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决议》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与路——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2023-01-17 18:55:06

杜贤赞,程亚运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党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的重要决议,是“在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历史节点上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的文件”[1]21。《决议》聚焦“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2],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是一个全局性、全景式、浓缩式的党史大纲,是党认识、把握、总结、书写历史的一个典范文本,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决议》思想含量、知识含量十分丰富,是一部精练的党史教科书。将《决议》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不仅是“四史”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也是提升思政课理论性、有效性、针对性重要方法,有助于筑牢青年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3]党史具有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决议》贯通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根本依据,将《决议》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辨识与防范: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根源是唯心史观,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罔顾历史发展规律,堂而皇之地提出一系列谬论,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党史、国史、军史。如“告别革命论”、“历史终结论”、吹捧“美式自由民主”、讥讽民族英雄等,“用孤立、片面、曲解的方法分析、观察历史,妄图操弄历史、篡改历史”[4]。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策略隐蔽化、观点碎片化、对象大众化的特点,有时披着学术的外衣,有时打着娱乐的幌子,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产生了极大不利影响,必须加强辨识和防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警惕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深刻阐明了其本质、表现、目的和危害。《决议》是一份摆事实、讲道理的文献,深化了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理论基础,“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2],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通过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对一些错误言论给予了有力回击,对正确认识党史起到了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作用,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总之,将《决议》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有助于进一步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能够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发展地看待党的历史,使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日益成为自觉,增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二)视野与思维:在大历史观中增强历史思维能力

“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政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更加强调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更加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处理好“历史连续性和历史阶段性”[5],坚持大历史观,注重历史思维,围绕党史、国史等核心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决议》深刻揭示了党的历史运行规律,是树立大历史观的基本依据。《决议》基于大历史观的角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方法阐释党的百年历史,将过去、现在、未来有机结合起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从中国历史的长时段和世界历史的宽视野评价历史,有利于增强人民的历史思维能力。一是增强了“四个历史时期”贯通的历史思维能力。《决议》用“四个历史时期”呈现了党的百年发展历史进程,从大历史观来看,这“四个历史时期”是一个相互贯通的整体,为我们从历史维度把握百年党史提供了重要参照。科学把握“四个历史时期”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弄清楚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重大问题。二是增强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历史思维能力。《决议》从大势着眼,从大局出发,强调世界已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目标的实现既是历史机遇,也是风险挑战[2]。面对新矛盾新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进一步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才能把握国内外之间的联动关系,增强对全球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是增强认清历史主体的历史思维能力。党的百年历程雄辩地证明,“人民至上”是党永恒的价值底色。《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2]标定为革命、建设、改革的价值遵循,科学揭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谛。“坚持人民至上”是历史观也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倍加珍惜的重要方法,深刻昭示了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密码所在。

《决议》作为一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凝聚了立场、观点、方法,反映着深邃的历史思维。将《决议》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的历史维度上总结历史,有助于我们理顺“从哪儿来”到“往哪儿去”的问题。

(三)感性与理性:从历史认知中坚定历史自信

百年党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的教科书,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营养剂。《决议》展现了共产党人交出的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百年成绩单,“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6]。《决议》书写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念、拼搏和奉献,科学回答了“历史自信源自何处?”的历史命题。高度的历史自信,一是源于党的奋斗成就,这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坚实基础。《决议》不仅延续了“四个伟大成就”的提法,还提出了“四个伟大飞跃”[2],从开天辟地、改天换地到翻天覆地,再到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描绘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使得每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让我们完全有理由坚定历史自信。二是源于党的世界贡献。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既是历史性的,又是世界性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决议》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一些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度样本[2]。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共享发展成果的文明,体现了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三是来源于奋斗精神。《决议》回望百年,历数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困难与挫折,如大革命的失败、“左倾”“右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但每次都在人民的支持下战胜困难、修正错误、总结经验、奋勇前进,走向光明。在千锤百炼中锻造自我,这正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源泉。

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将《决议》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过程,也是增强青年学生历史认识的过程。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自信的力量,筑牢历史记忆,增强志气、底气、骨气,有利于激励广大青年更好地砥砺前行。

《决议》内容博大精深,内涵深邃,是一份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决议》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一定要做到合理、有效,遵循“融入”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不可牵强附会。

(一)理论主题的同一性

从学科属性来看,《决议》是党史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党史学科、话语体系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属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理论问题的进一步阐释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范畴。《决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进程、宝贵经验和基本规律,围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领导”等基本问题,从历史维度科学回答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基本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阐明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过程。

“纲要”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7],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课程着眼于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问题,将中国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的百年奋斗历程讲好,引导学生从鲜活的历史事实中体认党的精神谱系,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密码,从教学角度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领导”的理论命题,帮助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党的领导。

综上所述,“纲要”课不仅是一门历史课,更是一门思政课。从历史教育角度来看,两者探讨的理论问题是相同的,都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理论主题的同一性。

(二)教学内容的相融性

“纲要”课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弄清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是什么。“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新修订的“纲要”课程,引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最新表述,将这一主题贯穿于教材中,进一步深化历史主题主线,宏观上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从2021年版教材的教学要求来看,“纲要”课教学设计和讲解主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重点讲授党的主心骨和领导核心作用,讲授“四个伟大成就”,解答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贯穿于教材体系,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规律的一条主线,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或趋势以及历史内在的必然联系,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决议》紧扣党的历史主题,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用“三个深刻改变”“四个伟大成就”[2]标注了党从初创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彰显了党在百年征程中的历史地位。历史主线是历史主题的逻辑展开,是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历程,《决议》紧扣历史主线对党的历史经验和成就进行诠释,清晰展现了党的百年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书写了初心使命史、不怕牺牲史、经验总结史、自我革命史,制度建设史,这些构成了党百年历史的主线,彰显了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都贯穿于《决议》和“纲要”课教学中,“纲要”课讲述的历史就是《决议》总结的历史,围绕主题主线,两者在基本内容上具有相互交融的特点,《决议》为“纲要” 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基本遵循,“纲要”课的核心问题可以从《决议》中寻找答案。

(三)价值旨归的一致性

《决议》以“十个坚持”总结概括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这“十个坚持”是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创造的思想结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具体来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理念,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创造辉煌的动力;
独立自主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中国道路是党在百年奋斗中探索出的康庄大道;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情怀;
开拓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骨、气节、胆魄;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法宝;
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2]。“十个坚持”是党对历史经验的主观抽象和理性归纳,“历史发展的结果、历史实践的产物、历史奋斗的结晶,是历史规律的昭示”[8],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9]。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地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靠的就是“十个坚持”,这些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的不同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精神产生的历史脉络都体现在“纲要”课教学的内容当中。“纲要”课担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而把握“十个坚持”的宝贵经验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10]。显然,《决议》精神与 “纲要”课有着高度契合的精神价值旨归,将《决议》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了解党百年“创业”的精神内核,深刻领会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新人。

《决议》对“纲要”课的教育教学具有指导和启示性作用, 是搞好“纲要” 课教学的科学指南。将《决议》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探索推进重大主题教育的“三进”工作方式,寻求科学合理的融入方式。

(一)提升“纲要”课教师的使命感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11]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肩负着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在把握新版“纲要”课内容的前提下,应深入学习理论,科学把握《决议》精神实质,做好理论阐释工作。一是勇于自我革命。“坚持自我革命”[2]是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也应该是“纲要”课教师必须培育的重要精神。“纲要”课教师应将提升理论自觉作为终身必修课,不断进行理论反思,要把学懂弄通《决议》中的原创性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准确把握新思想的科学内涵,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力量,作为自身成长的精神动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从而增强铸魂育人的担当意识和自觉意识。二是坚定理想信念。“纲要”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习《决议》的过程,不仅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更是强化“纲要”课教师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过程。《决议》是一份蕴含着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的经典读本,从中可以深刻感悟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信仰信念奋斗的艰苦历程,感悟党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从而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站稳政治立场、厚植家国情怀,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三是把握历史主动。将《决议》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纲要”课教师应增强历史主动,提升自我意识,认真研读新教材,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层次、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运用教学整体性原则,把握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内在统一,将学习文本、体会情怀、浮现画面相结合,真正让学生掌握《决议》对党、对国家、对世界的历史意义,做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的传播。

(二)推进《决议》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决议》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过程,是培育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养料,学习贯彻《决议》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应将《决议》精神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一是全面系统进教材。“课程教材是育人的重要载体。”[12]“纲要”课教材既是教师进行党史教育的依据和指引,又是青年学生学习党最新理论成果的媒介。进教材就是将《决议》中的创新理论充分体现在教材中,实现抽象概念、理论表达的与时俱进。高校在新版“纲要”课教材讲授时,应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将《决议》中的新思想全面体现到教材中。“纲要”课教师在授课时,应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全面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将《决议》中所体现的思维方法、价值理念、思想体系贯穿于“纲要”课教材之中,不断拓展教材视角,善于从《决议》中寻找论据和论点,为“纲要”课内容的讲授提供理论支撑。二是生动活泼进课堂。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做好《决议》精神的阐释,使《决议》精神成为“纲要”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决议》精神进课堂,必须避免教条说教的课堂教学形式,创新课堂教学思维方式,探索多样化教学路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精心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另外,要增强教师课堂语言的生命力,将《决议》中的理论问题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话语,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亲和力与说服力,突出理论魅力,让青年学生加深对《决议》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融会贯通进头脑。党的创新理论进头脑具有战略意义,能够补足青年学生精神之“钙”,增强“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纲要”课在推进“新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过程中要依据时代新特点,创造性地汲取新理论,探索《决议》精神进入学生头脑的新方法。首先,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加实践研修教育渠道。“‘新思想’既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指导学生实践的精神动力”[13],《决议》中的创新性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党百年奋斗成果的理论总结,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纲要”课教学中要想将《决议》中的“新思想”讲清楚、讲明白,就必须重视社会实践。通过增加“纲要”实践课程,拓展实践研修渠道,让学生切身感悟“新思想”的客观性、科学性、正确性。其次,线上线下结合。“纲要”课教师通过线上线下交互的教学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扩大了课堂空间范围,为深入学习《决议》精神提供了便捷的特色课堂。要充分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调研、学习和讨论,让《决议》精神的宣传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使《决议》精神自然而然地走进青年学生的思想深处、情感深处、心灵深处,达到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

(三)有机融入相关教学章节

“纲要”课教学具有引导学生认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的任务。《决议》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必须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创新融入的方式,方能提高教学效果。从事“纲要”课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将《决议》精神融入教材各章节中,进行专题化教学,与教材理论进行互证,形成有效的教学体系。在“绪论”和第一章节部分,应结合《决议》关于“历史主题”的论述,对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进行总体性概括和阐释,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来统摄整个课程的内容体系,向学生准确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在第二、三章节教学时,应将《决议》中“各种救国方案”“历史结论”“辛亥革命的救国努力”等论述作为融入内容,将各种救国方案的探索与历史主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全面阐述各种救国方案的登台及其失败的命运,向学生揭示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和组织凝聚革命力量的历史结论。在第四、五章教学时,应重点把握《决议》中关于“伟大政党”“伟大建党精神”“新道路的开辟”“走自己的路的启示”的论述,为学生理解伟大政党诞生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影响,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内涵和影响以及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逻辑、艰辛历程和重大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向学生深刻揭示坚定“走自己的路”的正确性。在第六章教学时,应结合《决议》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第一个历史决议”“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把握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重要性,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及其意义。在第七、八、九、十章教学时,应将《决议》中“四个伟大飞跃”作为重点融入内容。用第一个“伟大飞跃”阐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用第二个“伟大飞跃”突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地位,用第三个“伟大飞跃”深刻阐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用第四个“伟大飞跃”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地位。

《决议》汇聚着党百年历史征程中党的思想理论的精神结晶,蕴含着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思想,丰富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学习贯彻《决议》精神,不断探索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和思路,让其成为一堂生动、洗礼人心的“大思政课”,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青年学生感悟伟大思想的历史源头,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纲要决议党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纺织标准与质量(2022年1期)2022-07-12《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一份决议 助力亚运添光彩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当代陕西(2021年21期)2022-01-19第一次学党史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2期)2022-01-12三读决议岷峨诗稿(2021年4期)2021-11-12党史告诉我们什么?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湘潮(上半月)(2021年3期)2021-07-20党史上的今天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党员生活·下(2019年7期)2019-09-10

Tags: 近现代史   政治理论   为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