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2023-02-02 15:30:14

葛晨光, 赵 璟, 从春侠, 刘紫春

(1.南阳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2.沈阳工业大学 党委办公室,辽宁 辽阳 110870;
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党的建设教研部,北京 102617;
4.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理念和实践创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1]。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大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为全面深入了解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2022年4月至5月,笔者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北京、江西、河南、辽宁等10个省市的8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基本掌握了当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各校关于课程思政的探索性实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从调研情况看,大多数高校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制定印发专门文件,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举办专题培训做好教育引导,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进培养方案、进教学大纲、进授课教案、进课堂教学,促进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部分高校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建设,推出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示范团队和教学名师,强化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打造了若干特色亮点;
一些高校强化课程思政与基层党建有机融合,不仅使教师党支部工作增添了鲜活的内容,还让教师党支部站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线,成为课程思政组织实施的主体,使党员教师的身份和作用不断凸显;
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从开始的迷惑到逐渐清晰再到情感认同,并积极在课程教学中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调研也发现一些高校和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

1.1 课程思政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尽管当前课程思政在高校已如火如荼开展,但仍有个别教师认识模糊、育人观念不强、热情不高,不想做、不愿做、不会做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是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极个别教师认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与塑造[2];
在行动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强,以课程思政会影响课程教学为由,被动应付,讲形式、走过场,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二是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深入。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创新,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不去深入研究和挖掘,不能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做到在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做好价值引领,重教书轻育人。三是课程思政协同意识不强。不少高校和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良性互动、协同育人不够,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相互支撑力度不足,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和管理工作相互联系不紧密,尚未形成协同效应。

1.2 课程思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部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素养不高,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不足。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都经过了系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能熟练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知识、组织开展好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但大都忽视思政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本质、功能、目标及要求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二是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不够。不少教师对不同类别课程的建设重点、难点及前瞻性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改革创新不够,不能有效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不能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尤其缺少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方法开展教学,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待提升。特别是在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过程中,许多教师没有深入探究课程蕴含的思政内容、做好教学规划和设计,多是将肤浅的思政内容机械地加进课堂教学中,致使课程思政存在“表面化”“两张皮”等现象[3];
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堂堂课里有思政,简单拼接、生搬硬套,造成课程思政“硬融入”“标签化”等问题,不仅没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影响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1.3 课程思政评价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不科学,多倾向于课题、论文、奖项和教学工作量等,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而且大都偏向量化评价,特别是过分强调将科研项目的层次、论文的数量、奖励的级别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教学质量、水平和效果涉及很少。这导致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之间厚此薄彼,弱化了高校教学的中心地位。二是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多是教学建设层面的文件安排与工作要求,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由于院系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书育人效果难以量化,许多高校忽视院系专业和课程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规划与落实,忽视教师教学中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把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要求和成效等纳入院系教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少数高校也没有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等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中,从而很难提高院系和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

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教学规划和设计,并将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各阶段、各环节,使学生在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和能力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迫切需要,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2.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

推进课程思政,对于推动学校立德树人、保证国家和民族后继有人,对于引领教师传道信道、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落实主体责任。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大格局,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全面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建立教务处、党委宣传部等职能部门统筹抓,各二级院系建立党委书记、院长亲自抓,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形成全校上下一盘棋,协同推进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格局。注重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实现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二是完善制度保障。高校要及时制定或修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大格局。三是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新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用、教师备课与教案设计,贯穿于课前备课、课堂讲授、课中答疑、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5];
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示范建设,积极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定期评选表彰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并大力做好宣传推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机构。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组织,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理论指导和示范引领,创新覆盖学校各学科和各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聘请校内外专家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院系高质量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五是落实规划和投入保障。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划拨专门经费支持课程思政的教师培训、资源库建设、教学改革、示范推广等,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2.2 加强教育引导,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增强课程思政意识

做好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高校要针对教师的特点,做好教育引导,让教师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体现的是一种教育理念,承载的是一种教育责任,注重的是一种教育创新。一是切实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意识。高校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经师,更应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高校教师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教育“四个服务”,努力使自己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6]。二是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理念和要求。课程思政不是“为思政而思政”,把所有课程都上成思政课,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教师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除专业知识之外的育人资源,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实现教育与育人的有机统一,达到“盐溶于水”的育人效果。三是形成课程思政育人自觉性。教师要坚决克服在教学中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现象,自觉站在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利用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自觉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四是强化工作联动和示范引领。支持鼓励校内与校外、不同院系之间、思政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集体备课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3 加强专题辅导,完善培训制度,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要积极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一是拓展专题辅导内容。教师在课程思政中不仅是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者、提炼者,课程思政内容的归纳者、整合者,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者、创新者,更是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传播者、塑造者。高校要加强对教师进行理论武装,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夯实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政治基础。同时,各高校也要注重对教师家国情怀、道德规范、思想品质、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7]。二是丰富辅导形式和载体。通过组织教师集中培训、个人自学、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党支部活动等形式,做好常态化、系统化的培训,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师德修养、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课程思政作为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教师全员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通过举办专题报告、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教学工作坊、教学沙龙、名师讲坛等教师发展活动,多形式、深层次开展培训,助力教师树牢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
发挥教研室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开展课程思政专题讨论和集体备课,明确育人职责,强化育人意识,深挖思政元素,提高育人效果;
举办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活动,强化课程思政导向,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三是注重辅导实效。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首先,增强教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让教师能有效发现、挖掘提炼、加工利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其次,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组织能力,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网上网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通过班级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校内实验实训、校外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创新教学组织和教学安排,促进课程思政目标有效实现。再次,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方法的能力,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下功夫钻研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方法,充分利用案例式、探究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的获得感强起来。

2.4 加强关怀疏导,厚植教书育人情怀,增进教师荣誉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先后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六个要”等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要求[8],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一是突出师德师风养成,增强职业责任感荣誉感。高校要坚持把师德作为第一标准,完善师德规范和负面清单,教育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将课程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中。二是消除思想顾虑和误解,做好课程思政创新。不少教师担心开展课程思政会影响教师专业教学,冲淡学生专业学习。如果处理不好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关系,势必出现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后果。要通过示范引领、教学沙龙、谈心交流等形式,教育引导教师学习新思想、树立新观念,在教学中改革创新,做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盐水相溶、浑然一体”。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关心关爱。大学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任务,工作责任大、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宣传表彰力度,引导广大教师以育人为乐,以从教为荣。对思想政治素质好、教学科研水平高、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学校要重点培养、大胆启用,为他们展现才智、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4]。学校领导要经常走进教师中间,与他们谈心谈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盼,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让教师感到被理解、被尊重、被关怀,不断激发教师从事课程思政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厚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情怀,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之中。

2.5 加强教学督导,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必须完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这是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和保证。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高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特点和目标进行多元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内容既要包括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能力,也要包括课程对于学生思想影响和行为改变等内容;
考核评价主体既要包括学生、同行、教学督导组等评价主体,也要包括用人单位、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评价主体;
考核评价方法既要坚持主观与客观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也要坚持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高校要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列为各院系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学校领导干部听课、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的重要观测点。二是完善课程思政激励机制。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专业认证、高校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
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和岗位聘任的重要内容[9]。高校要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做好顶层设计,开展课程育人质量评价研究,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课程育人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激励约束机制,为学校和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学校教学考评要将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课程思政能力和育人效果等作为重要内容,切实解决教师育人意识不强、教学能力不足、课堂效果不好的问题。此外,各高校要将院系推进课程思政的成效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在教改立项、教学成果奖评选、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遴选等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不断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构筑高校育人新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自觉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构筑高校育人新格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提升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的关键。高校要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着力破解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有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Tags: 切实   高校教师   意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