相关政策,如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四部门于2018年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专项治理行动就此拉开序幕[7]。同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意见》,要求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秩序,切实维护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8]。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提高学校育人质量,不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和线下培训),有效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减少校外培训负担[9]。至此,“双减”被明确提出,学校进一步落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合理开展课后延时服务;
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校外培训的监管力度,大力整治清除违规、违法培训。

裴昌根、宋乃庆、刘乔卉(2018)[10]调查分析校外培训方式或组织方式后认为,84%的学生曾接受过以集体或班级为主的培训,20%的学生参与过“一对一”“面对面”的课外辅导,仅有5.4%与5.3%的学生分别参加过在线辅导及其他形式的课外辅导。在授课方式上,绝大多数课外辅导仍由教师讲授为主(55.0%),解答问题次之(23.6%),师生提问仅占18.2%。此外,赵洋洋(2021)[11]5调查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在课外辅导机构的小班化教学中学习。

王勇(2014)[12]3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进行调查研究后认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存在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且聘用“弄虚作假”、教学内容侧重教授学科知识和技能、授课方式普遍存在笼统教授和强灌知识、忽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心理等问题。邓亚琦(2017)[13]11认为,近年来网络课程因其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满足了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校外辅导机构。刘贵梅(2018)[14]认为,应提高家长自身知识水平,重视他们在校外培训机构上的选择能力,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培训;
应优化健全学校教育,发挥相关部门的调控作用,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加强教师的资格认证。这样有助于解决目前校外培训机构所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已有研究来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有明显正向影响。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15]。学生在接受非学科类校外教育过程中,能有效拓宽视野,提高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因此,校外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满足学生需要,创造良好的参与环境[16]。杨延荣(2008)[17]认为,通过开展并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少年宫活动,在实践中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齐欣(2012)[18]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认为校外活动对学生的人格和兴趣发展都有益。因此,非学科类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此外,校外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交往的场所和空间,学生在参与中能增加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其社会性和心理[19]。

张瑞林(2021)[20]在实施“双减”这一问题上认为,“双减”推动中小学育人方式的改革,减少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双减”有利于标本兼治,切实发挥教育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李鑫(2021)[21]认为,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应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实现应教尽教,牢守“学校”主阵地,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规范作业管理、完善课后服务等措施,使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陈映红(2021)[22]认为,通过实施“双减”政策,能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求。赵兵(2021)[23]指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统一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减负内涵,而且要转变教育行为,做好“加”“减”法;
同时,发挥教研队伍职能,促进“双减”高效落地,做好服务教育行政决策和学校落实“双减”的指导工作。刘旭(2021)[24]等则认为,落实“双减”政策,要联合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着力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指导和“家教讲师团”的作用,开展常态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进一步提升家教水平,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对绵阳市JNL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处理,以此了解目前小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的问卷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立足当下“双减”背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基于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尊重学生意愿、理性看待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等理念编制而成。

同时,因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对家长服从性较强的特点,本研究将家长对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态度”作为调查重点。经过编制、试测和修正,最终确定《小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现状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家长基本信息、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相关情况以及家长对小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等。其中,家长对小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态度整合了家长对小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动机、影响家长选择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因素、小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成效、家长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看法四个维度,分别对应的题号如表1所示。

表1 家长对小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看法的问卷内容及对应题目

因考虑到学生年龄等因素,本研究将绵阳市JNL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从每个年级随机抽取45人,调查问卷共发放270份,实际回收27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247份,有效回收率为91.48%。问卷编制符合测量学标准,能为探究小学生在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供工具性支持。另外,为增强调查数据的全面性,本研究还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培训机构负责人、小学教师及家长做相应访谈或走访,以此深入了解小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家长的基本情况

由表2可见,目前学生家长的学历为本科教育比较普遍,且家庭收入大部分在月均6 000元以上,家庭整体发展较好,家长给孩子提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表2 “家长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2.小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基本情况

由表3可知,小学生每周参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人数与未参加人数持平,每周培训次数主要为2次,培训时长通常为2小时,培训安排较为合理。但在寒暑假中,由于时间充裕,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人数占90%以上。

表3 “小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续表3:

同时,家长在选择培训时渠道多样,且常根据多种因素综合选择培训机构,希望培训能促进学生发展;
选择的培训形式主要以培训班和聘请专业教师为主,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参加培训班进行校外学习;
选择的校外培训班的规模一般为15~30人的中等班级或15人以下的小班教学,主要因为价格适中,家长能承担相应费用,再则小班教学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能参加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类型较多,且不止参加一类校外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选择,拓宽了学生视野。但多类培训叠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培训费用方面,周末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费用低于寒暑假的参加费用。可能因为寒暑假为校外培训高峰期,市场价格因势上涨;
而周末培训时间与内容相较于寒暑假不同,培训费用便出现差异。被调查者周末培训大多支付1 000~2 000元左右,假期培训的消费比例不一,家长根据自身实际条件,选择符合家庭情况的校外培训。但同时也发现,不论收入高低,家长都热衷对学生进行校外培训。

由以上对家长的基本情况及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基本情况的分析可见,父母双方受教育在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被调查者50%以上,且大多数家长对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持支持态度,这可能是家长的经济状况及教育期望正向影响校外教育需求。具体来说,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长越倾向于选择校外培训,接受良好教育的家长往往有较高教育回报,因而更注重教育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5]。

3.家长选择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基本情况

(1)家长选择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动机

家长给孩子提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动机多样,这导致了培训形式、培训类型多样。由表4可知,50%左右的家长送学生参加辅导班是因其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
50%以上的家长认为目前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参与培训班学习,可以提升其竞争力;
而有40%左右的家长处于盲从状态,受校外培训氛围影响也让学生参与培训班学习,却未考虑该培训班是否适合学生,也不考虑学生的意愿。

表4 “家长选择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动机”分析统计表

(2)家长选择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影响因素

由表5可知,家长在选择非学科类培训时考虑因素较多,一般从经济、育人及培训质量等方面选择。在选择培训班时,只有不足15%的家长不考虑培训费用,大多数家长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理性选择;
60%以上的家长在选择时会慎重考虑培训班的学习氛围;
而且,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培训班的学习材料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报班意愿,家长们通常认为丰富的学习材料能让学生学到更多,同时也充满学习乐趣。

表5 “家长选择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统计表

(3)家长认为小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义

由表6可发现,70%以上家长认为非学科类培训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70%以上的家长认为非学科类培训能发展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力;
60%以上的家长认为非学科类培训能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品行;
而对50%以上的家长而言,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对完善学生在校内所缺失的知识很重要。

表6 “家长认为小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义”分析统计表

家长认为通过培训能促进学生发展,愿意并希望学生能参加培训班。家长在给予校外培训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表明家长对校外培训寄托的希望,给了学生无形的压力。

此外,80%以上的家长认为学生本身对非学科类学习有浓厚兴趣,培训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有一定作用。与此同时,80%以上的家长认为非学科类培训能帮助学生在升学竞争中获得优势。

由此可见,家长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持肯定态度。大部分家长认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种类繁多、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在其中能获得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参加培训种类多而导致学生负担重,学生自主意愿不受重视,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培训目的较功利等。因此,小学生在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过程中还需紧跟“双减”步伐,培训机构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既保持非学科类学习的育人优势,同时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逐渐增长,各种校外培训机构出现无序扩张甚至泛滥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基本教育秩序,使家长和学生压力与日俱增[26]。结合调查数据以及访谈发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和家长在理性看待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方面仍存在偏差,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时还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非学科校外培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学习

一方面,非学科校外培训影响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兴趣和态度。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参加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不止一类。但学生因精力有限,难以兼顾,长时间的高强度学习,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情绪。由于非学科类学习与学科学习的不同特点,学生在一天的学科学习后,再次接触非学科类学习,其轻松、愉悦及相对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的同时,也可能使学生认为学科类学习枯燥、晦涩,转而会将更多精力、兴趣投入非学科类学习。但事实上,学生在非学科学习中相对放松、自由,容易产生懒散心理,将会影响学生的学科学习。

另一方面,非学科类培训过于功利化且忽略学生喜好。2020年开始,初中生体育、美育与中考挂钩。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27]。不少地区也大幅提升体育在中考中的分值,进一步凸显了体育在中考中的重要性。随着非学科类科目不断纳入中考后,其校外培训也日益兴起。而正是因为非学科类科目受重视,不少家长也要求学生参加各种辅导培训机构,力求学生在升学过程中能有一技之长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家长要求学生参加非学科培训只为升学做准备,却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与意愿。

(二)家长的功利行为偏离非学科类培训的真正目的

有研究发现,目前仍存在如何有效促进家长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的问题。部分家长对实行“双减”政策存在认识误区,对治理的支持配合不够。不仅如此,部分家长甚至还暗中联系培训机构或教师继续开展学科培训,协助其躲避监管部门的查处[28]。

同时,家长追求培训效果的行为动机也偏离了非学科类培训的真正目的。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要求学生参与校外培训只为能学习到更多知识和技能,以便为升学所用。或认为女生应学习舞蹈、绘画以提升气质,男生应学习篮球、足球以变得更加阳刚,但并不考虑学生的意愿和个性特点。甚至还有一些家长在“助力升学”“赢在起跑线上”等宣传下认为校外培训能让学生增强升学竞争力。同时,家长在彼此攀比中完全违背了最初的本心,偏离了非学科类培训的真正目的。

(三)培训机构师资力量不足且追求“快餐式”培训

据访谈和走访了解,不少培训机构的任职教师资历尚浅,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没有毕业的兼职大学生是其主要的师资力量,但机构却对外宣称高薪聘请名师教学以吸引生源。对刚毕业或还未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并未全面掌握小学生发展规律,其掌控课堂以及开展教学的能力非常有限。甚至一些仅凭小学教师资格证便入职任教的人并未接受过小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也不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错失学生发展的良好时机。

同时,培训机构还追求“快餐式”培训。在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被迫关闭,或者转向非学科类培训。但一些家长对学科类培训的需求并未减少,从而使培训机构出现“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有违“双减”政策的行为。不少培训机构也以“三十天速成”“精英教育”“95%过关率”等宣传标语吸引生源。据调查了解,有培训机构还会利用暑假开设为期半月的小班美术课,内容是每天教学生画一幅画。参与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只能跟随教师临摹。经过与学生交谈发现,学生并不清楚为何画画,大多数学生只知老师说今天画这个。暑假过后,家长也不管学生在培训中是否提升了其审美、色彩鉴别等能力,只以学生速成绘画作品判断其培训的成效。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关系着青少年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同时,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其改革与发展将会深刻影响整个教育生态,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9]。

(一)确立“不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理念,理性参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以缓减应试教育的压力,社会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转变,“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已逐渐淡化。家长、教师、社会各界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活动中规范自身行为,正确看待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结合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学生有选择地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培养学生特长与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同时,把非学科类学习当作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真正考虑学生的意愿和诉求,让学生在学习和培训中增强学习兴趣。同时,确立科学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重视学生品性道德修养,开展合理有效评价,彻底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营造科学育人的社会氛围[30];
重塑基础教育,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二)增强校内非学科类教育服务,缩小因学生参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所导致的差距

各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根据学生和家长的现实需求,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有效开展各类课后非学科类育人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内课后非学科类教育服务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学校做好校内非学科类教育服务,因其与校外培训相比具有更正规性的教育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因区域差异所导致的小学生参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压力。

2017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对课后服务作了明确规定,指出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兴趣小组活动等作为课后服务的主要内容,提倡对有学习困难的个别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坚决杜绝将课后服务作为变相的集体教学或“补课”[31]。重视体育、美育、劳动等课程,并将其列入必修课,缩小学生因地区差异造成的差距,确保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明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内容,加强培训机构监管的力度

培训机构要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与学校开展课后非学科类服务合作,寻求高质量发展之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明确非学科类培训内容,明确其与学科类培训的界限,不打“擦边球”,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目前,培训行业仍存在乱收费、隐形教学等不规范行为,其原因在于目前还未完全建立审批与监管学科类培训和非学科类培训的机制。对此,各地应积极响应政府相关部门号召,联合审批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同时,教育、文化、体育、工商等部门应积极联合行动,设置专门监管机构,对涉及中小学课外培训业务的机构进行联合监管。一方面可从机构从业人员的资质入手,辅助判断机构的资质和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把更多目光放在机构的培训效果上,根据培训效果每半年或每年对机构做一次评估,通过委托第三方的形式对机构的专业资质进行判断[32],以此维护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校外非学科类培训的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双减学科培训 教师培训环球时报(2022-10-12)2022-10-12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教育家(2022年17期)2022-04-23“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21年8期)2021-07-19会议·培训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1年2期)2021-06-15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家庭影院技术(2021年1期)2021-03-19会议·培训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年6期)2019-09-10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农家科技(2019年2期)2019-05-08

Tags: 校外   小学生   学科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