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高校美育和德育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②

2023-02-07 19:20:07

周 芸①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乎建设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着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提出,是教育真正实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重要理念。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人本质的力量和本质关系的综合发展。美育和德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作用。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①《美育与人生———蔡元培美学文选》,山东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156页。广义的德育的概念相对于美育而言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美育是审美教育,发挥的是感召力。德育是道德教育,强调的是约束力。纵观中国历史发展,德育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大学术影响与实践影响的德育模式,德育工作也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进行调整和适应。就当前来说,高校德育工作相对基础较好,有着很多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但也存在教育内容灌输式、单一化、教育方式简单化、形式化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呈现出逐步提高的态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②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然而,相对于德育而言,美育仍然没有发挥出更广泛的积极作用,还有很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空间。近年来,美育工作虽在结构布局上不断优化,课程建设上稳步推进,活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但仍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青年大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还存在着认识不全面不深入,规律把握不准确不到位,发展不均衡不充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当前,美育和德育在研究和实践领域独立存在,而将美育和德育融合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还不够多,其研究重心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也有所脱节。因此,高校应当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研究为支撑,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积极探索德育和美育的有机融合、和谐统一的实践路径,才能更好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美育和德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两者融合的生成逻辑和内在联系,有助于更好地达到育人效果,实现育人目标。

第一,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美育与德育两者在教育目标上是相一致的。早在1912年《教育宗旨令》首次对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强调“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德”。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中把美育与德、智、体并为四育。1999年,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德、智、体、美并而列之。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纵观这些年我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和中央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来看,美育与德育工作正越来越受到重视。美育和德育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价值观养成,促进学生全面成才成长和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培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个人发展追求的生命境界,又是学校教育所致力的方向。

第二,价值标准具有同构性。无论是美育还是德育都要遵循社会基本规律和道德准则,统一于“真善美”的社会标准之中。从教育内容和功能性来说,德育侧重于政治教育、行为规范、道德养成、价值观培养,而美育侧重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以及人格的塑造。从教育方法和载体来看,德育主要依靠理性思维,重在“以理服人”,而美育依靠感性思维,重在“以美感人”。美育和德育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但两者的价值标准具有同构性,在实现人格的完善和素养的提升的方向体系上保持一致。

第三,实现方式具有渗透性。以美养德,寓德于美。美育和德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学生培养教育过程中缺一不可。美育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温润人的心灵,树立美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德育实效性的发挥、德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呈现都离不开与美育的有机结合。两者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的逻辑关系。

因此,美育和德育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激发其内生动力,而且可以通过浸润式、体验式、分享式教育,充分发挥影响力和感染力,逐步形成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美育德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心灵和思想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就谈到,“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
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①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刊载新华网,http://青年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当前,“00后”大学生具有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主观意识强、获取信息渠道广泛、生活阅历和经验不足等鲜明的特征。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当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美育和德育的有机融合必须要立足青年大学生的需求,适应“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真正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启发,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然而,在现实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对美育和德育的误读,也会使得两者的融合过程存在现实困境。

第一,重德育轻美育,认知上存在狭隘化、简单化倾向。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往往对美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德育,把美育简单地等同于艺术教育,存在把美育的概念狭隘化的倾向。认为只要把美育与德育相关内容做简单的加减和结合,在德育教育中开设点艺术审美课程,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比赛,就是德育和美育的融合。对美育和德育融合认知的狭隘化、简单化,就会产生育人目标和功能定位上的偏差,过多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而忽略了美育和德育融合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第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中存在载体化、工具化倾向。席勒认为,美育的意义在于恢复人性本身的完整和自由,而不会直接有助于道德。美育和德育都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并不是隶属和依附的关系。在学界研究中,一些学者有将美育和德育的融合机制做深入研究。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存在与理论研究脱节的情况,在操作和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将美育作为促进德育的载体和辅助工具。把美育载体化、工具化对待,就会使美育和德育所蕴含的教化意义的发挥受到限制,也使得协同育人的作用发挥效果不明显。

第三,协同创新不够,管理上存在独立化、单一化倾向。“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目前高校美育和德育管理主体相对独立。德育工作一般由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负责,管理体系较为清晰和完善,具备一定量师资队伍。美育工作一般为学校艺术中心或艺术专业教学科研机构,但缺乏一定的管理目标和评价考核标准,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当前高校美育和德育工作,往往是各司其职、各就其位,而在机制上缺乏统筹协调的部门和负责人,缺乏有效的协同创新,管理上的相对独立化和单一化,也势必造成学校在德育和美育有效融合不能真正贯彻落实。

高校美育和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校要实现育人目标,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发挥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效果,应当从环境、文化、机制等三个不同维度,探索高校美育和德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第一,环境路径。人类创造了环境,环境改变了人类。环境因素在教育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革和发展,势必会对美育和德育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传统美育和德育工作的方式、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价值冲突和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使得一些大学生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而相对发展滞后的校园自然环境也成为了不能顺应时代发展而需要亟待改进的因素。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将校园物理空间环境与网络虚拟空间环境深度融合,依托当前人工智能、“互联网+”、多媒体等先进信息科学技术优势,通过新媒体和网络微平台,在无形的虚拟网络空间中,融入美育和德育的元素,依托有形的校园物理环境的展示,营造美丽校园与和谐融合的氛围,从而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通过环境的影响,将学生外在的情境体验上升为内在的认知感受,达到心理上的共情和思想上的共识,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提升审美能力,实现道德养成和价值引领,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第二,文化路径。人类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进步形成了以大多数人品味为基础的大众文化。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和多元化文化思潮也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大众文化、西方文化、“亚文化”等多元文化形式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培养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点任务。有效的做法就是要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和形式,充分发挥美育和德育教育中文化教化的功能,进一步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一是以红色文化为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通过文化浸润的方式,将教育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活泼化,真正让青年大学生入脑、入耳、入心。“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我们党和国家、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四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结合当前“四史”学习教育,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教育中。通过学习“四史”,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从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勇气、智慧和力量,以视频微党课、情景党课互动、观看红色电影、传唱红歌、红色地图寻访等多个维度和形式进行研学实践,将“四史”学习教育内容悟深悟透,从而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改革开放成就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二是通过仪式文化教育,营造文化场域空间,提升学生使命和责任意识。借助一些如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国庆校庆、开学毕业典礼、重大政治事件等特定时间节点,运用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身体力行、感同身受,更好地将教育内涵渗透其中,通过文化认同,实现精神认同、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从而使青年大学生形成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惯习,不断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制度路径。根据当前新时代学生的群体特征和高校美育德育融合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应逐步形成可操作、易接受的融合制度和体系。一是建设大中小一体化美育德育协同发展机制。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意见》和202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中对于大中小学一体化美育体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实现美育和德育有效融合,做好大中小学美育和德育工作一体化的衔接是关键所在。高校要靠前一步,积极探索建立大中小衔接的美育和课程有效整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构建个人成长基本信息互通共享的大中小学生信息一体化大数据平台等,更好地促进大中小美育德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衔接。二是建立美育德育师资队伍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加强师资培养双向岗位挂职的培养协同,开展定期化的师资专题沙龙交流的互动,跨学科领域美育德育实践机制等,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将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美育和德育的优势互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从而提高育人整体效果。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德育要在“善”处留白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中国德育》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论公民美育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7期)2021-10-20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

Tags: 美育   德育   路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