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

2023-02-04 16:55:08

李步双

(厦门市中医院推拿理疗科,福建 厦门 361009)

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胃痛延绵不断,空腹时感受更为明显,在进食后才有所缓解,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精神疲倦,身体乏力,四肢低温畏寒,大便稀溏或虚秘或初硬后溏,食欲不振,食后脘闷,舌质淡,脉沉细。目前大多数医院通常采用西药对该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然而临床治疗效果却不太理想,因此,医生开始在中医领域寻求能够有效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方法。针灸包括针法与灸法,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相应角度与位置刺入患者体内,通过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对人体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指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特定穴位上方进行烧灼、熏熨,利用热和药物特性进行刺激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用于灸法的灸草以艾草为主,通常称为艾灸,另外还有隔药灸、灯芯灸、桑枝灸、柳条灸等。穴位贴敷指使用相应的中药药方制成敷贴,置于患者穴位,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促使患者肝、胃、脾功能恢复正常。本次研究对比针灸联合穴位贴敷和中西药联合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得出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厦门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
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3.00±3.14)岁。观察组60例,男30例,女30例;
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3.00±2.87)岁。2组患者均已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相关内容,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脾胃虚寒型的辨证标准制定。主症:胃痛隐隐,喜热喜按,遇冷或劳累易发作或加重,空腹痛重,得食则缓,食后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次症: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3]包括:(1)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症状;
有症状者可出现不规则上腹痛、早饱、嘈杂反酸、嗳气等症状;
(2)内镜诊断: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且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证;
年龄18~60岁的住院患者,性别不限;
内镜检查未发现胃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史;
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项研究者。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患有精神病、意识不清醒者;
进展性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消耗性疾病,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
孕妇与哺乳期妇女;
合并心血管、肝、肾、消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4]。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中西医治疗,即抑酸、保护胃黏膜、止痛,采用奥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379),每次20 mg,法莫替丁片(郑州瑞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3392),每次20 mg,均为每天1次的服药频率。同时佐以中药治疗,主要成分为黄芪15 g,党参10 g,桂枝10 g,干姜6 g,白芍30 g,延胡索10 g,炙甘草6 g。若患者泛吐清水,则加陈皮10 g,白术10 g,茯苓10 g,姜半夏10 g,以健脾化痰;
若患者嘈杂泛酸,则加海螵蛸10 g,吴茱萸10 g,以暖肝制酸;
若患者呈中寒偏盛的症状,加附片10 g,蜀椒10 g,去桂枝,改用肉桂10 g,以强化药方温中散寒效力,对患者持续治疗1周。

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患者关元、天枢、中脘、足三里周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以毫针(苏州天协针灸器械公司,0.32 mm×40 mm)直刺相应穴位,得气之后,在针柄上插入已点燃的艾条,每天1次。结束针灸后实施穴位贴敷治疗,药方:干姜10 g,吴茱萸10 g,艾叶10 g,小茴香10 g,龙眼肉10 g,肉桂10 g,茯苓10 g,丁香10 g,焦神曲10 g,鸡内金10 g;
取上述药方用姜汁调匀,并使用厦门市中医院自制的敷贴膏涂抹于防过敏胶布上,制成穴位敷贴,将穴位敷贴放置于患者相应部位,每次5 h,持续时间根据患者症状进行缩短或延长,最短4 h,最长6 h,每天1次,同样持续1周的治疗。

1.5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疗效标准:显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基本正常;
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好转;
无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5]。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接受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疗效对比 [例(%)]

胃痛,又称为“胃气痛”“肝胃气痛”“胃脘痛”,对应西医医学体系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等疾病,是临床诊断中最常见的病证之一。中医认为胃痛主要由外部邪气侵入和内部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使得脾胃之气受损,引起脏器功能异常,气机瘀滞,胃失所养,通常与肝、脾2个内脏器官的关系最为密切。依据形成胃痛的病理原因可分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虚寒等证型,其中脾胃虚寒是最为常见的临床证型,其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脾阳不足、寒自内生,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产生原因主要为肆意放纵自身口腹之欲,喜爱且常食用辣味和酸味的食物,常饮酒或冷饮、食用煎炸食品,饮食习惯不健康、摄入营养不均衡,且部分食物寒凉生冷,长此以往导致胃部疼痛发生。医护人员主要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治疗方向,以黄芪、桂枝、干姜、白芍、炙甘草、党参、延胡索为核心药方,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该药方中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乏力;
桂枝具有散寒止痛、通阳化气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等症状;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对治疗腹部冷痛、肢冷脉微有较好的效果;
白芍具有养血调阴、平抑肝阳的功效,能够治疗腹痛、头疼眩晕等。该药方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腹痛和四肢寒冷等症状,但不能根治疾病,而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直达病痛的部位,通过活血行气、温经通络的方式有效治疗患者腹痛症状[6]。

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主要刺激患者关元穴、天枢穴、中脘穴和足三里穴,关元穴位于人体脐下三寸处,有固本培元、补益下焦的功效;
天枢穴位于人体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腹痛、腹胀等;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处在脐中上4寸的位置,能够有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腹痛、腹鸣等;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在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主治胃肠病证、虚劳诸证。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的功效,能够治疗寒疝腹痛、脘腹胀痛;
艾叶具有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患者少腹冷痛;
小茴香具有理气和胃的功效,盐小茴香更能暖肾驱寒,二者常用于治疗腹寒腹痛;
龙眼肉主要用于补充患者气血、减轻心悸失眠等;
肉桂具有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能够治疗患者心腹冷痛、寒疝腹痛;
茯苓、丁香合用能够减轻患者脾胃虚寒、食少吐泻等症状;
焦神曲、鸡内金合用能够有效解决患者积食不消、胆胀肋痛的问题。通过这些药物来激发经气,以达到经络通、气血行的目的[7]。

中医治疗胃痛相较于西医而言存在较大优势,因为胃痛虽然是一类多发的疾病,但其治疗成功率极高,而西药治疗存在较大不良反应,对身体伤害较大,因此中药逐渐成为广大患者治疗胃痛的选择,中医治疗胃痛拥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较好的临床研究价值。中药熬煮过程较长,且气味较重、味道不佳,使得部分患者对中药治疗较为反感,因此采取针灸联合穴位贴敷的方式能够更为有效地展开临床治疗,针法具有快捷、经济、安全的优点,灸法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药物资源丰富等特点,因此相较于熬煮中药而言,针灸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用毫针刺激对应穴位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并且针灸治疗不良反应小、无毒性、复发率低、镇痛与治疗起效的时间短,无需服药便能达到目的,有效缩短患者痛苦时间。现代研究[8]证实,刺激关元穴能够调节患者代谢紊乱,提高其机体免疫功能;
刺激天枢穴能够改善患者肠功能,使其肠功能恢复正常;
刺激中脘穴和足三里穴能够调节胃肠道蠕动、胃酸分泌、胃壁张力等,缓解患者胃肠道平滑肌痉挛。通过针法刺激以上4个穴位都能达到治疗腹痛的目的,同时使用穴位贴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临床治疗较常规中西药治疗而言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针灸联合穴位贴敷的应用能够提高总有效率,缩短患者治疗时间,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胃痛腹痛脾胃 艾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干预效果观察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12期)2022-05-13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1期)2022-03-23好脾胃 养出来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胃痛嗷嗷叫,“梁丘穴”是良药文萃报·周二版(2021年20期)2021-07-11四逆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智慧健康(2021年33期)2021-03-16特发性腹痛一例腹部外科(2016年2期)2016-12-16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中国市场(2016年44期)2016-05-17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母子健康(2015年1期)2015-02-28细嚼慢咽护脾胃爱你(2014年23期)2014-11-14

Tags: 脾胃   穴位   胃痛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