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新媒介环境下文化产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2023-02-07 10:35:14

高志宏 吴雨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52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成长成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1]在新媒体兴起的社会背景下,新媒介传播拓宽加快、新文化产品纷繁芜杂,为青少年获取更多知识、信息提供了更多通道,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本研究在深度把握文化产品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媒介环境下文化产品的新特点,以及给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带来的系列挑战,在此基础上调查、分析文化产品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并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以健康、科学的优秀文化产品强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在影响青少年成长的诸多因素中,价值观教育作为推动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教育形式,在促进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解析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既涉及普遍意义上的人性问题,也指向深层价值的时代性问题。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教育,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人文教化功能,承载了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精神追求,始终嵌入青少年思想价值塑造的实践全过程。

1.价值观教育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

青少年成长成才离不开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即要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在思想意识形态、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等方面开展有目的的引导和培育。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中肩负重要使命,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少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我国在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总结出来一套根植中国实际、立足中国需求的优秀经验,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在新媒介文化背景下,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给予其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

2.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富有时代内涵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教育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聚焦新发展阶段,更加强调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以及生态文明教育。从教育主体维度来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包括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两种形态。为了保证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当今社会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维教育的相互融合,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统一。青少年一代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攻坚力量,我们必须专注于青少年价值观培育工作,广泛发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使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树立正确、健康、科学的新时代价值观。

(二)文化产品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特别是市场的开放性日益增强,新媒体不断涌现,衍生出诸多新文化产品,部分产品的不良因素逐渐侵蚀到青少年思想价值建设领域,腐化青少年精神、扭曲青少年价值观,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习近平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

1.文化产品是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文化产品是借助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介,经过一定思维过程创作而成的具有主体性、思想性和价值导向性的观念形态,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抽象反映和具象表达。从文化产品的类型来看,主要可分为三种:一是公开出版的纸质、电子作品;
二是视觉或听觉艺术作品;
三是经创造性转化的传统文化作品。文化产品作为重要的宣传载体,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通俗化、日常化、大众化的表达,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优秀的文化产品集思想性、政治性和艺术性于一身,对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功能显著。文化产品的影响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于本质上都是以文“化”人的过程,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属于辩证统一关系。文化产品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概括地说,人是文化的主体,青少年是价值观教育的主体;
文化产品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教育的功能。“文化是思想的载体,人们是通过文化的交流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和教育的”“文化是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源”[5],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不能脱离文化的载体即文化产品而进行空泛说教。在新媒介兴盛的现代化市场条件下,文化产品已经全方位、全过程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

2.优秀文化产品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产品传承和发扬社会文化,在促进社会个体发展的同时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并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性让价值观教育有了依托,只有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置于文化视野中,才能实现文化与价值观教育的同质同构。文化产品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一是优秀的文化产品可以直接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操,有助于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追求真善美的行动自觉。二是优秀的文化产品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隐性渗透功能。价值观教育既可以是显性的理论灌输式乃至说教式的公开的课堂教育,也可以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隐性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获取信息渠道日益丰富的信息时代,隐性的价值观教育通过“心理暗示—选择—模仿—内化—外化”等一系列过程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6]换言之,优秀的文化产品能够让青少年在不知不觉、耳濡目染中吸收并内化,改变显性教育中的被动接受模式,其价值观教育意义会变得持久而深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优秀文化产品关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建构问题,其具有的隐性渗透功能,对青少年产生正向的积极效果。三是优秀的文化产品能够优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不是与社会割裂的活动,相反,会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会深深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文化产品在现代文化环境中成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从认知结构、价值塑造、审美情趣等方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念,引导并规范他们的国家意识形成。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在不同时代面对的媒介环境不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由网络、电脑、手机等新媒介形成的技术环境迅速实现了阅读、书写、运算和传播方式的重大改革,从而使人类教育在时间、空间和结果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特别是新媒介对文化产品呈现状态的改变,从承载内容到传播方式乃至最终的文化业态,都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一)文化产品的呈现依托新媒介环境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语境中的新媒介环境,是指以电脑、手机、互联网、云科技、在线学习等信息技术媒介和手段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等文化产品所构成的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行为具有影响力的外部条件。[7]新媒介环境与传统媒介环境相比,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不易控制性、实时交互性等特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3.0%;
其中,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7%。网民中,30岁以下的占比34.9%,全部青少年网民几乎都是数字化文化产品的用户,以QQ、微信等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在我国青少年中已经普及。[8]可见,新媒介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

(二)文化产品呈现内容过度开放

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化产品参与互动性更强,反精英化、草根性、开放性、虚拟性、分享性特点突出,对广大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9]在新媒介环境影响下,几乎人人都有话语权,使得媒体承载的信息会存在夸大其词、造谣生事的现象,以此来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比如,有些媒体营销号通过捏造、传播某些名人、明星谣言来博关注、走流量,真假难辨的信息内容会把青少年的关注点带偏。诸如此类错误的、虚假的甚至污秽的信息内容混在各种媒体之上,带来一定信息污染的同时,也混淆了青少年的是非观念,产生比较显著的消极影响。

在新媒介环境下文化产品的呈现内容愈加开放,甚至出现混浊化倾向。所谓文化内容的过度开放,是一种故意迎合与逢迎引导,使青少年沉浸其中进行欲望满足与流量消费的低俗文化。低质量的文化内容充满诱惑和廉价感,给整个文化生态都带来一种降格感,破坏着整个新媒介文化生态。如文化段子里充满污言秽语,“污段子”成为流行语,“污视频”成为热追捧,“污图片”做成表情包成为消遣,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青少年低级趣味加浅层需求的文化狂欢,甚至会践踏公序良俗的红线,侵扰青少年阶段的道德观念与科学价值形成。

(三)文化产品传播方式随意性强

新媒介环境影响到价值观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且一切同青少年发生关联的新媒介环境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作用于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新媒介环境会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反之亦然。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以及文化信息的传播,都容易被“垄断”和控制并贴上权威标签,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不具备解释和处理能力以及权限。换言之,传统媒介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主从地位非常明显,教育效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巨大。新媒介环境下,青少年获取的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搜索能力、阅读能力、获取能力、解释能力、处理能力都大大提高,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参与性更强,这一特点促使青少年会倾向于新媒介环境中的价值观念,模仿、顺从、认同媒介提供的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结构。因此,在新媒介背景下,传统媒体权威影响力大大减弱,文化产品的受众包括青少年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乃至质疑和批评。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西方价值观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渗透,加之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阶段,新媒介环境下文化产品良莠不齐,使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更加复杂。

(四)文化产品衍生形态引发沉迷

在新媒介环境下,青少年群体思想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主要体现在追求人格独立性、价值观多元化、民主意识增强、消费主义观念兴起、崇尚个性化。就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而言,崇高理想观念淡化、成功观世俗化、审美观低俗化倾向明显。如今,快餐文化流行,严肃的传统文化产品受到冷落,浅薄通俗的文化产品广为流行,各类搞笑恶搞文化产品大行其道。[10]青少年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力群体,获取文化产品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方便快捷,但由于其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很强,自制力较弱,极易受到不良文化产品的消极影响,容易沉迷其中,影响身心健康。譬如,日益泛滥的暴力文化产品和色情文化产品已经成为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重要因素;
普遍存在的低俗媚俗、不健康的文化产品大大降低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也扭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的贫瘠导致青少年审美情趣低端化;
大行其道的网络游戏产品由于缺乏防沉迷机制,贻误了不少青少年的学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这种比较强劲的文化吸引力,使得良莠不分的文化产品更有机会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认知、价值评价,弱化青少年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为了解文化产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搜集、分析相关数据。本次调研共发放9 570份问卷,包括,网络问卷6 570份,线下问卷3 000份。调查对象涵盖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从学历构成来看,高中及以下占比38.56%,大专占比7.11%,大学本科占比33.96%,硕士及以上占比20.37%。这些受访对象对于新媒介环境下文化产品的影响度感知不同、体验不同,但从不良影响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集中在主客观层面。

(一)文化产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从调研来看,移动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接触文化产品最主要的方式(占比92.47%),其他方式依次是电视、报刊书籍、广播和其他。被调查者所感知到的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产品的影响各不相同。从文化产品的种类来分,被调查者认为,文化娱乐类(如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占比75.41%;
第二是网络游戏类(如魔兽争霸),占到66.05%;
第三是交友互动类(如微博、抖音),占62.90%;
其余影响相对较小的类别分别是知识科普类(如时事新闻)、放松休闲类(如选秀节目)、体育运动类(如体育转播),各占46.93%、44.67%、37.32%。可见,影视、网游和交友是青少年比较热衷的新媒介文化产品,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如果这些产品被无良信息、低俗场景充斥,那么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基于产生影响的种类,当前新媒介文化产品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部分人认为,新媒介文化产品可以帮助青少年增长见识、增强胆识,让他们更加敢于去表现自己,这类占到31%。也有部分人持反向观点,他们认为,新媒介文化产品会让青少年受到不良文化产品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价值观的扭曲,占到29%。此外,也有22%的人认为,新媒介文化产品让青少年花费了太多时间,以至于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的学习生活。综合来看,在被访者的观念中,新媒介文化产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消极层面大于积极层面,且比较集中于担心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问题。

(二)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原因分析

从调研数据来看,不良文化产品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缺乏辨别能力(占比79.60%)、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占比73.95%)、家庭教育的缺失(占比48.22%)、政府监管不到位(占比42.05%)、校园管理不严格(占比21.44%)等。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青少年自身因素,该年龄段最容易被外界刺激影响。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关键期,心智尚未健全,思想观念不成熟,求知欲、好奇心较强但自制力弱,理性判断和辩证分析能力不足,在文化产品的甄别方面,青少年知识储备较少,缺乏筛选经验。诸如此类年龄特点使得青少年容易受诱惑,不能正确分辨真假美丑,往往会选一些“外衣型”文化产品。身处新媒介极度发达的环境下,青少年获取“流行”文化的方式和渠道变得愈加广泛,也比较热衷追捧“流行”文化。正如调研数据显示,他们接触不良文化产品的主要原因在于:追求刺激和新鲜感(占比81.17%)、缺乏判断能力(占比71.86%)、猎奇心理(占比70.29%)、被动接受(占比27.41%)。

二是文化产品因素,从内容到传播愈加“流量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文化产品创作者放弃了文化产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忽视了其所应当承担的社会使命,为了谋取巨额的经济利益而一味地追求新特奇,甚至包含暴力、色情、颓废、低俗、恶搞等内容,以满足青少年的猎奇心理,导致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都误入歧途。[11]基于调研数据来看,受访者认为青少年身边的文化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类型上低俗、媚俗(占70.13%),其次是防止沉迷机制缺失(占69.21%),再次是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占65.98%)与暴力色情泛滥(占62.73%),这些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一定的阻力。

三是社会环境因素,外部空间信息挤压愈演愈烈。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文化多元趋势日益明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思潮暗流涌动,正统的文化思想面临各种黑色、黄色、灰色文化信息的侵扰,理想缺失、道德滑坡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同时,单向度的传统学校价值观教育由于教育方式不科学、教育内容空洞化、教育过程封闭性、教育缺乏真情实感,很难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和共鸣,教育实效式微。[12]家庭价值观教育也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下于普遍的社会焦虑中逐渐失效。这样的情况为那些注重噱头和追求轰动效应的文化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对处于矛盾和迷茫期的青少年在教育塑造方面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是国家制度因素,对文化产品监管不力。近年来,我国虽有《网络安全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但还存在着监管主体不够明确、监管措施不够细化、监管力度不够到位等问题,尤其是缺乏专门性的针对性强的可操作的青少年文化产品监管制度,譬如,社会普遍关注、学界长期呼吁的文化产品分级制度。我国对于文化产品的尺度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且相关立法的立法层级较低,未起到较高的规范作用。文化产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涉及工商、广电、教育等部门的监管,但是涉及管理交叉就会存在监管空白和责任不明,如此一来,包含不健康内容的文化产品有可能会流入市场,侵害青少年的思想。在开放的虚拟的新媒介环境下,青少年文化产品的监管更加困难。[13]

青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素质、价值观念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成长成才。为了进一步在新媒介环境下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应充分挖掘、开发并运用文化产品资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优质的文化产品来推进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

(一)学校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文化产品作为最基本的文化形态,也是最常见的文化载体,承担着传播思想文化、建设意识形态、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功能。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文化产品,无论是主旋律文化作品,还是商业文化作品,抑或是艺术作品,本身都必然包含一定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会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审美观念和价值选择。宣扬主流价值观是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输出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学校要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助力于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向的价值偏好的养成。

优质文化产品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优秀文化产品的创造。学校教育应积极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到文化产品的开发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产品的内涵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产品对真善美的宣扬功能,并通过文化产品艺术的感染力,表达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好地塑造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智慧、促进他们的成长。此外,还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14]双维互动,全方位保障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质量。

(二)教师将价值观教育贯穿言传身教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的时代最强音,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是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重要思想引领[15],能够弥补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信仰真空和精神空虚。对于青少年而言,教师应把价值观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去抓,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育人作用。在新媒体时代,教师要善于挖掘新媒介文化产品的多种功能,包括价值承载和延伸功能、娱乐和审美功能、教育和宣传功能、引导和规范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文化产品在实现正确价值观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教师也要在课上、课下,乃至于每一个与青少年学生接触的机会,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在传播自身教育思想的同时,充分利用优质文化产品、文化平台向学生进行推介,传播科学价值观内容体系、传递理想信念、传承文化观念、拓展精神内涵。也可以通过特定的形象塑造、叙事方式将价值观教育蕴含到言传身教当中,全方位引导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规范青少年的行为方式。

(三)家庭以良好的家风规范青少年价值观念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培育和践行青少年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的重要场所和基本阵地。良好的家风及其传承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认知、认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家风的传承能够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家风家训是家庭文化的集中表达,家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独特的。家风家训培育的完成形态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真正实现。

家风家训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践行,也要充分重视对新媒介文化产品的依托,因为文化产品本身就具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价值载体功能,甚至可以说文化产品作为媒介“就是意识形态”[16]。青少年文化产品中既可能包含积极进步的成分又可能含有消极糟粕的东西,家长应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其做好分辨,监督他们对文化产品的使用,规范他们对新媒介文化的认知,养成良好的价值判断习惯,助力于价值观的全方位养成。

(四)政府强化市场监管以营造良好文化生态

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可能相互统一,也可能相互矛盾。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也有可能造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分离乃至倒挂。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文化产品生产者为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弃社会效益于不顾。正如萨缪尔森(Samuelson)所言,各个生产者和销售者“只要能在竞争的市场蒙混过去,便会把沙子掺进食糖里去”[17]。市场失灵在文化产品领域的主要体现在资本以逐利为目的,文化产品有可能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公益性文化产品不足。仅仅靠市场自身的机制难以克服其缺陷,需要外部之手即国家力量来弥补市场不足。因此,要加大对青少年文化产品的监管力度,力求实现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政府在青少年文化产品领域的作用,除了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即建立健全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文化产品管理机制,以及培育文化市场即引导青少年文化产品消费之外,最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加强青少年文化产品市场的管理,让健康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首先,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一方面,从审查许可到违规追责,严格规范文化产品市场,从源头上打击和消除缺乏教育意义、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文化产品,杜绝低劣的青少年文化产品流入市场,严防不良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侵扰;
另一方面,出台扶持公益性文化产品政策即增加优秀的公益性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给予优秀青少年文化产品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大力支持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身心健康的优秀文化产品的创造与发行。其次,尊重市场规律,完善青少年文化产品创作许可制度。通过文化作品创作者资格的审查、文化作品内容的审核以及文化作品评判体制的革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文化产品创作之中。最后,构建青少年文化产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媒介环境下青少年文化产品的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青少年文化产品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引导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艺术欣赏价值、文化创造价值等方面系统全面、切实可行地评价文化产品,以引导青少年文化产品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总之,价值观是引领青少年学生人生航向的“定盘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社会基础,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保持民族独立性的重要支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是新媒介文化市场的重大政治任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产品的内涵提升,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青少年的自觉追求。

猜你喜欢 媒介价值观青少年 我的价值观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4期)2022-04-28青少年发明家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年7期)2021-10-13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小学生作文辅导(2021年13期)2021-05-08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书,最优雅的媒介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知名企业的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6年6期)2016-05-14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Tags: 媒介   价值观   青少年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