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整合对比,古诗教学策略探究的有效途径——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实践为例

2023-01-18 10:20:07

胡岳松

(浙江省宁海县城中小学)

打开统编版语文教材,你会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渗透在许多文章的字里行间,尤其是古典诗文。小学中高段以后的古诗教学,借助古诗之间的整合对比,洞察作者借助意象传递情感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在古诗对比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诗人风格、创作背景、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去辨析鉴赏,让学生感知鲜明的画面,体会幽远的诗境,感悟浓郁的诗情。

1.古诗内在的丰富意蕴值得对比赏读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体会古诗丰富的内涵,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潜心会诗,体悟表达,在感知意象中领悟诗歌意蕴。因此,我们可以从诗歌的主题、表达的情感、诗人的风格等多个方面进行整合对比。同样生活在南宋王朝的诗人,陆游对国家危难、山河破碎时抒发的爱国之情是深沉真切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一位临终前的老人,心里惦挂着的依然是国家统一。他一生致力于抗金,一直希望收复中原,即使遭受挫折,也从未改变初衷,最后的希望也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而诗人林升看到的是统治者的苟且偷安、醉生梦死,因而他感到失望、悲愤,才会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强烈拷问。整合对比后我们会发现,两首古诗的意蕴比单独一首更加丰厚,读之能够产生新的联系,达成新的建构。

2.整合对比中包含着教材编者的深刻意图

统编版教材中古诗编排往往是采用“古诗两首”或“古诗三首”的形式,几首古诗同时出现,在诗歌主题、表现形式或背景等有着相同之处。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陆游的《示儿》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它们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浓浓爱国情”紧密相扣。如果单独教学,学生依托一首诗的文本内容,可能不能很好地运用相同的背景资料更加深入地体会本组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整合对比后才能更好地落实学习本组古诗的目标,找到一条很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途径。

3.整合对比能让学生更好地找到古诗学习的方法

要让学生读懂、读透古诗词,除了借助注释,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示儿》和《题临安邸》对于学生来说,很多诗句的意思可以借助共同的资料来进行填补,如:“不见九州同”是怎么回事?“北定中原”指的是什么?“杭州”和“汴州”有什么联系?学生在学习同一类古诗时,自然而然地会发现共同的学习方法,这样也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也适应统编教材古诗文占据教材容量的比重加大的学习需求,能很好地营造古诗教学的整体情境,为学生更好地吸收祖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找到途径。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选编了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前两首整合对比教学非常适合,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写下一些思考。

1.发挥想象,整合对比中感受诗歌画面不同

诗歌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的,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拥有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各种意象叠加起来,在彼此的互相作用下产生出思维的留白。《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古诗,从诗题中,学生就能读出写作的对象不同,一首是给儿子看的,一首是写在旅馆墙壁上让所有人看的。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关注诗题,发现两者的不同。同时《示儿》一诗中,“死去”“万事空”“家祭”等词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诗人仍惦念祖国未统一的感人画面。而教学《题临安邸》则应抓住“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暖风”“游人醉”等词,让学生想象杭州西湖的美景和达官贵人纸醉情迷的生活场景,进而让学生明白古诗中的这些意象包含着诗人特殊的情感,有它独特的人文内涵。

2.体会揣摩,整合对比中感受诗歌情感异同

古诗毕竟是一种以情感表达为主的文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不是理解它,而是体验它,走进诗人丰富的情思之中。

学习《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古诗时,学生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分析哪个词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示儿》中的一个“悲”字,抒发了诗人临终都不见王师北定中原的无限悲哀。陆游一生爱国抗金,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而《题临安邸》中,学生不仅仅体会到悲,其中一句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更让我们感受到林升心中的悲愤,愤怒大于悲哀,是对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直接讽刺。

对比赏读之下,教师通过抓住诗眼进行追问、体会、想象诗人的“悲”和“愤”,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想要表达的深厚情感之中。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也懂得了走入诗歌意境的方法。

3.资料补充,整合对比中丰厚诗歌的背景

古诗文是语文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中富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阅读学习目标(语文要素之一)就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资料”是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主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示儿》和《题临安邸》写的都是诗人在国土沦丧、内忧外患之际的悲愤之情和对收复失地、重振国威的强烈渴望。因此将两首诗整合在一起,对实现“结合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一目标有相同的作用。

在教学两首古诗时,笔者引进北宋灭亡,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文字资料,同时插入两幅北宋和南宋的地理分布图进行教学,学生真切感受到两位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在诗歌拓展部分,笔者选取南宋诗人岳飞的事迹,以及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句。这样的整合对比,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两位诗人写诗的深刻原因和情感基调。学生从这些资料中有所发现、体悟,有助于真正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有助于更好地达成诗歌教学的目标。

1.基于学情的价值考量,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本单元的内容编排上可以看出,《古诗三首》中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都是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浓浓爱国情”,但每篇诗文的创作背景和具体的内容材料各不相同。深入的阅读理解需要依托文本内容和表达本身,通过整合对比,学生才能与诗歌情感产生共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三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音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 篇(段)。因此在高年段古诗词的教学中,尤其是运用整合对比的策略时,教师在视角、内容、方式和策略的选择上要精心安排,引导学生通过整合对比的方式发现诗歌的画面、情感的异同,关注诗歌的意境之美和内涵深意。这样的古诗教学才会有新意,有发现,有收获。

2.寻找差异,发现诗歌独特的表现方式

整合的两首古诗同属于爱国诗,都是七言绝句,有着共同的文体特点,整合对比后有许多教学亮点。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运用整合对比的策略,找到学生深度学习的契合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示儿》和《题临安邸》时,我主要抓住了两个重要的对比点:第一,同是爱国诗,你发现了诗人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吗?这种情感上的细微变化,能够引发学生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资料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去细细品读诗歌的韵味。在“悲”和“愤”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诗人情感的不同。第二,诗歌的读者对象不同。这两首诗的诗题很有特点,《示儿》就是给儿子看,在教学时我引入了“示”的字理演变,让学生明白“示”就是“呈现”的意思,这是一首诗人临终遗嘱诗。《题临安邸》中的“题”就是“书写”的意思,古人写过很多题壁诗,我借机补充《题西林壁》《题李凝幽居》《题都城南庄》等,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3.拓展有度,谨防教学目标的拔高

整合对比的初衷是发现同类题材、相似表达的诗歌在教学中的相同之处,一首诗的教学可能会单薄无力,而两首诗或一组诗则能彼此印证、相互支撑,形成巨大的教学合力,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体悟空间。同时,我们也要避免拓展过度,主次不分,从而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学习压力。《示儿》和《题临安邸》这两首古诗的题材类型、难易程度、经典程度是相似的,教学时拓展的其他爱国诗句也是对两首古诗很好的补充。这样的整合对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思维的提升,方法的习得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让古诗的学习更加科学,更加生动。

综上所述,整合对比在古诗教学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很重要的作用。根据现阶段古诗文教学的不足和疏漏,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有清晰的目标意识,发现整合对比的切入点,以大量的古诗积淀为支撑,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为古诗教学服务。

猜你喜欢 临安诗三首古诗 “拟古诗”之我见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赠我如你一般的骄傲花火B(2019年5期)2019-08-01品读古诗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品读古诗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岁月也曾可期花火B(2018年9期)2018-11-26诗三首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品读古诗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杭州,下一个一线城市?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33期)2017-08-24诗三首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诗三首剑南文学(2015年2期)2015-02-28

Tags: 古诗   上册   为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