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离聚之间:人类学视野中的商丘火文化变迁

2023-02-06 16:35:11

张小康

(大连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商丘火文化以商丘火神台庙会文化为典型的表现形式,商丘火神台庙会受火崇拜、祖先崇拜、星辰崇拜共同影响,由最初祭祀火神阏伯的庙会活动逐渐演变成为集阏伯祭祀、休闲娱乐、物资文化交流为一体的规模庞大的区域性民俗文化盛典。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传统庙会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特色等诸多元素,它的存续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商丘火文化一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精神层面,表现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引导人们在社会中积极进取,获得了更强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火文化让人们定时聚集,在节庆活动中不断传承民俗文化,增进民族认同,在节庆的愉悦中暂时超脱了俗世生活的羁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社会的和谐稳定。

火是一种动物所惧怕、人类所需要的自然力,人类迈进文明时代离不开火的贡献。中国古籍记载: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使人类实现了从被动使用天然火到掌握人工火的突破。《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1]《太平御览》卷第七十八引《礼含文嘉》:“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故为燧人。”[2]363《白虎通》:“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3]当火的功用被充分发挥出来,先民的生活质量因为这项发明得到革命性的改善,同时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人们从吃生食逐渐变为吃熟食,食物种类变得丰富,体质得到增强、智识显著提升。人们在山洞内外点燃篝火以驱赶野兽、拥抱温暖,从此以后在广阔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人的生存能力和安全感大大增强。自从掌握了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火,人类挥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开始走向文明的新阶段。

在人们对火的初期认识与把握中,他们惊诧于火的神力,火看起来神秘莫测,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具有的神奇魔力使先民的生活变得安定,然而稍有不慎,其所到之处会吞噬一切,动植物都难以幸免,人也常常失去生命。因此,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那随风起舞的火焰再也不仅是一团火,而是一个汇集奇异神灵的诡秘世界。人们对它既亲近又畏惧,渐渐把火看作有情感、有灵魂的存在,火崇拜就基于此而来。当火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之后,跳动的火焰就蕴含了喜怒哀乐,变幻的颜色在表达着独特的情感,火成为多种奇异力量相聚而成的集合体。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和抚慰心理的惊异,人们将愿望寄托于跳动的火焰,开始了严肃而虔诚的祭祀。那不计其数、生生不息的祭坛之火象征了人们对灵魂不灭的坚定信念,保持薪火相传的习俗便是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对火的崇拜,从具象到抽象、从实体到精神。

商丘地区的火崇拜与中华“火祖”燧人氏和帝喾高辛氏之子“火神”阏伯深深相连,如今隔路相望的燧皇陵、阏伯观星台遗址即是商丘悠久而灿烂的火文化的例证。《太平御览》卷第八百六十九引《尸子》:“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2]3853在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大火星、商星、大辰、辰、天王等都是心宿的别称,它与商丘这一地名关系密切。“宋地,房、心之分野也。”[4]1663“宋,大辰之虚也。”[5]1391根据星宿分野学说,心星对应宋地,属宋地的分野。“宋州(宋)城(县),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6]今商丘地名便因之而来。由此观之,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的地点大致就在今天的商丘地区。后来大火星又被称为商星,其对应的商丘被称为“火都”“火墟”。关于“火神”阏伯的身份,《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5]964《汉书·五行志》:“帝喾则有祝融,尧时有阏伯,民赖其德,死则以为火祖,配祭火星。”[4]1325《阏伯祠记略》:“伯,火官,掌火星,行火正,后世以为火神。”[7]综上所述,阏伯在其封地商丘观星授时、管理火务、指导农耕,去世之后又葬于阏伯观星台上,由于其血统世系的崇高地位和造福民众的无量功德被人们拥戴和祭祀,从世俗意义上的官员“火正”成为神圣意义上人们崇拜的“火神”。

由于庙会祭祀活动的长期存在,集市贸易融入的程度渐渐加深,伴随着活动的定期举行,跨区域性的物品交易大会也同步开展,因此原本的寺庙节日成为地方性民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庙会成为包含祭祀、贸易、文娱的综合性民俗活动,民俗生活的美围绕着一方建筑空间得到生动体现。商丘火神台庙会对“火神”的崇拜与中华文化中的“烟火”“香火”观念紧密相关,对火神阏伯的悠久祭祀则生动而集中地体现了商丘地区的火神信仰。当地百姓称阏伯为“火神爷”“火星爷”“火王爷”,因此阏伯台庙会又名火神台庙会。作为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交界区域规模最盛大的古庙会,已有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因此这一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有“中华第一古庙会”之称。2007年火神祭祀入选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6月,商丘火神台庙会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深厚历史遗存中的文化空间

商丘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国古城池建城史天然博物馆”。商丘曾是先商文化的源头,中国商人、商业、商品的发源地。这里不仅是文化的发源地而且是文化的沉积层,深厚的历史遗存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提供了滋养。早期的宋国故城遗址、汉代梁国都城遗址、明初睢阳故城已经深埋地下,如今存留的明清归德府城承载了厚重的过往。三皇之首的燧人氏最早在此钻木取火,华夏文明之火发祥于此。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在商丘燧皇陵采集了“华夏文明之火”;
2009年1月商丘市睢阳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火文化之乡”。阏伯在商丘任“火正”,不仅是管理火务和教民众用火,而且属于早期从事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天文学家。他生前居于高台之上观测大火星,敬授农时,并且在去世之后安葬于此,故此台被称为火星台或阏伯台。

商丘火神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中国古代天文遗址中最古老的观星台。商丘火神台几经毁坏与重建,现存有一组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8)修建,如今修葺完整的古建筑群。高台之上包括阏伯庙、大殿、拜厅、东西配殿、禅门、钟鼓楼、古观星台,台下是山门和阏伯台戏楼。火神台正门有41级台阶,两侧为出口,属于典型的小型高台建筑,整个建筑群造型规整,古朴厚重、保存完好。民众在这一方具有神圣意义的文化空间中多年如一日地定时聚集、求福祈愿。

(二)完善四掌火神中的质朴观念

中原火神信仰普遍存在,郑州、开封、商丘、偃师、焦作武陟县、新乡浚县、安阳滑县等地都有火神祭祀活动。火以光和热的形式将能量释放,带来光明与温暖的同时也会带来破坏和灾难。为了加强对火的管理,上古时期国家就设立了专门管理火的官职——火正,阏伯的身份即是火正始祖。商丘火神台大殿上书“离宫正位”,易经八卦中“离”为火,“离宫正位”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社会现实的秩序。

商丘地区不仅认同阏伯的神圣权威,而且特别注重用火的规范,致力于合理用火以发展生产,最大程度减少火灾的发生。商丘火神台与中原其他地区的火神庙不同的是大殿两侧立有“四掌”火神,分别负责祭祀、掌火、授时、掌水事宜。“文武官员各两员,文官像居内,武官像居外,拱卫火神阏伯,体现出传统社会中文武分职而王权处于超然地位的政治格局。”[8]值得注意的是,在供桌上日常摆放的供品中有两瓶打开瓶盖的纯净水,这既是供品也代表注重消防,体现出现代商品经济文化与传统信仰的交汇,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到火神崇拜中包含着合理用火的仪规和民间朴素而实用的崇火与防火观念。

(三)广阔火文化圈中的文化认同

火神台庙会是在豫、鲁、苏、皖交界地区火文化圈覆盖下的共同庙会,以商丘为中心,豫、鲁、皖、苏四省交界地区都受到阏伯台火神信仰的影响,形成广阔的商丘火文化圈。山东曹县安才楼镇火神台祭祀、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村火神庙、河南登封县大金店镇火神庙、河南新乡市的“小冀背妆”造型艺术都与阏伯直接相关。山东曹县清道光九年(1829)《火神台重修碑记》:“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若火神之为功斯世也。”此外,河南周口,安徽亳州,山东的菏泽、济宁、聊城、临沂等地,都有农历正月初七拜火神的风俗,历经岁月形成区域性的庙会。

以商丘为中心的火文化圈包含了地理意义和文化意义两个方面。从地理意义分析上可以看到,距离较近使得阏伯台火文化的传播十分广泛,中原地区许多地方的庙宇建制、祭祀风俗和商丘非常类似,火神信仰已成为商丘的文化地标。从文化意义上分析,阏伯台火文化是商丘文化圈中的重要内容,人们世代延续的祭火习俗是对积极进取、革故鼎新的火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文化精神不仅表现在商丘及周边地区,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原文化的建构,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四)悠久祭祀习俗中的乡土情感

在汉族的火神祭祀传统中,火神包括燧人氏、炎帝、祝融、回禄、阏伯等。中原地区分布着祝融故里——河南新密,阏伯故墟——河南商丘,阏伯即是商丘地区所信仰的火神。对火神阏伯的祭祀从商代已开始,在两宋时期达到高峰并延续至今。周武王克殷商之后,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宋(今商丘),之后宋国保留了多年的宗庙祭祀,圣火并没有停止,不断地在提醒商族后代要做到慎终追远,不要忘记祖先,不要忘记商民族火文化的传承。

商丘取火、崇火、传火、爱火的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阏伯祭祀历经商代、周代、秦汉时期、唐五代时期、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代、清代、民国,一直延续至今。火神从普通的神祇受到帝王的礼遇,之后由专祀即国立庙祀逐渐散化为民间俗祀,一些村镇和大的都市一样立筑火神庙[9]。礼失而求诸野,如今的火神台庙会所代表的祭祀文化是北宋时期官方火神祭祀文化体系的重要遗存,反映了官方祭祀仪式在民间的一种传承。在历史进程中,正是文化记忆的传承强化了伦理结构,并且通过增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构成稳定的板块。中华民族有散而为家、集而为国的特点,在这种互动同构的关系中完成了家国情怀的绑定,通过对历史记忆的追溯来凝聚情感,整合文化,增进认同,固化伦理效应,最终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的步调一致。由此观之,商丘火神台庙会悠久的祭祀文化所蕴含的乡土情感依然具有时代价值。

(一)“朝台”仪式

《商丘县志》载:“正月初七为阏伯生日,旧时男女老少,朝台(阏伯台)进香,今人在初七前后到阏伯台赶物交会、看戏和民间舞蹈。”[10]在一年中有三次正式举行“朝台”仪式。第一次从农历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以正月初七火神的生日为正会,会期一个月。第二次是农历四月初四,意在铭记火神阏伯观星授时的伟大功绩而祭祀大火星,会期10天。第三次是农历六月二十三,相传是火神阏伯的忌日,会期10天。豫、鲁、苏、皖四省的信众会聚于此,由于火神阏伯居于高台之上,所以朝拜火神俗称为“朝台”。如今的朝台仪式主要分为个人、民间团体、景区组织三种形式,即民众个人前往、自由结合的朝台进香团和景区的文旅开发。这三种形式综合体现着传统的祭祀形式和韵味,包括烧香、供品、请愿、还愿、迎火神、各种民俗节目等。由于现在火神台由旅游景区来经营,景区负责日常运营和组织各种演出活动,致力于打造火文化与商文化的综合景观,同时积极宣传推广,丰富文化内涵和提高知名度。

这里以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期间个人朝台活动,来阐释火神台庙会的文化内涵。信众先进入火神台院内,点燃高香插入中间的香炉向高台致意,并在两侧的三足香炉内燃烧各种纸钱。供品主要有高香、鞭炮、酒水、香烛、纸钱、花馍、糕点、水果、肉食等,信众的真实拥有物对应火神的需求,火神阏伯以亲民爱民、惩恶扬善而受人崇敬,所以在供品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们从正门上41级台阶,这些台阶的设计为先低后高,寓意为步步登高。登台之后来到大殿前跪于蒲团上瞻仰神像并自报家门,讲明心愿、磕头三次,起身往功德箱里捐一些香火钱。随后,分别到昭明殿和相土殿参拜,然后去撞家庭吉祥钟和敲事业如意鼓。

上述仪式完毕后,人们会去到大殿后的古观星塔遗址并在台上绕一圈,寓意“朝台”的过程圆满和愿望顺利达成,从台上下来的时候走东禅门或西禅门,意思是不走回头路,下去的台阶越走越宽,寓意为“步步宽,步步顺”。在习俗演变的过程中逐步拓展了继续去玉皇宫、观音殿及月老宫等内容。这些宫殿建于阏伯台下,承担着一些具体职能,通常将各种祈愿都寄托于火神阏伯一身的习俗出现了分散,但阏伯仍然是整个信仰体系的核心。

(二)功能阐释

在如今“快流动、低情感”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信仰体系受到冲击,对生活秩序的反思不断引起人们新的思考。相较于现代理念,传统庙会所蕴含的民俗信仰凸显在各种仪式当中。就商丘火神信仰而言,虽然其表层的仪式随着文化变迁而改变,却始终保持着祭祖感恩的文化内涵,其文化意义在不断阐释和重构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展现出民间庙会民俗的强大生命力。火神台庙会文化的核心表达——“朝台”仪式,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1.在文化层面传承了祖先崇拜

人们在庙会活动中举行祖先崇拜的礼仪,强化信众群体同根同源的思想意识,人与人之间结成伦理的文化观照,使得以血亲纽带为联系的信众所持有的信仰既神圣又现实。庙会活动在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的长久性开展是一种对历史存在的认同和追溯。祖先崇拜的信仰体现是一种道德价值的象征,也是使这些价值作为一种稳定的民间传统永远存续下去的必要途径[11]。

信众的信仰活动呈现个体化状态,注重与火神的直接对话和“朝台”仪式的举行。仪式会创造出一个神圣空间,常常独立于具体环境,商丘火神信仰中的“朝台”仪式不仅有其内在的自洽逻辑,而且充满了原生态的活力。人们信仰行为的逻辑正是基于一种寻求护佑的现实性的心理需求,在一方庙宇中寻求彼岸世界的力量,以遥远的寄托达成现实生活中的心灵宁静。因此,火神台庙会文化的传承与播散,内化为民众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外显为跨区域性持久而稳定的祭祀习俗,最终实现祖先崇拜的文化要素在礼仪中被熏染、在礼仪中被教化、在礼仪中被传播。

2.在社会层面强化了道德判断

火是一种净化也是一种惩戒,警示和劝导人们以公正、和善、热情的态度来工作和生活,正直勇敢的人当具备烈火般的性格。火神庙内大殿两根柱子上书“举起天上刚正火,烧绝世间不良人”,可见火神信仰发挥着道德审判和社会教化的作用。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火神信仰所代表的崇德向善、热情刚毅的特质深深地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使得他们在信仰的代际传承中潜移默化地学会正直勇敢,自觉承担起家庭、社区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逐渐完成从对生活文化环境的准确认知到对整体社会生活的应对自如。

从整体来看,火神台庙会活动表现为朴素的民间信仰与商旅开发运营的互动,传统庙会所具备的“原始性、全民性和反规范性”[12]的特点,依然在发挥作用并决定着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方向。一方面,旅游公司为开发民俗旅游,在庙会节庆、节假日举行商业展演、饮食游艺,并且组织有序、花样繁多;
另一方面,各地信众自发聚集,在庙会节庆、请愿或还愿的活动中,稳定不变地举行传统祭祀,二者同时存在且融合渗透。人们既不忘原来又放眼未来,这正是人们积极进取、公正和善地对待社会生活的例证。

3.在心理层面汇聚了民族认同

火神台庙会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历史悠久和影响深远。如果向远古追溯,这种质朴的火崇拜几乎是“商民族”一切文化的总和,历经岁月的冲刷更显示出文化底蕴之深厚、精神魅力之迷人。庙会文化的核心是以祭祀火神阏伯来传达祭祖感恩的文化特质,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其代表了火崇拜的文化遗绪,彰显了殷商先民火崇拜的传统习俗,蕴含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热情刚毅的文化基因。

火文化所代表的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特质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浪潮中被渐渐稀释,然而一个民族的情感很多时候恰恰是以共同记忆的形式实现代际传承的。通过对历史文脉的梳理,不断强化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火神祭祀的形式传承的不仅是古老的民族记忆,更是一种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火德精神”。因此,火神台庙会的定期开展,“朝台”仪式的程式化举行,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和情感,要不断培育团结勇武的品质,激发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仪式的强化使得积极有益的民族精神既在仪式中彰显也在参与者身上传承。因此,在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商丘火神台庙会文化也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因为有对火的需求而形成信仰,薪火相传代表了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更深层次体现为民族的生命和灵魂,火这一符号即民族精神的抽象化。商丘火神台庙会文化以大量的信众、非组织化的形式、长期的祭祀、广阔的地域覆盖为特点,凝聚起稳定的文化共同体。

商丘火文化对地域文化有极大的带动意义,作为商丘的地标文化,有利于增强商丘的区域文化吸引力。在文化变迁中,要特别注意火文化的自身净化问题,在剔除迷信色彩的同时,将火文化的优秀成分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创新节庆表现形式和丰富火文化内涵,以特色的火文化传承与发展进一步丰富新时代的大众文化。万象更新之时,当人们再次走进熟悉的庙会剧场,这里依然有着热闹的人群,蕴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期盼,商丘火文化空间不仅逐步扩展而且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

猜你喜欢 商丘火神庙会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11期)2022-12-08火神之怒哈哈画报(2022年8期)2022-11-23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10期)2022-10-26商丘之旅儿童故事画报(2021年11期)2021-01-23让更多企业在商丘长得大、飞得高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新年智慧庙会少儿画王(7-10)(2020年2期)2020-09-13火神山医院快乐作文(1.2年级)(2020年4期)2020-09-10元宵节,逛庙会儿童绘本(2020年3期)2020-03-23火神颂歌海(2020年1期)2020-03-23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伙伴(2020年2期)2020-03-13

Tags: 商丘   人类学   变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