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近代中国农村信贷研究史文献综述——基于CiteSpace图谱分析

2023-02-04 08:25:07

孙琪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105)

中国农村的发展一直是政府以及学者的关注重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包括农村信贷,农业合作社,钱庄行以及典当也逐渐兴起,其中农村信贷发展越来越迅速。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以及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农村信贷通过不断创新的涉农金融产品以及服务方式推动农村金融发展[1],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准确把握近代中国农村信贷的研究史,本文通过CiteSpace图谱分析对1950~2022年中国农村信贷研究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重要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以史为鉴,对当前农村信贷发展给予一定参考。

1.1 研究样本

本文以知网数据库作为研究样本的数据来源,以“农村信贷”或“农村信用贷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自1950年起,共检索出学术期刊以及学位论文3,453篇,包括2655篇学术期刊以及584篇学位论文,通过剔除无作者文献等无效文章后,共得到文章3,231篇,其中包括北大核心期刊663篇,CSSCI期刊322篇。

1.2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CiteSpace对农村信贷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对于知网中收录的关于农村信贷研究的作者,所属机构以及发文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挖掘农村信贷发展趋势以及近年来研究的现状,以史为鉴,对当前农村信贷发展给予一定参考。

2.1 研究趋势分析

从关键词时区图(见图1)可以看出,自1951年起,人民银行已针对农村信贷提出相关计划。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土地的划分重新进行改革,让无地和少地的民众也能够得到自己的土地并进行耕种。而本次研究发表最早的文献在此背景下诞生,福建省由于靠海且地形多山地丘陵,平整的耕地较少,农民即使分到土地也因缺少生产资料而无法耕种,人民银行提出运用农贷来完成农业生产指标,同时鼓励农民通过农贷逐步恢复特产的生产。

具体时间段来说,在20世纪50~70年代时期,研究重点为信贷计划以及信用社,随着信用社的诞生,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开始发展,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制定了多项信贷计划。20世纪80~90年代,研究的重点为信贷资金及其管理,在计划经济背景下,提升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快速恢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关键需要思考的问题。在21世纪之初,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乡镇企业快速兴起,小额信贷的需求快速增加,全国整体的信贷规模也在逐步提升,这一方面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完善也推动了政府加强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201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快速应用,数字普惠金融兴起并在农村地区落地开花,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信贷发展。在当下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政府也是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尤其使农村信贷的发展。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到2022年,农村信贷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耦合,通过银保互动机制来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不断优化农村信贷的服务途径和相关产品。二是将普惠金融与数字科技相结合,通过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来解决农村信贷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排斥的现象,推动农村信贷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图2可以看出,2006~2016年为农村信贷研究的爆发期,其中2009年发表的篇数最多,达29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文数为75篇。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2006年银监会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允许民间资本以及产业资本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微型金融机构。2007年试点又逐步扩大到中国31个省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下沉到农村地区,针对农村现状制定区别于城市的信贷制度来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201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信贷的研究热度逐渐下降。

2.2 主要作者分析

1951~2022年,农村信贷研究领域发表文章3篇以上的作者有40位,4篇文章以上的作者有24位,其中胡士华以及张乐柱发表文章数量最多,达9篇。胡士华最早一篇文献发表在2006年,主要是研究农村信贷融资中的信用担保问题,分别提出农村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担保体系的建设,并将三者进行比较分析。在2011年之后胡士华更关注信息不对称、贷款技术以及农村信贷结构的问题,通过对农户以及农村的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信息不对称的农村信贷市场需要构建合理的信息机制,以金融联结机制来整合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2],促进农村信贷的快速发展。而另一位学者张乐柱在2006年主要是从农村金融的角度来看农村信贷的供需关系,针对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提出以需求导向的金融体系的构建[3]。在2014之后,从广东省的问卷调查来探究农村信用贷款的影响因素并结合互联网来破解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发现互联网参与将有效缓解农民的正规信贷约束(见图3)。

2.3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从研究机构的角度来看,总的来说,发文数量超过25篇的机构共有17个。主要的发文结构集中在高校,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以及各省分行所占的比重较少。其中发文数量前三名为:中国农业银行广西分行,西南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银行广西分行发表的数量最多,达到65篇,主要的原因是该银行联合广西农村金融学会共同创办了期刊《广西农村金融》,该期刊自1982年创刊,从银行发展、农村建设、信贷服务三大角度全面囊括了各类文献,该期刊文献1993年达到文献发表的高峰即439篇,此后逐渐下降,其中在1999年,发表文献的数量迅猛下降制101篇,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为提升业务和理论宣传的质量,对农行系统内的期刊进行结构性调整,该期刊虽然被保留,但是在内容和发布的数量上都有调整,努力提升期刊的整体质量,精选优质文章。

发表数量位列第二位的西南财经政法大学,总发表篇数为52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为14篇,该机构对于农村信贷的研究方向相比中国农业银行广西分行更加的广阔。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例,主要的研究方向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结合来研究该种模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的学者将互联网模式进行即兴结合来探究二者结合对于农民信贷决策的影响。第二类是研究农村信贷的风险管理模式,将其与城市的信贷进行比较,探究二者的不同特征和防范机制。第三类是研究目前农村信贷面临的困境,针对社会资本以及农村信贷的配给给出创新型解决思路(见图4、图5)。

2.4 关键词共线分析

在农村信贷近70年的发展历史中,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农村信贷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分析1950~2022年关键词的发展,时间切片为1年,其中Network∶N=993,E=3034(Density=0.0062),即关键词工线图谱中共有993个关键词,共有3034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62。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练习,如出现在相同的文献中,字体的字号表述该关键词在本节点中的强弱。由于本文的时间跨度较长,所以关键词以及连线较多,图6显示出部分频率较高的关键词,部分连线有所隐藏。

2.5 关键词聚类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近代农村信贷主要有12个聚类,且所有的聚类的S值,即平均轮廓值>0.7,表明所有的聚类都是合理的,令人信服的。其中农村金融的聚类大小最大,为222,S值为0.801,标识词除本身之外还包括小额信贷,运营机制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信贷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二者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推动。在农村金融这一关键主题词下,目前的学者研究主要包括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以及困境,未来农村金融的改革方向,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探究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以及乡村振兴的推动力。其中,小额信贷基于其便捷、额度小、接受度高等诸多优点成为农村信贷以及农村金融发展的着力点,在银监会大力推动金融改革的政策下,各省市都开始尝试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涌现了一批如“郁南模式”等各地创新农村信贷模式[4]。通过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农户的信贷意愿,由政府和银行牵头来帮助农村构建信用评价体系,根据指标得分来进行借贷。

表1 农村信贷研究关键词聚类

另一大聚类为农村信贷,聚类大小为146,S值为0.708,除本身之外标识词包括信用边界,信任机制,制度设计以及农业集约化经营。这一类主要包括农村信贷体系中的信用体系,包括农民信用评级建设,征信系统的完善以及扩大农村信贷的质押品种类,将信用贷款以及抵押贷款相结合[5。

2.6 农村信贷的研究趋势及前沿分析

如图7所示,第一列为关键词,第二列为本次图谱分析开始的时间,第三列为该关键词的出现的年份,第四列为该关键词结束的年份。从整个图可以看出,延续时间较长的为信贷计划(40年),信用社(40年),信贷资金管理(20年),信贷投入(20年)。就信贷计划而言,早在1951年就已出现,人民银行已根据农村当地的生产养殖情况来制定相应的信贷计划,通过信贷计划的完善和管理来加快完成农业生产指标的实现。1951年,农村信用合作社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信用社成立后,信贷计划的落实有更强的基础和工具[6]。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整体的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的状况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农村信贷的资金数量受限,需要充分制定信贷计划,一方面调动当地存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充分结合经济发展情况来发放贷款。从信用社的角度来看,要全面了解现存资金的动向,并对贷款做到定向追踪。

2.7 高被引文献分析

本文根据文献的被引量筛选出农村信贷领域的核心文献,如表2所示,从期刊类型来看,主要集中《金融研究》,该期刊基于金融的视角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汇集了多篇重要文献。从内容来看,文章多为定量分析,受制于农村数据较难获取,文章所使用的数据多为问卷调查或田野调查的数据,同时这10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围绕农村信贷开展研究。

表2 农村信贷高被引量文章统计

第一,围绕农村信贷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开展。如李锐[6]认为土地面积、教育及医疗支出对农户资金需求有正向的影响。金烨[7]则从农户对正规和非正规金融选择的角度,发现法制环境以及农户地位也会对信贷需求产生影响。周宗安[8]则在前人研究之上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个例分析,从户主年龄、收入来源、负债水平来分析农户的信贷需求。第二,从信贷供给、配给的角度分析农村信贷,朱喜[9]认为由于政府的干预以及信息不对称,目前农村信贷的配给不够合理,效率较低,农民仍然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第三,围绕制度探究农村金融以及农村信贷目前的问题。张杰[10]则是围绕农民的借贷方式来阐明农贷制度的必要性,目前民间借贷是主要途径,在农贷制度改革时需要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而非自上而下。高圣平[11]则是从农村金融制度中的担保物出发,认为目前农村信贷的担保物限制较多,从立法论的角度讨论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作为抵押物的可行性。

2.8 文献研究视角分析

2.8.1 农村信贷发展的现状(1)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提升,数量稳步增加。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完善以及农村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2013年以后政府推出的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金融布局更加完善,金融行业的渗透率和覆盖率都有所提升。政府也不断的开放相关政策,在传统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之外,如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一些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提升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2)农村信贷的规模提升。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推动了中国乡村地区的金融创新以及金融服务的发展,加快了乡村的金融改革,从而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农村信贷的发展,不断加大支持农村信贷的力度,使得更多农民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3)农村信贷产品不断创新,日益丰富。第一,拓宽抵押物范围。针对农民的信贷需求,农村信贷结合农民自身的经济状况以及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抵押物,而是将农产品等一系列创新型的抵押物纳入信贷的范围,如梅口河市的“果仁贷”,“花生贷”等等,提升农民在种植以及个体经营中存货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提升信用贷款投放比例。由于农村自身抵押物数量较少且价值较低,目前有一些金融机构根据农民的种植收入、种植面积以及农村信用记录等多个指标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对体系中评分相对较高的农民提供贷款。第三,金融服务模式的改善。农村的金融机构对农民种植的全产业链进行分解,针对不同的种植作物以及种植模式为农民提供针对性的贷款,分别了解农作物产业的上下游农民以及其中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以及质押物,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信贷服务,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2.8.2 农村信贷存在的问题第一,法律监管政策需要加快健全。一是农村信贷的资金供给仍比较紧缺,缺乏相对的资金扶持政策。为支持乡村振兴,政府仍需要为农民的创新创业资金尤其使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资金给予支持。二是在信贷资金投放的过程中相关法律的监管仍然比较缺乏,尤其是一些农村的小额信贷公司,并没有获得国家公认的法律牌照,甚至开展高利贷的业务等,因此需要加强信贷公司在处理农村信贷业务过程中的监管缺失的问题。第二,金融体系需要持续完善。目前来说农村的金融体系仍然以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主导如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新型的贷款机构以及担保公司进行补充。这样的金融体系存在诸多缺陷。一是小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在农村的覆盖率比较高但同时门槛也比较高,往往要求等价的质押物,使得农民获得信贷的难度增加。二是新型的贷款机构本身的资金储备较低,同时难以把控资金的风险,使得贷款机构本身生存困难,不能对农民进行普惠性的金融服务。三是农村信贷的担保机构因为农户低价的质押品以及缺乏相应的担保人而效率低下,无法真正有效的为农民提供担保。第三,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民具有金融排斥的心理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对农民进行信用评级,同时农民本身可提供的质押品的价值较低,因此农民难以从传统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农业种植受气候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季节性以及周期性特点,而传统的金融机构仍然从传统的种子、农药、机械等需求来发放贷款,对于产业链以及农民真正的贷款需求了解较少,难以推动创新性的针对产品。

2.8.3 改善农村信贷的对策建议第一,完善监管法律法规。政府需要加强农村信贷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减少在农村信贷资金投放时发生的乱象。一方面需要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管控,进行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需要明确小型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对小额信贷公司以及担保公司设立相应的规范制度。第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创新信贷产品。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需要创新信贷产品以及金融服务模式,实地考察当地的产业,针对农民以及中小企业提出的信贷需求进行全产业链的信贷服务,使用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型方式来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推出多元化的信贷产品。对于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可以拓宽融资渠道,拓展业务,增加资金的扶持量,推动农村信贷的合理投放。对于担保机构来说,需要拓宽质押品的范围,探索新的担保种类和方式,帮助农民更好、更快的获得信贷资金。第三,提高农户金融素养。首先,可以通过有趣的动画以及视频来介绍相应的信贷知识以及风险知识。其次,可以邀请高校的学生来农村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讲座,推动信贷知识的普及。再次,政府的金融部门以及金融机构都可以定期在农村地区举办金融知识的宣讲活动,针对信贷产品以及农户的信贷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宣讲。最后,可以通过信用奖惩机制,以实物奖惩来促使农民了解信贷,尤其是针对信用风险的问题,可以对失信行为加大约束力度。第四,农业保险和信贷协同发展。农业保单作为抵押品的一种,本身具有收益且便捷的特点,能够减少农民的融资成本。农业保险还可以保障农民未来种植收入,同时农民还可以利用保单来申请农村信贷来扩大生产规模或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持续提升种植收入。农业保险也将降低农民的违约风险和道德风险,为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贷款保障。如当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进行合作后可以持续跟踪农村信贷资金的去向,同时可将保险的理赔资金用于偿还贷款。二者的协同发展将缓解农民的金融排斥问题,提升传统金融机构对农民信用评级的有效性。

基于CiteSpace分析关键词、作者以及研究机构的分布以及聚类,本文利用1950~2022年中国农村信贷主题下发表的文献进行研究,在近代中国农村信贷研究领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2006~2016年为农村信贷研究的爆发期,发文数量达到高峰,2018年金融危机之后研究热度有所下降。二是作者以及机构间的合作较少,在农村信贷这一研究领域没有形成科研合作网。三是不同的时期研究的重点有所变化,在20世纪50~70年代时期,研究重点为信贷计划以及信用社,随着信用社的诞生,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开始发展,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制定了多项信贷计划。20世纪80~90年代,研究的重点为信贷资金及其管理,在计划经济背景下,提升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快速恢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关键需要思考的问题。在21世纪之初,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乡镇企业快速兴起,小额信贷的需求快速增加,全国整体的信贷规模也在逐步提升,这一方面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完善也推动了政府加强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201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快速应用,数字普惠金融兴起并在农村地区落地开花,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信贷发展。在当下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政府也是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尤其使农村信贷的发展。四是农村信贷仍然存在法律监管不健全、金融体系不完善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目前研究也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完善监管法律法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创新信贷产品,提高农户金融素养,农业保险和信贷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信贷金融机构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农村金融研究(2022年6期)2022-10-08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疯狂英语·新悦读(2020年1期)2020-02-20农村金融政策异化:问题、根源与法制化破解方案社会观察(2017年5期)2017-11-21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华人经济(2016年3期)2016-06-28农村金融大变身首席财务官(2016年3期)2016-03-25

Tags: 图谱   信贷   近代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