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美育向度及实践路径研究

2023-02-06 15:05:16

岳爱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017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做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1]时隔4年,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时,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亲切交谈时讲到:“2017年,我对你们感人事迹作了一个批示,提出了塞罕坝精神,这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塞罕坝精神,不仅你们需要继续发扬,全党全国人民也要学习弘扬,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2]总书记讲话强调了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塞罕坝精神。为了学习、贯彻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在全社会掀起了学习、研究塞罕坝精神的热潮,涌现了践行塞罕坝精神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术梳理,塞罕坝精神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塞罕坝精神的内涵研究、塞罕坝精神的价值研究、塞罕坝精神的教育研究以及塞罕坝精神的传播研究。目前,“塞罕坝精神”研究的文献大部分着眼于宏观,而在塞罕坝精神植入民族血液、骨髓的实践路径方面,研究探索明显不足。本文在对塞罕坝的相关著作和研究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剖析出塞罕坝精神的美育三维向度,即社会美向度、自然美向度和艺术美向度,依托运用感性鲜活的塞罕坝美育素材,将抽象的塞罕坝精神理论和价值理念融入到学生的立德树人全过程中。尝试探索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从而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塞罕坝精神造就了我们新时代的精神标杆。这一精神标杆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塞罕坝精神是中国献给全世界人民的一曲滋养心灵的平凡而伟大的乐章。在中华民族文明赓续中,作为教育者,自觉地将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是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一)塞罕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

塞罕坝精神是中国人民家国情怀的象征和隐喻。从第一代塞罕坝人爬冰卧雪不畏艰险种植绿色,到第二代塞罕坝人耐住寂寞默默奉献守护绿色,再到第三代塞罕坝人与时俱进生态发展创新绿色,塞罕坝人的奋斗历程凝聚了中国人民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塞罕坝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座崭新丰碑,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

(二)塞罕坝精神是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史上的中国贡献

塞罕坝精神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贡献给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人民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塞罕坝人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了生态环境系统开发,这种依托自然又不破坏自然的发展方式正是绿色发展的要义。[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在不断总结这些成功的中国个案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治理”等一系列科学理念和实践原则,向世界各国贡献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塞罕坝“绿色屏障”的恢复不仅使整个华北地区的风沙灾害大大减少,也有利于东亚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步伐每前进一步,就会使人类生态需求的满足提升一大步。塞罕坝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成功的范例和榜样,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历史贡献。

(三)塞罕坝精神凝聚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

塞罕坝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弘扬塞罕坝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塞罕坝建设者的责任担当意识,能够唤起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塞罕坝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诗意风景,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塞罕坝的建设成就和世界声誉,能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学校教育中,将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就是要让塞罕坝精神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骨髓血脉,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初心意识、艰苦奋斗意识、创新意识等,真正发挥塞罕坝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

依托塞罕坝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对塞罕坝精神美育向度的挖掘具有可行性,本文从依托自然环境的自然美向度,依托人文资源的社会美向度、艺术美向度分别作具体阐释。

(一)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自然美向度

自然美向度主要包含纯天然的自然美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美。塞罕坝纯天然的自然美不胜枚举,在一年四季中,坝上云山林海、野草山花、湖泊溪流、珍禽异兽等自然风光呈现出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美,塞罕坝因此享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鸟的天堂”的美称。塞罕坝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美景观主要有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七星湖、泰丰湖、赛罕塔、滦河源头、月亮湖、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塞罕坝人工改造的自然美和纯天然的自然美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为审美主体带来优美、崇高乃至更加复杂的审美体验。

自然美向度的开掘,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审美官能去充分感受享受新时代塞罕坝自然生态的美,另一面,要让学生通过对当下塞罕坝自然美的体验进而在审美感动中领会中华文化发展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实践对中国和对世界的意义,理解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格局、大国担当、大国贡献,在自然审美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增进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认同、文化自信。

(二)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社会美向度

社会美向度主要包含人的美、人的劳动实践的美、人的劳动成果的美。

塞罕坝人的美主要体现在塞罕坝人高尚的心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方面。首先,塞罕坝建设者怀有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几代塞罕坝人扎根坝上,克服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以义无反顾的精神状态直面艰险,以英勇无畏的意志品质迎接挑战,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书写了一部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的奋斗史、创业史。其次,塞罕坝建设者秉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是塞罕坝人的神圣使命,几十年来,几代塞罕坝人始终牢记这一神圣使命,他们战严寒、抗风沙、忍饥饿,与这片土地共生共存,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史上的奇迹。第三,塞罕坝建设者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塞罕坝人立足坝上实际,尊重规律,依靠科学,先后攻克了一系列种苗、育苗和养护难关,逐步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经验。

人的劳动实践的美体现为塞罕坝人自由的劳动创造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肯定。塞罕坝人的身上所展现的艰苦创业的品格美、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美是真正的大美,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美。他们以“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的忘我行动,以“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的乐观主义情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种不活树不下坝”的执着韧性,自觉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终将沙漠变林海。

人的劳动成果的美体现为塞罕坝的林海绿洲守护了地球。2017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的“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环保的最高级别奖项,塞罕坝也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2021年荣获的“土地生命奖”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为世界荒漠化防治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此外,塞罕坝还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团体奖、国有林场建设标兵、五一劳动奖状、时代楷模、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等荣誉称号,这是对塞罕坝人创造的劳动成果的充分认可。

社会美向度的开掘,要让学生从几代塞罕坝人不畏艰险、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面去领悟平凡人的不凡,奋斗的人生最美,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艺术美向度

艺术美主要指以塞罕坝为素材创作的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美的体验和效果。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弘扬“塞罕坝精神”的艺术形式非常丰富,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电影、电视、舞台剧等。这些艺术作品再现了塞罕坝的风光之美、人情之美,表现了塞罕坝人的家国情怀,歌颂了塞罕坝人的崇高理想信念。早期的作品“十七勇士捕鹿队”“六女上坝”“功勋树”“王尚海纪念林”等塞罕坝故事通过文学艺术而留存传播。随着艺术形式和传媒的发展,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微电影《那片绿色》、歌曲《林为情思风作马》、手绘视频《夫妻望火楼:塞罕坝林海的守望者》、MG动画《世界这么大,我要去塞罕坝》以及大型歌舞剧《情系塞罕坝》等艺术作品,把塞罕坝精神通过各部门艺术审美传递给观众和读者,让观众和读者在艺术审美中通过共鸣共情去体验、领悟、升华塞罕坝精神,从而达到艺术审美的自我陶然与境界提升。

艺术以审美的方式记录了塞罕坝人的创业故事、塞罕坝生态建设历程、塞罕坝风光之美,赞颂了塞罕坝人的家国情怀和人情人性之美,艺术美维度的开掘,就是要通过艺术美引领学生开启人生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更高境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也是高校德育治理的理念指引。[4]塞罕坝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美育向度开掘的可行性,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不应只体现在口头上、纸面上,更要体现在情感上、信念上、行动上。探索将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四维协同发力实践路径,对于创新课程思政实践,激活课程思政动力,优化课程思政格局,夯实课程思政根基,推动学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府统筹维度的实践路径

各级政府要着眼于塞罕坝地处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的现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抓住弘扬塞罕坝精神这条主线,架起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5]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为协同开展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为了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层次上做好塞罕坝精神的课程融入,政府在推动塞罕坝精神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思政方面,就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各学校要在课程目标、内容、主体、设置、资源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着力,发挥协同作用。如塞罕坝精神资源优化协同方面,可以从塞罕坝几代护林人中培养塞罕坝精神巡讲人员,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唤醒学生认知,积极谋划开辟学生塞罕坝精神体验游学线路及游学基地,以满足学生实践体验。围绕塞罕坝精神,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及到校园巡回展演,深化学生审美领悟。以塞罕坝精神为主题开展文学艺术创作征文活动,升华学生审美理解能力。政府作为桥梁的实践路径做得扎实,能够为学校利用塞罕坝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便利,提升教育成效。

(二)学校落实维度的实践路径

学校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主阵地,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增强时代感和前瞻性,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学校课程思政,要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联动性。第一,学校内职能部门与教学院系、班级要协同联动。党委宣传部、党团组织、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做好课程思政的领导、组织工作。建立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平台,包括跨部门协同合作德育平台、德育实践平台等。各院系和教学班级,要充分利用校内平台和教学实践机会,将塞罕坝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教育过程。从而在校园内形成健全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协同育人效果。第二,创新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学校应通过设立塞罕坝专项研究课题、塞罕坝主题演讲征文、塞罕坝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全方位地将塞罕坝精神渗入到学校教育各环节之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课前五分钟”是创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塞罕坝精神已成为众多学生关注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塞罕坝精神已在广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第三,各级学校积极打造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实践平台,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提升学校德育教育水平和德育实践能力。

(三)教师引领维度的实践路径

教师是保障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畅通的主导者,将塞罕坝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自觉担当起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使命是新时代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需求和思想情感。要积极提升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使命感,及时掌握最新动态,更新教育内容,使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始终保持时代性、鲜活性、实效性和感染力。教师还要注重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既要利用班会、课堂讨论、板报沙龙等传统的方法,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等形式,实现思政教育的即时化、生活化、日常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所有任课教师都要守好育人的一段渠,种好育人的责任田,自觉形成塞罕坝精神课程思政与其他形式课程思政及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课程育人体系,自觉加强自身思政课的建设,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才会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四)学生践行维度的实践路径

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学生作为主体,其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是真正达成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增强学生获得感的有效保障。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就要着眼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诚如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格拉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衡量存在的事物所以存在的尺度,也是衡量不存在的事物所以不存在的尺度。”[7]因此,采取适当方式、安排合理内容、设置适宜目标,才能够有效地将塞罕坝精神全面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小学阶段,应充分融合小学生的童真稚趣,开展塞罕坝精神启蒙教育,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意识及绿色发展意识;
中学阶段,应依据中学生身心逐渐成熟的特点开展塞罕坝精神体验教育及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明确的实践认知能力和实践行为能力;
大学阶段,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已经成熟的特征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引领学生守护初心、明辨是非、捍卫真理。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自己的血脉骨髓,树立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的历史时代,将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美育向度及实践路径的探讨,旨在通过大力倡导与推进美育研究与实践,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更大的社会范围之内,提升学生的审美世界观,使学生能够以更加宽广的胸襟与高尚的境界,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与自身。

猜你喜欢 塞罕坝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2期)2021-06-24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

Tags: 美育   路径   融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