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三五五”模式的构建

2023-01-18 12:35:08

马 君, 王思义, 徐茜源

(1. 沈阳大学 党委组织部, 辽宁 沈阳 110044;2. 大连市大连湾中学 教务处, 辽宁 大连 116000;3. 中国传媒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北京 100020)

中国共产党是历经百年光荣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在当代拥有9 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实践证明,党员数量是彰显政党执政根基的重要表征,而党员质量则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1]。要保证高校学生党员质量,一靠“选好种子”即把握入党关口,二靠“培好苗子”即对党员的教育培养。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彰显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的实践过程。

对此,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性,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坚持原则、明确向度、落实行动,构建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模式,从而将党建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这一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推进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然而,部分高校党员教育培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培训教育活动的实效性。立足高校工作实际,针对新时代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难题,可以通过构建“三五五”教育模式,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所谓“三五五”是指在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中的“三项原则”“五维向度”和“五个结合”。“三项原则”是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是开展工作的依据;“五维向度”是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的发展导向,体现了卓有实效的运行态势;“五个结合”是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的行动逻辑,是实施的方法策略。

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三五五”模式首先要立足基础,即要坚持“三项原则”。

1. 坚持政治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3]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培训的内容要亮明党员身份,突出党性修养,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具体而言,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保持清醒的政治方向,强调对党绝对忠诚,一切培训内容都要符合正确的政治要求,立场鲜明,把握分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广大学生党员传递积极的正能量。与此同时,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西方自由主义等各类错误社会思潮,坚守政治底线,忠诚干净担当。

2. 坚持针对性原则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分众化、个性化的代际特征更为明显,构建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要立足不同受众的特点,坚持精准施教、分类指导,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结合不同专业背景、学段的学生党员身份类别和实际需求,强化培训的细分领域,全方位、多角度做好活动方案设计。在培训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培训班次、培训主题、培训对象, 设置不同的专题[4]。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能的专题培训,满足不同受众的培训需求,从而助力学生党员完善知识结构,为成长奠定基础。坚持针对性原则,还要注重把握培训的方向性,着重解决新党员在思想认识上的格局和高度问题,提升学生党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素质。

3. 坚持实践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实践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理论。因而在学生党员培训活动中,既要注重夯实理论基础,也应注重知行合一,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教育对象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反思认识。坚持实践性原则,要重塑培训学员的主体地位,将学习实践的主动权交还给学员。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与专业领域应用,提升学生党员对培训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切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融入实践工作中,树立“践行宗旨、服务群众”的学生党员先锋旗帜。

基于政治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构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三五五”模式,还需要明确发展导向,达成“五维向度”。

1. 全面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有高度

提升培训实效,要将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高校党建工作的整体规划中,推进制度化、规范化与常态化机制建设。高校党委及各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要从大局出发、大处着眼、统筹规划,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总体要求,立足本校工作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针对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建立学生党支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5]。相关规章要符合学生党员的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生活特点,将学生党员培训学习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党支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同时,着力推动教育培训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在纵向上形成校级党委领导规划、院系党委(党总支)指导协调、基层党支部具体落实的推进格局。在横向上打破“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传统局面,形成由校党委牵头,联合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建立培训工作的协调机制,各司其职、协同育人、专人负责,重点抓好党务与教务、学务的结合工作,为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

2. 本硕博同步学,人员参与有广度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群体在学历、专业、学习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科研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需要,形成了流动性较强的党员群体,使得教育培训活动的参与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对此,高校绝不能放松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应要求全体专、本、硕、博学生的全程参与、全部学习,重点加强非全日制和校外实践学生的教育管理,实现全程同步、全员覆盖、全面提升。在落实全员参与的过程中,要深度考察当前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实际,配套相应的培训管理制度,使学生党员的各项工作不受影响。具体要落实三点要求:①提升教育管理的灵活性,在完成培训课时的大前提下,实行学分制度,允许学员走班培训、弹性培训;②避免培训内容的重复性,统筹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青团教育、入党积极分子与重点发展对象教育、素质拓展教育与党员教育的关系,注重教育的针对性与导向性,克服各类培训的同质化倾向;③要坚持分类、分众指导,完善三级党校制度。所谓三级党校, 即由学校党校、学院 (系) 党校、基层党支部构成的三级培训结构[6]。根据不同学生党支部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培训计划,确保全员参与。

3. 甄选载体内容,培训活动有热度

开展有效的学生党员培训,需要在内容与载体的甄选上下工夫,力求学生党员在参与教育培训中由被动变主动,使精品活动“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在培训内容方面,要做到“三接近”,即接近学生、接近生活、接近社会。在内容上引入生活实际的案例与时事热点,特别是要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浅出地讲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增强培训讲解内容的生动性,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察分析社会问题,不断发展理论创新思维与理论实践应用能力。同时,甄选的培训内容聚焦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提升”等专题,深度剖析问题实质,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在培训形式方面做到“三转型”,即转型方式、转型话语、转型手段。结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代际特点,不断探索新的培训形式,形成新的培训话语体系和表达范式,打造活动精品。

4. 全程记录总结, 监督检查有力度

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培训体系,要提升多元主体的政治站位与责任意识,全程记录总结,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培训教育常态有效运行。一方面,根据培训规划建立《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学习台账》,针对学员的学习情况加强监督管理,包括培训学后体会、党小组评价等方面的记录。各级党组织不定期对学习台账进行抽查,重点对其翔实性进行检验,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党员及时诫勉,并将学习情况作为评优评先、学生干部选拔、奖学金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将监督落到实处,重点考察学生党员对培训的掌握、实践情况,不以学习台账记录的完整性作为监督考核的唯一指标,实现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并重、质性考核与量化考核并行。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学生党员培训管理制度》,不仅要对培训学员的学习行为进行规划,还要对相关部门及责任人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采取“上下结合监督”的管理方法,使学生党员培训教育活动有序开展。

同时,建立顺畅的反馈改善机制。要将工作汇报、经验交流常态化、制度化,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沟通等途径, 向学员、党务工作者、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等群体了解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施行效果[7]。

5. 紧扣需求热点, 学习成长有合度

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三五五”模式,在发展向度层面还要注重紧扣时代和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此,要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当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关注点和培训教育需求,科学规划培训大纲,提高党员理论学习与自身成长的契合度。一是与政治素质培养相契合。培训教育活动要突出政治性,加强对社会现象的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党员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发展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二是与专业素质培养相契合。这需要学生党员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哲学思维与思想意蕴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引,促进专业素质与技能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三是与自身的全面发展相契合。结合学生党员的差异化特征,在教育培训中融入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助力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促进全面发展。

完成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三五五”模式的构建,既需要把握原则性问题,也需要明确发展向度,更需要落实在行动层面上,做到“五个结合”。

1. 注重实效, 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全面加强党性修养的实践过程, 也是共产党员接受党组织培养教育的有效途径[8]。为此,有必要结合大学生党员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培训活动的实践性与生动性。

推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是要大力组织体验式培训活动。大学生党员培训既要重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强化感性体验,增强政治认同。创设培训活动的“体验式”情境,可以通过参观、走访“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秀水河子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营造革命情境体验,体悟峥嵘岁月。也可以通过“红色课本剧”“党史微电影”等模拟角色扮演活动强化参与度和情境体验,传承红色基因。二是要大力组织探究式培训活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培训活动要融入核心素养的培育,注重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围绕理论学习活动的相关主题,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发挥大学生学术科研特长,开展党员课题项目活动。通过党支部成员细致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预设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2. 瞄准靶向,把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要坚持分类、分众指导,深入不同受众群体的实际情况。从现实来看,当代高校学生在学历层次上分为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在学习方式上可分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专业领域的理论学习、技术操作、数据模拟、科学实验等学习活动层面又各有侧重。可见,在高校学生党员培训活动中也应当深入考察学生党员的现实学情,强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能精准施教、有的放矢。

在集中培训方面,要围绕高校学生党员的普遍性问题和困惑开展。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依托,每月定期组织一次专题辅导会。辅导会的培训内容要紧贴当下的时政热点,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宣传党的新时代创新理论成果和各项方针政策。此外,集中培训也要注重层次性,力求“大集中”与“小集中”的和谐统一。在全员辅导的同时,结合各学生党支部、课题项目组、兴趣社团等“小集体”的分众特点,开展“菜单式”“点题式”的针对性培训活动,使教育内容与目标受众的学习需求相配适。

在分散培训方面,要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学自省自研”活动。按照所在党支部的统一指导,结合集中培训的相关内容和自身特长,以强化自身党性修养为目标,鼓励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除定期向党组织提交思想汇报外,还可以通过“党史读书月”“党建微课题”等多种形式深化自学,逐步养成“爱学习、强信念、在状态”的生活常态,为培训长效机制的构建夯实基础。此外,完善分散培训,还要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的细分领域,在分众的基础上更注重“个性化”的针对性。

3. 拓展平台,深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开展学生党员培训活动,要主动拓展活动平台,积极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丰富活动载体,使学生党员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校内外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

在“引进来”方面,要积极邀请各行业专家学者、劳动模范、先进典型进校宣讲,为本校学生党员的学习提供新的视角与情感体验。同时,要广泛吸收借鉴其他高校的培训体系实践经验,搭建党建交流平台。在立足本校工作实际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做法,博采众长,不断优化培训体系的运行机制。

在“走出去”方面,围绕党建特色品牌项目建设,深化校外实践教育活动。一是立足省域红色文化资源,共建校外教育基地。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主动与其他高校和社会组织共联共建,逐步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育实践平台。二是深入社会服务,强化宗旨意识。结合党支部和党员的专业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支农支教、疫情防控等活动,注重在服务实践中考察和锻炼学生党员,引导他们深刻领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将培训活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相融合,使校园的学习成果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助力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

4. 创新载体,落实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随着高校“智慧党建”工作的推进,新媒体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党员的学习教育活动中,形成了线上教学的新模式。通过网上党校、在线学习、云端课堂等形式,将以往线下集中面授教学模式转变为网络在线学习模式[9]。事实上,线上教学的意义在于其不仅适应了当下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也突破了传统培训教育活动的时空局限,解决了流动党员集中学习难的现实问题。同时,新媒体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 从根本上结束了以专任教师、辅导员、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0]。借助线上“云课堂”的优势,为学生党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海量资讯,搭建了线上交流互动平台,为多种培训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但是,线上培训不能完全取代线下培训,二者皆有优势,相互补充,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线上培训在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积极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以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支撑,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效结合,探索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活动机制。

首先,要积极利用新兴技术,搭建学生党员的专业化直播平台。根据本校不同数量级的培训对象,与第三方技术平台联合开发,以5G通信技术保障输出与接收端口畅通,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提供技术保障。其次,利用线上直播和线下集中的不同优势,开展适应不同需求的培训活动。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多种方式相结合培训主要可以采用3种具体模式:一是全体学生党员的线上培训;二是分众同步培训,即一部分党员参加线下集中学习,一部分党员观看网络现场直播;三是“翻转式”培训,即组织学员先进行线上自学,再开展线下集中交流研讨与合作探究。高校各级党组织可根据培训的需求、时间、规模、反馈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方式。再次,立足学生党员的学习与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六位一体”的学习流程。具体包括线上需求调查、优课直播、交流讨论、回放整理、互动答题、培训评价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功能模块,增强培训活动的交互性与针对性。最后,要积极应用VR和AR技术进行实践,在线上和线下培训活动中营造现场感,提升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党员的兴趣与参与度,推动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5. 丰富形式, 强调守正与创新相结合

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培训活动的实效性,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要以增强培训活动的有效性为价值尺度,在坚持传统优良经验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培训活动形式,使学习培训遵循党员教育根本的要求,并与现实需求相配适。

首先,要严格落实定期学习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勤读、勤写、勤思”,在政治学习方面不断夯实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应知应会”,要求党员全面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提升理论素养。不能用体验活动完全取代传统的理论学习,也不能只追求活动“新意”,脱离党员教育本质。其次,要鼓励形式创新,切实增强培训活动的亲和力与吸引力。当代高校学生大多为“00后”,在代际特点上更乐于接受新媒体语境与沉浸式学习。高校应当充分把握培训对象的学情,主动适应他们的兴趣点,积极探索新颖的学习形式,引入必要的激励机制,如利用“学习积分兑奖”“党史学习达人评选”等。最后,要将学生党员学习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用党员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引领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鼓励大学生理论社团活动和思政“第二课堂”的创建,促进党员教育与校园文化互融互通,进一步拓展培训形式,增强教育实效。

构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三五五”模式, 是高校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也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有益尝试,更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深入探索。应对新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立足“三个坚持”,把握“五维向度”,做到“五个结合”,定能有效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展望未来,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化、长期化的工作,对“三五五”模式的实践探索仍需要立足本校实际,全面把握教育对象的学情与培训需求,以“科学规划、分类推进、有效监督、确保实效”为工作理念,扎实推进学生党员教育培训规范化、常态化、品牌化、制度化建设, 使教育培训活动进一步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党员培训 我是党员向我看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党员之家阅读(低年级)(2021年8期)2021-09-05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家庭影院技术(2021年1期)2021-03-19培训通知办公室业务(2020年18期)2020-09-29会议·培训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年6期)2019-09-10新形式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青年生活(2019年7期)2019-09-10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路径刍议知识文库(2018年20期)2018-05-14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知识文库(2018年14期)2018-05-14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理念及其价值研究世界家苑(2018年1期)2018-04-27

Tags: 新时代   教育培训   学生党员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