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系统化培养模式探索

2023-01-18 16:15:08

李元章,谭毓安,马忠梅,张全新

(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学院,北京 100081)

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与高等学校的重视,新经济发展形势下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已逐渐成为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意见中明确指出从2015 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17 年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 年建立健全一体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从国家及各高校的总体导向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未来的趋势和潮流,然而从学科的现实情况看,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依然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依然紧缺,总体表现在高水平创新创业成果稀少,原创性成果比例较低,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等。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应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深化工程实践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革命正在引领着世界科技发展的浪潮,创新型思维与理念层出不穷。以美国为代表,在创新创业文化、精神和经久不衰的创新创业动力影响下,通过整合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外部资源、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形成了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引领着创新创业的新思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创新型成果[2-3]。亚洲近邻日本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模式,结合高校自身的资源,开展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统筹师资、教学场地、资金等硬件以及校园文化、政策等软件,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适合本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4-5]。

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目标不仅是通过工程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锻炼学生的软硬件系统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还在于以创新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计算机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根据计算机专业本身的特点,采取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系统化培养模式,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传统的专业教育以专业课程教育为中心,结合工程实践和创新活动,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但这个过程中的创新活动由于缺乏目标性,难以吸引学生兴趣,无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

近年来,由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或知名企业主办的学科竞赛蓬勃发展。学科竞赛是在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是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科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相关性,近年来,以学科竞赛为主导,将其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研究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6-9]。

以学科竞赛为核心,建立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的实践创新培养体系基础上构建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系统化模式,从全局的观点思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与方法是学科快速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10-14]。图1 给出了创新创业系统化培养模式。

图1 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系统化培养模式

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系统化培养模式分为3 个阶段:理论与实践学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

(1)以专业理论学习为基础开展专业实践教育,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人文素质培养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学科竞赛的氛围中设计创新作品,以此为依托申请发明专利及撰写科技论文进行行业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以创新作品、授权专利及科技论文为创新载体,采用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或产学研结合模式形成最终的创新产品与创新理念,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完成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

以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科为例,在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参与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等国际级、国家级赛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些竞赛的获奖作品在校企协同创新基地的支持下进行了成果转化,形成了一系列的标志性创新创业成果。

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基。针对创新创业中存在共性问题,通过通识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专业实践、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等教学模块及其包含的教学环节有序开展覆盖本科生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各个阶段。

以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科为例,计算机学科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系统化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容如图2 所示。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素养。计算机专业班主任及专业基础课程老师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通过“创新创业认知教育”“知识产权法”“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课程环节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维。

(2)通过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创新创业所需的必备专业知识。结合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和新工科建设,以“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为核心,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为专业工程实践的开展打好理论基础。

(3)通过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以OBE(成果导向教育)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改革。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依托,开设针对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的开放实验选修,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将实验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来构建,形成与理论教学体系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发布提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积极性的指导规范,规划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的指导,从中总结提炼出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开放实验选修等,使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学科竞赛以及全国性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阔学生创新性思维与理念,形成高水平的创新性作品。

(5)以创业毕设为基础,以校企协同创新基地为依托,通过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从而达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通过上述不同课程环节学习与训练,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以上述通识教育、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等环节为基础建立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系统化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图2 计算机创新创业系统化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学生在本科教育过程中,其远景目标通常为保研、考研及出国深造等,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目标驱动,以考试成绩为导向,不愿意将时间与精力放在学科竞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上。受此影响,学校在学科竞赛上的支持力度也不够,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所必需的实验设备等硬件支持和创新创业氛围等软件环境,导致大多数学生的创新灵感难以得到实现。

当代的大学生尤其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具备了一定创新能力,但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很多人的能力难以发挥,在长期无法获得正面效应的情况下,创新的积极性会逐渐消失。还有很多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也有一定的创新激情,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创新平台。比如一些学生的实践仅仅限制在课堂或者实验室,没有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研场所等相关资源,最终导致学生很难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一点在许多高校都存在相同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以学科竞赛为中心的支撑保障体系,从实验设备与平台、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习与创新基地、制度保障与经费支持等6 个方面,构建围绕学科竞赛,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保障体系。如图3 所示。

图3 以学科竞赛为中心的保障体系

以学科竞赛为中心的保障体系要求院校两级机构针对不同类型的同学提供与其能力相符合的实践平台,进行创新思维引导,提供诸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和创业毕设等不同阶段、不同难度的创业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序推进创新创业活动。

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系统化培养模式自实施以来,建立了覆盖本科学习全过程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在包括挑战杯学生课外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相关作品以专利形式与企业展开了合作,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成果,推动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工作的进步,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和创业应用能力显著提升。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科学生的创新创业系统化培养模式对其他高校、其他专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不论从教学环节还是创新实践环节设置上都具备一定通用性,初步实施效果也体现出了系统化培养模式所产生的作用。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将学科竞赛与工程实践、创新创业有机结合,以系统化的模式建立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机制。以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核心,以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为依托,以开放实验、创新实验项目为先导,用专利授权来巩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同企业开展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建立系统化的计算机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有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2)建立覆盖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参与系统化建设的教师涵盖了本科专业班主任、专业理论课程教师、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创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硕士及博士生指导教师、校企协同育人项目负责人、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和学院主管领导等,能够调动全方位的资源参与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去,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起步较晚,存在许多不足,依然需要集中力量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继续完善创新创业系统化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与效用,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和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系统化竞赛课程体系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中等数学(2022年3期)2022-06-05系统化心理护理在生长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12期)2022-05-13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广西教育·A版(2022年3期)2022-04-12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恢复影响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6期)2022-04-1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研究内燃机与配件(2022年2期)2022-01-17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杭州(2020年23期)2021-01-11“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创新思维竞赛(3)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7年3期)2017-07-08

Tags: 系统化   竞赛   学科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