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虚化问题及其破解*

2023-02-07 11:15:12

张相苏 常 青 张 晗 吴琪俊 欧凤荣 刘彩刚 赵玉虹

医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当下创新型国家建设及健康中国战略下,医疗行业需要引入更多先进的优势技术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务人员,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学人才,为适应医学发展需求,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医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正是在于培养既掌握现有知识,又能探索新的医学领域、新的诊疗方法的新型医学人才[1]。

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和体系,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美国,“暑期研究计划”是最具代表性的针对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官方体系。学生实施课题,并被要求参加暑期科研研讨会、上交结题报告、在暑期研究峰会进行口头汇报等。通过一系列科研能力训练,美国医学院校的学生对科研的认识更加深刻,具备科研的基本技能及创新能力[1]。德国高校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传承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优良传统,使用成熟的大学和企业“双元”模式,加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推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2]。英国高校则采用开展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实行“导师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和国际化等方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3]。

在我国,各高校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如以各种模式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基于专业特点和学校课程资源建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4-5],但仍存在以比赛代替系统教学、形式多于内容、口号多于行动、目标与措施不匹配甚至脱节等问题,培养虚化现象广泛。具体则体现为创新能力培养阶段性目标不明确,针对性课程缺乏,课程内容前沿性不足[6],教学方法单一,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脱节,高质量创新平台不足[7]等。

为破解上述问题,本研究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构建实施了“三阶四维递进”模式,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孙宝志[8]提出医学教育7 个方面的规律和特点,指出医学教育是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是一种终身教育,其实践性、合作性较强,周期性较长,并且作为一种精英教育,质量要求更高。孙宝志等[9]还提出了医学人才成长7大规律,即“珍爱生命,立德树人”“螺旋上升,阶梯发展”“医教协同,胜任力导向”“早期临床,职业认同”“导师引路,师承效应”“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践改进,终身学习”。

这些规律为笔者构建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供了根本遵循。本研究构建的“三阶四维递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包括贯通低年级—高年级—住培/专硕三阶段的里程碑式人才创新培养目标和四维度协同培养体系(见图1),四维即:一维,创新“医+X”课程群体系;
二维,“探究参与式”学习方法体系;
三维,“医教研产”一体化创新资源平台;
四维,“共同体”导师创新团队体系。四个维度均贯通医学生在校教育的每一阶段,螺旋递进实施。

图1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1 确立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与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将教育总体目标分类成不同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每个领域由低到高的一系列目标序列,从而形成具体的分级教育目标[10]。依据此经典理论,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应首先明确创新能力素质所应包含的要素。依据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11]提出的经典胜任力冰山模型,创新能力应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包含多元要素。国内多个学者研究指出创新素质一般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行为等[12-14]。本研究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和创新行为作为教育目标分类要素。依据布鲁姆认知领域分类法,将创新能力各要素的认知水平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参考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里程碑胜任力评价体系标准[15],确定不同能力要素在不同培养阶段所应展现的具体内容及水平,从而形成培养目标。本研究最终确定了低年级(大学一年级至二年级)—高年级(大学三年级至大学五年级)—住培/专硕三个连续、统一的培养阶段中,医学生所应展现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和创新行为内容及各要素应达到的水平层次,形成了三阶递进的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1.2 建立“医+X”创新课程群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影响到人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16-17]。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符合人的学习认知规律。美国教育学家Miller[18]提出经典的Miller 金字塔模型,描述了学习认知过程呈现“知识—能力—表现—行动”的规律。遵循该理论,本研究在原有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课程模块。

创新课程模块包含创新意识思维课程群、创新技能培养课程群和创新实践转化课程群。一年级到二年级开设包含医学科研方法概论、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与实践等创新意识思维课程群,与人文课程同时教学,协同提升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思维;
三年级到五年级开设包含精准医学等“医+X”交叉学科课程的创新技能培养课程群,在临床实习中开展创新训练,使学生具备“数据—智能—转化”所需的创新实践技能;
住培/专硕阶段开设创新转化实践课程群,鼓励研究生基于临床实践教学平台设立创新项目,开展“研产一体化”创新研究。三个课程群贯穿医学生在校教育全程,实现创新思维的早期培育,到创新技能的稳步提升,再到创新实践能力的巩固强化。

新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注意设立开放性实验课程,课程内容设计注重引入前沿性知识,有机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体现生命与信息科技融合的医学创新要素,这符合新医科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1.3 建立“探究参与式”学习方法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19]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 · 罗杰斯提出,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强调学习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20]。医学教育是终身学习的过程,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21],更利于能力目标的达成。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包括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情景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如何选择适宜医学教育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十分重要。本研究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情况,不同课程特点等要素来选择学习方法,形成了“交互式—发现式—探究参与式”的递进式教学新形态。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交互式学习、设计开放式实验课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当基础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在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中开展PBL、翻转课堂等交互式学习;
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环节,学生见到真实病人问题,教师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实施“床旁教学”[9],联合利用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电子学档(electronic portfolio)、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等方法,开展沉浸式学习和实践体验;
住培/专硕阶段,通过“项目制”,在课题研究、参加创新大赛等探究参与式学习中,引导学生创新解决临床问题。

1.4 搭建“医教研产”一体化创新资源平台

遵循协同育人理念[22],本研究积极联合研究机构、大学及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建医教研一体、产教融合的创新资源平台体系。依托多平台融合开展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人才成长规律。一是自主开发了实践教学平台,建成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解剖学和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等在线学习平台和临床技能训练教学平台,支持学生自主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二是与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建“智能+医学大数据”等虚拟教研室,开展多学科联合教学及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反哺科研。三是与大数据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重大慢病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智能诊疗生态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药物研发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建医学创新研究与转化实践平台、协同创新中心等,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培育。四是建立了学科竞赛平台,组织医学生参加数学建模、互联网+、生命科学及挑战杯等竞赛,以赛促培。

1.5 建立“共同体”导师创新团队体系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参与者、帮助者和促进者[21],在主动构建知识过程中,学习者间形成了交互式学习的载体—学习共同体。王莹等[23]提出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及全面发展。林崇德等[24]也指出“在进入特定专业领域,大学本科阶段的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近些年,部分高校尝试在本科阶段实施导师制,众多学者也在实施本科院校导师制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25-26],导师制和师生学习共同体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认可。本研究尝试在医学生本、硕教育阶段建立“学业导师—实践导师—双导师”的全程递进式“师生学习共同体”体系。低年级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学业导师,学生在导师的引领下早期接触临床,了解科学研究;
高年级临床实践阶段,学业导师发挥实践导师作用,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尝试基于临床实践设计创新创业项目;
住培/专硕阶段实行临床实践导师和科研导师的双导师制,在多学科创新导师团队指导下,开展临床实践研究。通过在学习共同体中密切的互动,师生产生情感与思维共鸣,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热情,激发创新意识,进而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也促进了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2.1 有效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2017 年开始,培养模式应用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通过5 年多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多部门协同,多“课堂”教学,贯穿本硕全程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程、活动和项目的综合培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更多学生在学习中愿意进行创新实践、参与到科研活动和创新项目中,实验教学平台利用率明显增加,科研项目学生参与比例增加,学生参与创新竞赛项目数量增多、质量提升。近几年,学生获全国“互联网+”大赛金奖、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一等奖等奖励,师生协同申请专利十余项。

2.2 教师团队能力水平提升

培养、锻炼了一支具有科研思维与实践经验的创新教学团队。多名教师获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荣誉,在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等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在Academic Medicine等医学教育顶级期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50 余篇;
《生物医学文献与网络资源》《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分别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学习平台被多所院校观摩使用;
出版专著7 部,规划教材4 部,其中《医学文献检索》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
教师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形成教学反哺科研的新形态。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适应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需求。研究构建的“三阶四维递进”培养模式,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模式以三阶段里程碑式能力培养目标与标准为核心,递进式课程群体系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递进式教学形态为手段,“医教研产”一体化创新资源平台体系及“共同体”导师创新团队体系为保障,将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落实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取得了切实的培养效果。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生导师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22年3期)2022-10-12《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22年2期)2022-10-12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无机材料学报(2022年8期)2022-09-29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22年16期)2022-07-22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皮肤病与性病(2021年3期)2021-07-30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21年22期)2021-04-25PDCA循环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分析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8期)2021-01-14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复旦学报(医学版)(2020年3期)2020-06-18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V eraW an g疯狂英语·新读写(2018年2期)2018-09-07

Tags: 创新能力   培养   破解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