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探究低碳经济下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2023-02-05 10:25:07

韩雨潼

(哈尔滨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1.1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科学技术不断革新, 各类地球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威胁。

随着人们认识到这种行为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废气污染、酸雨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危害,世界各国开始探索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概念逐渐成为大众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是在2003 年,英国在政府白皮书中发表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要通过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1],由此可以看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 资源并不富足的英国已充分认识到了能源安全问题和高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此外,美国也将节能减碳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略,在出台《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等相关法案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清洁煤计划”,建立清洁煤发电厂,并将清洁煤技术进行市场化推广,以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的发展目标。

日本于2008 年就提出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它涵盖了对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以此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

纵观世界各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和策略来看,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旨在提高地球能源的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结构,其重点是改造传统的高碳产业,进行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最终达到缓解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低碳经济以其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特征,已经成为各国应对生态环境变化、社会经济转型的策略方针,从而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低碳经济在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中起着缓和推动作用, 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合乎世界发展趋势的正确抉择,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1.2 低碳经济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经济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生态代价,加快转变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 推动各类产业技术的升级亟需实现。

而与此同时,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而快速发展,且自身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与带动功能,涉及面广,在其本体产业和相关产业中,涵盖了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用品制造等多个领域,对于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带动作用也较为明显, 体育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强调到2050 年我国基本建立布局合理、 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要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 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因此,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中, 我国体育产业也迎来重要的结构转型时期。

当前, 我国体育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为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瓶颈等,如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粗放式发展、 体育场馆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等。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处在初始阶段,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较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仍有差距。

因此,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要求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体育行业在发展中必须要遵照低碳发展的相关要求, 探索新的方向, 在保持体育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乃至更优的条件下,探索体育产业的发展路径,降低体育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体育产业合理完成转型,同时促进体育产业利润提升,从而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经验来看, 我国体育产业在生态环保的大趋势中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如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中的11 个场馆均是由夏奥会旧场馆进行改造而成,并在冬奥会之后向大众开放,全面提高了场馆利用效率;

可移动的气膜体育馆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大规模投入使用;

国内体育用品领头企业安踏集团始终以生态建设和绿色环保为理念, 推出可降解环保鞋以及以清洁能源为原材料的服装, 并持续加强碳排放管理, 在2015 年至2020 年期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由5.53 公吨降至2.63 公吨等。

这些举措都致力于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全过程,为体育产业进军中高端市场、 促进体育产业低碳发展以及推动良好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 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转型升级的临界点,科技化、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落实低碳理念是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就目前来说,低碳经济下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法律政策、现代产业技术、组织领导以及碳排放关联认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2.1 法律政策的缺失

体育产业的低碳发展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要想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必须要有国家一系列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从低碳环保角度来说,我国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所涵盖内容较为宽泛,并没有针对体育产业的低碳发展做出较为详细的引导和规范。

随着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我国政府对体育产业所造成的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有所警觉,例如,2022 年北京冬奥会场馆的建造全部按照我国绿色建筑的标准, 体育场馆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低碳发展的要求和准则,但对比国外等发达国家来说,国内并没有制定专门适用于体育场馆建设的绿色建筑标准以及生态考核评价体系, 现有相关的制度大多由各个体育项目建设承包商或体育用品制造商自行制定,较为零散且没有统一的适用性。除此之外, 对于体育企业开展低碳环保项目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也较为缺乏, 体育产业发展低碳模式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因此,对于体育生态保护、体育产业低碳运行的专门立法、统一制度和财政支持的缺乏,导致了体育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力度不足, 体育产业的宏观调控及微观市场运行也难以适应社会生态环境的动态发展变化, 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难以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发挥优势, 最终导致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

2.2 现代产业技术的缺乏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不断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到2020年已占国民经济比重的2.53%。

但体育产业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起步较晚, 因此大多数传统体育产业存在缺少创新科技应用、缺乏现代产业技术的缺陷,这是现阶段体育产业发展的问题所在。

体育产业与现代产业技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体育用品制造、 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等领域。

据统计2020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规模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可达到12 287 亿元,但因缺乏核心技术和科技含量,除了安踏、特步等国内领军式的体育企业品牌之外, 大部分为仍属于粗放型发展的制造业,输出中低端产品,并且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其资源消耗多且经济附加值低, 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与创新科技难以有机结合[3]。

并且,在当前体育用品市场,冰雪运动器材设备、赛艇、射击等高端装备方面,中国体育品牌还难以立足。

此外,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建筑无法达到节能标准,缺乏创新技术的应用, 造成了环保设施建设的高成本与资金技术支持的低投入矛盾日益显著,场馆日常维护和运营成本增加,间接导致体育人口的消费支出增加,阻碍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也造成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低下。

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处于体育产业链上游的研发、制造、建设和原料采购等环节创新力量不足,下游体育品牌营销、体育服务等环节效率低下,制约了体育产业的研发创新和转型升级,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2.3 组织领导的弱化

体育产业涵盖众多领域,包括生产制造、体育服务、体育贸易等多方面内容,无论是体育场馆的硬件建设,还是开展体育赛事活动, 都需要完善的体育产业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作为保障和支持。

目前,政府体育部门及相关机构并未成立专门执行环保低碳工作的部门和监督体系,因此在省、市和县(区)等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 体育行政部门的缺乏也将无法避免。

目前,环境生态保护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发展战略,也是各类部门制定政策的基本遵循和要求,我国体育行政部门、各类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以及各类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 在其内部未能通过建立起专职的体育环境技术部门、 系统的体育领导干部低碳考核评价体系等方式,来应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此, 组织领导上的弱化导致了体育产业始终无法抓住生态环境大发展的有力机遇, 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型升级。

2.4 碳排放关联认识的不足

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 体育产业具有的低碳属性是体育从业者和体育学研究者近年来关注的焦点。

2009 年首届世界体育论坛中法国专家杜兰德表示:
当我们谈论体育与环境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运动员的旅行、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制造过程对环境的影响[4]。然而,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体育产品企业仍然处于产业链中下游,有着资源消耗多、经济附加值低、供给产品低端化的发展局限性,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其发展仍聚焦于促进经济利润的线性增长,未能将体育产业发展与碳排放联系起来, 对一些产业项目开发中存在的破坏生态环境、过度开采等现象视若无睹。

如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能耗较高且利用率低、 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对于低碳化生产的忽视, 以及汽车越野和高尔夫等体育赛事的举办给当地带来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等问题。

以大型体育赛事为例,其参与人数多、覆盖生态环境多样,作为低碳经济落实和宣传的“窗口”却常常被忽视, 并且为了发展低碳模式而对比赛场地和设施进行的改造与投入,通常因增加运营成本而难以被业界所认同。因此,随着体育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亟须加强各界对体育产业与碳排放关联的认识。

3.1 完善法律政策,构建系统的低碳化标准体系

法律的强制力保障措施是低碳经济下促进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因此,应以现有法律为基础,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不断地补充和创新,融入低碳概念。

对我国现行体育法做出适度补充,增加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并对各类体育活动所涉及的环保问题定性、细分,划分出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

同时要强化体育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强化体育用品的质量管理,完善体育用品质量认证体系。

政府体育部门可与环保部门联合,制定绿色低碳实施办法以及环境保护条例,使全社会、各部门以及大众在践行低碳环保时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经济政策手段对于体育产业低碳发展来说也切实有效。就企业来说,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有可支持的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进而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引导和支持,因此,政府部门的财税支持可作为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经济保障, 可通过财政拨款、 税收减免等措施引导体育产业实现低碳发展。

同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来规范企业的低碳技术标准和要求,促进低碳技术的提升和运用,压缩高碳技术企业的规模与产能,提高企业践行低碳理念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低碳可持续发展。

从而推动体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营造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良性促进关系。

3.2 创新产业技术,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先进的产业技术是体育产业升级的推动力。

面对新时代科学技术的更新迭起, 必须实现创新科技和体育产业的高效融合,创新和研发现代化产业技术,摈弃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向集约、高效、绿色化转型,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体育产业体系。

第一, 在体育产业各类经济活动的设计端, 需引入必要的投入和重视,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生产的重要标准,研发和选择生产能耗低、污染少的环保材料和清洁能源,投入和使用可循环利用、适用性强的生产技术,比如欧美等发达国家“临时性”“可拆卸”体育场馆的建造和投入使用、以“临时性”代替“永久性”理念的普及,都值得我国在体育场馆建设方面加以参考和借鉴,以提高场馆的利用效率。

第二,在生产端,要以高科技为依托,研发企业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向中高端产业链延伸, 提高我国在世界体育品牌市场的竞争力[5],同时研发创新技术收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工厂的能源供应,将体育产业的低碳优势最大限度发挥。

第三,在流通端,研发生产过程中碳足迹的监管和排查平台,对工厂制造活动、体育赛事举办、 体育场馆建造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实时监测和合理监管,同时建立合理、清洁的体育物流系统。

最后,在销售和服务端,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AI 等数字技术调查体育市场动向, 收集消费者喜好, 全面了解市场和顾客需求,建立产品的跟踪反馈,以此为基础开拓和增加业务模式,使产业内外部从场地、原材料等物质资源到数据、信息、商业模式等数字资源持续得以共享,避免了资源重置、资源复建、资源收集等产生的额外碳排放, 推动体育制造业由传统的代加工、粗放的生产模式逐渐向服务型制造业过度,有效减少碳排放[6]。除此之外,应推进科研创新组织体系建设,鼓励高等学校和研发机构与体育企业结合, 在低碳理念推动下加大协同创新范围,促进体育产业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

3.3 组建专门低碳机构,开拓和完善体育市场

要积极引进专业节能环保机构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提供指引和服务, 让低碳经济贯穿生产、 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在生产环节, 各地各级政府应成立行业性体育绿色发展攻关小组,引进专业环保机构,通过对生产能源消耗的全面剖析、生产碳足迹的排查反馈等,开展体育产业生产活动的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找出体育用品生产、体育场馆建造、体育赛事、体育物流和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低碳发展的局限性, 并制定解决方案。

在分配环节,各地市体育部门可搭建低碳资源服务平台,激发各体育企业、行业协会在产品生产、场馆建设运营、赛事举行等方面融入低碳清洁能源要素, 对在高耗能、 高排放、高污染体育经济活动中做出卓越贡献的节能环保企业,降低或者减免其企业所得税。

在消费环节,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设立专业机构履行市场监管和资源开发职责,大力宣传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在社会经济环境当中普及体育产业的低碳优势, 让社会各界对于低碳经济下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更进一步, 从而推动体育企业逐步进入中高端化的成熟体育市场进行融资,形成规模化的体育资本,并鼓励体育部门结合市场当中的其他资产类型,形成多渠道、市场化的融资体制,培养多层次的体育消费群体。

如促进城市与乡村实现产业融合延伸,在乡村中挖掘低碳旅游资源,鼓励参加户外山地体育有氧运动,减少对跑步机、健身房器械的依赖, 在遵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的指引下开拓低碳体育旅游市场, 不断完善低碳体育市场。

3.4 加强碳排放关联认识,提高低碳经济与体育产业耦合程度

开创体育产业低碳环保新局面, 不仅是体育产业从业者的使命,更需要广大的消费者给予支持,加强体育产业与碳排放的关联认识,有赖于社会大众共同参与。

以理论角度出发,从源头辐射,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布局体育与环境关系研究智库, 深入剖析当前体育发展所承受的环境威胁、体育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体育生态化发展、低碳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路径, 为体育产业低碳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以实践角度出发,建立体育产业各领域体育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教育培训体系, 帮助体育企业树立起绿色环保观、低碳发展观等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观[7]。除此之外,我国体育产业的低碳发展离不开体育赛事的影响和支持, 要深刻认识体育赛事广阔的市场和较高的影响力, 将体育赛事作为教育与宣传的工具,以公益环保视角向大众传递低碳理念,引导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通过在赛事主题中融入低碳要素,开展多种方式的宣传,如开设环保网站、举办新闻发布会、媒体宣传、口号和横幅宣传等方式传递低碳观念,同时呼吁观众以低碳出行的方式前来观赛, 推广绿色赛事品牌,倡导观众践行低碳措施[7]。同时 在进行体育竞赛表演中采用低碳表演方式, 避免出现浪费现象, 确保体育竞赛做到低碳、环保。

如2022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点火仪式以“微火”代替“点火”,缩减了以往火炬点燃仪式的规模,以此来提高人们对体育发展低碳化的认识和理解, 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减碳排碳的决心, 对今后我国体育相关产业的低碳化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让大众从根本上意识到体育的发展不能离开低碳发展的轨道、体育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生态危机的威胁, 全社会环保意识普遍觉醒、可持续发展理念渐入人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渗透至各行各业,体育产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低碳发展模式刻不容缓。

如何平衡体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促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目前亟需解答的重要议题。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应遵循经济效益与生态利益相协调原则,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举措的同时,研究制定自主的体育产业低碳发展方案,鼓励政府部门、社会群体和大众群体共同参与,提升低碳环保意识,强化环保理念,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促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经济体育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运动精品(2022年1期)2022-04-29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冰雪运动(2021年1期)2021-07-28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体育产业之篮球世界博览(2019年19期)2019-10-18民营经济大有可为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我们的“体育梦”学苑创造·A版(2016年9期)2016-10-10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体育师友(2010年6期)2010-03-20

Tags: 探究   可持续发展   路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