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广义安全论视域下国家安全学“再定位”

2023-02-04 11:45:08

文/余潇枫 章雅荻

安全是一种呈现和合状态的共享性秩序,人类数千年来沿着“战争—竞争—竞合—和合”阶梯艰难地爬升,其目的是实现“优态共存”与“安全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从广义安全论视域看,中国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既是对中国整体思维、王道立场、民本思想与天下主义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人类系统思维、人道立场、人本思想与全球主义文明精粹的习得与推进。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观照下,中国的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正当其时。

(一)现实语境的转变与拓宽

战争是人类野蛮的象征与文明的前奏,是人类告别动物世界所必须经历的“血腥阶段”。如果人类文明从人类诞生时开始算起,那么战争常被视为“文明生成”本身,即使今天人类仍难以从战争威胁和核灾难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进入21世纪,国家安全语境迅速发生嬗变,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加快变革,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趋向的全球性重大不确定事件迭出,世界处在极度不安全的“冷和平”中。在国家安全研究领域,核战争和常规战争仍受关注,经济战、生物战、高科技战以及混合战等成为新的热点,国家安全领域不断向经济、金融、能源、环境、移民和生态等低政治领域延伸,国家安全的内涵也日趋丰富,安全的不确定性、跨国性、非对称性、不易控性和非国家行为体参与性等非传统性因素日益凸显,环境污染、人口激增、种族冲突、恐怖主义、移民难民、金融危机、网络安全威胁和传染疾病蔓延等安全威胁,对既有的国家安全治理能力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二)理论语境的扩展与深化

第一,现实语境转变导致国家中心主义遭受冲击,安全研究在范畴上形成了“分统结合”的两大新框架,一是人类安全、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的三分与统一,二是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广义安全的三分与统一。第二,西方安全研究流派如“美国主义”强调物质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形成了威慑理论、均势理论、霸权稳定、理性决策、军控和裁军、战略研究和安全博弈等研究分支;
“欧洲主义”重视理念主义、规范主义、后实证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开创了安全化理论,提出了“解放安全说”“话语安全说”等新观点;
“后殖民主义”注重非西方主体的独立性,强调具有本土化视角与非西方解释的理论成果;
“后人类主义”主要以非人类和超人类为对象,关注“基于生命的新物质体”“基于物质的新生命体”“基于智能的非生命体”等的安全治理。“中国学派”则提出了新天下主义、道义现实主义、和合主义、可持续安全论、创造性介入论、共享安全论、共生理论等学说。第三,安全研究制度化是理论语境扩展与深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机构专有部门的创设,学术机构安全研究智库的创立,高等院校国家安全研究课程与研究机构的建立,各种国家安全研究专业期刊的创办,以改善国家安全研究为目的的基金项目的设立,国家安全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传播国家安全研究如出版物、学术论文、网站、讲座和媒体报道等知识公共化途径与网络传播渠道的扩展。广义、多维、交叉的“大安全”格局,构建起国家安全学再定位的“大语境”。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意义与理论特色

第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突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国家安全理念的历史性飞跃,“人民性”特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确立了价值基点,也为国家安全学学科设计与布局确立了价值坐标。第二,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以统筹为标志的“系统性”特征。“总体”一词置于国家安全之前,凸显了对安全作“系统性”考察与研判的新境界,统一了发展与安全的对立,统筹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两分,统合了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的对开,统合了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的两难,从而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融合。第三,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以发展为前景的“开放性”特征。在谁的安全、什么威胁国家安全、谁来维护国家安全、如何维护国家安全等诸方面,总体国家安全观均体现了多样与开放状态,为我们把握国家安全提供了全新的指导。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学理研究与操作要素

国家安全学作为一门综合与交叉的新学科,需要建构学理性的基本范畴、核心范式、理论框架与教学科研体系,需要通过学理研究深化对国家安全实践的认识,形成关于中国国家安全治理的新解释模式。目前,学者们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公共管理、政党建设、军事战略等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除人民安全是具有可通约性的关键“理念要素”外,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中各领域安全的价值排序也有定位,那么什么是具有可通约性的关键“操作要素”?

本研究发现:所有安全领域有一个能相互关联与制约的共同操作要素,即质量安全。第一,质量问题越来越与国家安全相关联,为此中国提出了质量第一、质量立国、质量变革等方针,把质量与安全联系起来考虑中国的未来安全,有着国家长远发展意义上的必然性与前瞻性。第二,质量安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国家安全能否得以保证的前提,不出事故的“保障性安全”是底线,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型安全”是动力。质量安全镶嵌于一切安全领域之中,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质量安全无不与其相关;
任何安全领域中的关键性安全,首先是质量安全,如政治安全的关键是政治发展的质量安全,经济安全的关键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的关键是生态维护的质量安全。鉴于质量与安全脆弱性成反比,加之质量安全的可通约性和镶嵌性,因而质量安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任何一个安全领域以及总体国家安全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国家安全学的学科逻辑

1.学科的内在逻辑定位

第一,研究对象界定是学科建构的起点。国家安全学研究的对象由“国家”和“安全”两个概念组成。以安全概念为基,需要阐明安全内涵及其类型。如果与横向领域关联,结合传统安全相关的限定性情境、非传统安全相关的广义性情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替代性情境,那么可以形成可作整体结构性分析的“概念群”,以揭示出学科研究对象谱系的独特性与丰富性。

第二,本体论是学科理论的基石。国家安全是何种“实在”?从中国关系主义本体论与广义安全视角看,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不仅有客观性因素(土地、人口、文化传承等)、主观性因素(如对国家身份认同持有的信念以及相应的制度设定、时局判定、国际体系中的角色确定等)和话语性因素(如话语结构、言语信息传播与言语行为施动等),也有意向性因素(如国家的象征符号意向、以国家或其他单元为认知单位的“我们感”、非法律意义上存在的“国家感”、跨越时空的“集体自尊”向度等)。“关系”是国家安全的实质,“关系性实在”即为国家安全学的“本体”。

第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学科的依托。实证主义包括物质主义、科学主义、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等,强调安全事件的可证实性,安全变量的可识别、可分析和可独立作用,进而揭示安全演化的因果规律,这种研究取向在安全战略研究、安全博弈研究、军备控制研究与和平研究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后实证主义包括理念主义、历史主义、先验主义等立场与方法,强调安全的互构性,重视认同建构、话语运用与制度转型,在不断吸纳传统安全研究理论成果的同时,又力求使安全研究避免陷入因果性陷阱与量化性局限。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以及对安全是关系性实在的相关探究,为国家安全学建构了一个全景式的研究场域。

2.学科的外在逻辑定位

第一,交叉学科的定位。国家安全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其与各学科的交叉将更为广泛与深入,且可授予法学、工学、管理学、军事学等不同学位,呈现其现实的合理性。

第二,横断学科(或学科门类)的定位。国家安全学具有“大综合大交叉的横断科学性质”;
为与大安全格局相称,可“将国家安全学定性为学科门类是最优选择”或“应成为一个横断科学性质的学科门类”。

第三,“杂合学科”的定位。之所以用“杂合”(hybrid)一词来表达学科建设“广交叉”的含义,主要在于强调国家安全学学科融合的领域非限定性、议题非前置性以及视界的非定域性。国家安全研究跨界的“领域延展性”:国家安全学具有庞大的学科群、专业群和领域群,可以与任何学科领域相关联与杂合,“安全化门槛”使得学科的“领域边界”转换成以危险和威胁为临界点的“性质边界”,从而可以消除学科领域边界泛化的疑虑。国家安全研究内涵的“学科反包性”:国家安全研究是国际安全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而国际安全研究又是国际关系学或国际政治学的次领域,国家安全研究作为“次次领域”,却因其涉及领域多样性与学科多层性,超越了其上位学科原有的领域范围与层次。这一“学科反包性”使得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定位出现了多层跨越。国家安全学若要符合高校学科融合发展的新文科要求,就需要有“杂合学科”意义上的再定位。

(二)国家安全学的理论建构与人才培养

1.国家安全学的理论建构

第一,元理论建构。元理论是指哲学意义上的理论形态,是对一个学科元概念的理论前提进行设问与批判,对一种理论的普遍知识或整全知识的探求。国家安全学的元理论应该指涉安全哲学,它不是对安全作出规定或运用,而是对“安全”和“国家”本真含义的设问,对国家的“安全性”进行发掘。

第二,规范理论建构。规范理论意指依据元理论对学科理论作出应当性规定,并以此价值尺度对研究对象及相关问题进行判定与校正。国家安全学的规范理论包括的内容有:对安全、国家元概念进行界定;
对关系性实在及国家作为理性行为体等假定进行基本原理建构;
对国家安全演化及其变量结构与特色学说进行学理性解析;
根据国家安全的经验事实从一般原则中推演出能够指导行为的安全规范与指令;
对安全原则规范的理论论证与实践运作进行归纳与分类等。

第三,应用理论建构。应用理论是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上形成的有实证性、可操作性与可评估的知识体系。应用重在回答和解决现实中不同类型的前沿性挑战。国家安全学的应用理论更多地依据规范理论回答与解决国家安全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与挑战,不仅要体现一般理论法则与模式的要义,而且要形成一套维护国家安全的预警系统、安全化进路、权衡机制、行为法则和操作程序等。

2.国家安全学的人才培养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人才有三种类型:I型是一个专业钻到底的专才;
T型是指在一个专业基础上另外学习一个其他专业的通才;
∏型是指在两个专业基础上再学一个交叉性学科专业的更广义的通才。高级国家安全人才是在∏型基础上形成的“亦”型人才,即指除有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个专业、再加上国家安全学专业横贯其上外,还比∏型人才多三点的新型人才:上面的一点是以中国智慧为原点、以面向全球为共识的“安全核心范式”,左右两点分别是作为智库参谋者的安全谋划能力与作为领导者的安全决策能力。

第二,学科设置。国外高校大多以“安全政策与战略”“国家安全政策研究”“国土安全”“全球安全”等为名设立专业,宏观指向性比较明确,并将国家安全类专业放在文科或理科两大类,形成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的“安全学科”和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安全科学”。中国的安全科学类专业设置较早,国家安全学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可以说是安全学科类专业设置的尝试。

第三,核心课程。国外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的“安全学科”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国家安全形势、了解国家安全战略政策,学习与安全相关的法律、政治学和社会学等课程,以及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鉴于国家和安全的根本属性是政治性,政治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根本,所以国家安全学“内核”应是统合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政治学。

第四,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需明确学生入口专业来源与毕业出口路径,重视学生的能力结构设计与训练,拓宽国际交流渠道;
助力社会安全教育,为社会特种职业岗位培养适用性高级安全人才。

广义安全论视域下国家安全学“再定位”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第一,要重视学科建设的理论性意义,在强调中国特色和中国话语的同时,还要重视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大历史研究、全球政治研究、和平研究、博弈论等经典研究中的视野、方法与话语。第二,要重视学科建设的开放性意义,要跳出安全反思安全。第三,要重视学科建设的现代性意义,故要强调国家安全研究跨学科的问题导向,探求多学科融合的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意义。第四,要重视学科建设的世界性意义,需要有人类胸怀与全球主义视野,防止自我封闭型的学科建设。第五,要重视学科建设的适然性意义,“适然安全”既强调安全的条件性与过程性,又强调安全的发展性与可持续性;
既要考虑安全议程的恰当性与针对性,又要考虑安全行为体的相对获得与绝对获得的可能性。总之,广义安全论昭示安全是复合与普遍的,安全是系统与平等的,安全是整全与包容的,安全是立体与共享的,真正的国家安全是和合共生、优态共存、共商共建共享的安全。

猜你喜欢 学科理论国家 【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坚持理论创新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湘潮(上半月)(2021年4期)2021-07-20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4期)2020-12-14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6期)2018-06-22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10期)2017-11-10“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把国家“租”出去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6年1期)2016-09-10

Tags: 视域   广义   国家安全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