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证名构成解析*

2023-02-05 14:10:07

李奕,蔡永敏

1.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医辨证之证名,是对辨证结果的语言表述,前承症状,后启治法,是二者之间的中介,属于辨证施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解析证名的医理内涵及语言外壳,不仅可以从语言角度理解辨证内涵,更有助于理解证名构成及证名运用的合理化、规范化。古往今来诸多的辨证方法当以八纲辨证为基础。伤寒学派推崇六经辨证,温病学派创立发展了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针灸学提倡经络辨证,中医内科则汇合脏腑辨证、外感六淫、气血津液等多种辨证方法[1]。六经及温病辨证之证名,虽然单从字面看只有病位的表述,实则还包含病性、病因、病势、病态等特定内容,是包含多种构证成分的相对固定的组合。如太阴病,是脾阳受损,运化失职,升降异常等的组合[2]。卫分证,是温邪犯肺,卫外失调,肺失宣降的组合[3]。由于中医内科具有综合的性质,是临床各科中最为成熟,最能体现辨证论治特色的学科,故本文主要从中医内科方面探讨中医证名用语[4]。

证的概念有多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辈中医学者任应秋认为证是施治用药的标准[5],而秦伯未认为证是证据,是现象[6]。后经过几十年多位同道不断的探讨,对证的认识已渐趋同,多数认为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通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诊断性结论。是对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正邪关系及病势等所作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疾病变化实质[7]。李灿东主编的第10版《中医诊断学》教材[8]及李振吉主编的《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中关于证的定义[9],都反映了这一认识。

由此可推出,辨证之目的是根据四诊所得之病象,而定病位、明病势、审病态(正邪关系)、揭病邪(病因)、辨病性,5种构证成分(病位、病势、病态、病邪、病性)参合构成为证,由语言表述为证名,以概括某阶段疾病之本质,据此诊断而为施治选方遣药提供依据(“桂枝证”“柴胡证”的命名,更是直接表明了这一目的)。因为不揭病邪,则无法选择祛邪之方药;
不审病态,则无以确立治法之攻补;
不辨病性,则不能确定用药之寒热;
不明病势,则难以决定调势之方向;
不定病位,则治疗难免无的放矢。中医理法方药一气贯通,证名提示治法,而与方药相互呼应,以上构证成分大致可与之相应。如病态对应补益类、泻下类方药等,病邪对应治风类、解表类、治燥类、祛痰类、祛湿类、驱虫类方药等,病势对应固涩类、开窍类、理气类方药等,病性对应清热类、温里类方药等,病位对应药物的归经。虽然其中部分或有交叉重复,但大体还是可以对应的。

构证成分是参与构成为证的各种成分,表证用语是用以表达构证成分,而组成为证名的语言。如表达病位之表、里,表达病态之虚、实,表达病性之寒、热,表达病势之上逆、滑脱,表达病邪之痰饮、瘀血。二者一为诊断思维之内涵,一为语言表达之外壳,虽然对应而未必等同。证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而证名只是证的语言的表达形式,并不是证本身。诊断是医者大脑根据医学理论,对病象进行思维加工的产物,故不可裸见。按现代传播学研究,大脑产生的信号源(如诊断),必须经过大脑的编码,成为可输出的信号(如表证用语),由信道(声音或是文字)传出,接受者才能知晓[10]。同一信号源常可以选择不同的编码,N种的语言信号(包括非汉语的各种语言)来表达。

对证的表达亦如此。古今医家们为追求文采、追求形象化,曾用多样的词语来表达证。而词汇丰富的汉语,深厚的中医文化,为其提供了多样的相应的词语。如困、阻、滞、停、闭、痹、瘀、郁、留、结、停、凝等都可以作为表证用语,表达各部位“当行而不行”的病势。中焦、脾胃、脾土、中土、中等,都可表达同一病位。凡能表达证的关于病位、病态、病性、病势、病邪的诊断词语,都可归之于表证用语。

表达病位的用语多为表述脏腑器官病位的名词,如心、肝、脾等,亦可借五行用语表达,还可用方位词代指,如内外、上中下。表达病性的用语多为表述温度之形容词,如寒、热、温、凉、冷等。表述病势之用语多为动词、形容词及方位词。如上亢、上逆、下脱、泄、失摄、不固、伏、滞、停、动、滑脱、闭、痹、阻、瘀、郁、留、失约、困、泛、凌、射、冲、壅、蕴、束、积、结、停、凝、蓄、不交、不纳等。表达病邪的用语多为表述病邪之名词,如风、热、湿、燥、寒及痰饮、水气、瘀血、虫、结石等。表述病态之用语多为形容词,如虚、实、亏、微、式微、耗、不足、衰、弱、损、盛、壅等。

欲正确理解及构成证名,必需分别明确“构证成分”及“表证用语”的概念,并且理解二者虽对应而不等同的关系。而对于证名的研究,却长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常将表证用语当作证本身[11],于是难免出现相应问题。

例如只是认定“虚”为证,而未意识到其只是表达病态的表证用语之一,于是将其同义词如微、式微、耗、不足、衰、弱、损、不足、亏损、弱、亏耗、乏、虚衰、虚损、衰惫、式微、耗伤、耗损等划入另类,命名为“关联词[12]”或“关系词[13]”,认为其只是在证候名称中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证候要素起连接作用[12]。以致认为中医证候命名研究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关联词使用不规范[14]。其实这些词均可作为表达病态的表证用语,同样表达“物质不足,功能低下”的病态。其所组成的证名,如“肾阳亏损”“肾阳式微”“肾阳不足”“肾阳衰惫”“肾阳不振”“肾阳衰弱”“肾阳虚衰”或“命门火衰”等,与“肾阳虚”属于同构同义的证名,同等同效,都可提示温阳补肾的治法。且更形象、更有文采、更有文化意味,四个字在音节上也更有节奏感,与四字的治疗方法恰相对应,在习惯以四字行文的中医文章中更为和谐。

证名是由构证成分按序组合,以相应的表证用语表达而生成。例如选取病邪、病势、病位三种构证成分,按先病邪、次病势、末病位的顺序组合,以表达病邪的用语“食”对应病邪;
以表达病势用语“滞”对应病势;
以表达病位的用语“肠胃”对应病位,生成证名“食滞肠胃”。从语法分析,是以名词、形容词、名词组成了主谓宾短语。按此语法结构,选不同的词可组成近于无数的短语。与之同理,按此“病邪+病势+病位”的构证模式,依据病情代入不同的表证用语,亦可构成模式相同而内容各异的证名。根据代入的表证用语是否同义,又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同构且同义的证名,如“食停肠胃”“食积肠胃”“食滞肠胃”等;
另一类是同构而不同义的证名,如“痰浊阻肺”“寒滞肝脉”“饮停胸胁““风寒束肺”等。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组合惯例或曰构证模式。由于疾病多是由病邪作用于病位而形成,故构证模式证名大致形成了两类:一类是病位在前构成的证名模式;
一类是病邪在前构成的证名模式,多组成主谓短语或主谓宾短语。下面分述之。

3.1 病位在前构成的证名由病位+病邪构成的证名:排序为病位在前,病邪在后,如膀胱湿热、肠道湿热、肝脾瘀血等。由病位+病邪+病态构成的证名:排序为病位在前,病邪在中,病态在后,如胃热炽盛、肺热壅盛、肝胆火盛等。由病位+病邪+病势构成的证名:排序为病位在前,病邪在中,病势在后,如胃火上逆、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等。由病位+病邪+病势+病位构成的证名:其排序为病位在前,其次病邪,再次病势,病位居末,如肾水凌心,肝火灼肺等。由病位+病势构成的证名:排序为病位在前,病势在后,如肺气郁痹、肺卫不固、肝气郁滞等。由病位+病势+病邪构成的证名:排序为病位在前,病势在中,病势在后,如肝胃郁热、胆郁痰扰等。由病位+病性构成的证名:排序为病位在前,病性在后,如胃中寒冷、肺气虚寒、胃失温煦等。由病位+病态组成的证名:排序为病位在前,病态在后,如肾阳衰惫、肺阴亏耗、中气不足、心阳不振等。病位+病态+病性构成的证名:排序为病位在前,病态在中,病性在后,如中焦虚寒、肺经虚热、肝胆实热等。由病位+病态+病邪+病态构成的证名:其排序依次是病位在前,病态其次,病邪再次,病态居末,如肾虚火旺,脾虚湿盛等。由病位+病态+病邪+病势构成的证名:其排序依次是病位在先,病态其次,病邪再次,病势居末,如脾虚湿滞、肾虚水泛、脾虚痰阻等。

3.2 病邪在前构成的证名由病邪+病势组成的证名:排序依次是病邪在前,病势在后,如气滞痰阻、宿食停滞、湿热壅滞、风水泛滥,湿热下注等。由病邪+病势+病位组成的证名:排序依次是病邪在前,病势在中,病位在后,如痰浊阻肺、寒滞肝脉、饮停胸胁等。由病邪+病位构成的证名:排序依次是病邪在前,病位在后,如风燥伤肺、湿热伤中等。由病邪+病位+病势构成的证名:排序依次是病邪在前,病位在中,病势在后,如瘀血内结、痰热内扰、寒邪内阻、痰浊中阻等。由病邪+病位+病态构成的证名:排序依次是病邪在前,病位在中,病态在后,如痰火内盛等。病邪+病态构成的证名:排序依次是病邪在前,病态在后,如火热炽盛,湿热壅盛,水湿泛滥等。

据张志斌、王永炎对《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等7部权威工具书中,近1 700个常用证候名的统计,各书均使用统一表述的证候名只是极少数,据粗略统计,不到10%[15]。权威工具书尚且如此,其他更无足论矣。若要统一,必颇耗时日。分析其难以统一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自古多样的证名为历代医家长期运用,广泛体现在其著作中,有着巨大的传统惯性,还有中医文化的影响,一时难以归于一统;
二是其中多为同构同义之证名,在运用中并不导致歧义,亦无碍于交流,词不害义,同等同效,没有急于统一的需求。

笔者认为,对证名规范化的工作,宜先顾本,后及末。其重点应该优先放在医理方面,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如对于“阴虚便秘证”之类构证成分与症状混搭之“证名”,对于“喘证”“痿证”之类“症”名却命以证名者,要坚决及时规范,而在语言形式方面则不妨放缓一步。如对于众多的同构同义的证名,因其于医理无碍,若非冷僻方言,则不必急于定一词的方式规范,以免多耗时日,顾末而忽本。至于“关联词”不规范的问题,是因不明本文之理而产生的不该产生的问题,则更是不宜在规范之列。

猜你喜欢 病位肾阳病态 病态肥胖对门诊全关节置换术一夜留院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临床骨科杂志(2020年3期)2020-12-19病态肥胖对门诊关节置换术留夜观察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临床骨科杂志(2020年6期)2020-12-13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农村百事通(2020年2期)2020-03-31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特别健康·下半月(2018年9期)2018-11-28中医对痛风的认识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年5期)2018-07-20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年2期)2018-03-19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年5期)2018-03-18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4期)2016-05-09心理的病态晚晴(2014年2期)2014-02-20文学道德的病态表现与选择改变西南学林(2011年0期)2011-11-12

Tags: 解析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