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什么是一流大学的“一流管理”境界①

2023-02-08 17:40:08

程斯辉,刘宇佳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自国务院2015 年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一流大学建设正式进入高等教育政策话语体系,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任务。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等职能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性活动。大学管理支撑着大学教学、科研等核心活动,对大学的运行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与保障作用。2018 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一流管理”,这已成为共识。但什么是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一流管理”境界?尽管近年来学界有不少探索,但目前还未有鲜明的回答。本研究试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角度,用中国话语体系来阐述“一流管理”境界的内涵,探寻实现“一流管理”境界的路径。这既是丰富一流大学之“一流管理”理论思考的有益尝试,也有助于推动我国一流大学建设。

作为典型的政策诱发型研究,一流大学建设成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 年4 月底,以“一流大学”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 标准数据总库)共检索到3 905 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在探讨一流大学管理的研究成果中,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管理”已成为学界共识。

(一)“一流管理”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实践经验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来看,“一流管理”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组成要素,是世界一流大学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积累。世界银行高等教育主管贾米尔·萨尔米(Jamil Salmi)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挑战》中提出,人才、资源与管理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三大要素。[2]韩立文等概括了世界一流大学应具备的十二方面的基准要素,其中就包括有效的管理。[3]周光礼认为完善的管理架构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质,有效的管理体制是一流大学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4]商筱辉等从制度层面归纳,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一流的大学管理。[5]程安宁也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流的大学管理方式。[6]

具体到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管理”实践,其共同点包括以完善的管理制度推动学校发展,以高效的管理服务、充沛的人文关怀实现师生共同进步。以学校管理制度为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治理结构由加州大学董事会、校长及其行政部门和学术评议会三部分组成。董事会从宏观上把握学校发展方向;
校长及其行政团队作为执行官员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并协调校务工作;
学术方面的事务则交由学术评议会处理,以确保大学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使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学校另设各种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事务,各委员会有健全的组织章程及议事程序,人员构成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参与,充分体现出学校管理的民主与规范。[7]以学生事务管理为例,斯坦福大学学生事务部门是由教员、行政人员、学生父母、校友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组成的有机群体。秉承着教育、服务、学习的理念,学生事务部门以向学生提供服务和项目支持学校的学术为使命。[8]密歇根大学学生事务工作的口号是:我们帮助学生把密歇根大学变成自己的家园。密歇根大学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尊重学生自主权,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重视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注重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在多元的校园生活中获得全面发展。[9]

(二)“一流管理”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迫切需要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一流管理”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引擎,是建设一流大学必须破解的难题。刘虎等认为“一流管理”是“双一流”建设的调节阀、智囊团和加速器,管理工作作为“双一流”建设中的一个全局性要素对其他要素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管理水平越高则整个系统工程实施效果越好。[10]别敦荣认为在经费投入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管理改革可能是“双一流”建设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世界一流大学有自然生成和跨越发展两种模式,我国要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向那些跨越式发展的大学学习,通过大学管理的变革实现跨越式突破。[11]郑波认为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配套的教育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作为引导、保障和支撑,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目前已经显露出明显缺陷。在新时期推进“双一流”建设迫切需要管理创新,构建有利于大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12]李斌琴从地方高校管理体制阻碍学校发展的角度提出“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管理转变的必要性。[13]

相较普通高校,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对“一流管理”的需要更为迫切,不仅是由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身规模更庞大、结构更复杂、目标更高远,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还承载了更多的办学任务与更高的社会期待。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屡次提及学校管理对于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作用。管理统筹全局,对学校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流大学建设必然伴随“一流管理”,以“一流管理”助推一流大学建设是我国一流建设高校实现发展突围的必要之举。

(三)一流的管理者队伍是“一流管理”的核心要素

既然“一流管理”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那什么是一流大学的“一流管理”,对此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王英杰从大学基本性质和大学工作特点出发,提出一流大学的“一流管理”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管理。[14]别敦荣总结中外成功大学的经验,认为战略管理是一流大学实现快速发展,异军突起的根本路径,因而“一流管理”需要实施战略管理。[15]程安宁认为一流大学的“一流管理”是一种标杆管理,我国创建一流大学的外部环境为实施标杆管理提供了“土壤”,国外高校标杆管理的实践佐证了高校发展中应用标杆管理的可行性。[16]李斌琴提出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德性[17],还有学者认为一流大学的一流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

从学者们对“一流管理”的讨论中可见,一流大学之“一流管理”具有重视文化、重视标准、重视愿景、重视规划、重视战略、重视准备、重视人才、重视创新、重视变化、重视未来等特征。一流大学的“一流管理”虽没有固定模式,但最关键的是一流大学之“一流管理”要有一流的校长、一流的管理者队伍、一流的治理模式与一流的服务意识。其中,一流的校长与一流的管理者队伍是一流大学之“一流管理”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建成一流大学之“一流管理”的基本前提。建设好一所大学,特别是建设好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要有懂得并能运用一流大学建设规律的校长。大学要在现代社会的多种挑战面前取得成功和进步,最关键的一环就在于校长能发挥卓越的领导作用。[18]一流大学之“一流管理”需要一流的管理者队伍,管理者队伍是高校管理主体。詹姆斯·杜德斯达(James J.Duderstadt)在《21 世纪的大学》中指出,大学员工的素质在决定大学的质量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大学需要具备较高能力的员工来管理……要聚焦大学员工,提升大学员工,激活大学员工。[19]一流的治理模式是一流大学之“一流管理”的必要条件。一流大学的“一流管理”需要借助一流的治理模式来实现,一流的治理模式是一流大学达成“一流管理”境界的制度遵循与机制保障。一流的服务意识是一流大学之“一流管理”的重要追求。学校管理本质上属于人与人交往的实践活动,要实现一流大学的“一流管理”,必须要有一流的服务意识。因此,可以说一流大学的“一流管理”就是依靠一流的校长与一流的管理者队伍,借助一流的治理模式,以一流的服务意识提升学校管理效能与公共服务品质的活动,其中一流的管理者队伍是“一流管理”的核心要素。

“一流”常形容第一等,如一流的产品、一流的人品、一流的技术;
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学校管理境界是学校管理效能与公共服务品质所实现的程度。什么是一流大学之“一流管理”的理想境界?基于以顾客满意为中心,致力于改善顾客体验的顾客满意理论,从管理就是为被管理者服务、满足被管理者合理需要的本质要求看,或者从被管理者是顾客的视角看,我们认为,在大学管理中,作为被管理者的教师、学生等在被管理过程中或在办事过程中感受到高速办理、高效办理并使他们觉得高兴愉快、受到高尚人格感染的管理便是一流管理,即“高速、高效、高兴、高尚”是一流大学之“一流管理”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一流”境界的管理应具有反应力、执行力、服务力与教育力。

(一)高速是一流大学“一流管理”之反应力的要求

高速,即马上办,针对的是管理中的反复研究、反复商量、推诿扯皮现象,是对一流大学“一流管理”之反应力的要求。反应力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的预见力与应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反应力要求管理者拥有一定的问题预见力和对问题的反应速度,当问题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时,管理者需要立即启动问题触发机制,在问题真正形成或不良影响蔓延之前及时遏制;
如果问题已经形成,管理者就需要对问题及时解决。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快速反应能够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为被管理者提供便利。

(二)高效是一流大学“一流管理”之执行力的要求

高效,指办事效能高、效率高、有结果。针对的是管理中的反复跑、办成慢、难办成现象,是对一流大学“一流管理”之执行力的要求。执行力是管理者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能力与程度。执行力要求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对于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拖延,在最短时间内处理相关事宜,即使事情没能办成,也能很快获得结果,知晓原因。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对管理双方而言都有益,特别是对被管理者而言,事情被高效地办理能实现基本预期,节省时间与精力,提升对学校管理的满意度。

(三)高兴是一流大学“一流管理”之服务力的要求

高兴,即快乐办,意味着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能在办事过程中有快乐愉悦的体验。针对的是管理者态度差、脸难看,让被管理者感觉难受的状况,蕴含着对一流大学“一流管理”之服务力的要求。服务力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展现出的服务意识与服务状态,是吸引顾客的关键能力。服务力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平等对待被管理者,化管理为服务,在友善的氛围中与被管理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在管理服务中使管理双方达到高兴的境界,说明管理双方对管理过程都有较为积极的体验,且管理双方形成了良好的情感连接。

(四)高尚是一流大学“一流管理”之教育力的要求

高尚,即管理过程体现了管理者诚实、公正、廉洁、责任等职业伦理,办事过程成为一种有德性、有情操、有意义的活动。针对的是管理过程中存在说谎、欺骗、愚弄甚至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违德、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的问题,蕴含着对一流大学“一流管理”之教育力的要求。教育力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因自己的无私、公正、负责行为与尊重、平等、热情的态度以及廉洁、奉献的精神为被管理者乃至社会树立了典范而具有的影响力与感召力。管理过程成为一种高尚行为,就能实现对社会的正确价值引领,被管理者就能在办事过程中受教育、有信心,管理就发挥了育人功能,起到了激励作用。

总之,高速与高效主要体现在对学校管理效能的要求上,高兴主要体现在对学校公共服务品质的要求上,高尚则主要体现在对学校管理的伦理道德规范要求上。一流大学之“一流管理”的高速、高效、高兴、高尚是一个整体,其中某一方面的缺失,都不是“一流管理”。正如真正的人才是“德才兼备”一样,如果管理只是高速却不高效,那就会无效果;
如果管理实现了高速、高效却让人不高兴,那就会产生不快乐;
如果管理做到了高速、高效、高兴却不是高尚的,或是不道德的,那么,高速就会变得无效,高速、高效就可能是有害的,且只是满足了个体私利的高兴对整体也可能是有害的,这样的管理也不是“一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流管理”要以实现高兴、高尚为旨归,以实现高速、高效为手段,实现高兴、高尚是实质,达成高速、高效是形式。高校在追求“一流管理”境界的过程中要实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实质与形式的统一。(见图1)

图1 一流大学之“一流管理”的“四高”境界

形成一流大学的“一流管理”境界,需要从我国历史上著名大学校长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汲取智慧,需要从国外一流大学的管理中借鉴经验,更需要基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来探寻进入“四高”境界的路径。具体而言,根据“一流管理”的内涵本质,基于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实现“一流管理”的“四高”境界,最重要的是要从管理者队伍建设着手,围绕管理者队伍反应力、执行力、服务力与教育力的不断提升寻求走向“一流管理”境界的路径。

(一)以增进管理者队伍的反应力为目标健全一流大学的管理制度,实现高速管理

健全的制度是高校管理的基础与前提。管理者队伍的反应力是以明确的管理职责权力规定为基础的,只有制度明示了各负其责、各行其权、各尽所能、各取其值、各惩其误,才能做到有事必应、有事快应,达到高速管理境界。

由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尚未形成完备的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在内部治理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学习权利(受教育权)、参与权力、监督权力的划分和边界界定都存在很多模糊的地方,各个利益主体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上也不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也仍在探索实践。特别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管理中,管理制度不健全,分工不合理或不科学,导致一些事多头管理,一些事无人管理,这必然会出现扯皮推诿现象。如对教师的管理,有人事、教务、科研、财务等管理部门,经常出现对教师业务考核,人事部门与教学部门要求不一致,人事部门、教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的要求又有不同;
对教师的科研课题与经费管理,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的要求不一样等状况出现。高校内部具体的管理部门只从自身立场出发制定规则与考核标准,导致教师对于不同部门的不同要求无所适从。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职能部门权责不清,无形中助长了高校管理敷衍塞责的风气,不仅无法激发高校管理制度优势,也导致高校管理反应缓慢,进而拉低高校管理效能水平。

近代以来,我国著名大学校长在治校办学时都十分注重制度建设,重视制度对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我校之各项政策》的演讲中明确指出:“本校政策即将学校作成一法制学校,总不使一人之去留影响于全校……各事既有秩序,则无论何人视事均能依旧进步。”[20]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期主持制定的规章制度不仅涉及《清华学校规程》这样的总纲,还包括校内组织管理、教职员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生活、学生宿舍管理以及研究院、图书馆、体育部的管理、奖学金发放等方面,这些规章政策使清华学校的运行有了制度保障。因而,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要以加强管理者队伍的反应力为目标健全高校管理制度,实现高速管理。

(二)以提升管理者队伍的执行力为目标精炼一流大学的办事程序,实现高效管理

学校管理是过程性的实践活动,高效的学校管理体系是一流大学之“一流管理”的基本标志与重要追求。管理者队伍的执行力与高校办事程序密切相关,办事程序公开度、便捷度、灵活度都会影响管理者队伍的执行力。

管理程序繁琐、办事效率低下是我国高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也有较突出的表现。不少学生与教师在学校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抱怨学校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下。近年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如我国某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解决学校管理中的推诿扯皮、慵懒无为、效率低下问题,开展了“深化作风建设,治理庸政懒政怠政,整治为官不为、为政不为”专项活动。其中针对高校管理效率低下问题,重点治理办事程序繁琐、手续复杂,政策规定不透明、宣传解释不到位;
告知事项说半句留半句,让学生和教师来回跑;
大局意识不强,工作不主动、办事拖拉,不按要求及时完成工作任务等问题。虽然经过整治,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管理效率有了一定提升,但管理程序繁琐、办事效率低下在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管理中依然存在,学生或教师在办事中不得不多地跑、来回跑、反复跑,显示出管理执行力差,不仅极大耗费管理双方的时间与精力,也很难达成被管理者的期望,不利于构建管理双方的和谐关系。

我国著名大学校长管理学校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干事务实高效,注重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如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在开会时,总是在一个小时内结束会议,会议内容简明扼要,决不浪费师生时间;
在批阅文件时总是非常有效地在短时间内批复文件,准确而到位。[21]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办事非常讲究实效,反对拖拉作风,事情一经提出,就一定抓到底,决不半途而废,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高校管理要借助信息化建设,精简办事程序,提高管理效率。一方面,集合资源鼓励网上办。2021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我国大学可以集合学校管理资源,推进“互联网+学校管理”,方便师生办理日常事务。另一方面,整合部门实行一站式办理。目前我国部分大学实行了一站式服务改革,以学校信息化建设为契机,集中学校管理资源,精炼高校办事程序,实现日常事务马上办、网上办、一站式办、一次办,提升高校管理执行力,经事实证明是实现高效管理的有效路径。

(三)以增强管理者队伍的服务力为目标扩展一流大学的人文关怀,实现高兴管理

健全的管理制度与精炼的办事程序是提升高校管理效能的保障,高校的人文关怀、管理者队伍的服务意识是提升高校公共服务品质的关键,也是管理双方在双向交互活动中有愉悦体验的关键。

近年来,由于面临繁重的建设任务、高标准的考核要求以及国内外大学评价的压力,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普遍运用所谓压力传导机制,将获奖指标、高水平论文发表量、重大项目数等指标分解压向学院,学院分解压向学科,学科分解压向教师甚至研究生,管理上的刚性化、指标化使教师和研究生压力感、焦虑感倍增。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不到位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事实上,被管理者往往会因为管理过于强调规范、刚性、指标考核的“不近人情”而心生抱怨,如此,管理双方难以形成良好关系。高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是管理者服务力的体现,高校管理服务力差就无法提升被管理者的积极体验与满意度。

提升高校管理者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校长要带头示范,成为榜样。新中国的著名大学校长都平易近人,将管理作为服务,努力改善师生的生活待遇与学习体验。如南京师范学院的院长陈鹤琴,在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的同时,反对专制,尊重和关怀师生,强调让管理富有人性化和温度。虽然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但陈鹤琴视教师为亲人,支持教师的合理诉求。陈赓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其服务思想和服务精神为学院干部和学员树立了榜样,陈赓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发挥服务示范作用,要求对待知识分子不要以改造者、教育者自居,而要为他们解决教学、科研上的困难和障碍,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朱九思在学校管理中也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就是为师生做好服务的意识与自觉。

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要增强管理者队伍的服务意识,必须重视人文关怀,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不是互斥的学校管理方式,二者完全可以共融共生。在学校管理中,应在强调规范的制度管理基础上,考虑被管理者的感受与需求,展现基本的人文关怀。就解决部分大学管理者服务力不够、服务态度不好的问题而言,可以采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角色互换的方式对管理者进行教育。这种方式在社会其他领域已有尝试,如出租车管理者去兼职做一天的出租车司机,外卖平台的管理者去兼职做一天送外卖的小哥,城市管理者去兼职做一天的商贩,交通违规者兼职做一天的交通指挥等,经历之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会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尤其是管理者的服务态度与服务力会有明显的改进与提升。让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管理者体会到教师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的复杂与艰难,体会到学生完成学业、顺利达到毕业要求的艰辛不易,高校管理者就会给予被管理者更多理解。将执行制度规则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高校管理者在与作为被管理者的教师、学生的互动中就会既有刚性又有柔性,既有原则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种管理便是有温度的、使人高兴的管理。

(四)以修炼管理者队伍的道德力为目标塑造一流大学的管理德性,实现高尚管理

管理德性是高校管理中好的性质或管理性质好的状态,是管理规范到管理德行的中介,具有使高校内部管理各方面成为好的规范和导向功能。管理者队伍的道德力是高校管理德性的直接展现,以修炼管理者队伍的道德力为目标塑造高校管理德性是实现高尚管理境界的必要路径。

管理者队伍的基本素质是高校管理德性塑造的基础。由于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实际上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国家队地位,社会影响巨大,故对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与德性要求更高。近年来,从教育行政到学校管理都开始重视高校管理队伍建设,诸如提高学历和专业水平,加大培训学习进修力度,重视对高校管理者队伍的考核评价,高校管理者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些高校管理者队伍的素质还须提高,部分高校管理者的素质还不能胜任建设一流大学的需要,更谈不上达到一流大学管理“四高”境界的要求。不仅如此,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还存在一个怪现象,即一些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所谓有编制的教师,甚至于教学不受学生欢迎、科研长期不出成果的教师走上高校管理岗位,进行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指导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生工作。一些学者将这种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的管理者状况称之为“逆淘汰”,“逆淘汰”无疑不利于一流管理者队伍建设,这些在老师、学生心目中的被“淘汰”者走上高校管理岗位,往往反应力不强,执行力不够,服务力缺失,也就谈不上有积极的教育力了。部分管理者素质低下,在管理过程中既不能做到高速、高效,也达不到高兴、高尚,更谈不上实现管理育人了。这是一流大学之“一流管理”追求“四高”境界需要特别加以重视的问题。

管理者队伍的道德素养是高校管理德性塑造的核心。高校管理者同时也是教育者,高校管理活动同时要具有教育意义,故高校管理不能停留在追求高速、高效、高兴的水平,必须进入高尚的境界。高尚的道德境界、独特的人格魅力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伯乐型校长的首要特征[22]。一所大学的领导者若无德性,则不太可能在大学中培育管理德性。[23]不仅以校长为代表的高校领导者要提升道德素养,高校管理者队伍的综合素养尤其是道德素养更是高校管理能否进入高尚境界的关键。高校管理者在明确和履行制度规定的职责权力时,不能只关注权力因素的影响,要重视非权力因素的价值,通过修炼使自己拥有优良的品质与高尚的人格,形成非权力影响力。这样,高校管理就不仅具有管理价值,更具有持续的育人价值。因此,要采取措施激发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管理者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加强对高校管理者的日常考核与业绩考评,不断推进高校管理者道德素养的提升,保持高校管理者队伍的纯洁,如此方能进入一种高尚管理的境界。

猜你喜欢 被管理者一流管理者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中国医院院长(2022年19期)2022-11-09关注一流学科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12期)2020-11-24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20年3期)2020-08-07窗口和镜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34期)2019-09-10“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从被管理者角度看企业管理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探究加强高中班级管理的意义及其形式南北桥(2017年21期)2017-11-25悲喜相依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17期)2017-04-27从孔子的管理思想谈管理者的自我修炼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严”与“爱”管理思想的辩证关系与实现策略商业经济研究(2009年30期)2009-12-23

Tags: 流管   一流大学   境界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