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湛江科技学院为例

2023-02-03 17:45:07

袁智凤

湛江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94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培养出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人才,民办本科院校不断思考和探索适合发展的道路。在“双创”政策背景下,从2016年开始,全国各大高校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模式上进行了很多创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该课题针对广东地区的民办本科院校进行调研,并以湛江科技学院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目前,广东省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理解不够全面,虽说都开设了相关“双创”教育课程,但是,在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缺少丰富和系统性的专门课程,大部分都集中于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和开设基础课程等形式,没有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人、财、物投入力度不足,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及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欠缺,校企合作也大多流于形式,缺少深度合作,缺乏来自校级领导层面的系统规划及部署。湛江科技学院(下文简称“学校”)为了更好地统筹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于2019年正式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当时由于学校正在面临转设评估的关键时期,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与省内其他民办兄弟院校的情况相差无异。

2021年随着学校转设成功,学校迈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为了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确立了建设创新、创业型民办大学的办学目标。在学校发展战略和建设规划上,更加强调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在学校组织构架上,更加注重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形成学校统一设计、各部门协同联动、各学院贯彻落实的运行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把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在学生质量标准上,更加凸显毕业证、学位证与职业资格证书“三证合一”,全面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社会服务上,充分整合学校优势资源,组建社会服务团队,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以社会服务带动学校的发展;
在科学研究上,培育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坚持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问题为导向,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能力;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上,更加注重创新精神与创业文化的培育。

(一)重构“一四三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学校提出重构“一四三三”“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指“贯穿一条人才培养主线”,即把“双创”教育作为主线落实在人才培养全过程[1];
“四”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建构四个课程模块内容”,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双创”教育课程模块、“双创”实践模块的课程全要素凸显创新创业意识、聚焦创新、创业内容、突出创新、创业能力;
“三”是指“协同三个课堂功能”,即课程教学(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三个课堂均突出创新创业要求,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特点;
“三”是指“贯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三个环节”,即建设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培训和创新、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一四三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重新制定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聚焦创新、创业关键要素和重要环节,消解“一、二、三课堂”的隔膜,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办学目标的要求,重新开发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打造与创新、创业实践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项能力作为毕业的要求体现,用制度性变革牵引学生聚焦“双创”能力提升。

(二)重构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新范式

根据发展新方位的要求,学校转变思想,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全方位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训练与竞赛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2]。在课堂教学上,采用案例法、讨论法、游戏法等新形式,充分利用创意激发室、创业模拟沙盘等特定教学设施和创意云平台等线上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和翻转课堂的应用,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设置差异化的考核标准,以切实达到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目标。

构建校内协同育人新机制,破除学院、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倡导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师生联合开展“双创”教育;
鼓励二级学院拆除专业之间的藩篱,试点以课程为中心设立教学团队,让学生走进课程教学团队、走进教师科研课题、走进综合创新实验室。

强化第二、三课堂的阵地建设和内容改革。第二、第三课堂要按照学校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办学目标的要求,推进“双创”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各单位、部门结合部门属性和职能,形成开创有自己部门特色的创新、创业专题活动或项目,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二、三课堂的育人合力。

(三)重构创新、创业教育新课程

把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要求融入专业课程设置。从学科专业特点出发,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重新设置专业课程,开发多样式的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第二,加强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培训及考核工作,出台《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指导目录》,鼓励学生考取与就读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有效衔接[3]。第三,开发创新、创业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厘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思维训练》《批判思维导论》《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的关系,整合课程内容,强化课程设计,增加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务等教学内容。第四,组织高年级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课程、SYB课程学习,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校进行讲学和开展创业指导。第五,加快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在线课程。第六,组织高水平教师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学科,编写具有学校特色、务实管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等校本教材。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平台

第一,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构建“实验教学、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第二,构建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等多元的协同育人阵地,将社会调研、行业发展分析、案例分析等纳入课程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将实践教学与产品研发、设计及课题研究等相结合,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为主,夯实其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加强校外创新、创业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1+1”专业合作共建行动,每个本科专业至少与1个知名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关系,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与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突出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题的实习实训要求,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各二级学院通过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与创业类竞赛相融合,通过项目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过程和实践体验。同时加快产业学院建设,扩展教育资源,依托校企资源的深度对接和优化配置,促进学科专业产学研一体融合发展,让学生有机会到产业学院进行学习实践,了解行业专业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也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升学校协同育人水平。

(五)重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新体系

加快修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竞赛项目,重点支持师生参加影响力大、含金量高的学科竞赛活动,让竞赛的培训、准备工作成为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常态化管理;
第二,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推动师生将训练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鼓励师生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深化培育成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第三,开展“创业沙龙”“青年创客文化节”等普及高、具有品牌效应的校级活动,发动老师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第四,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新创业俱乐部等,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常态化的组织平台。

(六)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

学校根据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的学科专业属性,引进或培养一批适合学校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型教师团队。第一,学校要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专业培训,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思维;
第二,强化考核导向激励作用,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业绩的显示度,增加创新、创业业绩在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和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设立有关创新、创业的优秀荣誉称号,表彰奖励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
第三,加强创新、创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知名专家、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风险投资人等社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
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完善外聘课程管理办法[4]。

(一)重塑创新、创业内部治理新体系

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创新、创业教育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重在制度设计和条件保障,二级学院重在具体组织和实施,把师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兴奋点聚焦创新、创业教育,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上至校领导,下至学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按照创新创业工作职责,制定年工作任务、月工作任务,有规划、有步骤系统推进创新、创业工作。

创新、创业学院下设立三个中心: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将创新、创业内容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强化学科竞赛管理,加大学科竞赛投入,打造学科竞赛团队;
二是创新、创业实践中心,负责推进具体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有关赛事项目,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活动,积极营造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三是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负责拓展校外资源,组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推进建设一站式创业企业孵化服务等工作。

(二)重塑重构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领导体系,提高工作的协同性

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任务繁重,事关学校发展大局,学校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制定每月一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例会制度,研究解决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密切跟踪了解工作进展,加大指导和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进度和成效。同时学校把创新、创业建设任务和指标纳入单位和个人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全校人员积极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三)重塑重构创新、创业宣传动员新体系

根据发展总体目标定位,学校加大对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内涵特征和实现路径的宣传和解读,使创新、创业成为全校师生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
通过大力度宣传,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培育创客文化,在全校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建设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题网站,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公众号,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的宣传,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为了建设成为创新、创业型大学,学校重塑重构与创新、创业型大学相适应的新机制,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完成专项任务。通过制定建设创新、创业大学任务的实施方案,压实责任、全面推进、全校联动、全员参与;
学校把建设任务和指标纳入单位和个人绩效考核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变革,把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办学目标落实在办学治校全领域、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教学全方位,探索一条契合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猜你喜欢 双创大学生课程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双创”浪潮方兴未艾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大学生“双创”进行时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4期)2018-02-01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7期)2017-06-21

Tags: 为例   科技学院   本科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