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国家级非遗佛山十番保护及其效果评价

2023-01-16 11:55:07

□叶铿锵 汤晓彤 李诗韵 苏榕/文

佛山十番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经过当地政府、相关学者和传承人等的努力,较之实施非遗保护前已取得较为显著的保护效果。然而佛山十番保护效果的呈现仅停留于模糊的历史对比感知中,无法为接下来的十番保护提供明确方向。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分别比较佛山十番保护效果中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解释过去十四年中,佛山十番保护工作中的建设性部分,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为佛山十番未来的保护措施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十番是十番锣鼓乐在广东地区的唯一遗存,然而受经济市场、受众等因素影响,当前对于佛山十番的保护仍停留在输血式保护上,其发展仍处于非遗保护的瓶颈期,在“传承群体”“创新力度”“群众基础”等实际问题上仍未能得到彻底解决,人们的传承动力不足,心理认同不够,表演乐器坏损更换困难等现实问题仍然存在。通过深入挖掘当前保护机制下的佛山十番所存在的问题,贴合实际、优化对策,尽快建立一套针对佛山十番的保护成效的评估机制,可以为佛山十番在“后申遗时期”进行活态传承,以及传播量变到传承质变的求变过程中,提供一条可量化且具体明确的道路。

佛山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发展的平台,独特的人文环境则能带来更多非遗保护认同感。选定佛山十番作为研究,希望通过对佛山十番的研究,进一步补充十番这一种类,期望从当下学术视角来探讨佛山十番在广东地区的保护及传承意义,从而促进佛山十番的传承和保护,摆脱佛山十番无人关注、历来研究缺乏的窘况,以增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力度。

本文以佛山十番的保护效果为研究对象,基于非遗保护效果评价的大量文献、文旅部统一的国家级非遗保护评价表,构建适合佛山十番保护效果的评价模型,并且通过田野调查、深入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以佛山市南海区茶基村和良溪村的实践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评价找到该区域非遗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保障佛山十番技艺合理有效的传承。

2.1 传承者层面

现阶段,佛山十番的传承人按照国家设定的分级保护名录体系开展传承工作,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编外”人员在进行佛山十番的表演和传承。自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后,除有原先的专职人员负责项目保护工作外,还有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为佛山十番保护梯队输送更具活力的新鲜血液。同时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以参加比赛、舞台音乐剧、非遗进校园、高校交流等新形式,加深和拓宽十番文化的传播链条。

2.2 技艺层面

在技艺原真性方面,尽管存在乐器吹法失传、乐曲完整性较低的问题,佛山十番的演奏技法仍较完整地流传下来,尤其是在全国的十番锣鼓乐种中,仅有佛山十番保存着飞钹表演,近几年便采用了由后世工作者所译的乐谱教授的方法。

在技艺创造性方面,佛山十番锣鼓于流传过程中,吸收了飞钹的表演,目前佛山十番表演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也是飞钹。传承人们在演奏场面、表演形式等方面契入创新元素,结合本地的武术文化、龙船文化,对表演形式进行丰富与更新,这都为佛山十番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拓展了方向。

在技艺延续性方面,于2010年起,茶基十番更是打破了传艺旧俗——“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打开家门广泛教学。自茶基十番锣鼓申请非遗成功,省、市文化局安排专家对茶基十番锣鼓进行调研及考察。在政府推动中,茶基十番锣鼓与村落附近的叠滘小学成功建立合作关系,老艺人将十番锣鼓技艺带入课堂,推动非遗进校园。

研究基于科学系统原则,以AHP层次分析法为依据,从佛山十番的历史渊源和实际出发,最终构建一个从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维度探究佛山十番保护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3.1 文化效益分析

3.1.1 文化原真性

“原有技艺保留状态”的AHP平均得分为1.794,“乐器保存”的平均得分为1.853,这两项指标在文化效益的三级指标中得分偏低。从演奏曲目看,何广义堂十番队共有四首曲牌,其中《长锣》因演奏难度较大濒临失传。从乐器技法看,最初的十番锣鼓中有号角的存在,但在流传至佛山一带后便逐渐失传。此外,飞钹演奏中的“双飞”技艺,目前仅在同乐堂十番中可见。

3.1.2 文化创造力

在二级指标“文化创造力”下的三级指标“创新性”的AHP平均得分为2.147,文化原真性得分较高,创新性较强。从演奏技艺看,十番锣鼓吸收了粤剧打击乐的部分乐器以及民间飞钹技艺,并在甩钹、小钹上新增了较多动作。

在十番教学上,口传心授变更为系统的教材教学方式,但学习者自我体会与即兴的部分被束缚,逐渐变为模式化、缺乏灵动的表演。

从表演形式上看,佛山十番设计新的列队排阵、表演花样。如用现代的编舞手法进行舞台化再创作的十番衍生作品;
结合当地特色武术文化、龙船文化对十番表演形式进行丰富等。

在十番演奏曲目上,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佛山十番队通过邀请作曲家到实地采风等对佛山十番锣鼓演奏曲目进行创新,将非遗元素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增添了艺术性。

3.2 社会效益分析

3.2.1 居民感知方面

(1)社区居民认同。佛山十番保护效果的三个评价维度中,社会效益指标平均值得分为2.100分,而在社会效益的各项指标中,“社区居民认同”指标平均得分最低,只有2.000分,因为佛山十番出演队伍通常不会独立出来,而与佛山醒狮、龙舟相混合,缺乏较高的辨析度。但这也推进当地社区文化矩阵的形成,不仅丰富与更新十番巡游的表演形式,还能与佛山其他民俗文化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佛山民俗文化的标志,从而促进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1]。

(2)社区居民保护意识。佛山十番在“社区居民非遗保护意识”方面指标平均得分为2.088分,为居民感知方面的最低得分。究其原因,在于当前对广大群众进行十番传承保护的宣传仍有所疏忽,导致许多人尚未认清非遗保护的概念、思想和重要性。但近年来,佛山市着力推动非遗文化转化为旅游文化,社区也定期举行相应的活动,吸引居民体验传统十番文化,提高当地居民传承十番文化的意识,以及对非遗保护的更深层次认识。

(3)社会满意度。佛山十番在“社会满意度”的平均得分为2.147分,为居民感知方面的最高得分。佛山十番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后得到社会媒体的关注,其社会满意度指数不断增长。社会人员可以通过与专家、传承人交流进而普及佛山十番并培养挖掘人才,媒体人要积极参加“一带一路”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协助政府、传承人等打造“佛山十番”品牌[1],不断发挥社会媒体在传承佛山十番上的重要作用。

3.2.2 社区环境方面

(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佛山十番保护效果的三个评价维度中,其社会效益层面中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指标平均得分最高,占2.176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的牵线帮助,茶基十番队与叠滘小学开展了十番进校园的合作项目,并建立了一套相对较为完整的传承模式。此外,每年的北帝诞、出秋色等民俗活动,茶基十番队也会带领叠滘小学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2]。

(2)文化场所保有状态。佛山十番文化场所保有状态指标平均得分2.008分,与其较为单一的文化场所有关。佛山十番的传播主要依靠传统民俗演出,如在佛山地区盛行的端午节扒龙舟活动中,由于场地的限制,一般只有一到两个飞钹成员能够上船表演。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佛山十番表演不再局限于民俗活动,电视采访现场、商业开业等活动,乐班也都会参与其中。

3.3 经济效益分析

佛山十番保护绩效评估的三个指标中,经济效益指标平均得分最高,得分为2.603分。其中得分最高的是“直接经济效益”,得分为2.647分。据佛山茶基十番传承人表示,佛山十番表演人员组织乐团开展少部分商业性演出,或者组织进行比赛,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收入不高,大致在4000元左右,参加的大部分为公益性活动,都没有获得经济收入,总体来说经济创收能力较差。

在间接经济效益中,“带动相关产业的重要程度”得分为2.559分,佛山十番通过与文化、旅游、表演等相结合,打造多种“十番+”模式,推动佛山十番朝产业化方向发展。然而,目前佛山十番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文化品牌等问题,为此,佛山当地也做了多方面尝试,如在2021年,佛山祖庙街道“爱心学堂”以“十番+研学”模式开展了暑期夏令营活动,既满足了研学旅游体验感与参与感并重的要求,又能带动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佛山十番的传承人还与专业人士进行合作,在把握媒体产业化运作有利契机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品牌的改良再创,着重点在于让十番演奏的民俗曲艺往商业化、娱乐化以及多元化方向做出调整改变;
同时还将佛山十番资源融入到当地文化产业中,进而研发了一系列与佛山十番文化相关的衍生品。佛山十番的相关产业经济价值开发逐步完善,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将更进一步,为佛山十番的保护夯实了经济基础。

佛山十番技艺一定程度记录了我国的人口变迁、社会文化变动的历程,体现着老一辈手工艺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佛山十番技艺作为遗存到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自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性,在对佛山市南海区茶基村和佛山市南海区良溪村这两个佛山十番技艺相对集中的两个地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佛山市政府的非遗考核表,将佛山十番技艺保护效果这个综合复杂的问题划分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要素指标构成的直观体系,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佛山十番技艺的文化效益方面。其文化原真性受到口耳相传、乐器材料难获得等条件限制,在追寻融入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加入了现代专业舞蹈教学因素,并尝试与其他非遗表演技艺结合,从而显著提高其文化创造力。

佛山十番技艺的社会效益方面。佛山十番作为扎根于佛山民俗的一项传统技艺,在佛山礼俗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现如今佛山民俗较之从前已有所简化和弱化,佛山十番技艺若不寻求进入新的生存环境,则难以进入“自我造血”的运转状态。因此,佛山十番除了仍旧保留原先的民俗因素之外,亦要更新文化形态,在其他文艺演出之中展现自身独特的表演风格。

佛山十番技艺的经济效益方面,目前佛山十番的经济主要来源仍然依靠政府扶持和公益性演出的创收,亟待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探索佛山十番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引用

[1] 陈玉茹,李宝意,李婉仪,等.佛山十番的渊源、流传与发展[J].赤子,2018(6):199-200.

[2] 周丽文.广东佛山十番锣鼓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猜你喜欢 佛山技艺指标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佛山陶瓷(2022年9期)2022-10-09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金桥(2022年3期)2022-03-29佛山万科金融中心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红色热土佛山源流(2021年11期)2021-03-25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债券(2021年1期)2021-02-04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债券(2020年4期)2020-08-04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海峡姐妹(2019年10期)2019-11-23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债券(2018年11期)2018-02-21

Tags: 佛山   评价   效果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