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青少年心理韧性在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间的调节作用

2023-01-18 12:55:08

刘 平,陶 莉*,朱 玲,唐 瑛,吴昌彬,毕亚杰

(1.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2.德阳市教科院发展与改革研究所科学研究院,四川 德阳 618000;
3.德阳市第七中学,四川 德阳 618000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逐年上升,自杀已成为导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因素[1]。研究显示,8%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行为[2],且存在抑郁症状的青少年自杀风险是无抑郁症状者的3.4倍[3]。抑郁症状可能会引发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威胁其生命安全。青少年抑郁症状可以视为对不利情境(如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的适应不良反应,心理韧性则是个体处于不利情境时通过自我调适来维持或尽快恢复正常心理机能的反弹能力[4-5]。虽然既往研究支持心理韧性对青少年有保护作用,但对其作用机制仍存在争议,争议点主要聚焦在两种不同的理论上,即主效应理论和调节理论[6]。主效应理论认为心理韧性与不利因素相互对抗抵消,即心理韧性在任何程度的不利情境中都起到了相同的保护作用,心理韧性中的多数成分(问题解决能力、自尊、自我控制力等)与不利因素都呈线性补偿关系[7-8]。调节理论则认为心理韧性与不利因素存在交互作用,且只在不利因素严重时表现出明显缓解作用[5,9]。此外,心理韧性具有情景特异性,其作用机制会因群体性别等因素而有所区别[5]。那么,心理韧性对不同性别的青少年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关系的作用机制是否相同?目前尚无研究对此进行探讨。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纳入德阳市71 137名中学生并探讨心理韧性在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间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未来青少年抑郁症状相关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

1.1 对象

于2020年7月13日-29日,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德阳市及下辖县市的163所中小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学校在读学生;
②年龄10~19岁;
③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无法独立完成问卷填写者。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共71 137人。共发放并回收问卷71 137份,因信息填写不全剔除2 825份,有效问卷共68 312份(96.04%)。本研究经德阳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查号:2021-04-147-K01)。

1.2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采集学生的人口学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和居住地。

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s’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Scale-9 item,PHQ-9)评定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该量表由Kroenke等[10]编制,共9个条目,采用0~3分4级评分,总评分范围0~27分,总评分越高说明抑郁症状越严重。PHQ-9中文版在我国青少年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最佳划界分为10分[11]。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13。

采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uicidal Behaviors Questionnaire-Revised,SBQ-R)评定青少年自杀情况,该自评量表由Osman等[12]编制,共4个条目,第1个条目评估既往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1~4分4级评分),第2个条目评估过去一年有自杀意念的频率(1~5分5级评分),第3个条目评估自杀威胁性(1~3分3级评分),第4个条目评估未来存在自杀行为的可能性(0~6分7级评分)。SBQ-R总评分范围3~18分,评分越高,表示目前面临的自杀风险更高,7分为最佳划界分[13]。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32。

采用心理韧性量表简版(10-item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0)评定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情况,该自评量表由Campbell-Sills等[14]编制,共10个条目,采用0~4分5级评分,总评分范围为0~40分,评分越高说明心理韧性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51。

1.3 调查方法

德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德阳市教育局采用网络调查法对德阳市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本课题组使用问卷星系统制作心理健康测量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PHQ-9、SBQ-R和CD-RISC-10;
由德阳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将心理健康测量问卷二维码发放给各个学校,由学校老师发送给家长,鼓励学生参加,每份问卷完成耗时3~5 min。最后,经德阳市卫健委与德阳市教育局同意后,由德阳市人民医院课题组工作人员剔除无效问卷并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统计和推断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年龄、PHQ-9、CD-RISC-10和SBQ-R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性别、居住地、PHQ-9、CD-RISC-10和SBQ-R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参照既往研究[16],采用多元分层回归的方法控制年龄、性别和居住地的影响,探讨心理韧性在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间的调节效应;
之后,将样本按照性别分类,采用多元分层回归方法控制年龄和居住地的影响,分别探讨心理韧性对不同性别的青少年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水准α=0.05。

2.1 青少年人口学资料

共68 312名青少年完成调查,其中女生34 350人(50.28%),男生33 962人(49.72%);
年龄10~18岁[(15.10±1.60)岁];
居住地:农村42 089人(61.61%),城市26 223人(38.39%)。

2.2 各量表评定结果及相关分析

青少年 PHQ-9评分为(4.50±5.00)分,CDRISC-10评分为(25.70±9.79)分,SBQ-R评分为(4.89±3.09)分。PHQ-9评分与CD-RISC-10评分呈负相关(r=-0.305,P<0.01),与SBQ-R评分呈正相关(r=0.652,P<0.01),CD-RISC-10评分与SBQ-R评分呈负相关(r=-0.268,P<0.01)。见表1。

表1 青少年人口学资料及各量表评分的相关分析(r)

2.3 心理韧性对青少年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的调节关系

控制人口学资料变量后,抑郁症状(β=0.617,P<0.01)和心理韧性(β=-0.073,P<0.01)可预测自杀风险,且效应量R2增加(ΔR2=0.400,P<0.01)。加入心理韧性和抑郁症状交互项后,抑郁症状(β=0.573,P<0.01)和心理韧性(β=-0.103,P<0.01)仍可预测自杀风险,R2增加(ΔR2=0.008,P<0.01),心理韧性×抑郁症状交互项可预测自杀风险(β=-0.100,P<0.01)。见表2。

表2 心理韧性在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2.4 心理韧性对不同性别的青少年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的调节关系

在男性青少年中,控制人口学资料变量后,抑郁症状(β=0.575,P<0.01)和心理韧性(β=-0.055,P<0.01)可预测自杀风险,且效应量R2增加(ΔR2=0.348,P<0.01)。加入心理韧性和抑郁症状交互项后,抑郁症状(β=0.549,P<0.01)和心理韧性(β=-0.091,P<0.01)仍可预测自杀风险,R2增加(ΔR2=0.006,P<0.01),心理韧性×抑郁症状交互项可预测自杀风险(β=-0.086,P<0.01)。在女性青少年中,控制人口学资料变量后抑郁症状(β=0.657,P<0.01)和心理韧性(β=-0.089,P<0.01)可预测自杀风险,且效应量R2增加(ΔR2=0.479,P<0.01)。加交互项后,抑郁症状(β=0.613,P<0.01)和心理韧性(β=-0.103,P<0.01)仍可预测自杀风险,R2增加(ΔR2=0.005,P<0.01),心理韧性×抑郁症状交互项可预测自杀风险(β=-0.084,P<0.01)。见表3、表4。

表3 心理韧性在男性青少年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表4 心理韧性在女性青少年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RISC-10评分与PHQ-9评分、SBQ-R评分均呈负相关,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7]。抑郁症状严重的个体往往存在极端思维、不合理信念、认知僵化等问题,进一步诱发负性情绪和悲观态度,最终导致自杀的发生[18]。另外,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严重的抑郁症状会引发青少年脑结构(特别是注意网络)病变进而导致自杀行为[19]。心理韧性作为恢复个体身心精神平衡状态的重要积极心理特质,可以更有效地对抗负性刺激和不利处境,降低因个体平衡瓦解而出现自杀行为的风险[20]。同时,生物学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齿状回体积增大、海马体神经元和神经祖细胞增多密切相关,可以降低重度抑郁症状导致自杀的风险[21]。

调节效应分析显示,心理韧性在青少年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间起调节作用,说明良好的心理韧性可以缓解伴抑郁症状的青少年的自杀风险,与既往对成年人和老年人样本的研究结论一致[22-23]。抑郁症患者往往伴随无助感、负罪感、认知障碍、厌食、失眠及工作生活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罹患抑郁症本身也可以视为一种不利处境,自杀行为则是个体无法应对这种不利处境时而放弃改变的极端手段[24]。从心理机制角度看,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心理韧性一直在与负性刺激进行对抗,只有在心理韧性居于强势时才能发挥恢复作用,不仅能够使个体适应性良好,还能进一步提高其心理韧性水平[20]。综上所述,心理韧性的承受上限可能决定了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状时的自杀风险:良好的心理韧性承受上限更高,应能对抑郁症状发挥保护作用;
不良的心理韧性承受上限更低,所以抑郁症状容易超过承受上限继而导致心理韧性的抵抗失效,此时个体身心精神平衡随之瓦解并只能采取自毁自杀等行为来应对。提示家庭和学校在日常教育中应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而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心理韧性训练计划来预防伴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出现自杀行为。

通过对不同性别青少年样本分别进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心理韧性对男性和女性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均有调节作用,说明良好的心理韧性均可缓解男性和女性青少年存在抑郁症状时出现自杀行为的风险。目前虽然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个体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但该研究采用成年样本,并认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成年男性对自身事业发展有更高的要求及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25]。而本研究基于青少年群体,男性青少年并未到事业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阶段,这可能是心理韧性在男性和女性青少年中均表现出相同作用机制的原因。目前大部分探讨心理韧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但少有研究探讨不同性别心理韧性的保护机制是否有所差异,本研究结论为心理韧性保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无法确切厘清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其次,使用自评量表评估的方式可能会存在偏差,未来可以结合临床诊断综合评估;
最后,PHQ-9评估了过去两周抑郁症状,而SBQ-R评估当前自杀风险,二者评估时间略有偏差,未来可以使用评估时间统一的量表评估心理状况。

猜你喜欢 德阳市韧性量表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现代英语(2022年2期)2022-11-19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稳住农业基本盘 增强发展“韧性”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06-01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旅游学刊(2022年5期)2022-05-31《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7-16清明馍馍作文大王·低年级(2020年4期)2020-04-19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特别文摘(2016年15期)2016-08-15

Tags: 韧性   症状   抑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