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基于中华优秀文化素养培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刍议

2023-01-18 20:25:07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小蕉小学 邹晓芳

中华优秀文化是文化强国、树立国民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大背景下,从小学就应该紧抓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培养德才兼备的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元素,一线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学科优势,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从激趣导学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内化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小学信息技术知识教学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顺利实现。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对人们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取向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生活阅历浅,知识结构不完善,对各类错综复杂的信息真伪和价值趋向缺乏正确的判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为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应当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充分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教学相融合,进而积极推进新时代下的小学课程教学创新发展,让广大青少年在伟大“中国梦”的引领下,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下,培养起浓厚的家国情怀,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树立起强大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成为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奋发向上的时代好少年。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具有操作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等特征,通过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应用意识,培养并发展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展开学习和探究的浓厚兴趣,持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综合能力。要在课程实施中融入中华优秀文化,需要从教材解读、课程规划、情景创设、主题活动等方面多措并举,才能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性格塑造的教学目标。

1.以学生为主体筛选中华文化教学素材。

小学生有着独特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新课程理念引领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应特别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遵循学生年龄与思维特点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融合中华优秀文化分两个方面:一是深入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中华优秀文化,以教材为切入点开展多元化的教学。二是拓展利用学生生活中涉及的传统优秀文化,丰富和增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价值。然而,课内外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如何才能筛选出有价值的教学素材是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与思维特点,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各个模块的知识体系来筛选出能够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文化内容,为此可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充分分析当代信息技术发展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之间所呈现出的关系,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例如,在“认识计算机”的课程教学中,就可融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来引出新时代计算机的发明,在介绍中央处理器(CPU)时,融入中国自主研发的CPU产品“龙芯”,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从古至今都肩负着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与发展的使命。第二,积极融入信息技术发展前景开展教学,持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初识WPS文字”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补充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将其基于office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WPS操作软件的各方面优势,包括界面、功能、免费使用、持续优化等等。总之,教师需要充分立足于教材,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将两者有机融合,强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实现对其人生价值观念的引领。

2.完善课程规划与设计提高融合教学整体实效。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文化,需要精心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使课程前、中、后各个时段的教学流程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持续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渗透教育,不断提高融合教育的整体实效。

(1)课前渗透。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最基础的学习阶段,重点在于兴趣的培养以及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训练。例如,“打字”就是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基本前提,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限制,小学生的打字速度慢、姿势不规范。为此,在课程教学前,教师可设计打字练习,可以将《三字经》、富有教育意义的成语、经典古诗词、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等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在经典字句的输入中练习指法,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中华文化教育。

(2)课中渗透。

为进一步增强课程与学生身心特点的匹配度,信息技术课堂应当营造宽松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例如,在“网络检索”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检索与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动画片,比如《弟子规》《神笔马良》《中国上下五千年》《葫芦兄弟》《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也可以指导学生检索与当地名胜古迹有关的视频,比如景点、纪念馆等等。使学生能够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强化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3)课后渗透。

当前,计算机已经非常普及,已经成为众多家庭的必备,这也为课后学习提供的支持。课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线上互动活动,以国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包括成语接龙、小故事演讲等等,在社交聊天和线上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体会网络互动交流的趣味性,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网络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网络化的互动交流中接受传统文化,持续增强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水平。

3.精心创设情境营造中华优秀文化课堂学习气氛。

情境教学是一种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成效的教学策略,而信息技术学科又凭借其技术优势更加适合实施情境化的教学。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学习情境,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实现中华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例如,在课程“设置动画效果”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为学习过的古诗词设计配图的学习情境。首先,播放一段已经设置好动画效果的视频短片,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然后,带领学生诵读古诗,创设具有古诗氛围的语言交流情境,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的融合。例如,在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中,可筛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两句作为动画配图的主体内容,指导学生为其设置动画效果,激发学生大胆想象,结合自己的理解设计出不同一特点的、极具创意的动画效果。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另一方面还能持续强化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实践操作中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

4.设计主题学习活动促进理论与实操的融合。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需要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机会。通常情况下,学生的练习活动需要在教师、教材的指导下展开。为进一步增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教师应当设计有主题的学习活动,实现两者的衔接。为此,教师可以开展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关联的主题性活动,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热情,使学生在主题活动实施中不断增强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复制与粘贴图形”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画图部分的教学,不仅应当引导学生实践复制、粘贴的操作过程,同时还应当尝试对不同的图形进行旋转、重新调整大小等多样化的技术操作,增强画面的美观性。可以结合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进行教学,例如,以福建泰宁大源傩舞文化面具为教学切入点,设计“傩舞面具”主题学习活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各种精美的面具,通过视觉冲击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主题学习的兴趣。然后,在创作任务的引领下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为了让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可将任务细分成三个不同的子任务。首先,确定创作的主题,选择合适的素材。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小组创作的面具主题,从丰富的素材库中挑选出合适的素材,例如五官、头饰等等。第二,巧妙设计造型,通过复制、粘贴完成初稿。学生反复练习复制、粘贴的功能,在空白脸谱上进行创作,大胆发挥想象,积极创新,实现个性化创作。第三,精心调整优化,美化面具细节。这一环节将进行更精准的调整,包括五官头饰的大小、摆放位置等等,使整个面具更加美观。实践操作结束后,对学习活动展开评价,打印出各个小组优秀的创作产品。还可让学生戴着各具创意的脸谱开展走秀活动,不断强化对文化的印象和认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持续提高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5.拓展丰富教学资源构建有层次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可以依托和应用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也极为丰富,音频、视频、图文均可。教师可结合各个教学环节的开展情况展开拓展,不断增强课程中中国优秀文化的融入程度,持续提高融合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计算机发展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中国古代所创造的许多独特的计算方法以及与计算相关的工具(比如算盘)进行介绍,通过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感受中国优秀文化的底蕴。同时,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节气文化融入其中,制作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小图标,让学生不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另外,在课件设置时,可以将PPT等教学资料的背景图片设置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素材,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刺激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另外,在课后作业中也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探究活动,将端午、重阳等活动与课后实践相融合,将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等传统美德融入教学中。总之,在课程的各种“大主题”和“小细节”中,让中国优秀文化反复出现,不断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和融入途径,不断增强对学生的“刺激”和“互动”,实现中华优秀文化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深度渗透,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

6.培养学生批判与辩证思维打造有灵魂的育人课堂。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将与互联网将产生高频次的互动,而在与网络信息的反复接触中,不良信息容易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产生不良冲击。为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可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有效消除不良信息的影响,持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打造出有灵魂的育人课堂。例如,在“文档操作”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练习文字录入、文字格式更改、文档更改、图文混排等综合性的编排知识,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内容作为操作练习的素材,引导学生自主筛选具有正能量的网络资料,坚决抵制各类不良信息的信息,例如网络暴力、色情信息等等,从而使其形成信息资源的辨别意识。同时,主动向司马光、雷锋、王二小、小兵张嘎等优秀的少年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网络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主动开展批判性学习,能够辩证性地看待一些现象和问题,主动屏蔽不良信息的侵扰,充分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实现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总之,在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和立德树人教育政策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特别注重将中华优秀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在循序渐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综合水平的同时,切实不断提升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教无定法,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学需要,侧重从重组教材资源、规划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开展主题学习活动、拓展利用每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批判性开展学习等方面入手创新教学策略,打造融合中华优秀文化的信息技术课堂,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中华信息技术课程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习报(2022年18期)2022-05-07探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1期)2022-03-08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9期)2021-04-13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Tags: 刍议   信息技术   中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