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传统环境知识的语言学研究路径——以潮汕俗语为例

2023-02-03 14:55:07

李 佳

(暨南大学 翻译学院,广东 珠海 519070)

传统环境知识(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Knowledge,以下简称TEK)也称传统生态知识(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或本土/土著生态知识(Local/Aborigingal Ecological Knowledge),指的是人们在适应特定环境过程中积累的关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知识、实践和信仰”[1]。传统环境知识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科学知识的源泉。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学、民族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众多学者对TEK 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

对TEK 最早的系统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类学家康克林(Conklin)的研究。康克林对菲律宾的哈努诺人 (Hanunoo) 进行田野研究时发现哈努诺人掌握了大量有关当地的环境知识,并进而记录了他们对当地多达1600 种的植物分类[2]。这一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于原住民掌握的当地自然知识的关注,TEK 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人类学研究主题。国内外学界在人类学领域的TEK 研究上已经发展出了生态人类学、民族生态学、民族植物学等多个不同层次上的学科分支,这些研究围绕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某类特有的生态知识展开调查,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族群特殊的生计和地区植物知识。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生态学领域也兴起TEK研究。在生态学领域,针对TEK 的大量国内外实证研究分布在森林管理、渔业管理、环境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灾难管理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验证了TEK 在现代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TEK 往往通过口授耳传的方式传承,许多生态人类学学者都强调了TEK 的深度研究需要与语言学学者展开合作。TEK 与语言紧密相连,与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共兴衰。虽然在人类学和生态学领域展开的TEK 实证研究有很多都是与语言学研究者合作完成的,但是这些研究鲜少从语言学视角对TEK 进行研究。本文将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出发,讨论TEK中的知识、实践和信仰与语言的内在联系,以及TEK 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并以潮汕俗语为例,探讨如何针对地方生态文化和语言特点构建TEK 框架,围绕TEK 进行语言的田野调查研究。

语言学界针对TEK 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语言学家Joshua Nash 和Peter Mühlhäusler 在对皮特凯恩和诺福克岛多年的语言田野调查中发现了当地对鱼类、地点和人物的命名词汇中包含的当地环境知识[3],为语言视角下的TEK 研究提供了启示。语言学界工作者Stanford Zent 和Luiza Maffi 首次从环境与语言多样性的紧密相关性出发,提出对TEK 中的植物、动物、动植物关系、景观、土壤、气候等概念知识和农业、畜牧业、渔业、食品、医药、建筑等实用技能的活力情况开展评估[4]。

范俊军和肖自辉是生态语言学学界最早关注TEK 研究的学者。他们把语言学界学者Emerson Lopez Odango 基于语篇围绕TEK 主题进行语言记录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并收录到《生态语言学文选》[5]一书中。Odango 从语言学角度提出了围绕TEK 开展语言记录的新思路,并提出了基于语篇的TEK 调查方法[6]。他把人类学研究方法中的半参与式访谈和社会语言学的话语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到语言学田野调查实践中。Odango 的实证研究讨论了其田野研究中涉及的当地族群的一些生态知识、技能和信仰,但是没有对TEK 各类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阐释和分类。

肖自辉和范俊军进一步把TEK 的调查记录和研究作为生态语言学的重要主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方向[7]。肖自辉随后又提出了一些实践操作模式,诸如语言田野调查中如何围绕方言社区和民族语社区的生活环境知识,有针对地挖掘和记录词汇和语汇;
如何进行访谈和观察,获得目标语言族群的TEK 概念词汇和传统技能口述表达;
如何通过词汇、语汇、对话、口述等语料的采集记录,形成语言族群的TEK 系统等等[8]。这些探讨为开展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TEK 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导。

在TEK 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上,肖自辉根据国内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传播特点,提出了面向传统生态知识进行民族语言调查的方法,并把传统生态知识总结为概念性知识和实践技能两大类。针对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肖自辉进一步总结出我国少数民族TEK 的构成,分类对各类知识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阐释[8]。其中,概念性知识被细分为动物知识、植物知识、动植物关系知识、地形景观知识、土壤知识、气候知识六类,实践技能知识则细分为农业知识、林业知识、畜牧业知识、渔业知识、矿业知识、食物制作和处置知识、传统医药知识、民间工艺知识、建筑知识九类。

Jia Li, Sune Vork Steffensen 和Guowen Huang[9]从分布式语言视角重新审视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及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提出了未来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研究话题,指出语言中反映的生态环境知识是研究自然生态如何影响语言的重要方面[8]。他们将语言置于“生物体-环境”系统中,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论述了语言与生态的互动关系,这就为研究自然生态环境如何影响语言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TEK 研究提供了方法指导。从分布式语言视角出发,语言活动在多个长短不同的时间尺度(time scale)上展开,特定族群语言的词汇语法也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该族群作为一个集体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累积的环境经验和知识信仰,因此,对TEK 的调查研究也需要从多个时间尺度展开。

肖自辉对民族TEK 构成的阐释为民族语言的TEK 研究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参考框架,但是这一框架主要关注的是TEK 中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对生态信仰的关注。TEK 的内涵不仅包括环境知识与实践技能,也包含生态信仰。通过观察和分析语言中的TEK 可知,TEK 中的环境知识、技能和信仰并非界限分明、独立存在的,而是常常以多种形式交融在一起蕴含在语言中。对某一方面的TEK 进行深度调查研究常常能获取其他方面的知识。例如,潮汕方言用“金不换”指代一种唇型科的可食用植物(学名罗勒),直接地表现了当地对其生态价值的高度认可——即便是用金子也不能换取这一植物,是一种生态信仰。进一步调查和追溯这一生态信仰的来源,则可以获取当地日常饮食和医药领域中应用罗勒的实践技能,如在烹调中利用罗勒去除腥味、增加风味和促进食欲,或是将其作为外用草药治疗跌打损伤、蛇虫咬伤、湿疹瘙痒等等。而对这些应用罗勒的实践技能进一步调查又能获取罗勒气味芬芳的植物性状知识以及其具有疏风解表、疏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通经等功效的中草药知识。

因此,围绕环境知识进行语言调查时很有必要考虑反映生态信仰的语汇。相应地,用于语言调查的TEK 框架也应当包括生态信仰这一类别。从分布式生态语言学视角出发,语言在“生物体—环境”系统中产生并不断发展,语言中蕴含的TEK 也从时间和空间上受到语言社区所处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构建TEK 框架进行语言调查需要考虑各民族语言或方言社区所处的地理环境,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生计产业情况对当地的环境概念知识、实践技能和生态信仰进行总结和分类;
另一方面,根据构建的TEK 框架收集民族语汇时需要考虑不同时间尺度上“生态—语言”的互动关系,对语汇的涵义、语汇来源、语义演变及语用例子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调查分析语汇中蕴含的知识,通过语言调查深化和细化当地语言中的TEK 系统。以下将针对潮汕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语言文化,探讨如何构建TEK 基本框架对潮汕俗语及其蕴含的环境知识、技能和信仰进行调查。

潮汕地区三面环山,南面临海,三江汇聚,涵盖了丘陵、平原、淡水、海水等多种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潮汕地区的人民发展出了适应各种生境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相应地,潮汕方言也在多个方面反映了潮汕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知识、技能和信仰。

(一) 确定传统环境知识基本类别

根据TEK 的范畴可知,TEK 涉及的具体知识、技能和生态信仰类别与当地的人文地理密切相关。构建用于调查潮汕俗语的TEK 框架,需要根据潮汕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传统生计和文化习俗对主要的TEK 类型进行分类。

由于丘陵多,平地少,且历史上有多批移民迁入,潮汕地区自清末以来就处于地少人多的状况,因而耕地显得尤为珍贵,潮汕农民精耕细作,俗语中就有“种田如绣花”的描写。据叶春生和林伦伦记载,在上世纪60-70 年代,潮汕的农业技术员曾经被输送到海南、广西、贵州等地指导农业生产[10]。同时,由于潮汕地区毗邻海洋,海洋及淡水资源丰富,这里的渔业、养殖业和盐业都非常发达。这些传统行业都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将潮汕方言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传统技能知识分为农业技能、渔业技能、养殖业技能和盐业技能四大类别。

潮汕地区地处亚热带,物产丰富,传统生计又需要掌握关于农作物、淡水和海水动物性状和习性、生态价值等知识,方言中积累了大量反映当地动植物知识的语汇。同时,因为农业、渔业、盐业等传统行业的运作和收成均与天气息息相关,潮汕人民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气候和气象知识。因此,我们将潮汕方言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概念知识分为气象知识、植物知识、动物知识、动植物关系知识四大类别。

这些传统行业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有不少反映顺应自然、珍惜环境资源的行业信仰,又传统农业收成与土地和天气密切相关,出海捕鱼的收成和安危更是与天气和海洋紧密相关,潮汕地区也形成了浓厚的自然崇拜。同时,历史上多次外来移民的迁入和通商贸易为潮汕地区带来了多元的传统文化,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信仰。因此,我们将潮汕方言中与传统生态环境相关的生态信仰分为自然崇拜、行业信仰和传统文化信仰三大类别。

(二) 确定传统环境知识类别的主要内容

基于TEK 的基本类别,我们搜索查阅了大量从方言学角度辑录的潮汕方言文献资料,将相关的潮汕俗语按照基本类别进行分类,并对俗语中反映的知识内涵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通过对各知识类别的俗语内涵进行分析,我们进一步确定了潮汕俗语中各类别知识的主要内容。

以气象俗语为例,我们发现潮汕俗语中有非常丰富的反映台风、雷雨等天气气象的俗语,而关于每种天气气象都有多个俗语。对这些气象俗语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其涉及的气象知识种类。潮汕气象俗语中有不少涉及多种气象的,如“一雷压九颱”、“霜后南风连夜雨”,这些俗语通常都是描写不同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如何根据各种天象来预测天气的知识。同时,有大量的气象俗语与农业有关,如“立春一日晴,早季好收成”和“正月大,秧种贱;
正月小,秧种少”,反映的是气象与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关系,“天红红,沤禾虫”则描写天气与农业耕作管理的关系(指天空泛红这种天气下正适合给田地放水除虫)。另外有不少气象俗语与渔业盐业等相关,例如“谷雨风,山空海也空”和“蠓冻唔死,盐贵过米”分别描写了气象与林业及渔业收成的关系、气候与盐产的关系。除了描写天气与传统行业的关系,还有不少俗语表现了气象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如“乌云飞上山,棕蓑挈来幔”、“早晨有大雾,放心洗衫裤”分别描写了根据天气判断要准备雨具、根据天气洗晒衣物的知识。除了描写气象和人类关系的俗语,还有部分俗语描写了天气与动植物的关系,如“立夏红,小满乌”描写杨梅在不同时节的生长状态和成熟程度的关系,“柯树木仔开花天要冷”反映植物生长情况与天气的关系。很多气象俗语还涉及动物,如“猫坐瘄脊,雨落未得”和“喜鹊高筑巢,当年风颱少”就分别表现了两种动物行为与天气、气候的关系。对这些潮汕气象俗语的内涵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潮汕俗语中反映的气象知识基本包括:气象特征与气象预测,气象与各行业的关系,气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气象与植物的关系,气象与动物的关系等。

类似地,我们又对反映植物知识、动物知识等其他TEK 知识类别的俗语内涵进行分析和总结,进一步确定了潮汕俗语反映的各类传统环境知识的主要内容。为调查研究潮汕俗语及其蕴含的环境知识构建了如下TEK 框架:

表1 潮汕俗语中的传统环境知识基本框架

基于此框架,我们进行了一个试点调查,对揭阳榕城市区及周边郊区的多名传统行业从业者、宗族族长、理事、村长等熟知该地区文化和方言的长者进行访谈。在访谈时,我们首先根据TEK 框架,依照各类知识的主要内涵对反映各类别知识/技能/信仰的俗语进行调查。针对每一个俗语,考虑“生态—语言”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互动关系,对俗语所反映的生态知识进行多层次的调查,挖掘其来源和相关的环境知识,并调查环境知识在不同时期的应用。

通过多层次的访谈,并结合语境分析俗语构建的关于自然环境的生态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调查分析语汇中蕴含的环境知识、技能和信仰,可以深化和细化当地语言中的TEK 系统。例如,在了解有关植物特征的俗语时,我们了解到“薯了薯,种了无薯烳”这一有关番薯特征的俗语,其表达的是番薯的生长繁殖特征,意思是如果在同一块田地里一直连续不断地种植番薯,后面生长出来的番薯产量会很低,都不够拿来烳(煮着吃)。这是潮汕人民在种植番薯以后积累的关于番薯生长繁殖特征的知识。考虑语言与生态在多个时间尺度上的互动关系,进一步访谈可以获得更多相关的环境知识。例如,往前追溯到十六世纪末番薯引进中国福建随后传入广东的时间,可以访谈了解与这一知识出现的前提(在田地上重复种植番薯)相关的知识,即番薯高产、口感甘甜、饱腹感强等受欢迎的粮食特征,番薯治疗脾虚水肿和便秘等症的药用功效,和当时水稻等其他粮食作物相对低产的属性。把时间尺度推到这一俗语出现以后的时间段,可以访谈了解,获得番薯这一生长繁殖属性的知识之后,潮汕人民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种植番薯使其保持高产的技能知识,进而获取更多相关的俗语和知识语汇及其运用语境。

同时,通过试点调查对相关俗语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可以进一步细化TEK 框架的知识类别。例如,对收集到的表现“植物习性与特征”这一概念性环境知识的潮汕俗语所表现的具体知识进行分析,以“薯了薯,种了无薯烳”,“棉湖瓜丁,酥甜无粕”,“七月番薯八月芋”,“歪梨甜,歪李涩”四个俗语为例,这四个俗语其实分别反映了四类植物的习性和特征:植物的生长繁殖习性、植物的优势产地、植物的成熟时令、植物外形与口味的关系特征。基于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植物知识”类别中“植物习性与特征”这一内容的具体条目。

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都蕴含着有关当地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相处智慧的丰富知识,许多地方语言趋于濒危,而宝贵的生态知识也随着流失。围绕传统生态知识对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调查和访谈,可以深入获取与当地生产和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语言表达及语用例子。本文以研究潮汕方言俗语为例,探讨了如何构建语言调查的TEK 框架,并通过试点调查探讨在使用TEK 框架进行访谈的同时如何深化知识框架。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和提高。

猜你喜欢 潮汕俗语语言学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我国当代法律语言学研究综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年3期)2021-08-13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年1期)2021-03-29潮汕牛肉火锅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南瓜芋泥">潮汕名食
——南瓜芋泥动漫星空(兴趣百科)(2020年12期)2020-12-12与人名有关的英语俗语学生天地(2020年12期)2020-08-25客家俗语巧诵读作文大王·低年级(2019年5期)2019-06-13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舌尖上的潮汕美食时代青年(上半月)(2018年7期)2018-07-07数字俗语阅读(中年级)(2017年2期)2017-03-07

Tags: 潮汕   语言学   俗语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