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西藏传统音乐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3-02-01 19:35:06

徐 冉

西藏传统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藏族独特的文化和审美。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西藏——传统音乐发扬传承的净土,正在日渐为浮躁、快节奏的生活所侵占。因此,加强对西藏传统音乐的研究分析,强化对西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播举措,对于我国藏族文化的传承、丰富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促进民族记忆的代代相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的地理版图中,西藏地区与区域经济中心的位置相对较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这样相对闭塞的环境,使得西藏音乐的发展仍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模式。而实践中,对西藏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播,大体可分为两个方向。首先是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并以非遗保护的形式,进一步将这类工作系统化、体系化展开。随着现代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西藏传统音乐在发展地位上,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传统音乐的维护、整理工作,大多是由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深入到基层民众中一点一滴地进行记录,同时仔细认真地将记录结果整理成册,这才让西藏传统音乐的流传及发展工作,进一步焕发生机。[1]与此同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藏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都同宗教活动的开展密不可分,在雪顿节、藏历新年、望果节等节日到来时,西藏传统音乐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节日来临时,藏族农牧民就会聚集在一起,高声歌唱、欢舞庆祝,这一西藏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西藏特色的自然景观,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特色。设置特色的传统音乐、舞蹈节目,可以在吸引游客、增进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西藏传统音乐演绎市场的扩大。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西藏传统音乐有着愈加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但当下音乐传播过程中应用的主流方式仍旧较为传统,大多以口传及乐谱传播的方式为主体。而对传统音乐的采集与记录工作上,重心也常常集中在唱词上。这使得当下流传较为完整的西藏民歌集中,往往缺失了唱词之外的曲调内容,同时流传下来的又常常只有藏文版本,对西藏传统音乐的扩大化发展构成了制约。乐谱记录下的西藏音乐数量较少,又普遍存在错误及缺失,而大多数民歌集又只记录下了歌词,这使得对西藏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记录工作需要更为体系化地展开。

(一)促进传播方式上的创新,注重西藏传统音乐人才队伍的培养

面对西藏传统音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就应当从传播方式上着眼,积极探索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以此与时俱进,促进西藏传统音乐的不断发展。尽管西藏传统音乐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一代代进行传承,而乐谱的普遍应用也使得传统音乐不至于陷入失传境地。但由于地域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这两类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限制,使得传承效果难以与时代对发扬传统文化的呼声相匹配。故而西藏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需要进行创新,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系统留存西藏传统音乐的图片、视频、音频、影音资料,并应建立起专门的传统音乐管理机制,统一对相关音乐内容进行管理。以便更大程度上让公众了解藏族传统音乐,促进藏族传统音乐的更大范围传播。

这一过程中,藏族乐队、藏族歌手发挥着很大作用,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应当注重藏族传统音乐的现代化传播,注重文媒传播领域,注重发掘淳朴的藏族音乐在文娱领域发挥的巨大作用,并以普通话演绎藏族歌曲,引导公众逐渐领会藏族传统音乐的独有内涵。并尽量如上文所述,通过西藏自治区特色文旅项目的搭建,助力西藏传统音乐演绎人员队伍的逐渐建立,并辅以政策导向、经济扶持、音乐培训方式,促进市场化、音乐传承的一体化发展。促进文化服务人员不断深入学习西藏传统音乐精髓,以便逐步激发西藏传统音乐的内生表现力、感染力,从而由内而外地为西藏传统音乐传播带来生命力。这一过程中应当注重旅游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包括相关歌曲意境的通俗化解读、解说导游的培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西藏传统音乐演绎人员的队伍的建立、培训、指导等。[2]这一体系的持续完善需要以现有西藏传统音乐记录、整合工作为基础,同时与旅游部协调沟通,以三年为期建立起系统的发展规划。以便促进西藏传统音乐这一重点人文景观、西藏地区现有人文景观、西藏地区独有自然景观三者相互协调,在扩充西藏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西藏旅游市场的内在竞争力,达到人文与经济协同发展、共进共赢目的。

与此同时,在西藏地区音乐传播创新过程中,文艺人员可以加强对西藏音乐类型的深入研究,如山歌在卫藏地区称“拉噜”、康地区称“噜”、安多地区称“勒”,是在山野间自由演唱的歌曲。山歌的特点为音域宽广,节拍、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悠长高亢,极富高原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山歌形式。安多地区的山歌当地亦称为“酒曲”。而牧歌流行于牧区,与山歌音乐特点相近。山歌、牧歌有多种曲调,结构多为上下句体,常用羽、徵、商、宫五声(或六声)调式。劳动歌藏语称“勒谐”,种类甚多,几乎在各种劳动中都有特定的歌曲。有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如打青稞、挖土、打墙等;
有的节奏较为自由,如放牧、犁地、挤奶等。劳动歌有独唱、齐唱及一领众和等形式。因此,文艺人员应当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文化、藏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作为工作重点。围绕一主诸辅的古代传统音乐格局,促进对中原音乐文化与西藏音乐文化的交互研究。

(二)推动传统音乐文化进一步传播,加强对西藏地区曲风以及风俗文化的研究

传统音乐的发扬和传播应是文艺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而如何做到音乐学习的创新是各地区在开展文艺活动时应当思考的首要课题。文艺活动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绝不能缺少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展示场所。这需要文艺部门针对西藏传统音乐所体现出的文化以及风俗气息进行展现,同时与多种优秀传统音乐类型进行融合与创新,展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文艺部门可以将各地的优秀传统音乐曲目在文艺活动中展示,这同样也是中华文化复兴对音乐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在历史上,我国各区域便不断交流融合,共同谱写了中华历史的绚烂华章,对西藏传统音乐的研究应当建立在这一大的历史脉络下。从文化传承、交流、融合的高度出发,全局审视西藏民族音乐从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发展脉络。从而做到西藏传统音乐研究与保护的系统化、体系化,以便高屋建瓴地对各涉及领域予以落实。在这基础上,再分区域、分时段,基于中华各区域传统音乐的同步发展格局,以西藏地区地方政权的沿革为主线,深入对西藏各传统音乐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基于全局视角,更好地审视西藏传统音乐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民生信息。通过对西藏传统音乐的研究,还原更为立体的西藏历史民俗风貌,以此由本而末,由文化层向文娱层、宣传层、应用层逐层搭建起西藏传统音乐发展的立体体系。

在实际的西藏传统音乐研究与创新过程中,体现西藏地区传统风俗的风俗歌是研究的重点,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风俗歌曲为西藏传统音乐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载体,文艺工作者需要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视角对风俗歌曲进行深入分析。如酒歌在藏语称“羌谐”,流传于西藏各个地区,在节庆聚会敬酒时唱。安多地区的“则柔”,甘南地区的“格儿”,都属酒歌一类。各地酒歌的演唱形式不同,有的边舞边唱,有的只唱不舞。音乐开朗热情,多为宫调式。而箭歌在藏语中称为“达谐”,主要流行于西藏林芝地区,亦称“工布箭歌”,春夏之际,在林卡耍坝子演唱,是射手们夸耀弓箭及射箭技术所唱的歌。唱时伴以舞蹈动作。音乐中常用附点音、三连音和切分音,清新明快。总的来说,西藏地区传统音乐大多歌颂民俗、爱情以及劳动等当地生活文化,因此研究与传播西藏传统音乐文化对体会西藏地区文化背景与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文艺工作者应注重以科学化、体系化的解读视角,对西藏传统音乐进行系统分析,注重概括提炼西藏传统音乐的特点、基本创作思路、主要涵盖内容,并将此作为区域音乐发展的典型予以普及。然而,对于西藏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扬不应止于对部分音乐文化难以继承的惋惜,而应着眼于进一步让西藏传统音乐文化焕发生命力,着眼于更为系统地创作西藏传统音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相比于过往,开始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对西藏区域传统音乐进行更为系统地溯源、分析、延续。这一过程中,延续与发展才是上述工作的目的,而除上文所述对西藏传统音乐的溯源、保护、传播外,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要注重西藏传统音乐创作的继往开来。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西藏传统音乐应当是一成不变的吗?或者相关保护传承工作,只是要还原过去某个时代某个节点的西藏传统音乐吗?这一答案应当是否定的,西藏传统音乐形式可以在当今焕发新的生机,可以继续承担起“以歌达情”、传达当代西藏民众精神情感的任务。而从宏观来看,这一“音乐复兴”任务,应当是全领域、全区域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正在将过去的数千年同当下时代相连接。应当明确的是,由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在西方的各种形式入侵下,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在很大程度上被迫中断。西藏区域传统音乐的没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整体衰微的一个缩影,因此西藏区域传统音乐的复兴,事实上是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整体复兴的脉络相始终、相协调的。例如近来火爆网络的《将相歌》,是时隔2000年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再度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同理,西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复兴、发展,不应是闭门造车,而应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整体复兴相一致。这需要当地主管部门基于以三十年为期的西藏音乐文化复兴脉络,基于全国各区域传统音乐文化复兴的时代脉络,兼容并包、四方并蓄,使西藏传统音乐的发展在形式与内容上均有“活水来”。例如为促进西藏传统音乐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可借鉴《将相歌》火遍全网的韵律性特征,选取西藏传统音乐中同样具备韵律性和舞蹈性的传统音乐内容,以简洁轻快的舞调韵律,以单人、三人、五人的低成本团队,达成类似的韵律效果。在成本较低前提下,尽可能促进西藏传统音乐大范围传播。而这一过程中,可以借鉴的并不仅仅是《将相歌》,例如中国歌手张艺兴火遍外网的《莲》这一取材中华传统文化的歌曲,同样可以作为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是个待发掘的巨大宝库,作为中华文化重要传承部分的西藏传统音乐,同样是音乐传播的宝藏。文化部门应当加强对本地乐队、文艺工作者的扶持力度,引导其进一步在西藏传统音乐中取材,以当今时代的音乐艺术形式,讲好西藏传统音乐的美好故事。

(三)以民俗生态为传统音乐发展根基,实现文艺工作真正落地化发展

民俗生态是传统音乐发展的基础和桥梁,西藏传统音乐保护与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却也并不能脱离大的文化环境而独立进行。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大规模冲击下,西藏民俗在面临着逐步发生改变的风险,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出现在中华文化的各文化区域。而随着全球形势逐步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影响力在缓慢褪去,中国也正在回归本来的样子。在西方文化、西方影响力退潮的趋势下,中华民族如何重拾起自身文化自信,填补西方文化退潮后带来的“文化荒漠”和“文化空虚”,这是中华各区域,必须要提前准备的文化课题。而西藏传统音乐的复兴与发展,正是这一大课题下的主要子课题。西藏地区文化工作者应着眼于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传统音乐为根,以现代音乐传播形式为基本渠道,努力创作以传统音乐文化为骨、当代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这需要文化工作者褪去文艺的理想外衣,首先走入当代藏族人民的迷茫、求索、情感中,了解把握藏族人民生活的各个要素。并在此基础上,了解藏族人民过往的生活内容,了解历史传统中藏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3]

民众生活是西藏传统音乐诞生与发展的根基,文化工作绝不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化形式。而应将精气神钉入藏民的一言、一笑、一行中,深入倾听藏族人民的心声和内在情感,这样的前提下,西藏传统音乐保护与发展,便有了持续可依的生命力。而从这个角度来说,西藏传统音乐的记录与内容的发扬,不应局限于对歌词、韵律的记录,更应进一步扩大,着眼于讲述过往,传承音乐记忆背后的“人”。那些在西藏这片土地上放声歌唱的民众,才是西藏传统音乐的真正魅力所在。而从“人”这一根系出发,理解、解读、创作西藏传统音乐,西藏传统音乐扩大化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这显然需要西藏地区当代文艺工作者褪去西方文化入侵以来的浮躁和小资气质,重拾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精神风骨和音乐文艺真正应当着眼的核心——人民文艺为人民。

人民群众是各区域音乐文化最伟大的创作者和传承者,不能真正走进民众内心、民众生活、民族传统,而去从纸面上记录数据、记录脱离人而存在的冰冷内容,这样的文化保护与发扬工作,依旧是无源之水。而为达成这一目标所需要的文化部门贯彻思政工作、传承发扬红色精神以及文艺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自我进步,就当下来看,仍然任重而道远。

总体而言,西藏传统音乐文化随着历史的传承而日渐厚重,为当代西藏区域民俗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财富。同时对回顾西藏区域人民民众的过往生活、历史,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而为进一步发展西藏传统音乐,需要从文化层、文娱层、应用层等方面着手,促进西藏传统音乐发展的系统化、体系化。

注释:

[1]刘娴苇.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形式衍变研究[D].吉林大学,2020.

[2]扎西平措.西藏传统音乐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西藏科技,2018(12):9,19.

[3]李娜娜.传统音乐学的现状与未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85—187.

猜你喜欢 藏族西藏传统 都是西藏的“错”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The Light Inside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1年4期)2021-09-05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演变》《藏族少女》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19年6期)2019-06-01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神奇瑰丽的西藏小猕猴智力画刊(2017年12期)2017-12-27一个人的西藏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西藏:存在与虚无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Tags: 西藏   对策   现状及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